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高一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指导(2024年)_第1页
统编版历史高一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指导(2024年)_第2页
统编版历史高一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指导(2024年)_第3页
统编版历史高一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指导(2024年)_第4页
统编版历史高一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指导(2024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统编版历史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早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是哪个朝代?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2、西汉初期实行的“推恩令”是什么政策?A.限制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消除王国,建立新的郡县制度C.增加王国,扩大地方权力D.减少中央政府权力,强化地方政府3、《春秋》的作者是谁?A.孔子B.孟子C.荀子D.左丘明4、以下哪位学者被称为“兵家鼻祖”?A.孙子B.墨子C.孟子D.荀子5、以下关于秦朝统一六国的说法,错误的是:A.秦始皇通过军事征服统一了六国B.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C.秦朝统一后,秦始皇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政策D.秦朝统一后,秦始皇推行了“法家思想”6、以下关于汉朝初年的“文景之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文景之治”是指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期间B.“文景之治”期间,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C.“文景之治”期间,重视农业生产,使国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文景之治”期间,汉朝实现了民族的大统一7、7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历史上称为大化改新。这场改革仿效的是中国的哪个朝代的典章制度(数字、)?(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8、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数字、)?(A)《罗马十二铜表法》(B)《权利法案》(C)1787年美国宪法(D)法国1875年宪法9、【题干】以下关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学作品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以现实主义为主,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B.以浪漫主义为主,强调个性解放和情感表达C.以古典主义为主,追求古典文化的影响D.以唯美主义为主,注重形式美和技巧10、【题干】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提出的土地革命纲领的核心是:A.消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B.推行耕者有其田C.平均地权D.恢复地主土地所有制11、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洋务运动D.戊戌变法12、以下关于辛亥革命的说法,错误的是: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C.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建立了北洋军阀统治D.辛亥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中国走上了民主化的道路13、在古代中国,分封制与郡县制是两种不同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县制正式确立于哪个时期?A、西周B、秦朝C、汉朝D、唐朝14、下列表述能准确反映古代中国科举制度特点的是:A、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士人思想,官员们只能通过科举制度选拔。B、科举考试主要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考查应试者的文学才能。C、唐朝科举制度已经发展得十分完善,形成了科举及第、及第后必任官的机制。D、科举制度基于经济实力选拔官员,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15、《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哪一点?A.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B.它奠定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C.它成为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宪法D.它推动了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16、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包括以下哪一点?A.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B.中国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C.中国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D.中国革命的领导权是资产阶级的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确立皇帝制度、建立三公九卿制、实行郡县制等。这些措施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材料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一,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焚书坑儒、统一度量衡、修建长城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问题:1.根据材料一,列举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两项措施。2.根据材料二,说明秦始皇巩固统一所采取的一项措施及其意义。第二题标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题意】要求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影响。第三题分析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国时期,各国开始普遍实行变法。其中,秦国商鞅变法的措施包括:废除井田制,实行阡陌制;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材料二: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修建了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袭。问题:1.结合材料一,说明秦国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2.结合材料二,分析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影响。第四题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近代中国面临着“数千年一大变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的加剧,使得近代中国革命成为时代的主题。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农民阶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材料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先进分子开始探索新的救国道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面临的“数千年一大变局”的主要特征。(2)结合材料二,分析农民阶级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意义。(3)根据材料三,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024年统编版历史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指导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早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是哪个朝代?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答案:A解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西汉初期实行的“推恩令”是什么政策?A.限制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消除王国,建立新的郡县制度C.增加王国,扩大地方权力D.减少中央政府权力,强化地方政府答案:A解析:“推恩令”是由汉武帝推行的一项诏令,通过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分割给自己的子孙,减少王国的实力,从而加强中央集权。3、《春秋》的作者是谁?A.孔子B.孟子C.荀子D.左丘明答案:A解析:《春秋》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由孔子修订完成的。孔子对《春秋》进行删订,使之成为一部与社会政治道德修养相结合的历史著作。《春秋》的体例严谨,记事清晰,后来被称为“春秋笔法”,对后世史学著作的撰写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正确答案是A。4、以下哪位学者被称为“兵家鼻祖”?A.孙子B.墨子C.孟子D.荀子答案:A解析:孙子,名孙武,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被誉为“兵家鼻祖”。他的著作《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理论著作之一,被誉为“兵学圣典”。孙子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注重战斗策略的运用。《孙子兵法》对后世军事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正确答案是A。5、以下关于秦朝统一六国的说法,错误的是:A.秦始皇通过军事征服统一了六国B.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C.秦朝统一后,秦始皇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政策D.秦朝统一后,秦始皇推行了“法家思想”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统一的相关知识。A、B、C三项均为秦朝统一后的史实,符合题意。D项“法家思想”虽然秦始皇采纳了法家的部分思想,但并非全面推行,因此D项为错误选项。答案为D。6、以下关于汉朝初年的“文景之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文景之治”是指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期间B.“文景之治”期间,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C.“文景之治”期间,重视农业生产,使国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文景之治”期间,汉朝实现了民族的大统一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汉朝初年的“文景之治”的相关知识。A、B、C三项均为“文景之治”期间的历史事实,符合题意。D项中“汉朝实现了民族的大统一”是不正确的,因为汉朝实现了民族的大统一是在汉武帝时期。答案为D。7、7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历史上称为大化改新。这场改革仿效的是中国的哪个朝代的典章制度(数字、)?(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答案:C解析: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学习中国唐朝的制度,包括中央集权的国家管理形式,中央和地方的官制,土地、户籍制度,赋税制度等,因此选项(C)唐朝是正确答案。8、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数字、)?(A)《罗马十二铜表法》(B)《权利法案》(C)1787年美国宪法(D)法国1875年宪法答案:C解析: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成文宪法,确立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原则和制度,包括联邦制、三权分立等,因此选项(C)1787年美国宪法是正确答案。9、【题干】以下关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学作品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以现实主义为主,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B.以浪漫主义为主,强调个性解放和情感表达C.以古典主义为主,追求古典文化的影响D.以唯美主义为主,注重形式美和技巧【答案】A【解析】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学作品的特点是以现实主义为主,许多作家通过文学作品揭露社会黑暗,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代表人物如鲁迅等。因此,选项A正确。10、【题干】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提出的土地革命纲领的核心是:A.消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B.推行耕者有其田C.平均地权D.恢复地主土地所有制【答案】B【解析】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提出的土地革命纲领的核心是推行耕者有其田,即实行土地的分配制度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缓解土地兼并问题,改变封建土地经营方式。选项B正确。消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而非核心。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恢复地主土地所有制则与土地革命的宗旨相悖。11、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洋务运动D.戊戌变法答案:A解析:鸦片战争(1840-1842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场战争导致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破坏,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选项A正确。12、以下关于辛亥革命的说法,错误的是: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C.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建立了北洋军阀统治D.辛亥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中国走上了民主化的道路答案:D解析:辛亥革命确实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建立了北洋军阀统治。然而,辛亥革命虽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民主化的道路,因为革命后的中国仍然面临着军阀割据、政治混乱等问题。因此,选项D是错误的。13、在古代中国,分封制与郡县制是两种不同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县制正式确立于哪个时期?A、西周B、秦朝C、汉朝D、唐朝答案:B解析:郡县制是秦朝建立起的一种新的地方行政制度,这一制度取代了传统的分封制,直接由中央派遣官员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4、下列表述能准确反映古代中国科举制度特点的是:A、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士人思想,官员们只能通过科举制度选拔。B、科举考试主要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考查应试者的文学才能。C、唐朝科举制度已经发展得十分完善,形成了科举及第、及第后必任官的机制。D、科举制度基于经济实力选拔官员,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答案:B解析:科举制的确主要在唐朝以后正式发展成熟,它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内容,通过考试选拔各级文官,但科举制度选拔官员的标准不仅包括文学才能,更重要的是德行与才学的综合评估。因此,B项最能准确反映科举制度的特点。15、《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哪一点?A.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B.它奠定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C.它成为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宪法D.它推动了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答案:A解析:《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8年2月24日为国际无产阶级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性文献。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但它本身并非宪法,也未直接推动俄国十月革命。因此,正确答案是A选项。16、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包括以下哪一点?A.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B.中国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C.中国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D.中国革命的领导权是资产阶级的答案:C解析: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提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理论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A、B、D选项都不符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理论。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确立皇帝制度、建立三公九卿制、实行郡县制等。这些措施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材料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一,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焚书坑儒、统一度量衡、修建长城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问题:1.根据材料一,列举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两项措施。2.根据材料二,说明秦始皇巩固统一所采取的一项措施及其意义。答案:1.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两项措施是:确立皇帝制度和建立三公九卿制。2.秦始皇巩固统一所采取的一项措施是:统一度量衡。这一措施的意义在于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解析:1.根据材料一,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有很多,但题目要求列举两项,因此我们选择了确立皇帝制度和建立三公九卿制这两项最为重要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秦始皇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有焚书坑儒、统一度量衡、修建长城等。题目要求说明一项措施及其意义,因此我们选择了统一度量衡这一措施。统一度量衡有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从而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第二题标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题意】要求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影响。【答案】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孝文帝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等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之间的交融,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促进民族融合: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例如改穿汉服、使用汉语、改姓改名等,这些措施使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社会习俗逐渐融为一体。促进了北方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往,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通过对中原先进文化的吸收,不仅提升了鲜卑族的文化水平,也成为了中华多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一部分。2.推动经济发展: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他推行均田制,使农民有了稳定的经营土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他还鼓励发展水利设施,改善了农业灌溉条件,这些措施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改革还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整体进步。3.促进文化繁荣:改革使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通过推广汉化政策,促进了书法、音乐、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提高了整体文化素养。同时,汉族文化也通过改革得以进一步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借鉴。这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4.推动政权稳定: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增强了北魏政权的内部凝聚力,使得改革后的北魏能够更加有效地治理国家。它不仅提高了国家行政效率,还增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解析:1.本题考察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改革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2.答题时应从“民族融合”、“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以及“政权稳定”四个角度进行阐述,并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如迁都洛阳、汉化政策等来说明。3.注意回答中尽可能使用具体的历史史料来支持自己的论点,以增强论据的说服力。第三题分析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国时期,各国开始普遍实行变法。其中,秦国商鞅变法的措施包括:废除井田制,实行阡陌制;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材料二: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修建了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袭。问题:1.结合材料一,说明秦国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2.结合材料二,分析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影响。答案:1.主要内容:(1)废除井田制,实行阡陌制;(2)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3)建立县制,加强中央集权。作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2.措施及影响:措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