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三)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课件二年级语文上册_第1页
课文(三)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课件二年级语文上册_第2页
课文(三)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课件二年级语文上册_第3页
课文(三)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课件二年级语文上册_第4页
课文(三)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课件二年级语文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三)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了解诗歌大意。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重点)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重点)4.通过学习这首诗,对诗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难点)学习目标学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自己大声读课文几遍,把不认识的生字圈出来。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dēngguànquèlóu

báirìyīshānjìnhuánghérùhǎiliúyùqióngqiānlǐmùgèngshàngyìcénglóu[唐]王之涣王之涣:字季陵,晋阳人,唐代著名诗人。他描写边疆风光的作品很有特色。诗以《凉州词》和《登鹳雀楼》最有名。创作背景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鹳雀楼简介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始建于北周,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富盛名。1997年12月,该楼的复建工程开始,2002年9月26日,新鹳雀楼落成并开始接待游人。新建的鹳雀楼为仿唐形制,四檐三层。尽jìn书写指导:撇捺舒展,两点在左下格。部首:尺组词:依山尽说不尽造句:雷锋的故事说不尽。音序:J结构:上下

黄huáng书写指导:上部宽,中部窄。第二横长;中部上宽下窄。部首:黄组词:黄河金黄造句: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音序:H结构:上中下层céng书写指导:撇舒展,“云”第一横在横中线上。部首:尸组词:一层楼上层造句:叔叔的公司包租整整一层楼。音序:C结构:半包围

céng结构半包围部首尸笔顺组词层次云层层出不穷造句飞机穿过厚厚的云层,飞向蓝天。lóu结构左右部首木笔顺组词高楼楼房空中楼阁造句城市里有很多高楼大厦。我会写左窄右宽,“衣”的长撇从横笔中部起笔,撇至“亻”侧。上宽下窄,“尺”罩住下方两点,前两笔居上偏左,末笔捺穿过田字格中心,尽量写得舒展,下方两点斜向平行,都收笔于竖中线。诗句补充。

依山尽,

入海流。欲穷

,更上

。本文的作者是

,是

代著名诗人。作者:白日黄河千里目一层楼王之涣唐

前两句诗对仗十分工整,“

”和“

”两种景物相对,“

”和“

”两种色彩相对,“

”和“

”两个动词相对,“

”和“

”两个数字相对,构成了形式上的美感。白日黄河白黄依入千一填一填

《登鹳雀楼》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登鹳雀楼所见白日、山黄河、海壮阔、雄浑所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积极进取融情于景寓理于事结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