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高一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高一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高一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高一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高一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7课课标要求:通过了解隋唐时期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首诗描述了唐朝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的狂喜之情,反映了唐朝科举制度在社会上的影响。唐朝进士科考试录取比例极低,考中的难度很大。

登科(进士及第)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并不能直接做官,还得通过吏部选官考试,吏部选官考试标准有四条(身、言、书、判),反映了当时对官员基本素质的要求很高。选官制度的创新——科举制的确立选官制度世官制(世卿世禄)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选官标准宗法血缘军功才学或道德家世考试成绩朝代西周战国-秦国西汉曹魏隋唐-清末问题1:曹魏时期选官制度有什么变化?这项制度实施的背景是什么?有何影响?家世、德才

家世历史纵横: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干扰选拔。……这种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影响:初期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西晋以后主要看家世,逐渐沦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制度:背景:标准:九品中正制①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失去社会基础;②地方大族操纵人才选拔,不利于选拔人才一、选官制度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不能随俗沉浮,为时豪所抑。——晋书·王沈传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一定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问题2:隋唐时期选官制度为又要改变?原因:①九品中正制弊端凸显;②庶族地主地位上升,要求打破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③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一、选官制度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增加考试科目,以明经和进士为主。扩大科举取仕人数,首创殿试和武举。任用高官主持科举,提高科举考试地位。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自主梳理科举制的发展历程。科举制的影响材料1:平民百姓,因为有可能通过科举而同样步入上层,所谓“朝为田舍郎,暮入天子堂”,因而他们对现有秩序往往也表示拥护。

——摘编自费正清著《中国传统与变迁》材料2:唐代科举考试不同于明清八股取士,而是要求考生具有较全面的文化修养。因此,唐代文人往往从幼年时代起就接受广博的文献知识教育和严格的写作技能训练,不少聪颖之士,在青年时代就才气过人。如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王勃年青时便已是“西南洪笔,咸出其词,每有一文,海内惊瞻”。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材料3:(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根据材料并结合41页“学思之窗”,请思考:科举制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积极:(1)方式相对公平,有利于打破士族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流动;(2)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官员文化素质;(3)促进文化教育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4)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5)为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所借鉴。消极:(1)考试以儒学为主,忽视实用性,不利于科技的发展;(2)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世袭制(夏商周)科举制(隋唐到明清)军功爵制(战国)察举制(西汉)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血缘军功德才才能→家世考试成绩演变趋势选官制度(时期)选官标准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到才学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品评演变

为公开考试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公平、

公开、客观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选官的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

断提高;二、中枢机构的创新依据教材第41页内容,自主梳理三省六部制演变历程。

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时期演变内容概况秦朝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文帝时期唐太宗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三省形成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范围。不断完善三公九卿制尚书为皇宫内宫,收发文书、保管图籍中外朝制度尚书为中朝官,参与决策增强尚书台的作用正式设立尚书台,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相权削弱皇权加强二、中枢机构的创新观看视频、阅读教材41页和“三省六部制运行图”,分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与意义。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群相制度,相权三分封驳制度,节制君权职责明确,彼此制约意义:创新点: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决策保障二、中枢机构的创新唐初,除三省长官为宰相外,皇帝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令其参与朝政机密,官名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亦为宰相。【思考】1.三省分散办公容易导致效率降低,统治者采取怎样的措施?有什么影响?

2.“同平章事”这类官职的设置使宰相权力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影响?(1)宰相权力被进一步分散(2)皇权被进一步加强(1)设立政事堂(2)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趋势三、赋税制度之变:从人丁到财产人头税、户赋(户调、丁税)徭役(军役、力役、杂役)商业税(市税、关税)赋税徭役田赋(田税、土地税)财产税(算缗、车船、税民资)均田制是北魏至唐前期实行的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租调制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租庸调制基础沿袭发展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基础特点:征收标准:人丁以庸代役影响: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租庸调制无主荒地土地买卖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下降张三,把你家地都卖给我吧!壕照这样下去,地都不在我手上了。二傻,把你家地都卖给我吧!二傻,把你家地都卖给我吧!快跑,朝廷又来收税啦!呜呜,都收不到税了!土地兼并逃税、避税如果你是唐朝的官员,会向皇帝献何良策呢?(二)两税法·背景两税法·内容、特点与意义观看视频,结合课本内容填写表格依据以下材料并结合教材,归纳两税法的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两税法规定:户无分主户(原住户)、客户(外来户),以现居之地为准;人不分丁(成年男子)、中(即将成年男子),以贫富为差。商贾税三十分之一,与居者均役。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不过六月,秋税不过十一月。——李国章《二十五史简明读本》1.征收对象:不分主客农商3.征收时间:夏、秋两季。2.征收标准和项目:按人丁和资产缴户税(钱);按田亩缴地税(物)。【小结与思考】完成表格并思考,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赋税制度对象标准项目时间(次数)租庸调制纳/少纳/不纳税户______为主

租庸调、杂税杂役无复常准两税法

______为主

创新意义

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以人丁以财产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__________简化税收名目顺应商品经济发展固定时间户税(钱)地税(物)夏秋两季(定时)逐渐松弛材料一: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但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其后国家侈费无节,而大盗起,兵兴,财用益屈,而租庸调法弊坏。

--《新唐书·食货志》材料二: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

一一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影响: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制入财政收入。它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合作探究: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征税标准人身控制征税内容人丁为主→土地财产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必须服徭役

→纳绢代役

→折银代役

由实物地租

货币地租

(以两税法和一条鞭法为标志)征税时间不定时

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明“一条鞭法”唐“庸”规律总结请用唯物史观的视角来说明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三.赋税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进行分析说明,唐德宗解决财政枯竭的举措,并分析其举措的存在的隐患。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白居易集》卷2《重赋》

(两税法推行,有人批评说)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陆贽《瀚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税额差距悬殊,没有统一标准。官吏趁机中饱私囊,盘剥百姓两税法并未贯彻执行,多次加征杂税。隐患:①征税严重不合理。

②人民负担逐渐加重,激化矛盾。隋唐制度对世界的影响

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唐代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作诗以表达其欣喜之情(下图)。这可以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D真题演练(2021·浙江学考·12)链接高考(2022.1·浙江高考·5)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议以文字形式报呈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

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