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1页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2页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观沧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大意。2.学习本文虚实相生的写景方法;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意境。3.感受曹操博大的胸怀,豪壮的气概。4.正确背诵、默写本诗。教学过程:一、了解诗歌相关知识(一)古诗分类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题材的诗歌也属古体诗。从诗句的字数看,可分为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1)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西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2)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机构,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后来乐府演化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乐府诗一般无标题。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1)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2)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从上到下,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意象与意境意象:客观事物所呈现出来的样子称之为物象,如花草树木,山川河流,风雨雷电等客观存在物。物象一旦进入诗歌,打上诗人的感情和思想的烙印,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就是意象。意象可以分为景、物、事、人等四大类。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二、《观沧海》体裁四言乐府诗。《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第一章。《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三、朗读诗歌,疏通诗意1.齐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结合注释,疏通诗意(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县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3)沧:通“苍”,青绿色。(4)海:渤海(5)何:多么(6)澹澹(dàn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7)竦峙(sǒngzhì):高高耸立。竦,通耸,高。(8)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10)日月:太阳和月亮(11)若:如同.好像是.(12)星汉:银河。(13)幸:庆幸。(14)甚:极点。(15)至:非常,(16)幸甚至哉:真是庆幸。(17)咏:歌吟(18)咏志:即表达心志。(19)志:理想(20)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参考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远眺那苍茫的大海。水波荡漾,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葱茏苍翠,百草丰美繁茂。秋风吹动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汹涌而起。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3.品味风格,再读诗歌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你认为符合本诗风格的词语。雄浑质朴绚丽壮阔朦胧淡泊晦涩豪迈慷慨明确:雄浑壮阔豪迈慷慨四、品读诗歌1.全诗围绕是哪个字展开来写的?明确:“观”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写诗人的所见所闻。(一二句作用:开篇点题,交代了“观”的方位、地点。)2.诗人“观”到了什么?找出本诗意象。明确:看到:碣石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洪波听到:秋风萧瑟想到:日月星汉——手法:虚实结合3.赏析诗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赏析: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竦峙,是静态。动静相衬,勾勒出大海的辽阔与威严。这是观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问:曹操笔下的秋和一般诗歌中的秋有何不同?明确:“美人伤春,名士悲秋”,秋通常给人悲愁、凄凉的感受,然而曹操却写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却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机盎然之感,没有丝毫感伤的情调。问:“涌”字有什么作用?明确:准确地表现了海面动荡不安、波涛汹涌的景象。这四句,写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渺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写出了新的境界,新的格调。小结:这几句写出的大海具有怎样的特点?明确:雄浑有力,极具力量感。秋风呼啸,掀起层层巨浪向海岸冲击,与山石岛屿发生猛烈的碰撞,激起阵阵浪花,同时发出震天的巨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问:这四句写出大海怎样的特点?(想象、夸张)明确:广阔浩瀚。茫茫大海与天相接,浑然融为一体;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它们从大海中升起,最后又回到大海的怀抱。五、探究曹操集中笔力来突出大海的雄浑有力与浩瀚无垠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写景吗?)出示作者简介:曹操(155-220),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东汉末年权臣、太尉曹嵩的儿子,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后来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曹操迎汉献帝刘协定都许(河南许昌县东),从此用献帝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战大破袁绍后,曹操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曹操用人唯才是举,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建安十八年(213年),获封魏公,建立魏国,定都邺城。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册封魏王,位在诸王之上。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在洛阳病逝,谥曰武王。同年,曹丕自立为帝,国号魏,追尊曹操操为武皇帝,即魏武帝。曹操擅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出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其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亡佚,今有整理排印本的《曹操集》。出示写作背景:此诗是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得胜回师途中,途经渤海海边,来到碣石山观海,一时兴起之作。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其时,天下远未平定,时局瞬息万变,但此时也可以说是曹操军事力量如日中天的时候。对于这时的曹操而言,政治和军事上的劲敌固然尚多,但也正因为如此,自己施展才华和抱负的空间也就显得极其宏大。可以说,曹操的前途和命运充满了可能性。明确:《观沧海》中的“沧海”已经不是客观的“海洋”,而是诗人曹操的化身。大海的广阔象征诗人想要建功立业的广博胸襟;大海的巨大力量则象征诗人对于实现壮志的乐观与自信!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这种自信和豪迈在一代枭雄的心中泛滥、纠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