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总复习分类培优训练:诗歌阅读(词曲)(解析卷)_第1页
2025年高考语文总复习分类培优训练:诗歌阅读(词曲)(解析卷)_第2页
2025年高考语文总复习分类培优训练:诗歌阅读(词曲)(解析卷)_第3页
2025年高考语文总复习分类培优训练:诗歌阅读(词曲)(解析卷)_第4页
2025年高考语文总复习分类培优训练:诗歌阅读(词曲)(解析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0诗歌阅读(词曲)

【2023年】

(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临江仙

晃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案】14.A15.①用动词“垂”“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运用虚写的手法,

想象在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秀丽的春景。

②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安慰即

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愫。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词中“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意思

是眼前虽是相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别你了。从今夜开始细数,到明年分离时还有多少相聚的时

候。据此看出词人是明年送别朋友,属于虚写,并不是真实的场景。

故选Ao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意思是观赏那江水中倒映的柳影和隐在雪中零落的梅花。

词句选取春日的“柳影”和“梅花”作为意象,用动词“垂”“谢”赋予景物动态的美感,写出杨

柳的婀娜多姿和梅花绽放后的零落之态。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秀丽的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

溪岸边,去观赏依依杨柳映在水面的倒影和枝枝梅花在白雪中纷纷零落。

词人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既安

慰了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将离别的伤感融入一片春光之中,伤

感中又带有乐观豁达的情愫。

【翻译】

身外的闲愁充满了双眼,人世间的欢乐常常是稀缺的。明年应该写一首诗送给你。试着从

今夜开始计算,我们相会的时间还有多少呢?

我想用浅浅的酒来邀请谁一起来品尝,只有你才是真正了解我的深情的人。东溪的春天已

经接近,我们正好可以一起去看那美景。柳条低垂在江上影子倒映水中,梅花在雪中枝头凋谢。

【赏析】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此两句是抒情。晁补之体察人情事理之变,发出闲愁空

满,欢事常稀的人生感慨。

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此三句是叙事。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小山词如'明年应赋送君诗。细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浅处皆深。”虽然赏析的是晏几

道的词,但两人此三句相差无几,同样适用。此三句虽然语浅,通俗平易,但都透露着深情,

细腻地描绘了作者计算未来相会的日子时间多少的心理活动。末句还有另外一种翻译:试着从

今夜回头来数一数,相会见面的时间实际曾经有多少呢?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的真挚感情。

两者翻译皆可,不过,笔者觉得第一种翻译表达效果更深刻。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

故人。”元二使尚有王维奉劝干一杯美酒送别,而我们离别之后,邀请谁来劝酒呢?没有人,

只有你知道我的一片深情,这足以看出晁补之对朋友深厚的友谊。

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春天近了,春光美好,我们可以相约去东溪

赏春,一起回来。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愿望。结句为人称道“妙绝”,清代许昂霄《词综偶评》:

“结句绝妙,惜起笔稍率。”(结句写得极好,可惜起笔稍微草率了)。从句式看,结句对仗工

整,“柳”和“梅”,“江”和“雪”工对。末两句似出自晚唐李商隐《莫愁》诗:“雪中梅中谁

与期,梅雪相兼一万枝。”或晚唐温庭筠《西江贻钓叟骞生》诗:“昨日欢娱竟何在,一枝梅谢

楚江头。"十字状写春天美景,细柳与江影,梅花与雪相互映衬,以春柳冬梅的美好,江水澄

澈、梅雪纯洁烘托渲染,借景抒情,抒发作者真挚纯洁的友情。“梅谢”有梅花凋谢和辞别之

意,以景结情,即眼前景,寄万般情,含蓄味咏,给读者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2023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本题共2小题.9分)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筋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15.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D

15.①看破虚幻的世界,放弃过往的无谓名利。体现出作者处世豁达的人生态度,旷达自然,

超凡脱俗。

②穿着蜡屐登山率真地饮酒,带上第杖自在地行走,身体自由,心灵宁静。体现出作者宁静从

容的心境,诠释着作者退居后乐观淡泊的精神追求。

③闲暇之时在溪边题诗,听着远处传来烟霭外采菱人的歌声。写作者对官场失望之后徜徉在山

水之间,不问世事,抒写闲适情趣,力求解脱之道的旷达胸怀。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错。“与君同

醉醒”,意思是与友人一同醉醒,表达闲适自在的心情。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意思

是看破虚幻的世界,放弃过往的无谓名利。体现出作者处世豁达的人生态度,旷达自然,超凡

脱俗。“蜡屐登山真率饮,第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意思是穿着蜡屐登山真诚率真地饮

酒,带上筑杖自在地行走,身体自由,心灵宁静。据此看出作者宁静从容的心境,诠释着作者

退居后乐观淡泊的精神追求。“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意思是闲暇之时在溪边题

上一首诗,听着远处传来烟霭外采菱人的歌声。作者对官场失望之后徜徉在山水之间,不问世

事,抒写闲适情趣力求解脱之道的旷达胸怀。

【翻译】

看透了充斥着纷繁妄想和假相的俗世,把如同昨夜旧梦般虚幻的虚名放到一边。脚着涂过

蜡的木屐,拄着第竹手杖,穿过树林,登上山峰,率意地饮酒,自由地行走。此时的我,身心

安闲怡悦。

毛毛细雨停了,天气刚刚转晴。冬日残余的寒气仍然尖利。身在碧溪之上,悠然地在苔纸

上题写诗句;耳畔传来烟霭之外采菱人缥缈的歌声。此刻,我想与您一同沉醉。

【赏析】

这是一首禅宗诗,“看破空花尘世”,作为一种处世的豁达人生态度而为士大夫所接受,也

融入了诗词的创作活动之中。禅宗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是全面而又有深刻的,它丰富了诗词

的创作,并且推动了诗词的深入发展。

尘世,放轻昨梦浮名。看破,轻放,一方面是诗人超尘脱俗、淡泊洒脱这一情怀的外在表

现与自结果,一方面何尝不是诗人求而不得人生空老的无奈慰解呢?总之,此二句直接点明诗

人的人生态度,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真率饮,筑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诗人穿着蜡屐、拄着筑杖,穿林登山,畅饮漫行,

通过衣着装束、行为活动的细节,一个身闲心逸优游山林的幽人雅士形象跃然纸上。身闲心太

平,既是直抒胸臆,又可以说是用典,都充分地表现了诗人此刻的心态。

犹力,廉纤细雨初晴。此二句写景,在诗人笔下,毛毛雨刚停,天气刚刚放晴,但是冬日

残余的寒气仍然尖利侵人。诗人描摹了一幅细雨初歇、余寒犹力的初春山林图,应该说是一幅

哀景。诗人这样写,一则以哀景衬乐情,即使景色惨淡仍然无法影响诗快乐的心情,足见诗人

情绪的高昂;一则结合上文,诗独自一人在如此寥落、暗淡、冷寂的山林中,却仿佛找到了一

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似乎诗人原本就属于这里一样。

溪上句,麦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前二句写诗人在纸上闲题诗句,耳畔传来远处采

菱人缥缈的歌声。这份您闲让人想起放翁《临安春雨初霁》中“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细

分茶”的句子,多么热悉的情境啊!然而放翁的清闲之中总是夹杂着浓浓的失意与无奈。毕竟,

谁能相信一位弥留之际仍然喊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

勿忘告乃翁”的爱国志士,会如此轻松地逍遥于丘壑泉石之间呢?与君同醉醒,醉醒,应该是

偏义复词,偏在“醉二

此句的意思,即诗人要与君同醉。君,所指不明。此句表意的重心在“同醉醒”三字,如

此写,一方面进一步表现了诗人纵情山水、忘怀得失的超脱,可以说是整首诗情感的高潮;一

方面,“同醉”,又流露出诗人借酒消愁、但愿长醉不愿醒的隐秘心曲,折射出诗人英雄空老的

愤懑与无奈。

【2022年】

(2022•新高考1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

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A

16.(1)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2)“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

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3)要懂得长幼之序,懂得天理人伦等做人的道理。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错。此句意思是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

觅。“苦”,形容执著地追求,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不是说词人年老体弱,感到

此行会比较困难。

故选Ao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词的末三句“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是作者就此情此境所引发的感想,

是此词的哲理所在,也正是作者的希望。

首先,作者由“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感悟到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无边

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是说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词中的“南山”,大约指的

是春光优美之处。这里可以象征为幸福、美好。“苦”字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可

以看做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这是作者所肯定的。

其次,作者由人们在人日这一天的祈求丰收、追求幸福的实践活动,提醒人们,“人”的实

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村村”三句,以及下片“翁前”

两句,写的是农村“人日”这一天的热闹景象,是作者“觅”春所见。“祈麦祈蚕”,就是祈求农事

丰收,点出“村村箫鼓家家笛”这项活动的目的。他们要用这尽情的箫鼓和笛声表达他们心中的

祈求。“商行贾坐农耕织”,这一组活动,由商、贾、农三种行当的人物组成,而作者用“行”、

“坐”、“耕织”三个词,点明了三种行当人物的特征,语言简练。在古代,商人们分为行商和坐

商两种。“耕织”则为“农”的本业。当然,这里不一定实写“人日”所见,而是作者由人们的祈求

而联想到的各种自食其力的人所从事的争取丰收、幸福的实践活动。

第三,作者由“翁前子后孙扶掖",告诉我们要懂得长幼之序。“翁前子后孙扶掖”正是“来

趁元正七”的老老少少,子子孙孙。从“翁”、“子”、“孙”的排列顺序中我们可以看到魏了翁对长

幼之序极为重视。

翻译:春天的景色无边无际,人们苦于向南山寻找什么呢?村村箫鼓家家笛,祈求麦收和

蚕丝的丰收,来庆祝正月十五元宵节。

老翁扶持着孙子,商人进行买卖,农人忙于耕织,要知道这个道理是没有今昔之分的,如

果能够学会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间最美好的日子。

赏析:正月的时候正值春天,故词以“无边春色”起头。尽管到处是春色,还是要去南山

寻春。次句的“苦”字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而“南山”则指出了作者和友人一

同去觅春的地点。

首句运用互文的手法,写出了农村“人日”这一天的热闹景象。是作者同友人“觅”春所

见,看见此番盛景,于是便成为此词写作的一个重点。作者用“箫鼓”、“笛”写节日歌舞之盛,

用“村村”、“家家”写范围之大,仅此十六字,就将农村“人日”的风俗景观以及人们的欢乐

情绪地渲染出来。“祈麦祈蚕”,点出“村村箫鼓家家笛”这项活动的目的一一对丰收的盼望与

担忧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下阙首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祖孙三代一同行走的画面。“爷爷在前,儿子在后,孙子扶掖”,

体现出长幼有序,其次“商行贾坐农耕织”一句,点明无论是商贾还是农人,都忙于自己的事

务。作者用“行”、“坐”、“耕织”三个词,点明了三种行业人物的特征,语言简练,与上文“村

村箫鼓家家笛”相照应,都描绘出了一片繁忙的景象;体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词的末三句,是作者就此番盛景所引发的感想,是本词的所要表达的道理,也是作者的告

诫与希望。须知”是告诫语,作者告诉人们:“人日”中的“人”的种种活动与期望,古往今

来,都是一样的,“人”本就是向上的生物,无时无刻都在追求着幸福与美好。所以,人们如

果都懂得做人的道理,践行着在“人日”里的想法与追求,那“日日是人日”也就是现实了。

作者通过与友人一同去南山觅春,在看见正月初七的盛景后,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可以懂

得做人的道理,以“人日”之心处世,便可去追求幸福,追求自由,也表达作者告诫人们应长

幼有序和追求幸福的美好期望。

【2021年】

(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赠鹭鹭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纵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鹭去虾纵较多的“远浦”“别渚”。

C.本词将鹭鹭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

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鹭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15.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答案】14.D15.①本词语言多用口语,风格亲切自然,浅近直白,通俗易懂。

②语言诙谐风趣,活动生动。

【1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赏析能力。D.“听觉”是错误的。本词词末中“听”是任

凭的意思,没有听觉描写,只是从视觉上书写了鹭鹭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故选

Do

【1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语言特色的鉴赏能力。作答时抓住本词的重点语句“来

吾告汝”“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虾跳纵舞”,可见本词并非

辛词一贯的沉雄豪迈,而是清新明快的词风。明确本词的语言特色后,结合诗中相关语句具体

分析这种特色并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即可。本词开篇就写到“溪边白鹭,来吾

告汝”就像作者边抚摸着鹭鹭边同它谈话,并且话中称鹭鹭为“汝”“君”,告诉它要去鱼虾多的

地方去捕食,要有鸿鹄之志。采用这种对话式的描写,营造出了轻松亲切的氛围。本词采用了

很多口语化的语言,如“鱼儿”“堪数”“剩有”“来”等,这些口语的运用,不加雕饰的语言,使语

言更清新自然,表达更加的直白,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翻译:

溪边的白鹭呀,我来告诉你:溪里的鱼儿已经寥寥可数了。我固然爱护你,可你也该怜惜

鱼儿,我们大家之间要快活相处才对。

在远远那片白色沙岸,在水中那个青泥小岛,有许多虾在跳,泥鳏:在舞。你可以飞去那里

随意觅食,饱了才飞回来。当微风吹动你头顶上那根长长的羽毛,我就来迎接你。

赏析:

这首词活泼风趣,借与白鹭的对话,表现出作者美好的生活情趣。

起句直呼溪边食鱼儿的白鹭,要它前来听自己的劝告。以下作者的劝告说服,藏有数个曲

折。他先动之以情,说溪中的鱼儿已经寥寥可数了;再晓之以理,要它体谅主人的心意,推己

及人,与溪中的鱼儿泯去物我,浑然相处。这种物我的浑然一处,正是作者在隐居生活中感悟

到的理想生存境界。但是,他虽然强调物我浑然,却并没有泯灭美丑与善恶,不然,物我浑然

就变成了和稀泥的庸夫哲学。下片他接着劝告白鹭,但在情意上有所转折:他由眼前溪边而想

到远浦别渚,由清美的鱼儿想到泥沙中无数舞动的虾纵,诱导白鹭去那里饱食美餐。值得注意

的是,他在想象饱食归来的白鹭形象时,简直把它设想成了一个头上白羽飘飘的斗士,这充分

反映了他对“虾纵”的厌恶。这样的表情方式,使词中的鱼儿和虾纵,成了善类和恶类的象征。

而他爱恨分明、疾恶如仇的样子,也很像写过“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的杜甫。

这使得这首词虽似随兴写成,但却有一定的寓意。

这是一篇对白鹭的箴言,其中抒写了词人对现实的感受和一腔无可诉说的幽愤,颇有深意。

上片以祈使句作开场白,以下便是对白鹭的谆谆教诲:先指出“鱼儿堪数”的现实,然后提出

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词人以命令而强迫的语气说:“要物我、欣然一处”,既是他倔强不屈性

格的表现,又是他无力抗争、姑且如此的想法的流露。下片意境拓宽,指出寄情自然的志向,

这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因而末两句看似放达,实则辛酸,满含一腔孤愤。词人表现出一副麻

木不仁、超然世外的模样,对世事根本不理不睬,无知无觉,其实是理想破灭后,对现实彻底

绝望后的心志灰冷。这种情感在词中表达得深沉蕴藉。

这首词构思荒诞,但其中藏有天真的生活趣味和深刻的人生体验。在结构上,以人劝鸟构

筑全篇的基本骨架,形式上虽打破了词上下片分段的常态结构,但上下片在意思上实有所转折。

全词语言通俗,口语化,毫不雕饰,一改辛词中大量用典之风。通篇运用拟人手法,读来大有

深意。

(2021•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意难忘•山家

[清]吴伟业

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文木几,小窗纱,是

好事人家。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

衰翁健饭堪夸。把瘦尊①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

这风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烂蝶生涯。

【注】①瘦尊,即瘦樽用瘦瘤状木根所制的酒杯。

19.词中“衰翁”的身份是。下片中“”一词点出山家的生活状态,

可谓词眼。

20.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

【答案】19.(1).隐士(农夫)(2).烂漫

20.写景艺术:①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从村坞、山家到室内,步移景换。②意象丰密,

色彩和谐。“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构成明净清幽之境。③以动写静,动静结合。如“苔径逐

篱斜”。

叙事艺术:①对比衬托。如“蓑翁”与“健饭”。②铺陈写实。如“高话”以下,一一叙写山家

生活。③以农家话语写自适情态。如“汲水自浇瓜”。

【1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诗眼的能力。

上阕写衰翁的居住环境在山野,室内陈设着文木制作的几案,小巧的窗户饰着纱,说明主

人虽在山野也十分讲究,让人感到他是个富于生活情趣的雅士,故可推知其为隐士;下阕写衰

翁话桑麻、种柳浇地,也可理解是为农夫。

下阙写衰翁待客,写了席间主客欢洽之情,啜茶饮酒,高话桑麻,去年自己耕种的山田收

成极好,可以无忧无虑乐陶陶地过舒心日子了。生活丰富多彩,状态极佳。故能表现这一状态

的词应为“烂漫”。

【20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上阕写景。由步行向山家时沿途所见落笔。首句“村坞云遮”写由下仰望山上,人家村

落在白云缭绕中依约可见。渐行渐近,写看到一幢房子,小径沿着篱笆斜伸过去,最后再到室

内的陈设。词的上片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移步换景的手法写景;

房子依水傍石,稳稳地临溪而立,小径生满青苔,接着两句是写稍近些看到的老树上缠绕

着青青的藤蔓,翠绿的修竹映衬着溪边的白沙,色彩鲜明可爱。用白描之笔富有层次地描绘了

山家四周的环境和景物。描绘了隐士山家的幽静环境;

“苔径逐篱斜”,小径沿着篱笆斜伸过去,“逐”字化静为动;“文木几,小窗纱”“启北扉,移

床待客”动静结合,表现农家生活的意趣,衬托出主人潇洒出尘的品格。

下片写席间主客欢洽之情。隐士是个苍老体弱的衰翁,却出人意外地饮食健胜。作者用“衰

翁健饭堪夸”一句来表示自己的惊奇,“衰翁”与“健饭”形成非常有趣的对比。

老人十分健谈,边啜茶饮酒,边兴致勃勃地谈起了农事。“把瘦尊茗碗,高话桑麻。穿池

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一一罗列叙写田家生活及农事,为铺

陈写实的手法。

“穿池还种柳”是说在池边开沟引水,并种上柳树,与下面“汲水自浇瓜”都是老翁的农活。

这两句以农家话语写老农的悠游轻松,让人羡慕隐逸生活的闲适。“这风味清佳”!这一句赞

语非常口语化,老翁怡然而乐的神情跃然纸上。

【翻译】

在白云深处,有一个小山村。山村四周是一些老树盘根,枯藤缠绕;有数丛翠竹青青,溪

水明净,有一片洁净沙滩。小溪临堂,房屋稳立溪石之上,一条青苔小径沿着倾斜的篱笆伸向

远方。木头茶几纹路清晰,小窗纱如纸般轻薄透明,这是一个热情好客的人家。打开北面的小

门,准备好坐具,等待远方的客人。数百树梅花环绕人家,让宁静的环境中浸润了幽幽的清香。

上阕描写山里人家优美的自然环境。渲染了清幽宁静的生活氛围,为下阕烘托老人隐者形象做

了铺垫。

老人家身体健康,吃饭吃的够多。老人用瘦樽饮酒,用茗碗喝茶,还与远道而来的友人

热情谈论家里的生活趣事。老人凿池引溪水,养鱼养虾,四周种上荫荫垂柳,亲自引池水浇灌

瓜菜。秋霜之后有柑橘,清明节前有新茶,这些都是上好的乡村美味。最可喜的是,去年山上

的田地大丰收,今年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越发自在。下阕通过对老人动作语言的描写,塑造

了一个健康有活力,生活轻松愉悦的隐士形象。

【赏析】

意难忘是词牌名。“山家”指居住在山里的人家。

上阕从步行向山家时沿途所见落笔,移步换景,由远及近,由外到内。村落被白云缭绕隐

约可见;渐行渐近房屋,房子依水傍石,临溪而立;小径生满青苔,沿着篱笆而去。最后写室

内陈设。“文木几,小窗纱”“启北扉、移床待客”动静结合,表现农家生活意趣,衬托主人潇

洒出尘品格。

下片写主客欢洽之情。主人是位衰翁,却饮食健胜,“衰翁”与“健饭”形成趣味性对比。

且主人健谈,一边啜茶饮酒,一边笑谈农事。“把瘦尊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

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铺陈田家生活及农事。“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以

农家话语显主人的轻松悠游,有一种让人羡慕隐逸的闲适。“这风味清佳”这一口语化赞语,

突出主人的怡然而乐。

(2021年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

念奴娇

用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

[宋]朱熹

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注山头仙客。绝艳谁怜,

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

应笑俗李粗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画角吹残,

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注]姑射:神话中的山名,神仙所居之处。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和”,即和韵,是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这首词就是朱熹依照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花词

的韵而创作的。

B.词的开篇运用拟人手法,并以问句提起,将梅花与“群芳”比较,突出梅花的清香与

洁白。

C.词中写梅花美艳无比,与姑射山仙人相伴;“风露冰雪”的考验赋予了梅花不同寻常的

韵致。

D.“画角”“绿阴”数句,写梅花宁愿休歇凋零,也不愿结出青青的梅子而被人折断梅枝。

15.“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16.请指出词人借梅花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人格。

【答案】

14.C15.黄昏时分,梅花闲展芳姿,月色清凉,倒映在澄莹的溪水中。描绘了一幅清

雅幽静的画面。

16.天性高洁,保持本心,特立独行,不同流俗。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风露冰雪’的考验赋予了梅花不同寻常的韵致”错。“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意

思是梅花的高洁风致是天然生成,与风露冰雪无关。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景物形象及画面的鉴赏能力。

“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写黄昏时分,梅花面对清浅的溪水临水弄影,清清溪

水倒影着天上一轮明月,和梅花的倩影构成绝美的图景。此句选择梅花、清溪和霜月为意象,

描绘梅花倒影在溪水中的芳姿,整个画面清幽雅致,澄澈人心。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与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描写梅花在群芳中保持“真香纯白”,只有姑射山头的仙人能与之为伍,并说梅花天

性高洁,与风霜冰雪无关,写出梅花的天性高洁;

再写梅花“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为了保持自己的高洁本心,宁可远远离开尘世,与

那污浊的尘世保持距离,写出梅花的保持本心,不同流俗。

诗歌用俗李粗桃衬托梅花的高洁,那些俗艳的花朵争奇斗艳,招蜂引蝶;而梅花却在明月

的陪伴下在清澈的溪水中映照芳姿,写出梅花的保持本心,特立独行,不同流俗。

梅花的品格就是诗人的理想品格。

【翻译】

面对轻风淡然一笑,遍问群芳,谁才算是真香和纯白?卓然独立俗物无可朋伍,数一下也

只有,姑射的仙客。超绝娇艳有谁怜爱,真心自我珍重,与尘世俗物远隔。天然生就超脱凡俗

的风韵,无关乎风露冰雪滋养打磨。

有理由讪笑粗俗鄙劣的桃李,无来由招引轻狂的蜂蝶。怎比得黄昏你将娴静身影,映现在

清浅小溪霜天雪月。画角声中残落,瑶池楼台梦醒,一切蓦然都结束衰竭。当绿叶浓阴中结出

青青梅子,不要轻易被人披裂摘折。

【赏析】

这首词与朱熹的《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都是傅安道为之赋词,赞梅花。朱熹

的这首《念奴娇》词,是用傅安道的赋梅花词原韵而作。

开首二句,便提出群芳中谁是最纯白清香的花朵的问题,引人注目。以“临风一笑”为领,

此句往后皆在描写梅花神态。“独立无朋"是因,''算只有、姑射注山头仙客”是果。以下四句,

转写梅花的品格。“绝艳谁怜”是就“无朋”而言,世人不识梅的绝艳之姿,而梅并不因之改

变自己。“真心自保”是就“独立”而言,梅花虽美而不娇媚,此梅之所以为梅。“邈与尘缘隔”

是说梅花远离尘世,不与群芳同伍。有一句很关键的词“天然殊胜”,这一句是总束梅花之绝

艳,而对此梅之绝艳,人并不易觉察。由于“无朋”、“独立”,自保真心,才造成“天然殊胜”,

而其中又不关乎风露冰雪之类。

“应笑俗李粗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桃李虽开花早,然而一旦冰雪消融,却免不

了被狂蜂轻蝶采摘。而梅花虽晚开,却能免此厄运,这是因为“无朋”、“独立”、自保真心。

此二句着力在“俗李粗桃”与“梅”的对比中凸现梅花的独特风姿。“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

一溪霜月。”二句再深一层作侧面描写梅之绝艳。无论是“俗李粗桃”还是“狂蜂轻蝶”,都不

及梅花幽寂弄影的绝世风姿。它只是“黄昏闲弄影”而已,却赢得“清浅一溪霜月”,它并不

与“狂蜂轻蝶”去争什么。上片最后一句“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是对题目的表白。它

希望绿阴成时子满枝,赢得人间后人的称誉。

此词对梅的描述是极为成功的,除上所说那种不依流俗、孤高自守的品格外,主要在于其

咏梅的词韵十分美妙。最具有代表性的当是“直下成休歇”这句,使人读了之后,便有如临其

境的感觉。随着词人的描绘,你也就立时置身于梅花丛中,同那万树梅花一起在霜月清浅的寒

夜中修然弄影,那该是何等惬意的事。

最失败的文学作品是那类因过分雕琢词藻而失去了生命灵气的作品。而此词却真正是灵心

妙笔,自成一格。

【2018年】

【2018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3个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⑴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⑶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

草相如檄⑶。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

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提陌⑷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H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

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

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鞋陌:代指襄阳。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手碘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性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15.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16.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答案】14.D15.A

16.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

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

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

舍之情,为此“和缓”。

【解析】

14.题干是“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思

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全词的内容和思想情感。D项,错在“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

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正梅花万里雪深时”,点明时间。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

的。“须相忆”是临行前的执手勉励,相互勉励莫相忘不断传递祖国恢复之大业的消息。

15.题干是“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

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词的内容、判定其表现手法,理解词

人的思想情感。A项,错在“勉励友人报国立功”。东北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应当像诸葛亮

请求出师那样,收复北方失地。山河破碎,投降派的阻挠,以致词人惭愧得都怕读诸葛亮的《出

师表》了。此句中并没有勉励友人报国立功的意思。

16.题干是“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

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词的

艺术特色。回答该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龙吟虎啸”和“和缓”这两个关键的提示词。结合诗句

先回答“龙吟虎啸”的表现,再回答词中“和缓”的表现。“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

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

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一“惊”字,有三层意思:惊山河之

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惊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然而却反其“道”而行之,

让李正之去西南的巴蜀“更草相如檄”。一“更”字,透露出了不出师东北之恨未已,而又要被强

迫到西南去镇压人民。恨上加恨,这个“更”字把一个南宋小朝廷的那种对敌和,对己狠的心态

暴露无遗。下笔非常生动而有力。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

相忆”等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以此相勉,是轻松的调侃,其实正是痛心的变异。

以此寄人,委宛而深厚,见情见志。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翻译】

蜀道攀登难于上青天,一杯薄酒为你践行。正是祖国被侵占的时候,自己又有才能去驱除

外侮,却非要闲置如此。希望借着这首《喻巴蜀檄》让金人闻风心惊。你文才出众,希望大展

身手,为国立功建业。君莫要流泪伤心,请用诗写下一路美好景色:庐山的丰姿,赤壁的激浪,

襄阳的明月。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季节,务必相互勉励莫相忘并不断传递消息。

【赏析】

南宋淳熙十一年(H84年),稼轩以“凭陵上司,缔结同类”的罪名,罢居上饶已经将近

三年了。所以词中处处把李之入任,与己之罢闲,双双对照写来,一喜一忧,缠绵怫恻,寄意

遥深,感人心肺。

起两句,“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点出李之入蜀与己之送行,双双入题,显得情亲

意挚,依依难舍。“登天”虽借用李白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实却暗含此行之艰

难;虽是王命,何尝又不是小人的挟嫌排挤,有如远谪?所以他这阕词写的极其沉郁,这开头

无异已定下了全词的基调。“一杯”,何其简慢;看似淡语,然而却是至情的无间;流露出君子

之交,一杯薄酒足矣。没有华筵歌妓,也没有清客的捧场;只有两个知心的朋友一杯相对,则

这“一杯”二字,不仅写出了友情之深,亦且写尽了世态之薄。笔墨之力量如此,则这“一杯”

也就不少了。

“绣衣”,是对“提刑”的美称。汉武帝时,派使者衣绣衣巡视天下,操有生杀之大权,

称为绣衣直指。李正之提点刑狱公事,也负有司法和监察的任务,所以稼轩也借以称他为“绣

衣使者”。

三、四句:”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点出“中年”,是时稼轩45岁,正是“不惑

之年”,大有作为的时候。然而“多病”,这一“病”字,包含就多了,更何况“多病”。稼轩

正当中年,而一放就是三年。又正是祖国被侵占的时候,自己又有才能去驱除外侮,却非要闲

置如此,内忧外患,不能不“病”。所以他才用“还自叹”三字领起下面两种难堪:已是自己

闲置生愁,怎当堪用的同志又遭远调,离开了中央,这一来抗战派淘汰将尽矣。所以这种离别,

不止友情,更关系国家的命运,才是最大的痛楚。

五、六两句,按词律要求,是要用律句的对仗格式。他巧妙地安上了诸葛亮的《出师表》

和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都是关于蜀的故事。切题已难,而寓意得妙更难。他却举重若轻,

正是有一肚子的学问。'‘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

亮请求出师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着一'‘惊"字,有三层意思:惊山河之破碎;惊投

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怕(惊)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然而却反其“道”而行之,让

李正之去西南的巴蜀“更草相如檄”。据《史记•司马相如传》载:“唐蒙使路通夜郎西焚中,

发巴蜀吏卒……万余人,用兴法诛其渠帅,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

巴蜀民以非上意。”这里着一“更”字,透露出了不出师东北之恨未已,而又要被强迫到西南

去镇压人民。恨上加恨,这个“更”字把一个南宋小朝廷的那种对敌和,对己狠的心态暴露无

遗。下字非常生动而有力。

七、八两句,“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正是双方的小结。自己废置无聊,而李又任

非其所。而“把功名收拾付君侯”的,是因为他毕竟还是有土有责的,和稼轩自己只能耕种以

自适的“稼轩居士”不同,终究还是可以期望以“功名”的。然而稼轩之所以期望于李的功名,

不是铁马金戈,不是临刑的鬼头刀,而是如椽之笔!因为李正之是提刑,他那红笔一勾,是要

人命的,虽不能法外开恩,也要慎之又慎。所谓“况钟之笔,三起三落”。在这六年前,稼轩

也曾有过“按察之权”,而他当时却向皇帝上过《论盗贼札子》,他就曾非常精辟地说过剿“贼”

之害。他说:“民者国之根本,而贪浊之吏迫使为盗,今年剿除,明年扫荡,譬之木焉,日刻

月削,不损则折,臣不胜忧国之心,实有私忧过计者。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

无恃其有平盗之兵也。”用笔,即亦“无恃其有平盗之兵”。能如此,那于国于民也就算是功名

To言来令人欲泪。

过拍起首四句:“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儿女泪”是用王勃《送杜少府之

任蜀川》诗末二句:“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之意。“能”,这里读去声,宁可的意思。这

里是说:与其有作儿女哭泣的时间,倒不如听我说一说你要去的荆楚这一路的风光吧?以此换

头,过度到下阕,一荡上阕愁闷的情绪。用“要新诗准备”贯串“庐山色”、“赤壁浪”、“铜堤

月”。不过这看似闲情逸趣,何等潇洒。其实这正是上阕的“表”与“檄”的内含。下阕怜南,

也正是上阕的思北。“荆楚路”这一带是没有被敌人占领的,如此美景,宜爱宜惜。爱,就要

珍重它;惜,就要保护它。特别作为北方的游子,当提到这些南方的美景时,不能不有一些思

乡的酸楚夹杂于胸中。总之,只因是一个分为两片的祖国横亘在胸中,所谓''新诗",当也是

长歌之恸。以此相勉,是轻松的调侃,其实正是痛心的变异。以此寄人,不仅见趣,亦且见志。

多么委宛而深厚有致。

最后点明时间。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所以他说“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是彼

此双方的互勉,仍以双双作结。

这一段看似白描,似乎没有多少深意。其实如果联系历史背景,是仍然可以感到话外之音

的。“正梅花万里雪深”,“梅花”是他们,又是传递消息的暗示。所谓“折梅逢驿使,送与陇

头人”。“万里雪深”是写彼此的间隔,也是彼此的处境。所以是地理的,也是心理的。但不论

地理的或心理的,造成可以间隔而寂寞的,终归是政治的原因。是投降派对于他们的打击。那

么,在这样个废弃与远戍的道路上,他形象地即情即景,用“万里雪深”,彼此的一切,俱足

以包之了。而要相互勉励莫相忘并不断传递消息的,那当然是人,所以“须相忆”是彼此的。

既是人,又是事。而这人事,正是他们“志”的结集,所“须相忆”者,仍是祖国恢复之大业。

因此,这是一场特殊的斗争,即抗战派在被迫流离失所时,仍在呼喊着团结。甚至可以说,通

篇都是在告诫着不要忘了抗战的事业。这样分析是有心理依据的。在共同斗争中因失利而不得

不分手的战友,临岐执手勉励莫相忘时,他们思想里起作用的第一要素应是斗争失利的耻辱与

磨砺以须的豪情。

战友在一起当然比分散开好。他知道,投降派又何尝不知道。以是他们之间的“离别”就

成为“不堪”的了。“不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