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章末复习知识点总结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_第1页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章末复习知识点总结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_第2页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章末复习知识点总结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_第3页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章末复习知识点总结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_第4页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章末复习知识点总结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植被1.植被的定义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2.植被的分类(1)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2)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3.与环境的关系(1)植物生长过程中,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2)稳定的植被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3)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案例:骆驼刺特征:地上部分小,叶子退化为刺,根系很发达。形态与环境的关系:地上部分小,叶子退化为刺可减少水分蒸腾;根系发达,能从很深很广的地下吸收水分。4、植被的类型和特征(1)森林的类型和特征:类型分布地区气候特征植被群体特征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终年高温、降雨丰沛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与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没有板根和茎花现象。落叶阔叶林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纬度较低的地区温暖生长季节达4~6个月,冬季寒冷并延续3~4个月,降水适宜适宜、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亚寒带针叶林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细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2)草原类型及特征草原类型对应气候区气候特征植被特征热带草原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为4~6个月,降水稀少,草类枯黄。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温带草原温带草原气候区夏季温暖,冬季寒冷而漫长,气候干燥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3)荒漠类型及特征分类对应气候区气候特征特征热带荒漠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荒漠植被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如迎来合适的降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动的周期,如智利沙漠中的雨后花海温带荒漠温带沙漠气候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气候干燥5、植被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素影响气候气候对植被热量:决定了植物的种类、生长速度、生长量、不同的热量带植被类型不同。光照:影响喜光、喜阴植物的生长,喜光植物向阳一侧生长好。降水:同一纬度,降水从沿海向内陆减少,植被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同一地点,降水多的年份数目生长好,年轮宽。植被对气候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森林茂密的地区,空气湿度大,气温日较差小地貌地貌对植被①山地阳坡和阴坡植被不同,一般情况下,马尾松生长在阳坡,而冷杉生长在阴坡。②海拔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因此在山区,不同海拔的植被不同。③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植被截然不同,如安第斯山脉南部大陆西侧为迎风坡,降水多,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东侧为背风坡,降水少,形成温带荒漠和草原,天山北坡有森林,南坡则没有植被对地貌一方面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水文水文对植被水文条件好的地方,一般植被繁茂植被对水文植被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促进水循环,减少河流含沙量,减少河水径流量的变化幅度土壤土壤对植被土壤肥力、水分含量、特性等影响植被生长,如茶树耐酸怕碱,喜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植被对土壤植被生长可以改变土壤的性质,如大豆可以固氮,亚热带地区植被繁茂,导致土壤有机酸含量增加,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6、植被类型的判断依据①依据景观特征判断。不同的植被其组成植物种类不同;植物的高矮、根茎、密度和季相变化千差万别,这些都是我们辨别植被类型的依据。例如,全年呈深绿色外貌,无明显的季相变化;乔木树干高大,树基常有板根,老干上可长出花枝,藤本和附生植物发达,林中常有绞杀植物附生,这样的植被一般是热带雨林。②依据气候特征判断植被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特别是其中的热量和水分条件。所以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也是我们判断植被类型的依据。例如,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条件下的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的地中海气候条件下形成亚热带常绿硬叶林。③依据分布规律判断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各地水分条件不同,植被分布也发生明显的变化,由森林依次变为草原,荒漠。例如,400N-600N大陆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大陆内部为温带荒漠。7、植被与环境植物与环境影响因素植物形态或分布指示作用热量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苔原不同温度带水分湿生植物叶子硕大柔嫩,根系退化,茎内有孔,如莲藕、芦苇等水湿环境旱生植物叶子退化为刺,根系发达,叶面有蜡质,茎粗大,如仙人掌、骆驼刺等干旱环境光照喜光植物对光照需求量大,分布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如树林上层的马尾松等光照充足喜阴植物对光照要求低,分布在阴暗处,如树林下部的冷杉、地衣、苔藓等光照不足土壤铁芒萁、茶树、马尾松等酸性土壤碱蓬等碱性土壤环境污染矮牵牛花能指示SO2污染SO2污染不同的区域植被的主要环境效益不同区域森林的环境效益举例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尤其是丘陵山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长江中游山区的防护林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干旱半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和牧场西北地区风沙大,“西北防护林”的主要功能是防风固沙沿海地区防止海浪侵袭,保护海堤红树林是天然的海岸防线,具有减小风速、减轻海岸的侵蚀,净化海水、促淤造陆等作用城市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减弱噪声城市工业、交通污染严重,故城市绿地主要功能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削弱噪声土壤1.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2.土壤形成过程:如下图: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着生-----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矿物养分)(死亡,有机质积累)(形成肥力)(淋滤、淋失)00类型分布地区特点黑土东北平原土壤中富含腐殖质,比较肥沃黄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不高,缺磷少氮红壤江南丘陵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紫色土四川盆地自然肥力高,富含各种盐类及多种微量元素水稻土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台湾西部平原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成熟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较肥沃,多呈青灰色表1森林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枯枝落叶层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部分分解的有机碎屑层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层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淀积层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母岩层坚硬的岩石表2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耕作层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犁底层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自然土层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影响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1.成土母质(1)成土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能逐步发育形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2)对土壤的影响: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影响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影响土壤的质地1基性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中钙、铁、锰、镁含量高;2酸性盐母质发育的土壤中硅、钠、钾含量高1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2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粉砂和黏粒较少;3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4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2.生物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生物循环促进土壤形成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3.气候气候决定一个地区的水热状况,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岩石风化、物质迁移和植物、动物、微生物活动,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不同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岩石风化速度土壤形成速度湿热地区快较快干冷地区慢较慢不同气候对土壤特性的影响①气候对土壤粘性的影响: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粘粒比重高。②气候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有机质含量举例湿热地区淋溶和生物分解作用强,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贫瘠亚马孙河流域土壤一般较贫瘠冷湿地区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土壤肥沃东北地区的黑土是非常肥沃的土壤4.地貌(1)由于水热条件不同,山麓与山顶、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①山区的气温与降水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形成不同的气候与植被,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分异。②不同坡向的温度、水分、光照不同,植被也不同,导致土壤发育程度与性状不同。(2)从山顶到低平洼地,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规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沙土、壤土和黏土。5.时间在其他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6.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极为深刻且具有两面性。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土,我国北方地区的黑垆土;(2)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人类活动,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如下图所示:土壤从性质上说,属于可再生资源,但如果不合理利用,也会退化,失去肥力。土壤保护是使土壤免受水力、风力等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生产活动破坏所采取的措施。思考根据图中内容填空。答案①腐殖质②成土母质【知识拓展】次生盐渍化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华北平原、松辽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等地。其形成主要因受人为不合理耕作灌溉措施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次生盐渍化防治的关键在于控制地下水位,故应健全灌排系统,采取合理灌溉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止地下水位抬升和土壤返盐。【方法点睛】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1)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具体分析如下:(2)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具有两面性:①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②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如下图所示:土壤从性质上说,属于可再生资源,但如果不合理利用,也会退化,失去肥力。土壤保护是使土壤免受水力、风力等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生产活动破坏所采取的措施。土壤的功能和养护1.土壤的功能①土壤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土壤处在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其所在的环境之间有着活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②土壤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③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④土壤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2.土壤的改良与养护注:耕作土壤的耕作层厚度一般为15-30厘米,尤其需要人类的呵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