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选拔卷解析版)_第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选拔卷解析版)_第2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选拔卷解析版)_第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选拔卷解析版)_第4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选拔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压强选拔卷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4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生活处处有物理,人站立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力和压强,与人走路时相比较()

A.压力改变,压强改变B.压力改变,压强不变

C.压力不变,压强改变D.压力不变,压强不变

解:人站在地面上时双脚着地,走路时单脚着地,与走路相比,站立在地面时,人的重力不变,对地面的压力大

小不变,但受力面积增大,由p=£可知压强减小。故选项ABD错误,C正确。

S

答案:Co

2.如图所示,将盛有适量水的试管由倾斜位置A缓慢移至竖直位置B.在此过程中,水对试管底部的压强()

AB

A.变大B.变小

C.先变小后变大D.先变大后变小

解:

由图可知,当试管从倾斜位置A到竖直位置B的过程中,液体深度变大,由p=pgh可知,水对试管底部的压强

变大。

答案:Ao

3.如图所示,将一圆柱体从水中匀速提起直至下表面刚好离开水面,此过程容器底受到水的压强p随时间t变化的

图象大致如下列图中的()

A.OB.O

c.oD.O

解:①将一圆柱体从水中匀速提起至其上表面刚好露出水面之前,水的密度一定,容器内水的深度不变,根据p

=pgh可知,容器底受到水的压强不变;

②从圆柱体上表面刚露出水面到圆柱体直至下表面刚好离开水面的过程中,圆柱体排开水的体积减小,容器内水

的深度逐渐减小;由于圆柱体被匀速提起,容器的形状上粗下细,根据△丫排=5/\11可知,水的深度减小的越来

越快,根据p=pgh可知,容器底受到水的压强逐渐变小,并且也是减小得越来越快。符合这个规律的只有D图

象,故ABC错误,D正确。

答案:D。

4.如图所示,一圆形水管左粗右细,a、b为粗管和细管中同一水平面上的点,水管中有一气泡,随水向右快速运

动,气泡经过a、b两点时体积大小的比较,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a点时大B.b点时大C.一样大D.均有可能

解:由于圆形水管左粗右细,当水经过a、b两点时,b点的流速大,压强小,所以气泡经过b点时的体积大于a

点时体积,故B正确、ACD错误。

答案:Bo

5.用空易拉罐来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下列操作能达到目的的是()

A.用手捏易拉罐,易拉罐变瘪

B.用重物压易拉罐,易拉罐变瘪

C.让易拉罐从高处下落撞击地面,易拉罐变瘪

D.用注射器抽取密封易拉罐中空气,易拉罐变瘪

解:A、用手捏易拉罐,易拉罐变瘪,是手给易拉罐一个力,改变了易拉罐的形状,故A错误。

B、用重物压易拉罐,易拉罐变瘪,是重物给易拉罐一个力,改变了易拉罐的形状,故B错误。

C、让易拉罐从高处下落撞击地面,易拉罐变瘪,是地面给易拉罐一个力,改变了易拉罐的形状,故C错误。

D、用注射器抽取密封易拉罐中空气,易拉罐内的气压减小,易拉罐外面大气压大于易拉罐内部压强,所以易拉

罐受到向内的压力大于向外的压力,这两个力的合力把易拉罐压瘪,可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故D正确。

答案:Do

6.如图所示,将一个普通的乒乓球轻轻放入漏斗中,用电吹风从细管吹向漏斗的大口,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球不会被向上吹起,因为其下方气体流速大,压强大

B.球不会被向上吹起,因为其下方气体流速大,压强小

C.球会被向上吹起,因为其下方气体流速大,压强大

D.球会被向上吹起,因为其下方气体流速大,压强小

解:A、电吹风从管口向上吹气时,乒乓球的下方空气流动速度大,压强小;上方空气流动速度小,压强大,球

不会被吹起,故A错误。

B、乒乓球的下方空气流动速度大,压强小;上方空气流动速度小,压强大,球不会被吹起,故B正确。

C、乒乓球的下方空气流动速度大,压强小;上方空气流动速度小,压强大,球不会被吹起,故C错误;

D、球不会被向上吹起,因为其下方气体流速大,压强小,故D错误。

答案:Bo

7.在泸州市第35届科技创新大赛上,某学生在现场展示了科创作品。他把橡胶管一端放入位置较低盛有冷水的烧

杯中,另一端与塑料瓶盖相连并密封,在空塑料瓶中倒入少许热水摇晃后倒掉,然后迅速用瓶盖盖住瓶口并拧紧,

发现烧杯中的水通过橡胶管慢慢流入位置较高的瓶内,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塑料瓶中倒入热水摇晃后倒掉,目的是让瓶内空气增加

B.用瓶盖盖住瓶口并拧紧,目的是让瓶内气压始终等于大气压

C.烧杯中的水流入到位置较高的塑料瓶,是利用了连通器原理

D.烧杯中的水流入到位置较高的塑料瓶,是因为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

解:A、往空矿泉水瓶内注入少量的热水,摇晃后倒掉并立即盖紧瓶盖,过一会儿瓶内水蒸气液化,体积变小,

瓶内气体压强变小,故A错误;

B、将瓶盖盖住瓶口并拧紧,目的是不让大气进入瓶中,水蒸气液化,体积变小,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故B错

误;

C、烧杯中的水流入到位置较高的塑料瓶,是大气压强的作用,不是连通器原理,故C错误;

D、烧杯中的水流入到位置较高的塑料瓶,是因为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烧杯中的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流入塑

料瓶,故D正确。

答案:Do

8.下列情景都与气压有关,其中有一种情景与其他三种的原理有所不同,这种情景是()

A.刮大风时会有房屋顶部被大风掀起的情况

B.打开的窗户外有平行于墙壁的风吹过时,窗帘会飘出窗外

C.等候列车的乘客应站在安全线以外,否则会被“吸”向列车

D.将吸盘按在光洁的瓷砖表面,放手后吸盘会被“吸”在瓷砖上

解:

A、风刮过屋顶,屋顶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大,压强小;屋内空气流动速度小,压强大,屋顶受到向上的压强大

于向下的压强,受到的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产生一个向上的压力差,把屋顶掀开,其原理是流体压强和

流速的关系;

B、刮大风时,风沿着外墙吹过,窗帘外侧空气流速大,压强小,内侧空气流速慢,压强大,窗帘受到向外的压

强大于向内的压强,把窗帘压向窗户外面,其原理是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C、当列车驶进站台时,会带动人和车之间的空气流动速度加快,此时人外侧的空气流动速度慢,根据流体压强

与流速的关系可知:人外侧空气流速慢压强大,而内侧流速快压强小,会产生一个向内侧的压强差,故乘客被“吸”

向列车,其原理是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D、将吸盘按在光洁的瓷砖表面,放手后吸盘会被“吸”在瓷砖上,利用的是大气压强。

综上分析可知,与其他三种的原理不同的是D。

答案:Do

9.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甲、乙两个烧杯放在水平桌面上,两个烧杯内装有密度不同的液体,在两烧杯中,距杯

底同一高度处有A、B两点压强相等,甲、乙中液体对杯底的压强分别为p甲、p乙,甲、乙对桌面的压强分别为

pi、P2,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甲乙

A.p甲<p乙,pi<p2B.PEp>p乙,pi>p2

C.p甲Vp乙,pi>p2D.p甲>p乙,pi<p2

解:

(1)由图知,A、B所处的深度hA>hB,

而A、B两点压强相等,即PA=PB,

由P=pgh可知液体密度P甲〈P乙;

设A、B距离杯底的高度为h,

烧杯底受到的压强:

P底甲=pA+pAgh,p底乙=pB+pBgh,

因为PA=pB,PA〈PB,

所以pA+p甲ghVpB+p乙gh,

所以烧杯底受到的压强:

p甲<p乙,

(2)因为烧杯是直壁容器,烧杯底受到的压强p=£=C,

SS

设液体重分别为G甲、G乙,烧杯底面积为S,

G甲G7

P¥=----,P乙

SS

,GmG7

可得,_Z_<_SL,

SS

两烧杯内液体重G甲<G乙;

因为烧杯对桌面的压力F=G杯+G液,

所以甲烧杯对桌面的压力F甲=G杯+G甲,

乙烧杯对桌面的压力F乙=6ff+G乙,

所以烧杯对桌面的压力F甲<F乙,

因为p=E、受力面积相同,

S

所以烧杯甲、乙对桌面的压强P1<P2,故A正确。

答案:Ao

10.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中分别倒入甲和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如图所示,若甲和乙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则比

较甲液体和乙液体质量,下面正确的是()

甲乙

A.m^>m乙B.m甲=111乙C.m甲Vm乙D.无法比较

解:因为甲和乙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所以PT=p乙;

由p=pgh可得,p甲ghT=pz,gh乙,而h甲<h乙,所以p[p>p乙;

因为容器完全相同,由F=pS可得,p甲gh用S=p乙gh乙S;

如果容器为圆柱体,则p甲gh甲S=p乙gh乙S0G¥=G乙;

根据图示可知,两个容器相对于圆柱容器减少液体的体积相同,因此减小液体的重力关系:G用'=p甲gV,G/

=P乙gV

由于p(P>p乙,所以G甲'>Gz/;

则G甲-G甲'<G乙-G/,即甲容器内液体甲的质量小于乙容器内液体乙的质量,故选C。

答案:C=

11.如图所示,A、B为完全相同的两个容器,分别盛有7cm、5cm深的水,A、B之间用导管连接。若将阀门K

打开,最后A、B两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之比为()

A.5:7B.2:3C.3:7D.1:1

解:根据题中的插图可知,打开阀门后,两容器中的液面会相平,A液面下降2cm,变为hA=5cm,B液面上升

2cm,变为hB=7cm,

A、B两容器底面的压强之比:

PAPghA=5cm=5

PBP§hB7cm7

答案:Ao

12.在测量大气压的实验中,为消除活塞与针筒间的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某同学采用了图示装置,将注射器筒固

定在水平桌面上,把活塞推至注射器筒底端,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活塞通过水平细线与烧杯相连,向烧

杯中缓慢加水,当活塞刚开始向左滑动时,测得杯中水的质量为880g;然后向外缓慢抽水,当活塞刚开始向右

滑动时,测得杯中水的质量为460g,烧杯质量为100g,活塞面积为7X1(T5m2,g=iON/kg轮轴间的摩擦和细

线重不计,则所测大气压的值应为()

A.1.26X105PaB.1.10X105PaC.1.01X105PaD.0.96X105Pa

解:当注射器中的活塞开始向左滑动时,Gi=(0.88+0.1)kgX10N/kg=9.8N,对活塞受力分析:f+F=Gi=9.8N;

当注射器中的活塞开始向右滑动时,G2=(0.46+0.1)kgX10N/kg=5.6N,对活塞受力分析:F-f=G2=5.6N;

两式联立解得:F=7.7N;

;.p=E=———=1.10X105Pa;

-52

S7X10m

答案:B=

13.如图,装有两种不同液体的烧杯置于水平面上,两液体没有混合。上层液体的高度为

h,密度为0.8p;下层液体的高度为2h,密度为p.则液体对烧杯底部的压强为()

A.2.4pghB.2.7pghC.2.8pghD.3pgh

解:上层液体所产生的压强:

p±=pighi=0.8pgh;

下层液体所产生的压强:

pT=p2gh2=pgX2h=2pgh;

因烧杯是柱形容器,则液体对烧杯底部的压强:

P底=p±+pT=0.8pgh+2pgh=2.8pgho

答案:Co

14.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实心正方体物块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甲的边长大于乙的边长。甲对地面的压强为pi,乙

对地面的压强为P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甲乙

A.若甲、乙密度相等,将甲放到乙上,乙对地面的压强有可能变为pi

B.若甲、乙密度相等,将乙放到甲上,甲对地面的压强有可能变为P2

C.若甲、乙质量相等,将甲放到乙上,乙对地面的压强有可能变为pi

D.若甲、乙质量相等,将乙放到甲上,甲对地面的压强有可能变为p2

解:

设甲的边长为a,乙的边长为b,由题意知a>b,由S=L?可知,SQS乙

AB.若甲、乙密度相等,因实心正方体物块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P=//詈=FF=£^=PgL,

则pi=pga,p2=pgb,由a>b可知,pi>p2o

①将甲放到乙上,乙对地面的压强:

,_G甲+G乙=Pa3g+Pb,=pa3gPa3g

P2一—+Pbg=•+P2,

r2,22

S乙bbb

c3

因为a>b,所以.卜"g.>pga=pi,

b2

所以P2>pi,故A错误;

②将乙放到甲上,与甲相比,甲对地面的压力变大,受力面积不变,所以甲对地面的压强变大,即pi'>pi;因

为pi>p2,所以,此时甲对地面的压强pi>pi>p2,故B错误;

CD、如果甲、乙的质量相等,则pi=%=3,

S甲S甲S乙S乙

因为$甲>5乙,所以P1<P2。

①将甲放到乙上,则乙对地面的压强:P2'=2^,且pi=』£=%_,

S乙S甲2s甲

因为2sT>S乙,所以P2'>pi,故C错误;

②将乙放到甲上,甲对地面的压强pi'=2舱,

若S甲=2S乙,则p『=2Bl=旦9_=g=p2,

s甲2s乙S乙

即甲对地面的压强有可能变为P2,故D正确。

答案:Do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9分)

15.如图所示,一块长为L,质量分布均匀的木板A放在水平桌面上,木板A右端与桌边缘相齐,在其右端施加一

水平力F使板A右端缓慢地离开桌边JLL,在木板A移动过程中,木板A对桌面的压强增大,木板A对桌

3

面的压力不变(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解:

因在板的右端施一水平力F使板A右端缓慢地离开桌边1L时,木板与桌面的接触面积变小,受力面积变小,

3

所以,由p=E可知,A对桌面的压强不断增大;

s

因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所以在板A移动过程中,A对桌面的压力不变。

答案:增大;不变。

16.如图,a、b、c、d为某液体内部的四个点,它们刚好位于竖直平面内一长方形的四个顶点,液体在a、b、d三

点的压强以及长方形的边长已在图中标注,则c点的液体压强沿各个(填“竖直”或“各个”)方向,大小

为60kPa:该液体密度为1X1Q3kg/m3,a点的深度为1.2m。(g取10N/kg)

a(12KPa)

•X

3m/'、、如

(36KPa)''、;(36KPa)

、、、、/

*t

'7

c

解:(1)液体压强特点;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所以,c点的液体压强沿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由于abed是竖直平面内一长方形的四个顶点,由图可知:bd受到的液体压强相等,根据p=pgh可知在同一深

度处,贝!J:a到b、d点所在平面的高度与c到b、d点所在平面的高度相等,

根据p=pgh可知:

pc=pb+(pb-pa)=36kPa+(36kPa-12kPa)=60kPa;

(2)已知ab=4m,ad=3m,根据直角三角形的特点可得:bd=5m,

则根据三角形相似可得:2辿=皿,

abbd

所以,hab=3^Xab=2^X4m=2.4m,

bd5m

△pab=pb-pa=36kPa-12kPa=24kPa=24000Pa;

根据p=pgh可得:

p=AE_=——四---=1X103kg/m3;

gAh10N/kgX2.4m

(3)已知:pa=12kPa=12000Pa;

根据p=pgh可得:ha=上工=--------------------------=1.2m。

Pgl.ox103kg/m3XlON/kg

答案:各个;60;1X103;1.2。

17.如图甲为阴阳壶,壶把上开有两孔,可同时盛装两种液体,图乙为该壶的结构示意图,使用时,若捂住甲孔,

则倒出的是乙液体,这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该壶的设计遵循了连通器原理。

,壶嗤

甲孔一乙孔

巴壶把

甲乙

解:

(1)使用时,阴阳壶倾斜,两种液体都向下运动,若捂住甲孔,则左侧壶内气体压强随体积的增大而减小,左

侧壶内气体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所以甲液体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不能倒出;而乙孔使得右侧壶内与外界空气相通,

则右侧壶内外的气体压强相同,乙液体在重力作用下就可流出来。

(2)该壶的壶嘴和壶身上端开口、下端相连,所以该壶的设计遵循了连通器原理。

答案:乙液体;大气压;连通器。

18.我国“新冠疫情”已经得到控制,在党的关怀下,我国实行免费接种新冠疫苗。接种疫苗的注射器针尖做得很

细是用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国外新冠病毒仍在肆虐,如图是护士给确诊病人的输液装置,药

水瓶上插着两根管,一根给病人输液,另一根通过瓶盖扎进瓶内药水中,如图所示,这根“闲置管”是在输液过

程中,当瓶内气压减小时,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使空气进入瓶内。

解:

(1)针头较细,是在压力一定,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

(2)因为输液时,如果没有这根“闲置”,外部压强大于瓶内压强时,液体就无法输入到人体中,所以这根“闲

置管”是在输液过程中,当瓶内气压减小时,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使空气进入瓶内。

答案:减小受力面积;大气压。

19.如图所示,是河水中的漩涡。漩涡边沿水的流速相对中心处的流速较慢,压强较大,从而形成压力差,

导致周边物体易被“吸入”漩涡。(温馨提示:严禁学生私自下河游泳)

解:漩涡边沿水的流速相对中心处的流速较慢,压强较大,而漩涡中心处水的流速较快,压强较小,形成一个向

旋涡中心的压力差,从而导致周边物体易被“吸入”漩涡。

答案:慢;大。

20.如图,A、B为两容器,用一带阀门的管子相连,装有同一种液体,液面相平,则a、b两处的压强pa<Pb

(填或“=")。当打开阀门时,液体不流动(填“流动”或“不流动”)。

解:如图可知,ha<hb,且装有同一种液体,由p=pgh可知,Pa<pb,

当阀门打开时,A和B的上端开口底部连通,构成了连通器。

由于容器中装同一种液体水,并且液面相平,因此打开阀门后,液面仍保持相平,故液体不会流动。

答案:<;不流动。

21.如图所示,两个密度均匀质量相等的圆柱体A、B,底面积之比为SA:SB=2:3.若将A的上方水平截去一段

叠放在B的正上方后,A剩余部分对水平面的压强恰好等于此时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A剩余部分的高度与叠

放后B的总高度相同,则A截去的高度与A原高度之比为Ah:h=1:5,A、B的密度之比为pA:PB=9:

解:(1)设两个密度均匀质量相等圆柱体A、B的质量为m,

则圆柱体A截去部分的质量△!!!=Alm,剩余部分的质量(1--All)m,

hh

因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

所以,A剩余部分和此时B对水平地面的压力之比:

FA:FB=(1-nhjmg.(i+)mg=(1-△h):(i+△1.),

hhhh

因A剩余部分对水平面的压强恰好等于此时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所以,由p=_Lsj得:£a=£旦,

SSB

14

解得:△h=l;

h5

(2)因A剩余部分的高度与叠放后B的总高度相同,

所以,B的高度h'=—h,

5

由丫=511可得,A和B的体积之比:

以―$Ahh=2xh=10

口SB一用■厂不小可

5

由p=2i可得,A、B的密度之比:

V

m

£A=IL=VB=_9_O

PpmVA10

VB

答案:1:5;9:10o

22.如图甲所示的容器放置在水平地面上,该容器上、下两部分都是圆柱体,其横截面积分别为Si、S2,容器底部

装有控制阀门。容器内装有密度为OBXlCpkg/n?的液体,液体通过控制阀门匀速排出的过程中,容器底部受到

液体的压强p随时间t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则阀门打开前液体的深度H=Jcm,上、下两部分横截面积之

比Si:S2=1:4o(g取lON/kg)

解:(1)由乙图可知,当t=Os时,p=1200Pa,

由p=pgh可得,阀门打开前液体的深度:H=-2—=--------,2°咤-----------=0.15m=15cm;

Pg0.8X103kg/m3XlON/kg

(2)设容器上面部分液体的高度为hi,hi对应的液体压强pi=1200Pa-400Pa=800Pa,

贝Uh]=P「=------------------------=0.1m=10cm,

Pg0.8X103kg/m3X10N/kg

所以容器下面部分液体的高度为h2=H-hi=15cm-10cm=5cm;

由于匀速排液,则后20s排出液体的体积是前10s排出液体体积的2倍,

由丫=511可得,上、下两部分液体的体积关系为:2Sihi=S2h2,

则上、下两部分的横截面积之比为:且=上-=5cm=工

s22hi2X10cm4

答案:15;1:4o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21分)

23.小明同学利用A、B两物体、祛码、泡沫等器材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如图所示。

(1)实验中小明是通过观察泡沫的凹陷程度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这种科学探究方法是转换法。

(2)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是在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若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应通过比较图甲和丙所示实验。

(4)小明同学实验时将物体B沿竖直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如图所示。他发现它们对泡沫的压力作用效果

相同,由此他得出的结论是: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无关。你认为他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没有控制压

力大小相同。

解:(1)实验中小明是通过观察泡沫的凹陷程度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这种科学探究方法是转换法;

(2)甲、乙两图中,受力面积相同,乙图中压力更大,故得出的结论是:在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

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若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应控制压力大小相同,只改变受力面积大小,故应比

较图甲、丙两实验;

(4)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应控制压力大小相同,将物体B沿竖直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

时,受力面积不同的同时,压力大小也改变了,即没有控制压力大小相同,得出结论是错误的。

答案:(1)泡沫的凹陷程度;转换法;

(2)在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甲;丙;

(4)没有控制压力大小相同。

24.同学们利用压强计等装置“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进行了如下的操作:

(1)在使用压强计前,发现U形管中两侧液面已有高度差(如图甲所示),接下来的操作是B(选填字母)。

A.直接从U形管右侧中倒出适量液体B.拆除胶管重新安装

(2)正确操作后,分析乙、丙两图的实验现象,初步得出的结论是:同种液体中,液体压强随液体深度的增加

而增大,因此拦河大坝要做成上窄下宽的形状(选填“上窄下宽”或“上宽下窄”);

(3)玲玲保持丙图中探头的位置不变,并向容器内加入适量的浓盐水,她发现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又变大

了,于是得出了“在同一深度,液体的密度越大,其内部的压强越大”的结论。她的操作不可靠,原因是加入盐

水后液面位置改变了,正确操作是应将探头适当上移(选填“上移”或“下移”);

(4)红红用丁装置测量未知液体的密度,在左侧加入适量的水,在右侧缓慢倒入待测液体,直到观察到橡皮膜

相平,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BD(多选);

A.右侧待测液体到容器底的深度hi;

B.右侧待测液体到橡皮膜中心的深度h2;

C.左侧水到容器底的深度h3;

D.左侧水到橡皮膜中心的深度h4;

根据你选用的物理量推导出待测液体密度的表达式为。=担义。水(用题中字母和p水表示)。

h2

解:(1)在使用压强计前,发现U形管中两侧液面已有高度差(如图甲所示),接下来的操作是,只需要将软管

取下,再重新安装,这样的话,U形管中两管上方的气体压强就是相等的(都等于大气压),当橡皮膜没有受到

压强时,U形管中的液面就是相平的;选B;

(2)正确操作后,分析乙、丙两图知,液体密度相同,乙中深度较大,液体产生的压强较大,初步得出的结论

是:同种液体中,液体压强随液体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因此拦河大坝要做成上窄下宽的形状;

(3)研究液体压强与密度的关系,要控制液体的深度相同;

保持丙图中探头的位置不变,并向容器内加入适量的浓盐水,密度增大的同时,液体深度也增大了,没有控制液

体的深度不变;为控制深度相同,正确操作是应将探头适当上移;

(4)①在左侧加入适量的水,在右侧缓慢倒入待测液体,直到观察到橡皮膜相平,则左右液体产生的压强相同,

即p水gh4=p流gh2;

h

P液=>"Xp水,故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

右侧待测液体到橡皮膜中心的深度h2,左侧水到橡皮膜中心的深度h4;

选BD;

②液体的密度的表达式:p液=3_Xp水。

h2

h

答案:(1)B;(2)增大;上窄下宽;(3)上移;(4)BD;,Xp水。

h2

25.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周末开展一次登山活动,他们想利用随身携带的注射器、弹簧测力计、细线、刻度尺

等相关用品测量山顶的大气压。测量方案如下:

y--血逊:

彳C

A.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针筒的底端,然后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小孔;

B.如图甲所示,用细线拴住注射器活塞颈部,使线的一端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右慢慢拉动针

筒,当活塞刚开始滑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

C.读出注射器针筒上有刻度部分的容积V;

D.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针筒上有刻度部分的长度L。

请根据他们设计的方案回答以下问题:

(1)测量中,分析研究的是大气对活塞(选填“针筒”或“活塞”)的压力,当活塞相对于针筒开始滑动

时,以地面为参照物,研究对象处于静止状态。若不考虑其它因素,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可知,研究

对象在水平方向所受的大气压力与拉力大小相等。

(2)实验时同学们发现注射器顶端装针头处空气无法排尽,这将会使测量结果偏小(选填“偏大”、“不变”

或“偏小”)。同学们联想到去医院打针的情景,可采取简单的办法将注射器内空气排尽。你的方法是将注射

器内抽满水,端口向上推动活塞排水,使得顶端保留水,再封口。

(3)测量前,有同学建议在活塞周围涂抹润滑油,然后将其插入针筒中,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活塞的密封

性好;二是可以减小摩擦。实验过程中他们让弹簧测力计和注射器保持在水平方向,可以减小活塞自身

重力对实验的影响,从而提高实验的精确程度。

(4)若同学们用图乙中B注射器在测量时,弹簧测力计被拉到5N,活塞仍没有滑动。可改用图乙中的C(选

填“A”或"C")注射器。用测量步骤中的V、L和F表示大气压的值,则p=巫。

—v一

解:(1)该实验中以活塞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的是大气对活塞的压力;

当活塞相对于针筒开始滑动时,以地面为参照物,活塞与地面间没有位置的变化,是静止的;

当注射器中的活塞开始滑动时,利用二力平衡原理来测出大气对活塞的压力。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与大气的压力刚

好平衡,因此需要记录此时的示数;

(2)注射器顶端装针头处空气无法排尽,即有残余气体,注射器内还会有一定气压,这样会使拉力变小,在面

积不变的情况下,测得的大气压会偏小;

将注射器内抽满水,端口向上推动活塞排水,使得顶端保留水,再封口,可以采用这一简单的方法将注射器内空

气排尽。

(3)涂抹凡士林的好处:一是减小摩擦,二是活塞的密封性好。

当弹簧测力计和注射器筒不在水平方向时,由于活塞受重力的作用,使得测力计的拉力不等于大气压力,从而影

响测得的大气压,所以让弹簧测力计和注射器筒保持在水平方向,目的是为了减小活塞自身重力对实验的影响,

从而提高实验的准确程度。

(4)因为大气的压强是一定的,根据公式F=pS,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也会越小,所以当弹簧测力计量程不够

时,可换用小量程注射器,故选C;

活塞的面积s=y,将测量结果代入压强公式得:p=E=《=IL。

LSV.V

L

答案:(1)活塞;静止;二力平衡;(2)偏小;将注射器内抽满水,端口向上推动活塞排水,使得顶端保留水,

再封口;(3)减小摩擦;活塞自身重力;(4)C;巫。

V

四'计算题(26题10分,27题8分,共18分)

26.实心圆柱体甲和长方体乙分别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甲的密度为0.6XICPkg/n?,质量为12kg、底面积为4义102m2,

乙的质量为5.4kg,边长分别为0.1m、0.2m、0.3m,(g取10N/kg)

(1)求乙的密度

(2)求甲直立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3)若在甲的上方水平截去一段并叠放在乙的正上方后、甲剩余圆柱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恰好等于此时乙对水

平地面压强的最小值,求甲截去的高度。

解:(1)长方体乙的体积:

V乙=21>。=0.1111义0.2mX0.3m=6X103m3,

乙的密度:

p乙_^£1—=0.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