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兴区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北京市大兴区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北京市大兴区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北京市大兴区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北京市大兴区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兴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卷

高三历史

2023.11

第一部分选择题

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

项。

1.新石器时代晚期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下列史料能够佐

证这一观点的是()

A.姜寨聚落遗址中差别不大的墓葬随葬品B.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中数量较多的玉器

C.陶寺遗址中的宫殿建筑与专用玉石兵器D.二里头遗址中较大面积、较丰富的制陶遗存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陶寺遗址发现的宫殿建筑与专用玉石兵器表明,该地区

可能存在较为集中的政治权力和较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宫殿建筑和专用玉石兵器的存在可能意味着社会分

层和权力的象征,说明此时的陶寺遗址文化中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c项正确;姜寨聚落

遗址中差别不大的墓葬随葬品表明,姜寨聚落的社会结构相对平等,没有明显的社会分层或阶级分化。墓

葬随葬品的差别不大,说明财富和权力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相对均匀,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红山文

化的玉器数量多,工艺精湛,可能表明该文化对玉器有特殊的重视,玉器可能在宗教仪式或社会地位象征

中扮演重要角色,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较大面积、丰富的制陶遗存表明二里头地区可能有较为发达的

手工业,特别是制陶业。制陶遗存的丰富可能反映了该地区在生产技术和经济活动上的先进性,与题意不

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

者。”考古发现,先秦齐都临淄城冶铁遗址六处,炼铜遗址、铸钱遗址各两处,纺织业作坊更多,还出土

西欧地中海东岸制造的琉璃器和金银器。上述材料说明先秦齐都临淄()

A.交通发达,物产资源丰富B.工商业发展,成为中心城市

C.百家争鸣,文化生活多彩D.地处丝绸之路要道,贸易繁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

蹋鞠者。”与“先秦齐都临淄城冶铁遗址六处,炼铜遗址、铸钱遗址各两处,纺织业作坊更多,还出土西

欧地中海东岸制造的琉璃器和金银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当时的齐国都城临淄工商业发展,当时临淄

的百姓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这说明当时的临淄是区域性经济中心以及政治中心,齐国的中心城市,B项正

确;材料没有详细说明当时临淄的交通路线以及周边环境,无法得出“交通发达”的结论,排除A项;百

家争鸣指的是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了一个思想和学术极为繁荣的局面,但是材

料主要表现当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没有涉及其思想文化,排除C项;丝绸之路要道的开辟在汉代,

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湖南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遗址出土部分秦代竹简,摘录部分内容如下图。这些内容可以用于研究秦代

()

第一栏:南阳户人荆不更蛮

注释:

南阳,乡名或里名;

第二栏:妻曰赚

户人,即户主;

第三栏:子小上造口

荆,楚地,表明户人出生之地;不更,

第四栏:子小女子驼

秦爵第四级;

第五栏:臣曰聚

蛮强,人名。

伍长

①监察制度②户籍制度③赋役制度④什伍制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秦朝的中国。根据材料“南阳户人荆不更蛮强”与“户人,即户主”

可知,这反映了秦朝时期的户籍制度,②正确;根据材料“南阳户人荆不更蛮强”,而“子小”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秦朝实行“编户齐民”政策,通过将民众编入到严格的户籍中,为之后的赋税征收做基础,而

户籍中的“子小”的小、大,为课役身份的标志,这也为研究秦朝的赋役制度提供资料,③正确;根据材

料“伍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秦朝实行“什伍制度”,而材料中的户主“蛮强”是伍长,这为研究什

伍制度提供资料,④正确;秦朝的监察制度涉及中央的御史大夫,地方的都御史等,但是材料没有涉及这

些信息,①错误。由此可知,②③④正确,故选D项。

4.如表为北朝部分文人诗分类表,下列主题符合该表中内容的是()

分类诗歌作者族

《应制赋铜辐山松

元勰(北魏)卑

诗》

受北方

风格影汉

《悲平城》王肃(北魏)

响族

《从北征诗》裴让之(北齐)

《思公子》邢劭(北齐)

受南方

风格影

《挟琴诗》《永世

响汉

诗歌魏收(北齐)

乐》《喜雨诗》族

风格

《春日曲水诗》萧强(北齐)

《过旧官诗》宇文毓(北周)卑

南北诗

风融合

《从军行》宇文招(北周)卑

《从军行》《饮马汉

王褒(北周)

长城窟行》族

A,农耕与游牧文明互动B.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保护

C.制度创新与民族交融D.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北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朝部分文人诗有受北方风格影响、受南方风格影响和南北诗风

融合等等,其中作者既有汉族也有鲜卑族等,体现了农耕与游牧文明互动,A项正确;材料为北朝部分文

人诗的分类表,未体现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农耕与游牧文明互动,未涉及制度创

新,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农耕与游牧文明互动,D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5.据学者统计,唐朝约300位宰相,出自100个家族,宋代有130多位宰相,出自120多个家族,分布范

围更广。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

A.中央集权日益加强B.科举考试制度严密

C.人身依附关系减弱D.社会流动性的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宰相出身家族比唐朝更多,分布范围更广,这一变化反映出

宋代社会流动性的增强,为宋代政治增添了活力,D项正确;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社会流动性的增强,未

涉及中央集权,排除A项;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社会流动性的增强,未体现科举考试制度严密,排除B

项;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社会流动性的增强,与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6.金太宗“令所在长吏,敦劝农功”,金熙宗将皇帝狩猎的“禁苑隙地分给百姓”,金章宗明昌四年,尚

书省奏,上京等路“每岁收税粟二十万五千余石,所支者六万六千余石,总其见数二百四十七万六千余

石。臣等以为此地收多支少,遇灾足以赈济”。据此可知金朝()

A.建立常平仓制度,赈济灾民B.沿袭唐宋制度,放弃猛安谋克制

C.放弃狩猎、畜牧的生活方式D.重视农业,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金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金朝统治者督促地方官员劝课农桑,并把土地分给农

民耕种,农业税收不断增长,据此可知金朝重视农业,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D项正确;材料表明金朝重

视农业,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金朝没有放弃猛安谋克制,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表

明金朝重视农业,但没有放弃狩猎、畜牧的生活方式,排除C项。故选D项。

7.孔子言:“父母在,不远游。”明朝中期以后,“旅游热”兴起,旅游类图书发展兴盛,图书所涉及地

理较广,有江南、江北、两京直隶、西南、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以及海外日本、朝鲜、安南及西洋

诸多国家。下列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传统的儒家思想丧失了主流的地位B.对外开放政策拓宽了海外旅游范围

C.农商皆本观念促成了旅游热的出现D.发达的交通推动了旅游活动的频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明朝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改善(如运河的

修缮、道路的建设等),人们的出行和旅游活动变得更加便捷和频繁,促进了旅游类图书的发展,D项正

确;材料中只是提到了孔子的一句话,并没有直接说明儒家思想在明朝中期以后丧失了主流地位。事实

上,儒家思想在明朝仍是官方哲学,并未丧失其主流地位,排除A项;明朝的对外政策在多数时期是较为

保守的,对外开放不符合明朝的时代特征,排除B项;明朝中期以后,虽然商业活动有所发展,但“农商

皆本”的观念并未成为主流思想,且材料中并未提及这一观念与旅游热之间的直接联系,排除C项。故选

D项。

8.如表摘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下列对表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陆地疆域面积统计表(万平方公里)

朝西东西

秦zh日隋唐

代汉汉国皿

3405684924014161924161076

朝北南西

辽金元明清

代宋宋夏

2644761764044413724681216

A.中国古代王朝疆域呈逐渐扩大之势B.大一统王朝的疆域较之其他更加辽阔

C.中国古代的疆域由各民族共同奠定D.中国古代王朝政治中心呈现北移趋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陆地疆域面积的变化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开拓

的、各民族共同奠定,C项说法符合史实,c项正确;中国古代王朝疆域呈现曲折变化趋势,“逐渐扩大之

势”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明朝的疆域比唐朝少,“大一统王朝的疆域较之其他更加辽阔”说法错误,排

除B项;材料内容未涉及政治中心转移等内容,不能得出“中国古代王朝政治中心呈现北移趋势”的结论,

排除D项。故选C项。

9.受地理和历史条件影响,古代文明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下列文明成果与其发源地对应正确的是

()

伊比利亚

公元前4千年代文用区

公元前3千年代文阳区

公元前2千年代文用区

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

A.①一象形文字太阳历B.②一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

C.③一种姓制度《摩诃婆罗多》D.④一《荷马史诗》《十二铜表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②位于两河流域。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产生了最初

的文明;约公元前2900年在两河下游的苏美尔地区出现了一系列的城市国家,创作了目前所知最早的史

诗《吉尔伽美什》,诞生了洪水与方舟的传说,B项正确;古代埃及文明制定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①不

属于古埃及文明,排除A项;古印度文明形成种姓(等级)制度,③不属于古印度文明,排除C项;古希

腊罗马文明创作和制定《荷马史诗》《十二铜表法》,④位于古印度,对应关系错误,排除D项。故选B

项。

10.有学者评价某一帝国时说:作为守护者,几百年来守护着古代文明的瑰宝;作为看管者,保持了帝国

思想和原则的生命力;作为传授者,教授了东欧斯拉夫民族宗教和文明。据此判断,这一帝国是()

A.波斯帝国B.亚历山大帝国C.拜占庭帝国D.阿拉伯帝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的拜占庭帝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拜占庭帝国作为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继承者,保

存了它们的文化遗产,并且兼容并包了基督教和古代东方的诸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文明体系的古代帝国

是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

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

响。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因此,这一帝国是

拜占庭帝国,C项正确;东欧斯拉夫民族大多信奉东正教,因此波斯帝国所信奉的宗教并没有“教授了东欧

斯拉夫民族宗教”,排除A项;亚历山大帝国并没有保持和继承罗马帝国的思想和原则,排除B项;阿拉

伯帝国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纪创建的一系列伊斯兰穆斯林封建王朝,与东欧斯拉夫民族宗教

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1504年意大利威尼斯的香料贸易濒临崩溃。1525年,奥斯曼帝国颁布新税法,取消埃及以前的香料配

额和价格垄断政策,实行自由贸易的税收制度。1560年至1564年间,威尼斯平均每年从亚历山大里亚进

口胡椒131万磅,超过新航路开辟前的115万磅。下列与上述历史现象相关的因素有()

①新航路开辟刺激②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③价格革命的影响④世界市场的形成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1560年至1564年间,威尼斯平均每年从亚

历山大里亚进口胡椒131万磅,超过新航路开辟前的115万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之后,威

尼斯商人打破对于传统商路的依赖,通过新航路,得到新的香料贸易的来源与原料,①正确;奥斯曼帝国

的扩张可能切断了原有的贸易路线和市场,导致威尼斯的香料贸易濒临崩溃,也推进当时的西欧寻找新的

贸易路线,刺激威尼斯寻找新的航路来获取新的香料贸易的来源与原料,②正确,①②正确,故选A项;

价格革命通常指的是由于大量新大陆金银流入欧洲市场导致的通货膨胀现象,但题目中并未提及价格革命

与威尼斯香料贸易的具体联系,也没有表现当时欧洲的物价变化,③错误,排除BC项;世界市场的初步

形成在工业革命之后,最终形成在20世纪初期,与材料时间不符,④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2.某学者认为:“从现代化的角度上说,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是近代社会的起点。…在这

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消除”。下列事件符合文中“现代化”特征

的是()

A.法兰克王国查理大帝建立庞大帝国,实行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的制度

B.英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

C.荷兰人格劳秀斯出版《战争与和平法》,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

D.德意志马丁•路德撰写《九十五条论纲》,认为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文中提及“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是近代社会

的起点”,而英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摆脱了罗马教廷的

控制,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符合题意要求,B项正确;封君封臣制度属于西欧的封建制度,不符合“现

代化”特征,排除A项;荷兰人格劳秀斯出版《战争与和平法》,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与材

料描述不符,排除C项;德意志马丁・路德撰写《九十五条论纲》,认为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推动

了宗教改革,不符合文中“现代化”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

13.有学者认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大西洋两岸爆发了北美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拉美民族独立运动等

革命浪潮,构成了一个“大西洋革命时代”。下列对“大西洋革命时代”理解正确的有()

①革命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②革命后建立了民主共和制

③大西洋两岸革命相互促进④欧美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和美洲)。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

世纪末19世纪初大西洋两岸爆发了北美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拉美民族独立运动等革命浪潮受到了启

蒙思想的影响;北美独立战争鼓舞和影响了法国大革命、拉美民族独立运动等革命浪潮;这些革命浪潮使

得欧美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①③④理解正确,C项正确;革命后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等政

体,②理解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1848年8月至1849年5月,马克思在德国科隆主编的《新莱茵报》发行量从开始300至800份增长到

最后一期至少17000份。报刊内容主要围绕三个主题进行论述:一是民族自决:建立统一的德国;二是反

对专制:反对普鲁士王国;三是共产主义运动:支持工人阶级斗争。据此可知,此时期的《新莱茵报》

()

①为研究1848年欧洲革命提供了重要参考

②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③反映了当时德国君主立宪制的专制色彩

④体现了新闻报刊与现实政治紧密结合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的欧洲I。根据材料“报刊内容主要围绕三个主题进行论述:一是

民族自决:建立统一的德国;二是反对专制:反对普鲁士王国;三是共产主义运动:支持工人阶级斗

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莱茵报》的发行量增长和内容主题表明,它在当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也

放映1848年欧洲革命时欧洲社会,民族国家以及政治发展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可以为研究1848年欧洲革

命提供重要的参考,①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新莱茵报》的报刊内容围绕民族自决、反对专制和共

产主义运动等现实政治议题,体现了新闻报刊与现实政治的紧密结合,④正确;虽然《新莱茵报》是马克

思主编的,但题目中并未直接说明它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而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是

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多方面的著作和思想,②错误;德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在1871年之后,与材料时间

不符,③错误。由此可知,①④正确,B项正确,②③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5.下列表格内容能够反映出19世纪的废奴运动()

时间事件

1833

英国国会通过“废奴法案”

1861

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农奴制

1862

美国联邦政府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888

巴西废除奴隶制,标志着世界性奴隶贸易和奴隶制的终结

A.深受工业革命影响并推动其发展B.彻底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

C.打破了欧洲文化主导的美洲文化D.使奴隶或农奴获得完全自由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世纪(世界)。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英国、俄国、美国和巴西等国相继废除农奴制和奴隶

制,这是因为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和市场,农奴制和奴隶制不利于工业化的发

展,因此各国纷纷开始废奴运动,A项正确;“彻底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说法与材料主旨无关,而且也

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19世纪的废奴运动深受工业革命影响并推动其发展,未体现对美洲文化的影

响,排除C项;“使奴隶或农奴获得完全自由”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有些国家的废奴运动并不彻底,排

除D项。故选A项。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本部分共5题,共55分。

16.国家对地方的治理

材料一与后代皇帝从深宫中下达命令不同,西周时期周王经常出行至王畿内隶属于大贵族的中小贵

族之家,举行册命、祭祀、赏赐、宴饮等活动。周王朝在西起宝鸡、东至郑州、开封一线广设都邑,建设

宫馆,设置官员,供周王巡行时驻辟。周王在不同都邑之间往复巡行,安排并检查地方的军事布置,控制

重要的人事变动。在王畿之外,周王在巡省过程中需处理涉及地方邦伯、诸侯本人的一些纠纷,并召集领

域内的邦伯、诸侯举行祭祀、大射和酬酢等礼仪活动,由此检验邦伯和诸侯的能力,考察方国势力的忠顺

程度,利用炀琐的礼仪强化上下级的臣属关系。

——摘编自王坤鹏《西周王巡与王权运作》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王巡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西周王巡的认识。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将地方官职作为对将领功臣的封授和奖励。南北朝后期的535—546

年间,仅梁便有104个州,加上同时期北方东魏、西魏州的数量,总共达到220个州,州的数目增加了十

倍多。同时,三级的管理层次使得政令下达的速度受到影响。

隋初民部尚书杨尚希曾说:“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

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于是,隋文帝“罢天下诸郡”,直接将三级制变成了

州县二级制,隋炀帝即位后把州改名为郡,数量进一步压缩到190个。

材料三南北朝时期,地方官有权辟署自己的僚佐,刺史迁官时能携佐官一起迁转。《隋书•百官

志》载:“别置品官,皆吏部除授,每岁考殿最,刺史、县令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则六品以下

官吏,咸吏部所掌。自是,海内一命以上之官,州郡无复辟署矣”。

----摘编自叶炜《中国古代史十四讲》

(2)依据材料二、三,概述隋朝地方治理的主要措施;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原因。

【答案】(1)内容:王畿内直接与中小贵族进行接触;广建都邑,设置官员,驻扎巡行,处理政务;王畿外,

处理涉及地方邦伯、诸侯的纠纷,举行礼仪活动。

认识:西周处于早期国家阶段,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周王未实现地方的直接管理。西周王巡

有利于控制地方贵族势力,扩大王权影响;刺激都邑的建设与发展。

(2)措施:地方行政制度由三级制改为二级制,减少州一级行政区的数量;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命和考

核。

原因:隋朝建立并统一南北,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区数量多,行政效率低下,财政负担重。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西周时期的中国。内容:根据材料一中“西周时期周王经常出

行至王畿内隶属于大贵族的中小贵族之家,举行册命、祭祀、赏赐、宴饮等活动”可知,王畿内直接与中

小贵族进行接触;根据“周王朝在西起宝鸡、东至郑州、开封一线广设都邑,建设宫馆,设置官员,供周

王巡行时驻碑”可知,广建都邑,设置官员,驻扎巡行,处理政务;根据“在王畿之外,周王在巡省过程

中需处理涉及地方邦伯、诸侯本人的一些纠纷,并召集领域内的邦伯、诸侯举行祭祀、大射和酬酢等礼仪

活动”可知,王畿外,处理涉及地方邦伯、诸侯的纠纷,举行礼仪活动。认识:结合所学,可以从时代背

景和影响等方面谈对西周王巡的认识,如从时代背景方面看,西周处于早期国家阶段,政治权力分配与血

缘关系相结合,周王未实现地方的直接管理;从影响上看,西周王巡有利于控制地方贵族势力,扩大王权

影响;刺激都邑的建设与发展。

【小问2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隋朝时期的中国。措施:根据材料二中“隋文帝'罢天下诸

郡’,直接将三级制变成了州县二级制,隋炀帝即位后把州改名为郡,数量进一步压缩到190个”可知,

地方行政制度由三级制改为二级制,减少州一级行政区的数量;根据材料三中“别置品官,皆吏部除授,

每岁考殿最”和所学可知,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命和考核。原因:结合所学可知,从政治上看,隋朝建立并

统一南北,需要加强中央集权;从经济上看,地方行政区数量多,行政效率低下,财政负担重。

17.古代工程建设

材料一汉至唐各地水利工程数量表

陕河山河甘四江安浙江福广湖湖云合

西南西北肃川苏徽江西建东北南南计

汉181945111411156

210111133224

晋4122312116

北138421120

隋94311124227

唐321132244151812442029471253

(1)依据材料一、比较汉唐水利工程分布的异同,结合所学,说明原因。

材料二

)*tii

汪12

e

门山五丈河c

念撕

产*“

大利

*WI桥

护^¥桥a

■・"

北宋开封水系及桥梁分布示意图

976年,都指挥使李怀忠言“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禁卫数十万人仰给于此,帮

藏(国库)重兵皆在焉”。1127年,开封城内共有桥梁35座,舟船会集,便利物资在开封城内流转。桥

梁及其周边形成了比较固定的贸易场所——桥市。“寻常出街市干事,稍似路远倦行,逐坊巷桥市,自有

假赁鞍马者,不过百钱。即早辰桥市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随手即就。坊巷桥市,皆有

肉案……”桥梁附近设立税务,征收商税。

——摘编自刘慧玲《宋代两京桥市研究》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阐释桥梁与北宋开封城市发展的关系。

【答案】(1)同:水利工程多分布于陕西、河南地区。原因:地处政权统治中心;黄河流域是重要农业区。

异:汉代南方,如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地区,水利工程数量少,唐代数量明显增多,已经赶上并超

过北方;唐代在四川、福建、湖北地区出现水利工程,分布较汉代广泛。原因:唐代南方经济发展,经济

地位日益增强,国家重视;国家治理能力提升。

(2)参考示例:

桥因城而兴。开封城水系较多,作为北宋都城,物资仰给东南,物资运输需要桥梁建设;开封城内坊市界

限被打破,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各区域交流)需要桥梁建设。城因桥更加繁荣。开封城内桥梁的建

设和广泛分布,把城内被水路阻隔的各道路相连接,构成了较为完善的水陆交通网络,完善了道路体系;

商品物资通过桥梁在城内流通,桥市丰富了商业贸易形式,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桥梁附近设立税务,增

加了国家税收;桥梁、桥市的建设便利和丰富了百姓生活。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唐(中国)。同:根据材料“汉至唐各地水利工程数量表”可

知,水利工程多分布于陕西、河南地区。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唐水利工程地处政权统治中心;黄

河流域是重要农业区。异:根据材料“汉至唐各地水利工程数量表”可知,汉代南方,如江苏、安徽、浙

江、江西等地区,水利工程数量少,唐代数量明显增多,已经赶上并超过北方;唐代在四川、福建、湖北

地区出现水利工程,分布较汉代广泛。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从唐代南方经济发展,经济地位日益增

强,国家重视;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分析。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北宋开封水系及桥梁分布示意图”“东京有汴渠

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禁卫数十万人仰给于此,帮藏(国库)重兵皆在焉”“开封城内共有桥梁35

座,舟船会集,便利物资在开封城内流转。桥梁及其周边形成了比较固定的贸易场所——桥市”和所学知

识可知,桥因城而兴。开封城水系较多,作为北宋都城,物资仰给东南,物资运输需要桥梁建设;开封城

内坊市界限被打破,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各区域交流)需要桥梁建设等等。根据材料“北宋开封水

系及桥梁分布示意图”“寻常出街市干事,稍似路远倦行,逐坊巷桥市,自有假赁鞍马者,不过百钱。即早

辰桥市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随手即就。坊巷桥市,皆有肉案……”“桥梁附近设立税

务,征收商税”和所学知识可知,城因桥更加繁荣。开封城内桥梁的建设和广泛分布,把城内被水路阻隔

的各道路相连接,构成了较为完善的水陆交通网络,完善了道路体系;商品物资通过桥梁在城内流通,桥

市丰富了商业贸易形式,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桥梁附近设立税务,增加了国家税收;桥梁、桥市的建设

便利和丰富了百姓生活等等。

18.花生传入的时间与地点花生,原产于美洲,别名地果、地豆、番豆等,民间又称长生果,因它开花受

精后子房柄迅速延伸钻入土中发育成茧状荚果,又名落花生。

材料一依据《钦定四库全书总目》认定的元代作品《饮食须知》记载:“近出一种落花生,诡名长

生果,味辛苦甘,性冷,形似豆荚,子如莲肉,同生黄瓜及鸭蛋食,往往杀人。”此书还提到“玉蜀黍

(玉米)即番麦,味甘平。”《饮食须知》的作者承认此书是抄撮“诸家本草疏注”而成。《本草纲目》

的编写有着严格的体例,凡是引用前代的本草书籍,都会标明出处。如果是李时珍自己的心得,则会在前

面写上“时珍日”。《本草纲目》对《饮食须知》只字不提,而《饮食须知》中的文字恰恰与《本草纲

目》中“时珍日”的内容高度重合。

材料二香芋,出嘉定南翔。……别一种引蔓生花,花落即生,名“落花生”。虽类香芋而味不及。

——《姑苏志》(1506年)

落花生,其茎叶与香芋同,而花脱堕地上即结子,小于香芋,味甘美。

——《太仓州志》(嘉靖(15221566年)年间)

材料三番豆。一名落花生、土露子。……藤上开花,花丝落上成实,冬后掘土取之。壳有纹,豆黄

白色,炒熟甘香似松子味。”

——方以智《物理小识》(1643完成初稿,1650年增补)

长生果产闽地。花落土中即生。从古无此,近始有之。

——明末清初苏州名医张璐《本经逢原》

近时有一种名“落花生”者,茎叶俱类豆,其花亦似豆花而色黄,枝上不结实,其花落地即结实于泥

土中,亦奇物也。实亦似豆荚而稍坚硬,炒熟食之,作松子之味,此种皆自闽中来。来宁仅三十年也。

——《宁化县志》(1682年)

辨析上述材料,考证花生传入中国的时间和地点。

【答案】参考示例:

依据《饮食须知》不能得出花生传入中国的时间在元代。因为该书成书时间不早于明末:书中记载的另一

种来自于美洲的植物一一玉米,其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在明末;成书于明末的《本草纲目》编写严谨,对此

书只字未提,而《饮食须知》作者承认该书摘录了“诸家本草疏注”,其很多内容与《本草纲目》雷同,

有抄袭嫌疑。

材料二两则地方志记载的落花生类似香芋,不是来自美洲的花生。

材料三中的花生根据形状等特点可以确定是来自美洲的花生。科技著作、医学著作和地方志相互印证,证

明花生传入中国的时间是明末清初,最先传入的地点是福建。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一“元代作品《饮食须知》记载”与

“《本草纲目》对《饮食须知》只字不提,而《饮食须知》中的文字恰恰与《本草纲目》中‘时珍曰’的

内容高度重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饮食须知》不能得出花生传入中国的时间在元代。因为该书成书

时间不早于明末;根据材料一“玉蜀黍(玉米)即番麦,味甘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书中记载的另一

种来自于美洲的植物一一玉米,其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在明末;根据材料一“如果是李时珍自己的心得,则

会在前面写上'时珍曰'。”与“《饮食须知》的作者承认此书是抄撮'诸家本草疏注'而成。”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成书于明末的《本草纲目》编写严谨,对此书只字未提,而《饮食须知》作者承认该书摘录

了“诸家本草疏注”;根据材料一“本草纲目》对《饮食须知》只字不提,而《饮食须知》中的文字恰恰

与《本草纲目》中‘时珍曰’的内容高度重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很多内容与《本草纲目》雷同,

有抄袭嫌疑。

根据材料二“香芋,出嘉定南翔。……别一种引蔓生花,花落即生,名“落花生”。虽类香芋而味不

及。”与“落花生,其茎叶与香芋同,而花脱堕地上即结子,小于香芋,味甘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二两则地方志记载的落花生类似香芋,不是来自美洲的花生。

材料三“近时有一种名‘落花生'者,茎叶俱类豆,其花亦似豆花而色黄,枝上不结实,其花落地即结实

于泥土中,亦奇物也。”可知,材料三中的花生根据形状等特点可以确定是来自美洲的花生;根据材料三

“一名落花生、土露子。……藤上开花,花丝落土成实,冬后掘土取之。壳有纹,豆黄白色,炒熟甘香似

松子味。”与“长生果产闽地。花落土中即生。从古无此,近始有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技著作、

医学著作和地方志相互印证,证明花生传入中国的时间是明末清初,最先传入的地点是福建。

19.英国行会学徒制的兴衰

材料一西欧中世纪晚期,城市里的手工业者组成行会,规范手工业者的经营活动。12世纪初,英国

产生行会学徒制,它是手工业行会下的一种独特的学徒制度。在行会干预下,学徒(或监护人)与师傅之

间签订契约,师傅供养衣食,教授技艺,并对学徒进行道德教育;学徒需要向师傅支付学费,住在师傅家

里,与师傅共同生活,边学艺边工作。学徒期满后,升级为帮工(帮助师傅进行手工业生产和学徒教

育),只有通过行会考核并拥有足够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后,才能从帮工晋升为师傅,独立从业。行会还对

学徒年龄、学徒数量、工作时间等做统一规定。

材料二16世纪,为了增加生产,降低成本,越来越多的手工业师傅开始滥用学徒制,他们实际上并

不教授学徒技巧,而是把他们当作廉价劳动力。越来越长的学徒年限、因传统受限制的就业方式引起学徒

不满。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流向城市,造成社会不稳定。1563年英国女王发布了《工匠学徒法》,该法律

规定:每个学徒都要签署书面契约;学徒期为7年;师傅带三个徒弟就必须请一名工匠,之后每增加一个

学徒就要再增加一名工匠;工资由法官或城镇管理者负责定时发放;这些机构也要负责解决师徒之间的争

端,并且保护学徒,违规者要受到起诉等。1601年,伊丽莎白女王又颁布《济贫法》,教区要负责送私生

子、孤儿、流浪儿、穷人或犯人的孩子到手工业行会接受学徒制。

材料三

时间相关内容

1814

《工匠学徒法》废除,学徒制不再受国家法律保护

1840

工人讲习所200多个,学员205万人

1852

皇家工艺学会成立,次年成立科学和工艺署

1853《市政公司法》彻底取消行会特权,同行业的经济活动不再受行会

年控制

1889

英国议会颁布《技术教育法》,正式确立职业教育制度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英国行会学徒制的兴衰。

【答案】参考示例:

12世纪,由于城市的兴起、手工业的发展、行会的形成,英国产生行会学徒制。在行会监督管理下,师徒

之间签订契约,承担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技艺的传承,培养了熟练的手工业者,保证了手工业品的

质量。行会学徒制兼具教育和生产的职能。

16世纪,新航路开辟、海外贸易和掠夺的进行,手工工场发展,师傅为追逐利益压榨学徒,学徒也想突破

传统就业的限制,师徒矛盾激烈。圈地运动使农民破产,流向城市造成社会不稳定。此时期,英国王权增

强,国王通过立法对学徒制进行干预,规范和调整了行会学徒制,拓展了学徒制的救济功能,但也说明行

会学徒制正在衰败。

工业革命的进行,工厂制度建立,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手工业技艺要求降低,对工人文化素质提出更

高要求,行会学徒制教育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难以培养出适应机器生产方式的劳动者。国家废除

《工匠学徒法》和行会特权,成立工人讲习所、职业教育体系等培养工人和科技人才,行会学徒制走向消

亡。

行会学徒制的兴衰反映了英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或行会学徒制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创造

了培养典型技术人才的独特模式,它的兴衰反映了不同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条

件,由于自身无法克服的狭隘性和封闭性,最终走向衰落。)

【解析】

【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晚期至近代(英国)。根据材料“西欧中世纪晚期,城市

里的手工业者组成行会,规范手工业者的经营活动。12世纪初,英国产生行会学徒制,它是手工业行会下

的一种独特的学徒制度,,和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由于城市的兴起、手工业的发展、行会的形成,英国

产生行会学徒制。根据材料“在行会干预下,学徒(或监护人)与师傅之间签订契约,师傅供养衣食,教

授技艺,并对学徒进行道德教育;学徒需要向师傅支付学费,住在师傅家里,与师傅共同生活,边学艺边

工作。学徒期满后,升级为帮工(帮助师傅进行手工业生产和学徒教育),只有通过行会考核并拥有足够

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后,才能从帮工晋升为师傅,独立从业。行会还对学徒年龄、学徒数量、工作时间等做

统一规定”和所学知识可知,在行会监督管理下,师徒之间签订契约,承担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技

艺的传承,培养了熟练的手工业者,保证了手工业品的质量。行会学徒制兼具教育和生产的职能。根据材

料“16世纪,为了增加生产,降低成本,越来越多的手工业师傅开始滥用学徒制,他们实际上并不教授学

徒技巧,而是把他们当作廉价劳动力。越来越长的学徒年限、因传统受限制的就业方式引起学徒不满”和

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新航路开辟、海外贸易和掠夺的进行,手工工场发展,师傅为追逐利益压榨学

徒,学徒也想突破传统就业的限制,师徒矛盾激烈。根据材料“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流向城市,造成社会

不稳定。1563年英国女王发布了《工匠学徒法》,该法律规定:每个学徒都要签署书面契约;学徒期为7

年;师傅带三个徒弟就必须请一名工匠,之后每增加一个学徒就要再增加一名工匠;工资由法官或城镇管

理者负责定时发放;这些机构也要负责解决师徒之间的争端,并且保护学徒,违规者要受到起诉等。1601

年,伊丽莎白女王又颁布《济贫法》,教区要负责送私生子、孤儿、流浪儿、穷人或犯人的孩子到手工业

行会接受学徒制”和所学知识可知,圈地运动使农民破产,流向城市造成社会不稳定。此时期,英国王权

增强,国王通过立法对学徒制进行干预,规范和调整了行会学徒制,拓展了学徒制的救济功能,但也说明

行会学徒制正在衰败。根据材料“《工匠学徒法》废除,学徒制不再受国家法律保护”“皇家工艺学会成立,

次年成立科学和工艺署”“《市政公司法》彻底取消行会特权,同行业的经济活动不再受行会控制”“英国议

会颁布《技术教育法》,正式确立职业教育制度”和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的进行,工厂制度建立,机器

生产取代手工操作,手工业技艺要求降低,对工人文化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行会学徒制教育已不再适应社

会发展的需要,难以培养出适应机器生产方式的劳动者。国家废除《工匠学徒法》和行会特权,成立工人

讲习所、职业教育体系等培养工人和科技人才,行会学徒制走向消亡。综上所述可知,行会学徒制的兴衰

反映了英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或行会学徒制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创造了培养典型技术人

才的独特模式,它的兴衰反映了不同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由于自身无法克

服的狭隘性和封闭性,最终走向衰落。)

20.殖民主义与世界贸易

材料一随着欧洲人生活方式的变化,昔日只有在王侯贵族府邸才能见到的东方产品:印度尼西亚群

岛的香料、中国的茶叶、瓷器和丝织品、印度的精纺棉布等已进入寻常百姓家。而此时欧洲的手工工场的

产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与中国、印度等国千百年来发展起来的传统手工业匹敌。一直到1800

年,荷兰、英国和法国殖民者侵占亚欧大陆东方的许多地方,其目的都是向欧洲输入东方物产而不是向东

方输出欧洲物产。...

大致可以说,直到1800年,欧洲需要亚洲的商品却不能以欧洲的商品同亚洲交换,因为中国和印度

不需要这些相对来说属于“劣质”的纺织品,而亚洲却可以向欧洲出口甚受欢迎的商品。为了保持贸易往

来,欧洲用它从美洲掠夺来的贵金属,主要是白银,来支付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