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部编四上)_第1页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部编四上)_第2页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部编四上)_第3页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部编四上)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5.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目标】1.认识“戎、诸”等4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4.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教学重点】1.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2.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同学们,我们原来已经学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了,司马光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讲述的也是发生在古代一个聪明的孩子身上的故事。(板书课题)二、了解作者,知人论世。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组织编撰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志怪小说集《幽明录》。《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语言精练,辞意隽永,对后代笔记文学颇有影响。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这篇课文是文言文,文言文具有语言简练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样叙述“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小故事的吧!2.指导学生自学生字。(1)学生自主学习生字。(2)检查学生学习生字情况。①用生字卡片检查读音并组词。认读生字“戎”。②指导书写。3.课件出示课文,教师范读。注意标记老师朗读时停顿的地方,及自己不认识的字的读音。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4.请同学们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标出来与同桌交流。5.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注意断句,把课文读通顺,并读给同桌听。6.这篇课文共有几句?(指名答)请在课文中标出句子的序号。7.请四位同学每人读一句,其他同学仔细听,然后进行评价。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随机点名找学生朗读,可采用男生读、女生读、男女生比赛朗读等多种形式,重在查漏补缺,通过典型个例,再次纠正发音和语句读法。2.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本文主要写了王戎七岁时,与许多小伙伴一起游玩,发现道路旁边的李树上有很多李子,小伙伴们争相去摘取,而王戎判断树上的李子是苦的,并没有一同去摘取的故事。)第2课时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言文,你们还记得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吗?(学生回答)二、细读课文,品味故事。1.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借助注释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方法。重点指导“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2.(故事起因)正当小朋友玩得高兴的时候,他们看到了什么?指名朗读。课件出示图片。(小朋友们来到路边,发现路边长着一棵果实累累的李树。)(1)这棵李树长在哪里?(2)这是一棵怎样的李树?(3)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3.课件出示图片。(小朋友们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1)诸儿和王戎的表现有什么不同?(诸儿:竞走取之。王戎:不动。)(2)体会诸儿的争先恐后和王戎的镇定。4.课件出示图片。(王戎告诉小朋友们,如果李树长在路边而树上有很多李子的话,那李子肯定是苦的。)(1)王戎怎么知道的?他去尝了吗?(2)李子究竟苦不苦?一开始诸儿相信王戎的话了吗?5.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分析、聪明机智的孩子。)三、再读课文,引导背诵。1.采用同桌互读、男女生对读等多种形式读课文。2.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认识王戎了,同学们能根据原文的语句填空吗?让我们来填一填。王戎()王戎(),尝与()游。看道边李树()折枝,诸儿(),唯戎()。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此必()。”取之,()。3.背一背:谁能把课文背下来?(1)学生试背课文。(2)指名背课文。(3)齐背课文。四、赏读全文,归纳提升。1.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呢?你认为王戎聪明在哪里?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