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地理知识点梳理-我国人口变化_第1页
2024届高考地理知识点梳理-我国人口变化_第2页
2024届高考地理知识点梳理-我国人口变化_第3页
2024届高考地理知识点梳理-我国人口变化_第4页
2024届高考地理知识点梳理-我国人口变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地理知识点梳理一我国人口

变化

一、我国人匚总量已经或接近达峰,占全球人口的比重

转入下行通道,预计近期全球第一人口大国的地位将被印度

取代

(一)中情景下2022年我国人口总量达峰

根据联合国人口司的预测,中情景下,我国人口总量(不

包括港澳台地区人口,下同)将于2022年达到峰值,为14.26

亿。这预示着,我国人口增长将很快转入零增长或负增长区

间,进入减量发展新阶段。从具体的人口规模预测值来看,

中情景下,2035年我国人口总量分别为14.01亿;2050年

人口总量降至13.17亿;2100年人口总量进一步降至7.71

亿。

(二)我国人口拐点比全球提前64年,且占全球人口比

重持续下降

根据联合国人口司的预测,中情景下全球人口的拐点将

出现在2086年,人口规模为104.3亿人,较我国人口总量

出现拐点的年份2022年提前了大约64年。这就决定了在未

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与全球人口总量呈现出“此消彼长”

的关系,占全球人口的比重将进入持续下降通道。2022年,

我国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为18%,2035年和2050年分别

降至15.8%、13.6%,21至年则进一步降至7.4%。

(三)从国别对比来看,我国人口规模优势逐步递减,

全球第一人口大国将很快被印度取代,且与主要人口大国的

差距呈缩小之势

当前,我国与印度的人口规模已基本接近。根据联合国

人口司的预测,中情景下,2023年我国人口总规模将被印度

超越,降至世界第二位。虽然2100年之前,我国人口规模

占全球第二位的格局不会改变,但与主要人口大国的相对优

势明显减小。

表1:全球人口规模排名前20的国家单位:亿人.,

2022年。2035年。2050年,2100年。“

挪名,

国家。人口规模,国球人口双模国家。人口规模国家,人口技模•

C国14森印度」156印度。167户印度。15*°

2,印度142中国.14a卬国.132。卬国77。,

加美国,3心美必3a美国•3a尼日利亚5.5P,

拿印尼27。印尼。30.'尼日利亚,37a巴基斯坦49.

6巴基昕坦。2和巴基斯坦。36巴基斯电,37~刚果,4A°

&尼日利业。22.-尼日利业。29.印尼。32~-S39."

7。巴西•,21。巴西J23.'巴西+23.'埃塞俄比亚。32,,

孟加拉国。17,孟加拉国“19.刚果“22n印尼。3g,

即俄罗际1.4^埃基俄比亚。16^埃塞俄比亚02”坦桑尼亚"24、,

10-星西哥“刚果~1.5^孟加拉国,22埃及“21。,

日本.•仔俄罗淤3埃及“1.6^巴西,1.9-,

12-埃芟俄比亚。12'星西哥,1如菲律育。2菲律宾,1&、“

13.菲律弗,1V菲律育,14券西哥,1Q孟加拉国,1&,。

14-埃及。1V埃及。13依罗斯。13尼日尔。17“°

15-越南♦10.、日本•,12。坦桑尼亚,1*苏丹■,14、。

16-刚果•,1-0-'越南“I.Ck越南“1.V安哥拉,1*‘

17.,伊朗•06伊朗,0金日本♦,1.2乌干达,1.加“

18-土耳其•・0的坦嶷尼亚,0*伊朗•1.2里西如12,

19-俅40&土耳其「oa土耳其•,12肯尼业,1.V,

20-泰国,07P建国」0&,乌干达。06俄罗斯。1.1,"

资料来源:联合国人口司」

二、我国总和生育率呈现“双低”特征,即低于2.1的

人口世代更替水平、低于主要人口大国,加之回升较为缓慢,

导致出生人口规模持续下降

(一)中情景下我国总和生育率仍然偏低

总和生育率是反映人口变化的重要参数。2021年,我国

总和生育率降至1.15,已处于较低水平。在联合国人口司发

布的《2022年世界人口展望》中,中情景下,我国总和生育

率走势相对平稳,由2022年1.18逐步升至2100年的1.48o

(二)我国总和生育率将长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主要

人口大国

根据联合国人口司的预测,中情景下,2022年,全球的

总和生育率为2.31,高出同期我国水平一倍多,跟我国人口

规模接近的印度为2.01,除美国和巴西低于2外,其他人口

大国的总和生育率均高于2,其中尼日利亚更是高达5.14。

由于全球人口大国主要为发展中国家,因此随着经济现代化

程度的提高,总和生育率大概率是下跌趋势。2100年全区的

总和生育将降至1.84,主要人口大国的总和生育率均降至2

以下,但由于我国总和生育上升较为缓慢,2100年仅为L48,

仍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和主要人口大国。

表2:世界及其主要人口大国的总和生育率.

年份,世界,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巴西•“

2022-2.31~1.⑶2.01^1.662.53.41^5.1如1.63^^

2035.2.2和1.31^1.86*1.69*1.97^2.82“4.00^1.61^,

2050-2.15,1.39。1.78,1.70。1.86.'2.41。2.99.'1.60.'“

21051.831.48.,1.69.1.71P1.72^1.86.-1.98-1.6》。

■b

(三)我国出生人口规模持续减少,出生人口性别比将

回归至正常水平

表3:我国历次人口普查人均预期寿命走势

年份,男J女。变化幅度变化幅度“3

1990.66.8.70.5.'2P

2000.'69673.3.282.9-

2010.724774284.0:a

2020.75.4.80.9.'3035

b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中位数年龄不断提高,预示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

提升

受出生人口减少和人均预期寿命增加等因素影响,我国

人口老龄化程度将逐步加深。根据联合国人口司的预测,中

情景下,我国人口老龄化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保持稳步上升

的态势。具体来看,我国居民中位数年龄将由2022年的38.5

岁逐渐提升至2078年的57.5岁,之后将稳定在这一水平上

持续至2100年c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将对我国人口均衡

资料来源:联合国人口司

(三)死亡人口进入上升期,本世纪中叶将迎来“高峰

时刻”,随后转入下行通道

根据联合国人口司的预测,高中低三种情景下,我国死

亡人口的数量均经历先升后降的过程。具体来看,三种情景

下,我国死亡人口由2022年1050万左右逐步提高,到2060

年左右达到峰值约1680万左右,随后进入下降阶段。与前

一阶段不同,受新出生人口数量差异性开始显现的影响,

2060年后三种情景下的我国死亡人口数量有所发散,预计到

2100年,高中低三种情景下的死亡人口分别降至1403万、

1369万、1336万,高情景和低情景的差距升至67万人。

图2:我国死亡人口数量走势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联合国人口司

四、政策启示

当前,我国已开始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人口少子化和老龄

化挑战,联合国《2022年世界人口展望》进一步揭示出这项

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因此,我们需要未雨绸缪,继续加

强人口监测预警,实施更加有效的生育支持政策,及时调整

和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降低人口因素给我国经济社会

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构建有效的生育政策支持体系,确保出生人口规

模维持在合理区间

客观来看,我国的人口“少子化”是不确定性矛盾,即

未来出生人口的数量很难把握;但人口“老龄化”是确定性

矛盾,即未来大约80年的老年人口数量大致可以推算出来。

出生人口数量是优化我国人口结构的重要变量,也是决定我

国全球大国属性的关键支撑。因此,我国人口政策的难点和

重点都在于如何有效应对人口“少子化”挑战。但同时应看

到,我国生育支持政策设计尚处于起步阶段,仍面临政策工

具偏少、政策力度偏低、政策效果有待实践的检验等多方面

困难。下一步,建议要立足本国国情,总结借鉴国际经验,

搞好试点示范,加大各项政策资源的投入力度,注重生育支

持政策集成创新,构建更为有效的生育政策支持工具箱,确

保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新出生人口能够维持在合理区间。

(-)适应人口形势新变化,加快调整和完善各项经济

社会发展政策和战略

人口是经济社会活动的基本单元,因此,人口总量、年

龄结构的变化都将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首

先,要测度好人口变化给经济发展“供”和“需”两方面的

影响。需求方面,人口总量负增长意味着与“人头”关联的

必需品消费需求有可能会率先进入“量”的拐点;人口结构

上,老年人口规模的增加,无疑会增加与老年人关联的消费

需求。供给方面,劳动力规模的减少存在降低我国未来的潜

在经济增长率的风险。下一步,政策要注重提高供给对人口

引发的需求结构变化的匹配度;中长期内,有必要前瞻布局

资本对劳动的有序替代。同时,还要依据人口变化,尤其是

重点关注新出生人口数量和死亡人数两项指标,持续深化教

育、医疗和养老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切实提高公共资源

配置的效率和质量。

(三)抓好人口形势跟踪预测,为调整和完善人口政策

提供科学依据

人口走势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预测难度很大。我国人

口总量出现拐点的时间较前期多数研究成果的预测结论大

约提前了8年时间。此外,人口走势还有很大的惯性,当期

人口出生数量是决定下一代人口出生数量的重要变量,具有

螺旋加速或减速的特征,以联合国人口司对我国人口预测的

低情景为例,如果总和生育率长期偏低,那么到2100年出

生人口将大幅降至极低水平。这充分说明,当下有必要继续

加强和完善短期、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人口预测预警体系。

与经济领域相比,人口短期跟踪分析指标较少,建议探索研

发新出生人口数量、新出生人口性别比、结婚数量等月度指

标的可行性,以更好推进人口的短期跟踪预测;中长期内,

要及时调整各种人口预测参数,提高预测预警的准确性,为

调整和完善新形势下的各项人口发展政策和战略提供科学

依据。

【试题训练】2022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乙卷第1—3

【试题】

中心城区通常为城市中人口最密集的区域。表1

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城市2010年中心

城区人口比重及2010^2020年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

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据此完成广3题。

2010-

2010年中心2020年中

城2010〜2020年中心城区以外地

城区人口比心城区人

市区人口变化/万人

重/%口变化/万

30.3-30.25215.42

59.7-72.8300.9

广

39.7129.12468.46

深34.0116.88596.73

1.2010—2020年四城市人口变化的共同特点是

A.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

B.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

C.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

D.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

2.与四城市人口变化共同特点类似的中国其他城市,

一般具有

A.相似的空间形态

B.趋同的主导产业

C.一致的功能定位

D.相近的等级规模

3.根据四城市人口变化特点,城市规划应该引导

A.人口向中心城区再集聚

B.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集聚

C.中心城区核心功能疏解

D.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均衡布局

【参考答案】1.A2.D3.B

【试题分析】考查目标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不同等级规模的

城市在人口迁移与集聚的具体表现上,出现了一定差

异。尤其是具有最大人口规模,通常作为区域性甚至

全国性核心城市的超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如本题提到

的上海、北京、广州、深圳,人口在向城市集聚的同

时,又在城市内部出现由中心城区向郊区新城集聚的

特点,也即出现城市总人口增加,但中心城区人口比

重下降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该地区高昂的房

价、较高的生活成本、拥堵的交通等导致人口自发向

外围郊区疏散,这也是世界范围内大城市发展过程中

普遍存在的现象;另一方面则是政策的有序引导,最典

型的如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政策。本组试题以目前

我国此类城市人口变化特点为情境,旨在引导学生通

过对表1所给数据的分析与归纳,结合所学知识,深

化对我国当前城镇化进程背景下大城市通过制定合理

政策,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认识,考查内容

涉及人口特点、城市特点和城市规划等。试题深化应

用性考查,要求学生从地理学科视角分析和解决现实

社会中的真实问题,培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

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同时,本

题也致力于促进教学通过真实情境培养学生发现、分

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减少对所学知识僵化、套

路化、脱离现实的理解与记忆,体现知识的应用性和

能力的迁移性,进而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应对与解决

现实情境中的新问题。总体上,本题聚焦人文地理过

程,引导学生探究人口迁移与城镇化的标志性特征以

及该过程发生的动因与条件,还考查了城市规划的措

施与政策,旨在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决策能力。

解题思路

第1题,根据表1所给数据,可以看出四城市中心城

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的人口变化之和都是正值,因

此四城市2010~2020年总人口都在增加,排除B、D

选项。上海、北京的中心城区人口数量减少,中心城

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增加,因此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也

必然下降。广州、深圳虽然中心城区人口数量增加,

但其增幅与中心城区以外地区增幅的比值小于2010

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因此可推知两城市2010〜2020

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同样呈下降趋势,排除C项。由

此可得出本题正确答案是A项。

第2题,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是中国人口等级规

模最大、经济最为发达的四座一线城市,根据第1题

所分析出的结论也可推断,人口由中心城区向郊区新

城集聚是当前我国这类大城市(包括重庆、天津等城市)

的共性特点,而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的中小城镇则尚未

出现明显的此类特点,因此D项最符合题意。而城市

空间形态受地形、河流、城市规划、发展历史等多方

面因素影响,与城市人口规模并无必然相关性,因此

A项错误。与四城市人口变化共同特点类似的其他城

市,其区位条件、发展方向等都存在差异,各城市的

主导产业与功能定位也不一致,故B、C选项错误。

第3题,根据前两题的分析可知,四城市中心城区人

口比重下降、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比重上升是目前

我国超大城市和部分特大城市发展的共性特征,符合

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城市规划理应对此给予正面回

应,即科学有序地引导人口向具有一定优势条件的郊

区新城疏解和集聚,从而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因

此B项最为合理。而中心城区人口数量的减少或人口

比重的下降,并不意味着中心城区的衰落,当前阶段

人口向中心城区再集聚对于解决“大城市病”、促进

城市可持续发展并无益处,因此A项不合理。中心城

区应通过有序引导非核心功能向外疏解来缓解中心城

区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