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58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8小题,每小题2分,共76分。1.下表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门齿化石发掘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特征B良渚遗址发现了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C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青铜农具在夏朝已经得到普及D“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解决了封建地主阶级财产分配上的矛盾A.AB.BC.CD.D2.据《周礼》记载,西周时期与国君同族的下层国人也拥有干预政治的权力,遇有重大问题,国君要询问全体国人的意见,国人可以批评甚至废除国君。这说明西周A.已经形成了高度的中央集权B.形成了完善的中枢决策体制C.保留了部分氏族民主制传统D.建立了有效的行政监察体制3.“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C.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4.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國皆具攻顯昆弟甥舅,木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5.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6.表内容是不同史料对西周宗庙制度的记载。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第1页,共8页历史叙述出处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公乃自以为功,为三坛同墠。为坛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圭,乃告大王、王季、文王。《尚书·金騰》口周庙……用牲,啻(怖)周王、斌(武)王,成王……|佳(唯)王二十又五年。小盂鼎铭《集成》2839西周姬姓重臣亦有家族宗庙,其遗址呈“品”字形结构布局。陕西扶风县云塘村A级考古遗址A.早期国家举行祭祀活动日益频繁B.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C.西周通过尊祖敬宗维护贵族秩序D.儒家忠孝观念影响祭祀礼仪7.春秋中期以后,晋国设县的主要方式是改邑为县,一些强宗大族依仗军事实力和政治特权,在国内兼并其他宗族的土地归自己所有以后,就在这些地方设县。春秋中叶以后,晋国内部新旧贵族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结果是一大批旧贵族灭亡了宗族,失去了封邑,以六卿为代表的新兴贵族就在这些地区纷纷改邑为县。这一现象反映出A.春秋时期郡县制的普遍推广B.社会转型下地方组织的调整C.郡县制具有浓厚的宗族色彩D.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彻底改变8.顾炎武曾说:“及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A.时代变迁冲击社会观念B.重农抑商壮大小农经济C.严刑峻法加剧礼崩乐坏D.宗族破坏影响社会和谐9.夏商西周时期,实行“学术官守”“吏师合一”的制度。春秋时期,大量王室官员沦落民间,甚至出现了“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的现象。这一变化A.导致了宗法体系的崩溃B.反映了国家文化中心的转移C.体现了文化下移的趋势D.体现了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10.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λ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A.法家、儒家、道家B.法家、墨家、道家C.法家、墨家、儒家D.道家、儒家、墨家第2页,共8页11.《韩非子·解老》:“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由此可知A.法家思想力图以变法推动社会进步B.法家思想中存在着民本成分C.法家思想阻挠变法以维护自身利益D.法家思想重稳定而不重变革12.司马迁《史记太公自序》中评价诸子百家中的某学派“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下列思想主张也属于该学派的是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C.治大国,若烹小鲜D.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13.秦统一六国后,北击匈奴,南统岭南,把“西南夷”纳入版图。这些举措A.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B.实现了秦在全国范围的长久治安C.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D.违背人民意愿加速秦的灭亡14.《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命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材料反映了秦始皇旨在A.改革前代的历法及服色B.极力丰富皇帝制度内涵C.炮制一整套的繁文缛节D.赋予秦朝建立的合法性15.如表中的史料反映了秦代记载出处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让人代为请示)。《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A.地方官员权力较小B.国家法律条文严酷C.行政管理制度严密D.政府行政效率低下16.“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17.下表为秦代(部分地区)县令、县丞律令行政行为与自主行政行为所占比率的对比情况(单位:件)据表可知,秦朝第3页,共8页行政运作内容总数律令行政所占比率自主行政所占比率县令、县丞下达的政令与执行341441.2%2058.8%A.文书行政运行顺畅B.地方有一定行政自主权C.基层治理较为清明D.中央集权体制尚未建立18.在地方管理上,从商朝附属国内居民多是聚族而居的内外服制度,到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制度,再到秦汉实行郡县制度,这一发展轨迹A.推动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向B.意味着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C.使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得到遏制D.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最终确立19.“考秦之制,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这反映了秦朝A.构建起隶属于丞相的监察体系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C.完成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D.奠定了后世王朝官制的基本原则20.2023年陕西发布秦兵马俑第三次考古发掘发现,共清理陶俑220余件、陶马16匹、战车4乘、鼓2处、鼓槌1处、漆盾1处、笼簸3处;兵器祕多处、弓弩箭籐多处,发现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共计千余件(组),按照排列密度估计,全部发掘后可出土陶俑、陶马约6000件。对这一考古发掘解释最为合理的是A.初步厘清军阵排列规律B.明确武器的种类与配属C.清楚了陶俑的制作程序D.展示秦朝军事实力强大21.秦朝时期,官营匠局被要求每年检查、校准他们的重量、尺寸单位及平衡器,所有既定的工具被要求有一样的长度和宽度。匠局或者店铺,以及负责的官员都把标志镌刻或者附加在器具底部,作为他们遵守统一规范的保证。如果不能做到这点,就会受到法律的惩罚。这一举措旨在A.整顿社会风俗B.统一制作规范C.巩固国家统一D.提高行政效率22.秦代在大城市设置有官办的“作务市”,即官营作坊直接在“市”上开设的出售自己产品的商店;辽开设有“官府市”,即官府在“市”上开设的综合商场,其商品主要由“作务”提供。这表明秦朝A.官府全面垄断了工商业B.对商业交易场所有严格限制C.强化“工商食官”制度D.经济政策具有与民争利色彩23.《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以后他又多处题辞,提倡“合同父子”,即子孝父慈,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由此说明秦始皇第4页,共8页A.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B.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C.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D.以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为最高理想24.汉武帝时期实行严格的盐、铁、酒类官营政策。汉昭帝即位后诏天下贤良文学,问民间所疾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汉昭帝取消了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政策。这一变化A.实质是巩固大一统国家的政策调整B.有利于推动西汉商品经济全面繁荣C.标志着传统重农抑商政策重大转变D.推动私营手工业自由雇佣规模扩大25.下表为西汉政府与南越关系的史实。时期史实汉高祖时期封赵佗为南越王,命其“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汉文帝时期汉遣使谴责赵佗“自立为帝”的行为。赵佗表示“去帝制”“为藩臣,奉贡职”。但在内部,“窃如故号名”。汉武帝时期平定南越并将其地分设为九郡,实行与内地统一的制度法令。据此可知,汉政府对南越的措施旨在A.确保边疆地区稳定B.实施休养生息政策(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D.践行以和为贵思想26.如图是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引发农牧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统一封建王朝的建立B.政府边疆政策的影响C.北方气候条件的恶化D.文化融合趋势的加强第5页,共8页27.汉代,朝廷仅允许三公和大将军设置官署并自行任命官属处理公务。魏晋时期,经朝廷允许,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出现了“虚立军府,动有百数,五等诸侯,复坐置官属”的现象。这一现象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C.巩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势力28.古代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按西方标准,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的对立面。而现代学者却认为,古代中国的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古代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是A.以民本主义为执政的指导思想B.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C.遵照儒家标准的官僚制度系统D.地方势力制约中央集权29.自战国至秦朝,多有向西北方向移民的历史记载。汉武帝时期,以西北为主要方向的大规模移民运动进入高潮。但自西汉末年起移民方向发生了由西北而东南的反方向转化的倾向。导致上述变化的客观原因是A.政治中心发生转移B.气候条件变化C.西北少数民族崛起D.南方经济发达30.2019年以来,云南河泊所遗址先后出土了大量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时期的封泥(信件的封缄;,如“滇国相印”“益州太守章”“建伶(县名)令印”“同劳(县名)丞印”等。这主要表明当时A.郡国并行制影响扩大B.边疆治理具有政治智慧C.国家统一的进程加快D.推恩令实施具有策略性31.如图,在山东沂南县一东汉大墓,出土一块汉画像石(图为该画像石拓片),表现的是豪强地主田庄的“丰收宴享,饱饭烹宰”场景,左侧是粮仓。据此可知,当时A.国家政治相对清明B.休养生息政策成果显著C.农民生活比较富裕D.存在地方势力膨胀隐患32.“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的《蒿里行》主要描述了A.东汉后期的军阀割据混战B.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主导北方局势C.西晋皇族为争夺皇位互相残杀D.三国鼎立,吴蜀联军打败曹军第6页,共8页33.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更替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④②③D.④①②③34.东晋、南朝设置专门的侨州、侨县来安置各地的南迁移民。据《宋书·州郡志》记载,南徐州、南兖州、南豫州等,侨州内总人口为96万,从北方南迁的侨民,约占了人口的1/6。由此可知,北民南迁A.促进了边疆的开发B.有利于南方经济发展C.使全国人口分布均匀D.造成了社会动荡不安35.东晋时“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后南朝(宋)刘裕代晋自立为帝后,被后人称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门阀士族地位动摇B.地方割据势力强大C.科举制度开始推行D.宦官外或交咎执政36.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37.据《魏书》记载,太和十年四月,孝文帝“始制五等公服”,八月,“给尚书五等品爵以上朱衣、玉佩、大小组绶”,十一年正月,“诏定乐章,非雅者除之”,还通过圆丘祭天、方泽祭地、辟雍兴教化等方式倡导儒家礼仪建筑。孝文帝此举A.弱化了鲜卑贵族的地位B.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C.打击了门阀士族的势力D.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38.史料记载,南北朝时“北土重同姓,谓之骨肉,有远来相投者,莫不竭力营赡”,“冀诸刘,消河张、宋,并州王氏,濮阳侯族,诸如此辈,一宗将近万室,烟火连接,比屋而居”。钱穆先生认为这是“北方士族几成民族意识上之团结一致”的表现。该材料意在说明A.北方汉人民族意识觉醒B.北方农耕文化的延续主要得益于士族C.北方士族联合起来抵抗异族D.北方的社会环境增强了宗族的凝聚力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4分。39.(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文明的突破第7页,共8页所谓精神突破指的是价值取向、精神方向的根本突破或转型,是意识形态系统的解构重建。所谓轴心突破,即雅斯贝尔斯所谓轴心时代的精神突破,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精神突破。这次精神突破的标志,就是世界几大主要文化类型分别诞生了各自主要的文化代表和思想主张⋯⋯以后的人类思想就围绕着这些轴心开始旋转,形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思想文化史。——摘编自赵士林《中华民族:未完成的精神突破》材料二中华文明发生突破的时期,正是春秋战国时代。这种突破,从思想层面看,表现在诸子百家思想的出现。这些新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本路向,其价值观念也如基因一样不断在以后长达两千年的历史中重构着中国的政治与社会形态。与思想突破互为因果的是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被战国群雄以制度变革的方式保存下来,再经由秦朝的整齐划一成为历代制度的渊薮。——摘编自李磊《编户齐民制与传统中国的国家能力》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春秋战国时代中华文明的突破”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4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材料二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摘编自《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6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国家治理的主要措施。(8分)第8页,共8页
高58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1.B2.C3.B4.D5.A6.C7.B8.A9.C10.A11.B12.C13.C14.D15.C16.C17.B18.A19.D20.A21.C22.D23.B24.A25.C26.B27.B28.C29.C30.B31.D32.A33.C34.B35.A36.C3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有关租房合同书样本
- 2025租房合同授权书范文
- 2025标准个人租赁合同
- 2025至2030城市污水处理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学校岗前教育培训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预约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及答案解析
- 2025-2030绿色建筑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规划研究报告
- 护理礼仪选择题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2030绿色建材认证体系对木制品企业品牌溢价能力研究
- 2025-2030绿色债券发行标准国际化比较与ESG投资价值评估报告
- 3.4《海洋资源》课件-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 模块盖房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三年级上册数学听评课记录《倍的认识》人教新课标
- 矿业权评估师地质与矿业工程基础考试试题及答案
- 失禁性皮炎护理指南
- 宋词词牌名由来教学课件
- 寺院民主委员会管理办法
- 事业单位值班制管理办法
- 2025至2030危货运输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科研设备采购管理制度
- CRRT使用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