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语文八年级上册 期中模拟卷(含答室解析)_第1页
2024年语文八年级上册 期中模拟卷(含答室解析)_第2页
2024年语文八年级上册 期中模拟卷(含答室解析)_第3页
2024年语文八年级上册 期中模拟卷(含答室解析)_第4页
2024年语文八年级上册 期中模拟卷(含答室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语文八年级上册期中模拟卷(含答室解析)/让教学更有效

2024年语文八年级上册期中模拟卷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姓名: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4题;共10分)

为加强琼海市“讲文明、树新风"的城市文化建设,椰城中学举办“漫溯书海深处”的读书活动。请阅读叶圣陶《苏州园林》的语段,按要求完成任务。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①____(A.俯仰生姿B.恹恹欲睡)。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案。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xún()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②____(A.栩栩如生B.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bàng()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节选自叶圣陶《苏州园林》)

1.(2分)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栽()种②盘曲嶙xún()③砖砌()④无所依bàng()

2.(2分)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将字母序号填写在相应的位置上。

3.(2分)请在横线上续写句子,使之与前面两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一朵鲜花点缀不了绚丽的春天,一个音符谱写不了动人的乐章,_________,只有万众一心,群策群力,才能建设好我们的家园。

4.(4分)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娄蒙路的棚屋,可以说是不舒服的典型。在夏天,因为棚顶是玻璃的,棚屋里面(zào)热得像温室。在冬天,简直不知道是应该希望下霜还是应该希望下雨。若是下雨,雨水就以一种令人厌烦的轻柔声音,一滴一滴地落在地上,落在工作台上,落在这两个物理学家标上记号永远不放仪器的地方;若是下霜,就连人都冻(jiānɡ)了,没有方法补救。那个炉子即使把它烧到(chì)热的程度,也令人完全失望。走到差不多可以碰着它的地方,才能感受一点儿暖气,可是离开一步,立刻就回到寒带去了。

(1)(2分)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lóuyǎnB.lóuyànC.lǒuyānD.lòuyàn

(2)(2分)在语段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躁②僵③枳B.①燥②疆③炽

C.①燥②僵③炽D.①躁②疆③枳

二、默写(共1题;共8分)

5.(8分)默写填空。

(1)(1分)相顾无相识,。(王绩《野望》)

(2)(1分)___,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3)(1分),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1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5)(2分)李白《渡荆门送别》中“,"两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6)(2分)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从植物变化的角度写景的诗句是:___,___。

三、名著导读(共3题;共6分)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在我们那片地区,最引人注目的便是A。它的名字起得真妙!让人产生好多联想啊!啊!瞧它那副滑稽相,嘴上还叼着一只长烟斗哩!这烟斗细如马鬃,棕红色,几乎笔直,其长无比,以致它只好斜着身子,让它伸直,免得折断,像头前伸出一支长矛似的。这么长的一根尖桩,这么一个怪鼻子,它用它来干什么呀?……我疯看了一圈,颇有收获。在墨绿的橡树上,我发现一只A,长鼻子已经有一半钻进一只橡栗中去了。

②继田鼠、松鸦、象虫以及其他许多动物之后,现在轮到人在开心了,他们在计算采摘了这么多橡栗自己的猪该能长多肥。但是,一份开心之中也藏着一种遗憾,就是眼见这么多的橡栗散落地上,一个个都被钻了孔,被糟蹋了,一点用处也没有了。于是人们便对造成这种破坏的肇事者诅咒起来。听他们的口气,好像这森林只属于他们所有似的,似乎橡树只是为他们的猪才结果的。

③我想告诉这些人,守林人是不会记录轻罪犯人的罪状的,而这样做是非常好的,因为人太自私,在收获橡栗中看到的只是猪长肉,肉做肠,这种态度后果是严重的。橡栗在邀请大家全都来利用它的果实。我们人从中获得了最大的一份,因为我们是最强者。那是我们惟一的权利。

④但是,在不同的消费者中进行平衡的分配,这是高于一切的大原则。在这个世界上,大家都各有自己的作用,无论强大与弱小。如果说乌鸦为万物复苏而欢快、鸣唱是大好的事的话,我们也别认为橡栗被蛀空是件坏事。蛀坏的橡栗里在为鸟儿准备饭后甜食哩,它肉质鲜美,能让鸟儿臀肥歌美的。

(选自《昆虫记》)

6.(2分)下面句子是对选段①中的A的名称及其长鼻子作用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选段①中A的名称是象态橡栗象,它的长鼻子的作用是钻食橡栗和在橡栗上钻孔产卵。

B.选段①中A的名称是老象虫,它的长鼻子的作用是钻食果实和在果实上钻孔产卵。

C.选段①中A的名称是象态橡栗象,它的长鼻子的作用是钻食橡栗至底部饮水解渴以恢复体力。

D.选段①中A的名称是老象虫,它的长鼻子的作用是钻食橡栗至底部饮水解渴以恢复体力。

7.(2分)结合②③④段,分析作者有关人与大自然相处的观点,下面哪一项不符合作者的思想()

A.人类要学会用客观长远的眼光看待自然现象。

B.人类也应该遵守自然法则,为生态平衡与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C.只有万物各司其职,才能和谐相处。

D.人类不应自私,不应向自然索取。

8.(2分)下面是对《昆虫记》中几种昆虫的生活习性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斑纹蜂把一层像油纸一样的唾液涂在了巢上,这样,在下雨天就不用担心巢里的小蜜蜂被弄湿了。

B.蝉在地下大概“潜伏”四年,才能钻出地面,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五个月。

C.在建造窠穴以及家庭方面,蟋蟀可以算是超群出众的了。

D.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震慑住蝗虫,最后用它的武器制服对方。

四、文言文阅读(共4题;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①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②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注】①三姑:地名。②幔亭峰:山峰名。

9.(12分)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沿溯阻绝溯:②属引凄异引:。

③不及返顾顾:④岩即幔亭峰后崖也即:。

10.(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B.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C.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D.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11.(3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12.(3分)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了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

五、诗歌鉴赏(共2题;共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3.(5分)本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诗人提出了怎样的假设性推想

14.(5分)本诗观点不落窠臼,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六、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2024年元旦假期,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平稳有序。相关数据如下图:

【材料二】

这个冬天,哈尔滨冰雪旅游火爆“出圈”,成为2024年互联网新晋“顶流"。这“泼天的富贵”让各地文旅部门紧随其后,纷纷开始“整活"。一时间,主打听劝的“讨好型市格”成了各地文旅宣传的流量密码。

事实上,哈尔滨的爆火也并非单纯依靠“听劝式"的服务,背后还有其独特的冰雪旅游资源基础和持续的文旅IP打造。从2023年1月起,哈尔滨就围绕冰雪旅游策划了诸多互联网宣传的高流量IP,发动自媒体博主和本地大咖宣传,为当地旅游事业蓄力。无论是召开座谈会提醒宾馆酒店珍惜“出圈”机遇,不要盲目调整价格,还是在冰雪大世界退票事件后的实诚处理,都体现了当地有关部门的服务意识。

“听劝式"的网络宣传,本质上是一种引流策略,类似的淄博烧烤、贵州村超等,都是依靠亲民路线赢得游客好感的,也都为“民众至上”的文旅发展理念提供了样本。但如果一些地方只看到表面,一哄而上搞同质化宣传,却没有练好文旅服务的“内功”,当下的流量,也可能只是昙花一现。纵观文旅发展中“卷出圈”的优胜者,都是在挖掘自身旅游资源特色的前提下,顺应了当下民众的旅游需求,完善了旅游基础设施服务建设的。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4年1月17日,有删改)

【材料三】

文旅热点的爆火有一定的偶然成分,想要热点能引起长期关注,形成持续热度,实现“流量"到“留量”转化,则离不开长效传播的机制构建。因此,相关部门首先应构建完整的传播体系和框架。比如河南早在2021年确定“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并围绕“行走河南·读懂中国”这一品牌塑造,在文化旅游内容供给、产业链条、推广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下足功夫。其次要促进多元化传播,增强传播叙事能力。面向不同的受众,地方文旅想要引爆热点,需要以内容和服务作为支撑,围绕提高传播质量和效用发力。无论是成熟的旅游景区景点,还是演艺、非遗、地方美食、艺术节庆等,以“文旅+"+文旅”跨界融合,构建文旅新业态新场景,更有助于“破圈”,吸引大量人气。最后还要实现精准化传播。哈尔滨拥有冰雪旅游的深厚资源,其在最初宣传时做好了“冰雪大世界”“哈尔滨中央大街"等核心旅游吸引物的构建。河北文旅则基于对客源市场的科学研判与精准发力,持续打响“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这一文旅品牌。

(选自《“出圈"与“破圈”:地方文旅创新发展的路径与创新》,有删改)

【材料四】

厚重的历史文化赋予西安多样的颜色,优秀传统文化从不同维度散发着持久的光彩,穿透历史,照亮未来。以文化人,以文兴城。在西安,文化与城市共荣共生、相互滋养、彼此成就。与时俱进,发挥文化资源禀赋优势,坚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不断产出新的创意IP,用文化为城市“铸魂”,是文旅人的初心与使命。

近年来,西安深挖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IP,一批沉浸式、数字化文旅新场景、新业态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文旅场所和景区用创意与技术让历史和文化变得生动鲜活,激发旅游消费新动能。“长安十二时辰”《寻梦·芙蓉里》等为大家带来了全新的沉浸式体验;“不倒翁小姐姐"盛唐密盒”等互动演出爆火“出圈"。西安出新出彩的文旅项目,不仅受到全国各地游客的青睐,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西安是陕西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陕西正全面推动文旅融合,丰富业态空间、布局多元项目,将历史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擦亮“文化陕西”的金字招牌,走出独具特色的文旅发展之路。

(选自《陕西日报》2024年2月6日,有删改)

15.(5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数据测算显示,2024年元旦假期的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收入,与前两年同期相比,均增长了三倍以上。

B.在“流量狂欢"的背景下,如果地方政府只搞同质化宣传,不搞好文旅服务,那么流量也只会是昙花一现。

C.文旅热点的爆火有偶然成分,但这并不能使热点引起长期关注,形成持续热度,实现“流量”到“留量"转化。

D.近年来,西安着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全市所有文旅场所和景区用创意与技术让历史和文化变得生动鲜活。

16.(5分)如何构建文旅热点的长效传播机制?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

17.(5分)请结合上述材料,向当地文旅部门提出两条发展文旅产业的建议。

七、写作题(共1题;共50分)

18.(50分)按下面的提示和要求作文。

岁月匆匆,转眼我们已走进人生的花季。在八年级的路上,清点行囊,我们会发现自己多了一分成熟,少了一分幼稚;多了一分思索,少了一分盲从;多了一分宽容,少了一分偏激;多了一分行动,少了一分幻想;还多了一分责任、理想与憧憬……我们的行囊变得沉甸甸的,我们的道路正在向未来延伸。

请以《八年级,我学会了▲》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答案解析

【答案】1.zāi;峋;qì;傍

2.A;B

3.一块碎石组成不了雄壮的山川/一滴水珠汇聚不了辽阔的海洋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字音、字形的识记,平时应注意反复记忆,针对习惯性读错的字词,比如:是锲而不舍(qiè),不是qì锲而不舍,还有一些不常见的多音字,如:殷红(yān),这些易错字词应及时总结到错题集上,平时反复复习,从而准确掌握。

(2)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使用的判断能力,平时应注意常用成语的积累,另外,成语使用往往在一定的语境之中,应从成语的词义、色彩、褒贬、范围等方面分析和理解。

(3)本题考查补写句子。具体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此类题目应首先观察上下文,概括上下文的内容,文中的上句一般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下句一般是总结补充的作用。第三,围绕主题或者关键词,符合思维逻辑。

1.①栽zāi:1.种植。2.供移植的小苗秧子。

②嶙峋:línxún1.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2.形容人瘦削。3.形容人刚强正直。

③砖砌:qì1.台阶。2.把砖、石层层垒起,用泥浆、石灰、水泥等物黏合。

④无所依傍:意思是什么都没有可以依靠的。

故答案为:zāi;峋;qì;傍

2.①A.俯仰生姿:指高矮错落有致,无论从高处俯视还是从低处仰视都会形成美好的姿态。

B.恹恹欲睡:形容精神萎靡、昏昏欲睡的样子。此处是说高树与低树错落有致,选择A.

②A.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多指文学、艺术形象塑造得生动传神。

B.珠光宝气:用来形容妇女服饰华贵富丽,闪耀着珍宝的光色。此处是说开花的盛景,应该使用珠光宝气。

故答案为:A;B

3.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结构相同、相似或相关,且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排列,以达到加强语势和深化文意的效果。符合语境,前后连贯即可。

故答案为:一块碎石组成不了雄壮的山川/一滴水珠汇聚不了辽阔的海洋。

4.【答案】(1)B

(2)C

【解析】(1)娄蒙路lóuménglù

厌烦yànfán因不耐烦而讨厌。

(2)燥热zàorè(天气)干燥炎热。

冻僵dòngjiāng肢体因受冻而僵硬。

炽热chìrè温度高;极热。形容感情非常热烈。

故答案为:(1)B;(2)C

(1)本题考查学生拼读能力,注意积累,掌握字词读音。要特别注意多音字。

(2)本题考查学生汉字书写能力。注意积累,掌握字词读音,理解字词含义,不写错别字。

5.【答案】(1)长歌怀采薇

(2)晴川历历汉阳树

(3)大漠孤烟直

(4)盖竹柏影也

(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6)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解析】①—④属于一般型默写。⑤—⑥属于理解型默写,解答时,首先要弄懂全诗大意,在此基础上,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填写古诗易写错别字,原因是在背诵古诗时只注意读音,不仔细看字,结果在填写时就按音写成其它的同音字,学习时要注意这个问题。比如本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薇、晴、漠、孤、柏、渐、蹄。

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中每个字的含义,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答案】6.A

7.D

8.B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2)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根据文章内容以及主旨思想作答。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6.本题考查对名著的识记。由“嘴上还叼着一只长烟斗哩!这烟斗细如马鬃,棕红色,几乎笔直,其长无比”描写可知,这是“象态橡栗象"。它的长鼻子的作用是钻食橡栗和在橡栗上钻孔产卵。

故答案为:A

7.ABC.正确。

D.有误,“在不同的消费者中进行平衡的分配,这是高于一切的大原则”可知,人可以向自然索取,但不能过度,要保持自然界平衡。

故答案为:D

8.ACD.正确。

B.有误,“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五个月"错误。由《昆虫记》原文“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个秘密,不过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大概是四年。以后,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五星期。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可知,蝉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五星期。

故答案为:B

【答案】9.逆流而上;延长;看;就是

10.A

11.①这(白帝城和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②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

12.①夏水大而湍急,春冬水清而透明,秋水小而清冷。②危壁出泉,疏竹掩映。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先读懂句意,再结合技巧断句。断句技巧:①遇到名词、代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②虚词。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③疑问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④对话标志的词语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⑤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⑥修辞方法注意断句。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甲文三峡“四时之水"的特点,乙文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的“佳致"内容即可。

【译文】

【甲】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期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极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的确是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声音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登上山走了一里路左右,就看见飞流汩汩地往下流泻。俯身鸟瞰下面,也有高耸的岩壁,清泉水从岩壁的半腰处奔突流出,附近有稀疏的竹林相映,令人有非常好的兴致。然而业已登上三姑峰,来不及返回看,于是从三姑峰又再上行半里路,抵达换骨岩,换骨岩就是幔亭峰的后崖。换骨岩前面有座庵。从换骨岩后面架设的两层悬梯,又登上另外一悬岩。悬岩不是很深邃,环绕着山巅如同叠嶂。当地人用木板沿岩壁修筑房屋,有的弯曲有的笔直,有的高,有的低矮,都是顺着宛转的岩壁修筑。

9.①翻译为: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溯:逆流而上。②翻译为: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惨悲凉。引:延长。③翻译为:来不及返回看。顾,看。④翻译为:换骨岩就是幔亭峰的后崖。即,就是

故答案为:①逆流而上;②延长;③看;④就是

10.例句翻译为:当地人用木板沿岩壁修筑房屋,有的弯曲有的笔直,有的高,有的低矮,都是顺着宛转的岩壁修筑。断句注意结合翻译,完整句子结构前后可断句。“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主谓宾结构,是完整的句子结构,后面可断句。“曲直高下”形容岩壁特点,单独成句,后面可断句。即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故答案为:A

11.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其间、虽、奔、御、以、疾、许、汩然、下、泻"。其间:指从白帝城到江陵之间。虽: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相当于“即使”。奔:这里指飞奔的马。御:驾驭。以,这样。疾,快。许,表示大约数量。汩然,汩汩地样子。下,向下。泻,流淌,流泻。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故答案为:①这(白帝城和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②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

12.【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翻译为: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期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快。写夏水大而湍急。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翻译为: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写春冬水清而透明。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翻译为: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写秋水小而清冷。

【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佳致"是指“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即危壁出泉,疏竹掩映。

故答案为:①夏水大而湍急,春冬水清而透明,秋水小而清冷。②危壁出泉,疏竹掩映。

【答案】13.如果不是偶然因素帮助了周瑜,结果恐怕是曹操取胜。

14.借史事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赤壁》后两句的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作者认为如果不是偶然因素帮助了周瑜,结果恐怕是曹操取胜。

故答案为:如果不是偶然因素帮助了周瑜,结果恐怕是曹操取胜。

14.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把握。该诗表达观点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此句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其实是想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慨叹他自己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故答案为:借史事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答案】15.B

16.①构建完整的传播体系和框架;②促进多元化传播,增强传播叙事能力;③要实现精准化传播。

17.示例:①在做好文旅宣传的同时,顺应民众旅游需求,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②深挖当地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独具本地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解析】⑴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⑶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解答时应在充分把握各个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灵活的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文本材料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表述中应做到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15.A.有误,与2023年相比,旅游收入的增长并未达到两倍;

B.反映了材料二中的观点如果一些地方只看到表面,一哄而上搞同质化宣传,却没有练好文旅服务的“内功”,当下的流量,也可能只是昙花一现”,选项表述与原文相符。

C.有误,材料三指出,文旅热点的爆火确实有一定偶然成分,但想要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化,形成持续热度,就需要构建长效传播机制、促进多元化传播和实现精准化传播。虽然爆火有偶然性,但通过恰当的方法和努力是可以使其获得长期关注并形成持续热度的;

D.有误,材料四中提到西安深挖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出现了一批沉浸式、数字化文旅新场景、新业态,原文中只提到了部分文旅场所和景区的创新做法,并未涉及”"所有”,表述过于绝对;

故答案为:B

16.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概括。首先,构建完整的传播体系和框架是核心基础。正如材料三所提到的,河南在文化旅游方面做出了典范,他们确定了“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并围绕“行走河南●读懂中国”这一品牌进行塑造。这显示了一个清晰、有目标的传播策略,为河南的文旅发展提供了稳固的框架。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地区或景点,都需要先确立自己的文旅品牌和战略,然后围绕这一核心进行系统的传播规划。其次,材料三中提到了促进多元化传播的重要性。为了引爆文旅热点,需要以内容和服务作为支撑,并围绕提高传播质量和效果进行发力。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传统的宣传方式,而是要结合各种新的传播渠道和形式,如社交媒体、线上活动、跨界合作等,来打造多样化的文旅内容。例如,通过与文化、艺术、科技等领域的跨界合作,可以创造出新颖、有趣的文旅体验,从而吸引更多的关注和参与。最后,实现精准化传播也是关键一环。材料三中河北文旅的例子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他们基于对客源市场的科学研判与精准发力,持续打响了自己的文旅品牌。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偏好,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来定制和传播相关的文旅内容。例如,如果目标受众是年轻人,那么我们可以选择在社交媒体上推广一些时尚、潮流的文旅活动或产品;如果目标受众是家庭游客,那么我们可以推出一些适合全家参与的文旅项目。

故答案为:①构建完整的传播体系和框架;②促进多元化传播,增强传播叙事能力;③要实现精准化传播。

17.首先,深入理解并分析所提供的材料内容。这些材料中包含了文旅产业发展的多个方面,如文化资源利用、旅游服务质量、传播策略等。通过仔细阅读并分析这些材料,可以提炼出文旅产业发展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和成功经验。接着,针对这些关键问题和成功经验,结合自己对文旅产业的理解和认识,思考如何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这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最后,将思考的建议进行整理和归纳,形成条理清晰、针对性强的观点。

故答案为:①在做好文旅宣传的同时,顺应民众旅游需求,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②深挖当地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独具本地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18.【答案】参考例文:

八年级,我学会了坚持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八年级的学习和生活之旅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坚持的力量,也真正学会了坚持。

八年级的学业压力如一座沉甸甸的大山压在我们身上。繁多的科目,复杂的知识点,仿佛一道道难以跨越的鸿沟。就拿数学来说吧,那一个个几何图形和复杂的函数,常常让我感到头晕目眩。一次数学考试后,看到那满是红叉的试卷,我的心一下子坠入了谷底。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想要放弃对数学的努力。

但是,我想起了那次长跑比赛。比赛开始时,我充满了冲劲,像一只敏捷的兔子飞奔出去。可是,一圈又一圈后,我的体力渐渐耗尽,脚步变得沉重,呼吸也急促起来。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片荒芜的沙漠,每迈出一步都需要巨大的力量。就在我想要放弃,放慢脚步的时候,我看到了跑道边同学们为我加油的身影,听到了他们大声呼喊我的名字。那一瞬间,一股力量在心中涌起,我告诉自己不能放弃,一定要坚持下去。于是,我咬紧牙关,调整呼吸,迈着坚定的步伐继续向前跑。最终,我冲过了终点线,虽然没有取得特别优异的成绩,但我战胜了自己,那一刻,我懂得了坚持的意义。

受到长跑比赛的鼓舞,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数学学习。我不再因为一时的困难而退缩,而是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每天坚持做几道数学难题,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哪怕有时候花费很长时间也解不出一道题,我也没有放弃。在这个过程中,我无数次地想要放弃,无数次地感到沮丧,但一想到长跑时的坚持,我就又重拾信心。渐渐地,我发现数学似乎没有那么难了,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题目也变得得心应手起来。我的数学成绩开始逐步提高,这让我更加坚信坚持的力量。

在生活中,我也学会了坚持。我热爱绘画,可绘画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一幅复杂的画作常常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有时候画到一半,就觉得不满意想要重新开始。但现在,我学会了坚持完成每一幅作品,即使过程中充满困难。每一次坚持完成画作后,我都能感受到自己绘画水平的提升,那种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

八年级的这一年,就像一场充满挑战的冒险,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坚持。坚持让我在学业的道路上克服重重困难,让我在生活中实现自己的小梦想。我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还会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我,但我相信,只要我学会坚持,就一定能够穿越风雨,迎来绚丽的彩虹。

【解析】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材料。材料以八年级这个成长阶段为背景,通过对比阐述了在这个阶段学生在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成长变化,引导学生回顾八年级的经历,思考自己在这一过程中的收获。

①材料中通过多组对比,如“多了一分成熟,少了一分幼稚”等,揭示了八年级这个阶段学生在性格、思维和行为方式上逐渐走向成熟的表现。“成熟"意味着能够更理性地看待事物,“思索”体现了开始独立思考,“宽容"表示在人际交往和看待不同事物时有更包容的态度,“行动”说明不再只空想而是付诸实践,这些都是成长的标志。这些关键词表达了在八年级这个成长的转折点上,学生们逐渐摆脱幼稚、盲从、偏激、幻想等不成熟的状态,向着更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②写作思路:确定题目中所填的内容,如“八年级,我学会了宽容”,然后阐述宽容是什么。可以是对他人错误的理解,对不同观点的接纳等。例如,讲述在班级中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开始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原谅对方的过错,这就是宽容的具体表现。为什么:解释为什么在八年级学会了这个内容。比如从自身成长的需求角度,随着年龄增长,意识到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性;或者从经历的事件角度,如在多次与朋友的冲突后,发现宽容能让友情更加牢固。怎么做:可以讲述在学会这个内容后自己的行为变化。比如在面对不同意见时,不再强行反驳,而是耐心倾听,尊重他人观点。

八年级,我学会了独立思考。可以从课堂上不再盲目跟随他人答案,而是经过自己的分析得出结论,阐述独立思考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八年级,我学会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