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第一中学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由于修饰基因的作用或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使某基因的预期性状可能无法表达出来,称为不完全外显。例如黑腹果蝇中间断翅脉为隐性,基因型为ii的个体有90%表现为间断翅脉,还有10%表现为野生型:人的克魯宗综合征是单基因显性遗传病,但有些具有显性基因的个体却未患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完全外显可使某些显性遗传病出现隔代遗传的现象B.表现为野生型的纯合黑腹果蝇,其后代不可能出现间断翅脉类型C.若父母均不患克鲁宗综合征,则其子女不可能患克鲁宗综合征D.遗传病患者一定含有相应的致病基因2.如图为反射弧模式图,1~7分别代表反射弧中不同的结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6是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其中最显著的结构有细胞核等B.在4处给予适宜电刺激,2处可以检测到电位变化C.3是低级神经中枢,其生理活动受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D.5的结构比1复杂,7释放的神经递质不一定引起6兴奋3.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具有单一性B.食物匮乏会影响动物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C.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再发生波动D.性别比例改变直接导致出生率和死亡率发生改变,进而影响种群数量4.图中甲、乙两个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各有一条发生变异(字母表示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个体甲的变异对表型无影响B.个体乙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异常C.个体甲自交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D.个体乙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表型无异常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A.温度 B.酶 C.pH值 D.渗透压6.人体胰液分泌的调节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促胰液素需经过血液运输到胰腺才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B.促胰液素只有与胰腺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C.将盐酸直接注射到血液中,也可以通过途径二促进胰液的分泌D.途径一中,反射弧的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胰腺7.分析有关人体内部分体液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B与淋巴细胞之间能进行物质交换B.人体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是图中的CC.正常情况下,人体内D的含量小于A+B+CD.淋巴管阻塞时,图中的C增加导致水肿8.(10分)科学家最近在墨西哥湾深海发现了一种新的鮫鏮鱼,雌鱼头顶自带“钓鱼竿”——若干个肉状突起,可发出光源吸引猎物。雄鱼则吸附在雌鱼体表提供繁殖所需的精子,同时通过雌鱼血液获取营养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环境长期诱导的结果B.雌雄鱼的生活繁殖方式是它们在长期协同进化中相互适应形成的C.鮟鱇鱼种群在深海环境条件稳定时,基因频率也可能会改变D.突变和基因重组会使鮟鏮鱼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二、非选择题9.(10分)将一植物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置于室外进行培养。用CO2浓度测定仪测得该玻璃罩内CO2浓度一天24 h内的变化情况,绘制成如图的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的场所是__________。参与光合作用的色素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大类,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中D点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呼吸作用速率。FG段CO2浓度下降较慢,是因为中午温度较高,为减少水分的散失,气孔关闭,从而使叶肉细胞中__________较少,光合作用速率下降。此时,叶肉细胞中三碳化合物的含量__________。(3)一天中,植株是否生长?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14分)2021年11月2日,全国新增新冠疫情本土病例93例,分布在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国多地调整疫情防控政策。新冠病毒感染人体,会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甲为________________细胞,乙为____________细胞。(2)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信号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信号②为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接触。此外,还需要过程1产生的___________(填物质)作用。(3)当病毒入侵细胞后,抗体消灭细胞内的病毒,要靠乙________________(写出过程2),从而让病毒暴露,抗体与之结合。11.(14分)下图表示饥寒交迫时人体发生的一些生理变化(图中①~③为激素,A、B表示器官、组织或细胞)。请回答下列问题:(1)产生冷觉的部位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丘脑通过B__________________调控甲状腺分泌③的调节方式称为分级调节。与炎热环境相比,寒冷环境中精力更充沛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3)寒冷刺激会导致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此过程中突触后膜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电流沿导线的传导在形成机理方面的异同点是:都是因为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电流在导线中的传导是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而神经冲动的传导主要是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12.人类的X和Y染色体上有同源区域,在形成精子时,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域可发生联会和交换。Léri-Weill软骨骨生成障碍综合征(LWD)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导致此病的基因及其等位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域。图是某家族关于该病的系谱图(相关基因用B和b表示)。已知II-4是纯合子。不考虑突变,回答下列问题:(1)人群中非LWD男性和LWD男性患者的基因型共有__________种。引起LWD遗传病的基因是__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基因。(2)III-3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3)II-3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II-3与一表现型正常的女子结婚,生了一个患LWD的男孩,该男孩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其患病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4)II-3与妻子希望生一个健康的孩子,你的建议应该是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A【解析】隔代遗传,是指有遗传病的人,子代没有患病,但孙代或其下一代患病的现象。【详解】A、人的克魯宗综合征是单基因显性遗传病,若双亲都是克魯宗综合征患者,因为不完全外显,子一代有些具有显性基因的个体却未患病,这些个体的后代可能患病也可能不患病,故不完全外显可使某些显性遗传病出现隔代遗传的现象,A正确;B、由于不完全外显,表现为野生型的纯合黑腹果蝇的基因型可能为ii,其后代可能出现间断翅脉类型,B错误;C、由于不完全外显,不患克鲁宗综合征的父母的基因型中可能含有致病基因,故其子女可能患克鲁宗综合征,C错误;D、由于不完全外显,遗传病患者不一定含有相应的致病基因,D错误。故选A。2、B【解析】据图分析:图示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1是感受器,2是传入神经,是神经中枢,4是传出神经,5是效应器,6是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7是突触前膜。【详解】A、由图中的神经节或3神经中枢内的突触结构判断出2为传入神经,因此1为感受器、4为传出神经,因此6是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其中最显著的结构是细胞核,A正确;B、4处给予适宜电刺激,2处不会有电位变化,B错误;C、3代表低级神经中枢,其生理活动受大脑皮层等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C正确;D、5是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而1是感受器,仅由传入神经末梢组成,可见5的结构比1复杂;7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也可是抑制性神经递质,D正确。故选B。3、B【解析】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详解】A、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A错误;B、食物匮乏,动物种群会出现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的现象,种群数量会发生变化,B正确;C、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可以保持相对稳定,但仍会发生波动,C错误;D、性别比例改变直接导致出生率发生改变,进而影响种群数量,D错误;故选B。4、B【解析】个体甲的变异属于缺失,会影响表现型,A错误;个体乙发生的变异是倒位,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异常,呈“十字型”,B正确;含缺失染色体的配子一般是败育的,故其后代一般不会发生性状分离,C错误;个体乙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但发生倒位,可能导致表型异常,D错误。5、B【解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有温度、渗透压以及pH,酶不属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B正确,故选B。6、C【解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详解】A、促胰液素是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分泌的,需经过血液运输到胰腺才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A正确;B、激素随着体液传送作用于靶细胞(胰腺),而靶细胞表面有与该激素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受体,据此可知促胰液素只有与胰腺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B正确;C、将盐酸直接注射到血液中,不能促进胰液的分泌,因为盐酸刺激的部位是小肠粘膜,不是直接作用于胰腺,因此,不能通过途径二促进胰液的分泌,C错误;D、途径一中,反射弧的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胰腺,D正确。故选C。7、C【解析】据图分析,组织液和血浆双向渗透,因此判断图中A是组织液,C是血浆,由于淋巴液是组织液单向渗透形成的,B是淋巴液,D是细胞内液,据此答题。【详解】A、图中B是淋巴液,淋巴中存在淋巴细胞,因此淋巴液与淋巴细胞之间能进行物质交换,A错误;B、组织细胞通过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人体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是图中的D细胞内液,即细胞内液,B错误;C、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细胞内液占整个体液的2/3,细胞外液占1/3,D细胞内液的含量大于细胞外液(A组织液+B淋巴液+C血浆),C正确;D、淋巴管阻塞时,导致淋巴液回流受阻,组织液不能进入淋巴管,组织液增多,导致水肿,D错误。故选C。8、C【解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2、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详解】A、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环境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B、协同进化是指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雌雄鮫鏮鱼是同种鱼,B错误;C、鮟鱇鱼种群在深海环境条件稳定时,基因频率也可能会改变,如突变和基因重组也会影响基因频率,C正确;D、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会使鮟鏮鱼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9、(1).叶绿体(2).叶绿素(3).类胡萝卜素(4).类囊体薄膜(5).等于(6).CO2的吸收(7).下降(8).是(9).玻璃罩内CO2浓度下降,说明植物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有机物有积累,所以一天中植物能够生长【解析】据图分析: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密闭空间内通过测定二氧化碳含量变化来表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大小。AD段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说明呼吸强度大于光合强度,DH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呼吸强度小于光合强度,其中D、H两点光合强度等于呼吸强度。【详解】(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参与光合作用的色素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光合色素分布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2)据图分析可知,D点时植物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FG段容器内二氧化碳浓度下降不明显,是因为植物体大部分气孔关闭,叶片对CO2的吸收减少,此时叶绿体内的三碳化合物的生成减少,含量下降。(3)图中的I点二氧化碳浓度低于A点,玻璃罩内CO2浓度下降,说明植物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有机物有积累,所以一天中植物能够生长。【点睛】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本题考查细胞呼吸、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10、(1)①.辅助性T②.细胞毒性T(2)①.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②.细胞因子(3)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解析】据图分析,甲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乙为细胞毒性T细胞,信号①是少数病原体可直接刺激B细胞,信号②是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结合并分泌细胞因子。【小问1详解】据图可知,甲可以接受抗原呈递细胞传递的信号,且可将信号传递给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故为辅助性T细胞;乙细胞可由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分化而来,故为细胞毒性T细胞。【小问2详解】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其中信号①为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信号②为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接触,同时还需要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的刺激作用。【小问3详解】病毒属于胞内寄生物,而抗体只能在细胞外起作用,故当病毒入侵细胞后,抗体消灭细胞内的病毒,要靠乙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将病原体释放出来,从而让病毒暴露,抗体与之结合。【点睛】本题考查了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能够构建一定的知识网络并加以识记,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11、(1)大脑皮层(2)①.垂体②.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提高了神经系统的兴奋性(3)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并产生动作电位(或“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4)①.电位差②.细胞膜两侧带电离子的跨膜运输【解析】分析题图,器官A为大脑皮层,器官B为垂体。激素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②为促甲状腺激素,激素③为甲状腺激素。饥寒交迫时人体发生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小问1详解】产生感觉的高级中枢A是大脑皮层,冷觉、热觉、渴觉等均在大脑皮层形成。【小问2详解】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就会分泌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分级调节;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既能提高细胞代谢增加产热,还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故与炎热环境相比,寒冷环境中更容易集中精力。【小问3详解】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来完成的。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后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继而形成局部电流。【小问4详解】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电流沿导线的传导在形成机理方面,相同点:两者都是由于相邻两个区域存在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兴奋传导;不同点:电流在导线中的传导是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而神经冲动的传导主要是靠细胞膜两侧带电粒子的跨膜运输形成的,二者机理不同。【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从生产到消费探讨如何利用区块链优化商品供应链流程
- 医疗器械设计的发展趋势与材料应用
- 医疗设备安全与质量控制
- 医疗大数据的采集、存储与隐私保护技术探讨
- 医药企业药品说明书合规经营策略
- 医疗信息化趋势下的电子健康记录标准化探索
- 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多部门协同策略
- 公交卡制作合同范例
- 供销合同范例格式
- 医疗大数据下的患者隐私保护策略研究
- (三模)温州市2025届高三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 《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专业深度解读与应用培训指导材料之5:5管理要求-5.5 安全风险管理和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雷泽佳编制-2025A0)
- 2025年二级注册建筑师《建筑经济、施工与设计业务管理》考试真题卷(附解析)
- 铁塔施工安装技术方案
- 2025陕西烟草专卖局招聘42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矿山水灾事故处理
- 2024年烟台栖霞市考选毕业生考试真题
- 2025北京九年级(上)期末语文汇编:现代文阅读2
- 光谱分析在大气污染物成分识别中的应用研究
- 2025年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归纳总结(复习必背)
- 2025-2030中国晶圆转移机器人末端执行器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