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基础综合-5年(2018-2022)中考1年模拟语文分项汇编_第1页
专题07基础综合-5年(2018-2022)中考1年模拟语文分项汇编_第2页
专题07基础综合-5年(2018-2022)中考1年模拟语文分项汇编_第3页
专题07基础综合-5年(2018-2022)中考1年模拟语文分项汇编_第4页
专题07基础综合-5年(2018-2022)中考1年模拟语文分项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7基础综合(解析版)五年中考真题五年中考真题【12022年北京市中考语文真题】基础·运用(共12分)2022年4月18日,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正式揭牌。学校组织大家到那里开展研学活动,活动结束后,你完成了一篇研学日志。老师建议你从书写、语言、结构三个方面检查和修改。1.你用正楷字书写“国家植物园研学日志”九个字作为标题。第一部分国家植物园概述国家植物园包括南园和北园,是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园)和北京植物园(北园)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总规划面积近600公顷。南北两园各有特色,功能互补。南园是按照植物分类来布局的,建有展览温室和专类植物展览区。北园植被茂盛,植物种类烦多,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错落有致。整个园区既有匠心设计,又有天成之趣。2.检查文段,你发现了一处书写错误。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表达的是“两园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意思,所以“整合”中有错字。B.因为表达的是“制订全面、长远计划”的意思,所以“规划”中有错字。C.因为表达的是“全面安排结构、格局”的意思,所以“布局”中有错字。D.因为表达的是“园中的植物繁盛多样”的意思,所以“烦多”中有错字。3.文段的最后一句话摘抄自园区展板,你想弄明白“天成之趣”的意思。查《现代汉语词典》,“天”的主要义项有:①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②季节;③天然的,天生的。根据词典释义及文段内容,下列对“天成之趣”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甲】空中景观的奇趣【乙】四季变换的异趣【丙】天然生成的妙趣第二部分有特点的植物在国家植物园里能见到很多有特点的植物,我最喜欢其中四种。沙漠玫瑰原本生长在环境恶劣的非洲沙漠地带,它的花朵就像玫瑰一样光彩夺目,“沙漠玫瑰”由此得名。芦荟原本生长在热带干旱地区,它在容易保持土壤湿度的地方扎根生长,为扩大生存范围无所不为。来自南美洲的王莲,翠绿的叶子平铺在水面上,直径可达2.5米,让人叹为观止。牡丹为落叶灌木,花大而艳,花型花色众多,雍容华贵,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有“花王”之称。4.你检查后发现,下列成语在文段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光彩夺目B.无所不为C.叹为观止D.雍容华贵第三部分植物多样性展览温室里生长着2000多种热带和亚热带植物,标本馆收藏着大量植物标本和化石标本。整个植物园真像一部“植物百科全书”。这次研学活动让我收获很多。我明白了每一种生命都值得尊重的道理,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了解了植物的多样性。5.你发现画线的句子存在问题,对这个句子作出修改。第四部分结语国家植物园的标志,主体由两种植物的叶片图案构成,这两种植物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银杏和水杉。这一标志让我感受到植物的美丽、优雅和不朽。植物就像朋友一样与我们朝夕相处,形影不离。________6.你查到国家植物园的标志还包含着植物保护理念。依据这一理念,你在研学日志的结尾处补充一句话,用上“学习”“探索”“贡献”三个词,向同学们发出倡议。【答案】国家植物园研学日志D丙B5.我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了解了植物的多样性,明白了每一种生命都值得尊重的道理。6.植物除了可以让我们探索奥秘,学习知识以外,还对净化空气有很大贡献。保护好植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汉字书写。首先要保证书写正确,然后力求书写美观。注意“用正楷字书写”。【2题详解】本题考查字形。D.根据句子内容可知,此处表达园中植物繁茂多样,故“烦多”改为“繁多”;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词义。由“整个园区既有匠心设计,又有天成之趣”可知,整个园区既能体现人工的精巧,又能体现天然的修饰,结合“天”的第③项解释“天然的,天生的”,故“天成之趣”意为天然生成的妙趣;故选丙。【4题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A.光彩夺目:色彩鲜明耀人眼目。本处指沙漠玫瑰色彩耀人,符合语境;B.无所不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多指恶行。本处指芦荟为了扩大生存范围拼尽全力,不符合语境;C.叹为观止:赞美所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无与伦比。本处指王莲让人赞叹不已,符合语境;D.雍容华贵:形容态度文雅从容,庄重大方。本处指牡丹仪态万方,符合语境;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我明白了每一种生命都值得尊重的道理,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了解了植物的多样性”属语序不当,可把“明白了每一种生命都值得尊重的道理”与“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了解了植物的多样性”调换位置。【6题详解】本题考查补写。注意结合“植物保护理念”,用上“学习”“探索”“贡献”三个词。示例:通过这些天的研学,我们既探索了植物世界的奥秘,学习了科学文化知识,也让我们意识到植物在环境净化中作出的重大贡献。让我们一起保护它们吧!保护它们,就是在保护自己。【22021年北京市中考语文真题】2021年,北京中轴线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进入关键阶段,已确定了包括天安门、正阳门、天坛在内的14个遗产点。学校组织了“中轴线上多彩明珠”展示活动,你所在班级负责制作宣传正阳门的短片。1.短片第一部分,介绍正阳门在历史上的重要功用。下面是同学们找到的一则材料。正阳门曾是国家的礼仪之门。作为明清两代都城的正门,正阳门在京师诸门中规制最高。皇帝每年去天坛祭天和到先农坛亲耕,都要通过正阳门。所谓“正阳门走龙车”,就是指此门只供皇帝出入。正阳门还曾是京师锁钥。当时的正阳门包括城楼、箭楼、瓮城、闸楼,它们形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系统:城楼供守城将领登高瞭望,指挥作战;箭楼在城楼正前方,开有箭窗,用于防御、射击;瓮城将城楼与箭楼连为一体,形成对城门的保护;闸楼则建于瓮城之上,其门洞上方的千斤闸重约1990公斤,在敌军进犯时可起到重要防御作用。(2)同学们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查到“钥”的义项有:①锁;②钥匙;③闭锁,关闭。根据文段内容及词典释义,你认为“锁钥”在这里的意思是()【甲】进入京城的通道【乙】军事防御屏障【丙】沉重的千斤闸2.短片第二部分,讲述正阳门的沧桑历史。下面是同学们写的文字稿,请帮他们解决在配音和制作字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正阳门的前身是元大都的丽正门,明代改名为正阳门,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明末,起义军兵临北京,正阳门的守卫弃城投降,沉重的千斤闸形同虚设,①____清末,厚重的城墙没挡住八国联军的枪炮,在城楼上设岗巡逻的竟已是外国士兵。那时在民间流传的歌谣“今日正阳门左右,外人随意立高墙”,诉说的正是这段屈辱的历史,②_____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正阳门都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之下。曾经的礼仪之门失去了皇家威严,曾经的防御系统也土崩瓦解。龙车凤辇、黄柄华盖的洪大场面已经消失,原来只有皇帝通行才能开启的正阳门,悄然融入了普通人的生活。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正阳门箭楼高挂“欢迎人民解放军”的红色标语。在飘扬的红旗和热情的欢呼声中,正阳门翻开了新的一页。(1)有同学对①②两处使用的标点符号有疑问,你认为这两处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A.①;②。B.①;②,C.①。②。D.①。②,(2)有同学认为画线词语中有错别字,对加点字的读音也有疑问。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流传”应写为“留传”B.“笼”应读为“lǒng”C.“洪大”应写为“宏大”D.“悄”应读为“qiǎo”(3)根据语境,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欠妥,请修改。(2分)修改:__________________3.短片第三部分,是同学们制作的“我眼中的正阳门”采访视频。下列四位被采访者说话时用了成语或修辞方法,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A.游客:“登上正阳门,我的敬意油然而生。古人太聪明了,城楼既坚固又美观。城砖的灰、城门的红、琉璃屋顶的绿和彩绘的金,搭配多和谐啊!”B.生态保护志愿者:“正阳门是北京雨燕的重要栖息地。每年3月雨燕都会和正阳门不期而遇,8月它们又从正阳门飞往非洲,给远方捎去中国的消息。”C.附近居民:“老北京人管正阳门叫‘前门楼子’。前门大街是大家都爱逛的地方,到处是好玩的、好吃的,嗓子眼儿冒烟的时候来一碗大碗茶,舒服极了!”D.正阳门博物馆讲解员:“如今的正阳门作为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伫立在北京中轴线上,诉说着昔日的荣光、过往的沧桑,成为一部土石写就的史书。”4.短片结尾,需要几位同学各用一种颜色表达对正阳门的理解。请你结合短片的内容,按照示例,仿写句子。示例:我心目中的正阳门是绿色的。绿色既是城楼屋顶琉璃瓦的颜色,也是人与北京雨燕和谐相处的象征。【答案】1.(2)乙2.(1)C(2)A(3)曾经的防御系统土崩瓦解,曾经的礼仪之门也失去了皇家威严。3.B4.示例:我心目中的正阳门是灰色的。灰色既是城砖的颜色,也是正阳门沧桑历史的象征。【解析】【1题详解】(2)本题考查结合语境理解词义。根据下文“当时的正阳门包括城楼、箭楼、瓮城、闸楼,它们形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系统”可知“锁钥”在这里的意思军事防御屏障。故选乙。【2题详解】(1)C.句号:用于陈述句末尾,表示一句话的结束。①处写“明末,起义军兵临北京,正阳门的守卫弃城投降,沉重的千斤闸形同虚设”,下一句写“清末”,因此可以判断前一句表达的意思已经结束,所以应该用句号。②处那时在民间流传的歌谣诉说的正是这段屈辱的历史,表达的意思完整,因此也应该用句号。故选C。(2)A.句中“流传”是正确的。“流传”和“留传”的区别,“传”的范围不同。“流传”既是纵向的,指时间上的由前往后;又是横向的,指空间上的由此及彼。而“留传”只能是纵向的,它只能传下去,而不能传开来。句中形容歌谣的传播,“流传”没有错。故选A。(3)本题考查病句的识别和修改。语序不当。将“曾经的礼仪之门失去了皇家威严”与“曾经的防御系统也土崩瓦解”调换位置。【3题详解】B.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句中说每年3月雨燕都会来正阳门,就不是“意外碰见”。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仿写。注意句式相同,内容相关。我心目中的正阳门是红色的。红色既是正阳门城门的颜色,也是北平和平解放人们迎来新希望的象征。【32020年北京市中考语文真题】2020年“中国水周”的主题是“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学校组织同学们参与“中国水周”的宣传,准备举办“京华水韵”展览。请你完成下列任务。2.一位同学负责拟写并讲解前言。请阅读这段文字,完成各题。“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乌似江南。”明代书画家文徵明曾在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北京的湖光山色【甲】据考证,古都北京既有海淀、南海子等众多水泊湿地,也有无数水井和泉池;既有宽阔繁忙的运河水道,也有难以计数的古桥闸口。你也许会想北京是否有过这般“似江南”的水乡泽国之景【乙】让我们开启一段时光之旅,寻访京城水脉,感受京华水韵。(1)这位同学对文段中两个加点字的意思和读音,以及【甲】【乙】两处的标点产生了疑问。请你帮他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A.“行”在诗中是“流通”的意思,应读xíng。B.“泊”在此处是“湖”的意思,应读bó。C.【甲】处应填入句号,表示陈述语气。D.【乙】处应填入问号,表示疑问语气。(2)为了向参观者讲解“泽国”的意思,这位同学查阅字典,找到“国”字的三个解释:①国家:②国都,京城:③地域。请你帮他解释“泽国”在此处的意思。3.展览内容分三个单元,同学们为这三个单元分别拟写了标题和引言。阅读文段,完成各题。第一单元①,碧水润京城古永定河的冲积与改道,为北京提供了肥沃的土地,留下了大量湖沼和丰富的地下水。战国时期,蓟运河水系就已开通水路运输。元明清三朝,京杭大运河成为连接南北经济、保障京城物资输送的交通大动脉。今天,潮白河水系承担着为北京输送生产生活用水的重任,是首都的生命线。在北京3000多年的建城史、800多年的建都史上,这些水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滋养了古老的幽燕大地。第二单元②,生态治河湖北京是一座人口超两千万的特大型城市。为保障城市供水,管理者着力建构多水源保障体系,并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如今,南水北调工程已使上千万人直接受益,北京也连续十七年保持“全国节水型城市”称号。要保障水资源,也要改善水环境。用生态的办法治理生态问题,让许多河湖告别了“亚健康”,水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明显提高。北京有信心打好这场碧水保卫战,交出一份出色的答卷。第三单元人水相亲,古都添画意①生态补水后的永定河重新焕发青春,绿头鸭、白天鹅逐水而来,给京城增添了勃勃生机。②经过治理的大运河碧波荡漾,人们可以观赏白鹭在河面翩翩起舞,体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③遁入地下多年的转河“重见天日”,河水清浅,弱柳扶风,像一幅恢宏壮丽的画卷,让人们感到别样的清新。④曾经被填埋地下近半个世纪的玉河,如今穿街走巷,波光粼粼,宛如闹市中的一条玉带,成为人们休憩的好去处。(1)同学们就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标题的拟定展开讨论,你认为下列选填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源远流长②开源节流B.①源源不断②开源节流C.①源远流长②细水长流D.①源源不断②细水长流(2)第三单元引言的四个句子都运用了修辞方法,你认为其中修辞方法运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第①句B.第②句C.第③句D.第④句4.下面这段文字是为展览拟写的结语。根据语境,画线的句子表达欠妥,请你帮助修改。①“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是2020年“中国水周”的主题,也是北京治水工作的重要内容。②坚持节水优先,并非简单地限制用水,而是合理用水,高效用水。③治理河湖,也并非单纯地治污补水,还包括用生态的方法解决生态问题,让河湖成为人们的幸福源泉。④建设幸福河湖,满足百姓美好生活愿景;节约用水,助力首都水资源保障。⑤请和我们一起节约用水,共绘幸福河湖画卷,让首都北京水韵绵长。5.通过筹办“京华水韵”展览,同学们对2020年“中国水周”的主题“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有了真切的感受。请用“虽然……但是……”的句式,写出你的感受。【答案】2.(1)C(2)泽国:多水的地域3.(1)A(2)C4.节约用水,助力首都水资源保障:建设幸福河湖,满足百姓美好生活愿景。5.示例1:坚持节水优先虽然可能会带来暂时的不便,但是从长远来看,建设幸福河湖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示例2:虽然治理水环境仍然任重而道远,但是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碧水清韵的北京,一定会重现。【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书法字体。书法字体,传统讲共有行书字体、草书字体、隶书字体、篆书字体和楷书字体五种。书法作品中的“京、华、韵”三个字,横平竖直,规矩整齐,是楷体。这四个“水”分别是A.蚕头雁尾应为隶书、B.楷书、C.行书、D.草书。故本题选B。【2题详解】(1)本题考查字词读音、释义,标点符号的用法。A.“十里青山行画里”意思是在十里青山中,像在画中行走一样,“行”是“行走”的意思,解释不正确,排除;B.“水泊湿地”中,“泊”是“湖”的意思,应读pō,读音不正确,排除;C.“明代书画家文徵明曾在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北京的湖光山色”是陈述句,与前面的描写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此处结束,故【甲】处应填的是句号,正确;D.“你也许会想北京是否有过这般‘似江南’的水乡泽国之景”,这是一句陈述句,因此句末【乙】处还是使用句号。选项不正确;故本题选C。(2)本题考查字词释义。水乡泽国:这是一个并列式词语,意思是大小湖泊、河川、渠道,密如蛛网的地域。再根据前文“水井泉池、运河水道、古桥闸口”可以判断,这里的“国”的含义不在于国家(仅指北京地区),也不在于强调“首都”,而是指“多水的地域”因此,“国”的义项应为③地域。泽国:多水的地域。【3题详解】(1)本题考查标题的拟定。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从第一单元“战国时期,蓟运河水系就已开通水路运输”“元明清三朝”“在北京3000多年的建城史、800多年的建都史上”等句子中,可以看出,水的历史悠久,因此①处选“源远流长”符合内容所写;开源节流:开发水源,节制水流。比喻增加收入,节省开支。从第二单元“构建多重保障体系,努力建设节水社会”可以看出,节约用水是这单元前半部分的主要内容,因此②处应填“开源节流”;故本题选A。

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不用于人。细水长流:“细水长流”比喻节约使用财物,使经常不缺用。也比喻一点一滴不断地做某件事,精细安排,长远打算。在此处只对应材料中的“节约”,略微片面。(2)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辨析。③句中描写遁入地下多年的转河,“河水清浅,弱柳扶风”与后面的比喻“像一幅恢宏壮丽的画卷”不搭,特点不一致。因此本题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上下文的连贯性、一致性衔接。从本题第①句“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可知,节水应该放在前面,幸福河湖放在后面,所以此句的顺序要调整为:节约用水,助力首都水资源保障:建设幸福河湖,满足百姓美好生活愿景。【5题详解】本题考查例句仿写。用“虽然……但是……”的句式,写出感受。示例:虽然河水、湖水治理已经初见成效,碧水蓝天已经随处可见,但是任重而道远,水的治理仍然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继续努力。【42019年北京市中考语文真题】学校开展“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1.下面是一位同学找来的一段介绍“丝绸之路”的文字。阅读这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公元前11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率300多人的使团,带着牛羊、丝绸等物品出使西域。此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漆器等货物,从长安(今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①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载入史册的“丝绸之路”。后来,汉朝又开辟多条海上航线,逐渐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二者交相辉映,共同谱写了人类交融互鉴、共同发展的历史篇章。近年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为②续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开创灿烂未来而贡献的卓越智慧。(1)依次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载(zǎi)载(zài)B.载(zài)载(zài)C.载(zài)载(zǎi)D.载(zǎi)载(zǎi)(2)在这段文字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①勾②沿B.①勾②延C.①沟②沿D.①沟②延2.同学们参观“文化记忆——中国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看到一件蜀锦展品,它来自四川成都。成都又名“锦官城”,我国______朝诗人杜甫就有“花重锦官城”的诗句。3.一位同学准备去做“文化记忆——中国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的志愿讲解员,他拟写了下面的一段讲解词。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本次展览展示了丝绸之路沿线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甲】展品的年代跨越久远,有西汉时期的铜鼓,也有明清时期的瓷器;展品的种类十分丰富,包括乐器、瓷器、织锦、刺绣等;展品涉及21个民族,表现了这些民族丰富的非遗文化【乙】展览中的所有展品,既体现了精湛的技艺,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A.【甲】句号【乙】句号B.【甲】句号【乙】分号C.【甲】冒号【乙】句号D.【甲】冒号【乙】分号4.国家博物馆举办“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展览展出的是丝绸之路沿路国家珍藏的文物精品。右图是展览的宣传海报上面有“殊方共享”四个字。一位同学查字典得知“殊方”的意思是“他乡,异域”。结合展览的内容,你认为“殊方共享”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面是“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前言中的一段话。结合语境,在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展品中,既有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叶形矛头,也有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黄金武士;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展品中,既有束埔寨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铜鼓,也有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突线钮铜铎,展览中的精美文物众多,举不胜举。___________________。【甲】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充分体现了这些精美文物在文化艺术方面融合互鉴、交汇碰撞的广度和深度【乙】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文化艺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充分体现在这些精美文物的融合互鉴、交汇碰撞之中【丙】这些精美文物充分体现了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在文化艺术方面融合互鉴、交汇碰撞的广度和深度6.学校微信公众号负责人准备做一期与本次活动相关的推送,向同学们征集图文资料。阅读同学们的来稿,完成(1)—(3)小题。(2)下面是四位同学分别写下的参观感受,其中修辞方法或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从路线示意图上看,丝绸之路是一条迷人的曲线,扣人心弦,使人赞叹,感人肺腑。B.每当想到张骞、郑和、马可•波罗等奔波于丝绸之路的先贤,我的敬意就油然而生。C.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物精品,虽然经过千百年岁月,却依然像璀璨的珍珠,弥足珍贵。D.“一带一路”伟大倡议,必将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奏响和平、繁荣、文明的新乐章。(3)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一副对联,他不能确定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你认为在上下联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驼铃①,古道徐行,一路丝绸连②;波涛③,汪洋横渡,千年文明耀④。A.①滚滚②欧亚③悠悠④乾坤B.①滚滚②乾坤③悠悠④欧亚C.①悠悠②欧亚③滚滚④乾坤D.①悠悠②乾坤③滚滚④欧亚【答案】1.(1)C(2)D2.唐3.A4.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共享精品文物,交流互鉴。5.【丙】6.(2)A(3)C【解析】【1题详解】(1)“载”是一个多音字,zài:词语中“载”字有载物或有“承载”、“又”、“充满(道路”之意。如:载歌载舞(又、有之意)、载客(承载之意)。读zǎi:词语中“载”字有记录或年意思时读。如:刊载(记录)、一年半载(年)。据此判断“载着”应读zài,“载入”应读“zǎi”。故选C。(2)此题需要识记“沟通”的意思是“使两方能通连”,“延续”的意思是“照原来样子继续下去;延长下去”。①处表现两国的交流互通,应是“沟通”;②处表示将辉煌的历史继续下去,应是“延续”。应选D。【2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和古诗的积累。唐代诗人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写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据此作答。【3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标点符号的用法。“这次展览展示了丝绸之路沿线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交代了本次展览会的主要内容,后面的句子是对展品的介绍,所以甲处应用句号。乙处前面三个分句分别介绍从三个方面介绍展品,“展览中的所有展品,既体现了精湛的技艺,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是对全段的总结,所以乙处也应使用句号。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根据图片中的文字,可知展览展出的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珍藏的文物精品,展现丝路各国浓厚的文化底蕴与各国之间文明的融合互鉴、交汇碰撞。题干中给出“殊方”是他乡、异域的意思,那么“共享”就是共同享受,要享受的是各国的文明。据此作答。【5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的衔接。根据语段介绍的内容,突出的是展品多,而且空格前一句“展览中的精美文物众多,举不胜举”也表现了这一点,所以总结句的主语应是“这些精美文物”。故选丙句。【6题详解】(2)本题考查修辞与词语运用正误的判断。A项中“扣人心弦”意思是“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所以用在此处不合适。故选A。(3)首先从“驼铃”可以确定应该是搭配“悠悠”,“波涛”搭配“滚滚”。然后上联是从空间角度说的,下联是从时间角度写的。故选C。【52018年北京市中考语文真题】学校在圆明园举行“牢记历史,缅怀先烈”主题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1.圆明园曾有著名的“四十景”,它们的命名多富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意味。其中,“上下天光”一景的命名就出自北宋文学家____________的《岳阳楼记》。【答案】范仲淹【解析】考查文学常识。此题根据《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是名篇,确定作者不难。注意“淹”字要写正确。2.下面是圆明园中“武陵春色遗址”景观说明牌上的文字。阅读这段文字,完成(1)(2)题。武陵春色,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建自康熙朝后叶,是一处摹自陶渊明《桃花源记》艺术意境的园中园。该景园林植物号称山桃万株,东南部以____①____石为胜,可乘舟沿清溪而上,穿越桃花洞,进入“____②____”。该景群四周环山,山外东临巨池,余皆清溪环绕。园林主体部分南北长220米,东西宽105米,占地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1)给加点的字注音和对画线字笔顺作出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2)结合语境,在这段文字横线处填入的汉字和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A.①叠②世外桃源B.①迭②洞天胜境C.①迭②世外桃源D.①叠②洞天胜境【答案】DA【解析】【详解】考查对汉字书写笔顺和汉字字音字形词语的理解。“摹”只有一个读音“mó”,“巨”字笔画顺序:横、横折、横、竖折。“迭”指交换,轮流;屡次,连着。“叠”指重复,累积。根据“清溪”“桃花”应与“世外桃源”对应。3.在圆明园大水法遗址前,学生会主席准备给同学们讲述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的历史。阅读他的发言稿,完成(1)(2)题。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被园内琳琅满的珍宝震惊了,争先恐后,大肆抢夺。园内能拿走的东西,他们统统掠走【甲】实在运不走的,他们就疯狂打砸。据粗略统计,被掠夺的文物【乙】上至先秦下至清朝的各种奇珍异宝有100多万件。为了销毁罪证,侵略者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往日辉煌的宫殿、参天的古树,都化为灰。就这样,英法联军连抢带砸,使圆明园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1)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A.【甲】分号【乙】冒号B.【甲】分号【乙】破折号C.【甲】逗号【乙】冒号D.【甲】逗号【乙】破折号(2)画线的句子作为这段文字的总结句,有一处表达欠妥,请你加以修改。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B就这样英法联军连抢带砸的行为,使圆明园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解析】考查对表达符号和句子语病的辨析。“园内能拿走的东西”与“实在运不走的”是两个方面,故而用分号隔开。此句成分残缺,在“连抢带砸”后加上“的行为”,另外“毁灭性的破”应改为“毁灭性的破坏”。4.同学们看到了陈列在圆明园展览馆里的“雨果的一封信”。下面是这封信中的部分内容,请你阅读这段文字,完成(1)(2)题。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1)这封信的作者雨果是十九世纪_________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_________》。(2)看过这封信,同学们纷纷在微信群里发表感想。下面是四位同学分别写下的感受,其中修辞方法或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烧名园,掠珍宝,恬不知耻两强盗;作书信,斥罪行,仗义执言一作家。B.面对焚烧圆明园的卑劣行径,雨果没有一点奴颜媚骨,表现了凛然正气。C.读过雨果的这封信,我们仿佛仍能感受到圆明园在哭泣,在流血,在控诉。D.圆明园遗址是侵略者给我们留下的课堂,它让我们永远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答案】法悲惨世界B【解析】考查文学常识。(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掌握情况,对名著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以考促读。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相似人名注意不要记乱,必要时死记硬背。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此题考查的是与雨果有关的文学常识。第一二个空需要学生的记忆。第三个空,这封信雨果愤怒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径,B项中“没有一点奴颜媚骨,表现了凛然正气”解说不对。一年模拟新题一年模拟新题一、(2022·北京海淀·二模)为了解古籍保护现状,学校组织同学们参观国家典籍博物馆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1.第一展厅主题为“国宝吉光”。阅读下面的介绍材料,完成各题。中华典籍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脉绵延数千载的历史见证。“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从古老的甲骨卜辞、钟鼎金文、碑铭石刻、简册帛书,到写印在纸张上的书籍手卷,中华典籍记述了历朝历代人们在典章制度、军事、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伟大成就,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宝贵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本展厅汇集了国内20多家图书馆、博物馆的珍贵文献100余种,大部分展出文献为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录》的珍品。如《资治通鉴》残稿,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仅存的司马光手稿;宋端平本《楚辞集注》为海内孤本,是目前宋本中年代较早且最完整的一部。(1)图1是“典”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像绳子把竹条连缀起来;下面是“”,像人的两只手捧着,以示恭敬。根据字形及上面材料,你认为“典籍”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2)现存于国家图书馆的《河东先生集》(宋咸淳廖氏世綵堂刻本),被誉为宋版书中的“无上神品”。其作者是①____,“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被贬永州时创作的大量作品就收录在此集中,如我们学过的他的作品《②____》。2.第二展厅主题为“百代芸香”。阅读同学们整理的参观材料,完成各题。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藏书的传统。近现代以来,众多私人藏书家将所藏慷慨捐献给国有图书收藏机构,让珍藏的典籍以融入现代图书馆的方式得以永续流传。著名藏书家傅增湘坚信“文字典籍,天下公器”,在病重之际仍叮嘱后人将凝聚其一生心血的“双鉴”(宋刻本《资治通鉴》、宋内府写本《洪范政鉴》)藏书捐赠给国家图书馆,成为藏书家的典范。新中国成立后,周叔弢、郑振铎、铁琴铜剑楼主人等一批藏书家,满怀爱国热忱,将所珍藏的古籍捐赠或转让给国家。那些曾经秘藏于私人藏书楼的珍稀善本,如涓涓细流汇入国有图书馆,成为国人共同的财富。“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十多年来,政府和公藏机构秉持保护古籍、促进海内外中华古籍调查和数字化合作的理念,协同社会各界,共同担负起守护国宝、传承文化的神圣使命。这对于    具有重要意义。(1)图2是藏书家傅增湘的书法作品,对这幅书法作品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字体属于隶书,蚕头雁尾,一波三折。B.字体属于隶书,笔画匀细,体正势圆。C.字体属于楷书,笔力遒劲,庄重端正。D.字体属于楷书,扁平工整,自由舒展。(2)在文段横线处填入下面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推动国内外古籍文化交流②完善我国古籍的存藏体系③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A.②③①B.②①③C.③①②D.③②①3.第三展厅主题为“汲古润今”。阅读同学们准备的解说词,完成各题。国家兴,典籍幸。典籍记载着中华民族古老而灿烂的传统文化,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做好新时代古籍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也是和历史的深度“对话”。央视《典籍里的中国》借助数字化手段,让典籍中的人物从书卷中走出来,在时空对话中讲述典籍在历史长河中的缘起和流转,生动演译了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如期待“五谷丰登,物阜民康”的宋应星与胸怀“禾下乘凉梦”的袁隆平,穿越300多年在稻田里握手,透过一粒种子,传承了造福人类的共同梦想。挖掘古籍的时代价值,让古籍在“用”中“活”起来。东晋葛洪的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中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录,“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正是从中得到启发和灵感,研发出青蒿素,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卷帙浩繁的典籍资源,正逐渐融入现代生活。    越来越多的古籍“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典”亮美好未来。(1)有同学对解说词中加点字的读音有疑问,认为画线词语中也有错别字。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译”应写为“绎”

B.“蒿”应读为“hāo”C.“帙”应读为“zhì”

D.“焕”应写为“涣”(2)在文段横线处填写关联词语,使语句连贯、语意明确,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但……而且……

B.虽然……但是……C.只有……才能……

D.因为……所以……4.在展厅古籍修复互动体验区,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其中修辞方法或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古籍修复师们妙手回春,用毛笔、铅锤、尺子等工具修复了断线、虫蛀、霉变、老化等古籍常见问题。B.破损的古籍好似漫长的岁月,经身怀绝技的修复师之手,都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留住古韵,重获新生。C.走进古籍修复展区,点击屏幕上的修复工具,了解修复技法,我们能深刻感受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D.珍贵的古籍善本,丰富新鲜的互动体验,让我们真切地享受了一场“让古籍活起来”的精神文化盛宴。【答案】1.示例:指记述典章制度、军事、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成就的珍贵文献

示例:①柳宗元

②小石潭记2.C

B3.D

C4.B【解析】1.(1)由文中语句“展厅汇集了国内20多家图书馆、博物馆的珍贵文献100余种,大部分展出文献为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录》”和甲骨文对“典”的解释可知,“典”表示双手奉持权威古籍。故“典籍”在这里的意思是:古代重要、珍贵文献。(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根据“《河东先生集》”、“被贬永州”和“唐宋八大家”的提示可知是:柳宗元。柳宗元,字子厚,汉族,河东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理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等。在8年级下册学过他的作品《小石潭记》。2.(1)本题考查书法知识。隶书,汉字的一种字体,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楷书的文字特点是字体方正,笔画工整,结构部位之间互不连接,规矩有法度。由此判断这幅作品是楷书,而D中的“扁平工整、自由舒展”是隶书的特点。故选C。(2)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衔接。联系上下文,结合前后句及语境综合分析。从题干该出的三句话来看,第③句“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是最终目的,所以应放在最后;根据展厅主题“百代芸香”中倒数第四行“‘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十多年来,政府和公藏机构秉持保护古籍”可知“完善我国古籍的存藏体系”是基本目的,放首位;根据展厅主题“百代芸香”中倒数第三行“促进海内外中华古籍调查和数字化合作的理念,协同社会各界,共同担负起守护国宝、传承文化的神圣使命”可知,“推动国内外古籍文化交流”是进一步要达到的目的,放第二位。所以三句话顺序为:②①③。故选B。3.(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知识。根据积累作答。D.有误,“焕发”一词正确,不用改。故选D。(2)本题考查关联词使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典’亮美好未来”是结果;“越来越多的古籍‘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是条件。所以应用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A.递进关系。B.转折关系。C.条件关系。D.因果关系。故选C。4.A.“妙手回春”形容医生的医术高超,可以把垂危的病人治愈。此处把“古籍”比喻成“病人”,把“古籍修复师”比喻成“医生”,A选项正确;B.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破损的古籍”比作“漫长的岁月”,这是不合适的。“古籍”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才会“破损”的,二者是因果关系。B选项修辞方法使用错误;C.精益求精:是已经很好了,还追求更好。可以用来形容“工匠精神”,C选项正确;D.“让古籍活起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被修复的古籍拟人化,D选项正确。故选B。二、(2022·北京平谷·二模)学校开展“致敬梅兰芳”主题学习活动。你所在的班级准备制作一期活动专刊,请你完成下列任务。5.栏目一:梅占百花魁。下面是同学们找到的一则材料。请阅读后完成各题。梅兰芳(1894—1961)名澜,又名鹤鸣,艺名兰芳。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出身于梨园是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梅兰芳常说:“我是个拙笨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①正是凭借这种吃苦精神,梅兰芳最终集京剧旦角艺术之大成,融青衣、花旦、刀马旦行当为一炉,创造出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世称“梅派”。②他以精湛的艺术,塑造了忍恨装疯、坚贞不屈的赵艳容,拔剑自刎、重义轻生的虞美人,铁马金戈、意气纵横的梁红玉,代父从军、胆识俱备的③……“梅派艺术”扭转了以往京剧舞台上“以生为主”的局面,开创了“生旦并重”的新纪元,被视为京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1)有同学认为画线词语中有错别字,对加点字的读音也有疑问。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是家”应写为“世家”

B.“拙”应读为“zhuō”C.“行”应读为“hánɡ”

D.“纪元”应写为“纪员”(2)有同学对①②两处使用的标点符号有疑问,你认为这两处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①。”②。”

B.①。”②”。C.①”。②。”

D.①”。②”。(3)同学们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查到“魁”的义项有:①为首的,领头儿的;②(身体)高大;③魁星;④姓。根据文段内容和词典释义,你认为栏目一的标题“梅占百花魁”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4)横线③处应填写人物名字是________。这出戏是梅兰芳早年根据古乐府《木兰辞》改编的大型京剧。6.栏目二:梅骨傲风雪。下面是同学们写的文字稿。请阅读后完成各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先生从北平移居上海,他陆续排演了一批抗敌救亡、抵御外侮的戏,唤起民众强烈的爱国热情。1938年梅兰芳避居香港,日本占领香港后,他留蓄胡子,息歌罢舞,不为日本人演出。“蓄须明志”“演剧醒世”体现了梅兰芳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气节。(1)同学们要从以下两幅字中选择一幅插入到栏目二的文字中,来体现梅兰芳先生的性格特点。请你选择并说明理由。【甲】

【乙】(2)材料中画线句作为这段文字的总结句,表达不够恰当,请加以修改。7.栏目三:梅香传万里。下面是一位同学整理的一段资料。该同学不确定文中①②处使用什么关联词语,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

)梅兰芳是世界人民熟知的文化使者。自1919年首次迈出国门,他先后访日、访美、访苏演出,令中国戏曲艺术逐渐被海外戏剧界了解、认知并接纳。他传播到西方文明记忆深处的,是京剧艺术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厚度和独特性,为中华文明赢得了尊重。如果

就 B.由于

因此 C.不仅

而且 D.虽然

却8.下面是四位同学参加活动后写下的感受,其中修辞方法或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腔一调唱出了国粹经典,一颦一笑道出了百年韵味。B.水袖起落中,你宛如一朵雍容华贵的梅花,越是风欺雪压,开得越有精神,越有骨气!C.你吟唱最古老的京戏,坚守最纯粹的本心,传承着这个民族的文化精魂。D.梅兰芳先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艺术遗产,他为中国戏剧艺术做出的杰出贡献,将永载史册。【答案】5.

D

B

答案示例:梅兰芳是京剧旦角艺术的领军人物。

花木兰6.(1)答案示例:选择【甲】楷书,笔画平直、端正、有力,就如同梅兰芳先生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2)答案示例:“演剧醒世”“蓄须明志”体现了梅兰芳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气节。7.C8.B【解析】5.(1)新纪元:新历史阶段的开端。亦指某种具重大意义的新的开始,常用于比喻某个重大事件开创的一个新的历史时代。结合“‘梅派艺术’扭转了以往京剧舞台上‘以生为主’的局面”及“被视为京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可知文段指的是“梅派艺术”是具重大意义的新的开始,开创的一个新的历史时代。“纪元”的书写是正确的;故选D。(2)考查标点符号。①此处是独立引用了梅兰芳说的话,句末的句号应放在引号里面;②此处是引用了“梅派”这个称谓,属于部分引用,句号应放在引号外面;故选B。(3)考查词语的理解。“梅占百花魁”中的“梅”指的是梅兰芳。结合材料“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可知梅兰芳是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结合“梅兰芳最终集京剧旦角艺术之大成”“‘梅派艺术’扭转了以往京剧舞台上‘以生为主’的局面,开创了‘生旦并重’的新纪元,被视为京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可看出梅兰芳在剧旦角艺术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梅占百花魁”强调的是梅兰芳在百花中占据的位置,结合题干给出的关于“魁”的几个义项及梅兰芳在剧旦角艺术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可知“魁”的意思是:为首的,领头儿的,指出梅兰芳是京剧旦角艺术中的领军人物。(4)结合文段中的“代父从军”及题干中的“木兰辞”可知此处应填写的人物是“花木兰”。6.(1)结合材料二“1938年梅兰芳避居香港,日本占领香港后,他留蓄胡子,息歌罢舞,不为日本人演出”“‘蓄须明志’‘演剧醒世’体现了梅兰芳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气节”可知梅兰芳的性格是正直、爱国、坚贞不屈。据此可知,我们选择的字要能体现梅兰芳以上性格特点。【甲】是正楷,字体端正,形体方正,笔画平直,与梅兰芳正直、爱国、坚贞不屈的精神一致;【乙】是行楷,字形比较随意、灵动、洒脱,笔道流畅、潇洒多姿,与梅兰芳的爱国精神及民族气节不符。据此分析即可。(2)考查总结句。文段前半部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先生从北平移居上海,他陆续排演了一批抗敌救亡、抵御外侮的戏,唤起民众强烈的爱国热情。”写的是梅兰芳“演剧醒世”,后半部分“1938年梅兰芳避居香港,日本占领香港后,他留蓄胡子,息歌罢舞,不为日本人演出。”写梅兰芳“蓄须明志”。先写“演剧醒世”后写“蓄须明志”,总结句也应与这个顺序一致,因此划线句应改为:“演剧醒世”“蓄须明志”体现了梅兰芳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气节。7.考查关联词。“京剧艺术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厚度和独特性”属于递进关系,应选择一个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A表示假设关系,B表示因果关系,C表示递进关系,D表示转折关系。故选C。8.考查修辞手法及词语的使用。B.“雍容华贵”指文雅大方,从容不迫,豪华富贵。一般用于形容牡丹,梅花是高洁、坚强、淡雅的,此处用“雍容华贵”形容梅花,不恰当;故选B。三、(2022·北京东城·二模)今年是“七七事变”爆发85周年,学校组织参观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你所属的学习小组打算将实践成果汇集成册。9.有同学搜集了下面材料,准备作为卷首语。百折不挠、______,

历来是中国人民抵御各种艰难险阻的精神武器。当侵略者的铁蹄踏进神州大地的时候,中华儿女抱着必胜的信念,抛头颅,洒热血,奋起反抗,最终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仍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荆棘【甲】坎坷。我们要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矢志不渝,【乙】_______而不舍地努力奋斗。历史与现实的相遇,总能激发出【丙】震hàn_______人心的力量。让我们在历史的回望中,抚平曾经的【丁】创伤,收获心灵的洗礼、精神的升华。(1)这位同学不能确定方框处应填入的成语,根据材料内容和提供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解释:形容意志坚强,不可动摇。(《汉语成语大全》)A.坚不可摧

B.艰苦卓绝

C.坚忍不拔

D.举步维艰(2)根据材料内容,对【甲】【乙】【丙】【丁】四处词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甲】处“坎坷”读音为“kǎnkē”,在材料中意思为“坑坑洼洼,不平坦”。B.【乙】处横线填“契”“锲”两个字均可,它们都有“雕刻”的意思。C.【丙】处“震hàn”指参观纪念馆时人们内心受到强烈的冲击,竖心旁的“憾”与情绪有关,因此横线处应填入“憾”。D.“创”读chuāng时意思为“伤害,使受损伤”,【丁】处“创伤”形容战争带给人们的破坏或伤害,应读作“chuāngshāng”。10.手册第一板块为“全民抗战情”,有同学建议手写这一名称。根据下面材料,说说你会选用什么字体书写并简要说明理由。面对侵略,没有退路,唯有斗争。母亲送儿抗日、妻子送郎从军、工人冒险生产、商界捐钱捐物、学生深入敌后的感人故事,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人人抱定敢死之心,汇聚起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强大力量。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选自《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石羚文。有删节)11.在“抗日爱国诗”板块,同学们纷纷对《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下了个人感受。基于这首诗,选出词语或修辞使用恰当的一项。(

)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938年11月17日A.同学甲:诗人的这首诗就像一首轻快的乐曲,轻拂我的心房。B.同学乙:这首诗不拘泥于形式,长短不一,画面感很强,读来清丽厚实,具有强烈的美感。C.同学丙:第二诗节由歌唱者“鸟”转向“我”,表现了“我”的强烈痛苦,令人赏心悦目。D.同学丁:我们会向诗人艾青学习,继续为伟大的土地歌唱,为亲爱的祖国奋斗,为我们的民族奉献青春的力量!12.在“抗日名将路——北京城的记忆”板块,有同学写了下面这段话,但不能确定文中两处横线应填入的内容,帮助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北京市以抗日英雄名字命名的张自忠路位于东城区,为平安大街的一段,东起东四十条,西止地安门东大街,长700米。它原名“铁狮子胡同”,在中国近代史上见证了很多重要的历史时刻。2022年,①。如今,这条路传统风貌与现代气息相融合,道路中间有一条3米宽的绿化隔离带——这里春日西府海棠②,夏日国槐绿荫如织,形成了独特的绿色生态景观。A.①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将张自忠路收入

②繁花似锦B.①张自忠路入选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

②繁花似锦C.①张自忠路入选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

②似锦繁花D.①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将张自忠路收入

②似锦繁花13.下面是结束语的部分内容,帮助完成各题。(1)将下面文字补充完整。中国人对祖国的热爱无处不在。从郦道元用《①____》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等语句间接表达对壮美山川的热爱,到②____(诗人姓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人去物非的历史感,而至清末鉴湖女侠秋瑾在《满江红(小住京华)》一词中“③____,八年风味徒思浙”的低沉徘徊,无不彰显出他们的这种情感。(2)有同学对①②两处标点有疑问,帮助选择最恰当的一项。()抗战文化,是战火硝烟中的战鼓与呐喊,是不屈人民的愤懑与抗争。历史的硝烟虽已散去,但抗战文化仍然闪耀着熠熠光辉。它早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血脉①历久弥新,成为坚定文化自信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A.①逗号

②顿号

B.①逗号

②逗号C.①句号

②顿号

D.①句号

②逗号【答案】9.C

D10.示例:⑴选用楷书,尤其是颜真卿晚期楷书。它雄厚端严,凛然不可侵犯,能表现出民族危亡时刻中国人民不屈的意志和全民抗战的决心。⑵选用行书。行书笔画流畅、有力,可以表达出在民族危急关头,人们团结一心、坚持斗争、敢于胜利的抗日精神。11.D12.B13.三峡

杜甫

四面歌残终破楚

A【解析】9.(1)考查成语。A.坚不可摧,非常坚固,不可摧毁;B.艰苦卓绝,形容斗争极其艰苦;C.坚韧不拔,坚:坚定;韧:柔韧。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D.举步维艰,指行走困难,行动不方便;故选C。(2)考查字音字形。A.坎坷,kǎnkě,在材料中意思为“事情不顺利或不称心,比喻十分不得志”;B.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比喻坚持不懈。不能写作“契而不舍”;C.震撼,震动;摇撼。“撼”意为摇撼,不能写作“憾”;故选D。10.考查书体。结合字体的特点和“全民抗战情”回答。示例:选用隶书。隶书字形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表明祖国山河的稳固和凛然不可侵犯,表现全民抗战决心的坚定。11.考查诗歌鉴赏。A.“轻快的乐曲,轻拂我的心房”错误。《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17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便写下了这首诗;B.“读来清丽厚实,具有强烈的美感”错误。全诗渲染的是一种悲壮的时代氛围,感情是强烈而内在的,基调是深沉而忧郁的;C.“令人赏心悦目”错误。应是“令人刻骨铭心”。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令人震撼;故选D。12.结合上句的“它”和下句的“这条路”可知,主语应是“张自忠路”,排除AD;结合下句“绿荫如织”可知,应用“繁花似锦”,同属主谓短语。故选B。13.(1)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峡、甫、残”等字词容易写错。(2)“它早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血脉”和“历久弥新”属于句子之间的停顿,用逗号;“坚定文化自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属于句子中短语的停顿,用顿号。故选A。四、(2022·北京西城·二模)社会大课堂,处处皆语文。请阅读两段参观记录,完成下面各题。(一)小龙同学参观了北海公园的皇家邮驿,做了如下记录。阅读后,请完成下面小题。信息的记录和传递为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从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殷商甲骨文到铸在青铜器上的商周金文,再到篆、隶、草、楷、行,这是记录信息的汉字字形的变化;从鸿雁传书到驿站邮政,再到网络通讯,这是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①借助信息的记录和传递,人们的生活经验代代相传,文化得以不断发展。中国古代邮驿起源于殷商时期,至清末裁驿归邮为止,有三千余年的历史。随着我国邮政事业的不断发展,邮政徽标也在不断变换。目前使用的是1996年公布的中国邮政徽标,不知道设计者的灵感来自哪里②14.对文段中加点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提供”的“供”,读gòngB.“甲骨文”的“骨”应写为“古”C.“通讯”的“讯”应写为“迅”D.“殷商”的“殷”读yīn15.①②两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A.①。

②。 B.①。

②?C.①,

②? D.①,

②。(二)出北海,入故宫,小龙同学参观了“何以中国”展,做了如下记录。阅读后,请完成各题。【甲】展览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视作一条大河,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融合比拟成河水的源、流、汇。以“源”“流”“汇”三个单元,梳理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彰显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概括而鲜明地呈现出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乙】本次展览共展出珍贵文物130余件,上起石器时代,下至清代,包括陶瓷、玉器、青铜器、金银器、书画、古籍等类别。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是何尊。何尊是西周早期名为“何”的贵族铸造的一件青铜礼器。器物体方口圆,造型厚重,气象万千。何尊腹底铸有金文12行122字,记载了周成王营建东都洛邑的史实,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图)【丙】泱泱中华,万古江河,“何以中国”是中华民族永恒的命题。展厅内,重器凝万古之志,典籍汇千载之思,此即万千年来,我百世祖先同心书写之答案。展厅外,国家日益强大,人民生活安康,此即百余年来,志士先驱砥砺铸就之答案。今天,中华正崛起,我辈当自强,用智慧和汗水为后世中华子孙,留下“何以中国”的时代答案。【丁】图金文“中国”16.“流”的本义指水的移动。根据语境,“源”“流”“汇”的“流”是指:________17.将下面文字填入上文,最恰当的位置是(

)当后人回望我们的时候,希望能一如我们凝视前人一样,满怀自豪地说:“这,就是中国!”A.【甲】 B.【乙】 C.【丙】 D.【丁】18.对画线句中的成语或修辞方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概括而鲜明地呈现出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运用排比,全面表达了这次展览的意义。B.“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是何尊”,“引人注目”一词,应换成“刮目相看”,以体现何尊在展览中的重要地位。C.“器物体方口圆,造型厚重,气象万千”,“气象万千”一词,应换成“气韵不凡”,以表现何尊的特点。D.“重器凝万古之志,典籍汇千载之思”,以对偶的形式,既表现了文物的文化价值,又表达了百世祖先对“何以中国”的回答。19.下面两个“中国邮政”徽标设计,你喜欢哪个?参照前面两段参观记录,说说理由。设计一

设计二20.小龙用下一行比上一行多一个字的“宝塔诗”形式,给北海皇家邮驿留言。请你依据参观记录,用“宝塔诗”的形式仿写完成“何以中国”展的留言。小龙的留言:看信鸽变信息传递跨入新时代你的留言:似大河源流汇①②【答案】14.D15.A16.答案示例: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华文明连绵不绝)17.D18.B19.答案示例一:我喜欢设计一。该设计以鸿雁为主体,包含变形的“邮政”二字,象征传递书信的邮政事业。答案示例二:我喜欢设计二。主体是金文的“中”字变形,形如鸿雁传书(形如四通八达的道路),象征中国邮政。20.答案示例一:①何以中国

②古今共回答答案示例二:①中华崛起

②我辈当自强【解析】14.A.“提供”的“供”,读gōng;B.“甲骨文”的“骨”应写为“骨”,用的是动物的骨头作为书写材料;C.“通讯”的“讯”应写为“讯”,“迅”是“迅速”之意;故选D。15.①处是对信息记录“字形变化、传递方式变化”的介绍的结束,故用“句号”。②处,只是客观陈述内容,并没有提出疑问和问题,故也用“句号”。故选A。16.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甲中“展览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视作一条大河,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融合比拟成河水的源、流、汇”可知,这里的“流”指的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即中华文明,一路流淌,连绵不绝。17.给出的句子从“这,就是中国!”可知,这与“我辈当自强,用智慧和汗水为后世中华子孙,留下‘何以中国’的时代答案”语意衔接,联系紧密,故可放【丁】处。故选D。18.引人注目:引起人注意。刮目相看:改变老眼光,用新眼光看人。句中指的是何尊因与其价值而引起人的注意,何尊为物,故无论从意思还是使用对象,“引人注目”一词,应换成“刮目相看”都是不恰当的。故选B。19.本题考查图文信息转换。可认真观察徽标内容,介绍其主要内容,并说出喜欢的原因。设计一:该设计以鸿雁为主体,外面包一个半圆。“鸿雁”部分既是一幅画,仔细观察可知,它又是由“邮”“政”两个字变形组成,上“邮”下“政”,用“鸿雁传书”的文化传统,表现传递书信的邮政事业,而半圆代表“天地组合”,上“天”下“地”,非常巧妙。设计二:主体是金文的“中”字变形,像上四通八达的道路组合在一起,象征中国邮政的营运就如四通八达之路,让“信通天下,货通天下”。综上分析,选择其中之一阐述理由即可。20.本题考查理解运用能力。宝塔诗从一言起句,依次增加字数,从一字到七字句逐句成韵,叠成两句为一韵。直至从一至七字,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节奏明快,有如"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之感。像这样字数逐句增多,如果把全诗横写,外形就像古代的宝塔一样,底宽上尖,中间逐层收缩像等腰三角形。从填写内容来看,①②处分别是四字和五字,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内容填写即可。示例:①中华文明②连绵不绝传五、(2022·北京朝阳·二模)临近初中毕业,学校微信公众号准备做一期回顾初中三年生活的推送。请你参与其中,完成相关任务。21.推送的第一条,主题介绍。三年前的秋天,满怀憧憬的你带着好奇走进校园。摸不清从实验室到教室的最佳路线,你四处都逛个遍,连迷路都觉得新鲜。如今的你早已习惯校园生活的多彩、温暖【甲】线上学习的灵活、便捷。不曾想,“当时只道是寻常【乙】而今就将要和这一切告别。也许,你现在就开始怀念课堂上的聚精会神、操场上的挥汗如雨、课余时的谈笑风声……这段镌刻着青春的时光,像是一首歌,将从前的瞬间变成永久的留恋,让人不忍说再见。朝阳一般的少年啊,请带着时光赋予你的自信与勇气,秉持理想,不忘师恩,乘着希望之翼,朝阳而生!(1)有同学认为画线成语中有错别字,对加点字的读音也有疑问。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聚精会神”的意思是“集中精神”,应写为“聚精汇神”。B.“谈笑风声”的意思是“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应写为“谈笑风生”。C.“朝阳一般”的“朝”意思是“早晨”,应读为“zhāo”。D.“朝阳而生”的“朝”意思是“向”,应读为“cháo”。(2)在上面语段中的【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A.【甲】、【乙】”,

B.【甲】,【乙】”,C.【甲】、【乙】,”

D.【甲】,【乙】,”22.推送的第二条,“与你同窗”。同窗,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词语!学子们靠窗而坐,持卷共读,结下深厚的情谊。祝允明和文徵明师从书法家李应祯,二人精研书法,互相切磋,共同进益:邓稼先和杨振宁同窗十余年,即使在残酷的战争和艰苦的条件下,依然互相鼓励,直至实现彼此的理想……从古至今,勤奋苦读为学子们带来了多少前进的动力和精神的慰藉啊!这就是同窗的真谛:我和你,如同这颗星和那颗星,彼此辉映,共同为这美丽的星空增彩。(1)根据语境,画横线的句子表达欠妥,请修改。修改:(2)同学们找来祝允明和文徵明的书法作品。对两幅书法作品的欣赏,正确的一项是A.《寿砺庵诗》用行书写就,笔画平直,自然流畅。B.《寿砺庵诗》用隶书写就,结构匀整,隽秀坚劲。C.《赤壁赋》的字体属于篆书,体态宽扁,古朴典雅。D.《赤壁赋》的字体属于楷书,形体方正,遒劲秀拔。23.推送的第三条,“师恩难忘”。青春,就是自以为长大的我们,遇见教我们长大的您。①您是我们敬的人,您是我们爱的人,您是我们心中的巨人!②想起您,就想到您疲惫的身影和语重心长的叮咛。③想起您,就想到课上我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络绎不绝。④您就是一座山,让我们站在山顶,览尽四野之胜。因为青春美好,所以更感激像您这样奉献青春的人。您陪我们一程,我们念您一生!老师,谢谢您!因为遇见了您,我们才有了这段最好的时光。(1)阅读文段中的语句,其中修辞方法或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2)同学们想借用诗句,表达自己对老师默默奉献的感恩之情。下列诗句不恰当的一项是A.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B.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C.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24.推送的最后一条,“扬帆起航”。同学们回顾初中生活,拟写对联。你认为在上下联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畅叙依依师生情,感念②光阴似箭,惜别③,祝福金榜题名。A.①白驹过隙

②春风化雨

③拳拳赤子心B.①白驹过隙

②师者仁心

③悠悠同窗谊C.①岁月如歌

②春风化雨

③悠悠同窗谊D.①岁月如歌

②师者仁心

③拳拳赤子心【答案】21.A

B22.答案示例:把“勤奋苦读”改为“同窗之谊”

D23.C

C24.C【解析】21.(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A.判断错误。“聚精会神”原指君臣协力,集思广益。后用来形容集中精神,专心一意。“会”,易误写为“汇”。故选A。(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甲】处,“如今的你早已习惯校园生活的多彩、温暖”与“线上学习的灵活、便捷”两句,是两个分句,并非并列关系的词语,应使用逗号,排除AC;【乙】处,“当时只道是寻常”有上引号,请使用下引号;且“而今就将要和这一切告别”语意连贯,当属于间接引用,停顿的逗号,应在引号之外,排除D;故选B。22.(1)本题考查病句修改。根据“祝允明和文徵明师从书法家李应祯,二人精研书法,互相切磋,共同进益:邓稼先和杨振宁同窗十余年,即使在残酷的战争和艰苦的条件下,依然互相鼓励,直至实现彼此的理想”语境,结合“同窗,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词语!学子们靠窗而坐,持卷共读,结下深厚的情谊”中心句,可知谈的是同窗的情谊,而作为总括句“从古至今,勤奋苦读为学子们带来了多少前进的动力和精神的慰藉啊”的主语却是“勤奋苦读”,表述不当,应把“勤奋苦读”改为“同窗之谊”之类。(2)本题考查书法作品赏析。A.欣赏不正确。根据《寿砺庵诗》行云流水、舒展有型的特点,可判定为行书,但并非“笔画平直,自然流畅”,因此赏析不正确;B.欣赏不正确。根据《寿砺庵诗》行云流水、舒展有型的特点,可判定为行书,并非“隶书写就”,也非“结构匀整,隽秀坚劲”,因此赏析不正确;C.欣赏不正确。根据《赤壁赋》形体方正,遒劲秀拔的特点,可判定为楷书,而非“隶书”,也非“体态宽扁,古朴典雅”,因此赏析不正确;故选D。23.(1)本题考查修辞方法和词语使用。C.词语使用不恰当。根据第③句“想起您,就想到课上我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络绎不绝”中的“络绎不绝”的意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此处形容课堂上师生交流的场景,使用不当。故选C。(2)本题考查诗句应用。C.引用(或借用)不恰当。“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意思是“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表达了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用在此处表达“自己对老师默默奉献的感恩之情”不恰当。故选C。24.本题考查对联。拟写对联时应注意:①字数相等;②词类相当;③结构相应;④平仄相对,仄起平收;⑤内容相关。(1)根据下联“光阴似箭”主谓结构,且是比喻形式,应选择“岁月如歌”,排除AB;(2)根据下联“金榜题名”主谓结构,且是成语,以及尾字“仄起平收”原则,应选择“春风化雨”,排除D;(3)根据上联“依依师生情”偏正结构,且是“依依”是两字重复,应选择“悠悠同窗谊”,仍排除D;故选C。六、(2022·北京大兴·二模)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100周年,学校组织了“以青春之名承青年之约”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25.演讲社团负责组织“青春之我”演讲赛,下面是一位同学的演讲词,阅读这段文字,完成各题。青春是一段宣言,昭示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激情;青春是一种姿态,“心有猛虎,细嗅蔷薇”;青春是一种勇气,带着加速度跋山涉水,渴望找到未来的答案。李大钊当年在【甲】晨钟报【甲】创刊号上这样写道:“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当雏鹰哺于巢穴,昂首观天之时,已酝酿振翅九霄的梦想;当马驹休于栏下,引颈嘶鸣之际,已蓄积驰骋天下的梦想。回望百年团史,中国青年面对不同的困难,都展现出了磨而不磷、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