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外…………○…………装…………○…………订…………○…………线…………○………………○…………内…………○…………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外…………○…………装…………○…………订…………○…………线…………○…………试卷试卷第=PAGE1页共=SECTIONPAGES1页……○…………外…………○…………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内…………○…………装…………○…………订…………○…………线…………○………………○…………外…………○…………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内…………○…………装…………○…………订…………○…………线…………○…………试卷试卷第=PAGE2页共=SECTIONPAGES1页四年级语文文言文常用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80分)(共40题)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的意思是(
)。A.说话
B.高兴
C.说明
D.传说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中“故”的意思是(
)。A.故事
B.故意
C.旧的知识
D.缘故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焉”的意思是(
)。A.语气词
B.于此,在其中
C.哪里
D.怎么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乐”的意思是(
)。A.快乐
B.音乐
C.以……为乐
D.乐意5.“吾日三省吾身。”中“省”的意思是(
)。A.节省
B.反省
C.省会
D.省略6.“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中“忠”的意思是(
)。A.忠诚
B.忠心
C.尽力
D.中心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罔”的意思是(
)。A.迷惑
B.无,没有
C.网
D.危险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中“斯”的意思是(
)。A.这
B.斯文
C.于是
D.然而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善”的意思是(
)。A.善良
B.擅长
C.好的
D.善于1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中“弘毅”的意思是(
)。A.宏大刚毅
B.勇敢果断
C.坚强有力
D.志向远大1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中“齐”的意思是(
)。A.整齐
B.一齐
C.赶上
D.同样1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中“凋”的意思是(
)。A.凋谢
B.凋零
C.枯萎
D.衰败13.“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女”的意思是(
)。A.女儿
B.女子
C.你
D.汝水1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中“耻”的意思是(
)。A.羞耻
B.耻辱
C.以……为耻
D.可耻15.“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中“识”的意思是(
)。A.认识
B.知识
C.记住
D.识别16.“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朋”的意思是(
)。A.朋友
B.朋党
C.同门
D.朋辈17.“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愠”的意思是(
)。A.生气
B.恼怒
C.怨恨
D.愤怒1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中“立”的意思是(
)。A.站立
B.成立
C.独立
D.立身,指有所成就19.“不惑”的意思是(
)。A.不迷惑
B.不困惑
C.不疑惑
D.不糊涂20.“知天命”的意思是(
)。A.知道上天的命令
B.知道自然的规律
C.知道人的命运
D.知道自己的使命21.“耳顺”的意思是(
)。A.耳朵听得顺
B.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C.顺从别人的意见
D.听从天命22.“从心所欲”的意思是(
)。A.随心所欲
B.跟着心走
C.顺从自己的心意
D.心里想什么就做什么23.“不逾矩”的意思是(
)。A.不超越规矩
B.不违反法律
C.不超越道德规范
D.不超越自己的能力范围24.“学而不厌”的意思是(
)。A.学习不感到厌烦
B.学习不满足
C.学习不讨厌
D.学习不疲倦25.“诲人不倦”的意思是(
)。A.教导人不感到疲倦
B.教导人不放弃
C.教导人不停止
D.教导人不厌烦2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告诉我们(
)。A.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好的方面向他们学习,不好的方面就改正。B.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善良的方面向他们学习,不善良的方面就改正。C.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擅长的方面向他们学习,不擅长的方面就改正。D.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好的品德向他们学习,不好的品德就改正。2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告诉我们(
)。A.温习旧的知识就可以知道新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当老师了。B.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C.温习旧的知识就能有新的发现,这样就可以当老师了。D.温习旧的知识就能有新的收获,这样就可以当老师了。2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们(
)。A.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危险。B.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茫,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疲惫。C.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无知,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懒惰。D.学习而不思考就会困惑,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停滞。2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告诉我们(
)。A.知道的人不如喜欢的人,喜欢的人不如以之为乐的人。B.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C.了解知识的人不如爱好知识的人,爱好知识的人不如以知识为快乐的人。D.认识事物的人不如对事物有兴趣的人,对事物有兴趣的人不如以事物为乐趣的人。30.“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告诉我们(
)。A.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B.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忠诚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信任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学习了呢?C.我每天多次思考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掌握了呢?D.我每天三次思考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负责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记住了呢?3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句话中“仁以为己任”的意思是(
)。A.把仁爱当作自己的责任。 B.把仁义当作自己的任务。C.把仁德当作自己的使命。 D.把仁慈当作自己的职责。3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告诉我们(
)。A.见到有贤德的人就想着向他看齐,见到没有贤德的人就从内心反省自己。B.见到有才能的人就想着向他学习,见到没有才能的人就从内心批评自己。C.见到有品德的人就想着向他靠近,见到没有品德的人就从内心告诫自己。D.见到有才华的人就想着向他请教,见到没有才华的人就从内心反思自己。3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告诉我们(
)。A.天气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B.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C.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才能看出松柏是最后枯萎的。D.只有在严寒的时候,才能明白松柏是最后衰败的。34.“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告诉我们(
)。A.仲由,我教导你的知识你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啊。B.子路,我教给你的道理你明白了吗?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这才是明智啊。C.由,我告诉你的事情你记住了吗?记住就是记住,没记住就是没记住,这才是聪明啊。D.仲由,我传授给你的学问你懂了吗?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有知识啊。3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告诉我们(
)。A.聪明而又喜欢学习,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B.敏捷而又热爱学习,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少的人询问为羞耻。C.聪慧而又好学上进,不以向身份比自己低、见识比自己少的人求教为耻辱。D.机智而又勤奋学习,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能力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羞愧。3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告诉我们(
)。A.默默地记住知识,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B.安静地认识知识,学习而不觉得厌烦,教诲别人而不觉得劳累。C.沉默地记住学问,学习而不感到厌倦,教导他人而不感到疲惫。D.默默地记住道理,学习而不觉得厌烦,教诲别人而不觉得辛苦。37.“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
)。A.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 B.有朋友从远处来,不是很高兴吗?C.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是很愉快吗? D.有朋友从远方来到,不是很欢喜吗?38.“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
)。A.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B.别人不知道自己,自己却不恼怒,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C.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却不怨恨,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D.别人不认识自己,自己却不愤怒,不也是有品德的人吗?3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告诉我们(
)。A.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B.我十五岁开始学习,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没有疑惑,五十岁知道命运,六十岁顺从心意,七十岁不违反规矩。C.我十五岁有了志向,三十岁独立做事,四十岁不再困惑,五十岁了解天命,六十岁听从别人,七十岁随心所欲。D.我十五岁热爱学习,三十岁立足社会,四十岁不被迷惑,五十岁知晓命运,六十岁顺应自然,七十岁不超越规范。4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告诉我们(
)。A.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B.学习并且按时练习,不也是很高兴吗?复习旧的内容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就可以成为老师了。C.学习并且经常实践,不也是很快乐吗?回顾旧的学问从而获得新的感悟,就可以作为老师了。D.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也是很愉悦吗?巩固旧的知识从而懂得新的道理,就可以当老师了。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80分)(共40题)41.“学而时习之,__________。”42.“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43.“三人行,__________。”4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45.“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6.“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__?传不习乎?”47.“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48.“逝者如斯夫,__________。”49.“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50.“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51.“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52.“岁寒,__________。”53.“由,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54.“敏而好学,__________。”55.“默而识之,__________,诲人不倦。”56.“有朋自远方来,__________?”57.“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_?”5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__________。”59.“学而不厌,__________。”6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__________。”6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__________?”6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6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64.“学而不思则罔,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衣物捐赠及转让协议
- 纺织品的智能生产调度优化考核试卷
- 购房定金的法律咨询服务协议
- 电影叙事技巧与剧情发展考核试卷
- 中班礼仪:尊敬长辈
- 肿瘤内科常见急症及护理
- 石棉制品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考核试卷
- 服装零售企业危机应对与舆情管理考核试卷
- 电视机制造业的数字化供应链管理考核试卷
- 畜牧业信息技术在养殖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教程》第六章创业资源与融资
-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调查技术规范DB41-T 1992-2020
- 大众旅游服务质量控制手册
- GB/T 44421-2024矫形器配置服务规范
- 大型活动策划与管理第八章 大型活动风险管理
- Q∕GDW 12165-2021 高海拔地区运维检修装备配置规范
- JGJ107-2016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
- 妇科医生进修汇报课件
- 动态分析与设计实验报告总结
- 2024年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中考一模数学试卷
- 从汽车检测看低空飞行器检测发展趋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