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芣苢》诗歌语言风格【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芣苢(fúyǐ)薄言(báo)掇拾(duō)辍学(chuò)B.捋袖子(luō)袺之(jié)襭之(xié)采撷(xié)C.阴霪(yín)场圃(pǔ)村酤(gǔ)牛牯(gǔ)D.炊饼(chuī)了事(liǎo)闭廪(lín)凛冽(lǐn)【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识记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本题中,A项,薄,bó;C项,酤,gū;D项,廪,lǐn。故选B。2.下列词语的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薄言掇之缀满枝头啜汤惙怛伤悴B.仓廪殷实大义凛然窗檩如实禀报C.一竿晴日百尺杆头干旱肝胆相照D.酤酒对酌怙恶不悛估计沽名钓誉【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本题中,C项,百尺杆头,应写作“百尺竿头”。故选C。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阴霪(yín)场圃(pǔ)村酤(gū)B.闭廪(lǐn)了事(le)赋诗(fù)C.芣苢(fúyǐ)薄言(bó)掇之(duō)D.捋之(luō)袺之(jié)襭之(xié)【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然后依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正误。本题中,B项,“了(le)事”应为“了(liǎo)事”。故选B。【点睛】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善用排除法。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总之,用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的。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我们一般所说的“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B.《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三百七十多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C.刘勰《文心雕龙》称《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D.“乐府双璧”指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北朝的《木兰诗》两部作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家、称号、官职、历法等文学常识。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判断相关内容。B项,“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错,《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薄言采之之:代词,指“芣苢”B.采采芣苢采采:动词,采摘C.唤渠朝餐歇半霎渠:他D.秧根未牢莳未匝莳:移植【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项,“采采”,茂盛的样子。故选B。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为诗歌体制,“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B.《诗经》原称《诗》,它是“五经”之一,“五经”是指《易》《书》《诗》《礼》《乐》。C.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在古代诗歌中,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D.“诚斋体”是南宋诗人杨万里诗歌风格的特称,杨万里号“诚斋”,故得名。其诗以语言通俗明快、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而自成一家。【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主要考查一些名家作品知识,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B项,“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没有《乐》。“六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乐》。故选B。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薄言采之薄:靠近B.薄言捋之捋:从茎上成把地握取C.多博村酤劳苦辛酤:通"沽",买酒D.赋诗怜汝足精神怜:可怜,表同情【答案】B【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A.“薄:靠近”错误。薄:助词,无实义。C.“酤:通"沽",买酒”错误。酤:酒。D.“怜:可怜,表同情”错误。怜:怜爱,表喜爱。故选B。8.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而耻学于师学于余B.吾尝终日而思矣惑而不从师C.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自言本是京城女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答案】A【详解】本题考察正确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能力。A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可译作“向”。B项,前一个“而”是连词,表修饰,可不译;后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可译作“却”。C项,前一个“言”是语气助词,可不译;后一个“言”是动词,可译作“说”。D项,前一个“乎”是介词,可译作“比”;后一个“乎”是介词,可译作“对”。故选A。9.选出对下列划线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峥嵘岁月稠
不平凡
采采芣苢
茂盛的样子B.对酒当歌
当时
唤渠朝餐歇半霎
助词,无义C.悠悠我心
思虑连绵不断
枉用相存
问候、探望D.但为君故
只是
烟涛微茫信难求
确实,实在【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和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B项,“对酒当歌”的意思是“对着酒,应该唱歌,指人生时间有限,应该有所作为。后也用来指及时行乐”,所以“当”的意思是“应当,应该”。“唤渠朝餐歇半霎”的意思是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所以“渠”是代词,应译作“他”。
故选B。10.下列关于《诗经》的说法,错误的是()芣苢/《诗经·周南》A.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B.《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C.《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颂》是周王室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和《鲁颂》。D.《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C项,“又分为《周颂》和《鲁颂》”错误,《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故选C。1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连通西安和成都的西成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以来,旅客发送量节节攀升,开通首月共发送旅客达93万人次,致使高铁车票洛阳纸贵。②无论正史还是野史,甚至武侠小说,他都浏览涉猎,有的还进行精读。博学多闻让他的课堂自然而然地生动起来,说起历史故事如数家珍。③学者宋恪震的《唐宋词名篇精赏》是近年新成果的结晶,与他的《唐诗名篇精赏》恰巧配套,可谓珠联璧合的姊妹篇。④他的笔下有历史,有中国哲学的智慧,他谈论的是历史上的人与事,但常常枝蔓开去,或联想,或抒情,或状物,天马行空。⑤邵飘萍先生不畏国民党言论钳制,在报纸上连篇累牍地发表了许多揭露黑幕、针砭时弊的新闻和社评,显示出国人的勇气和操守。⑥这部抗战题材的电影表达了对抗日英雄的敬仰,充满了正能量,以喜剧的形式带领观众回忆抗战年代的蹉跎岁月,提醒观众不忘历史。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①洛阳纸贵:借指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使用对象不当。②如数家珍: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③珠联璧合: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凑在一起。④天马行空:多形容诗文、书法、言行等气势豪放,不受拘束;也形容说话不着边际。⑤连篇累牍:形容叙述的篇幅过多、过长。感情色彩不当。⑥蹉跎岁月:指虚度光阴。不合句意。1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①薄言采之(助词,无实义)②薄言掇之(选取)③雨从头上湿到胛(肩胛)④唤渠朝餐歇半霎(早饭)⑤照管鹅儿与雏鸭(提防)⑥秧根未牢莳未匝(捆扎)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②本句意为“摘下(车前草的叶子)”,掇,拾取,摘取。④本句意为“呼唤他们来吃早饭并休息一会儿”,朝餐,名词作动词,吃早饭。⑥本句意为“稻秧的根还没栽稳,稻田还没插满”,匝,布满、遍及。故选B。【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14.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B.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C.七言律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律,属于近体诗范畴,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时进一步发展定型。D.七律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四联都要求对仗。【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主要考查一些名家作品知识,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本题中,D项,“四联都要求对仗”说法有误,仅中间两联要求对仗。故选D。15.下列关于两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芣苢》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此诗采用赋的方式,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采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B.《芣苢》全诗通过“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在重章复沓中展现出劳动妇女从采摘到收获的全过程以及愉悦欢快的心情。C.《插秧歌》的三四句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战斗。D.《插秧歌》的五六句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如此写出抢插秧苗的紧张程度。【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项,“以‘兜鍪’和‘甲’借代”错误。三四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应是比喻,不是借代。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紧张的战斗。故选C。【真题呈现】【2019高考课标3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答案解析:14.B
“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1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特别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延伸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纪村事[唐]韦庄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注]饷田:到田间送饭“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答案】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即炼字题。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题干为:“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此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肯否均可。但作答时理由一定要充分。思维角度有:解释字词意思,扩展到句中翻译大体内容,结合诗人的情感分析表达效果,有修辞或者结构特色的话也要点明。首先明确立场、观点:不同意或者同意,尽量用完整句子。其次结合艺术特色分析奇妙处并点明情感效果:(1)“数声”好。“数声”,形容声音大、热闹,给人动态感,动中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表现乡村世界的热闹、快乐、幸福。(2)“一声”好。“一声”表明声音单纯、肃静,静中显示了环境的静谧清幽,给人安宁祥和静美的感受。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春昼[明]于谦萧条候馆度芳春,暗惜韶光过眼新。草色入帘闲白昼,花阴满地隔红尘。从知处世若大梦,何用浮名绊此身。十里湖边三亩宅,青山应笑未归人。3.下面关于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以第一人称视角入笔,首句点明时间和地点,芳春时节,作者在候馆中百无聊赖,只能观景度日。B.颔联描写绿草入帘、花阴满地之景,色彩鲜明,营造了一种与世隔绝的意境。“入”字化静为动,使画面具有动感。C.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作者认为人在世上度过一生,就如同一场大梦般虚幻,所以不应该被世间浮名所羁绊。D.“十里湖边三亩宅”是作者的居住环境,如此空旷寂寥更突显诗人生活的孤寂,末尾的“应笑”实则也是作者的自嘲。4.《本朝分省人物考》称于谦“诗词清丽,脍炙人口”。请结合尾联的内容,从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的角度,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案】3.D4.①尾联运用拟人手法,将青山拟人化,使诗句清新灵动。②运用想象,描绘理想中的生活场景,使意境更加深远。③诗句语言朴实,抒情直白,不追求辞藻华丽,通俗易懂,朗朗上口。④写景清丽淡远。“十里湖边”“三亩宅”“青山”等意象营造了清丽淡远的意境,令人神往。【解析】3.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是作者的居住环境”“也是作者的自嘲”错误。“十里湖边三亩宅”并非作者的居住环境,“应笑”也非自嘲。此处运用想象,描绘理想中的生活场景,写景清丽淡远,令人神往。故选D。4.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本朝分省人物考》称于谦‘诗词清丽,脍炙人口’。请结合尾联的内容,从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的角度,谈谈你对此的理解”,需要结合尾联内容分析。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积累常见的语言风格的词语,如平实质朴、含蓄隽永、豪放刚健、黯淡凄婉、清新自然、生动形象、幽默讽刺、富丽清新(清新、华丽)、淡雅肃静等。“十里湖边三亩宅,青山应笑未归人”,结合上面颈联内容分析,作者认为人在世上度过一生,就如同一场大梦般虚幻,所以不应该被世间浮名所羁绊。此处为作者的想象之景,描绘理想中的生活场景,使意境更加深远。抓住“笑”分析,此处赋予“青山”以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使诗句清新灵动。抓住“十里湖边”“三亩宅”“青山”等意象分析,营造了一种清新淡远的意境,这样一幅田园的生活场景,这样的场景令人向往。抓住“十里湖边”“三亩宅”“青山”“应笑”等分析,语言朴实,不追求辞藻华丽,通俗易懂。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雨过偶书[注]王安石霈然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地望岁功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注)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后因守旧派反对,王安石请罢相,出知江宁府。本诗是王安石就任江宁府后所作。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用“洗”表达了在看见这场雨冲洗污浊世界之后的爽快之情。B.“南亩东郊”的欢欣鼓舞照应首句的“甘泽”,证明了这是一场好雨。C.颔联说大地的收成取决于上天,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感恩之心。D.风雷停歇,浮云消散,雨后凉气进人窗户,令人感到悠然闲适。6.诗歌最后两句有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答案】5.C6.诗的最后两句赞美了“浮云”的美德:给人们带来喜雨,给人间带来生机,功成后却归隐山间。作者想像云一样,希望通过变法给国家和百姓带来好处,然后功成身退,不再留恋官场。【解析】5.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C项,“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感恩之心”表述错误。颔联说大地的收成取决于上天,表达了农业生产还得依靠自然界的风调雨顺。故选C。6.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诗,然后从内容、手法、情感的角度来分析鉴赏。本题中,要求考生简要分析诗歌最后两句有哪些含意?从内容的角度来分析,“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诗中也还是从下雨落笔,但主旨已转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云的进退,是很合时宜的,人间需要雨的时候,它便来到天空下起雨来;待到下过雨以后,它又立即退到山的那边去了。现实生活中的人,有谁能象浮云那样地知道进退呢?从情感角度考虑:诗的最后两句赞美了“浮云”的美德:给人们带来喜雨,给人间带来生机,功成后却归隐山间。作者想像云一样,希望通过变法给国家和百姓带来好处,然后功成身退,不再留恋官场。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蝶恋花陆游陌上箫声寒食近。雨过园林,花气浮芳润。千里斜阳钟欲暝。凭高望断南楼信。海角天涯行略尽。三十年间,无处无遗恨。天若有情终欲问。忍教霜点相思鬓。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二句中的“浮”字富有动感,写出了花香在雨后湿润的空气中飘浮,沁人心脾。B.上片最后一句为虚写,是词人想象思念之人登高极目远望、苦盼自己音信的情景。C.下片中,作者四处漂泊,历三十年之久,而处处有遗恨,更能表明其失意情状。D.词的上片主要写景,于景中蕴含怀远之意;下片主要抒怀,感慨自己身世沉浮。8.请简要赏析下片“天若有情终欲问。忍教霜点相思鬓”两句。【答案】7.B8.词人设想:如果上天有情,我一定追问它,怎么忍心让我双鬓白发丛生呢。词人借诘问上天,强调了自己白发之多、相思之苦、命运之艰,进一步深化了沉痛悲郁的情感,将感情推向高潮,有一唱三叹、缠绵不尽的抒情效果。【解析】7.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B项,“虚写”及具体理解不准确,“凭高望断南楼信”意思是:我站在高处,望眼欲穿,渴盼南楼音信。应为词人登高极目远望,苦盼思念之人的音信,属于实写。故选B。8.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天若有情终欲问。忍教霜点相思鬓”意思是:上天啊,你若有情,我想问问你。怎忍心让我相思不尽,黑发根根变白如霜,点染我的双鬓。词人内心因岁月流逝、志向难申、思念亲人而痛苦难耐,将上天想象为有情之人,抬头诘问苍天,为何让自己白发丛生、命途多舛,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痛。【点睛】赏析诗歌句子鉴赏口诀:一.看类型。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⑤闲适类。⑥借景抒情类。⑦托物言志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二.定感情。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三.定主旨。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四.找意象(典故)。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五.找技巧。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六.品风格。“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韩愈的诗深奥险怪,白居易的诗通俗鲜明。再如,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赠彭州权别驾苏颋双流脉脉锦城开,追饯年年往复回。只道歌谣迎半刺①,徒闻礼数揖中台②。黄莺急啭春风尽,斑马长嘶落景催。莫怆分飞岐路别,还当奏最掖垣③来。(注)①半刺:指州郡长官下属的官吏,如长史、别驾、通判等。②中台:中书省。③掖垣:意为朝廷的中央部门。9.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中“脉脉”一叠词,既写出了两条河默默无声地流过锦城,又写出诗人绵远深挚的送别之情。B.颔联“只道”与“徒闻”对举,一迎一揖,本以为受到人们的夹道欢迎,却只听说友人拜见中书省的消息。C.诗中“分飞”“岐路”都暗喻诗人与友人的离别,“莫怆”则强调了诗人对友人出京任职而离别的悲伤之情。D.诗人最后希望他那位往别处任职的朋友能够考绩列为优等,寄盼友人能带着政绩重返京城。10.请简要赏析“黄莺急啭春风尽,斑马长嘶落景催”。【答案】9.C10.①以动写静,以黄莺的急切鸣叫与斑马的长鸣写分别之时晚春落日的静态之美。②情景交融(衬托),黄莺急切的鸣叫,斑马的长嘶,落日渲染(烘托)出了与友人分别之时内心的不宁(难于平静)。③拟人,“落景催”,一“催”字,以拟人化的动作写落日,离别似乎是落日催促的,烘托出不舍之情。【解析】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情感、语言、技巧的能力。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强调了诗人对友人出京任职而离别的悲伤之情”错误,“莫”是“不要”的意思,是劝慰友人不要因为离别而悲伤。故选C。10.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本题要求简要赏析颈联“黄莺急啭春风尽,斑马长嘶落景催”。首先要读懂全诗,颈联的意思是黄莺急急鸣叫着,好想春风将要吹尽;骏马长声嘶鸣,好像是落日余晖在催促。这是一句写景句,描写了黄莺的急切鸣叫声与斑马的长鸣声。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景,“黄莺急啭”“斑马长嘶”是动态之景,“春风尽”“落景”是静态之景。此外,还采用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诗中用“急啭”、“长嘶”渲染了离别之时内心难于平静。尤其是“落日催”中的一“催”字,以拟人化的动作写落日,写出了诗人与友人离别似乎是落日在催促,既渲染悲凉的气氛,又写出离别的不舍之情。【点睛】分析诗歌中某一联的内容和思想情感,即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心境,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重视诗中哪些诗句带有明显、强烈的感情色彩词语;二是诗中描述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即抓住诗句中的众多意象,渲染了意境怎样的特点;三是关注注释暗示信息赏析诗歌中某句的精妙,要从分析该联的内容、手法和思想情感着手,即结合诗句内容、从手法着手来分析诗人的心境。回答时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第三步,指出诗人在诗句中运用该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辛弃疾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书咄咄①,且休休②,一丘一壑③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注)①书咄咄:晋代殷浩被废职后,心中愤愤不平,终日用手指在空中划“咄咄怪事”四字。②且休休:唐末司空图淡于名利,隐居山西中条山,建造了一座“休休亭”,并作《休休亭记》。③一丘一壑:用班嗣语,指寄情山水,隐居山林,自得其乐。语本《汉书·叙传上》。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写病中所见秋天的景色。起句写枕簟变凉,溪堂乍冷,“冷”字的妙处在于写出了身体触觉对自然环境的反应。B.“断云”句写水面上的风光。漂浮在水面的烟云随黄昏临近渐渐消散,呈现出一幅开阔、苍茫的画面。C.词的下阕头三句有两个三字句、一对叠词,音节短促,悲愤和自适的情感相交织,后归于“一丘一壑”的自得其乐。D.这首词表现出辛弃疾在化用典故上的深厚功力。词的下阕语言简短,却一连化用了多个典故,精微要妙,不着痕迹。12.“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两句有何精妙之处?请简要分析。【答案】11.A12.①拟人手法的运用。红莲盛开相互依偎,如同喝醉了酒的美人;白鹭无言兀立着,仿佛在发愁。词人赋予了红莲和白鹭人的情态,颇有情趣。②两句写景色彩鲜明。红色的莲花,堤上的白鹭,色彩鲜艳相互映衬,鲜明突出。③寓情于景,词人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寄予在眼前的景物之中。“浑如醉”“定自愁”虽用来描写“红莲”与“白鸟”,但也暗写了词人内心的迷醉与愁绪。【解析】11.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项,“秋天的景色”分析有误。“冷欲秋”是说快要到秋天;从后文写“红莲”可知,应为夏天的景色。“冷”字的妙处是既写出了身体对自然环境的反应,也是词人心绪的表现。故选A。12.此题考核分析诗中的形象、语言和手法的内容,要求赏析“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两句有何精妙,此类试题一般从意象的选取,遣词造句、意境的创设、情感的表达、手法的运用角度切入,“红莲”、“白鸟”二句转写近前景物:池塘里盛开的红莲互相偎倚,宛若喝醉了酒的美人。堤岸上的白鹭静静地兀立着,它一定正在发愁罢!“醉”字由莲脸之红引出,“愁”字由鸟头之白生发,这两词用的真是恰到好处,运用了拟人手法。红莲白鸟互相映衬,境界虽美,但“醉”、“愁”二字表露出词人内心的苦闷。以上的景物描写,不但隐含着词人忧伤抑郁的意绪,而且为下阕抒情制造了一种清冷、空虚又而沉闷的氛围。【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寄别说道黄庭坚数行嘉树红张锦,一派春波绿泼油。回望江城见归鸟,乱鸣双橹散轻鸥。柳条折赠经年别,芦篪吹成落日愁。双鲤寄书难尽信,有情江水尚回流。(注)①芦篪(chí):古代的一种竹管乐器。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联从江边景物写起,视听结合,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也暗示了人物心情。B.颈联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这种离别的愁绪在落日下随着芦篪声蔓延开去。C.尾联借用典故和采用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牵挂和殷切期待,意味无穷。D.全诗通过嘉树春水、归鸟沙鸥营造了一种凄美迷离的景象,为送别平添了淡淡的哀愁。14.黄庭坚是宋代“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洗尽铅华,刚健挺拔"。请你试从首联中最传神的两个字入手,简要分析其妙处。【答案】13.D14.最传神两个字是“张”和“泼”。几行嘉树在夕阳下鲜艳夺目,就像在我们眼前打开了一幅织锦;一派春水碧绿透亮,就像在上面泼洒了一层明油。两个动词,以动写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体现出诗人爽朗豁达的情怀。【解析】13.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D项,“凄美迷离的景象”错,据“红张锦”“绿泼油”颜色鲜艳,“乱呜双橹”“散轻鸥”一派动态景色,可见是“绚丽热闹”的景象。故选D。1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本题属于炼字题。炼字题型答题模式,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有表现手法时点出-----或描绘了…的景象(姿态、神态、氛围、意境),或增强了感染力,或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第四步:效果。本题首联富有表现力的字是“张”和“泼”。首先解释这两个字的本意,“张”,张开;“泼”,泼洒(如果字意比较简单,这步骤可以省略)。接着解释整句诗的意思:几行嘉树在夕阳下鲜艳夺目,就像在我们眼前打开了一幅织锦;一派春水碧绿透亮,就像在上面泼洒了一层明油。第三,判断手法,本来诗句描绘的画面是静态的,但这两个字都是动词,以动写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再扣感情:体现出诗人爽朗豁达的情怀。【点睛】炼字1、动词——富有动态,生动形象,写活画面。2、形容词——形象特点,营造氛围,体现意境。3、数词——①具体真实,符合情境。②夸张渲染。4、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八、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15.词以“红藕香残玉簟秋”开篇,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16.全词结拍的“此情……心头”三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赏析其妙处。【答案】15.通过视觉形象、触觉感受,点明时间已入深秋。既渲染出环境氛围的清冷,烘托出词人内心的孤寂,又奠定了全词沉郁低回的情感基调。结构上,逗引出下文的“雁字回”“花飘零”。16.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出相思之情、离别之恨的沉重、深挚、不可遏止。“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不仅写出了愁情的沦肌浃髓,无法排遣,而且化静为动,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语浅情浓,细腻传神。【解析】15.本题考查赏析开头句子作用的能力。答题模式为:先明确写了什么,然后点出用了什么手法,其次看结构上有无作用,最后答出情感表达效果。开头三句意思是:粉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然后逐一分析:“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视觉触觉,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最后综合为:开篇通过视觉形象、触觉感受,点明时间已入深秋。既渲染出环境氛围的清冷,烘托出词人内心的孤寂,又奠定了全词沉郁低回的情感基调。结构上,逗引出下文的“雁字回”“花飘零”。16.本题考查赏析结尾句的妙处。答题模式:词句意思+修辞手法+结构思路+表达效果。首先翻译最后三句的意思是: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其次结合诗句明确手法和结构作用:这首诗的结拍三句化用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别出巧思,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语意超逸,令人醒目”,运用细节动静结合,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象,吸引读者,耐人寻味言简义丰,总结全文。最后整合为: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出相思之情、离别之恨的沉重、深挚、不可遏止。“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不仅写出了愁情的沦肌浃髓,无法排遣,而且化静为动,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语浅情浓,细腻传神。【点睛】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答友人赵嘏诗家才子酒家仙,游宦曾依积水①边。窗户动摇三岛②树,琴尊安稳五湖船。罗浮道士分琼液,锦席佳人艳楚莲。今日相逢朗吟罢,满城砧杵一灯前。[注]①积水:指江海、湖泊。②三岛: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称赞的语气交代了朋友的身份与经历,其人洒脱有才,做官后又退隐江湖。B.颔联承首联“积水边”而来,从友人居所清幽、生活安适两方面塑造其隐者形象。C.颈联以“罗浮道士”称呼友人,既照应上文“三岛”“五湖”,也见友人之高洁。D.诗歌善用烘托,借“楚莲”衬“佳人”的美艳,又借“佳人”衬友人的潇洒风流。18.请赏析“满城砧杵一灯前”一句的妙处。【答案】17.C18.①以景结情:描写酒席上“朗吟”之后,灯前闻听满城捣衣之声的情景,营造悠远宁静而又冷清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肉类购货协议书
- 现金补偿协议书
- 罢访息诉协议书
- 脱欧后备协议书
- 样板间软装销售协议书
- 和好朋友做生意协议书
- 房屋过度费补偿协议书
- 送养子女协议书
- 环境建设协议书
- 幼儿放学后托管协议书
- GB/T 38215-2019结构波纹管用热轧钢带
- 四六级英语写作考试辅导资料课件
- 交流电机理论分析
- 真石漆饰面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 妇产科手术配合课件
- (中职)中国税收:税费计算与申报项目十四 企业所得税计算与申报课件
- 心理照护教材课件汇总完整版ppt全套课件最全教学教程整本书电子教案全书教案课件合集
- 男朋友申请表
- 高中心理健康:我心换你心——心理主题:人际交往 课件(22张PPT)
- 高清元素周期表(专业版)
- 北京中考英语作文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