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陆地和海洋(好题帮)-2024年中考地理一轮复习_第1页
专题04陆地和海洋(好题帮)-2024年中考地理一轮复习_第2页
专题04陆地和海洋(好题帮)-2024年中考地理一轮复习_第3页
专题04陆地和海洋(好题帮)-2024年中考地理一轮复习_第4页
专题04陆地和海洋(好题帮)-2024年中考地理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4陆地和海洋内容概览Part01真题分层帮01真题点清练命题点01大洲和大洋命题点02海陆的变迁02新情境新素养精选练新情境·地理生活新情境·时事热点新考向·跨学科融合新考向·地理实践力新情境·创新学术情境跨学科·安全教育Part02模拟变式小卷(30分钟限时练)命题点01大洲和大洋(2023·天津·统考中考真题)联合国徽章图案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世界地图,由交叉的橄榄枝组成的花环相托而成。地图包括五个同心圆,投影范围延伸至南纬60度。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徽章中A大洋的名称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2.徽章中的世界地图未能反映地球全貌,实际地球海陆面积比约为(

)A.8:2 B.7:3 C.6:4 D.5:5【答案】1.D2.B【解析】1.联合国徽章图案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世界地图,A大洋位于北极点附近,是四大洋中最小的大洋,几乎被亚洲、欧洲和北美洲陆地包围,为北冰洋,D正确,ABC错误。故选D。2.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陆地构成,根据计算,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29%。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实际地球海陆面积比约为7:3。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陆地构成,根据计算,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29%。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海洋彼此相连,陆地则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块。海洋是海和洋的总称。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分割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2023·贵州黔东南·中考真题)北京时间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发生7.8级地震,震撼遍及亚欧非。读“土耳其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土耳其海峡是(

)A.欧洲和非洲分界线 B.南美洲和北美洲分界线C.亚洲和非洲分界线 D.亚洲和欧洲分界线4.此次地震震中的经纬度位置大致是(

)A.37°N,37°W B.37°N,37°EC.37°S,37°W D.37°S,37°E【答案】3.D4.B【解析】3.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直布罗陀海峡是欧洲和非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是非洲与亚洲的分界线,故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4.根据土耳其地理位置图可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即37°N;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即37°E。所以土耳其地震震中的位置大约是(37°N,37°E)。故选B。【点睛】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非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直布罗陀海峡和地中海;亚洲、欧洲是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为界;白令海峡是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丹麦海峡是北美洲和欧洲的分界线。(2023·湖南衡阳·统考中考真题)近年来,北极航道通航能力大大提升,白令海峡是北极航道的重要通道。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白令海峡沟通了(

)A.北冰洋大西洋 B.北冰洋太平洋C.太平洋印度洋 D.太平洋大西洋6.“三线”穿越了白令海峡,“三线”是指(

)①亚洲与北美洲的洲界线②俄罗斯与美国的国界线③东、西半球分界线④国际日期变更线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5.B6.C【解析】5.由图可知,白令海峡沟通了北冰洋和太平洋,故B正确,A错误;马六甲海峡沟通了太平洋与印度洋,故C错误;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与大西洋,故D错误。故选B。6.由图可知,“三线”穿越了白令海峡,“三线”是指①亚洲与北美洲的洲界线,②俄罗斯与美国的国界线,④国际日期变更线,故C正确;东、西半球分界线为20°W与160°E组合成的经线圈,③错误,故ABD错误。故选C。【点睛】大洲与大洲之间的分界线是人为划定的,有的借助了天然界限,如山脉、河流、湖泊、海峡,有的以人工开凿的运河为界。命题点02海陆的变迁(2023·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山西地质博物馆“远古物种”展厅中,展示有“中国肯氏兽动物群”的化石标本,肯氏兽的化石在中国、南非以及美洲大陆均有发现。读世界海陆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大洲中可能找到肯氏兽化石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8.肯氏兽是2亿年前陆生动物,它们的化石却远隔重洋,以下解释比较合理的是(

)A.动物迁徙 B.气温变化 C.降水变化 D.大陆漂移【答案】7.A8.D【解析】7.从题干材料知,肯氏兽化石在中国、南非及美洲大陆均有发现。①为中国,符合题意,A正确;②为南极洲,不符合题意,B错误;③为欧洲,不符合题意,C错误;④为大洋洲,不符合题意,D错误。因此答案选A。8.化石能够远隔重洋,在不同地方发现,并不是动物迁徙的结果,因为肯氏兽不会飞,不可能越过大洋,A错误;气温变化、降水变化显然不是化石远隔重洋的理由,BC错误;肯氏兽这种陆生四足类动物原本生活在同一片大陆上,现在它们的化石远隔重洋,说明原来统一的大陆已经分解,这些化石为天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新的可靠证据,D正确。因此答案选D。【点睛】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根据非洲大陆凹进去的部分和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的轮廓的吻合性提出的,猜测这两个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在此基础上有提出来非洲和南美洲两大洲生物的相似性和古老底层的相似性。(2022·山东烟台·统考中考真题)2022年5月4日,“巅峰使命”珠峰科考队在海拔8830米处成功架设全球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自动气象站运行所需的能源最有可能来自(

)A.水能 B.地热能 C.太阳能 D.生物能10.科考队在珠峰附近海拔5800米处,发现了距今1500万年前的某种植物叶片化石,现在这种植物不可能分布在海拔这样高的地区。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地壳发生了变动B.气候变暖了C.海平面上升了D.人类活动影响【答案】9.C10.A【解析】9.该地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降水少,大气能见度高,所以太阳辐射强,太阳能丰富,自动气象站运行所需的能源最有可能来自太阳能,C正确,ABD错误。故选C。10.这说明了这里曾经海拔较低,气候较为温暖,适合植物生长,而后山脉隆起,故此处发生了地壳的变动,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沧海桑田”说的是海洋变成陆地或陆地变成海洋,比喻海陆的变迁。(2023·河北石家庄·统考中考真题)2022年,全球共有74座火山喷发,火山喷发烧毁森林、房屋,覆盖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也带来肥沃的土壤和矿产等。图左为世界主要火山和地震带分布图,图右为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我国所处的火山地震带是(

)A.环非洲火山地震带 B.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C.环印度洋火山地震带 D.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12.火山主要分布在(

)A.大洲的内部 B.板块交界地带 C.板块的内部 D.所有大洋边界13.火山喷发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

)A.有害无利 B.有利无害 C.有害有利 D.没有影响【答案】11.D12.B13.C【解析】11.我国东部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南部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可以判断出,我国同时位于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城故D正确,排除ABC,故选D。12.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地震等地壳活动,板块内部较稳定,故B正确。不一定是大洲内部和大洋边界,排除ACD,故选B。13.火山喷发会烧毁森林、房屋,覆盖田野,污染空气。火山喷发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火山灰中有丰富的矿物质,火山岩又是优质的建筑材料,在火山常发的地区,往往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成为旅游和考察的胜地。故C正确,排除ABD,故选C。【点睛】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上有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组成,六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2023·山东济南·统考中考真题)北京时间2023年4月14日17时55分,印度尼西亚的某岛屿附近发生7.1级地震。震中位于6.3°S,111.20°E。左图为该岛屿所在区域,右图为六大板块分布示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震中最接近(

)A.苏门答腊岛 B.爪哇岛 C.加里曼丹岛 D.苏拉威西岛15.该地地震频发,是因为(

)A.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B.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C.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D.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答案】14.B15.C【解析】14.根据震中的经纬度位于(6.3°S,111.20°E),可知,震中最接近爪哇岛。故选:B。15.该地区多发地震是因为该地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灾害。故选:C。【点睛】在六大板块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为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1.【新情境·地理生活】2022年7月30日,克利伯环球帆船赛11支船队航行4万余海里返回出发地伦敦,中国“青岛号”船队夺得总冠军。读此次环球帆船赛航线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途经七大洲和四大洋 B.两次横跨太平洋C.各段航向均自西向东 D.三次跨越大西洋【答案】D【详解】读图可得,此次环球航行,没有经过北冰洋和南极洲,一次横跨太平洋,各航段并全是自西向东,三次跨越大西洋,D正确,ABC错误。故选D。2.【新情境·时事热点】北京时间2023年2月6日9时17分在土耳其发生了7.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这次地震的威力相当于130颗原子弹爆炸,造成的伤亡惨重。读“世界板块构造图(如图)”,土耳其地震的原因是其位于(

)A.欧亚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的交界处B.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C.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D.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答案】C【详解】土耳其位于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土耳其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上。与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无关,排除ABD,故选C。3.【跨学科·历史】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海蚌壳等生物化石。这一记载说明(

)A.海陆不断变迁,太行山这里曾是一片海洋 B.太行山今后将从陆地转变为海洋C.今天的海螺、海蚌是从陆地进入海洋的 D.古老的海螺、海蚌是生活在陆地上的【答案】A【详解】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海蚌壳等生物化石,证明曾经这里是海洋,由于地壳变动抬升成为高山,A正确;无法判断今后是否将变为海洋,B错;古今海螺、海蚌都生活在海洋中,CD错。故选A。4.【跨学科·生物】经专家鉴定,贵州关岭的海百合化石为2.2亿年前的浅海生物形成。据此推测(

)A.这里的地壳稳定 B.贵州关岭曾经是海洋C.这里是张裂地带 D.贵州一直是陆地【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贵州关岭的海百合化石为2.2亿年前的浅海生物,说明此地曾经是海洋,后来变成了陆地,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5.【地理实践力】某学校利用盛满水的盆、海绵纸、吸管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表层运动的实验。实验中发现,将吸管插入水中朝盆底吹气时,大量气泡出现在海绵纸交界处。读下面的实验示意图,有关该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冒出大量气泡可以模拟火山喷发B.吸管吹出的气泡为海绵纸运动提供了动力C.可以解释该实验的理论基础是板块构造学说D.地球表层的结构就像海绵纸一样不坚固,随意漂动【答案】D【详解】海绵纸交界处会有气泡冒出,在气流的推动下海绵纸会运动;由于受力是不均匀的,所以,海绵纸有的会相互碰撞,有的会相互分离,而不会有秩序地运动;该现象模拟的是火山和地震,海绵纸相当于板块,可以模拟板块运动,所以板块构造学说为其理论基础;地球表面由岩石组成,坚固,不能随意漂动,ABC不合题意,D符合题意。该题选D。6.【创新·学术情境】科学家通过测量发现,北京与华盛顿的距离每年以0.5厘米至1.2厘米的速度互相靠近。有人推算出大约2亿年后,中美两国就会变成陆上邻国。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A.海浪和风力作用的结果 B.地震和火山活动的结果C.板块相互运动的结果 D.地球自转运动的结果【答案】C【详解】中国地处亚欧板块,美国地处美洲板块,两大板块挤压运动,使得太平洋的面积不断缩小,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有可能会拼合在一起,美国和中国就会成为陆上邻国,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北京与华盛顿的距离每年以0.5厘米至1.2厘米的速度互相靠近是板块运动的结果,与“海浪和风力作用”、“地震和火山活动”、“地球自转运动”无关,C正确,ABD错误。故选C。【跨学科·安全教育】日本地震频发。2022年3月16日,日本东郎近海再次发生7.4级地震。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7.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日本地震频发主要是因为其位于(

)A.环太平洋火山地震 B.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C.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D.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8.2022年5月12日是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减轻灾害风险,年护美好家园”,灾害发生时,以下行为合理的是(

)①地震时从高楼跳窗逃生

②沙尘天气关好门窗

③发生洪涝时在低洼处玩水

④台风时在高楼下行走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7.A8.B【解析】7.读图可知,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北部,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A正确,排除CD;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无关,排除B,故选A。8.地震时不能从高楼跳窗逃生,因及时在房间墙角处等称重较好的地方进行躲避,排除A;沙尘天气关好门窗,可以有效防止沙尘吹进房间,B正确;发生洪涝时在低洼处玩水,容易被山洪冲走,危及生命安全,排除C;台风时在高楼下行走容易被遭受到台风破坏的物体砸中,排除D;故选B。【地理实践力】某同学利用铝盒、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如下图),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读图完成下面小题。9.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形式为(

)A.碰撞 B.张裂 C.挤压 D.下沉10.下列地理现象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

)A.云南大理地震的发生 B.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C.喜马拉雅山不断升高 D.红海面积不断扩大【答案】9.B10.D【解析】9.实验中蜡烛加热区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就如两个板块受张力作用而向两侧运动,模拟的是板块的张裂运动。B正确,ACD错误。故选B。10.云南大理地震的发生、喜马拉雅山不断升高、地中海不断缩小都是板块的碰撞挤压运动,红海不断扩张是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运动造成的。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30分钟限时练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陆半球指陆地面积最大的半球。读陆半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陆半球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陆地面积比海洋大②可以看到四个大洲和三个大洋③海洋面积比陆地大④北美洲和亚洲以白令海峡为界⑤格陵兰岛属于欧洲⑥阿拉伯半岛位于印度洋板块内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③④⑥2.关于图中各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位于板块张裂地带,地壳活跃 B.②大洲比①大洲平均海拔高C.③大洲劳动力丰富,北部多白种人 D.④大洲多向⑤大洲出口热带农产品【答案】1.D2.C【解析】1.任何两个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①错误,③正确;从图上看,陆半球上不能看到大洋洲和南极洲,而四大洋都可以看到,②错误;北美洲和亚洲以白令海峡为界,白令海峡沟通了太平洋和北冰洋,④正确;格陵兰岛属于北美洲,⑤错误;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都位于印度洋板块内,⑥正确。综上所述,③④⑥正确;①②⑤错误,故选D。2.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地中海,位于板块碰撞挤压地带,地壳运动活跃,A错误;②大洲为欧洲,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B错误;③大洲为非洲,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北部多白种人,南部是黑种人的故乡,C正确;④大洲为北美洲,热带面积狭小,缺乏热带农产品,D错误。依据题意,故选C。【点睛】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全球共分为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七个大洲。七大洲之间有的相连,有的被运河或海峡分割。下图是立方体世界地图,立方体地图使得地球表面变形较小,据图并结合学过的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3.地球表面既有陆地,也有海洋,估算海洋和陆地所占比例大致为(

)A.5:5 B.3:7 C.7:3 D.9:14.根据图中的信息,结合学过的经纬线、经纬度知识,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 B.跨纬度最广的大洲是南美洲C.地球赤道周长约40000米 D.经线共有180条5.一天当中,M点总是比N点先看到日出,这是因为(

)A.地球自东向西自转 B.地球自东向西公转C.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D.地球自西向东公转【答案】3.C4.A5.C【解析】3.海洋与陆地所占比例大致为7∶3,即通常所说的“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故选C。4.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极洲的南极点上,故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A正确;跨纬度最广的大洲是亚洲,B错误;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而不是4万米,故C错误;经线有无数多条,D错误。因此答案选A。5.地球总是自西向东自转与公转,AB错误;M点总是比N点先看到日出,与地球的自转有关,自转产生时间的差异,而与公转无关,故C正确,D错误。因此答案选C。【点睛】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更替与时差;地球的公转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四季变化。2021年9月24日15时30分(当地时间)左右,孟晚舟女士乘坐中国政府包机从加拿大温哥华(49°13′N,123°06′W)机场出发,经过北极,于25日21时50分(北京时间)左右抵达深圳(23°N,114°E)宝安国际机场,顺利回到祖国。如图为飞机大致飞行路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孟晚舟抵达深圳时,温哥华正值凌晨,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是(

)A.地球的自转、纬度差异 B.地球的自转、经度差异C.地球的公转、纬度差异 D.地球的公转、经度差异7.飞行路线经过的大洲、大洋依次为(

)A.南美洲、大西洋、欧洲 B.亚洲、北冰洋、北美洲C.非洲、印度洋、亚洲 D.北美洲、北冰洋、亚洲【答案】6.B7.D【解析】6.深圳使用北京时间,孟晚舟抵达深圳时,到达时间是21时50分,是晚上,而此时温哥华是正值凌晨,主要原因是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早看到日出,深圳和温哥华东西经度差异大,所以产生了时间差异,B正确。与地球的公转和纬度关系不大,排除ACD。故选B。7.读图,根据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和飞行路线可知,飞行路线经过的大洲、大洋依次为北美洲、北冰洋、亚洲。故D正确,ABC不正确。故选D。【点睛】地球表面由陆地和海洋组成,陆地可分为七大洲,即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非洲;海洋可分为四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世界七大洲的最高峰,是无数登山运动员向往的高山之巅。下图为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下列关于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 B.内陆地区多于沿海地区C.集中分布在高纬度地区 D.阿空加瓜山位于北美洲9.科学家在珠穆朗玛峰发现了一组远古海洋生物菊石的化石标本,由此可以推断出(

)A.珠穆朗玛峰会变成海洋 B.菊石曾经生活在陆地上C.生物不断死亡、不断进化 D.珠穆朗玛峰曾经是海洋【答案】8.A9.D【解析】8.读图可知,世界七大洲最高峰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区,A正确,B错误;读图分析,低中高纬度都有分布,C错误;阿空加瓜山位于南美洲,D错误。故选A。9.科学家在珠穆朗玛峰发现了一组远古海洋生物菊石的化石标本,由此可以推断出珠穆朗玛峰曾经是海洋,后因板块运动,碰撞挤压而形成山峰,ABC错误,D正确。故选D。【点睛】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如暴雨冲刷、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地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沧海桑田”说的是海洋变成陆地或陆地变成海洋,比喻海陆的变迁。山西地质博物馆“远古物种”展厅中展示了三叠纪时期中国北方陆生四足动物的代表——“中国肯氏兽”的化石标本。该化石在中国、非洲以及美洲大陆等地都有发现。下图为东西半球示意图和肯氏兽图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0.能找到肯氏兽化石的大洲可能是(

)A.①③⑤⑦ B.①②④⑥ C.①②③④ D.①⑤⑥⑦11.肯氏兽化石的分布远隔重洋,可以证明(

)A.气候的变化 B.大陆漂移 C.动物大迁徙 D.海平面下降【答案】10.C11.B【解析】10.据材料肯氏兽化石“在中国、南非以及美洲大陆等地都有发现”可知,肯氏兽化石分布在中国、南非和美洲,中国位于图中的①大洲,南非位于图中的②大洲,美洲分为北美洲和南美洲,即图中的④大洲和③大洲,所以能找到肯氏兽化石的大洲可能是①②③④,C正确,其他大洲目前没有发现肯氏兽化石,ABD错误。故选C。11.肯氏兽生活在陆地上,没有远涉重洋的能力,而现在肯氏兽化石远隔重洋,在亚洲、非洲、美洲均有分布,说明亚洲、非洲和美洲曾经是一块大陆,后来出现了漂移分离,所以肯氏兽化石的分布远隔重洋,可以证明大陆漂移,与气候的变化、动物大迁徙、海平面下降无关,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2022年1月15日汤加火山喷发。释放的能量相当于6亿2千万吨TNT炸药,有媒体推测可能相当于48000枚广岛原子弹的威力。另外1月28日日本樱岛火山喷发,富士山岩浆活动加剧。下图为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和汤加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从图中看,汤加与日本都(

)A.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B.位于亚欧板块内部C.位于太平洋板块边界 D.位于印度洋板块边界13.汤加火山喷发后掀起1.2米海浪,有可能引发的自然灾害是(

)A.台风 B.地震 C.海啸 D.干旱【答案】12.C13.C【解析】12.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处附近,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汤加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处附近,C正确,ABD错误。故选C。13.海啸是指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据题干信息可知本次海浪是在火山喷发后产生的,所以本次1.2米海浪是由海啸引起的,C正确;本次海浪与台风、地震、干旱无关,ABD错误。故选C。【点睛】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一个围绕太平洋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地区,有一连串海沟、列岛和火山、板块移动剧烈。它像一个巨大的环,围绕着太平洋分布,沿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美国阿拉斯加向南,经加拿大本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墨西哥西部地区,到达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然后从智利转向西,穿过太平洋抵达大洋洲东边界附近,在新西兰东部海域折向北,再经斐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国台湾省、琉球群岛、日本列岛、千岛群岛、堪察加半岛、阿留申群岛,回到美国的阿拉斯加,环绕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陆和海洋分隔开来。世界上的事物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如板块在运动,海陆在变迁。读局部板块图,完成下面小题。

14.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为阿尔卑斯山脉 B.④为红海 C.⑥非洲板块 D.⑦为亚欧板块15.板块构造学说可以解释全球海陆分布的形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山脉是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张裂拉伸形成的B.②山脉是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C.③海在不断地缩小,可推知,几千万年后这个海域可能消失D.④海在不断地扩张,可推知,几千万年后这个海域可能成为新的大洋【答案】14.D15.A【解析】14.图中①地位于欧洲南部为阿尔卑斯山脉,故A项正确;图中④地位于亚洲和非洲之间为红海,故B项正确;图中⑥地位于非洲,属于非洲板块,故C项正确;图中⑦地位于印度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故D项错误;本题要求选择叙述错误的选项,故选D。15.图中①山脉是阿尔卑斯山脉,是由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而形成的,故A项错误;图中②山脉是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故B项正确;图中③为地中海,由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不断的碰撞挤压,地中海的面积在不断地缩小,由此可推知,几千万年后这个海域可能消失,故C项正确;图中④为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处,由于两大板块在不断地扩张,由此可推知,几千万年后这个海域可能成为新的大洋,故D项正确。本题要求选择叙述不正确的选项,故选A。【点睛】地球上由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组成,板块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运动形式包括碰撞挤压和张裂拉伸,碰撞挤压形成高山、岛弧链或海沟,张裂拉伸形成裂谷或海洋。二、解答题(15分)16.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19年9月20日,西班牙举行活动,纪念麦哲伦环球航行500周年。麦哲伦船队于1519年9月20日从西班牙出发,历时3年,于1522年返回西班牙。图1为麦哲伦船队唯一返回出发地的船只“维多利亚号”的复制品。图2是“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1)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大致方向是(自西向东/自东向西)。(2)麦哲伦出发的国家西班牙所属A洲,首先穿越的大洋①是洋。(3)1520年10月,麦哲伦抵达B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穿过海峡后,船队进入新的大洋②,因其风平浪静,麦哲伦将其命名为洋,此名称沿用至今。(4)1521年3月,麦哲伦船队抵达菲律宾群岛。此群岛属于C亚洲。船队继续航行穿过大洋③洋,并于1522年返回西班牙。(5)麦哲伦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答案】(1)自东向西(2)欧大西(3)南美太平(4)印度(5)球体【分析】本题以麦哲伦环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