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观潮》阅读理解(类文阅读)_第1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观潮》阅读理解(类文阅读)_第2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观潮》阅读理解(类文阅读)_第3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观潮》阅读理解(类文阅读)_第4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观潮》阅读理解(类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观潮》类文阅读

心,

梳I理

知识点: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一、课内阅读

(-)(2022秋•湖北十堰•四年级统考期中)课内阅读。

《观潮》(节选)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

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

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欢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卧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

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

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在文段括号里选出恰当的词语,抄写在横线上。

2.选文第一段话既写了潮来时的声音好像,又写了潮来时的形状像o

3.从第一段话中的""""两个词语可以看出观潮人群的热情之高。

4.选文第二自然段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从文中的哪些短语可以看出?

5.品析句子。

(1)“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句中的“水墙”是指,说

明O

(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里把比

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O

【答案】

1.沸腾横贯

2.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3.人声鼎沸沸腾

4.由远及近

再近些,越来越近等

5.浪潮浪潮很高,范围很广浪潮千万匹白色战马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气势非凡

【解析】

1.本题考查词语搭配的能力。

沸腾:(动)①液体受热到一定程度,从内部产生气泡而翻腾。②比喻情绪高涨或人声喧闹

欢腾:高兴得手舞足蹈。

人群看到大潮高兴,可以用“欢腾”。

横卧:平躺。

横贯:横向贯穿;横着通过。

大潮在江面上像一条白线,可以用“横贯”。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从“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可以知道把潮来时的声音比作闷雷,所以潮

来时的声音好像闷雷滚动。

从“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可以知道把潮来时的景象比

作一条白线,所以潮来时的形状像一条白线。

3.本题考查从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可以知道潮即将来了,人们非常的兴奋、期待。

“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欢腾)起来。”可以知道潮出现的时候,

人们非常兴奋、热情。

人声鼎沸:意思是比喻人声嘈杂,就像鼎中的水沸腾了一样。

欢腾:高兴得手舞足蹈。

这两个词语可以看出观潮人群的热情之高。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写作顺序的理解。

由文中“再近些”“越来越近”等词语可知,第二自然段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

(1)阅读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可以知道句子中把白浪比作“两丈多

高的水墙”,从而可以知道答案句中的“水墙”是指潮来时的浪,说明钱塘江大潮浪头之高,范围之宽。

(2)阅读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可知这个句子运用

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浪潮”比作“千万匹白色战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浪潮逼近时的浩荡气势。

(二)(2022秋•四年级课时练习)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好像()»顿时()有人告诉

我们,潮来了!我们()往东望去,江面还是(),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

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的地方出现了(),人们又()

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

的水墙。澹潮越来越近,就如千互理白色找当齐头养进,港湾荡荡飞奔而来;那声道如同少崩地裂,好像

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6.按课文内容填空。

7.选择在正确的读音画横线。

踮(didndian)沸(ft1fei)腾颤(chdnzhan)动

8.潮水开始像,再近一些就成了,更近一些又像是,由此可以看出钱塘江大

潮、。

9.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得好吗?为什么?

10.潮来了的时间是O

11.为了让全世界人民都了解钱塘江大潮这一奇观,请同学们写一句广告语。

12.“山崩地裂”在选段中是用来描写的除此之外,我知道还有很多词语是描写声音的,

如、等。(至少写出两个)

13.选段中用“犹如”来打比方,使潮来时那种壮观的画面更加真实可感。请试着用“犹如”写一句话。

【答案】

6.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人声鼎沸踮着脚风平浪静水天相接一条白线沸腾

7.dianfeichan

8.白线水墙战马雄伟壮观

9.该句子写得很好。这句话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浪潮比作千万匹奔腾的战马,形象地写出了潮

来时发出的巨响和宏大的气势。

10.午后一点左右

11.观钱塘江大潮,如临万马奔腾之境。

12.声音人声鼎沸风号浪吼

13.生活犹如一幅古画,越看越觉得珍贵。

【解析】

6.本题考查按课文内容填空。

原文: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

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

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7.本题考查辨析字音。

踮——dian,抬起脚后跟用脚尖站着。

涉腾一一fei,比喻情绪高涨或人声喧闹。

颤动一一chan,短促而反复地振动。还读“zhdn”,组词:颤栗、打颤、心惊胆颤、寒颤、胆颤等。

8.本题考查理解片段内容。

由文中“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可知,潮水开始像一条白线,再近一些就成了水墙,更近

一些又像是白色战马,由此可以看出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

9.本题考查赏析修辞手法。

画波浪线的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

法,把潮水比做千万匹白色战马,体现出潮来时的壮观。“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

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潮来时发出的声音巨大。

10.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由文中“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

可知,潮来了的时间是午后一点左右。

11.本题是开放性试题。

可以从钱塘江大潮奇特、雄伟、壮观三方面来写广告语。

如:大潮一起三千里,天下第一看钱塘。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由文中“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可知,“山崩地裂”在选段中是用来描写的大

潮来时的声音。

山崩地裂:山岳倒塌,大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描写声音的词语还有如:余音绕梁、声如洪钟、

震耳欲聋、鸦雀无声等。

13.本题考查造句。

犹如:如同;好像。所以这里要写一句比喻句。

如:天上的星星,犹如一颗颗美丽的宝石。

二、类文阅读

(-)(2022秋•四年级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了解,10月6日当天前往海宁盐官观潮景区的游客达到11.5万人次,游客车辆8500多

辆。只因为这里的潮势最盛,且以齐列一线为特色,故有''海宁宝塔一线潮”之誉。

材料二: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和当地的特殊地形有关。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

涨潮时,潮水从湾口涌入,向西奔来,受渐狭江面的约束,潮越来越高,形成了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

材料三:因为太阳和月亮引力,潮汐的存在是普遍的,但钱塘江大潮最为壮观,而且时间基本致农历八

月十八,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间点,太阳、地球和月亮大致上处于同条线上,所以会带来极大的潮汐

力,引起的潮汐自然是大的。

材料四: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①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②既而渐近,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③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14.材料一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根据材料二在图表里标注出“杭州湾”“钱塘江”的位置以及“东”“西”方位。

h.赛省

源“J-7上海市

海工/*

盐宜镇o0忖*

杭州市、।也

3诲

浙江省

16.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你认为钱塘江大潮之所以壮观的原因有哪些?

17.材料三中“大致”一词,用得非常准确,因为这个词语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材料二画线句子主要使用了()的说明方法。

A.打比方B.列数字C.作比较

19.材料四描写的是“钱塘江大潮”。将画“的部分与《观潮》中的句子对应起来。

①---()②----()③——()

A.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B.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C.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20.我看到了这两篇关于观潮的材料,想起来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句:

【答案】

14.海宁盐官观潮景区潮势最盛,吸引了大量游客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的原因

15.

16.①杭州湾外宽内窄,地形特殊。

②因为在农历八月十八这个时间点,太阳、地球和月亮大致上处于同条线上,所以会带来极大的潮汐力,引

起的潮汐自然是大的。

17.太阳、地球和月亮大约上处于同一条线上,并不是完全在同一条线上。

18.B

19.CAB

20.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解析】

14.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

同学们根据材料里的关键信息来概括材料内容,语言要简洁明了。

材料一主要讲了10月6日海宁盐官观潮景区的观潮情况,海宁盐官观潮景区潮势最盛,吸引了大量游客。

材料二主要讲了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的原因,钱塘江的秋潮受当地的特殊地形的影响,形

成了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

15.本题考查图标标注。

题目要求同学们根据材料二在图表里做标注。同学们可以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和自己了解到的地理常识来进行

标注。

材料二提到“杭州湾”的内容:杭州湾外宽内窄,呈喇叭形,东面的湾口宽达一百千米,而西面的海宁市盐

官镇附近,却只有三千米。材料二提到“钱塘江”的内容: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同学们在地图标注

“杭州湾”“钱塘江"时可以沿着地图上的边界画。

同学们在图表里标注“东”“西”方位,可以先在地图空白处画一个双向箭头(左右方向)或十字双向箭头,

再标注“东”“西”方位。向着“东海”的方向为“东二

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材料二从地形这个方面解释了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的原因;材料三从时间点解释了钱塘江大潮最为壮观的原

因。同学们可以引用材料内容来分点回答钱塘江大潮壮观的原因。

17.本题考查分析字词句的含义。

大致:大概;大约。

句子里的“大致”一词表明:太阳、地球和月亮大约上处于同一条线上,并不是完全在同一条线上。

18.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A.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

性。

B.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方法,使语句更准确,更科学,更具体,更具说服力。数字

要准确无误,估计数字要有可靠根据。

C.作比较: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

从句子中的“一百千米”和“三千米”可以确定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故选B。

19.本题考查句子搭配。

句子“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描写了浪潮刚从海面升起,像一条白线;与《观潮》中的“只见东边水天

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相对应。

句子“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描写了浪潮接近岸边,就像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与《观

潮》中的“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相对应。

句子“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描写了潮水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气势极其雄伟豪壮;

与《观潮》中的“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相对应。

20.本题考查古诗识记。

从题目中提到的''观潮”"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句”可以联想到唐代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同学们在

横线上默写古诗即可。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出自唐代刘禹锡的《浪淘沙》

(其七),参考译文: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

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二)(2022秋•四年级课时练习)阅读《珍珠泉》,完成习题。

珍珠泉

吴然

我们村子前面的小山包,远远看去真像一个绿色的大绒团。山包上,树很密,草很深,花很多。一条石

板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地穿过小山包的密林。石板小路的尽头,有一眼清泉,叫“珍珠泉”。

这是一潭深绿的泉水。周围镶(xidng)嵌(qiGn)着不大整齐的石头,石头上长着一层黑里透绿的

青苔。你要是踩上去,准会滑倒。那绿得没有一点儿杂色的蕨(Ju8)草,那悄悄开放着的花朵,给珍珠泉

编了个朴素的花环。蕨草宽大的叶片,有的能拂到水面,花儿们却只是静静地投下自己的影子。水是那样绿,

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

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可惜没有鱼,是水太清太凉的缘故吧?

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

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一束

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头上。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

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

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

不用说我是多么喜欢珍珠泉了。我很想知道,它哪来这么多冒不完的水泡?在小河断流的时候,在村里

的井水干涸(he)的时候,它还是不停地冒着水泡。难道是有许多快乐的孩子,躲在什么地方吹泡泡玩儿

吗?他们一定玩得很高兴吧?每次,挑着阿爸给我做的水桶,来到珍珠泉边,我都这么想。

挑着满满一担水,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为去追一只小鸟,或者忙着扯路旁

的一朵小花。

(选自《和花朵说悄悄话》,有删改)

21.文中石板小路的尽头有什么?()

A.一堆石头B.一座房子C.一眼清泉D.一座小山包

22.人们为什么给这眼清泉取名为“珍珠泉”?()

A.因为泉底有许多美丽的珍珠。B.因为潭底冒出的水泡似珍珠。

C.因为泉水清澈得可以看见珍珠。D.因为泉水像珍珠一样宝贵。

23.第2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要提到青褐色的石头、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

A.为了说明珍珠泉水很凉。B.为了说明珍珠泉水很脏。

C.为了说明珍珠泉水很深。D.为了说明珍珠泉水很清。

24.请找出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25.阅读选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请展开想象,把你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答案】

21.C22.B23.D

24.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中“扑哧一笑”形象地写出了水泡们消失前的形态,让人真切地感受到

水泡的调皮可爱,充满了画面感。

25.我挑着满满一担水,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这时路边的小花吸引了我。我晃晃悠悠地低下身子想摘一朵

带回去,却又看见一只可爱的小鸟。我急着想去追它,身子一晃,桶里的水像珍珠一样泼洒出来,洒落在石

板小路上……就这样,我一路惊呼、一路泼洒,将清凉的泉水挑回了家。

【解析】

2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第①段“石板小路的尽头,有一眼清泉,叫‘珍珠泉'”可知,石板小路尽头是一眼清泉,故选C。

2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第③段“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可知,

潭底冒出的水泡好像珍珠,这是“珍珠泉”的由来。故选B。

2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第②段“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

的树叶”可知,是因为珍珠泉水很清,才能清晰地看到青褐色的石头、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这清

澈的水将颜色和事物看得一清二楚,故选D。

2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赏析。

画横线的句子中“扑哧一笑”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水泡人格化,赋予了人的表情和动作,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水泡消失的状态和作者高兴的心情。

25.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展开想象,结合最后一段的“为去追一只小鸟,或者忙着扯路旁的一朵小花”将情景展开,适当结合动作、

神态等描写。如:一个小孩挑着满满的一桶水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突然,一只小鸟在他头顶上方鸣叫回旋,

他忍不住追着它奔跑,途中又看到一朵可爱洁白的小花,想采摘回去,桶里的水随着他的晃动东撒西摇,像

一颗颗可爱的珍珠。

(三)(2022秋•四年级课时练习)阅读《古人盛赞钱塘潮》,完成习题。

古人盛赞钱塘潮

一年一度的钱塘潮,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涌向浙江海宁,去看那千军万马般的波涛扑向岸边,去听那

金鼓雷霆似的潮声震撼天地,这实在是人生一乐。

然而,真正能欣赏到这种壮观景象的人并不太多。因为钱塘江不像明媚的漓江,一年四季都向游人敞开

迷人的胸怀;也不像美丽的西湖,无论阴晴雷雨都不乏动人之姿;再说偷闲前去,也未必恰巧能遇上最奇特、

最令人惊叹的涨潮伟观。所以,无缘见到涨潮伟观的游客,不妨领略一下古人笔下的观潮、听潮的兴味。

钱塘潮历来为人所神往。如宋之问就为之留下“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的名句,苏东坡对之也有“八

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赞叹。诗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名山胜水见得虽多,但哪一处潮可与钱塘潮媲

美呢?于是,他们就通过自己的生花妙笔来描摹这天下奇观,从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

钱塘潮的动人之处,在于它的惊天动地、气魄雄伟。唐诗有云:“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清诗有云:“惊涛直上海门西,欲卷青冥失会稽(jT)。”清诗人施闰章在《钱塘观潮》中形容得更妙:“声

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可见钱塘潮有如春雷齐鸣,万浪攒动,潮水卷起浪花,浪花追着浪头,漫天铺地,

汹涌澎湃,横扫一切,大有气吞山河、包含日月之势。

26.是什么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涌向浙江海宁?()

A.一年一度的钱塘潮B.金鼓雷霆似的潮声

C.一年四季都明媚的漓江D.不乏动人之姿的美丽西湖

27.钱塘潮的动人之处在哪里?()

A.惊天动地、气魄雄伟B.春雷齐鸣、万浪攒动

C.明媚迷人、柔情蜜意D.动人柔美、气象万千

28.为什么真正能欣赏到钱塘潮的壮观景象的人不多?()

A.因为钱塘江位置偏远,游人不一定能够前往欣赏。

B.因为钱塘江气候特殊,游人由于天气不佳无法前往。

C.因为普通游客欣赏钱塘潮后无法领略它的独特魅力。

D.因为钱塘潮只有在特定的时间才有这样壮观的景象。

29.古人为什么会留下那么多咏叹钱塘潮的名句?()

A.古人觉得只有将钱塘潮描绘好了,才能吸引游客前来。

B.古人觉得钱塘潮与名山胜水一样美丽,值得用诗赞美。

C.古人虽见过颇多名山胜水,但觉得钱塘潮比其他的潮更加震撼人心。

D.古人被钱塘潮的美景震撼得无法用话语来形容,只好写诗,用文字来形容。

30.文章以“古人盛赞钱塘潮”为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1.“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出自宋之间的《灵隐寺》,描写的是灵隐寺的门对着钱塘潮的画面。有人

认为这两句诗并没有描绘出钱塘潮雄伟壮观的气势,用在此处不合适。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

【答案】

26.A27.A28.D29.C

30.以“古人盛赞钱塘潮”为题,既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以点明了文章中心,表达作者对钱塘潮的赞

美之情。

31.不同意。因为这两句诗描绘的是在灵隐寺可以看到沧海日出和钱塘潮的景象,将壮观的沧海日出与钱塘

潮并列,从侧面表现出钱塘潮的雄伟壮观,所以用在此处合适。

【解析】

2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第①段“一年一度的钱塘潮,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涌向浙江海宁”可知答案,故选A。

2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第④段“钱塘潮的动人之处,在于它的惊天动地、气魄雄伟”可知答案,故选A。

2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第②段“因为钱塘江不像明媚的漓江,一年四季都向游人敞开迷人的胸怀”“再说偷闲前去,也未必恰巧

能遇上最奇特、最令人惊叹的涨潮伟观”可知,钱塘潮只有在特定的时间才有这样壮观的景象,故选D。

2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第③段“诗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名山胜水见得虽多,但哪一处潮可与钱塘潮媲美呢?”可知,古人即

使见识过名山大川,仍然认为钱塘潮具有独特的魅力,需要描摹下来,故选C。

30.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标题的主要作用有点明文章主旨,交代写作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背景,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等。“古

人盛赞钱塘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可知是围绕“钱塘潮”为对象而写,而且得到了许多古人的称赞,

因此作者也是认同的,表达了对钱塘潮的喜爱、赞美之情。

31.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

宋之问的《灵隐寺》“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意思是:登上阁楼远望茫茫沧海,万丈朝阳。寺门清幽,

正对着那滚滚而来的钱塘江潮。这两句将大海日出时的壮景与钱塘江汹涌的潮水相提并论,气韵生动,境界

幽远,表现出钱塘潮的雄伟壮观,这就是钱塘潮的特点,因此用在此处十分合适。

(四)(2023秋•四年级课时练习)课外类文阅读。

钱江看潮记(节选)

丰子恺

三点钟快到,楼上已无立锥之地。后来者无座位,不吃茶,亦不出钱。我们的背后挤了许多人。回头一

看,只见观者如堵。

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更有被抱着的孩子。有的坐在桌上,有的立在凳上,有的竟立在桌上。他们所看

的,是照旧的一条钱塘江。久之,久之,眼睛看得酸了,腿站得痛了,潮水还是不来。大家倦起来,有的垂

头,有的坐下。忽然人群中一个尖锐的呼声:“来了!来了!”大家立刻把脖子伸长,但钱塘江还是照旧。原

来是一个母亲因为孩子挤得哭了,在那里哄他。

江水真是太无情了。大家越是引颈等候,它的架子越是十足。这仿佛有的火车站里的卖票人,又仿佛有

的邮政局收挂号信的,窗栏外许多人等候他,他只管悠然地吸烟。

三点二十分光景,潮水真个来了!楼内的人万头攒动,像运动会中决胜点旁的观者。我也除去墨镜,向

江口注视。但见一条同桌上的香烟一样粗细的白线,从江口慢慢向这方面延长来。延了好久,到达西兴方面,

白线就模糊了。再过了好久,楼前的江水渐渐地涨起来,浸没了码头的脚。楼下的江岸上略起些波浪,有时

打动了一块石头,有时淹没了一条沙堤。以后浪就平静起来,水也就渐渐退却。

32.第1自然段中“无立锥之地”“观者如堵”等词语,形象地写出了

33.第4自然段写了潮水从到的过程。

34.作者把刚来的潮水比作形象地写出了o

35.“三点二十分光景,潮水真个来了!”这句话要读出、的语气。

3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能想象到什么画面?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答案】

32.观潮的人多

33.涨潮退潮

34.香烟一样粗细的白线潮水的形态、颜色的特点

35.兴奋激动

36.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我能想象到人们在等待潮来时,人头攒动翘首以盼的画面。从中可感受到江水

涨潮的过程十分缓慢和人们无比期待的心情。

【解析】

32.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

“无立锥之地”指没有立锥子的地方。比喻连极小的地方也没有。“观者如堵”指观看的人象一堵墙一样。

形容观看人数众多。这两个词语形象地写出了观潮的人多。

33.本题考查段落的理解。

文中“但见一条同桌上的香烟一样粗细的白线,从江口慢慢向这方面延长来。延了好久,到达西兴方面,白

线就模糊了。再过了好久,楼前的江水渐渐地涨起来。”写了潮来的经过。“以后浪就平静起来,水也就渐渐

退却。”写潮水退去。第4自然段写了潮水从涨潮到退潮的过程。

34.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

结合文中“但见一条同桌上的香烟一样粗细的白线,从江口慢慢向这方面延长来。”可知,作者把“潮水”

比作“香烟一样粗细的白线”,形象地写出了潮水的形态、颜色的特点。

35.本题考查朗读语气。

阅读文章可知,人们为了看潮水等待了很久,“真个来了”应读出兴奋、激动的语气。

36.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江水真是太无情了。大家越是引颈等候,它的架子越是十足。”中“无情”、“架子越是十足”赋予“江水”

人的特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引颈等候”指长了脖子期盼,形容非常期待。由此可以想象到人们在

等待潮来时,人头攒动翘首以盼的画面。从中可感受到江水涨潮的过程十分缓慢和人们无比期待的心情。

(五)(2021秋•四年级单元测试)主题阅读训练。

庐山云雾

庐山云雾,天下闻名。初次上庐山,便在雾中行。车在山间盘旋,路沿山势蜿蜒。城市的炎热、喧嚣,

统统被甩在车后。迎接我们的是:满山的绿,凉爽的风,还有守在半山、频频招手的白云。我闭上眼睛,任

由身体随着车子摇晃、颠簸,嗅着混杂一点汽油味的山野气息,进入半梦半醒状态。猛一睁眼,发现四周已

被云雾包围,恍然是浮在云海之上了。

原来,那半山上的云,已成了身旁弥漫的雾。到底哪儿是云,哪儿是雾,谁也分不清了。就这么穿云破

雾行到了住处。住处在半山坡,有小溪在旁边潺潺流过。傍着小溪,一条石阶小径通到山下。周围苍翠的松

林,笼着轻柔的白纱。里面隐隐地隆隆作响,似有仙人在作法,远远听来,像是有大雨倾盆一般。我好奇地

走入松林,雾气罩在身上,湿湿的。偶尔有几滴水珠从树上落下,却分明没有下雨。以前听过“松涛”这个

词,在此亲身体验,原来不仅是“形似”,也是“声似”。如果说,溪流的“哗哗”声有如“①那么,

这雾罩松涛的“隆隆”声真是“立”了。

庐山雾有声,古时就有记载,其成因至今尚不明。有种说法是认为“风作鬼”,使雾中水汽在树叶间激

荡出声,可我感受了雾的抚摸,却并没有觉得有风的吹拂。这耐人寻味的自然之谜更为庐山云雾增添了神秘

的色彩。

庐山雾四时常有。正是夏日旅游旺季,我在山上小住几日,已为庐山雾的多姿多彩所折服。若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