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1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1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1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课时作业16大众传媒的变迁一、选择题1.梁启超说:“报馆者,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也,文坛之主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粮也。伟哉报馆之势力,重哉报馆之责任。”梁启超认为“报馆之责任”在于()①传播信息②开启民智③引导舆论④限制政府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材料中梁启超用形象且生动的排比句排列出报馆应起到的作用是传播信息、开启民智、引导舆论等,①②③正确。报馆只是新闻部门,不行能限制政府,故④不选。答案:A2.从1902年到1911年,清政府至少办有106种官报,如《政治官报》《商务官报》等,民初中华书局编辑有《中华教化界》《中华实业界》《中华学生界》《中华妇女界》《中华童子界》《中华小说界》等八大报刊。材料体现了()A.报刊发展具有时代特征B.报刊促进国人思想解放C.报刊进步促进革命胜利D.报刊体现社会阶层诉求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清末,清政府开办了大量官设报刊;民国初年中华书局旗下杂志快速发展。据此可推出报刊发展受时代环境的影响,故A项正确。清政府设立报刊的目的是加强舆论限制,不会促进国人思想解放,解除B项。中华书局旗下报刊快速发展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解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报刊体现社会阶层诉求,解除D项。答案:A3.“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岐、龙济光、李准等初欲负隅自固,讵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亦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这体现近代报刊的作用是()A.限制政府B.制造舆论C.推广科技D.刊登广告解析:材料体现了近代报刊制造舆论的作用,A、C、D三项与材料无关,故选B项。答案:B4.1896年8月14日的《申报》载有一则广告:“8月14日广告又云:‘徐园七夕仍设文虎候教……园内陈设古玩、异果、奇花,兼叙清曲,是夜准放奇巧焰火,又一村并演西洋影戏。’”这说明当时中国()A.电影受到民众的普遍欢迎B.西洋影戏与中国传统戏法相互融合C.广告成为报刊的主要收入来源D.电影作为传统消遣的补充而存在解析:依据材料信息“仍设文虎候教”“陈设古玩、异果、奇花,兼叙清曲”,即开设系列传统消遣项目;“准放奇巧焰火,又一村并演西洋影戏”体现出在传统消遣项目基础上出现了电影。据此推断选项:材料信息体现不出“电影受到民众的普遍欢迎”,解除A项;材料信息体现不出“相互融合”,解除B项;C项材料信息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解除;D项表述客观,符合材料主旨与题意。答案:D5.1905年天津《大公报》发表文章说: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即如那名山胜水……各种景致、各种情形……种种事情,真犹如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电影……实在是欧美各文明国学问美术进化的一种大表记……要说顶有意味,更是那讽劝讥诮的故事,叫人看了,能够刺激国人的神经,感到人的善念。文中作者认为()A.电影兼具消遣、开阔视野和教化国人的作用B.电影广泛地影响着广阔民众的生活方式C.电影作为新兴消遣方式一起先就受到国人的欢迎D.电影已成为大城市中重要的消遣形式解析:作者认为电影艺术能够让国人领会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学习欧美各国的文化,刺激国人的神经,感到人的善念,故A项正确。答案:A6.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心电视台的前身)起先试播()A.说明新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B.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C.标记着地方电视台的纷纷建立D.体现了电视技术的快速提高解析:依据所学学问,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心电视台的前身)起先试播说明新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答案:A7.视察下面两幅图片,对“第四媒介”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是()A.便利了人们的生活B.节约了人们的时间C.信任度和平安感低D.是一柄双刃剑解析:第一幅图片体现了互联网的购物功能,其节约了人们的时间,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其次幅图片体现了互联网存在着信任度和平安感低的问题。综合两幅图片可知,互联网是一柄双刃剑,有利也有弊,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次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光绪二年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之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材料二若夫新闻事实之报道,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独创,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凡全球文明国报馆所应尽之义务,不敢不勉,此则同人以言报国之微志也。——梁启超《时报》发刊词材料三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扬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说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陈玉申《晚清报业史》“及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岐、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亦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摘自冯自由《革命逸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我国报刊发展的特点。(2)依据材料二,归纳梁启超认为“报馆所应尽之义务”有哪些。(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报刊对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一中的文字“汉口”“上海”“广州”“时适中日战后……我国人民之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可以干脆得出特点。第(2)题,依据材料中“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独创,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等信息可以干脆得出“报馆所应尽之义务”。第(3)题,从材料中“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扬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说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等关键语句和所学学问可以得出报刊对辛亥革命的作用。答案:(1)特点:国人自办报刊主要集中在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