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山东省烟台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山东省烟台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山东省烟台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山东省烟台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烟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伟大的创新工程,开创这一创造性的伟大事业,必须

树立创新思维,坚持开拓创新。

创新思维本质在出新,求新求异,着力发现新问题,获得新知识,建立新理论,思维

成果往往具有开拓性和独创性。创新思维最重要的特征和品质是创造性,想前人所未想、

见前人所未见、发前人所未发。它打破迷信盲从和旧的习惯势力的束缚,突破原有的思维

框架,致力于创造和超越。创新思维同时具有不确定性,它通常与灵感、直觉、顿悟紧密

相连,是实践经验长期积累、突发飞跃的结果。创新思维还具有高风险性的特点,并不意

味着必然成功,也会有失败相伴随。

开拓创新本质是破旧立新的过程。古人云:''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破”,

就是要有辩证的否定精神,敢于破除已经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

见的束缚,把思想认识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

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主观与客

观相符,使思想与实际一致。“立”,就是要创立新说、创新实践。就是要有科学创新精神,

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难题,最根本

的办法,一是改革,二是创新,而改革本质上也是一种创新

强调“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

动力”,强调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

利。过去,我们依靠开拓创新,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坚持开拓创新,永不僵

化、永不停滞,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

上奋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

(节选自陈曙光《唱响开拓创新的时代最强音》)

材料二:

根据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劳动异化与异化的扬弃走的是同一条道路,而扬弃异化劳

动关键要看劳动主体或生产主体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活动这个对象。如果仅仅把劳动看成

是维持肉体存活的手段,那么就无法与动物的片面生产区分开来,这样的劳动生产的产品

越多越奴役自身,越使自己非现实化;只有当劳动者把劳动视为自己生命力的表现和自我

意志的实现并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时,这种劳动才能使其活动本身及其产品肯定人一一展

示、确证人的本质力量。所以,只有这种劳动才是“真正的生产”和“全面的生产”。

这无疑是说,劳动本来就是实践主体展示其生命力量的生命活动、创造活动,创新是

其应有之义。扬弃了各种对抗的生产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理当推动实践创新,

也只有实践创新,才能给生产主体(包括组织和个人)展示自我生命力的社会空间,才能

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在创新的伟大实践中提升人之为人的身体、思维、情怀和精神力

量,从而在创造性劳作中获得快乐和自我实现的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必然会使劳动主体

由以往枯燥乏味的异化劳动下的逃避劳动转变为富有激情、想象力和认知渴望的热爱劳

动,从而在创造性劳作中提升劳动者整体素质。

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工程大国向工程强国的转变,其关键

就在于推动科技创新并把原创的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运用到生产领域、促进制造业的实践

创新,并通过创新解决发展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迫切需要生产主体拥有科学精神和工匠

精神,提升科学素质和工程素质。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把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

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学知识,并且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看成是公民科学素质的组成部分,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较之前的《全民科学素质行

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新纲要将科学精神放到了首要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实现创新发展只有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工程素质与

工匠精神。因为以科学精神为统领的科学素质是把握、运用和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必要因

素,有助于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创新和创造的前提和基础。而实现创新和创造离

不开工匠精神,即从这个前提出发并通过大胆探索、永不言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

作心态以及对他者、社会、生态环境负责的伦理意识和天地情怀,塑造出实现民族复兴的

新产业人、新行业人、新工业人和新工程人等新型实践主体。

社会主义的任务就是要扬弃异化劳动、解放劳动,激发生产主体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

性,让劳动者在参天尽物的造物中独具匠心地追求卓越,进而获得自我实现和满足感。今

天,在崇尚创新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恰恰要求实践主体既要具有学科学爱科

学用科学的自觉意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又要具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与卓越的匠心

以及关切他者之人文情怀与职业伦理的工匠精神。

(节选自张秀华《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实践融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破与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实践中当破则破,当立则立,破立结合,推动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

B.劳动者如果仅把劳动当作生存手段,会感到枯燥乏味;若把劳动当作实现自我意志的创

造活动,就能够获得幸福感。

C.材料一强调创新思维、开拓创新的重要性,材料二强调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这两则材料内容都与创新有关。

D.两则材料都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都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背景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新基于现实又突破现实、超越现实,事业的发展规模、推进速度取决于思维成果的开

拓性和独创性。

B.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应该打破迷信盲从和旧习束缚,以无所畏惧的勇气,不断破旧立

新、创造历史。

C.给劳动者展示生命力的社会空间,使劳动者扬弃异化劳动并获得价值实现的满足感,离

不开实践创新。

D.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实践融合,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

标的必要条件。

3.下列选项中,没有体现创新思维的一项是()

A.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B.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桓宽《盐铁论》)

C.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D.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如何做优做强“中国制造”?请结合材料提出建议。

K答案U1.B2.A3.C

4.首先,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的基本观点阐释创新的必要性;接着,在此基础上提出我

国当前的创新形势迫切需要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的观点;然后,分别论述科学精神和工匠精

神的重要性;最后,强调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实践中应互相融合。

5.①树立创新思维,坚持开拓创新。以创新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战略。②推动科技创新和实践创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

国、工程大国向工程强国的转变。③融合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

造性,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塑造出新型实践主体。

k解析H

【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劳动者如果仅把劳动当作生存手段,会感到枯燥乏味;若把劳动当作实现自我意志的

创造活动,就能够获得幸福感”错,逻辑关系不成立。文中“如果仅仅把劳动看成是维持

肉体存活的手段,那么就无法与动物的片面生产区分开来,这样的劳动生产的产品越多越

奴役自身,越使自己非现实化;只有当劳动者把劳动视为自己生命力的表现和自我意志的

实现并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时,这种劳动才能使其活动本身及其产品肯定人一一展示、确

证人的本质力量”只是在强调什么是“真正的生产”和“全面的生产”。

故选Bo

【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事业的发展规模、推进速度取决于思维成果的开拓性和独创性”说法片面、绝对。文

中“开创这一创造性的伟大事业,必须树立创新思维,坚持开拓创新”“创新思维本质在

出新,求新求异,着力发现新问题,获得新知识,建立新理论,思维成果往往具有开拓性

和独创性”只是在强调开创创造性的伟大事业离不开树立创新思维,坚持开拓创新和思维

成果的开拓性和独创性。

故选A„

【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A.“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强调在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

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

B.“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意思是聪明的人(往往会)根据时期的不同而改变

(自己的策略和方法),有大智慧的人(会)伴随着事物(发展方向)的不同而制定(相应)的管

理方法。

C.“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意思是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

风光焕然一新。此处是对春景的客观描写,没有体现创新思维。

D.“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意思是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

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故选C。

【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行文思路的能力。

首先,材料第一、二段“根据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劳动异化与异化的扬弃走的是同一条道

路,而扬弃异化劳动关键要看劳动主体或生产主体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活动这个对象”“这

无疑是说,劳动本来就是实践主体展示其生命力量的生命活动、创造活动,创新是其应有之

义”,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的基本观点阐释创新的必要性;

接着,材料第三段“在这个意义上,迫切需要生产主体拥有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提升科学

素质和工程素质”,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当前的创新形势迫切需要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的观

点;

然后,材料第四、五段“新纲要将科学精神放到了首要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实现创新发

展只有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工程素质与工匠精神”,分别论述科学精神和

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最后,材料最后一段”今天,在崇尚创新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恰恰要求实践主

体既要具有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意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又要具有精益求精、追

求完美与卓越的匠心以及关切他者之人文情怀与职业伦理的工匠精神”,强调科学精神和工

匠精神在实践中应互相融合。

【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原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伟大的创新工程,开创这一创造性的伟

大事业,必须树立创新思维,坚持开拓创新”“

强调'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调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可知,应树

立创新思维,坚持开拓创新。以创新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

略。

②由材料二原文“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工程大国向工程强国的

转变,其关键就在于推动科技创新并把原创的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运用到生产领域、促进

制造业的实践创新,并通过创新解决发展问题”可知,应推动科技创新和实践创新。促进

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工程大国向工程强国的转变。

③由材料二原文”塑造出实现民族复兴的新产业人、新行业人、新工业人和新工程人等新

型实践主体”“社会主义的任务就是要扬弃异化劳动、解放劳动,激发生产主体的工作积

极性与创造性,让劳动者在参天尽物的造物中独具匠心地追求卓越,进而获得自我实现和

满足感。今天,在崇尚创新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恰恰要求实践主体既要具有

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意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又要具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与

卓越的匠心以及关切他者之人文情怀与职业伦理的工匠精神”可知,应融合科学精神和工

匠精神。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塑造出新型实践主体。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两盐

王旭全

在河街,齐师傅的国营副食二店不大,但糖烟酒酱醋茶一应俱全。尤其是与柜台并齐

的两个大盐篓子,里面那雪白的颗粒物像一座被削平山顶的雪山,山腰上立着一把小木铲

子,昭示着盐固有的生命价值。可不是,在我们琐碎的日子里可以没有糖烟酒酱醋茶,但

必须得有盐,①有了盐,生活才有了滋味。

(甲)

这天,是个逢场日。一大早,齐师傅开门进店,顺手从壁头上取下劳动布围裙罩在有

些灰白的中山装上,又从围裙的两个兜里摸出两只袖套,往胳膊上一套,严严实实地把自

己武装起来。这才开始卸门板,一块、两块……总共也就十多块,每块门板上都编有号,

这样下班之后安装起来就很省事。门板卸完了,齐师傅拍了拍身上的灰,才进到店里开始

归置。首先用三块门板搭成一个临时的货台,再把几个大小不一的管梦放上去,从麻袋里

倒出干柿饼、核桃、花生等;把打酱油醋用的提漏、漏斗之类的计量工具从货架上拿下来

归置;头天傍晚关门时要将这些量具清洗后放到盆里用干净的布盖上。为了避免老鼠偷

吃,所有的缸子和篓子都要在盖子上面加盖两块砖块……

打理完这一切,齐师傅提着热水壶到街对面的天庆祥茶馆打开水,正欲下阶沿,见一

老头背着个背篓站在下面。

老头跨上台阶,站在盐篓子前,歪斜着身子,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两枚硬币(一枚一

分,一枚两分)递给齐师傅:②我……我称……二两盐。齐师傅站在店堂门口,提高了嗓

门,说,

哪有二两二两称的,起码也是半斤嘛。

老头的脸喇地一下红了。他站在原地没吭声,惶惶地看着雪白的盐篓子发呆,低着头

嗫嚅地说道,可我身上只有这三分钱,怎么办嘛!说完,老头索性站在盐篓子前不走,齐

师傅反倒有些被动了,最后,齐师傅心一软,冲着老头气哼哼地说道,拿来嘛!

老头赶紧将手中的两枚硬币递了过来。二两就二两吧,这农村人挣点钱也不容易!齐

师傅将二两盐用纸包好递给老头,老头拿着盐一痫一拐地走了。

送走了老头,齐师傅把开水打了回来,给自己的搪瓷盅泡上新鲜茶水,坐在那把嘎吱

作响的老竹椅上,端起泡好的茶水喝了一口。

这时,过来一个七八岁光景的孩子,用小手指了指盐篓子,说:“叔,我称盐!”

齐师傅看孩子很单薄,一副怯怯生生的样子。齐师傅问:“称多少?”

孩子说:“叔,我称二两!”

“又是二两?”齐师傅觉得有些奇怪。

孩子把三分硬币放在柜台上,怯怯地看着齐师傅。

齐师傅又问:“你大人呢?”孩子躲闪着,用手慌乱地指了指街对面。

看着孩子惶恐的表情,齐师傅有些无奈地收下两枚硬币开始称盐,把称好的盐用纸包

好递给孩子,孩子拿上盐转身就跑了。

孩子走后,齐师傅又送走了好几拨称盐买醋打酱油的顾客。

临近中午,一老太太佝偻着身子站在了盐篓子前,抖抖索索从一块红布里拿出一毛钱

来,递给齐师傅:“师傅,麻烦你给我称二两盐。”

“怎么又来一个二两?”齐师傅在心里嘟嚷着,嘴上却说,“你这不是有一毛钱嘛,

称半斤吧。”

老太太说:“麻烦师傅您,给称二两,这剩下的钱,我还要添一分看病。”齐师傅知

道过一个街口就是镇医院,看病挂号要八分。

听老太太这么一解释,齐师傅虽然不情愿,但心里顺畅多了。他把称好的盐和七分钱

一并递给了老太太。老太太向齐师傅作揖,下了阶沿,缓慢地朝街口走去。

晌午,小宋师傅来换齐师傅回家吃饭。齐师傅回家吃饭要路过国营副食一店。照例,

齐师傅要与一店的周师傅寒暄几句并约周末下棋钓鱼事宜。齐师傅的一只脚刚跨上一店的

阶沿,正恰从店里走出来一个佝着身子的老太太。齐师傅觉着这老太太有些眼熟,赶忙将

身体倒到一边。老太太手里拿着一个小黄纸包朝街角走去,等老太太走远了,齐师傅才跟

了上去。

老太太走到了街角那棵老黄确树下,树下面的石条子上坐了些人。于是,齐师傅看到

了这样一幕:老太太、老头、孩子齐聚在一起,一派欢乐的景象。老太太打开小纸包把盐

倒进一个小土罐里。

顿时,齐师傅明白过来。

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测,齐师傅回到一店,问周师傅:“刚才那老太太买二两盐?”

“对啊,你怎么知道的?”

③“老太太之前还有一孩子,孩子之前还有一老头。”

“对呀,对呀,你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

齐师傅顿了一会儿,有些感慨地说道:“他们上午来二店买盐,连入场的顺序都一

样。”

周师傅啊了一声:“哦!原来是这样,还真是一件怪事。”

齐师傅说:“你知道他们为什么二两二两地买?”周师傅摇了摇头,一脸的迷茫。

老周,一斤盐多少钱?一毛七呀。那二两盐,多少钱?二两,三分四,按四舍五入,

只收取三分。那么五个二两,又是多少钱?五个二两嘛,当然是一毛五呀。

周师傅瞪大了眼睛,原来是这么回事,这样可以省下二分钱。

齐师傅说,二分钱正好能买一盒火柴。

④周师傅苦笑着摇摇头:“本来嘛,这二两盐,我也不想卖,但见那老头儿巴巴的眼

神、孩子可怜的目光、老太太求助的表情……我于心不忍呀!”

“是呀!是呀!这都是穷怕了的算计。”齐师傅说,“老周,没关系,就当是你我之

间的一个秘密吧。他们再来买盐,我们也照旧卖,没有哪条哪款明文规定不能卖二两

盐。”老周会意地点了点头。

(乙)

五十多年后,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八岁孙女听,孩子好奇地问,爷爷,你说的是真的

吗?那时夕阳下的河街正被一抹金色的晚霞照耀,古老的黄确树已长出许多新鲜的嫩枝,

我的胸中涌起一股暖流,眼前立刻浮现出两个系劳动布围裙戴劳动布袖套的人……

(选自《四川文学》2024年第3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拆卸门板、摆放货品、归置工具等行为凸显了齐师傅缜密细致的做事风格,为他洞察买

盐真相做了铺垫。

B.“拿上盐转身就跑了",这一行为表现出孩子害怕真相被齐师傅看破而急于逃离的紧张

惶恐的心理状态。

C.随着买盐人的轮番登场,齐师傅的抵触心理逐渐增强,同时伴随故事情节不断向前发

展,直至真相大白。

D.结尾处孙女对故事真实性提出疑问,强化了买二两盐这一事件的不合常理,突出了小说

特殊的时代特征。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既指加盐食物的味道,又指特殊年代由盐引发的生活体验与感受。

B.句子②的两个省略号表现了老头说话断断续续的状态及忐忑不安的心理。

C.句子③末尾用句号而不用问号,表明齐师傅对自己的推断是非常肯定的。

D.句子④摇头这一动作表现了周师傅对三人买盐行为的不屑、无奈与同情。

8.有这样一句话:“齐师傅遭遇二两盐的奇事,而且,还一定不能对外言说。”放在

(甲)处还是(乙)处更合理?请做出选择,并简述理由。

9.“以小见大”的手法在小说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K答案U6.C7.D

8.示例一:放在甲处。理由:①统摄全篇,设置悬念,可以更好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与

下文转笔写齐师傅开门打理店铺的情节形成叙事上的隔断和节奏上的延宕,增强艺术张力。

示例二:放在乙处。理由:①承接上文对称二两盐真相的剖析和两人保守秘密的约定,顺

理成章;②强调了齐师傅对秘密的坚守,进一步突显其精神品质与形象特点,彰显小说主

题。

9.①小场景展现大环境,作为故事主要发生地的国营副食店是当时社会的窗口,展现了物

资匮乏、生活水平低下的社会大背景;②小人物彰显大情怀,作为营业员的齐、周二位师

傅给予老头三人以力所能及的帮助,彰显出理解、包容的大情怀;③小事件反映大主题,

通过买卖二两盐这一日常生活小事件,体现出传承弘扬仁爱、善良等人性美的大主题。

[解析》

【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齐师傅的抵触心理逐渐增强”错。齐师傅只是觉得有些奇怪,并没有抵触心理逐渐增

强的意味。

故选Co

【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D.“不屑”错。结合原文“本来嘛,这二两盐,我也不想卖,但见那老头儿巴巴的眼神、

孩子可怜的目光、老太太求助的表情……我于心不忍呀”可知,句子④摇头这一动作表现

了周师傅对三人买盐行为的无奈与同情,并没有不屑的情感。

故选D。

【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

示例一:放在甲处。

理由:①“齐师傅遭遇二两盐的奇事,而且,还一定不能对外言说。”放在(甲)处即文

章的开头部分,起到了统摄全篇,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引起读者注

意,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增强小说的可读性。

②放在此处设置悬念,牢牢攫取读者的注意力,吸引读者在接下来的阅读中寻找K答

案儿与下文转笔写齐师傅开门打理店铺的情节形成叙事上的隔断和节奏上的延宕,增强艺

术张力。

示例二:放在乙处。

理由:①“齐师傅遭遇二两盐的奇事,而且,还一定不能对外言说。”放在(乙)处,承

接上文“'是呀!是呀!这都是穷怕了的算计。'齐师傅说,'老周,没关系,就当是你

我之间的一个秘密吧。他们再来买盐,我们也照旧卖,没有哪条哪款明文规定不能卖二两

盐。'老周会意地点了点头”对称二两盐真相的剖析和两人保守秘密的约定,使齐师傅遭

遇二两盐的奇事不对外言说,坚守秘密,顺理成章。

②强调了齐师傅对秘密的坚守,进一步彰显出齐、周二位师傅的理解、包容的大情怀,在

物资匮乏、生活水平低下的社会大背景下突显其仁爱、善良等人性美,彰显了小说主题。

【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①小场景展现大环境,作为故事主要发生地的国营副食店是当时社会的窗口,展现了物资

匮乏、生活水平低下的社会大背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却又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情,

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②小人物彰显大情怀,作为营业员的齐、周二位师傅给予老头三人以力所能及的帮助,并

对称二两盐真相进行了剖析,两人约定对二两盐的奇事不对外言说,坚守秘密,表现了他

们对对三人买盐行为的无奈与同情,彰显出他们理解、包容的大情怀。

③小事件反映大主题,小说截取日常生活中的片段,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具有典型意义的人

和事,通过买卖二两盐这一日常生活小事件,揭示出跟现实生活一样真实而自然的社会问

题,体现出传承弘扬仁爱、善良等人性美的大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皇子书(节选)

南宋•真德秀

盖尝熟思,以为切于皇子之躬行者有三:一曰尽孝敬,二日勤学问,三曰辨淑慝。取

条陈之。

何谓尽孝敬?昔文王为世子也,朝于王季①日三,鸡初鸣,至寝门外,问内侍之御者

曰:今日安否何如?内侍曰:安。世子乃喜。日中又至,亦如之;及暮又至,亦如之。愚

不知皇子所以躬行乎此者,能如世子之翼翼否乎?子曰:为人子者止于孝。又曰:所求于

子以事父,丘未能也。道本非难行,反而求之,是诚在我。惟皇子玩诚身皆亲之旨,念兹

在兹,无有间断,则庶几可以言孝敬矣。

何谓勤学问?古者世子之学也,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而又学干戈,学习

籥,无非修内治外之事。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又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

不能徒,见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学无止法,虽天纵生知,犹且汲汲。惟皇子探大易问

辨之义,味大学正心之说,是讲是究,无有作辍,则庶几可以言学问矣。

何谓辨淑慝?古者世子之生也,师传明孝仁礼义,以道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

行,盖欲其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也。愚不知朝夕趋走于皇子之后先,果皆正人与俱

乎?书曰:任贤勿不,去邪勿疑。贤当亲邪当斥则去取所宜决天然后谓之明。.惟忠孝可以

裾身②,惟恭俭可以长世,惟制节谨度可以保社稷。皇子天姿素高,自能洞照邪正,鉴一暴

十寒之失,毋徇物情。持此定力,养此圣功。

某前三者之说,其末节细故,不暇枚举。皇子而能行此三者,则心虚而善易入,诚存

而乐自充。喜怒必中节而不失于躁,言语必中度而不流于诞,真积力久,从容中道。皇子

矜其朴忠,置诸坐侧,德日以进,业日以修,可以幸宗社,可以答君相,可以惬中外,而

某庶几乎逃尸位之责。

K备注I①王季:本名姬历,周文王姬昌之父。②程身:安身:修身。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

贤当A亲B邪C当D斥E则去F取所宜G决H夫然后I谓之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敢,冒昧,与《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一句的“敢”意思不同。

B.悦,使动用法,与《谏逐客书》“而歌呼呜呜快耳者”当中的“快”用法不同。

C.贰,怀疑、不信任,与《烛之武退秦师》“且贰于楚也”中的“贰”意思不同。

D.“德日以进”与《答司马谏议书》“欲出力助上以抗之”中的“以”用法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劝勉皇子做好尽孝敬、勤学问、辨善恶这三件事,是自己作为人臣的本分,

希望皇子躬身践行,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B.孔子说为人之子应该做到孝顺,又说自己没有做好这一点,作者以此强调即使圣人也不

能做得完美无缺,关键在于是不是心诚。

C.作者希望皇子能坚定心性,喜怒适度而不至于急躁,言语恰到好处而不至于虚浮夸大,

真诚积累长久坚持,做事从容,合乎道义。

D.全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论证结构,作者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条理清楚,逻辑严

密,从内容到形式,对我们都有启发意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见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2)皇子天姿素高,自能洞照邪正,鉴一暴十寒之失,毋徇物情。

14.作者对皇子的劝谏可谓循循善诱,请简要说明。

K答案U10.BEH11.B12.B

13.(1)不修养品德,不研习学问,听到道义却不能随之改变,看到错误却不能改正,这些

都是我所担忧的。

(2)皇子您的天赋资质一向很高,自然能够明察邪和正的区别,以一曝十寒的过失为戒,

不曲从人情。

14.①以古圣先贤的言行引导皇子;②以人性之本与社稷之重警醒皇子;③以躬行“三者”

所能收到的良好效果勉励皇子;④以忠诚的态度和恳切的言辞感染皇子。

(解析》

【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贤能的人应当亲近,邪恶的人应当接斥,让这些人是走还是留应当有决断,做到这

些之后才可以称为明智。

“贤当亲”与“邪当斥”两句句式结构一样,且各自表意完整,故在BE处断开;

“夫”在此处是句首语气词,故在H处断开;

故选BEH。

【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一词多义现象和词类活用的能力。

A.正确。冒昧;/怎么敢。句意:冒昧地逐条给你陈述一下。/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

来,怎么敢反叛呢。

B.错误。悦,使动用法,使……高兴;/快,使动用法,使……痛快。句意:只是希望皇

子亲自认真思考真心使父母双亲高兴的意义。/呜呜呀呀地高唱着来使耳朵痛快。

C.正确。怀疑、不信任;/从属二主。句意:任用贤人不可不信任。/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

又从属于楚。

D.正确。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来。句意:道德就会一天天地提高。/想拿出(自

己的)力量帮助陛下来抵制这股势力。

故选Bo

【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作者以此强调即使圣人也不能做得完美无缺,关键在于是不是心诚”错,根据“所求

于子以事父,丘未能也。道本非难行,反而求之,是诚在我”可知,作者在此是以圣人之

事来自我反省,孝道是不难做到的,关键是在于自己做不做。

故选B。

【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修”,修养;“讲”,研习;“徙”,改变;“是”,这些。

(2)“素”,一向;“洞”,明察;“徇”,曲从。

【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根据“昔文王为世子也,朝于王季……能如世子之翼翼否乎”可知,作者在文中以古圣

先贤的言行引导皇子;

②根据“惟忠孝可以祸身,惟恭俭可以长世,惟制节谨度可以保社稷”可知,作者在文中

以人性之本与社稷之重警醒皇子;

③根据“皇子而能行此三者,则心虚而善易入,诚存而乐自充。喜怒必中节而不失于躁,

言语必中度而不流于诞,真积力久,从容中道”可知,作者在文中以躬行“三者”所能收

到的良好效果勉励皇子;

④根据“而某庶几乎逃尸位之责”可知,作者在文中以忠诚的态度和恳切的言辞感染皇

子。

【参考译文】

(我)曾经深思熟虑,认为对于皇子最应当亲身做到的事情有三条:一是尽孝敬,二

是勤于学问,三是辨别善良邪恶。冒昧地逐条给你陈述一下。

什么叫做尽孝呢?以前周文王做世子的时候,每天三次朝见父王,鸡刚刚叫,就到了

寝室的门外,问在内护卫的侍卫说:父王今天身体好吗?内侍回答说:很好。世子于是非

常高兴。中午又来了,也如同早晨一样问候;等到了晚上又来了,也如同早晨一样问候。

我不知道皇子您亲自做这样的事,能够像世子那样恭敬谨慎吗?孔子说:作为子女的职责

在于尽孝道。又说:子女应当极力做到的应该是孝敬父母,我没有能够做到。道本来不难

实行,却反过来极力追求它,这原因确实在于我自己啊。只是希望皇子亲自认真思考真心

使父母双亲高兴的意义,想到做到,不要有间断,那么就或许可以讲孝敬了。

什么叫做勤于学问?古代世子学习,在春天诵读诗文,在夏天弹弦练习音乐,在秋天

学习礼仪,在冬天读书,并且学习兵法,学习的最关键内容,无非是整治内政、治理外交

的事。孔子说:学习得不够,还恐怕有所失误。又说:不修养品德,不研习学问,听到道

义却不能随之改变,看到错误却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担忧的。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虽

然天生就非常聪明知道很多,还要努力地学习。只有皇子探究大易问辨的道义,体味大学

正心的学说,讲解探究,不停止,那么就或许可以谈学问了。

什么叫做辨别善良邪恶?古代世子的产生,让老师教授阐明孝仁礼义,用大道让他学

习,驱逐邪恶的人,不让他们做出恶行,大概是想让他见到正义的事情,听到正义的言

论,做正义的事情。我不知道每天早晚在皇子你身边跑前跑后的那些人,果真是正真的人

和你在一起吗?《尚书》说道:任用贤人不可不信任,铲除恶人不可犹豫不决。贤能的人

应当亲近,邪恶的人应当撰斥,让这些人是走还是留应当有决断,做到这些之后才可以称

为明智。只有忠孝可以安身,只有恭敬节俭才可以长久,只有节制有度才可以保全社稷。

皇子您的天赋资质一向很高,自然能够明察邪和正的区别,以一曝十寒的过失为戒,不曲

从人情。保持着这样的定力,涵养着这样的帝王功业。

我前面提到的三个观点,其中的细枝末节,没有时间一一列举。皇子你能够做到这三

点,那么内心就会空净,善就会很容易进入,真诚就能存于内心快乐就会充实自己。喜怒

一定会适度并且不失于浮躁,语言一定会符合标准并且不流于放荡,真实长久地积蓄力

量,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皇子你尊重那些真心忠于自己的人,让他们坐在自己的

身旁,那么,道德就会一天天地提高,事业也会一天天地提高,可以给国家带来福气,可

以给君相带来利益,可以使朝廷内外的人得到满足,并且我也可以逃脱尸位素餐的失职责

任。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落叶

齐己

落多秋亦晚,窗外见诸邻。

世上谁惊尽,林间独扫频。

萧骚微月夜,重叠早霜晨。

昨日繁阴在,莺声树树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照应题目,见叶落而知秋,落叶纷纷让人感受到深秋的况味。

B.“谁惊尽”与“独扫频”巧妙地呼应,传达出诗人独特的体验感悟。

C.第五句将视、听感受融为一体,月夜静谧与落叶沙沙作响相互映衬。

D.面对霜晨落叶,诗人想到的却是绿阴鸟语,足见其对春天情有独钟。

16.诗中一个“惊”字统摄全篇,请简析“惊”之缘由。

k答案》15.D

16.①落叶之多:树叶落尽,透过窗户可清晰看见原本被遮蔽的诸邻。

②叶落之快:落叶遍地,重重叠叠,仿佛出现在一夜之间。

③感受变化之大:昨日春意盎然,今晨秋意萧索,对比鲜明。

K解析工

【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对春天情有独钟”错。诗人想到春天并非是对春天情有独钟,而是通过今昔对比,凸

显时光流逝和季节变化之快。

故选D。

【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①“落多秋亦晚,窗外见诸邻”中可以读出,树叶大量掉落,原本被枝叶遮蔽的邻居现在

都能透过窗户看见,从视觉角度直观地展现出落叶数量之多。

②“萧骚微月夜,重叠早霜晨”中可以读出,一夜之间,早霜的清晨就看到层层叠叠的落

叶,强调了落叶在短时间内大量堆积,突出其速度之快。

③“昨日繁阴在,莺声树树春”中可以读出,记忆的春景与当前的秋景形成强烈对比。昨

天还是绿树成荫、莺啼声声的春天,转眼间就到了落叶满地、秋意萧索的时节,这种季节

和景象的巨大反差,让诗人深刻感受到变化的巨大。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分别用帝王“殷忧”时“”、“得志”时“”

的不同行为方式,揭示了事业成败的原因。

(2)杜牧《阿房宫赋》连用对比、夸张,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使

天下人“",而秦始皇“",结果是成卒揭竿而起,阿房宫化为焦土。

(3)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如果“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那么齐国、燕国尚可

与秦国相较量;与之相反,齐、燕两国的做法却分别是""""。

1答案](1)必竭诚以待下则纵情以傲物(2)不敢言而敢怒日益骄固(3)与

嬴而不助五国也至丹以荆卿为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轻快有趣的短视频背后,是“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的科学坚守,是“十年辛苦

不寻常”的孜孜追求。吴姥姥做青少年物理科普已有16个年头,16年来,她初心不改,_

@—,从未放弃努力,(),既保证其科学性和准确性,又考虑不同年龄受众的接受

能力。

其实,吴姥姥科普视频备受学生欢迎,并非②的偶然,而是双向奔赴的必然。

2007年,吴姥姥就在各界帮助下创办了面向青少年的科普实践工作站。但是,成立四个

月,工作站仅接待了600多名中学生。有些家长听闻“跟考试关系不大”,便打了退堂

鼓,工作站从未有过门庭若市的盛况,经常是③的惨淡,最少的时候,偌大的实验

空间只有3名小朋友。而如今,吴姥姥的科普账号粉丝数量超过500万,许多学生和家长

一道,主动打卡完成吴姥姥布置的“作业”,这正体现出社会大众心态的转变。学习不再

局限于与考试相关的课堂,更延展到能够领略科学奥秘的各种场景。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使复杂的原理和艰涩的术语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实验

B.就是将复杂原理和艰涩术语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实验

C.把贴近生活的实验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转换成复杂的原理和艰涩的术语

D.将复杂的原理和艰涩的术语转换成贴近生活的实验和通俗易懂的语言

20.第二段运用了一系列数字,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118.①笃行致远②一厢情愿③门可罗雀

19.D

20.(1)“2007年”是吴姥姥创办工作站的具体年份,运用数字使文章表达更准确、严

密。

(2)“600多名中学生”“3名小朋友”到“超过500万”,文章使用数字让吴姥姥坚持

科普工作的难度和最后的成果直观展现,表达出对吴姥姥不畏困难、坚守初心的敬佩。

k解析X

【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从前后文“初心不改”“从未放弃努力”可知,吴姥姥一直在高效科普的目的前

行,可填“笃行致远”。笃行致远:注重实践,知行合一。

第二处,“并非”和“而是”是相反的关系,所以此处是“双向奔赴”的反义词,可填

“一厢情愿”。一厢情愿:指只是单方面的愿望,没有考虑对方是否同意,或客观条件是

否具备。

第三处,从前文“工作站从未有过门庭若市的盛况”和后文“最少的时候,偌大的实验空

间只有3名小朋友”可知,此处应该是人少导致场景凄凉,可填“门可罗雀”。门可罗

雀:形容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

后文先说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后说的“考虑不同年龄受众的接受能力”,所以所填句

子应是先说“复杂的原理和艰涩的术语”,后说“贴近生活的实验和通俗易懂的语言”。

据此可排除C。A中“使……转换为"搭配不当,应是“将(把)……转换为"。B中

“就是”一词与前文衔接不连贯。

故选D。

【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语段)表达效果的能力。

文章中运用数字的作用:使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科学性,准确性,严密性和说服

力。

(1)文段“2007年”吴姥姥创办工作站,确切的时间体现了文章的科学性、准确性。

(2)文段从“600多名中学生”“3名小朋友”到“超过500万”,体现了吴姥姥的科普

工作站参与者增加。既传达出科普工作难度大,她的努力和成果得到了社会认可的信息,

又含蓄表达了对吴姥姥坚持科普的敬佩。语言直观,生动形象。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孙少安穿一件破烂的粗布小褂,外衣搭在肩头,吸着自卷的旱烟卷,独个儿在公路上

往回走。他有时低倾着头;有时又把头扬起来,猛地站住,茫然地望着迷乱的星空和模糊

的山峦。一声长叹以后,又迈开两条壮实的长腿走向前去……痛苦,烦恼,迷茫,他的内

心像洪水一般泛滥。一切都太苦了,太沉重了,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