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故都的秋(1)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14.1 故都的秋(1)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14.1 故都的秋(1)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14.1 故都的秋(1)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14.1 故都的秋(1)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1故都的秋(1)(30分钟100分)班级姓名成绩

【课时目标】基础达标能鉴赏散文的情感,分析散文的艺术特色素养突破审美鉴赏与创造【课时必刷】A级基础训练题阅读《故都的秋》,完成1~4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8分)()A.作者对故都有着深切的眷恋,却不能安静地享受这里的生活,所以愿意将三分之二的寿命折去换得故都秋景永驻。B.本文先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然后从不同方面描写故都的秋景,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赞美和对南国之秋的厌恶。C.文章写景细腻,只用寥寥数笔,便把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表达出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D.作者融情于景,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描写,既表现出追求淡泊、悠闲的生活情趣,又流露出对民族的深沉的忧思。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8分)()A.文中写了“鸽声”“蝉声”“雨声”“人声”,有以声衬静的效果,借助细小的声音巧妙体现了北平清静的特点。B.第六段中描写北方的秋雨的排比句,既具有口语的生动性,又兼有语势连贯性,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C.文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如用江南的秋与北国的秋做对比,来表现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思念与向往之情。D.文中“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的比喻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北国秋蝉之多,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3.有人说本文是作者为故都的秋写的一曲悲凉颂歌。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景象简要分析。(16分)有人认为以《故都的秋》为题比以“北平的秋”或“北国的秋”为题显得更有温度和深度。请从“温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分析标题的深刻含意。(15分)B级素养提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绿色遥思张炜提起“大自然”这个概念,首先出现在心靡的总会是广阔的原野丛林,是未加雕饰的群山,是海洋及海岸上一望无际的灌木和野花。绿色永远安慰着我们,我们也模模糊糊地知道:哪里树木葱茏,哪里就更有希望,更有幸福。连一些动物也汇集到那里,在其间藏身和繁衍。任何动物都不能脱离一种自然背景而独立存在,它们与大自然深深地交融。也许是一种不自信、感到自己身单力薄或者什么别的,我那么珍惜关于这一切的经历和感觉,并且一生都愿意加强它、寻找它。我小时候曾有幸生活在人口稀疏的林子里。一片杂生果林,连着无边的荒野,荒野再连着无边的海。苹果长到指甲大就可以偷吃,直吃到发红、成熟;所有的苹果都收走了,我和我的朋友却将一堆果子埋在沙土下,一直可以吃到冬天。我饲养过刺猬、野兔和无数的鸟。最可爱的是拳头大小的野兔,不过它们是养不活的,即使你无微不至地照料也是枉然。青蛙身上光滑、有斑纹,很精神很美丽。我们捉来饲养,当它有些疲倦的时候,就把它放掉。刺猬是忠厚的、看不透的,我不知为什么很同情它。因为这些微小的经历,我的生活也受到了微小的影响。比如我至今不能吃青蛙做成的“田鸡”菜;一个老实的朋友在窗外悬挂了两张刺猬皮,问他,他说吃了两只刺猬——我从此觉得他很不好,人不可以貌取人。当说到这里的时候,我明白一个人的品性可能是很脆弱的,而形成的原因极其复杂。不过这种脆弱往往和极度的要求平等、要求群起反对强暴以保护弱者的心理素质紧紧相连。当我沉浸在这些往事里,试图以此维持一份精神生活的时候,我常常感到与窗外大街上新兴的生活反差太大。如今各种欲望都涨满起来,本来就少得可怜的一点斯文被野性一扫而光。普通人被诱惑,但他们无能为力,像过去一样善良无欺,只是增添了三分焦虑。我看到他们就不想停留,不想待在人群里。我急匆匆地奔向河边,奔向草地和树林。凉凉的风里有草药香味,一只只鸟儿在树梢上鸣叫。蜻蜓咬在一支芦秆上,它的红色的肚腹像指针一样指向我。宁静而遥远的天空就像童年一样的颜色,可是它把童年隔开了。三五只灰蓝色的鸽子落下来,小心地伸开粉丹丹的小脚掌。我可以看到它们油光的一丝不苟的额头,看到那一对不安的红豆般的圆眼。我想象它们在我的手掌下,让我轻轻抚摸时我所感受到的一阵阵滑润。然而它们始终远远地伫立。那种惊恐和提防一般来说是没有错的。周围一片绿色,散布在空中的花粉的气味钻进鼻孔。我一人独处,倾听着天籁,默默接受着崭新的启示。我没有力量,没有一点力量。然而唯有这里可以让我悄悄地恢复起什么。人不能背叛友谊。我相信自己从小跟那片绿野及绿野上智慧的生灵有了血肉般的联结,我一生都不背叛它们。它们与我为伴,与我为善,永远也不会欺辱我、歧视我。我的同类的强暴和蛮横加在了它们身上,倒使我浑身战栗。在果园居住时我们养了一条深灰色的雌狗,叫小青。它像小孩子一样有童年,有顽皮的岁月。后来它长大些了,灰色的毛发开始微微变蓝,圆乎乎的鼻子有一股不易察觉的香味散发出来。它像我们一样喜欢吃水果,遇到发酸的青果也闭上一只眼睛,流出口水。我们干什么都在一块儿,差不多有相同的愉快和不愉快。大约一个秋天,一个丝毫没有噩兆的挺好的秋天,突然从远处传来了不容变更的命令:打狗。备战备荒,所有的狗都要打。我完全懵了,什么都听不清。全家人都为小青胆战心惊。有的提出送到亲戚家,有的说藏到丛林深处。当然这些办法都行不通。后来由母亲出面去跟人商量,提出小青可否作为例外留下来,因为它在林子里。对方回答不行,没有一点变通的余地。接下去是残忍的等待。我清楚记得是一天下午,负责打狗的人带了一个旧筐子来了,筐子里装了一根短棍和绳索,一把片子刀。我捂着耳朵跑到了林子深处。那天深夜我才回到家里,到处没有一点声音,没有一个人睡。天亮了,什么痕迹也没有。院子里铺了一层洁净的砂子。二十余年过去了,从那一次我明白了好多,仿佛一瞬间领悟了人世间全部的不平和残暴。从此生活中发生什么我都不会惊讶。他们硬是用暴力终止了一个挺好的生命,不允许它再呼吸。我有理由做出这样的预言:残暴的人管理不好我们的生活。我一生也不会信任那些凶恶冷酷的人。如果我不这样,我就是一个背叛者。还是让我们回到生机盎然的原野上吧,回到绿色中间。那儿或者沉默或者喧哗,但总会有一种久远的强大的旋律,这是在其他地方所看不到的。自然界的大小生命一起参与弹拨一只琴,妙不可言。我相信最终还有一种矫正人心的更为深远的力量潜藏其间,那就是向善的力量。让我们感觉它,搜寻它,依靠它,一辈子也不犹疑。(有删改)作者对自然有极强的感受力,请以画线处为例加以分析。(15分)有评论说“张炜从大自然中获取美的同时也获取了力度”,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美”和“力度”的理解。(14分)C级情境创新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整整一个冬天,长白山主峰都被低温严严实实地笼罩着,厚厚的积雪在阳光照射下发出刺目的光芒。大风从西北而起,一路长驱直入,沿陡峭的山体一直攀越天池北侧的天豁、铁壁等诸峰,裹挟着银白色的雪粉直至高空,瞬间将冰封的天池掩埋在一片如烟如雾的粉尘之中。就在这一片寒冷之中,另一些与冰和冷相反的事物在悄悄酝酿。有温泉水从岩石的缝隙悄然溢出,以拒绝凝固的流淌,以袅袅升腾的雾气,宣告山体内蕴含着的巨大能量;有“蹲仓”的黑熊蛰伏于某棵倒木之下,以绵长而微弱的体温一次次成功化解严寒的袭击。从初冬开始,无孔不入的寒冷就开始追捕那些山中草木,一点一滴、一分一毫、一尺一寸,将它们冻结。也是从初冬开始,草木们便借助冬天之手将一个柔软的复活梦想珍藏于坚固的冰壳之内。最了解长白山的情绪和脾气的,是那些常年守在主峰下边的气象工作人员。他们一次次走出被大雪封门的小屋,在暴风雪中艰难记下大山的秘密。那些仍然在林间奔跑的狍子、野鹿、香獐、紫貂等雪野中不屈的生灵在雪地上印下一串串富有生机的足迹。还有岳桦,以铁一样刚硬的枝条,不屈不挠地挑战着生命极限。它们所处之地几乎已是生命的绝境,再往前,没有树木可以存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12分)8.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12分)

参考答案课时1故都的秋(1)1.B(文中并没有表达对南国之秋的厌恶之情。本文开篇就有“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见作者并不厌恶南国之秋)2.D(比喻是以甲喻乙,蝉本身是一种虫,家虫还是虫,因此说蝉是家虫不是比喻,而是比较)3.①破屋、日光、秋草、秋雨等清幽、萧瑟的意象,表达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②扫街之景,表达了作者的“落寞”、悲秋之感。③牵动心魂的秋蝉的哀鸣,表达了作者的冷落、悲凉。④用北风黄尘来得早突出好景之短,流露出作者的悲凉感。4.①题目中的“故”字有“古”“旧”的意思,又有时间的深久之意,令人不禁心生物是人非的沧桑悲凉之感。②北平是古都,有着更多历史赋予的文明,有着悠久的文化积淀,所以“故都”两字给人深沉、厚重之感。③“故都”是精神休憩的家园,“故都的秋”给人亲切温暖之感,表达了作者的眷恋之情。5.运用多种感官来感受自然。视觉,看到蜻蜓与鸽子的动作、神态、色彩等;听觉,听到鸟儿的鸣叫;嗅觉,闻到风里的草药香味和花粉味;触觉,想象抚摸鸽子的滑润感。现实与想象交织,多种感觉交融,呈现了有味道、有声音、有色彩、有质感的生动大自然,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由衷的热爱和珍惜。6.“美”具体指大自然的景色美,在自然中获取食物及与动植物嬉戏的生活美,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美。“力度”指的是在人类与自然的冲突下,作者在精神上得到的深度启示。具体指众生平等,要关爱与敬畏生命;自然能给人启示,恢复力量(给人强大的精神力量);暴力不能统治世界,只有向善的力量才能矫正人心。7.①拟人,将“寒冷”人格化,“追捕”生动体现了寒冷对山中草木的摧残力度。②排比,“一点一滴、一分一毫、一尺一寸”句式一致,形成排比,突显了寒冷无孔不入,冻结一切草木的过程。(“追捕”赋予“寒冷”人的情态,寒冷对“山中草木”的伤害,就像人们捕捉东西一样明确和“志在必得”,将无形的“寒冷”形象化,生动体现了寒冷对山中草木的摧残力度。“一点一滴、一分一毫、一尺一寸”使用了排比的修辞,加强了语气的同时,也写出了寒冷无孔不入,冻结一切草木的过程)8.示例:那些狍子、野鹿、香獐、紫貂等是雪野中不屈的生灵,它们仍然在林间奔跑,在雪地上印下一串串足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