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作物种植与管理作业指导书_第1页
粮油作物种植与管理作业指导书_第2页
粮油作物种植与管理作业指导书_第3页
粮油作物种植与管理作业指导书_第4页
粮油作物种植与管理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粮油作物种植与管理作业指导书TOC\o"1-2"\h\u767第1章粮油作物种植概述 3282521.1粮油作物的分类与分布 365021.2粮油作物种植的意义与作用 33350第2章土壤与肥料管理 4243362.1土壤类型与特性 4326872.1.1土壤分类 4166672.1.2土壤特性 477262.2土壤改良与保护 5167422.2.1土壤改良 533542.2.2土壤保护 571302.3肥料种类与施用技术 592682.3.1有机肥料 537842.3.2化学肥料 581462.3.3施用技术 510065第3章水分管理 667043.1灌溉水源与水质 6148363.1.1水源选择 6297483.1.2水质要求 6124753.2灌溉方式与设备 6208633.2.1灌溉方式 6254993.2.2灌溉设备 6106793.3灌溉制度与水分利用效率 653803.3.1灌溉制度 6167513.3.2水分利用效率 715278第4章粮油作物种子与播种 7120644.1种子质量与处理 7195014.2播种时间与方式 7299614.3播种密度与深度 82008第5章粮油作物田间管理 8161175.1间苗与定苗 8173955.1.1间苗 828625.1.2定苗 8295165.2中耕与除草 9515.2.1中耕 9198835.2.2除草 9319745.3病虫害防治 930085.3.1病害防治 980035.3.2虫害防治 99073第6章粮油作物施肥技术 1076686.1基肥与追肥 1040256.1.1基肥 10294836.1.2追肥 10185616.2叶面施肥 1029906.3精准施肥技术 1129194第7章粮油作物生长调控 117707.1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 11186617.1.1常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11322677.1.2应用技术 12139757.2灌溉与施肥调控 12326787.2.1灌溉调控 1272497.2.2施肥调控 12120307.3修剪与疏枝 1231677.3.1修剪 1314577.3.2疏枝 1312363第8章粮油作物收获与储藏 13194588.1收获时间与方法 13186188.1.1收获时间 13152728.1.2收获方法 13239508.2脱粒与清选 1397188.2.1脱粒 13102068.2.2清选 1483108.3储藏条件与管理 14196338.3.1储藏条件 1449088.3.2储藏管理 1430376第9章粮油作物加工与利用 1477059.1粮油作物加工工艺 1435889.1.1粮油作物预处理 14142699.1.2粮油作物制粉工艺 1424589.1.3粮油作物油脂提取 14134689.1.4粮油作物精炼 14268119.2粮油产品质量与安全 15102719.2.1粮油产品质量标准 1595049.2.2粮油产品质量检测 15208059.2.3粮油产品安全控制 1595509.3副产品综合利用 1566499.3.1淀粉及其衍生物的利用 15151279.3.2油粕的利用 1597439.3.3粮油作物壳的利用 15223039.3.4粮油作物加工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155941第10章粮油作物种植与管理发展趋势 15859110.1粮油作物种植新技术 15546610.1.1分子育种技术 152697410.1.2智能化种植技术 162645510.1.3生物炭技术 16993610.2粮油作物生产与管理信息化 16150610.2.1农业大数据 162948110.2.2农业物联网 16897410.2.3农业电子商务 16988410.3粮油作物种植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摸索 161303810.3.1优化产业结构 16588010.3.2发展绿色种植 16973710.3.3延伸产业链 17120410.3.4政策扶持与科技创新 17第1章粮油作物种植概述1.1粮油作物的分类与分布粮油作物作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类与分布具有显著的区域特点。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用途,粮油作物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谷类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等,是我国主要的粮食来源。其中,水稻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小麦和玉米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高粱在东北、华北等地有较多种植。(2)豆类作物:包括大豆、豌豆、绿豆、红小豆等,具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豆类作物在我国各地均有种植,其中大豆主产区集中在东北、黄淮海等地。(3)油料作物:包括油菜、花生、芝麻、向日葵等,主要提供植物油脂。油菜在我国种植面积最广,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黄淮海地区;花生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等地;芝麻和向日葵在东北、华北等地有一定种植面积。1.2粮油作物种植的意义与作用粮油作物种植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意义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粮食安全:粮油作物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储备和人民生活需求。发展粮油作物种植,有利于提高粮食自给率,降低对外依存度。(2)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粮油作物种植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粮油作物产业链的延伸,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3)维护生态平衡:粮油作物种植有利于土壤改良、保持水土、防治水土流失,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具有积极作用。(4)提供就业机会:粮油作物种植涉及播种、管理、收获等多个环节,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有助于缓解农村就业压力。(5)保障能源安全:部分粮油作物如大豆、油菜等,可转化为生物燃料,对于缓解能源压力、保障能源安全具有潜在价值。粮油作物种植在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2章土壤与肥料管理2.1土壤类型与特性土壤是粮油作物生长的基础,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性。了解土壤类型及其特性,对粮油作物种植具有重要意义。2.1.1土壤分类我国土壤类型繁多,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水稻土:发育于水稻种植区域的土壤,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和良好的保水、保肥功能。(2)潮土:分布在沿海地区,受海水影响,盐分含量较高。(3)黄壤: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酸性较强,有机质含量较低。(4)红壤:分布在南方丘陵地区,酸性较强,质地较粘重。(5)黑土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2.1.2土壤特性(1)土壤质地:指土壤中砂粒、粉粒和粘粒的比例,影响土壤的通气、保水、保肥功能。(2)土壤结构:指土壤中颗粒的排列和组合方式,良好的土壤结构有利于作物生长。(3)土壤酸碱度:影响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适宜的酸碱度有利于作物吸收养分。(4)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基础,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功能。2.2土壤改良与保护土壤改良与保护是提高粮油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2.2.1土壤改良(1)物理改良:通过深翻、松土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气、保水功能。(2)化学改良:通过施用石灰、硫磺等物质,调节土壤酸碱度,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3)生物改良:通过种植绿肥、施用有机肥等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生态环境。2.2.2土壤保护(1)防止水土流失:加强植被建设,合理规划农田,减少土壤侵蚀。(2)合理施肥:遵循适量、适时、适地的原则,避免过量施用化肥,防止土壤盐渍化。(3)保护性耕作:采用免耕、少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减少土壤扰动,保持土壤结构。2.3肥料种类与施用技术合理施用肥料是提高粮油作物产量的关键措施。肥料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类:2.3.1有机肥料(1)农家肥:如人粪尿、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2)商品有机肥:如生物有机肥、复合有机肥等。2.3.2化学肥料(1)氮肥:如尿素、硫酸铵等。(2)磷肥:如过磷酸钙、磷酸二铵等。(3)钾肥:如硫酸钾、氯化钾等。(4)复合肥: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肥料。2.3.3施用技术(1)基肥:在播种前施入土壤,为主要施肥方式,以有机肥为主,配以适量化学肥。(2)追肥: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施用,以补充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3)叶面肥:通过叶面喷施,快速补充作物营养。(4)穴施、条施:针对不同作物和土壤条件,采用穴施或条施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第3章水分管理3.1灌溉水源与水质3.1.1水源选择粮油作物水分管理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水源。应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地理位置和当地水资源情况,优先选择水质好、供应稳定的水源。水源可分为自然水源和人工水源两大类,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及经过处理的城市污水等。3.1.2水质要求为保证粮油作物生长的安全和品质,灌溉水质应满足以下要求:(1)pH值:5.5~8.5;(2)电导率:小于1000μS/cm;(3)总氮:小于30mg/L;(4)总磷:小于10mg/L;(5)重金属含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3.2灌溉方式与设备3.2.1灌溉方式粮油作物常用的灌溉方式包括地面灌溉、喷灌、滴灌和微灌等。应根据作物种类、生长阶段、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灌溉方式。3.2.2灌溉设备(1)地面灌溉设备:包括渠系、闸门、排水沟等;(2)喷灌设备:包括喷头、管道、泵站等;(3)滴灌和微灌设备:包括滴灌带(管)、过滤设备、施肥设备、控制系统等。3.3灌溉制度与水分利用效率3.3.1灌溉制度粮油作物灌溉制度应根据作物需水量、土壤水分状况、气候条件等因素制定。主要内容包括:(1)灌溉时期:播种前、苗期、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等;(2)灌溉定额:根据作物需水量、土壤类型和灌溉方式确定;(3)灌溉次数:根据土壤水分状况和气候条件调整。3.3.2水分利用效率为提高粮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应采取以下措施:(1)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2)合理调整灌溉制度,避免水分浪费;(3)加强土壤水分监测,实时调整灌溉策略;(4)合理施肥,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5)采取农业水土保持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第4章粮油作物种子与播种4.1种子质量与处理粮油作物种子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作物的生长状况和产量。为保证种子质量,应严格遵循以下要求:(1)品种选择: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的粮油作物品种。所选品种应具有较高的产量、良好的抗逆性和适应性。(2)种子质量标准:种子应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纯度不低于98%,净度不低于99%,发芽率不低于90%,水分不高于13%。(3)种子处理:为提高种子发芽率和防治病虫害,应进行以下处理:a.晒种:播种前选择晴天晒种12天,以提高种子活力。b.浸种:使用0.3%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1015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可杀死种子表面的病原菌。c.药剂拌种:根据当地病虫害情况,选用合适的药剂拌种,防治病虫害。4.2播种时间与方式粮油作物播种时间与方式的选择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具有重要影响。(1)播种时间: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粮油作物生长周期,合理安排播种时间。一般而言,春播在34月,夏播在56月,秋播在78月。(2)播种方式:a.直播:适用于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播种后及时覆土,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种子发芽。b.育苗移栽:适用于土壤贫瘠、排水条件较差的地块。通过育苗移栽,可以提高作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4.3播种密度与深度粮油作物播种密度与深度对作物生长和产量具有重要影响,应根据以下原则进行调整:(1)播种密度:根据粮油作物品种、土壤肥力和栽培技术水平,合理确定播种密度。一般而言,播种密度不宜过高,以免造成植株间竞争激烈,影响光合作用和产量。(2)播种深度:粮油作物播种深度一般为35厘米,具体深度应根据土壤质地、气候条件和播种方式进行调整。播种过深或过浅都会影响种子发芽和植株生长。注意: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播种密度和深度,以保证粮油作物高产、优质。第5章粮油作物田间管理5.1间苗与定苗粮油作物种植过程中,间苗与定苗是保证作物产量与品质的重要环节。间苗是指将过密的幼苗适当疏除,以利于保留的幼苗茁壮成长;定苗则是在间苗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植株密度,保证作物生长的均匀性和光合作用的效率。5.1.1间苗(1)间苗时间:一般在粮油作物出苗后710天进行,具体时间视作物种类、生长状况及当地气候条件而定。(2)间苗方法:采用手工或机械方式,去除生长过密、病弱、畸形及生长不良的幼苗。(3)间苗要求:间苗时要注意保持行距和株距的均匀,避免损伤保留幼苗的根系。5.1.2定苗(1)定苗时间:一般在粮油作物出苗后1520天进行,此时幼苗已长出34片真叶。(2)定苗方法:根据作物种类、土壤肥力、播种密度等因素,确定合理的定苗密度。(3)定苗要求:定苗时要注意保持行距、株距的均匀,避免出现缺苗、断垄等现象。5.2中耕与除草中耕与除草是粮油作物田间管理的关键环节,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环境,减少草害,促进作物生长。5.2.1中耕(1)中耕时间:一般在粮油作物播种后1520天开始,根据土壤湿度、作物生长状况适时进行。(2)中耕方法:采用浅耕或深耕,结合松土、培土、施肥等操作。(3)中耕要求:中耕深度要适中,避免损伤作物根系;同时注意保持土壤湿度,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过快。5.2.2除草(1)除草时间:从粮油作物播种后开始,整个生育期内根据草害发生情况适时进行。(2)除草方法:采用人工、机械或化学方法进行除草。(3)除草要求:除草要彻底,特别是对恶性杂草要连根拔除;同时注意避免伤及作物,减少农药残留。5.3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是保证粮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5.3.1病害防治(1)病害种类:针对粮油作物的常见病害,如稻瘟病、小麦赤霉病、玉米大斑病等。(2)防治方法:采用抗病品种、种子处理、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方法。(3)防治要求:根据病害发生规律,及时进行防治,减少病害传播和蔓延。5.3.2虫害防治(1)虫害种类:针对粮油作物的常见虫害,如稻飞虱、小麦吸浆虫、玉米螟等。(2)防治方法:采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3)防治要求:掌握虫害发生规律,及时进行防治,降低虫害对作物的危害。同时注意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防止虫害产生抗药性。第6章粮油作物施肥技术6.1基肥与追肥6.1.1基肥基肥是粮油作物生长的基础,对作物产量和品质具有重大影响。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的化学肥料。施用基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施肥时间:基肥应在播种前施入土壤,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有利于作物吸收。(2)施肥量:根据土壤肥力、作物品种和目标产量确定施肥量。一般有机肥施用量为每亩30005000公斤,化学肥料施用量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和作物需肥规律确定。(3)施肥方法:采用撒施、条施、穴施等方法,使肥料均匀分布。6.1.2追肥追肥是补充粮油作物生长过程中对养分的需要,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追肥应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和土壤养分状况进行。具体操作如下:(1)施肥时间:追肥一般分为苗期、拔节期和孕穗期三个时期,根据作物生长状况和土壤养分含量确定。(2)施肥量:追肥以化学肥料为主,施肥量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土壤测试结果和目标产量确定。(3)施肥方法:可采用撒施、冲施、点施等方法,注意避免肥料烧伤作物。6.2叶面施肥叶面施肥是一种快速补充作物养分、提高作物产量的方法,尤其适用于根系不发达或生长后期根系衰老的粮油作物。叶面施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适宜的肥料种类:叶面肥以微量元素、中量元素和部分大量元素为主,如尿素、磷酸二氢钾、硼砂等。(2)施肥时期:叶面施肥一般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进行,如苗期、花期、灌浆期等。(3)施肥浓度:根据肥料种类、作物品种和生长阶段确定施肥浓度。一般尿素浓度为1%2%,磷酸二氢钾浓度为0.2%0.5%,硼砂浓度为0.1%0.2%。(4)施肥方法:采用叶面喷施,喷洒要均匀,避免漏喷和重复喷施。6.3精准施肥技术精准施肥是根据粮油作物需肥规律、土壤养分状况和肥料利用率,通过科学管理实现肥料的高效利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和品质。精准施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土壤测试:定期进行土壤养分测试,了解土壤肥力状况,为施肥提供依据。(2)作物需肥规律:研究粮油作物的需肥规律,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3)肥料利用率:选择高效、环保的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浪费。(4)施肥决策支持系统:建立施肥决策支持系统,实现施肥的定量化和智能化。(5)施肥技术指导:根据土壤测试结果、作物需肥规律和肥料利用率,制定具体的施肥方案,指导农民科学施肥。第7章粮油作物生长调控7.1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粮油作物生长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章主要介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粮油作物中的应用技术及其效果。7.1.1常用植物生长调节剂(1)赤霉素(Gibberellins,GAs):促进粮油作物种子发芽,提高种子发芽率;增加作物植株高度,改善作物株型。(2)脱落酸(AbscisicAcid,ABA):调控粮油作物休眠与萌发,提高作物抗逆能力。(3)细胞分裂素(Cytokinins,CTKs):促进粮油作物细胞分裂,延缓衰老,提高产量。(4)乙烯(Ethylene,ETH):调节粮油作物生长发育,改善果实品质。7.1.2应用技术根据粮油作物种类、生长阶段和调控目标,选择合适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浓度和施用方法。施用时注意以下几点:(1)施用时间:宜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进行,如播种、移栽、开花、结果等阶段。(2)施用方法:可采用叶面喷施、种子处理、土壤处理等方式。(3)浓度控制: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推荐的浓度进行施用,避免过量或不足。(4)施用次数:根据作物生长状况和调控目标,确定适宜的施用次数。7.2灌溉与施肥调控粮油作物生长过程中,灌溉和施肥是保证作物正常生长的重要措施。合理的灌溉和施肥有助于提高粮油作物产量和品质。7.2.1灌溉调控(1)灌溉原则:根据粮油作物需水量、生育时期和当地气候条件,实行科学灌溉。(2)灌溉方式:采用滴灌、喷灌、畦灌等节水灌溉方式,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3)灌溉时期:重点保证作物生长关键时期的灌溉需求,如播种期、拔节期、抽雄吐丝期、灌浆期等。(4)灌溉水量:根据土壤类型、作物种类和生长阶段,合理控制灌溉水量。7.2.2施肥调控(1)施肥原则:遵循“有机与无机相结合、大量与中微量元素相结合、基肥与追肥相结合”的原则。(2)施肥方法:采用深施、穴施、条施等施肥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3)施肥时期:重点保证作物生长关键时期的施肥需求,如播种期、拔节期、抽雄吐丝期、灌浆期等。(4)施肥量:根据土壤肥力、作物种类和目标产量,合理确定施肥量。7.3修剪与疏枝修剪与疏枝是粮油作物生长调控的重要措施,有助于优化作物群体结构,提高光合效率,减少病虫害发生。7.3.1修剪(1)修剪时期:根据粮油作物种类和生长习性,选择适宜的修剪时期。(2)修剪方法:采用疏枝、摘心、打顶等方式,调控作物生长。(3)修剪强度:根据作物生长状况和目标产量,合理控制修剪强度。7.3.2疏枝(1)疏枝时期:在作物生长过程中,适时进行疏枝。(2)疏枝方法:去除病弱枝、交叉枝、内向枝等,保持作物通风透光。(3)疏枝强度:根据作物生长状况和目标产量,合理控制疏枝强度。第8章粮油作物收获与储藏8.1收获时间与方法粮油作物的收获是种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收获时间的准确把握与方法的恰当选择直接关系到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收获时间主要根据作物的成熟度来确定,具体如下:8.1.1收获时间(1)观察作物生长情况,以籽粒饱满、颜色正常、茎秆干燥为成熟标志。(2)参考当地气候条件和历年收获时间,合理安排收获期。(3)避开雨季和恶劣天气,保证收获时作物质量。8.1.2收获方法(1)人工收获:适用于小面积粮油作物种植,要求在成熟期内尽快完成收获,减少损失。(2)机械收获:适用于大面积粮油作物种植,提高收获效率,降低劳动强度。8.2脱粒与清选脱粒与清选是粮油作物收获后的重要环节,关系到作物籽粒的品质和储存稳定性。8.2.1脱粒(1)根据作物种类和成熟度选择合适的脱粒设备。(2)调整脱粒设备的工作参数,保证脱粒效果和籽粒完整性。(3)避免脱粒过程中产生过多的碎粒和杂质。8.2.2清选(1)采用风力清选、筛选等方法,去除籽粒中的杂质、碎粒和空粒。(2)保证清选后的粮油作物籽粒干净、整齐,符合储存要求。8.3储藏条件与管理粮油作物的储藏是保证产量和品质的关键环节,合理的储藏条件和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延长粮油作物的保质期。8.3.1储藏条件(1)保持储存场所干燥、通风、避光,避免潮湿、高温和阳光直射。(2)储藏温度控制在520℃,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3)防止害虫和霉菌的侵害。8.3.2储藏管理(1)定期检查储存粮油作物的品质,发觉异常及时处理。(2)储藏过程中要避免频繁搬运和翻动,以免造成籽粒损伤。(3)采用合适的防潮、防虫、防霉措施,保证粮油作物安全储存。第9章粮油作物加工与利用9.1粮油作物加工工艺9.1.1粮油作物预处理粮油作物在加工前需进行预处理,包括清理、筛选、脱壳、去石、分级等步骤,以保证加工原料的品质和安全性。9.1.2粮油作物制粉工艺粮油作物制粉工艺主要包括磨粉、筛理、配粉等环节。磨粉过程中要控制磨辊间距、转速等参数,以获得理想的粒度分布。筛理和配粉环节则保证米粉的均匀性和稳定性。9.1.3粮油作物油脂提取油脂提取工艺包括压榨、溶剂萃取、水酶法等。根据不同粮油作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提高油脂的提取率和品质。9.1.4粮油作物精炼粮油作物精炼包括脱胶、脱酸、脱色、脱臭等步骤,以去除油脂中的杂质,提高油脂的口感和稳定性。9.2粮油产品质量与安全9.2.1粮油产品质量标准制定严格的粮油产品质量标准,包括原料、加工过程、成品等各个环节,以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优质。9.2.2粮油产品质量检测对粮油产品进行定期的质量检测,包括物理、化学、微生物等指标,保证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和消费者需求。9.2.3粮油产品安全控制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粮油产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的监管,防止食品安全的发生。9.3副产品综合利用9.3.1淀粉及其衍生物的利用将粮油作物中的淀粉转化为淀粉糖、变性淀粉、淀粉衍生物等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