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4文言文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课内阅读(2021·浙江绍兴·八年级期末)文言文阅读。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选贤与能__________
(2)不独亲其亲__________(3)不独子其子__________
(4)女有归__________2.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3.古代思想家对理想社会有两种构想:“大同社会”是最高理想,“小康社会”是近期目标。请在上文和链接材料中找出能够概括这两种社会核心思想的关键词句,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链接】“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天子诸侯)世及(世代相传)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是谓小康。”(选自《礼记·礼运》)【答案】1.(1)同“举”,选拔,任命
(2)父母,双亲
(3)用作动词,以……为子,疼爱
(4)女子出嫁(意对即可)2.这样,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行为不会发生,所以家家户户就只是从外面把门带上而不从里面关闭。3.天下为公
天下为家(答“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也可)【解析】1.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1)句意: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同“举”,推举。(2)句意: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亲:父母,双亲。(3)句意: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子:用作动词,以……为子,疼爱。(4)句意:女子有归宿。归:女子出嫁。2.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是故:因此。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比较阅读能力。大同社会,是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包括权力公有和财物公有,而首先是权力的公有。权力公有的口号是“天下为公”,具体措施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小康社会指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天子诸侯)世及(世代相传)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此可知文章中“天下为公”“天下为家”等关键词可概括这两种社会核心思。【参考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链接】如今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人们各把自己的父母当作父母,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这种社会就叫做小康。二、课外阅读(2021·浙江金华·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辕马说方苞余行塞上,乘任载①之车,见马之负辕者而感焉。古之车,独辀加衡②而服两马。今则一马夹辕而驾,领局于轭③,背承乎韅④,靳⑤前而靽后。其登阤⑥也,气尽喘汗,而后能引其轮之却也;其下阤也,股蹙蹄攒,而后能抗其辕之伏也。鞭策而劝其登,棰棘以起其陷,乘危而颠⑦,折筋绝骨,无所避之,而众马之前导而旁驱者不与焉。其渴饮于溪,脱驾而就槽枥,则常在众马之后。噫马之任孰有艰于此者乎!然其德与力,非试之辕下不可辨。其或所服之不称,则虽善御者不能调也。驽蹇⑧者力不能胜,狡愤者易惧而变,有行坦途惊蹶而偾⑨其车者矣。其登也若跛,其下也若崩,泥旋淖陷,常自顿于辕中,而众马皆为所掣。呜呼!将车者其慎哉!(选自《方苞文选》)【注】①任载:负载。任,担任,承担。②独辀加衡:一根车杆加上一根横木。③领局于轭:脖颈上套着车轭。④韅(xiǎn):两辕之间搭在马背上的皮带。⑤靳:胸前的皮带。后文的“靽”指臀后的皮带。⑥阤:山坡。⑦乘危而颠:遇到危急而跌倒。⑧驽蹇:劣马。下文的“狡愤”指不愿卖力而性烈不驯的马。⑨偾:倒下,这里指翻车。4.“与”在文言文中有多种意义:①给予,授予;②和,跟,同;③同“举”,选拨;④参加,参与;⑤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请你根据语境,为下面加点的“与”选择恰当的义项。(填写序号即可)(1)选贤与能()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而旁驱者不与焉()
(4)然其德与力()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噫马之任孰有艰于此者乎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其渴饮于溪,脱驾而就槽枥,则常在众马之后。7.选文与韩愈的《马说》都借马寓意,那么,两文所表达的主旨有什么不同?【答案】4.③
②
④
②5.噫/马之任/孰有艰于此者乎6.它渴了到溪里喝水,卸下车到马槽里吃食,就总是在其他马的后面。7.选文通过辕马的责任与选择,讽喻朝廷谨慎用人,强调“德与才”兼备的人,才能委以重任,“驽蹇者”“狡愤者”必将败坏政事。《马说》借千里马的遭遇,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希望统治者能够识别人才,重视人才。【解析】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1)句意: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选拔,举荐。故选③。(2)句意: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与:介词,和,跟,同。故选②。(3)句意:其余在前面引路和在旁边副驾的马绝不会参与。与:参与。故选④。(4)句意:然而它的德性和能力。与:连词,和,跟,同。故选②。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句意:唉!辕马的使命,难道还有比它更艰巨的吗?“噫”为语气词,表示感叹,应单独成句,故应在其后断开;“马之任”指辕马的任务,名词性结构,应作主语,而后句“孰有艰于此者乎”为固定句式,“孰有……乎”为反问句,“哪里有……呢”“难道有……吗”,故应在“孰有”前断开。正确的断句为:噫/马之任/孰有艰于此者乎。6.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关键词有:渴饮于溪: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渴于溪饮”,渴了到溪里喝水。脱:卸下。就:靠近。槽枥:喂马的石槽。就槽枥:到马槽里吃食。7.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言文主旨的能力。韩愈的《马说》,可以通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可以概括出其主旨为:作者借世人不了解千里马,来表达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本题选文《辕马说》,可以通过“今则一马夹辕而驾,领局于轭,背承乎韅,靳前而靽后”“马之任,孰有艰于此者乎”可以看出辕马的责任之重大,而驾车人在选择辕马时,不会选择“驽蹇者”“狡愤者”,作者借选择辕马来表达选择人才时要慎重,“然其德与力,非试之辕下不可辨”,要仔细辨别其“德与力”,选择德才兼备之才。参考译文:辕马说方苞我行走在边塞上,乘坐负重的马车,见到负辕的马而产生诸多感慨。过去的老式马车,只有一根车辕而两边各驾一匹马,现在的马车由一匹马夹在两根车辕当中,头上和脖胫套上缰绳,背部系上皮带,胸和臀部也被勒紧。当它爬坡时,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才能拉动车轮前进,当它下坡的时候,又要收紧大腿紧攒四蹄才能抵住车辕不致倒伏。赶车的人用鞭子抽打使它前进,用棍棒枝条的暴虐来催促它从深陷中拽起车来。如果车在险恶陡峻的地方翻倒了,筋断骨折是根本无可避免的,其余在前面引路和在旁边副驾的马绝不会参与。它渴了到溪里喝水,卸下车到马槽里吃食,就总是在其他马的后面。唉!辕马的使命,难道还有比它更艰巨的吗?然而它的德性和能力,不经过驾辕的反复尝试是分辨不出来的。别的马要不就是与夹辕不相称,虽然可以担此重任但却不够协调。品质低劣的马,力量又不能胜任。狡黠而脾气不好的马,容易受惊出事,有的甚至行走在平坦大道上都会因惊蹶而翻车。让它拉车上坡就像跛的瘸的一样,下坡则又像塌倒的山岩无可阻挡,遇见泥泞就打滑,而经过深坑就沉陷,常常困乏在车辕之中,使其余的马也因此受到牵制不能正常地行走了。唉,驾御车马的人一定要慎重呀!(2021·浙江温州·八年级期末)金山寺(并序)【宋】梅尧臣①昔尝闻谢紫微②言金山之胜,峰壑攒水上,秀拔殊众山,环以台殿,高下随势,向使善工摹画,不能尽其美。初恨未游,赴官吴兴,船次瓜洲,值海汐冬落,孤港未通,独行江际,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因借小舟以往,乃陟③回阁,上上方④,历绝顶以问山阿⑤,危亭曲轩,穷极山水之趣。一草一木,虽未萼⑥发,而或青或凋,皆森植可爱。东小峰谓之鹘⑦山,有海鹘雄雌栖其上,每岁生雏,羽翮⑧既成,与之纵飞,迷而后返,有年矣。恶禽猛鸷不敢来兹以搏鱼鸟,其亦不取近山之物以为食,可义也夫。薄暮返舟,寺僧乞诗,强为之句以应其请。偶然而来,不得仿佛,敢与前贤名迹耶。吴客独来后,楚桡⑨归夕曛。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巢鹘宁窥物,驯鸥自作群。老僧忘岁月,石上看江云。(选自《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注释】①梅尧臣:北宋诗人,不登权门,品性高洁。诗歌以风格平淡意境含蓄为特征。②谢紫微:谢绛,作者妻兄。③陟:登,上。④上方:佛寺。⑤山阿(ē):山岳。⑥萼(è):花萼。⑦鹘(hú):一种凶猛的鸟。⑧羽翮(hé):羽毛。⑨桡(ráo):船桨。8.【释词义】小语同学想整理一份文言词汇单,请帮助他完成。文言词句方法解释因借小舟以往异词同义法:乃记之而去____向使善工摹画课内迁移法:寻向所志____薄暮返舟勾连成语法:日薄西山____船次瓜洲查阅字典法:A.第二;B.等第,顺序;C.量词,回;D.临时驻扎,也指途中停留的处所。____选填字母9.【品情味】
划线句“谢公之说”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作者说这句话时心情是怎样的?试结合上下文关键词作简要分析。10.【析意象】
《金山寺》诗中“巢鹘宁窥物”与前文中“”在内容上相呼应,作者在选文中赞扬鹘鸟“可义也夫”,试分析作者为何要在此有意强调鹘鸟之“义”。11.【悟心境】如果把金山寺(并序)作为拓展材料,你觉得和下面哪篇课文比读较适合并简述你的理由。A.《桃花源记》B.《小石潭记》C.《核舟记》我选(
),理由:【答案】8.于是,就
从前,以前
迫近
D9.指的是“金山之胜,峰壑攒水上,秀拔殊众山,环以台殿,高下随势,向使善工摹画,不能尽其美。”;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渴望,急切和兴奋喜悦的。从“初恨未游”的“恨”看出作者未游的遗憾以及渴望一游的急切心情,语气词“也”把作者亲眼看到金山盛景与谢公所说无异时的高兴和满足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因借小舟以往”的“借小舟”更是把作者当时的急切和兴奋喜悦之情表露无遗。10.其亦不取近山之物以为食,作者这样强调的目的主要是想通过海鹘不取近山之物,赞扬它的“义”,同时以物喻人(由物及人),肯定了他的不贪外物,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从而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鼓励学生的独到见解并酌情给分)11.选A或B均可,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选C不得分。【示例1】我选A,因为两篇文章作者所传达的思想境界极其相似,《桃花源记》以美好闲静开篇,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美好,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作者追求美好安宁生活的思想态度表露无遗。而金山寺(并序)同样也是以描绘金山盛景开篇,作者独行其间,赏景访寺,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作者这种物我两忘的超脱与超然世外忘记岁月,静坐石上看云淡风轻的老僧何其相似。由此可见两文作者都流连于自然胜境追求美好世界,所以我选A.【示例2】我选B,因为两篇文章都是游记,《小石潭记》作者在移步换景中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同时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而金山寺(并序)作者“初恨未游”为偿夙愿欣然独行江际,驾舟陟阁,赏景访寺物我两忘,赏景的同时也是时时处处都渗透着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情怀;另外两篇文章作者的思想境界也有其相似之处,柳宗元虽然是为排解被贬官的苦闷而寄情山水,但是当自己真正走入大自然,作者还是流连于自然胜境,因贬官淤积的苦闷暂时也得以放下;再看梅尧成,因为早已听闻金山之胜,所以赏景访寺心情愉悦,加之途中景色怡人,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也就自然而然了。所以我选B。【解析】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1)“乃记之而去”句意为:于是就题字后离开。故“因借小舟以往”的“乃”:于是,就;(2)“寻向所志”句意为:寻找之前做的标记。向:从前,以前。故“向使善工摹画”的“向”:从前,以前;(3)“日薄西山”句意为:太阳快要落山。薄:迫近;故“薄暮返舟”的“薄”:迫近;(4)句意为:船停靠在瓜洲。次:途中停留;根据选项分析,故选D。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一问:根据“昔尝闻谢紫微言金山之胜,峰壑攒水上,秀拔殊众山,环以台殿,高下随势,向使善工摹画,不能尽其美”可知“谢公之说”在文中具体指代:金山之胜,峰壑攒水上,秀拔殊众山,环以台殿,高下随势,向使善工摹画,不能尽其美。第二问:“谢公之说”的意思:从前曾经听谢绛说过金山的优美,山峰沟壑从水中攒出,秀丽挺拔与群山不同,周围环绕着亭台殿堂,随着地势或高歲低,从前让擅长绘画的人来描摹作画,却不能画出它的优美。由“谢公之说”可以看出金山的景色非常的美,但这样美的景色之前一直未能游览,不免有些遗憾。此次到吴兴做官,船经瓜洲,才有机会一睹金山的芳容。因此作者当时的心情是非常兴奋高兴的,但从瓜洲到金山,还需要乘小船前往,作者多么想早一点到金山啊,因此这句话也表现了作者急切的心情。据此分析概括答题即可。10.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巢鹘宁窥物”意思是:海鹘只观望却不在山中取食物。“其亦不取近山之物以为食”意思是:鹡也不取山附近的东西作为食物。这两句的意思相同,都说明鹡的义。作者游览金山,这里写到东面的小山峰上的海鹘,海鹘生活在海岛上,捕食只捕捉这个小岛上的食物,不会捕捉附近山上的食物,它非常仁义。其实海鹘这样只是它的一种本能,作者用形容人的词语来形容鸟,其实是以鸟喻人,赞美仁义的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样的人只拿自己应该拿的,自己的俸禄、劳动所得等,但不会贪恋外物。据此分析即可。11.本题考查对比分析能力。如果把金山寺(并序)作为某一篇文章的拓展材料,那么两者之间必须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或体裁,或内容,或感情,或写法等。因此答题的时候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如果选择《桃花源记》,则可以从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在《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中,作品以虚构的方式,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道德淳朴、宁静和睦的社会生活图景——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而本文作者游览金山寺,不但看到这里的美景,而且也体会到金山寺无穷的乐趣,可以说身心完全融入到景物之中,最后作者赞美鹘的义,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原文。如果选择《小石潭记》,则可以从两文都运用了“移步换景”及情景交融的写法来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小石潭记》作者在移步换景中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表达了作者初见小石潭的惊喜之情。本文中作者从江边看到金山,然后借小船到金山,登上回阁,到达佛寺,爬上极顶的亭台,最后把整个金山的景色呈现出来。表达了作者的兴奋、喜悦之情。《核舟记》体裁虽然也是记,但主要侧重于说明,而本文侧重于描写抒情。故不能选择这篇文章。参考译文:从前曾经听谢绛说过金山的优美,山峰沟壑从水中攒出,秀丽挺拔与群山不同,周围环绕着亭台殿堂,随着地势或高歲低,从前让擅长绘画的人来描摹作画,却不能画出它的优美。起初遗憾不曾游历过,到吴兴做官,船经瓜洲,恰逢海潮跌落,港口不能通行,独自行走在江边,才看见之前听说的金山,与谢公所说的没有不同。于是借小船前往,就登上回阁,到佛寺,爬上山岳的极顶,亭台高险轩榭弯曲,穷尽山水的乐趣。每一棵草木,虽然没有花萼开放,但或青翠或凋谢,都很可爱。东面的小山峰称作鹘山,有雄雌海鹘栖息在上面,每年生育雏鹘,羽毛长成后,和它一起飞行,迷失方向后返回,有一年了。恶禽猛鸷不敢来捉鸟鱼,鹡也不取山附近的东西作为食物,可以说是“义”。傍晚回船,寺僧向我要诗,勉强写了几句来应付他的请求。偶然前来,不能看尽所有美景,怎么敢与先贤名迹相提并论呢。我独自前来,船桨在夕阳的微曛中归来。山峦与大地浑然一体,佛寺与江波相望。海鹘只观望却不在山中取食物,鸥鸟驯服自然成群。寺中老僧遗忘了岁月,只是在山石看着江上的浮云。12.(2021·浙江绍兴·八年级期末)文言文阅读。金沙堆观月记①【宋】张孝祥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②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盖余于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彩激射,体寒目眩。阆风③、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注释】①乾道二年(1166),张孝样在知静江府、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任上被免职,自桂林北上,途经洞庭湖而作此文。②蕲(qí):通“祈”,祈求。③阆风: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在昆仑之巅。【初读知文】(1)请你根据表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文言字词方法解释其具是四美者!课内迁移法:是鸟也,海运将徙于南冥。——《北冥有鱼》①___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语境联系法:联系上下文,做出判断。②___诚有好奇之士查字典法:A.真诫;B.实在,的确C.果真,如果确实。③___(2)文中画线句未作断句,请仔细揣摩,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的意思。盖余于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再读知书】(3)作者认为在什么条件下观月景最美?(请摘录原文作答)【联读知人】(4)同是写到月下之景,本文作者的情感和苏轼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抒发的情感相同吗?请结合诗文内容谈谈。【答案】(1)
这
怎么
实在,的确(2)我在八月十五日路过洞庭湖,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3)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4)情感不一样。本文描绘了中秋夜金沙堆沙色与月色争辉,黄金般的积沙与白玉盘似的湖水“光彩激射”的情景,作者好像到了仙境,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观月时的悠闲与快乐。文章写于作者失意之时,但是作者眼中只有美景,可见他的乐观与淡然。苏轼借月色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①课内外迁移法。“是鸟也,海运将徙于南冥”中“是”的意思是“这”,由此推断出“其具是四美者”中“是”的意思也是“这”;②语境推断法。联系“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这句的上下文可知,“安”的意思是“怎么”;③查字典法。根据“诚”字典中的几个义项,再结合文章可知:诚,实在,的确。(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及其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语:盖,发语词,用在句首,无实义;余,我;于,在;望,指阴历中每月十五;过,路过;纤云,微云,轻云;白昼,白天。句意为:我在八月十五日路过洞庭湖,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故断为:盖余于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3)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提取。根据“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月亮在中秋之夜最明亮,而观赏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观赏,最好是独自一人前往。而独自前往的地方,又以离人远的地方最好)”可知:作者认为观月景最美的条件是: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4)本题考查对比性阅读。通过“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彩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等词句,可以看出本文通过描绘中秋夜金沙堆沙色与月色争辉,恍如仙境的情形,表现了作者的悠闲与快乐;虽然作品写于作者失意之时,但是作者却真正的醉心于美景,可见他的乐观与淡泊。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所以两文感情不一样。译文:月亮在中秋之夜最明亮,而观赏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观赏,最好是独自一人前往。而独自前往的地方,又以离人远的地方最好。然而,中秋大多数时候又没有月亮。况且城郭宫室等地方,又哪里能都靠近水泽呢?假如有这样的地方,要么是远离人迹罕至,要么是空旷幽静的少有之处。果真有喜欢猎奇的人士,谁又能在黑夜中独行而到达这样地方以求得一时的快乐呢!我现在在金沙滩游玩,这里正符合赏月的四个条件(即中秋月,临水,宁静,远离世俗)啊!我在八月十五日路过洞庭湖,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金沙滩正好位于洞庭湖内,整个沙洲青草葱茏,高有十仞,四面绿水环绕,最近的陆地离这里也有几百里。我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徒步向上攀登。只见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黄,和月光争辉;这时候,湖面犹如玉盘,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积的黄金,光芒四射。微风吹过,顿感一阵凉意,似觉眼花。仿佛到了阆风、瑶台、广寒之宫的仙境,即使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赏中秋的月亮,在临水的地方观赏,独自前往,远离人迹,在这里全都完备了啊。特写此文以记述金沙堆观月情景。(2021·浙江金华·八年级期末)文言文阅读与元微之①书(节选)白居易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②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诸院孤小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③也。江州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④记。每一独往,动⑤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注释】①元微之:即作者好友元稹,此时被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州)司马。本文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②方寸:指心绪。③泰:安适。④殚(dān):尽,全。⑤动:动不动、常常。13.疏通字词。(1)解释加点字。今悉置在目前__________
多类北地_________(2)结合语境,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已涉三载_______(①步行过水
②经过、经历
③牵连,关连
④行走)动弥旬日_______(①满,遍
②补,合
③更加
④水满的样子
⑤久,远)14.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限断3处。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15.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白居易所述“三泰”,并谈谈你对白居易贬官期间跟好友述说“三泰”的看法。【答案】13.悉:全、都
类:类似、像
②
①14.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15.三泰:亲人团聚,衣食自给,山水胜绝。白居易将困窘生活诗意化,既表现了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也表现了唯恐好友担忧的良苦用心。【解析】13.(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悉,本义,全、都。类,一词多义,类似、像。(2)已涉三载:已经过了三年。涉,经过、经历。故选②。动弥旬日:常常住满十天。弥,满。遍。故选①。14.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青色的藤萝点缀着篱笆墙,洁白的石块铺着桥面。故断句为: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15.第一问: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诸院孤小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可得一泰:亲人团聚。根据“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可得二泰:衣食自给。根据“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可得三泰:山水胜绝。第二问: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联系写作背景可知,此时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虽然被贬,但他心中并无太多的抑郁悲伤,而是认为家人平安团聚,衣食自给,有山水美景可以赏玩,就是人间让人安适之事。这些都表现了他随遇而安的旷达胸襟。他把自己的这些想法告诉友人元微之,既有勉励好友,也有不愿让友人为自己担心的意思。译文:我自从到了九江,已经过了三年。身体还算健康,心情很平静。下到家人,庆幸没有什么毛病。我大哥去年夏天从徐州来到这里,还有各房孤小的弟妹六七人互相扶助一同来了。不久前牵挂的家人,现在都出现在眼前了,能够同寒暖共饥饱,这是第一件安适的事。浔江的鱼很鲜,江州的酒极美。其他的食物,大多类似北方。我家的人口虽然不少,司马的俸禄虽然不多,只要衡量收入,节俭用度,也可以自给自足,这是第二件安适的事。我去年秋天开始游庐山,到东林寺、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下,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绝妙第一,喜爱得不忍离去。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青色的藤萝点缀着篱笆墙,洁白的石块铺着桥面。流水环绕在茅舍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边的水池中。大致如此,不能详尽记述。每次我独自一人前去,常常住满十天。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不仅忘记回家,简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这是第三件安适的事。(2021·浙江温州·八年级期末)游雁荡清·方苞癸亥①仲秋望②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曰:“盍③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④中一丘一壑;子厚⑤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蹶然⑥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避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⑦,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圣贤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注释】①癸亥:乾隆八年(1743)。②望:阴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③盍:何不。④荒陬(zōu):荒凉偏远之地。⑤子厚:指柳宗元。⑥疮宥(wěi):疮疤。蹶(jué)然:惊心。⑦构架鸠工以自标揭:聚集工匠建造房屋来为自己标榜扬名。16.参考表格中提示的词语含义的推断方法,解释加点词。文言词句推断方法解释(1)越二日而反查阅词典法:①背叛,抗拒;②原来的不同;③回击,回过头来;④通“返”;⑤类推。(1)__________(2)欲雕绘而求其肖似联想成语法:(2)__________(填写成语)像,相似(3)盖壁立千仞课内迁移法: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3)__________(4)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对偶互训法:对句中相同位置上的字词意思相关或相对。依据“绝”的语境义,选择“冥”的正确义项。①昏暗,熄灭
②糊涂,愚昧
③阴间(4)__________17.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18.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梳理方苞认为“兹山不可记”的原因。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病蹶然而入人目。山之明媚者能使游者(1)__________。对比“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能使“我”的内心肃穆平静。我认为“兹山不可记”的原因:(2)__________。(请对比文中对两类山的描写阐述)19.请结合八下第五单元的导语和本文内容,辨析《游雁荡》是否可以入选第五单元。第五单元导语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阅读这类文章,随着作品去想象和遨游世界,可以让我们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学习本单元,要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答案】16.⑴④(写通“返”也对)
⑵示例:惟妙惟肖(其他成语亦可)
⑶句首表猜测:大概、恐怕、原来是
⑷①(写昏暗,熄灭也对)17.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18.⑴欣然而乐
⑵一是雁荡山因险峻僻远而未被愚僧俗士的雕像题字所玷辱,故而保全了远古的容色;二是雁荡山岩深壁削,气象森严,令人萌发“严恭静正”之心,与天地的精神相互融合。19.示例1:我认为可以入选第五单元。第五单元的导读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游记,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游雁荡山》就是通过雁荡山和其他山的景色的对比,向人们暗示一个深刻的处世哲理,要保全自身的纯洁本色,不为世俗所侮辱,那就必须摆脱世俗的羁绊,远离受辱的社会环境。所以符合这个单元的游记的要求,可以入选。示例2:我认为不可以入选第五单元。第五单元的学习要求是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虽然这篇游记通过雁荡山和其他山的景色的对比,向人们暗示处世哲理,却没有记叙作者游踪的,写景的语段也都以总貌为主,没有具体的写景角度,所以我认为不够典型,不适合入选第五单元。【解析】16.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1)句意:游玩了两天才回来。反:通“返”,返回。故选③。(2)肖:像,相似。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肖:相似。由此可知本文中的“肖”的意思可联想“惟妙惟肖”这个成语得出。(3)盖大苏泛赤壁云:原来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盖:句首表猜测:大概、恐怕、原来是。(4)句意:一旦如此,人世各种杂念和忧虑就会消失。绝:消失。故“冥”的意思为“昏暗,熄灭”。17.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但雁荡山岩深壁削,时需仰观时需俯视,俯仰之间,肃穆端静的感觉不由而生。据此可节奏划分为: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1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1)结合“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可知此处应填“欣然而乐”。(2)结合“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避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可知雁荡山因险峻僻远而未被愚僧俗士的雕像题字所玷辱,故而保全了远古的容色;结合“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可知雁荡山岩深壁削,气象森严,令人萌发“严恭静正”之心,与天地的精神相互融合。据此可知“我”认为“兹山不可记”的原因。19.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明确第五单元所选课文的特点、内容、主旨及单元的学习要求,然后分析本文的特点、内容主旨等是否与第五单元相符,如相符,即可以入选,如不相符,即不可入选。从内容来看,第五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阅读这类文章,随着作品去想象和遨游世界,可以让我们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而《游雁荡记》是清代文学家方苞创作的一篇游记散文。这篇游记不侧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是借游抒怀,笔墨集中在游山的两点心得体会的阐发上:一是雁荡山因险峻僻远而未被愚僧俗士的雕像题字所玷辱,故而保全了远古的容色;二是雁荡山岩深壁削,气象森严,令人萌发“严恭静正”之心,与天地的精神相互融合。这篇散文构思巧妙,品味深刻,笔墨清新,饶有情趣。《游雁荡记》的内容与第五单元相符,据此可知可以入选。从学习的要求来看,第五单元的学习要求是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而文没有写作者的游踪,而是总在写感悟。从这个角度看,不可入选。作答时选择其中一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参考译文:癸亥年中秋节前一日,去游雁荡山,游玩了两天才回来。山中的古迹大多已荒芜,被丛生的草木掩盖不能探寻访游了。而雁荡山的山峰姿态、峭壁风光与我从前去过的地方完全不同。我的外甥鲍孔巡说:“何不写篇游记?”我答到:“此山不可记啊。”永州、柳州的山,不过是荒芜地方的小山沟;柳宗元贬官居永、柳,以寻幽探胜来打发日子,所以才用尽篇章辞藻来形容。而雁荡山则盘曲在浙江东南海隅,幽深奇峻,峭拔险怪,奇形怪状的山峰,不仅高而且多。如定要以词句来形容雁荡,则只能将雁荡风光形容得与其他名山相类,而不能将它的独特之处显现出来。”而我以为雁荡的独有之处有两点。以前所见过的山,如安徽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栖霞山,杭州的飞来峰,它们的山峰崖洞并非不秀美,是那些愚蠢的僧人喜欢在山上雕凿仙佛的貌相,那些俗不可耐的名士又爱在上面镌刻自己的名字和诗词,这些被雕凿镌刻的山如同长了伤疤一样惨不忍睹。而雁荡山独能保持山的原貌。这是因为雁荡山壁立千仞,不可轻易攀援,又处在僻远的地方,富贵及有权势者一般没有特殊的原因不会来此,即便来了,也不会久留,花费时间财力来表明自己“到此一游”,这就是雁荡山始终没有被愚僧俗士剥落斧凿所污辱的原因。秀丽明媚的山川,能使游者欣然而乐。但雁荡山岩深壁削,时需仰观,时需俯视,俯仰之间,肃穆端静的感觉不由而生。一旦如此,人世各种杂念和忧虑就会消失,而本心开始与天地之精神相连接。知晓了这两点,那么高洁之士守身处世的学问,圣人贤哲成己成物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可以了解了。(2021·浙江湖州·八年级期末)活水源记(节选)【明】刘基①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①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A】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管在水底。故秘书卿白野公②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②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鲭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鸟大如鸲鹆③,黑色而赤嘴,恒鸣其上,共音如竹鸡而滑④。【B】有二脊令⑤,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何虫也。③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⑥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深爱之也。【注释】①潴:水汇聚。②秘书卿白野公:秘书卿,元代官名;白野公:元末诗人、书法家、政治家,世居白野山,故称白野公。③鸲鹆(qúyù):八哥。④滑:鸟声流利。⑤脊令:鸟名。⑥上人:指奎上人,刘基的朋友。【课内迁移,梳理字词】20.(1)给选句中的“属”字选择正确的义项(填字母)。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属岁旱时()属:A.连接
B.同“嘱”,嘱托
C.种类
D.适逢(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B.其始出石罅其真无马邪(《马说》)C.至是悉出悉如外人(《桃花源记》)D.色若紫水晶其翼若垂天之云(《北冥有鱼》)【观察景物,探水之“活”】21.作者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随着视角的变换,作者眼中的景物在变,景物的特点也在变。先环视小渠的源头和因小渠而形成的小池、大池及被他润泽的若耶之溪和东北之湖,凸显活水源“活”在:______:然后_______(视角)小渠,通过描写草木倒影,凸显活水源澄澈可鉴;最后俯仰结合,详写_______来凸显活水源充满生机。【对比阅读,分析写法】2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选自《小石潭记》)同样是写水,下列_______(填字母)句与选自《小石潭记》的句子在写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用现代汉语翻译你选择的句子并阐释选择的理由。【A】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B】有二脊令,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知人论世,借物写心】23.作者借“活水源”,寄托了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探究。链接材料:刘基,字伯温。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他的诗文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至元二年,他被元政府授为高安县丞。他深入乡间,体察民情,一身正气赢得百姓赞誉。大明建立后,他严厉整肃纲纪,教化民众。【答案】20.C
D
B21.流动不息(抓住流动性的特点回答即可)
俯视
水中及周围的各种生物22.示例:我选A句,翻译:(渠水)深不超过一尺,并且清澈可以照见两岸景物,从高处往下看,山崖上的苍松翠竹、花草树木都(映)在水底。理由:因为两句都采用侧面描写来写水的清澈。《小石潭记》中运用了水中的鱼像在空中游动这个情景,来表现水的清澈;而A句则用了松竹花木都在水底这个情景,侧面写水的清澈。示例:选B句(水边)有两只脊令,常常从竹林中飞下来,站在石头上沐浴,喝完水后,唱着歌离开。理由:因为两句都采用了侧面描写来写水。《小石潭记》中运用了水中的鱼像在空中游动这个情景,来表现水的清澈;而B句则刻画了两只脊令在水中沐浴、喝水、唱歌离开三种情态(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水的滋养万物(充满生机)的特点。23.示例:情感:对活水源的喜爱之情。在文本中“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宜乎白野公深爱之也”两句表达了他对活水源的喜爱。志趣:要拥有君子之德或勤政爱民、以民为本。例如在文本中,活水滋养了周围的动植物、“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中活水让动物们纷纷来依附。象征着作者希望像活水源一样,让恩泽百姓,让百姓依附。这与材料中,他的诗文有同情民间疾苦之作、为官期间深入体察民情,赢得百姓赞誉、大明建立后他教化百姓这些点,所体现的体察民情、爱惜百姓、同情民间疾苦的民本思想相统一的。示例二:情感:对活水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文本中描写活水源“冬温夏寒”“冬夏不枯”“澄澈可鉴”等特点,间接表达了他对活水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志趣:要拥有君子之德或爱惜百姓。例如在文本中,“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此句,体现了活水源润泽万物、解救百姓于困顿的品格,这与材料中,他的诗文有同情民间疾苦之作、为官期间深入体察民情,赢得百姓赞誉、大明建立后他教化百姓这些点,所体现的体察民情、爱惜百姓、同情民间疾苦的民本思想相统一的。【解析】20.(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属:种类。故选C。属岁旱时:每逢遇到大旱的年景。属:适逢。故选D。(2)A.故:都解释为“所以”;B.其:代词/助词,表诘问语气;C.悉:都是副词,都;D.若:都是动词,好像;故选B。2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可知,这里写环视小渠的源头和因小渠而形成的小池、大池及被他润泽的若耶之溪和东北之湖,凸显活水源“活”,即流动不息;结合“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管在水底”可得:俯视小渠,通过描写草木倒影,凸显活水源澄澈可鉴;结合“崖上松竹花木管在水底”可得:俯仰结合,详写水中及周围的各种生物来凸显活水源充满生机。22.本题考查写法。首先分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的写法。此句意为: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描写其动静状态,间接突现潭水的清澈透明。其次分析AB两句,这两句同样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意思是:(渠水)深不超过一尺,并且清澈可以照见两岸景物,从高处往下看,山崖上的苍松翠竹、花草树木都(映)在水底。用“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这个情景,侧面写水的清澈。“有二脊令,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意思是:水边)有两只脊令,常常从竹林中飞下来,站在石头上沐浴,喝完水后,唱着歌离开。通过刻画两只脊令在水中沐浴、喝水、唱歌离开三种情态(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水的滋养万物(充满生机)的特点。两句翻译时注意“逾(超过)、鉴(照)、恒(常常)、毕(完)”等词语的意思。23.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和志趣。结合关键句子回答。情感。结合“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意为:我既喜爱这条溪水的清澈澄明,又喜欢它源头永不枯竭。“宜乎白野公深爱之也”意为:白野公深深地爱上了这“活水源”是很有道理的呀。前者直抒胸臆,后者间接抒情,表达了作者对活水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志趣。结合链接材料“他的诗文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深入乡间,体察民情,一身正气赢得百姓赞誉”“严厉整肃纲纪,教化民众”可知,作者认为要拥有君子之德或勤政爱民、以民为本。本文中,作者借“活水源”,就寄托了这样的志趣。如,结合“其中有石蟹,……有小鲭鱼,……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鸟大如鸲鹆,……有二脊令,……又有虫四五枚,……”可知活水让动物们纷纷来依附。象征着作者希望像活水源一样,让恩泽百姓,让百姓依附。最后的“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更是直接表明了这种志趣。译文:这里有一道清清的泉水,泉水从山石的缝隙流出涓涓细流,冬季温暖而夏日清凉。泉水慢慢汇成一条小水渠,一年四季永不枯涸。渠水涨满了于是就向西南流去,遇到有沙土的地方就在沙土底下暗暗流过,从沙土旁流出来就形成了四个小水池。往东流到山脚下。就汇聚成一个大水池,再往东流就注入了若耶溪,再向东北注入镜湖。这条水刚刚汇成小渠的时候,水深不过一尺,清澈可以照见两岸景物,俯视清流,那山崖上的苍松翠竹花草树木无不在水底倒映出来。所以秘书卿白野公常常到这里来游赏,一天到晚坐在流水旁边,还给流水取个名字叫“活水源”。流水中有石蟹,如铜钱一样大小,还有小鲫鱼,纯是黑色,居住在石穴中,有水耗子经常来吃小鲫鱼。水中的草多是水松、菖蒲。有一种鸟就像鹦鹤那么大,黑色的羽毛,嘴是红的,常常在水边叫个不停,那声音就象竹鸡,可比竹鸡叫声还要宛转流利。有两只脊令,常常从翠竹上飞下来,立在山石上,洗完澡,饮足水,就鸣叫着飞走了。我初春来的时候正当特别冷的天气,这些水中的生物都还蛰伏着没有出来。到这一时候,全出来活动了。还有四五个小虫子,全如小指头那么大,形状如同半个莲子,整天在水面上转着圈浮游,日光照在它们的脊背上,颜色就象是紫色的水晶石,也不知道那是些什么虫子。我既喜爱这条溪水的清澈澄明,又喜欢它源头永不枯竭,而能让这么多小生物都来依附它,很有点像君子所具有的高尚品德。奎上人又说:“每逢遇到大旱的年景,泉水所经过的地方,能灌溉数十亩良田。”那么,是它的恩泽又能普及到众人了。白野公深深地爱上了这“活水源”是很有道理的呀。(2021·浙江湖州·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看松庵记﹝明﹞宋濂龙泉多大山,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君诗书之暇,被鹤氅①衣,支九节筇②,历游三亭中,退坐庵庐,回睇③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④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⑤,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⑥,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注释】①氅:用鸟类的羽毛缝制成的外衣。②筇qiòng:竹杖。③睇看。④唶jiè:赞叹。⑤为时而出:顺应时事而出仕任事。⑥移夺:放弃改变(态度、志向等)。【连结课内,明文意】24.根据情境选择正确的选项,补全对话。小语:我发现这册书中有许多“记”,他们是不是一样的呢?小文:当然不是啦。比如说《礼记》的“记”是,而其他的几篇“记”是一种文体。同样是“记”,内容也各有侧重,比如《桃花源记》是记人记事,《小石潭记》是记山川名胜。小语:这么说的话,《核舟记》就是,这篇《看松庵记》是。小文:你说得对,而且“记”在写法上也很多样,一般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A.对“经”的解释
B.记人记事
C.记山川名胜
D.记器物建筑25.小语通过课内外连结的方法整理了一些字词,请帮他选择加点解释相同的一项。(1)章君三益乐之(
)A.心乐之(《小石潭记》柳宗元)B.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C.公大笑乐(《咏雪》)(2)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
)(2分)A.径寸之木(《核舟记》魏学洢)B.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C.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十二章》)【仿照示例,品松韵】26.摘录: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批注:回到庵庐中,还回头看松树,看到他们像人一样在作揖,形象刻画了松树的形态,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松的喜爱。摘录: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欣赏意象,悟情理】27.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说说作者借“松”这一意象表达了怎样的志向。链接一: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赠从弟》刘祯)链接二:草木秋死,松柏独存。(《诗经·小雅·斯干》)【答案】24.A
D
B25.(1)A
(2)A26.虬松仿佛了解章君的心意,也发出轻微的如同笙箫一样的声音来互相娱乐。作者把虬松拟人化,既表达了内心的愉悦,也表达了对虬松的喜爱之情。27.章三益“与松为伍”,陶冶情操,“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洁身自好,在世俗中保持高洁的情操的赞赏。作者也希望像松柏那样坚守志向,不因外物的改变而轻易动摇。【解析】2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记”是对“经”的解释,我国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则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可见《礼记》的“记”是对“经”的解释,故选A;《核舟记》生动地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文章描述了用桃核刻成的小舟,表明古代工艺的高超境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可见《核舟记》就是记器物建筑的,故选D;《看松庵记》第一段状写匡山的美景,第二段叙写章三益在匡山建造庵庐及亭,第三段交代“看松庵”的命名缘由,第四段以问答的方式为章三益明志。作者认为章三益无论隐居还是出来做官,都能像松树一样坚持操守。可见这篇文章是记人记事。故选B。25.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1)句意:章三益君非常喜欢这个地方。乐:喜欢。A.句意:心里十分喜欢这个地方。乐:喜欢;B.句意: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乐:快乐;C.句意:太傅大笑起来。乐:笑。故选A。(2)句意:这就是我观赏松树的乐趣啊。之:助词,的。A.句意:直径一寸左右的木头。之:助词,的;B.句意:施行大道的时候。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句意: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之:代词,指学习。故选A。26.本题考查对词句的赏析。“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意思是“虬松仿佛了解章君的心意,也发出轻微的如同笙箫一样的声音来互相娱乐”。写髯松“似解君意”“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这是拟人手法,赋予髯松以人的情感、动作等,髯松就好像作者的朋友一样与他心意相通,表达了作者对髯松的喜爱之情;把风吹松树的声音当做音乐来听,也写出了作者心情的愉悦。2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旨的鉴赏能力。先看链接一,“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链接二,“草木秋死,松柏独存”,草木秋天会枯萎凋零,唯有松柏傲然屹立,表达对松柏坚贞品格的赞美。考生结合两处链接,从坚贞不屈的高洁品格的角度赏析选文部分对松树及章君的描写。选文写章三益与松树为伴的生活,写“看松”之乐,从忘我入神而“看”到“行歌松间”自乐,再到髯松解意“相娱”,层次分明。这些都为第三段议论做准备。第三段议论,就松树的“正刚之气”结合章君生平行实进行阐发,笔端饱含抒情,也正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意思是“等到他在恰当的时候挺身而出,刚直坚贞自然会把持好,不被他人的议论所改变”,章君的品格如那挺直的松树一般刚直坚贞,表达了对朋友高洁品格的赞美;写章君不被物议而改变,正如松树的坚守自我,作者表达了对友人坚守自我的肯定。参考译文:龙泉有很多大山,山上有很多枝叶像虬髯一样的松树,满眼望去高入云天,新鲜的翠针映照着人如同被洗过一样。我的朋友章三益君非常喜欢这个地方,不久前在山里盖起了一座庵庐。章君读书的闲暇,经常披着鹤翅一样的大衣,拄着竹杖,先后游历三座亭子,回来就坐在庵庐里,回望虬松,看到它们如同善士、巨人一样在左右作揖。章君注视很久,精神凝定聚合,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仿佛同古代的豪杰在千年之前互相交谈。章君心情大好,起身穿起谢灵运当年一样的木鞋,每天在万棵松树间歌啸行吟,木屐的声音铿锵有力合中节拍,同歌声互相应和。虬松仿佛了解章君的心意,也发出轻微的如同笙箫一样的声音来互相娱乐。章君赞叹道:“这就是我观赏松树的乐趣啊。”于是他用“看松”二字来命名他的庵庐。章君处世,与松树为伍,就是卓然屹立来自立品格;等到他在恰当的时候挺身而出,刚直坚贞自然会把持好,不被他人的议论所改变,最终能够建立功勋并能给百姓恩泽。(2021·浙江杭州·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却金亭记明·吴鼎嘉靖①七年正月,余杭知县王确②始得任,询俗于父老,父老曰:“浮里界里长孙棨③,素号良民。往岁,他众纵烧安溪④官民庐舍,辞诬及棨。按狱者锻棨罪死。屡自诉,移狱留台,犹未能白。方安溪纵火,棨家居,适以是日,宴客可验。”王确闻之,未遽信也。后访之贤士大夫如诸父老言,亦未信也。躬自火所博诹,密采诸所睹记之言,咸如向所闻。乃谓同事曰:“是诚冤狱矣,盍平反之?”或曰:“其如原问官司何?棨以多财闻,为之求生,人且疑鬻狱⑤。”王确弗自顾,竟以实报。命下,缘是棨竟得减死。未及释,而王令以忧⑥去,棨母怀白金百,敬请助丧役。令曰:“令知民冤,民顾不知令志耶!”固却之。越二载,柴始获宥⑦归,追思王令公之恩,乃构亭“却金”。(选自《余杭县志》,有删改)【注释】①嘉靖,明世宗年号。②王确,安徽颍上人,明嘉靖年间任余杭县令五年。③浮里界里长孙棨[qǐ],就是浮里界的里长孙棨。里,相当于现在的村。④安溪,地名,即今良渚街道安溪村。⑤鬻[yù],卖。⑥忧,即丁忧,指遭逢父母丧事。⑦宥[yóu],宽恕、原谅。28.请选出下面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A.棨家居,适以是日
佛印居右。(《核舟记》)B.缘是棨竟得减死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C.固却之
子固非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D.乃构亭“却金”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29.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孙棨曾经和别人一起聚众烧毁官舍和民宅,在别人的供词中他被揭发。B.安溪纵火案发当时,孙棨正在自己家里,那天恰巧他家宴请客人。C.有人提醒王确,孙棨是有钱人,让他起死回生,会被怀疑是你收取贿赂释放了他。D.孙棨免死但还未释放之时,王确因母亲去世要回乡,孙母就怀揣金钱前去感谢。30.阅读下面句子,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回答小题(1)县令王确是怎样确定孙棨是被冤枉的?(2)孙棨为什么给亭子起名“却金”?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回答。31.你如何看待县令王确这个人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答案】28.D29.A30.(1)王确听了诸位父老的话,又去访问有贤名的士大夫,士大夫所述与诸位父老讲的一样,然后亲身到纵火现场,多方秘密取证,目睹耳闻的种种情状,与以前听到的完全相同。(3分。符合意思即可)(2)“却金”即推却金钱。王确为孙棨洗清了罪名,孙母拿钱感谢,王县令坚决推却。孙棨获释后为感谢王县令的恩德,建造了一座凉亭,取名“却金”。31.王确是一个认真细致的人,他上任后走访乡人,发现了孙棨案件中的疑点;王确是一个为民申冤的人,他多方查证后确定孙棨真的被冤枉,就毅然为他申冤;王确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他不怕得罪原来审案的官员给孙棨翻案;王确是一个清正廉洁的人,他为民申冤后,孙棨拿钱感谢,但是他却拒绝了。【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的能力。A.居:居住\坐;B.缘:因为\顺着;C.固:坚决\本来;D.乃:意思都是“于是、就”;故选D。2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孙棨曾经和别人一起聚众烧毁官舍和民宅”说法错误,依据原文“他众纵烧安溪官民庐舍,辞诬及棨”可知,是别人聚众烧毁官舍和民宅,在供词中诬陷连累到孙棨。故选A。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内容。结合“余杭知县王确始得任,询俗于父老”可知,王确刚刚到任,就向乡亲们询问民间情况,由乡亲们口中得知孙棨被冤枉一案;结合“王确闻之,未遽信也。后访之贤士大夫如诸父老言,亦未信也”可知,王确听了父老的话,不能轻易就相信,后来又去访问有贤名的士大夫,士大夫所述与诸位父老讲的一样;结合“躬自火所博诹,密采诸所睹记之言,咸如向所闻”可知,他又亲身到纵火现场,多方秘密取证,目睹耳闻的种种情状,与以前听到的完全相同。这样一步步确定孙棨是被冤枉的。结合“棨母怀白金百,敬请助丧役……追思王令公之恩,乃构亭‘却金’”可知,王确为孙棨洗清了罪名,孙母拿钱感谢,王县令坚决推却。孙棨获释后为感谢王县令的恩德,建造了一座凉亭,取名“却金”。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通读全文,结合人物的言行分析。结合“余杭知县王确始得任,询俗于父老”可知,王确刚刚到任,就向乡亲们询问民间情况,发现了孙棨案件中的疑点,说明他是一个认真细致的人;结合“王确闻之,未遽信也。后访之贤士大夫如诸父老言,亦未信也”“躬自火所博诹,密采诸所睹记之言,咸如向所闻”可知,多方查证后确定孙棨真的被冤枉,就毅然为他申冤,说明他是一个为民申冤的人;结合“王确闻之,未遽信也。后访之贤士大夫如诸父老言,亦未信也”“躬自火所博诹,密采诸所睹记之言,咸如向所闻”可知,多方查证后确定孙棨真的被冤枉,就毅然为他申冤,说明他是一个为民申冤的人;结合“棨母怀白金百,敬请助丧役……固却之”可知,王确为孙棨洗清了罪名,孙母拿钱感谢,王县令坚决推却,说明他是一个清正廉洁的人。译文:嘉靖七年正月,余杭知县王确刚刚到任,就向乡亲们询问民间情况。乡亲们说:“浮里界的里长孙棨,一向被称作良民。前些年,别人聚众烧毁官舍和民宅,在供词中诬陷连累到孙棨。审案者定孙棨为死罪。他屡次上诉,递送移狱,冤情未能得以清白。安溪纵火案发当时,孙棨正居住自己家里,那天恰巧他家宴请客人,可以调查验证。”王确听了父老的话,不能轻易就相信。后来又去访问有贤名的士大夫,士大夫所述与诸位父老讲的一样。王确也没有马上相信,亲身到纵火现场,多方调查,秘密取证,目睹耳闻的种种情状,与以前听到的完全相同。于是王确对同事说:“这确实是冤案啊,为何不平反呢?”有人说:“如果平反,原来的主审官会怎样呢!何况孙棨是远近闻名的有钱人,让他起死回生,人家会怀疑是你得钱而放了他的。”王确没有考虑这么多,便据实上报。命令下来了,孙棨因此而免死。还没有等到孙棨释放,王县令因母丧回家。孙棨的母亲怀揣白银百两,作为王县令葬母的费用。王县令说:“县令知道百姓所受的冤屈,百姓怎么不知道县令的志向啊!”坚决推却了。过了二年,孙棨方才获释回家,追思县令王公的恩德,就建了一座“却金”亭。(2020·浙江杭州·八年级期末)温伯雪子适齐温伯雪子①适齐,舍于鲁。鲁人有请见之者,温伯雪子曰:“不可,吾闻中国②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吾不欲见也。”至于齐,反舍于鲁,是人也又请见。温伯雪子曰:“往也蕲③见我,今也又蕲见我,是必有以振④我也。”出而见客,入而叹;明日见客,又入而叹。其仆曰:“每见之客也,必入而叹,何邪?”曰:“吾固告子矣,中国之民,明乎礼义而陋乎知人心。昔之见我者,进退一成规一成矩,从容一若龙一若虎⑤,其谏我也似子,其道⑥我也似父,是以叹也!”仲尼见之而不言。子路曰:“吾子欲见温伯雪子久矣,见之而不言,何邪?”仲尼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⑦矣!亦不可以容声矣!”(选自《庄子•田子方》)【注释】①温伯雪子:人名,楚国之得道者,或为庄子虚拟之人名。②中国:中原,这里指鲁国。③蕲:同“祈”,请求。④振:启发,或作救解,救己之失。⑤若龙若虎:形容动作仪态蕴含不可抵御的威武气势。⑥道:同“导”,引导、指导。⑦目击而道存:用眼睛一看而知大道存之于身,无须言说。3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反舍于鲁
屋舍俨然(《桃花源记》)B.每见之客也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C.吾固告子矣
子固非鱼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D.其谏我也似子
不独子其子(《大道之行也》)33.翻译下列句子。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吾不欲见也。【参考】陋:①边远地区;②狭小,简陋;③见识少,知识浅薄;④轻视;⑤丑的,粗劣。(《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3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在温伯雪子看来鲁国人算不算是真正的合乎礼仪。35.文末孔子见温伯雪子不言而出,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还是此处无声胜有声?请根据内容说说你的理解。【答案】32.C33.我听说中原的君子,明于礼义而在知人心方面知识浅薄,我不想见他。34.不算。该鲁人在楚国得道者温伯雪子面前,虽礼仪知进退,但是他对温伯雪子要么像儿子一样劝谏他,要么像父亲一样教导他,实则不知进退,是真正的班门弄斧,所以不算真正合乎礼仪。35.我认为此处无声胜有声。孔子与温伯雪子相见,从温的眼神、行动等就能知道他的内心和志向,就体验到了“至理大道”,这种至理大道只能用心灵体验,不能用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达出来,所以孔子说“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作者刻意把孔子和温伯雪子塑造成两个心志相符、意气相投的圣人,圣人之间相互了解,哪里需要言语呢?【解析】3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与辨析。A.动词,住宿/名词,房屋;B.代词,这/代词,指千里马;C.都是“本来”;D.名词,儿子/动词,把……当做儿子;故选C。3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中国:中原;陋:见识浅陋;陋于知人心:状语后置句,在知人心方面知识浅薄。3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选文第2段“吾固告子矣,中国之民明乎礼义而陋乎知人心。昔之见我者,进退一成规一成矩,从容一若龙一若虎,其谏我也似子,其道我也似父,是以叹也!”意为:我本来已告诉过你:中原之人明于知礼义而在知人心方面知识浅薄,刚刚见我的这个人,出入进退一一合乎礼仪,动作举止蕴含龙虎般不可抵御之气势。他对我直言规劝像儿子对待父亲般恭顺,他对我指导又像父亲对儿子般严厉,所以我才慨叹。由此可知,在温伯雪子看来,这位鲁国人的一举一动似乎都合乎礼仪,但是他劝谏温伯雪子时态度之恭顺像儿子劝说父亲一样,在教导温伯雪子时又像父亲教导儿子一样严厉,对于温伯雪子而言,这两种态度都不合适,因为温伯雪子是个思想家,对人的行为思想十分了解,这位鲁人像演戏一样在他面前表现,实则是班门弄斧,不知进退。因此,温伯雪子认为这位鲁国人并不算真正合乎礼仪。35.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和思想观点的理解。选文第3段结尾句“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一句意为:像这样人,用眼睛一看而知大道存之于身,也不容再用语言了。由此可知,孔子与温伯雪子志向相同,意气相投,孔子只需通过眼神和动作就能看出温伯雪子大道存之于身,这是一种精神气质的自然流露。因而,两人之间无需语言的沟通交流,只需用心灵交流就可以。此外,有些事物,诸如至理大道,全在个人感悟,语言也无法表述清楚,只能靠个人顿悟与心灵感应。因此我认为是此处无声胜有声。参考译文:温伯雪子往齐国去,途中寄宿于鲁国。鲁国有个人请求见他,温伯雪子说:“不可以。我听说中原的君子,明于礼义而在知人心方面知识浅薄,我不想见他。”到齐国后,返回时又住宿鲁国,那个人又请求相见。温伯雪子说:“往日请求见我,今天又请求见我,此人必定有启示于我。”出去见客,回来就慨叹一番,明天又见客,回来又慨叹不已。他的仆人问:“每次见此客人,必定回来慨叹,为何呢?”回答说:“我本来已告诉过你:中原之人明于知礼义而在知人心方面知识浅薄,刚刚见我的这个人,出入进退一一合乎礼仪,动作举止蕴含龙虎般不可抵御之气势。他对我直言规劝像儿子对待父亲般恭顺,他对我指导又像父亲对儿子般严厉,所以我才慨叹。”孔子见到温伯雪子一句话也不说,子路问:“先生想见温伯雪子很久了,见了面却不说话,为何呀?”孔子说:“像这样人,用眼睛一看而知大道存之于身,也不容再用语言了。”(2020·浙江杭州·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建勋东山遇奇叟[宋]文莹李建勋罢相江南,出镇豫章。一日,与宾僚游东山,各事宽履轻衫,携酒肴,引步于渔溪樵坞间,遇佳处则饮。忽平田间一茅舍,有儿童诵书声。相君携策就之,乃一老叟教数村童。叟惊悚离席,改容趋谢,而翔雅①有体,气调潇洒。丞相爱之遂觞于其庐置之客右叟亦不敢辄谈。李以晚渴,,连食数梨。宾僚有曰:“此不宜多食,号为五脏刀斧。”叟窃笑。丞相曰“先生之哂,必有异闻。”叟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精神科临床护理病情观察
- 2025建筑工程材料设备采购合同
- 2025标准版金属材料交易合同
- 2025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合同履约银行保函
- 2025员工保密合同协议范本
- 劳动教育专题讲座
- 气胸的护理总结与计划
- 《铁路技术管理规程-运用与规章》课件-2-2列车编组(四)
- 广电校招面试真题及答案
- 中远中学面试真题及答案
-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民风民俗”作业设计
- 改革开放与新时代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同济大学
- 双全日培训课件
- 甲油胶行业报告
-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讲课
- 山东省莱西市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 康复科人员岗位考核制度(3篇)
- 实验动物生物样本质量控制规范
- 智能机器人配送行业现状分析及未来三至五年行业发展报告
- 炎症性肠病的外科治疗
-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教案讲义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