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芣苢》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芣苢》学案
【原诗呈现】(“/"为朗读节奏停顿)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文化常识)
2.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表达技巧)
3.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思想内容)
【译文】(见预习题)
【写作背景】
西周取代殷商,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巨大变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周南”指周王城以南的地方,也就是西周王城镐京及东周王城洛邑以南,直至江汉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地。该地的歌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的典范,故作为《诗经》的首章。《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文学常识】
一、《诗经》概说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为《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五经"之一。
兴观群怨(孔子)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明了诗歌欣赏的心理特征与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
(1)兴:抒发情志.(2)观:观察(社会与自然).(3)群:结交朋友.(4)怨:讽谏怨刺(不平之事).(5)迩(ěr):近.
“兴":孔安国注:“兴,引譬连类.”朱熹注:“感发意志."就是说诗是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
“观”: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考见得失”,就是说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此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的政治的得失;
“群":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就是说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提高修养;
“怨”:孔安国注:“怨刺上政."变是说诗可以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
思想内容(现实主义)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面的内容,是古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现实主义的源头。
①写奴隶的觉醒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
②写征夫的思乡如《小雅·何草不黄》、《小雅·采薇》等。
③写思妇的怀念如《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
④写劳动的过程如《周南·芣苢》、《豳风·七月》等。
⑤写男女的爱情如《秦风·兼葭》、《邶风·静女》《卫风·氓》等。
二、《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在艺术手法上,有三种基本形式:赋、比、兴。
赋: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是《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如《邶风击鼓》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很直接、很热烈地将自己的爱情誓言表达出来。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魏风硕鼠》通篇用比。
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图表
体例风土风、民谣。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十五国风”。
雅宫廷乐歌。西周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小雅,“二雅"。
颂祭祀乐歌。有周颂、鲁颂、商颂,“三颂”。
手法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叙事。
比以彼物比此物。比喻、打比方。
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起兴、发端。
三、四言诗
“四言诗"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的诗体,是中国汉代以前通行的诗歌形式。《诗经》是这种诗体的代表。四言诗四字一顿,节奏鲜明,简单明快,单纯而有天籁的意味。但是,因为节奏过于短促,缺少内部变化,也显得有些呆板,不适于表现日益复杂的生活和情感。
四言诗盛行于西周。春秋时期以后,四言诗逐渐衰落,但仍有不少诗人写作四言诗。如东汉末年的曹操父子,魏末的嵇康,西晋的陆机、陆云,东晋的陶渊明等。同时,也出现过若干佳作,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人们至今吟诵不绝。
【解题】
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芣苢》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一首诗。
古人认为车前子可以治妇女不孕或难产之症,这使得文中的主角是妇女顺理成章,同时也由此映射当时社会和谐稳定,才会出现这样洋溢欢乐的景象。
《诗经》中的诗歌全部是无题诗。后人为了识记方便,给加了标题,标题一般是第一句中的关键词语。比如《硕鼠》《蒹葭》等。
【课前预习检测】
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
芣苢()掇()捋()袺()襭()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毛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
①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②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③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
④《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
⑤《诗经》是按《风》《雅》《颂》三部分编辑的
⑥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
A.①⑥②⑤③④B.②④①⑥⑤③C.③④①⑤②⑥D.④①②③⑤⑥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五经”之一。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4.在括号里解释前面加点的词语,并根据译文提示,把译文补充完整。(应符合译文的整体语言特色)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译文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__。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采呀采呀采芣苢,__。
采呀采呀采芣苢,__。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5.根据诗歌内容,在下面图表中的横线上,各用一个双音词加以概括。
①采摘前的_______图一想到如此茂盛的芣苢,即将“采而有之”,不由得心情欢悦,动作轻快,情绪高昂;整首诗歌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__、繁复,充满_______的劳动图景。
②采摘时的_______图慢慢摘取的动作就变成了飞快的拾取,紧接着由手指的动作变成了手指与手掌的协作,从“拾"变成了大把大把的“捋”。
③结束时的_______图飞快地采摘,让她们不得不一手拉起衣襟,一手把捋下的车前子放进去。但这样仍然不够,最后,她们还要把已经沉甸甸像个大包袱似的衣襟塞进腰带里。
【课前预习检测】
1.芣苢(fúyǐ)掇(duō)捋(luō)袺(jié)襭(xié)
2.C(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从横线后的“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来看,横线处的最后一空应填⑥,据此排除A、B两项。正因为《诗经》“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才会有“诗三百"的称谓,故③应在④前,据此排除D项。)
3.D(《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4.
采采(采而又采)芣苢,薄言(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取得)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拾取,伸长了手去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顺着茎滑动成把地采取)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一手提着衣襟兜着)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把衣襟扎在衣带上,再把东西往衣里面塞裹。)之。
译文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表襟兜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5.左列:喜悦竞技丰收右列:热烈紧张欢欣(意思大体相近即可)
【思想内容探究】
1.全诗一共三章,分别描写了三个画面,“自然生其气象”,每一章写了什么内容?
【思想内容探究】
1.第一章:写出发去采摘芣苢的样子。
第二章:描写开始采摘芣苢时的样子:搬、捋。
第三章:写采摘的芣苢越来越多的情景:袺、襭。
【艺术手法探究】
1.《芣苢》一诗三章在文字上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知道这是《诗经》采用的什么典型手法吗?有什么艺术效果?
【艺术手法探究】
1.(1)重章叠句的形式。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
(2)效果。①回环往复,节奏明快,音韵和谐;(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富于韵律美)②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生动地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也体现了劳动的紧张、热烈、欢快。
【课后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反映了妇女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
B.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本诗综合运用诗经赋、比、兴手法,在极短的篇章里营造了极动人的境界和形象。
D.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2.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6分)
【课后巩固练习】
1.C(本诗只运用了赋的手法,没有比兴手法。)
2.会浮现出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她们的动作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悠扬欢快。她们在唱歌,是在歌唱自由,也是在歌唱自己的劳动,更是在歌唱自己的生活。
【附录】
《诗经》中的经典
1.《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合作伙伴展会活动合同协议
- 搭配评课稿课件
- 行业精英必 备的应急小组面试题库
- 2025易损商品买卖合同模板
- 口腔护理专家面试必 备:护士牙医面试题及答案详解
- 迎新会面试题目及答案:求职路上如何保持积极心态
- 传统文化与现代春节活动融合面试题
- IT行业招聘面试:软件开发、网络工程师岗位面试题库
- 销售经理招聘面试题及答案
- 会计行业面试实战经验:常见面试题及答案
- 工程款保障措施
- 2025年一建《铁路工程管理与实务》考前必刷必练题库500题(含真题、重点题)
- 2025届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重点中学小升初数学入学考试卷含解析
- DB32∕T 2452-2013 刺参浮筏吊养技术规范
- 放射科护理服务规范礼仪课件
- 充电桩安装与使用管理制度
- 乡村天然气管道铺设合同
- 项目验收表模板
- 航天科技集团招聘笔试题库2024
- 非高危行业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试题及答案
- FAE现场应用工程师招聘笔试题与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