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1.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2.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3.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2.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济建设成就和外交成就,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知识点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正确探索(1)中共八大时间1956年内容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意义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①内容: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②影响: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2.探索失误(1)表现: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导致出现1959至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3.政策调整(1)表现eq\b\lc\{(\a\vs4\al\co1(①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②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调整。,③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重要成果。,④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2)结果: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1.中共八大确定党和人民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阶级矛盾,尽快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3.1957年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体现了“左”倾思想。(×)4.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动了国民经济健康发展。(×)5.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和苏联的背信弃义。(×)6.1960年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7.为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1962年初召开了七千人大会。(√)❶毛泽东说:“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见教材P163)这说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和政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提示团结可以团结的一切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❷邓小平说:“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摘自教材P167)这些“错误”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提示表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知识点二“文化大革命”1.原因(1)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2)毛泽东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2.过程(1)发动:1966年全面发动,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等组成中央文革小组。(2)夺权:1967年初,“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3)转折:1971年9月,毛泽东、周恩来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武装政变。(4)调整①1972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极左思潮,各项工作出现转机。②1975年,邓小平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5)结束:1976年10月,中央政治局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3.性质: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1.“左”倾是政治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和冒险的倾向。(√)2.“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3.“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恶性发展导致国民经济持续下降。(×)4.“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都是错误的。(√)5.“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所以“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十年是不值得肯定的。(×)知识点三伟大的建设成就1.时间: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2.主要成就领域主要成就工业开始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科技国防中国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农业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文教卫生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人才培养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长起来精神面貌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形成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外交拓展①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②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3.影响: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开始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2.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时代精神。(√)3.雷锋精神虽然产生于特定的时代,时代在变,观念在变,但先进精神永远不变。(√)4.恢复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关键。(×)5.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是影响外交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图片材料,请你为“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主题设计关键词。提示“爱国、敬业、求实、奉献——石油魂”。主题一在曲折中不断前进——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任务1唯物史观——中共八大制定的经济方针史料有可能调整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经济上、财政上、技术上和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性,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的正常比例①……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②。——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①坚持实事求是,立足实际②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稳妥地发展国民经济思考如何认识中共八大制定的经济发展方针?提示中共八大客观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科学的论断和方针,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成功探索。任务2唯物史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失误史料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失误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看待史料中涉及的历史现象?提示失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看法:三者均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左”倾错误的表现。虽然它体现了人民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的美好愿望,但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给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是造成国民经济三年严重困难的直接和主要原因。任务3历史解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调整和影响史料与1961年相比,1962年黑龙江粮食总产量增长22.63%,达到116.5亿斤;农村劳动力的数量超过1959年水平;农用拖拉机增加2779台,达到9800多标准台;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巩固,并有所发展。——据东北网《按照“八字方针”初步调整国民经济》整理思考根据史料,概括黑龙江的农业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提示状况: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原因:中共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施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1.全面梳理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失误的经验教训(1)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2)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3)国民经济建设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留有一定后备力量,并兼顾重点与一般的关系。(4)必须保持政治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5)注意从国情、国力出发,在发展速度上,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主题二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任务1历史解释——三线建设的成就和意义史料1965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40%以上。思考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三线建设的意义。提示现实意义:提高国防能力;改善国民经济布局;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历史意义:为后来中国西部开发打下了基础;从根本上优化了中国战略防守地位;促进了中华民族内部的交流与团结。任务2史料实证——改革开放前的科技成就史料20世纪50—70年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1956年,中国组建0038部队,由钱学森担任院长,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1960年,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1973年,中国第一次卫星(“长空一号”卫星)发射失败。思考根据史料,概括指出1956—1973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特点。提示独立自主研制;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发展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任务3家国情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时代风貌史料思考他们身上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和劳模精神?这种精神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作用?提示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的时代精神;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作用: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伟大建设成就的重要原因。任务4历史解释——20世纪70年代外交突破的成果及成因史料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①。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中美联合公报》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②……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8年中美《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①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改善,但对“一个中国”有含糊态度②立场明确,是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关键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的重大突破。取得这些突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突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改善、中日建交。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1.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取得的成果(1)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等得到长足发展,初步满足了占世界1/4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医疗、科学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3)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际环境得到改善。20世纪70年代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打开了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大门。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①美国方面:美国已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经济发展速度放缓。②中国方面: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需要。(2)影响①对中国: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从20世纪7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②对国际: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促进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和新秩序起了积极作用。1.(2020年7月山东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15)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了“尽快把我国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主要任务。这一提法是基于()A.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颁布B.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实现D.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答案D解析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基于此,中共八大提出“尽快把我国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主要任务,D正确;1954年我国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并不是中共八大关于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任务的依据,排除A;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但这一提法与此无关,排除B;1956年我国尚未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C。2.(2021年7月海南省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14)共和国这七十二年的历程,是一部中华民族由弱至强的振兴史。年轻的共和国经历了摧枯拉朽的凯歌行进,筚路蓝缕的曲折探索,动荡起伏的风雨兼程,终于实现了从革命到改革的转折,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其中“筚路蓝缕的曲折探索”始于()A.1949年 B.1956年C.1978年 D.1992年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筚路蓝缕的曲折探索”指的是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时间是1956—1966年,在此期间既有成功的探索也有失误,所以B正确;1949年新中国成立,此时还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不符合材料内容,所以A错误;1978年改革开放,不符合材料内容,所以C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属于改革开放的内容,不符合材料内容,所以D错误。3.(2021年7月云南省学业水平考试,12)1958年,在总路线的指导下,中国人民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潮,但由于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出现了严重经济困难。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经验不足B.苏联撕毁援助协议C.自然灾害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在“左”倾错误的影响下,中国大地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灾难,因此D项正确;A、B、C项是影响因素之一,但是并非是主要原因,排除。4.(2019年12月山东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14)1961年,我国政府将全国基本建设项目由1960年的82000个调整为35000个。调整的目的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C.推进三大改造D.彻底纠正“左”倾错误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61年”“调整为35000个”可知,材料主旨强调经济困难时期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的调整。调整的目的是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故B正确。5.(2021年7月云南省学业水平考试,14)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如“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受到党和国家的褒扬。这反映了我国()A.弘扬艰苦奋斗精神B.提升劳动者的素质C.推动教育事业发展D.打开中国外交局面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他们身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值得学习,A项正确。6.(2021年12月山东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16)20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其中第一个关键性的环节是()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中日邦交正常化C.中美建立外交关系D.中苏关系缓和答案A课堂小结思维导图答题要语1.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人民走自己的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了伟大成就。2.“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左”倾错误。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3.“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4.中美关系的改善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关键。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课时演练题组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2022·江苏扬州高一期末)中共八大决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说明我国必须()A.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自主B.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C.加快实行社会主义改造D.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答案D解析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尽快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是中共八大决议作出的党和国家目前的主要任务,故选D项;A、B项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既已实现,排除;中共八大召开之时,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排除C项。2.(2022·江苏常州高一期末)漫画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漫画》杂志的某一期封面。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农村棉花种植获得大丰收B.农业合作化取得丰硕成果C.迎合了当时的形势需要D.农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为迎合这一总路线,广大人民群众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农业的高速度,故选C项;1958年棉花产量不可能那么高,排除A项;农业合作化出现于1953—1956年,排除B项;漫画体现的是“大跃进”阻碍了经济发展,排除D项。3.(2022·山东济南高一模拟)1959年4月29日,毛泽东用党内通信的形式写信给省、地、县、社、队、小队六级干部说:“根本不要管上级规定的那一套指标。不管这些,只管现实可能性。例如,去年亩产实际只有三百斤的,今年能增产一百斤、二百斤,也就很好了。”毛泽东此信件()A.认识到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B.是针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效反思C.提出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理论D.具体总结了“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和“不管这些,只管现实可能性”,说明毛泽东当时已经认识到经济建设中的问题,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说明其效果,B项错误;材料是对人民公社的反思,农业合作化是“一五”计划时期实行的,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材料是针对人民公社的反思,不是“一五”计划,D项错误。4.(2022·湖南郴州高一期末)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取得这一成就的主要原因是()A.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落实B.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的总结C.全国“大跃进”运动的顺利开展D.“双百”方针的提出及贯彻答案A解析“1962年下半年到1965,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是因为从1961年以来,连续纠正农村的“左”倾错误,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结果,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故选A项;七千人大会侧重于政策上的调整,排除B项;全国“大跃进”运动主要集中在1958年,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排除C项;“双百”方针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而非经济,排除D项。题组2“文化大革命”5.(2021·山东济南高一期末)1975年7月17日,党中央转发国务院《关于今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情况的报告》指出,3个月以来,“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一个月比一个月好”。全国工业总产值增长15%,全国农业总产值比1974年增长4.6%。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粉碎了林彪集团B.国家工业政策的推动C.邓小平大力整顿D.人们建设国家的热情答案C解析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故选C项。6.(2022·浙江金华高一联考)1976年10月6日晚12点,于光远将确认可靠的“小道消息”传给国务院政研室的同事李昌夫妇,大家都兴奋得许久没睡。“小道消息”的内容最有可能是()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B.“四人帮”被“粉碎”C.中美关系正常化D.中日邦交正常化答案B题组3伟大的建设成就7.(2023·山东济南高一测试)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处在各种强大外来势力的包围下,举全国之力所进行的一场盛大的自强运动。这体现了三线建设()A.为了应对美苏严峻的战争威胁B.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C.推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D.改善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布局答案A解析20世纪60年代为了应对险恶的国际环境,即应对美苏严峻的战争威胁,新中国进行了三线建设,故选A项;“独立完整”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C、D项是三线建设的意义,而题干论述的是三线建设的背景,排除。8.(2022·浙江嘉兴高一测试)20世纪50—70年代,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涌现出“铁人”王进喜、好干部焦裕禄、好战士雷锋、著名科学家邓稼先等英雄模范人物,形成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这表明()A.历史是由英雄模范人物创造与推动的B.这一时期的探索符合国情且成效显著C.中国的科技成就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D.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及其价值答案D解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这一时期形成的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不断激励着人们,故选D项;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排除A项;这一时期的探索既有成功也有失误,排除B项;“世界领先”表述错误,此时中国科技成就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排除C项。9.(2021·山东烟台高一期末)1971年10月25日,美国驻联合国代表被迫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A.中日邦交正常化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正式提出C.中美关系正常化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所涉及的时间“1971年10月25日”,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历史事件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三假期补课试题及答案
- 道路土工试验相关试题及答案
- 理解创业扶持政策中的财务支持试题及答案
- 西安文科高三试题及答案
- 桥梁技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外科护士考试试题及答案
- 食品车间考试试题及答案
- 直播带货对农业的影响试题及答案
- 消毒灭菌院感试题及答案
- 儿童团体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考试卷及答案
- 广东省珠海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英语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北京2025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招聘(第二批)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美国加征关税从多个角度全方位解读关税课件
- “皖南八校”2024-2025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译林版)及答案
- 2025-2030中国安宫牛黄丸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防洪防汛安全教育知识培训
- 安宁疗护人文关怀护理课件
- 2025年广东广州中物储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商场物业人员缺失的补充措施
-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部分学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