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课时强化训练含解析_第1页
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课时强化训练含解析_第2页
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课时强化训练含解析_第3页
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课时强化训练含解析_第4页
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课时强化训练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8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改变测控导航表学问点题号1.种群的特征1,2,6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3,4,53.种群的数量改变9,10,11,124.探究培育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改变7,85.综合考查13,14,15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C)A.种群密度一般是固定不变的B.预料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因素主要是诞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C.某种群中具有生殖实力的雌性个体远远多于雄性个体时,该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小D.种群的年龄组成,干脆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动解析:种群密度一般在肯定的范围内上下波动,保持动态平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预料种群数量改变的特征是种群的年龄组成;干脆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是种群的诞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2.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C)A.图1中预料种群数量将来改变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图2中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诞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解析:图1中预料种群数量将来改变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年龄组成;图1中的c表示种群密度,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图2中丁表示年龄组成与图1中的b表示的含义相同,图2中丙表示性别比例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诞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3.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B)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纳等距取样法,适当削减样方数量D.采纳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解析:样方法都要做到随机取样,由于个体数量较少,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增加样方数量。4.下列有关种群数量调查探讨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A.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以确保结果精确B.调查藏羚羊的种群密度时,标记物易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小C.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改变时,将培育液滴入计数室后干脆用显微镜计数D.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时,诱虫器上方要运用冷光灯照耀解析:若身上的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试验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用血细胞计数板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改变时,应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育液;诱虫器是利用土壤小动物趋暗、趋湿、避光、避高温等特性,所以用诱虫器采集土壤中小动物时要开灯且运用暖光源。5.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B)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解析:昆虫以植物或微小动物等为食,属于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黑光灯传递的光,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对于具有趋光性的昆虫,可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此外还可运用此方法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6.如图表示某种卵胎生蜥蜴孕期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产生幼仔的性别比例。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D)A.该种蜥蜴的性别受环境温度的影响B.图示3种温度下,25℃时该种蜥蜴幼仔的雌雄比例最接近C.若有10只蜥蜴在32℃的环境中诞生,则可能全为雄性D.在自然状态下,该种蜥蜴的雌雄比例肯定是大致相当解析:由于在自然状态下所处的温度未知,故该种蜥蜴的雌雄比例无法确定。7.将接种在马铃薯培育液中的酵母菌培育一段时间后,充分混匀并随机分成不等的两组后分别进行培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A.酵母菌种群增长所需的能量全部来自于马铃薯培育液B.若要估算培育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借助显微镜进行C.培育液被分成上述两组时其中的酵母菌种群密度是不同的D.给养分足够的培育液通入O2有利于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加解析:酵母菌种群增长所需的能量来自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所需的有机物全部来自马铃薯培育液;若要估算培育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须要借助显微镜;培育液与酵母菌充分混匀后被分成不等的两份,其中的酵母菌数量不同,由于是充分混匀的,故酵母菌的种群密度相同;给养分足够的培育液通入O2有利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种群数量会增加。8.如图表示在一个10mL封闭培育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改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C)A.40~60h,λ<1(λ=t时种群数量/t-1时种群数量)B.种内斗争导致0~10h酵母细胞数量增长缓慢C.调查酵母细胞种群密度时,应用抽样检测法D.70h后,该体系中酵母细胞活菌数将始终维持稳定解析:40~50h,种群数量仍在增大,λ>1,50~60h,种群数量稳定,λ=1;0~10h的初始阶段增长缓慢是由于种群数量太少;由于养分物质的消耗和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70h后,该体系中酵母细胞活菌数可能下降。9.N0表示某种群的起始数量,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如图表示该种群Nt/N0的值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B)A.该种群的增长方式为“J”型B.在10年内种群的数量始终在增加C.a表示种群的起始数量N0D.第5年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解析:由分析可知,该种群的增长方式为“S”型;在10年内Nt/N0的值始终在增加,说明种群的数量也始终在增加;据图可知,图中纵坐标表示Nt/N0,因此图中a表示Nt/N0,而不是种群的起始数量N0;第5年后Nt/N0的值大于第5年的,第5年后种群数量仍在增加,因此第5年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10.如图是某自然区域中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比随时间改变的曲线图,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C)A.t1时刻,甲、乙两种群的死亡率相同B.甲、乙两种群的种间关系为捕食C.t2时刻,甲、乙两种群间的竞争程度最低D.0~t2,甲、乙两种群的数量均呈“S”型曲线增长解析:t1时刻,甲、乙两种群的数量相等,但是死亡率不肯定相等;由图可知,起点时甲、乙数量比小于1,该比值渐渐增大到1又渐渐降低到0,说明甲种群数量先增加后降低,最终被淘汰,故甲、乙两个种群之间为竞争关系;t2时刻,甲、乙两种群的数量比为0,说明甲种群已经消逝,因此两者之间的竞争程度最低;0~t2,甲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后降低,不呈“S”型曲线增长。11.某池塘内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改变规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A.调查草鱼的种群密度时,网眼太大常使调查值偏大B.T3时草鱼的种群密度约为T5时对应种群密度的一半C.T5时增加饵料的投放,池塘草鱼的环境容纳量会有所增大D.无论T2之前数据如何,T2~T3和T3~T5时间段内种群数量都是渐渐上升解析:若调查的时候捕获所用的渔网网眼过大,则会导致捕获的草鱼为池塘中个体较大的鱼,而个体较小的鱼未能捕获到,最终导致调查值偏小。12.图中A、B为某群落中的两个动物种群,曲线表示δ(δ=诞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改变,不考虑迁入、迁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A.t5时刻A、B的种群密度相同B.O→t5,B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C.t3→t5,B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D.t3→t5,A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解析:t5时刻A、B种群的δ(δ=诞生率/死亡率)相同,但不能代表种群密度相同;O→t2,B种群呈下降趋势,故O→t5,B种群不呈“S”型曲线增长;t3→t5,B种群δ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t3→t5,A种群前期δ大于1,数量增加,后期δ小于1,数量下降。二、非选择题13.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峻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限制很难长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志向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假如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上升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实行生物防治的方法限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

解析:(1)志向环境条件下,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2)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有死亡率、迁出率等。(3)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答案:(1)J(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捕食(4)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14.美国学者克里斯琴在对某种野外鼠类探讨时发觉内分泌系统也能调整自身种群密度。下图是该调整机制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1)野外调查该鼠类种群密度应采纳法;图示B、C是与种群密度改变干脆相关的种群特征,它们分别是和。

(2)依据上图来看,内分泌系统中参加调整的重要器官A应是;激素调整该鼠类种群密度的机制是,该机制也是生态系统自我调整实力的基础。

(3)探讨发觉,该野外鼠类的部分种群会将社群压力以信息的形式“感染”给地理位置相近、种群密度较大的另一些种群,引起相同的生态效应。综上所述,生态系统中和离不开信息传递。

解析:(1)由于野外鼠类活动实力强,活动范围广,因此应采纳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野外鼠类的种群密度受内分泌系统调整,影响种群密度的干脆因素是B(诞生率),C(死亡率)。(2)调整生长激素分泌的内分泌器官是垂体。激素调整该鼠类种群密度的机制是(负)反馈调整。(3)此信息“感染”的该野外鼠类的同种其他种群,不涉及种间关系,因此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答案:(1)标记重捕诞生率死亡率(2)垂体(负)反馈调整(3)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15.为爱护重庆特有濒危灌木缙云卫矛,西南高校生命科学院对北碚区板子沟和鸡公山两地的缙云卫矛种群动态进行了深化探讨。下图为两种群的年龄结构调查结果,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调查缙云卫矛种群密度时应当实行法和全面踏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工作。若被调查两地的面积大小相当,据图可知,种群密度较大,鸡公山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型。

(2)同一种群植株在两地的最大生理寿命存在差异,板子沟植株的最大寿命为18龄,鸡公山为16龄,这反映了。

科研人员在两种群中均发觉了缙云卫矛凹凸错落的现象,该现象(填“能”或“不能”)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3)探讨表明,缙云卫矛的种群小,且各种群相距较远,形成隔离不利于基因沟通,故灭亡风险较大。

(4)西南高校何平教授表示:“若不对全世界只在重庆才存活的缙云卫矛加以爱护,或许等不到我们探讨它能为人类带来哪些福祉的那一天,它就灭亡了。”这句话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解析:(1)缙云卫矛是濒危灌木,调查其种群密度应实行样方法。分析题图可知,鸡公山缙云卫矛种群的幼龄和中龄存活数多于板子沟,在两地面积相当时,鸡公山种群密度较大,鸡公山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2)同为缙云卫矛,在板子沟和鸡公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