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演化过程练习含解析中图版必修1_第1页
2024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演化过程练习含解析中图版必修1_第2页
2024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演化过程练习含解析中图版必修1_第3页
2024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演化过程练习含解析中图版必修1_第4页
2024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演化过程练习含解析中图版必修1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4-第三节地球的演化过程[基础过关]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验过一些不利于生物演化的环境变更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亡。据此,完成1~3题。1.鱼类出现的时期是()A.寒武纪 B.志留纪C.泥盆纪 D.侏罗纪2.从海洋中的水生生物中演化成两栖类生物的时间段是()A.太古代 B.元古代C.古生代 D.中生代3.盛极一时的恐龙从地球上完全无影无踪的地质历史时期是()A.古生代末期 B.中生代末期C.太古代末期 D.新生代末期解析:第1题,鱼类是海洋中的脊椎动物,出现在古生代的志留纪,选B。第2题,两栖类是在海洋环境越来越差、陆地面积越来越大的状况下,部分生物为了更好地适应变更的新环境,被迫向陆地发展,从“鱼类时代”后的泥盆—二叠纪演化为两栖类,泥盆—二叠纪属于古生代,选C。第3题,中生代末期发生了白垩纪物种大灭亡事务,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逝,包括我们所熟知的恐龙。答案:1.B2.C3.B读某地剖面示意图,完成4~5题。4.图示地层中动物化石经验的演化过程是()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5.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A.干燥,冷热多变 B.全球气候分带明显C.潮湿,森林茂密 D.寒冷,冰雪广布解析:第4题,动物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演化的。第5题,煤炭是地质历史时期的森林等植被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此可推知石炭—二叠纪时期气候潮湿、森林茂密。答案:4.B5.C地球有悠久的过去,还有漫长的将来。生物的出现和进化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人类的历史更是短暂的一瞬。据此,完成6~7题。6.鱼类出现在()A.太古代 B.元古代C.古生代 D.中生代7.三叶虫形成于寒武纪,灭亡于二叠纪。含三叶虫化石的地层形成于()A.古生代 B.元古代C.中生代 D.新生代解析:第6题,鱼类出现在古生代中的志留纪。第7题,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生物化石。三叶虫生活的地质年头从寒武纪到二叠纪,对应的是整个古生代,选A。答案:6.C7.A8.生物大灭亡的缘由可能是()A.生物进化 B.环境污染C.环境变迁 D.海洋消逝解析:生物大灭亡的缘由可能是环境变迁,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C对。生物进化、环境污染是渐渐变更的,不会导致生物突然灭亡,A、B错。海洋从来也没有消逝过,D错。答案:C9.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无脊椎动物演化成脊椎动物与环境没有关系B.蓝绿藻的出现和发展,对地理环境影响不大C.大气向有氧环境转变与生物进化无关D.地理环境转向有氧环境,为生物进化奠定了环境基础解析:生物和环境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生物的进化与环境变更亲密相关,A错。蓝绿藻是绿色植物,具有光合作用的功能,变更了地球大气组成,对地理环境影响巨大,B错。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是生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果,C错。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为生物进化奠定了环境基础,D对。答案:D[实力提升]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化示意图,完成10~12题。10.在①时期以前,地球表层的主要发展过程有()A.岩浆活动频繁 B.火山活动趋向平稳C.陆地面积宽阔 D.亚欧大陆形成11.下列现象与蓝绿藻的出现无关的是()A.水体中有了游离态的氧气B.赤铁矿的形成C.紫红色石英砂岩的形成D.劳亚古陆的形成12.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A.① B.②C.③ D.④解析:第10题,在①时期以前,地球表层处于猛烈的变更过程中,岩浆活动频繁,火山活动猛烈,陆地面积不大,选A。第11题,蓝绿藻的出现,使光合作用得以进行,释放了大量游离态的氧气,铁元素被氧化形成红色的赤铁矿,含有红色氧化铁的石英砂岩也形成了。劳亚古陆的形成是地壳运动的结果,与蓝绿藻的出现无关。故选D。第12题,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古生代末期,鱼类向两栖类发展。答案:10.A11.D12.C现代地貌的形成与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壳运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关于地质地貌的演化问题,完成13~14题。13.燕山运动产生的影响是()A.劳亚古陆解体B.冈瓦纳古陆连接成大陆C.安第斯山形成D.形成了我国的地质构造轮廓和地貌基础14.形成我国现代地貌格局的构造运动是()A.海西运动 B.加里东运动C.燕山运动 D.喜马拉雅运动解析:第13题,燕山运动中,劳亚古陆联合成为大陆,冈瓦纳古陆解体;安第斯山是在喜马拉雅运动中形成的;燕山运动形成了我国的地质构造轮廓和地貌基础。第14题,喜马拉雅运动使得海陆格局与现在渐趋一样,故选D。答案:13.D14.D15.读地层与化石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A、B、C岩层中最老的是__________层,最年轻的是__________层。(2)若地点1的A岩层含有煤炭,当时的古地理环境是什么?(3)若地点2的B岩层含有石油,当时的古地理环境是什么?解析:(1)沉积岩层下方的先沉积,上方的后沉积,读图可知,该地岩层自下而上依次为A、B、C,所以最下方的A岩层形成年头最早,最上方的C岩层形成年头最晚。(2)煤炭是由古代森林经过地质作用转化而来,该地有煤炭,说明古地理环境适合森林生长。(3)石油是古代海洋生物经过地质作用形成的,该岩层有石油存在,说明过去为海洋环境。答案:(1)AC(2)暖湿的陆生环境。(3)暖和的浅海环境。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日弥足宝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探讨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看到这个消息,上海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特殊感爱好,他们确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探讨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物质上、学问上的打算工作。(1)考察主题:__________与地质年头、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2)考察工具打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①依据地层中的化石,该区域最老的岩层形成于__________代。②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________(填“海洋”或“地”)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应为________(填“洋”或“陆地”)环境,气候、植被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考察结论:依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认为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