《24时记时法》教案与反思_第1页
《24时记时法》教案与反思_第2页
《24时记时法》教案与反思_第3页
《24时记时法》教案与反思_第4页
《24时记时法》教案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复习旧知

1.同学们二年级时我们就已经认识了时、分、秒,这些钟面上的时刻是几

时呢?请看大屏幕

(板书:上午8:00中午12:00下午3:00晚上8:00)

2.同学们学的很好!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新年吗?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美好的时刻.

2.新年钟声敲响时钟面上是几时?

3.其实夜里12时,有人把它说成是24时,也有人说成是0时,这一刻是一

天的结束,同时这一时刻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一天就是从0时到24时。

三.认识24时记时法

(一)认识一天有24小时

1.感知一天的时间经过

那么,一天是怎样经过的呢?

解说:夜深了,万籁俱寂,夜空中群星在闪烁,辛苦了一天的人们进入了甜蜜

的梦乡,夜色褪去,旭日东升万道霞光照射大地,人们在朝阳下晨练,神清气爽,中

午时分,艳阳高照,人们都在辛勤的忙碌着,夕阳西下,夜幕初垂,工作了一天的人

们在夕阳下漫步,悠闲自得,黑夜渐渐来临,结束了一天的喧闹,大地一片寂静,只

有夜空中的星星还在说着悄悄话.

2.利用钟面认识一天是24小时

刚才我们已经感受了一天的经过,那么一天究竟有多长时间呢?

(1).现在是一天的开始0时,时针走了一圈,现在是几时?(中12时)经过

了多少个小时?

(2).一天结束了吗?继续转动,时针又走了一圈?一天结束了吗?

(3).刚才第一圈从0时到12时,经过了12个小时(贴时间条)

(4).从12时开始,再走一大格这一天一共经过了多少个小时?再走一大格

呢?

(5).继续走下去.从12开始,刚才又经过了12个小时(贴时间条).

(6).你看一天有多少个小时?

师总结:因为一天有24个小时所以我们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24时记时法来

记时.(板书课题)

(二).用24时记时法记时

1.你能在时间条上指出下面四幅图对应的时刻吗?

师示范:上午8:00对应8,写作8:00中午12:00

2.下面谁想来画箭头?

15:00你是怎样想的20:00你是怎样想的

象这样的记时方法我们称它为普通记时法,象这样的记时方法我们称它为

24时记时法.(及时板书:普通记时法24时记时法)

3.你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吗?

普通记时法24时记时法

早晨5:00

上午9:00

中午12:00

下午1:00

下午6:30

晚上11:00

4.指着板书,刚才我们把普通记时法改写成24时记时法

把普通记时法改写成24时记时法要注意什么?(小组讨论)

5.(指着板书小结)

(1).把普通记时法改写成24时记时法要去掉时间词,

(2).12时之前的时间去掉时间词就可以了,

(3).12时之后的时间去掉时间词后还需加上12.

四.练习

1.刚才同学们一起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发现.现在是上午几时?钟面上的时

刻你能用普通记时法说一说吗?钟面上的时刻你能用24时记时法说一说吗?

2.这些都是发生在身边的小事,在我们的身边也有一些令人难忘的时刻。

你会用24时记时法播报这些令人难忘的时刻吗?

在答题卡上改写后,先在小组内播报。谁来当播音员?

3.同学们24时记时法你在哪见过?

图上的时间你能用普通记时法说一说吗?20:00是晚上8:00你是怎样想

的?

4.老师这有一张电视节目预报表,两种记时法都有,在空白处填出合适的时

刻.

5.今天是星期四,再过两天你知道是什么日子吗?,看看钟面说一说,国庆节

这一天你此时可能在做什么?

五.全课总结

刚才同学们都说了自己在国庆节这天此时的安排,在七天长假中同学们要合

理的安排时间,最后祝大家国庆节愉快!

教后反思: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紧扣实际,又用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

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数学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现

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本节课的内容设计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由

大家都熟悉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新年倒计时引入新课,用体现一天经过的

一组照片配以优美的音乐朗诵,使学生感受一天的时间进过,在练习的过程中,注

意选择生活中的例子,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肯德基商店等,既将教学的内容与生活

实际有机结合,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有意安排了播报

国家大事的环节,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

安排都充分体现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思想.特别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和实际,

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重视合作交流,重视总结,重视板书,有效突破重难点.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教师为

学生提供了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主动探知.本节课教师让学生

合作交流的问题是:把普通记时法改写成24时记时法要注意什么?教师为学生提

供了足够的合作交流的时间,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各抒己见,自己派代表向全班发

言.再让学生完整的说出各小组的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规范的简洁的总结,

并通过课件将总结的重点加以圈点,使学生一目了然,有效的突破了重难点的知

识.

教学内容:

教材P107—109

教学目的:

4、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

小的。

5、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6、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

流,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

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他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大?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每小组一个封口不透明袋子,内装红、黄小球几个。(学生不知数

量、颜色)小组成员轮流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记录次数

活动汇报、小结

(2)袋子里的红球多还是黄球多?为什么这样猜?

小组内说一说

总数量有10个球,你估计有几个红,几个黄?

(3)开袋子验证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之间的关系。

2、练习

P107“做一做”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P1096

学生说说掷出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哪些

猜测实验后结果会有什么特点

实践、记录、统计

[4]说说从统计数据中发现什么?

[5]由于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存在的差异,也可能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可以

让学生再掷几次,让学生根据试验的结果初步感受到硬币是均匀的,两种结果

出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P1097

学生讨论完成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P79例4。

教学要求:掌握一位数乘法中连续进位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复习乘法竖式计算。

2.计算517X3后订正,并让学生说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新课教学。

1.P79例4的教学。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看图列出乘法式子

(2)先由学生试算,通过集体评论订正、进行学习。

(3)把例4与例3的竖式对照,找出异同点,使学生理解进位的道理。

2.小结:“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时应注意:用一位数乘第一个因

数的某一位时,要看看后一位乘得的积有没有进位,如有进位,不要忘记加上

进上来的数。”

三、练习设计:

1.P79“做一做”

订正后,让学生找出哪一道题最容易出错,为什么?

2.填上适当的数:

四、课堂作业:P80第1题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课本P80第2题一第4题

补充练习

教学要求:

I能正确地、熟练地应用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2.通过练习,体现认真、细致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二、练习设计:

1.听算:(只写得数)

500X721X4320X31000X9430X2

2.找出下面各题的错误,并改正

135X5=525269X6=65644273X5=8456

3.计算下面各题。

(1)5乘173是多少?(2)4个2531是多少?(3)23的2倍是多少?

4.课本P80第2、3题。其中

5.第4题可用比赛形式(看谁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或3分钟内全做对的给予

表扬。

6.做好练习的订正工作。

三、作业:

1、345X489X6798X369X5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页例1,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

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

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出示例1情境图。

师: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丽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

旦”专刊。他们

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

师: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合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师: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二、探讨交流

师: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2、12X3表示什么意思?

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师: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1、让学生思考,计算摆一摆小棒或画图等。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

算写出来。

2、算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4、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

动。

5、全班汇报。教师将汇报板演在黑板上。

三、介绍竖式。

12ooooo0因数

X3oooo»o因数

36000000积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道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四、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五、小结(略)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练习十五中的第7、8、9、10、11、1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训练,体会到乘法在生活中,能初步解决生活中

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略)

二、解决问题。

1、出示教科书P73第8题,先由学生独立口算然后同桌互相检查订正答。

2、出示教科书第73页第9题。

①先由一名学生读题。

②师: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你会列算式吗?然后学生独立完成。

3、教科书p73第11题为开放题,学生能写多少算多少写对既可。

4、出示教科书p73第7、10题

①分小组讨论,由组长将讨论结果记下。

②小组汇报,说说是怎样想的?

③小组派代表上台板演。学生评议。

5、出示教科书p73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并说一说。

三、课堂小结

1、今天的训练,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2、教师小结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五)

一一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P55(例4)5P56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加深对除

法应用题的认识。

教学道具:

7枝铅笔、口算卡片若干张、信封8个、学生每人1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学生说出得数)

4X837+55X8724-8

24-67X956-?7494-7

18+342+69X445+9

2、先摆小棒,再解答。

(1)拿出10跟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几根?

(2)拿出8根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

二、新知。

1、动手操作,提高能力。

7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枝,还剩几枝?(自己先分分

看)

师:同学们用小棒代替铅笔,按题意分一分,然后上台表演。

2、教学教材P55例4。(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观察例2图1,从中你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条件)。

(2)把例2口述成文字题,出现在黑板上:

有32人跳绳,每6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3)小组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汇报。

学生1,口算:324-6=5(组)...........2人

学生2,笔算:5

6/~-3一2一

30

2-

答:可以分成5组,还多2人。

(4)师:谁能说一说这题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5)式子中的32、6、5、2各表示什么意思?

(6)在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7)师:对上述解决问题,谁还有疑问的举手说。

三、巩固练习。(开放性练习题)

1、做教材P55“做一做”。

(1)先从图中找信息。

(2)根据信息,选择自己要买的物品,再解决自己的问题。

四、本课小结。(略)

五、练习作业。教材P56第2、3题。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5,6题。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

算方法,培养学生

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用多媒体幻灯片逐一出示各种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

乘法计算问题。

内容:邮局邮票出售处,有的邮票一枚80分,有的邮票一枚60分。

百货商店鞋柜,一双旅游鞋78元,一双皮鞋164元。

电影院售票处:日场一张电影票15元,夜场一张电影票20元。

小袋鼠蹦跳一次约2米,小袋鼠蹦跳33次。

文具商店柜台,每合图钉120个,每包日记本25本。

2、出示教科书第70页例2主题图:

三年纪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补充提出如果老师这时

只带250元钱去够吗?

二、尝试解决。

1、教师先请学生猜一猜带250元够不够?再请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我们猜得

对不对呢?看看小精灵是怎么说的?

2、怎么才能知道8X29大约是多少呢?能不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计算方法

来解决这个问题。

3、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以把

29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

4、因为8X30=240,所以8义29的积比较接近240。我们可以列成

8X29心240。再由小精灵介绍约等号。

可见带250元够买门票。

三、拓展引伸

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X649X5218X4581X2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说明因数

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既可。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70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

集体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2、教科书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3、同上课开始时呈现的几个问题情境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估算结

果,找出答案。

4、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五、全课小结

1、这节课开头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的?

2、上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三)

教学内容:

教材P52例和“做一做”,P53第2、4题。

教学目标:

通过改变被除数的数量,使学生自行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使学生初步

感受有余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道具:

练习卡片每人一份。

教学过程:

一、复习。(略)

二、新课。

教学P52例3o

1、现在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可以摆几组?

列式解答15+5=3(组)

2、如果一共有16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多几盆?

如果是17盆呢?

如果是18盆呢?

如果是24盆呢?

如果是25盆呢?

板书:(略)

3、观察以上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余数〈除数

4、小组讨论。

师:从整体上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增加,除数不变,商不变,余数随着被除数增加而增加。

三、巩固新知。(练习卡每人一份)

1、先观察被除数和除数再填方格。

A、14+7=[]B、144-2=[]

15-7=[]……[]14-3=[]……[]

16-7=[]……[]14-4=[]……[]

17-7<]……□14-5=[]……[]

184-7=[].......[]144-6=[].........[]

194-7=[]........口1477=口

204-7=[].......0144-8=[].........[]

214-7=[]144-9=[]……[]

22+7=[]....[]

234-7=[]....[]

24-7=[]……[]

25+7=[]……[]

264-7=[]……[]

27+7=[]……[]

284-7=[]

师:从A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从B组题目你发下了什么规律?

从A、B组题目中你发现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

无论被除数、除数怎样变化,他们的余数都比除数怎么样?

2、巩固练习。

教本P53第2题。(被除数不变,改变除数的大小,仍可发现余数比除数

小的规律。)

3、教本P53第3题。(变式或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4、完成教材P52“做一做”(判断对错)

四、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会了那些知识?

发现了什么规律?

在计算中要应注意什么?

五、作业练习。(独立完成)

教本P53第4题,用竖式计算。(注意书写格式)

六、下课。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教科书p68——69,练习十五1、2、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会进

行相应的口算。

2、使学生知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①6个十是多少?②8个百是多少?②40是几个十?

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十多少?1200是几个十?

12个10是多少?12个百是多少?800是几个百?

二、探究新知。

1、示情境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2、出示例1,进行教学。

⑴、出示情境图1。

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9人要多少钱?10人要多少钱?

师:有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自由汇报。

生1:9个2的和是18,再加上一个2是20。

生2:10个2相加是20。

生3:也可以把2X10看成2个10。

③、教师肯定,鼓励说得好的学生,然后板书。

2X9=18(元)

2X10=20(元)

答:9人要18元。10人要20元。

⑵、出示情境图示

坐碰碰车每人3元,20人要多少钱?

①师:这个问题,小精灵问同学们会做吗?,你是怎样想的?同桌互相讨

论并计算。

②学生汇报,上台板演,学生评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69“做一做”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同桌订正答案。通

过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有什么发现?

2、完成练习十五中的第一题口算,学生独立完成。

3、练习十五的第2、3题,分小组讨论完成,汇报。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二)

教学内容:

教材P50~~P51上的内容。和P53练习十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用口算和笔算计算有余数除法。

教学重点:

1、理解除法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道具:(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在()里最大能填几?

5X()<16()X6<254X()<23

133X()47>()X6()X8<26

2、计算:

8+4=45+5=

二、新知。

1、教学教材P50例1。

(1)利用情境引出计算问题。

154-5=[](组)

(2)利用学过的表内出发教学竖式,通过在竖式中注明各部各称,帮助学

生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3...................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除数……5/--1--5--.............被除数

155和3的乘积

0

(3)自主探索,汇报结果。(结合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讨论交流竖式中

各部分的含义和竖式的写法。)

2、学P51例2。(有余数的除法)

(1)采取例1情境的延续。

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

23+5=4(组).......3(盆)

4:

20:

一一一一3一-.............余数

(2)横式与竖式对比,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3)注意: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

商和余数的不同单位名称。

三、巩固。

1、教材P51。“做一做”。

(1)先填一填。

(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3)订正错误。

2、试一试自己的能力。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7+6=33+8=

小组讨论

通过以上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略

3、作业练习。

(1)找病因(并改正)

(2)把横式改写成竖式,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604-7=()........()

4、完成教材P53第一题。

5、小组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错题)

四、全课小结。

师:从这节课中你们又学会了那些本领?

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的?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教科书p68中的主题图。

教学目标:使学生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乘

法。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能熟练用乘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6X48X59X77X56X89X7

二、结合生活情况使学生加深体会乘法的含义。

1、教学p68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科书p68中情境图。

思考:①、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②、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游戏项目。

(2)、在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

(3)、各小组代表汇报。

(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5)、师:根据你们提供的信息(条件),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吗?大家在小组里议一议。

2、感知生活中有乘法。

(1)、学生汇报。(略)

(2)、师:这些活动,你们在哪亲身体验过呢?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除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使用乘法

计算?

学生通过思考,自由回答。

三、练一练

OO0O0OOOO

OOOOOG)

////////////////

QaaaaaaQaaaaaaaaaa

以上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四、全课小结。(略)

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四)

练习内容:

教材P54第5、6、7、8题和补充题。

练习目的:

通过巩固,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高口算和笔算有余

数除法的能力。

练习过程:

一、复习:

1、4X7-28=34-5X6=4X8-24=

2、在()里最大能填几?(略)

3、根据题意写出横式。

(1)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2个。列式:(略)

(2)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几个?还余几个苹果?

(3)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里,每盘放几个?还余几个苹果?

4、计算:(用竖式计算)

37+449+632+525+7

5、完成教材P54第5题。下面的计算对吗?

(1)484-5=9.......3()

(2)334-7=5.......2()

(3)634-8=7.......7()

(4)5X6+4=34

6、当师傅。(完成教材P54第6题:有29片扇叶,每台电扇装3片,这

些扇叶可装多少台呢?)

7、把计算卡片分一份。(P54第7题)

8、求彩带的长度。

一个8边行,每边长3厘米,一条彩带围一周后还剩下2厘米,求这条彩

带长多少厘米?

二、全课总结。(略)

三、补充思考。(与家长同学习)

(1)把10枝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得几枝?还剩几只?

(2)有羽毛球23个,如果每盒里装5个,可以装几盒,还剩几盒?

(3)有42个萝卜,每袋装8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四、下课。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例4例5,46页练习

教学要求:

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

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是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

谁画得最准确。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5

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独立完成。

⑶全班汇报: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

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

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并讨论: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⑸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

吗?

2.巩固练习。

⑴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

⑵46页做一做第二题

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如图)。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一43页例2、例3以及第44页练习十的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

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周长?

2.同桌摸一摸课桌的周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分别叫做什么?有什么特点?

二、新授

1.出示两张卡片,如图:

2.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3.学生探究

⑴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

你怎样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⑵四人小组交流

⑶全班汇报: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什么

办法可以知道?

⑷思考: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4.算法概括

⑴长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⑵正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⑶你喜欢哪种算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只要你算的又快又准。

5.巩固

(1)6分米8厘米2厘米1厘米

3分米8厘米

⑵一块长方形的台布,长5分米,宽4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

长多少分米?

⑶一个正方形的镜框,四周钉上木条,镜框的边长是4分米。至少需要木

条多少分米?

⑷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会了哪些本领?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

四、机动发展题

⑴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⑵计算下图的周长呢?

教学反思:

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六)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内容:

教本P57rp58上的内容,第4~8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事物、解决问题。(P57第4题)

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P57第5题,开放性题目,讲出道理既可)

三、根据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1)P58第6题。

(2)P58第7题。

(3)P58第8题。

四、学生汇报各自解决问题的思路。

五、全课总结。(略)

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纪上册,P49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是学生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体会有余数出发的实际背景。

教学重点:

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来自生活中。

教学道具:(略)

教学过程:

复习乘法口诀。

一、结合生活情况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1、教学P49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材P49上的情境图。

思考问题:

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活动内容?(按顺序)

(2)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3)各组代表汇报。

(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这是某个校园里的活动情景图。从图中发现了教学大楼前面的两树之间都

插着4面不同颜色的旗子,升旗台上也飘着一面国旗。

运动场上每4人一组小朋友在跳绳。

篮球场上每5人一组准备打篮球比赛。

[4]板报下面摆的花是每3盆摆一组,旁边还有很多盆花。

(5)根据上面的信息(条件),想一想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大家

在小组议一议。

2、感知生活中处处有除法。

(6)学生汇报。(略)

(7)师:以上这些活动,你们在那里见过或自己亲身参加过呢?

生:(略)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除了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且使用

除法计算的?

(可根据全班的总人数,每()人一组坐可以坐几组……)

二、练一练,圈一圈。

大家来圈^,一共有15个

1、每份3个,共几份?

2、每份4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3、每根5个,共几份?

4、每份6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三、摆一摆,填一填。

6+3=口

2、$

[][][]

74-3=0

四、汇报自己这节课学会什么。

五、总结下课。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37—38页上的内容,完成第37页上的“做一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

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让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主题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指给同桌看。

2、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

师:它们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

师:它们有几条边?几个角?它们叫什么图形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

3、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让学生拿出三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三角形,然后拉一拉。

(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拿出教师给他们准备的四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一个平

行四边形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3)小组讨论操作:怎样才能使平行四边形拉不动呢?

学生汇报时,要说说理由。

(-)掌握平行四边形。

1、在钉子板上“钩”。

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在钉子板上围围看。(学生动手操

作,

然后汇报、展示)

2、在方格纸上“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

示)

3、折一折、剪一剪。

你会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并说说各自

不同的剪法。)

4、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小组讨

论)

(三)巩固平行四边形。

1、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九第1—3题。

2、课外练习:完成练习九第5题。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41页上的例1。

教学要求:

1、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3、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认识周长

1.活动一

⑴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软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吗?

⑵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

⑶你的腰一圈的长度我们叫做腰的周长。

⑷摸一摸你腰的周长在哪。

2.活动二

⑴出示以各种实物:钟面、数学书、国旗、叶子

⑵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

⑶那么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又在哪呢?请你们同桌互相指一指。

⑷全班汇报、互相指正。

3.活动三

⑴出示

⑵这些图形的周长指的指哪里?请你用笔描一描。

⑶学生独立完成

⑷汇报:它们的周长在哪?

4.周长的概念

⑴通过刚才我们量腰的周长,找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描这些图形

的周长,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吗?

⑵学生说一说

⑶打开课本看看书什么叫做周长,全班读一读。

⑷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呢?

二、巩固周长的概念,探究求这些图形周长的策略

1.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或实物的周长吗?自己选一个看看你能用几种方

法知道它的周长,然后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2.学生活动

3.汇报:你选的是哪个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还有什么办法

吗?

三、联系生活,概括总结

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这

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四、练习

1.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2)

2.思考题:

小冬沿着跑道跑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在长方形镜框

的四周围上铁皮,铁皮的长度是不是这个长方形镜框的周长?

五、]作业:

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什么是周长,量一量自己家里人头、腰的周长,并记

录下来。

教学反思:

练习内容:

教材第44页练习十

练习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

况灵活运用。

练习重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

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3.课本44页第二题:

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

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⑵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习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

少?

如图:

⑴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⑶全班汇报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三、活动练习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姓名

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腰围厘米

四、作业

找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2页、33页。

•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

和掌握这些知识。

②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学生每人一张反馈练习题。

•教学设计:

小组交流、整理知识。

①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进行整理和复

习,现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正互相交流一下,小组长作

好记录。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②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小组1:我们小组整理出本单元有这些内容:笔算加法、笔算减法。

小组2:还有用数学、加减法的验算。

小组3:我们小组还知道笔算加法又分: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三位

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笔算减法又分连续退位减和被减数十位是。的连续退

位。

小组4:我们还知道“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小组5:我们知道了加减法的验算。

(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

师: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

就先针对笔算加减法用数学来进行复习。

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①尝试编题,抽象法则。

师:谁能分别编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

位加连续退位?

学生针对每种类型分别编题,教师板书:

187726940708

+59+598-762-389

让学生把编出的题目进行计算。

(订正时提问)

师: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生1:笔算加法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向前一位

进1。

生2:笔算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从

前一位退lo

师: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呢?

生:都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不同的是:加法是满十进一,减法

是不够减,从前一位退一。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正确,那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哪位同学还有特别想提

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生1:我提醒大家计算时看清加号还是减号。

生2:我还提醒大家计算连续进位加时,不要忘记加上一,连续退位减

时,不要忘记比原来少一。

生3:我觉得计算时关键的是要认真,仔细。

师:以上几个同学对大家提的醒确实非常重要,大家能记清楚吗?

生:能!

②反馈测试,灵活]掌握。

师:接下来我们就做一组题目考考你,做老师发给你的练习题第一题,做

对一道,就可以从最上面圈一面小红旗。(笔算加法、减法题各4道)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然后课件演示,集体订正)

(反馈)师:得到8面小旗的请举手,真不愧是这节课的计算小冠军。

第二题:啄木鸟诊所

4423500501301

+349-453+389-84

762157880227

比一比谁的小医生当的又快又好?集体订正,分别说说错在哪?

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①课件出示

书架上层有126车,中层157车,下层95车,你能提出问题吗?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②课件出示

用900个鸡蛋孵小鸡,上午孵出337只小鸡,下午比上午多孵出118只,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下午孵出了多少只小鸡?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337+118=455(只)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这一天共孵出了多少只小鸡?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337+445=792(只)

师:谁还有其他的问题?

生:还剩下多少个鸡蛋?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900-792=108(个)

・课堂小结: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请大家对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的方法。

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3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重点、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

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lo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1、列竖式计算

59+7785+6859+89

问:谁还记得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你注意到了

吗?

2、口算

600+800900+1001000+100

3、估算

599+800900+101989+112

问:不用笔算,你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

二、学习新课

估算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把数字转化成整百整千的数字进行计算,很快估计出

了上面的3道算式的大概得数,这也是一种估算的方法。下面让我们在估算一

道算式的得数。

爬行类376

两栖类284

师:你能估计出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吗?

四人小组讨论,要求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方法。

师:376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400)

师:284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300)

问: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大约一共有多少种?(700)

问:如果精确计算,你认为会比70。多还是比700少呢?为什么?

(376不到400,284不到300,所以它们的和肯定不到70

0)

笔算

师:请同学们列竖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

物一共有多少种?

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在计算到前一位

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巩固发展

师: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连续进位加法,而且懂得了中国

爬行类和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种数,其实我国还有许多珍惜野生的动物,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5页,说一说呢在表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

学生自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竖式解决问题。

做一做

课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课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

准确地计算。

通过教学,学会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整理知识的学习方法,训练学生主动

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重点难点:

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揭示内容

师:海上有许多的帆船,每艘帆船上都装有两箱物品,要知道船上一共装

有多少物品应该怎么办呢?

(把两箱物品加起来)

师:今天我们来复习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复习,请打开课本19页,在

没有准确计算船上的物品数目之前你能不能大概地说出哪艘船转的东西最多?

哪艘船装的东西最少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能不能将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师:请你动手列竖式算一算,这六艘船的排列顺序是不是和你估计的一

样?

二、课本第19页,直接在表格中写出上下两个加数的和。

师:有什么办法即不用在稿纸上列竖式有能够将上下两个加数的和算得准

确呢?

三、京广中心大厦是北京目前最高的摩天大楼,楼高209米,它比中央

电视塔矮196米,你知道中央电视塔有多高吗?

问:在这道题目中哪座建筑高?我们应该怎么考虑问题?

四、算出玉米上算是的得数

五、开锁游戏

锁头上有得数,钥匙上有算式,请将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

六、判断,课本20页第7题,判断各题有无错误,说说错在哪里。

七、536、915、351、85、464、208、649、87

3、792、127

上面哪两个数加起来得1000?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八、共同分析21页第9题。

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34-36页上的例1、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

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

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

育。

教学重点

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对学生进行热

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

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一一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印发,每人一

份)

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

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

(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

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

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①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减法的验算,并通过减法验算方

法的交流,让学会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②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③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具准备:

老师准备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调查了有关爸爸、妈妈买家里东西,是怎样付钱

的。谁愿意说一说。

生1:爸爸买一双鞋和一个足球要165元钱,爸爸付200元钱,阿姨找给

爸爸35元。

生2:...

师:同学们,调查得真多,(挂图)昨天小明妈妈拿200元买了一套运动

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183元,阿姨找给妈妈多少钱?

板书:200-183=17(元)

200

-183

17

师:小明说什么?

生:小明说找的钱对不对呢?

师:小精灵也说: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

•板书:减法的验算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①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

(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

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不同的方

法,如:

生1:我用200减17,看是不是等于183。

生2:我用17加上183,看是不是等于200。

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②做一做:教科书第28页。

③比一比,看谁聪明。

用0,1,2,……9这十个数字组成一个加法竖式。

④啄木鸟捉害虫(电脑显示)

苹果树上有许多虫子,请同学们来当啄木鸟为苹果树捉害虫。

147780464

-28-51-223

129739241

・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⑤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实践活动:回家把昨天你调查到的情况,用验算的方法告诉爸爸、妈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9页到3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加强计算。

2、培养合作交流的学习,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师: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看看谁能运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

题:

1、(出示)比一比,谁最快打开金锁链(小组合作)

2、在正确的计算结果下面打U

634359663404869239

-184+471-282-186-578+571

552830845318291800

()。()。()()

小组讨论,每道错题错的原因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

3、选择。在正确答案的格里涂上黄色。

563+528=696+241=70+260=

991837330

1081937230

10911037267

4、教科书第30页,6

小精灵说:再开始时客轮上有多少人?你能帮助小精灵解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