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重点:认识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难点:探讨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1.北宋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2)统一: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

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一、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局部的统一“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赵普宋太祖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收其精兵稍夺其权制其钱粮北宋初建之弊?《雪夜访普图》北宋建立初期面临哪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武将专权何解?活动1:宋初统治者是如何实现“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的?体现了哪些基本原则?体现了宋朝政治有哪些特点?一、宋初加强中央集权(1)方镇太重——削弱地方

文官任知州节度使转虚职

转运司管财政

赋税上交中央

地方精兵入禁军定期更驻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收权分权设四监司监控各州设置通判牵制知州思考点这些做法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任务1:宋朝是如何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的?极大地强化了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第二讲123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皇帝财政行政军事监察中书门下(政事堂)同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执政)三衙三司二府(2)君弱臣强——分相权、强皇权任务2:宋朝是如何分散中央机构权力,

加强君权的?唐:程序分权(草拟、审核、执行)宋:领域分权(行政、财政、军政)

练一练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C.专制皇权得到加强D.相权对皇权形成制约C崇文: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抑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杯酒释兵权文官掌枢密更戍法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唐宋宰相情况对比表时期登科人数宰相人数进士出身的宰相人数唐朝660312322两宋45640135111(3)武将权重——崇文抑武、文人治国思考点宋代崇文抑武的消极后果是什么?后果:导致武备孱弱,军队战斗力下降,

对边防安全造成威胁。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北宋童谣好男不当兵。——宋代民间谚语2、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活动1:宋初统治者是如何实现“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的?体现了哪些基本原则?体现了宋朝政治有哪些特点?(1)削实权:(2)制钱谷:(3)收精兵:地方:文臣知州,通判制约,节度使成虚衔。设四个路级机构“四监司”监控各州。中央:设枢密院、三司和中书门下,分割宰相权力。设台谏机构监察官员。设诸路转运使统管地方财政(四监司之一)。设三司分理中央编选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枢密院和“三衙”调、统分离。原则:分权制约,崇文抑武。1、强干弱枝、守内虚外2、分化事权、内外相制3、重文轻武、文人治国特点积极:①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②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③强化了中央集权。消极:①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②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③限制和弱化了军队战斗力,导致军备废驰,国势积弱;④增加了财政负担。⑤造成积贫积弱的统治危机。任务4:结合材料,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带来怎样的影响?材料2: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县日就困弱。—《朱子语类》材料1:“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钱穆政治危机边防危机财政危机宋代制度之缺点,在散,在弱,不在专与暴。—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宋初的统治者以路作为高层行政区,按照交通路线为主划分。每路设转运司、刑狱司、常平司和安抚司四个机构,隶属中央各部,分别负责地方财赋、监察司法、粮食储备平抑物价、治安边防的职能。据此可知,路的设立()A.体现重文轻武的理念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对后世体制影响深远D.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DD2.《文献通考》载:“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由此可见宋朝()A.丞相制度被废除 B.内外朝制度形成C.开始创设政事堂 D.相权进一步削弱考点:地方措施作用是加强中央集权考点:中央措施作用是削弱相权二、统治危机——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宋与西夏和议北宋西夏国主,请笑纳零花钱!澶渊之盟兄弟相称弟弟,请笑纳零花钱!北宋以钱财换和平两次北伐的惨败北宋与辽朝协议北宋与西夏和议边防压力西夏称臣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岁币”“岁赐”1.边防压力

—积弱思考点:北宋如何解决边防危机?三冗两积: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不可取的理由:①北宋屈辱求和,加重财政负担;②和平难以持久;③和平状态使北宋军事力量减弱,埋下了亡国之患。材料3:“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4: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材料1:“澶渊之盟”订立后……茶马互市,扩大了茶和马的市场,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商品的交换。——《中华文明地图》材料2:澶渊之盟后,岁遣使介,修邻国之好。逮今百数十年,而北边之民不识干戈,此汉、唐之盛所未有也。——苏辙【讨论】你觉得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可取的理由:①利于稳定边防,营造和平环境;②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和边境贸易发展;③和平、互市促进民族交融。二、统治危机——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造成财政危机的因素岁币和岁赐军费开支庞大改革势在必行二、统治危机——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2、财政危机—积贫思考点:北宋为何出现财政危机?三冗两积: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官僚队伍膨胀3.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指老年人),不识干戈”。这说明澶渊之盟()A.削弱了北宋军事力量B.使宋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C.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D.使宋辽间的民族矛盾彻底消除BA4.北宋仁宗、英宗时,朝廷财政收入较之宋太宗时已增长五六倍,却出现了“太宗时能余大半而前者不敷支出”的现象。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中央集权加强致使新弊渐生B.社会经济发展趋向滞缓C.经济格局变动影响财政收支D.国家局部统一渐显弊端考点:宋辽协议的影响考点:宋朝中央集权产生的消极影响改革者:范仲淹支持者:宋仁宗(1043-1044)改革目的:整顿官僚机构改革结果:失败失败原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改革者:王安石支持者:宋神宗(1069-1085)改革原则:加强国家的管理和控制改革目的:富国强兵改革结果:失败三、解新弊之法——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失败1、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王安石变法北宋的统治危机不断加深;庆历新政的失败。三、解新弊之法——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失败2、王安石变法(1069-1085)——宋神宗时期加强国家对经济、军事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富国强兵。【富国】官府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目的:基本原则:任务1: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原则,目的,措施是什么?市易法:低买高卖措施:【强兵】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加强军力【育人】改革科举、整顿太学、惟才用人三、解新弊之法——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2、王安石变法(1069-1085)——宋神宗时期加强国家对经济、军事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富国强兵。措施:【富国】官府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目的:基本原则:任务1: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原则,目的,措施是什么?【强兵】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加强军力改革科举、整顿太学、惟才用人【育人】三、解新弊之法——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材料一熙宁、元丰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岁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宋史》

材料二元丰四年、五年,宋夏之间两次大战,宋军中义勇、保甲约占一半,这两场战争都以宋军败北

、死伤数十万人而告结束……——吴巨洪《浅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材料三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刘挚《忠肃集》

积极:局限:任务2:结合学思之窗,小组讨论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①强兵效果并不明显。②变法操之过急,涉及面太广,③在执行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④引起争议,导致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引发党争,北宋逐渐走向衰亡。有利于生产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6.钱穆指出:“王安石的新法……之招人反对,根本上似乎还含有一个新旧思想的冲突……亦可说是两种态度之冲突。此两种态度,隐约表现在南北地域的区分上。新党大率多南方人,反对派则大率是北方人。”据此推断()A.经济的发展程度影响政治观念B.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C.变法措施加重了北方人的负担D.变法集团内部出现了分裂倾向5.(2020·山东高考·4)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传统“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A.力图长远解决灾民生计问题B.彻底地解决了社会危机C.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D.建立了完备的救荒体系AA考点:王安石的措施的目的考点:王安石变法推行的过程遇到的问题不同派别持不同的政治主张王安石变法以来直到晚清,对王安石变法的负面评价居多;梁启超著《王荆公》以来,评价渐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评价更加多元。想一想,出现这种现象可能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问题探究:1.庆历新政三、变法失败与北宋衰亡王安石变法无法挽救北宋的衰亡,宋钦宗靖康二年,金军南下攻占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北宋最终为金朝所灭,进入南宋时期。2.王安石变法3.“靖康之变”1127年赵构称帝,南宋建立,后定都临安宋金之战,岳飞抗金南北对峙南宋的偏安靖康之耻绍兴议和宋金三大和议对比问题(1)为什么南宋能够维持偏安局面?四、南宋的偏安与南北对峙南宋的偏安并不仅仅指地域居南,更指的是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偷安。材料1:高宗当然不可能将岳飞释放,因为第一,他怕和议没法坚持下去。第二,释放岳飞意味着当初的兴狱即为有意制造的冤狱……第三,他怕岳飞怀恨在心,留下后患。——龚延明《岳飞》材料2:……从深层的政治文化角度来看,岳飞是死于宋代文官集团的集体迫害。——付月《宋朝的崇文抑武政策和岳飞之死》岳飞之死,象征着宋朝立国以来确立的“崇文抑武”政策的回归杭州岳飞墓秦桧夫妇跪像四、南宋的偏安与南北对峙问题(2)为什么岳飞一心抗金,却屈死风波亭?2、偏安的结果: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被元朝攻占,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战败,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南宋灭亡.。崖山海战宋与辽、西夏,南宋与金对比澶渊之盟庆历和议绍兴和议(北宋—辽)“岁币”(北宋—西夏)(南宋—金)“岁赐”“岁贡”“兄弟”“君臣”“臣君”→“侄叔”问题(3)教材中提到的“岁币”“岁赐”和“岁贡”有何异同?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