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阶段一疏通文本,搜集资料同步练习
文本阅读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西望流
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
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
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比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
守之难乎?昔取冬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
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
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苦可忽乎?
文本二:
《答司马谏议书》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女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
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
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夺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
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
之政,以兴审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
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
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
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
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i.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和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克,“能克终者盖寡”的“克”与现代汉语“克勤克俭”的“克”意思相同。
B.疏,“谏太宗十思疏”的“疏”与《促织》中的“细疏其能”的“疏”意思相同。
C.举,“举先王之政,的“举”与《六国论》中的“举以予人”的“举”意思相同。
D.利,“以兴利除弊”的“利”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阙秦以利晋'的“利”活用现象不相同。
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傲物则骨肉为行路不为侵官
B.源不深加望流之远加议事每不合
C.基可忽乎则固前知,如此也
D.昔取书而有余而天下之理得矣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发人深省。
B.文本二司马光认为天下“怨谤”、众“汹汹然”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王安
石逐一进行反驳。
C.两篇文章现实针对性很强。针对当时国家与社会现实状况,魏征提出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王安石反驳非议,坚持改革。
D.两篇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骈散结合,说理思路周详,语言风格完全相同。
4.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夫人谁无过,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何损于明?介甫诚熊进一直于主上
请罢条例可则国家太干之业皆复其.旧而介甫.改建丛善之美愈光大于日前笑。
A.介甫诚能进一言/于主上请罢条例司/则国家太平之业皆复/其旧而介甫改过/从善之美愈光大于日前矣
B.介甫诚能进一言于主上/请罢条例司/则国家太平之业皆复其旧/而介甫改过从善之美/愈光大于日前矣
C.介甫诚能进一言/于主上请罢条例司/则国家太平之业皆复其旧/而介甫改过从善之美/愈光大于日前矣
D.介甫诚能进一言于主上/请罢条例司/则国家太平之业皆复/其旧而介甫改过/从善之美愈光大于日前矣
【答案】1.C2.B3.D4.(1)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督责、管理、监督)人民,用盛
怒来威吓(震慑)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
(2)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
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5.B
【解析】L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都是“能够”的意思。句意: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B.都是“奏疏、奏章”的意思。句意:写给唐太宗的关于十条值得深思的劝谏奏章。/并且上了奏本,仔细地
叙述了它的本领。
CJ“举,意思相同”错误,意思不同。施行,实行;拿。句意: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拿来送给别人。
D.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方面;名词的使动,使……得利。句意:兴办对国家人民有益利的事业,除去各种
弊端。/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动词,成为;动词,是。句意: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这不属侵犯官权。
B渚B是“连词,表转折”。句意: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
C.语气词,表反问;代词,代怨谤。句意: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D.代词,天下;助词,的。句意: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天下之间的道理就清晰了。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D.“语言风格完全相同”错误。语言风格有所不同:文本一恭敬严谨,文本二委婉严正。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虽”,即使;
“董”,督察、督责、管理、监督;“怀仁”,怀念、感激仁德。
(2)“故”,原因(缘故);第一个“度”,计划;第二个“度”,考虑;“是”,认为正确。
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您真能向主上进一言,请求罢去条例司,则国家太平的景象都会恢复其旧貌,而您改过从善的美德
比起过去来越发显得光明正大了。
“于主上”是“进一言”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其旧”是“复”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B。
参考译文:
文本一:
《谏太宗十思疏》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
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
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
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
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
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
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
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
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羯尽诚心,
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
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
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
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
文本二:
《答司马谏议书》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
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
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不再逐一替自己辩护。后来又考虑到蒙您
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
许能谅解我吧。
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气是否符合(实际),名气符合实际后,天下之间的道理就清晰了。如今
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
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
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
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
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
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陛下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
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陛下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
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
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
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陛下干一番大事业,
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
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秦必攻思之处少则获包大则得城较秦之西得与战胜页得者其实亘停:诸侯之所亡与找败而亡寅甚矢亦亘
使。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
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
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
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
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
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
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
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六国论》)
(二)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摞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
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通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
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
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上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
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
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选自《阿房宫赋》)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
亦百倍
B.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
百倍
C.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
百倍
D.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
亦百倍
7.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房宫赋》与《六国论》两篇文章均涉及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的史实,作者借古讽今,对所处朝代的帝
王进行规劝。
B.《阿房宫赋》与《六国论》都是在叙述史实的基础上生发议论,叙议结合。《阿房宫赋》意在诫唐,《六
国论》意在规宋。
C.关于六国破灭的原因,杜牧认为封建暴君荒淫奢靡必然自取灭亡;苏洵则认为六国不抵抗外侮割地苟安
以至灭亡。
D.《阿房宫赋》是文赋,辞采华丽,铺陈夸张;《六国论》则是史论文,语言严谨准确,简洁明快。
8.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结交,亲附。
B.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再:第二次。
C.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经营:指金银珠宝等物。
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怜:可惜。
9.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答案】6.B7.C8.B9.(1)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较量,也许还
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2)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收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
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
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两句句式结构相同,且结构完整,中间要断开,排除CD。
“较秦之所得”结构完整,“与”放后一句起到连接前后两句的作用,同理,“与战败而亡者”与前句断开,排除
Ao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关于六国破灭的原因,杜牧认为封建暴君荒淫奢靡必然自取灭亡”分析有误,杜牧的观点是“使六国各
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故选Co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再”,两次。句意: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⑴“数”,命运;“理”,理数;“当”,同“倘”,如果;“量”,估量。
(2)“哀”,为……感到悲哀;“鉴”,以……为借鉴;第一、三个“后人”指秦以后的人,包括作者所处的当
时的唐统治者,第二个“后人”指唐以后的人。
参考译文:
(一)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收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
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
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
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
会满足,诸侯送给秦越多,秦侵犯六国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
以至于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
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得很正确。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
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
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
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
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
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
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
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
(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
判断(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
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了却咽不下咽喉的。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
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
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
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二)
燕国赵国收藏的金银,韩国魏国聚敛的珠玉,齐国楚国挑选的珍宝,是诸侯年深日久,从他们的老百
姓那里掠夺来是,堆积如山。一旦国破家亡,这些再也不能占有了,都运送到阿房宫里来。宝鼎被当作铁
锅,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砂砾,随便丢弃,遍地都是,秦人看见这些,也并不
觉得可惜。
唉,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呀。为什
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锚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
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密集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
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全国的城郭还多;管弦奏出的嘈杂声音,比集市上的人
声还多。看着这些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独夫民贼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横顽固。
结果成卒大呼而起,函谷关被一举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
啊,消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啊,而不是秦国;消灭秦国的是秦王朝自己啊,不是天下的人。可叹呀!
要是六国都能爱护自己的人民,就完全能够抵挡住秦国了。要是秦国能够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皇位就可
以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人来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们哀伤;如果后
人哀悼他们却不把他们作为鉴戒,只怕又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呢!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隋宫①
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②,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③,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注】①此诗是诗人晚年江东之游时所作,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当时李商隐因柳仲郢推荐,
任盐铁推官,游江东。②日角:帝王相,此喻指李渊。③古人以为萤火虫是腐草变化出未的。《隋书・炀纪》:
“大业十二年,上于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紫泉宫”是宫殿名,此处代指隋炀帝在长安的宫殿,照应标题“隋宫”。
B.第四句诗人想象隋炀帝的游船会走到天涯,是以他贪图逸游的性格特征为依据的。
C.第五句说当年放萤的地方此时已成废墟,只有“腐草”而已,抒发了昔盛今衰之感。
D.尾联诗人以假设、反诘的语气,讽刺隋炀帝观赏《后庭花》舞蹈的行为是亡国之因。
11.杜牧在《阿房宫赋》里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处于同一时代的李商隐在诗中也有类似表达。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答案】10.D11.①杜牧《阿房宫赋》借秦人极奢而亡讽谏唐朝统治者要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以免重
蹈覆辙,属于借古讽今;②李商隐《隋宫》写隋炀帝没有借鉴前朝教训,贪图享乐,终致亡国。其目的是
在借古讽今,讽谏唐朝统治者以史为鉴。
【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讽刺隋炀帝观赏《后庭花》舞蹈的行为是亡国之因”错,隋炀帝观赏《后庭花》舞蹈是李商隐在诗中的想
象,并非事实。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李诗是一首咏史吊古诗,内容虽是歌咏隋宫,其实是讽刺隋炀帝杨广的荒淫亡国。此诗写隋炀帝为了寻欢
作乐,无休止地出外巡游,奢侈昏庸,开凿运河,建造行宫,劳民伤财,终于为自己制造了亡国的条件,
成了和陈后主一样的亡国之君。尾联“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用杨广与陈叔宝梦中相遇的故
事,以假设、反诘的语气,把批判荒淫亡国的主题深刻地揭示出来。讽古是为喻今,诗人把隋炀帝当作历
史上以荒淫奢华著称的暴君的典型,来告诫晚唐的那些荒淫腐朽、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意思是,
秦人来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们哀伤;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鉴戒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
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借古讽今,表达了讽谕朝政
的主题。
语言表达与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许多奏章极负盛名,其中被誉为“清代第一奏折”的《三习一弊疏》是御史
孙嘉沧提出的:所谓“三习”,是说人为官时间久了,一不由自主地生出三个坏习惯,即耳习、目习和心习。
孙嘉澄还详细分析了“三习”一的养成过程。耳习——开始时只是不喜欢别人有不同意见,后来便逐步发展
成不顺耳的话也不爱听,最后连讨好的话说得水平不高都不行。目习——刚开始是排斥不礼貌的人,而后
讨厌那些对自己的再后来连对自己尊敬但不会办事的,都觉得厌炀了:心习——原本认真地工作,可时
间一长,便不再严格要求自己,再后来不管自己有什么想法,者忆了,不允许有不同的意见产生。“一弊”,
喜小人而厌君子是也,就是“三习”的恶果。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随着曾持续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衰亡,已成为历史过客,尘埃
落定的历代中国王朝兴衰史亦不能改变,它们都能给人启迪,给人智慧。
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往往日久年深敬若神明自命不凡
B.常常日久年深敬若神明自命不凡
C.常常日积月累敬而远之自以为是
D.往往日积月累敬而远之自以为是
13.对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各,充满生机
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随着曾持续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衰亡,历史成为了过客,尘埃落定的历代中国王朝兴衰史亦不
能改变
B.随着曾持续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衰亡,已成为历史过客,尘埃落定的中国历代王朝兴衰史亦不
能改变
C.中国封建社会曾持续了两千多年才衰亡,历史成为了过客,尘埃落定的历代中国王朝兴衰史亦不能改变
D.曾持续了两千多年才衰亡的中国封建社会,己成为历史过客,尘埃落定的中国历代王朝兴衰史亦不能改
变
【答案】12.D13.C14.D
【分析】1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包括成语)能力。
第一处,往往:表示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常用作状语的词语,通常位于主语之后。
常常:指时常,经常。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次数多,而且时间相隔不久。此处有特定的条件“为官时间久
了”,所以选用词语“往往”;
第二处,日久年深:指日子长,时间久。日积月累:长时间地积累。语境是“养成”选用“日积月累”;
第三处,敬若神明:形容对某人或某物崇拜到了极点。多用作贬义。敬而远之:尊敬,但又不愿意接近。
语境没有贬义的意思,用“敬而远之”;
第四处,自命不凡:自以为不平凡。形容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
人的意见。语境是“再后来不管自己有什么想法”,用“自以为是”。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引号作用是直接引用;
A.“之”的引号,有突出强调火把的形状的作用。;
B.“厚障壁,,并非实指厚厚的墙壁,而是虚指父子之间存在厚厚的隔阂。引号的作用是表述特定含义;
C.“形神兼备,充满生机”,引号是引用话语的作用;
D.“文明”,引号是表示讽刺或嘲笑的作用。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
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随着”介宾主语开头,造成主语残缺;“历代中国王朝”语序不当。
A.成分残缺,语序不当;
B.成分残缺;
C.语序不当。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将向何处去?通过进化论,人类了解了自身演化的历史,知晓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寻常痤疮的临床护理
- 生涯发展指导课:《规划的人生更精彩》学习心得体会模版
- 买卖房过渡合同范例
- 人防工程租赁合同范例
- 2025年餐饮服务员年度工作总结模版
- 个人月度工作总结模版
- 2024年太阳能组件生产装备项目资金需求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小学数学组教研活动总结模版
- 保险推广合同范例
- 个人桑蚕养殖合同范例
- (三模)合肥市2025届高三年级5月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卷(含答案解析)
- 生物+昆一中2025届高三联考试卷及答案(九)
- 陕西、山西省天一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七)语文试题及答案
- 《油气井套管工程检测技术》课件
- 大学生就业去向论文
-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2024年新课标二卷第九题说题 课件
- 2024年铁总服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2025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招聘雇员(3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工地法律顾问合同协议
- 广东省清远市2025届普通高中毕业年级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物理试卷及答案(二)清远二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