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现象与透镜 专项训练(原卷版+解析)-2022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_第1页
光现象与透镜 专项训练(原卷版+解析)-2022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_第2页
光现象与透镜 专项训练(原卷版+解析)-2022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_第3页
光现象与透镜 专项训练(原卷版+解析)-2022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_第4页
光现象与透镜 专项训练(原卷版+解析)-2022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2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讲义+强化训练(全国通用)

第3讲光现象与透镜

考点一自然界中的光现象........................................................1

考点二光学原理及其应用.........................................................2

考点三光学实验.................................................................7

考点四光路图..................................................................10

考点一自然界中的光现象

1.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C.墙上手影D.水中“倒影”

2.学校的录播教室被一种单向透视玻璃分隔成上课和观摩两个功能区,坐在观摩室的听课教

师通过单向透视玻璃进行观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上课区域的光照强一些,观摩效果更好

B.从上课区域射向透视玻璃的光只发生折射

C.听课教师能看到上课的情景,是由于上课区域的光能透过透视玻璃

D.学生在透视玻璃中看到了自己的像,此时的透视玻璃相当于平面镜

3.2020年6月21日,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观测到了十分罕见的“金边”日环食,这是观测

天象、了解和研究太阳的好时机,也是全年最重要的天象之一。下列光现象中,与该天象

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A.水中倒影B.雨后彩虹C.波光粼粼D.手影游戏

4.下列说法与其物理知识相符合的是()

A.潭清疑水浅--光的直线传播

B.池水映明月--光的折射

C.镜花水月--光的反射

D.海市蜃楼--光的色散

5.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A.射击瞄准时要做到“三点一线”,因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B.我国古书《史记》《梦溪笔谈》中都有海市蜃楼的记载,该现象中光发生了折射

C.黑板上主要发生漫反射,光在发生漫反射时,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D.太阳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空气中的小水滴,经反射、折射后就容易形成彩虹

6.如图是在重庆九龙坡区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拍摄的照片。下列景象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湖中倒影树下圆形“光斑”

透过露珠看嫩芽D.看见水下的鱼

考点二光学原理及其应用

7.一束光入射到平面镜上,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5°,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

度数为()

A.55°B.110°C.35°D.70°

8.下列对图所示四幅图的阐述正确的是()

A.甲图,在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时,应改变光线0B与法线ON的夹角

B.乙图,扫码时,要使手机屏幕上二维码的像变小,只需将二维码靠近手机

C.丙图,平行光通过凹透镜后的现象说明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D.丁图,小明通过平面镜看到小猫,小猫通过平面镜看不到小明

9.一束光线沿与水平面成20。角的方向射向地面,若用平面镜,使其反射光线垂直地射进

一口深井中,则镜面与水平方向夹角应是()

A.45°B.35°C.55°D.40°

10.如图乙所示,是小安同学自制的潜望镜,利用它能在隐蔽处观察到外面的情况,用它正

对如图甲所示的光源“F”,则观察到的像是()

11.如图所示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设识别对面墙上镜

子里的视力表的像,则如下说法正确的是()

A.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视力表相距4.7m

B.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4.4m

C.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5.3m

D.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4.7m

12.一个人从远处走向一块竖直放置的平面镜,他在镜内所成的像将()

A.逐渐变大B.逐渐变小C.大小不变D.无法确定

13.喷水鱼因特殊的捕食方式而得名,能喷出一股水柱,准确击落空中的昆虫作为食物。下

列各图中能正确表示喷水鱼看到昆虫像的光路图的是()

A.B.

昆上

C.D.

14.一束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如图能正确反映折射光线偏折方向的是()

A.

C.

15.如图所示,一束光从介质甲射向介质乙,两种介质中有一种是空气,另一种是玻璃,MN

是其分界面。则图中的折射角和甲介质的种类分别是()

A.50°,空气B.50°,玻璃C.60°,空气D.60°,玻璃

16.有一圆柱形敞口容器装有一定量的水,从其左侧某一高度斜射一束激光,在容器底部产

生一个光斑0。如图所示,则下列操作能使光斑向左移动的是()

A.保持水面高度不变使激光笔向右平移

B.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往容器中加水

C.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将容器中的水抽出一部分

D.保持水面高度和入射点不变使激光入射角增大

17.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如图所示(图中入射光线、

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0G是反射光线,折射角等于60°,介质的下面是玻璃

B.OF是反射光线,折射角等于45°,介质的右面是玻璃

C.OF是反射光线,折射角等于45°,介质的左面是玻璃

D.OG是反射光线,折射角等于60°,介质的上面是玻璃

18.光从玻璃射向空气中,在玻璃与空气的交界面上发生折射和反射,以下符合实际情况的

是()

19.很多车主都在车上安装了行车记录仪,便于及时用摄像头将行车过程中发生的事情记录

下来,在夜间可以利用摄像头周边的多点红外线补光,拍出依旧清楚的画面,关于行车记

录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拍摄录像时,物体在透镜二倍焦距外

B.行车记录仪的摄像头中用的是凹透镜

C.人肉眼可以观察到红外线

D.在拍摄录像时,物体在透镜二倍焦距内

20.如图所示,为控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重庆市第一中学校正校门安装了人脸识别及

测温系统,该系统使用时只需要面对屏幕上的摄像头,系统会自动将测试者面部信息与学

校备案系统相匹配,整个测试过程十分便捷。关于人脸识别的说法正确的是()

A.摄像头的光学核心元件是凹透镜

B.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摄像头成正立、缩小、实像

C.刷脸时,脸要处于摄像头一倍焦距以内

D.当被拍摄的人靠近摄像头时,人经摄像头所成的像会变大

21.已知凸透镜的焦距是f,想要得到放大的虚像,则物距u应满足的条件是()

A.u>4fB.u<fC.2f>u>fD.u=4f

22.每年6月6日为全国的“爱眼日”、爱眼日设立的宗旨是希望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要

预防近视,珍爱光明、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表示近视眼成像和近视眼矫正后成像情况的

图分别是()

A.甲、丙B.乙、丙C.甲、丁D.乙、丁

23.经常用眼睛长时间盯着近处的手机屏幕看,容易导致的后果是()

A.晶状体变厚,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B.晶状体变薄,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C.晶状体变薄,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D.晶状体变厚,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24.“超级月亮”比正常时的月亮要大百分之二十,亮度也有所增加,某天文爱好者为了研究

这一现象,于是架设一台天文望远镜做进一步观察,关于该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的物镜和显微镜的物镜作用相同

B.它的物镜相当于放大镜,用来把像放大

C.它的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虚像

D.它由两组透镜组成,靠近眼睛的为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为物镜

25.小明的爷爷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装片,正当他看清高倍镜下的物像时,小明也争着要

看。但他看到的像却有点模糊。通过操作,小明得到了清晰的物像。他的操作方法是()

A.调节粗准焦螺旋B.调节细准焦螺旋

C.调节反光镜D.调整装片位置

考点三光学实验

26.如图所示是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小制作活动:

(1)在“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活动中,需将一端用塑料薄膜蒙好的圆筒插入易拉罐中,

为了便于更清楚观察像,应在圆筒的(选填"A”或"B”)端蒙上塑料薄膜作为

光屏。

(2)现在此观察仪前放置一点燃的蜡烛,则烛焰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选填

“正立”或“倒立”)的(选填“实像”或“虚像”);若移动圆筒位置,增大塑料

薄膜与小孔之间距离,塑料薄膜上的像的大小,若用一挡板将易拉罐底部的小孔

挡住一半,像的大小(以上两空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将蜡烛向上移动,则它在薄膜上的像将向方移动;从右侧看过去,将蜡烛在

小孔前绕顺时针旋转,则人眼看到的塑料薄膜上的像是(选填"顺”或“逆”)时

针旋转的。

插入

小孔、一方向AB

----------

易拉罐圆筒

27.如图所示某兴趣小组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

薄膜,制作成一个简易针孔照相机。如图甲所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支点燃的

蜡烛,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烛焰的像。

(1)针孔照相机成像的原理是,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选填“正立”

或“倒立”)的实像,若将点燃的蜡烛向上移动,则塑料薄膜上的像向(选填"上”

或“下”)方移动;若将易拉罐向右移动少许,蜡烛的像将(选填“变大”、“变小”

或“不变”)。

(2)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选填“改变”或“不变”)。

(3)晴天的正午时分,走在滨江公园的树林里,小明看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留

下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光斑(如图乙所示),圆形光斑大小不一原因是o

28.如图所示,是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活动中所选用器材和活动过程。

(1)在探究活动中对(填“平面镜”或“玻璃板”)的要求是:竖直放置(与水

平面垂直);

(2)选择蜡烛A和B形状相同,其目的是为了;

(3)如果在图a中蜡烛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板做屏幕,则白纸板上将(填写“有”

或“没有”)蜡烛的像;

(4)把蜡烛B放到A蜡烛像的位置上,将会看到图C所示的现象。这说明:。

(5)小明的实验过程中,让玻璃板沿00°轴(玻璃板与桌面的接触部分)方向水平向右

移动,结果他发现镜中的像相对于A移动(选填“向右”、“向左”或“不”);

(6)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4)相同的操作

29.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利用如图甲所示器材进行了以下操作:

(1)把点燃的蜡烛A放在与水平桌面垂直的玻璃板前,在玻璃板后面放一支(填

“点燃”或“没点燃”)的蜡烛B,移动B,发现A烛焰的像出现在B“身上”,如图甲所

示,说明他在器材选择上存在的问题是o

(2)改进器材后,多次改变蜡烛(填“A”或"B”)的位置,并移动另一支蜡

烛,确定每次像的位置,将玻璃板及每次物和像的位置记录在玻璃板下面的白纸上,连接

物和对应的像点,如图乙所示,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且它们的连线与镜面o

(3)小明想确定家中穿衣镜成像的反射面,他将笔尖紧贴镜面A,如图丙所示,发现笔

尖的像与笔尖之间有一段距离,说明(填“A”或"B”)是反射面。

30.小林用图甲装置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前,应调整烛焰和光屏的中心在凸透镜的上。

(2)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处于图甲所示位置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所成的像

是(填“正立”或“倒立”)的(填“实”或“虚”)像。

(3)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图甲中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此时光屏上所成像的特点

与(填“照相机”、“放大镜”或“投影仪”)相同。

(4)小林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如图乙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保持光屏位置不变,

让蜡烛和凸透镜分别以2cm/s和lcm/s的速度,从图示位置同时匀速向左运动,经过

S,光屏上成清晰(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

31.旺堆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光具座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如甲图所示,让一束平行光正对着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

最亮的光斑。该凸透镜的焦距为cm。

(2)如乙图所示,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将烛焰、凸透

镜、光屏三者中心大致调到o这时(如图乙),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

清晰倒立、(选填“放大”或“缩小”)的(选填“实”或“虚”)像。

据此原理,人们制成的光学仪器是。

(3)实验过程中,如果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的像o

A.只出现烛焰像的上半部分B.只出现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C.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更小了D.像仍然是完整的,且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

考点四光路图

32.如图所示,太阳光线A0与水平面成30。角射到井口,若用平面镜将太阳光沿竖直方向

反射到井底。

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位置和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

33.如图,做出OB的入射光线,标出入射角的大小。

B

34.如图所示,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物体AB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

35.根据图中已给出的物AB,画出它在平面镜M中所成的像AB。

37.平面镜前有一点光源S,它发出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射向凹透镜,ab为其经凹透镜

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的光线,S是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请画出:

(1)光源S的位置;

(2)凹透镜左侧的焦点;

(3)补全光路。

38.如图所示,S点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再经凸透镜折射,折射光线平行于主

光轴射出,请画出:

(1)S点发出的入射光线。

(2)经平面镜的反射光线。

(3)凸透镜左侧焦点F的位置。

39.如图所示,一条光线沿竖直方向射向平面镜,画出其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进

一步画出经过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40.在光具座上自左向右依次竖直放置一个凹透镜、凸透镜和平面镜,两个透镜的主光轴重

合且它们的左焦点也重合,平面镜与主光轴垂直,在凹透镜的左侧有一平行于主光轴光线

入射,请画出这条光线通过两个透镜折射和平面镜反射后的光路。

备战2022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讲义+强化训练(全国通用)

第3讲光现象与透镜

考点一自然界中的光现象.........................................................1

考点二光学原理及其应用.........................................................2

考点三光学实验..................................................................7

考点四光路图...................................................................10

考点一自然界中的光现象

1.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C.墙上手影D.水中“倒影”

【解答】解:A、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错误;

B、水面“折”枝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故B正确;

C、手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错误;

D、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Bo

2.学校的录播教室被一种单向透视玻璃分隔成上课和观摩两个功能区,坐在观摩室的听课

教师通过单向透视玻璃进行观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上课区域的光照强一些,观摩效果更好

B.从上课区域射向透视玻璃的光只发生折射

C.听课教师能看到上课的情景,是由于上课区域的光能透过透视玻璃

D.学生在透视玻璃中看到了自己的像,此时的透视玻璃相当于平面镜

【解答】解:

A、上课区域的光照强一些,对比明显,观摩效果更好,故A正确;

B、从上课区域射向透视玻璃的光在玻璃上会发生折射和反射,故B错误;

C、听课教师能看到上课的情景,说明光线能透视玻璃,故C正确;

D、学生在透视玻璃中看到了自己的像,此时的透视玻璃相当于平面镜,属于平面镜成像,

故D正确;

本题选错误的;

故选:Bo

3.2020年6月21日,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观测到了十分罕见的“金边”日环食,这是观

测天象、了解和研究太阳的好时机,也是全年最重要的天象之一。下列光现象中,与该

天象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0

A.水中倒影B.雨后彩虹C.波光粼粼D.手影游戏

【解答】解:当月亮正好在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地球进入了月亮的影子中,也就是月亮

挡在地球和太阳的中间的一部分时,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所以地球上的人就不能看到

一个完整的太阳而形成的。

A、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与日环食的形成原理不同,故A

不符合题意;

B、雨后彩虹,属于光的色散,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与日环食的形成原理不同,故B

不符合题意;

C、波光粼粼,是光在水面上发生反射形成的,与日环食的形成原理不同,故C不符合

题意;

D、手影游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与日环食的形成原理相同,故D不符合题

后、O

故选:Do

4.下列说法与其物理知识相符合的是()

A.潭清疑水浅--光的直线传播

B.池水映明月--光的折射

C.镜花水月--光的反射

D.海市蜃楼--光的色散

【解答】解:A、潭清疑水浅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故A错误;

B、池水映明月,水中的月亮是平面镜成像,利用了光的反射,故B错误;

C、镜花水月属于平面镜成像,利用了光的反射,故C正确;

D、太阳光由七种色光组成,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由于三棱镜对这七种色光的折射率

不同,所以七种色光通过三棱镜发生折射后的偏折情况不同,从而会分解成红、橙、黄、

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而海市蜃楼是光在传播时,在密度不

均匀的空气层中,经过折射造成的结果,不属于光的色散,故D错误。

故选:Co

5.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A.射击瞄准时要做到“三点一线”,因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B.我国古书《史记》《梦溪笔谈》中都有海市蜃楼的记载,该现象中光发生了折射

C.黑板上主要发生漫反射,光在发生漫反射时,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D.太阳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空气中的小水滴,经反射、折射后就容易形成彩虹

【解答】解:

A、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射击瞄准时要做到“三点一线”,这是利用光的直

线传播的原理,故A正确;

B、海市蜃楼是一种由光的折射产生的现象,是由于空气的密度不均匀而引起的,故B

正确;

C、漫反射时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所以我们能从各个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漫反射同样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故C错误;

D、雨过天晴,天空出现了美丽的彩虹,这是由于空气中有大量的水,将太阳光进行反射、

折射,由于不同颜色的光的折射程度不同,所以人们可以清晰地分辨出七种颜色的光,

故D正确。

故选:Co

6.如图是在重庆九龙坡区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拍摄的照片。下列景象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解答】解:A、湖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符合

题意。

B、树下圆形“光斑”属于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透过露珠看嫩芽属于凸透镜成像,是光的折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看水中鱼,看到的是鱼的虚像,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o

考点二光学原理及其应用

7.一束光入射到平面镜上,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5。,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

度数为()

A.55°B.110°C.35°D.70°

【解答】解: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光线与平面镜成35°角射向平面镜,则

入射角为90°-35°=55°o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也是55。,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等于入射角和反

射角的和,即夹角为55°+55°=110°。

故选:Bo

8.下列对图所示四幅图的阐述正确的是()

A.甲图,在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时,应改变光线OB与法线ON的夹角

B.乙图,扫码时,要使手机屏幕上二维码的像变小,只需将二维码靠近手机

C.丙图,平行光通过凹透镜后的现象说明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D.丁图,小明通过平面镜看到小猫,小猫通过平面镜看不到小明

【解答】解:A、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应该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度数,而改变

光线OB与法线ON的夹角,属于改变反射角,因此应改变光线AO与法线ON的夹角,

故A错误;

B、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其是利用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像成在另一侧的1倍焦距

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作的,

如果要让像变小一些,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应增大物距,应将二维码远

离凸透镜,故B错误;

C、丙图,平行光通过凹透镜后变的发散,说明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故C正确;

D、光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如果小明通过平面镜看到小猫,则小猫通过平面镜也能看

到小明,故D错误。

故选:Co

9.一束光线沿与水平面成20°角的方向射向地面,若用平面镜,使其反射光线垂直地射进

一口深井中,则镜面与水平方向夹角应是()

A.45°B.35°C.55°D.40°

【解答】解:如下图:入射光线与水平方向成20°角,反射光线与水平方向垂直,故入

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20°+90°=110°,所以入射角为55°,入射光线与镜面

的夹角为:90°-55°=35°,所以平面镜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20°+35°=55°

故选:Co

10.如图乙所示,是小安同学自制的潜望镜,利用它能在隐蔽处观察到外面的情况,用它正

对如图甲所示的光源“F”,则观察到的像是()

C.D.

【解答】解:

根据潜望镜中使用的是两块平面镜;第一个镜子成正立等大、左右颠倒的像,第二个镜

子成正立等大,左右再次颠倒的像,最后的像就是跟原物完全一样的像。

故选:Bo

11.如图所示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设识别对面墙上镜

子里的视力表的像,则如下说法正确的是()

A.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视力表相距4.7m

B.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4.4m

C.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5.3m

D.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4.7m

【解答】解:

如图所示:

视力表与镜距离为2.5m,视力表的像离镜距离也为2.5m,即视力表与它的像距离为

2.5m+2.5m=5m,

又由于人在视力表前0.3m,则人离视力表的像的距离为5m-0.3m=4.7m,即视力表的

像离被测者距离为4.7m。

故选:D。

12.一个人从远处走向一块竖直放置的平面镜,他在镜内所成的像将()

A.逐渐变大B.逐渐变小C.大小不变D.无法确定

【解答】解: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跟物体的大小有关,跟其他因素无关。

所以,一个人从远处走向一块竖直挂着的平面镜,人的大小不变,像的大小不变。

故选:Co

13.喷水鱼因特殊的捕食方式而得名,能喷出一股水柱,准确击落空中的昆虫作为食物。下

列各图中能正确表示喷水鱼看到昆虫像的光路图的是()

A.B.

昆w

C.D.心

【解答】解:

射水鱼在水中看到水面上方的昆虫等猎物,是因为水面上方的昆虫等猎物“发出”的光

射向水面,发生折射,再进入射水鱼的眼睛中,因此光的传播路线是由空气一水中,故

AB错误;

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可知,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

入射角,所以C正确,D错误。

故选:C»

14.一束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如图能正确反映折射光线偏折方向的是()

A.

C.

【解答】解: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折射光线

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B图正确。

故选:B。

15.如图所示,一束光从介质甲射向介质乙,两种介质中有一种是空气,另一种是玻璃,

MN是其分界面。则图中的折射角和甲介质的种类分别是()

A.50°,空气B.50°,玻璃C.60°,空气D.60°,玻璃

【解答】解:已知MN是界面,过入射点O垂直于界面作出法线EF,如下图所示:

F

由图知,NAOM=NBON=40°,则NAOF=/BOF=90°-40°=50°,

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EF的两侧”可知,BO是

入射光线,OA为反射光线,OC为折射光线,

折射光线CO与法线EF的夹角为折射角,则折射角/COF=90°-30°=60°;

由图可知,折射角NCOE大于入射角/BOF,由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光是从玻璃斜射入

空气,则介质甲是玻璃。

故选:D。

16.有一圆柱形敞口容器装有一定量的水,从其左侧某一高度斜射一束激光,在容器底部产

生一个光斑O。如图所示,则下列操作能使光斑向左移动的是()

A.保持水面高度不变使激光笔向右平移

B.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往容器中加水

C.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将容器中的水抽出一部分

D.保持水面高度和入射点不变使激光入射角增大

【解答】解:

A、保持水面高度不变,使激光笔向右平移,则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都向右平移,所以光

斑右移,故A错误;

BC、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往容器中加水,使水面上升,由下图可知,入射点向左移

动,则光斑向左移动;同理使水面下降,入射点向右移动,则光斑向右移动;同理可知,

将容器中的水抽出一部分,光斑会右移,故B正确,C错误;

D、保持水面高度和入射点不变,使激光束远离法线时,入射角增大,则折射角变大,光

斑会向右移动,故D错误。

故选:Bo

17.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如图所示(图中入射光线、

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D

uf

A.0G是反射光线,折射角等于60°,介质的下面是玻璃

B.OF是反射光线,折射角等于45°,介质的右面是玻璃

C.OF是反射光线,折射角等于45°,介质的左面是玻璃

D.OG是反射光线,折射角等于60°,介质的上面是玻璃

【解答】解:由图可知,ZBOE=60°,所以/COE=90°-60°=30°,而/COF=

30°,

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CD为法线,AB为界面,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

线两侧,则OG一定为折射光线,EO为入射光线,OF为反射光线。

由图可知,折射角为:ZGOD=45°.因当光线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

入射角。

所以这束光线是由玻璃进入空气。即分界面的右侧是空气,左面是玻璃。

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o

18.光从玻璃射向空气中,在玻璃与空气的交界面上发生折射和反射,以下符合实际情况的

是()

【解答】解:A、图中描述的是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的情境,反射光线的方向错误,不

符合反射定律;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不符合折射定律,故A图不正确。

B、图中描述的是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的情境,反射光线的方向错误,不符合反射定律;

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符合折射定律,故B图不正确。

C、图中描述的是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的情境,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符合反射定律;折

射角等于入射角,不符合折射定律,故C图不正确。

D、图中描述的是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的情境,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符合反射定律;折

射角大于入射角,符合折射定律,故D图正确。

故选:D。

19.很多车主都在车上安装了行车记录仪,便于及时用摄像头将行车过程中发生的事情记录

下来,在夜间可以利用摄像头周边的多点红外线补光,拍出依旧清楚的画面,关于行车

记录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拍摄录像时,物体在透镜二倍焦距外

B.行车记录仪的摄像头中用的是凹透镜

C.人肉眼可以观察到红外线

D.在拍摄录像时,物体在透镜二倍焦距内

【解答】解:AD、摄像机的镜头与照相机的镜头类似,应用的凸透镜成实像时u>2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正确,D错误;

B、行车记录仪的摄像头中用的是凸透镜,不是凹透镜,故B错误;

C、红外线属于不可见光,人肉眼是不可以观察到红外线的,故C错误。

故选:Ao

20.如图所示,为控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重庆市第一中学校正校门安装了人脸识别及

测温系统,该系统使用时只需要面对屏幕上的摄像头,系统会自动将测试者面部信息与

学校备案系统相匹配,整个测试过程十分便捷。关于人脸识别的说法正确的是()

A.摄像头的光学核心元件是凹透镜

B.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摄像头成正立、缩小、实像

C.刷脸时,脸要处于摄像头一倍焦距以内

D.当被拍摄的人靠近摄像头时,人经摄像头所成的像会变大

【解答】解:ABC、摄像头是一个凸透镜,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

的实像的规律工作的;故ABC错误;

D、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当被拍摄的人靠近摄像头时,由凸

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可知,人经摄像头所成的像会变大,故D正确。

故选:D。

21.已知凸透镜的焦距是f,想要得到放大的虚像,则物距u应满足的条件是()

A.u>4fB.u<fC.2f>u>fD.u=4f

【解答】解: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时,物距U应小于焦距f.即u<f,故只有选项

B符合题意。

故选:Bo

22.每年6月6日为全国的“爱眼日”、爱眼日设立的宗旨是希望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

要预防近视,珍爱光明、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表示近视眼成像和近视眼矫正后成像情

况的图分别是()

A.甲、丙B.乙、丙C.甲、丁D.乙、丁

【解答】解:近视眼成因: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

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近视眼,则甲图为近视眼的成像情况。

近视矫正需佩戴凹透镜,即丁图为近视眼矫正后成像情况。

故选:Co

23.经常用眼睛长时间盯着近处的手机屏幕看,容易导致的后果是()

A.晶状体变厚,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B.晶状体变薄,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C.晶状体变薄,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D.晶状体变厚,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解答】解:经常用眼睛长时间盯着近处的手机屏幕看,使眼睛长时间的调节紧张,导

致晶状体过度变凸,晶状体变厚,远处物体的光线会聚到视网膜的前方,因此不能看清

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

故选:D。

24.“超级月亮”比正常时的月亮要大百分之二十,亮度也有所增加,某天文爱好者为了研

究这一现象,于是架设一台天文望远镜做进一步观察,关于该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它的物镜和显微镜的物镜作用相同

B.它的物镜相当于放大镜,用来把像放大

C.它的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虚像

D.它由两组透镜组成,靠近眼睛的为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为物镜

【解答】解:A.望远镜的物镜是使得无限远处的物体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而显微镜

的物镜是为了使得载物片上的物体成一个放大的实像,故A错误;

B.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使远处的物体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错误;

C.望远镜的物镜的目的是使得无限远处的物体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

D.望远镜由两组透镜组成,靠近眼睛的为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为物镜,故D正确.

故选:D»

25.小明的爷爷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装片,正当他看清高倍镜下的物像时,小明也争着要

看。但他看到的像却有点模糊。通过操作,小明得到了清晰的物像。他的操作方法是()

A.调节粗准焦螺旋B.调节细准焦螺旋

C.调节反光镜D.调整装片位置

【解答】解:调节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都是升降镜筒,调节物体与物镜的距离,以

便观察清楚物像,粗准焦螺旋的升降范围大,属于粗略调节,细准焦螺旋的升降范围小,

属于精确调节,而小明的爷爷已经调好了,只是不同的人眼睛略有差别,这时要精细调

节,所以调细准焦螺旋。

故选:Bo

考点三光学实验

26.如图所示是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小制作活动:

(1)在“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活动中,需将一端用塑料薄膜蒙好的圆筒插入易拉罐中,

为了便于更清楚观察像,应在圆筒的A(选填"A”或"B”)端蒙上塑料薄膜作为光

屏。

(2)现在此观察仪前放置一点燃的蜡烛,则烛焰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选

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选填“实像”或“虚像”);若移动圆筒位置,增大

塑料薄膜与小孔之间距离,塑料薄膜上的像的大小变大,若用一挡板将易拉罐底部

的小孔挡住一半,像的大小不变(以上两空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将蜡烛向上移动,则它在薄膜上的像将向下方移动;从右侧看过去,将蜡烛在

小孔前绕顺时针旋转,则人眼看到的塑料薄膜上的像是顺(选填"顺”或“逆”)时

针旋转的。

小孔、一方向AB

◄-------

iSb圆筒

【解答】解:(1)小孔成像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具体应用,半透明薄纸

相当于光屏,为了成的像更清晰,便于观察,半透明的薄纸应该放在圆筒的A端;

(2)小孔成像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具体应用,成的是倒立的实像;当增

大光屏与小孔之间的距离时,光屏上的像将变大;若用一挡板将易拉罐底部的小孔挡住

一半,像的大小与孔的大小无关,所以像大小不变;

(3)小孔所成的像是上下颠倒的,故将蜡烛向上移动,则它在薄膜上的像将向下方移动;

因为光线沿直线传播,蜡烛顺时针旋转时,蜡烛各点成的像也顺时针旋转,所以成的像

顺时针旋转。

故答案为:(1)A;(2)倒立;实像;变大;不变;(3)下;顺。

27.如图所示某兴趣小组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

薄膜,制作成一个简易针孔照相机。如图甲所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支点燃

的蜡烛,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烛焰的像。

(1)针孔照相机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选

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若将点燃的蜡烛向上移动,则塑料薄膜上的像向下(选

填“上”或“下”)方移动;若将易拉罐向右移动少许,蜡烛的像将变小(选填“变

大,,、“变小”或“不变叽

(2)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不变(选填“改变”或“不变”)。

(3)晴天的正午时分,走在滨江公园的树林里,小明看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留

下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光斑(如图乙所示),圆形光斑大小不一原因是树叶距离地面距

离不同。

【解答】解:

(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在小孔后面的光屏上形成是倒立实像,所以蜡烛

向上方移动,则它在薄膜上的像将向下方移动;

若将易拉罐向右移动少许,烛焰就离小孔越远,则像变小;

(2)蜡烛经小孔成倒立的实像,像的形状与烛焰形状相同,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所以

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像的形状不变;

(3)树叶的缝隙,也就是小孔,距离地面的远近不同,形成的光斑大小不同;距离越远,

形成的光斑越大,距离越近,形成的光斑越小。

故答案为:(1)光的直线传播;倒立;下;变小;(2)不变;(3)树叶距离地面距离不

同。

28.如图所示,是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活动中所选用器材和活动过程。

(1)在探究活动中对玻璃板(填“平面镜”或“玻璃板”)的要求是:竖直放置(与

水平面垂直);

(2)选择蜡烛A和B形状相同,其目的是为了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如果在图a中蜡烛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板做屏幕,则白纸板上将没有(填写

“有”或“没有”)蜡烛的像;

(4)把蜡烛B放到A蜡烛像的位置上,将会看到图C所示的现象。这说明:物像等

大。

(5)小明的实验过程中,让玻璃板沿00°轴(玻璃板与桌面的接触部分)方向水平向右

移动,结果他发现镜中的像相对于A不移动(选填“向右”、“向左”或“不”);

(6)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B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4)相同的操作

【解答】解:(1)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否则蜡烛在平面镜中成像位置与蜡烛不在同一水

平面上;

(2)实验中用完全相同的两个蜡烛,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在蜡烛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白纸上不会接到平面镜所成的像,因为平面镜成虚

像,虚像不能承接到光屏上;

(4)因为像和物大小相等,所以,把蜡烛B放到A蜡烛像的位置上,就会看到像与物

完全重合,如图c所示,从而验证了平面像成像的特点;

(5)小明在实验过程中,让玻璃板沿00釉方向水平向右移动,A和平面镜之间的距离

不变,根据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A的像和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也不变,所以他发现

镜中的像相对于A不移动;

(6)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要保持平面镜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

实验,获得更多的数据,故B正确。

故答案为:(1)玻璃板;(2)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3)没有;(4)物像等大;(5)

不;⑹Bo

29.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利用如图甲所示器材进行了以下操作:

乙丙

(1)把点燃的蜡烛A放在与水平桌面垂直的玻璃板前,在玻璃板后面放一支没点燃

(填“点燃”或“没点燃”)的蜡烛B,移动B,发现A烛焰的像出现在B“身上”,如

图甲所示,说明他在器材选择上存在的问题是两支蜡烛大小不同。

(2)改进器材后,多次改变蜡烛A(填“A”或"B”)的位置,并移动另一支蜡烛,

确定每次像的位置,将玻璃板及每次物和像的位置记录在玻璃板下面的白纸上,连接物

和对应的像点,如图乙所示,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且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3)小明想确定家中穿衣镜成像的反射面,他将笔尖紧贴镜面A,如图丙所示,发现笔

尖的像与笔尖之间有一段距离,说明B(填“A”或"B”)是反射面。

【解答】解:(1)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并点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后面,不需要点

燃,若点燃,则不易区分B和A的像,为了验证物与像的大小关系,选的两蜡烛大小要

一样;

(2)多次移动蜡烛A,改变物体位置,移动B的位置,确定像的位置,并记录下来。由

乙图可知: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3)将笔尖紧贴镜面A,发现笔尖的像与笔尖之间有一段距离,这是因为玻璃有一定的

厚度,笔尖通过B面成像(穿衣镜的里层镀了膜,镀膜后增强了光的反射),从而造成笔

尖的像与笔尖之间有一段距离,由此可见,B是反射面。

故答案为:(1)没点燃;两支蜡烛大小不同;

(2)A;相等;垂直;

(3)Bo

30.小林用图甲装置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前,应调整烛焰和光屏的中心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2)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处于图甲所示位置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所成的像

是倒立(填“正立”或“侄位”)的实(填“实”或“虚”)像。

(3)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图甲中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此时光屏上所成像的特点

与照相机(填“照相机”、“放大镜”或“投影仪”)相同。

(4)小林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如图乙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