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梯度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梯度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梯度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梯度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4-第十单元第28课请同学们仔细完成[练案28]1.197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说:“我在法国看到一座低水头的水电站,全部用电子计算机限制,节假日没有工人上班,照样运行发电。联想到国内的经济技术水平,差距太大,很有盛气凌人的紧迫感。”谷牧这番话旨在强调(D)A.总结经济建设教训 B.中西方技术的差距C.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D.改革开放的必要性[解析]1978年正值改革开放前夕,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指出中国与法国经济技术水平的差距,意在强调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和科技的必要性,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对中国经济建设教训的总结,故A项错误;“中西方技术的差距”是进行改革开放的客观缘由,故B项错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1988年邓小平提出,故C项错误。2.(2024·北京西城)下图为《1978~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曲线图》(单位:亿吨)。造成此变更的主要缘由是(C)A.全国范围内完成土地改革B.进行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造成1978到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明显增长的主要缘由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项正确;全国范围的土地改革是在1952年完成的,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6年完成的,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3.1984年初,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阅历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从今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新时期。此后中国起先(B)A.在大型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B.开放沿海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C.着手加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全球化进程[解析]材料反映的时间是1984年,在大型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1992年,故A项错误;1984年我国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故B项正确;我国于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故D项错误。4.1984年,邓小平对港澳观礼团说:“只要站在民族的立场上,维护民族的大局,不管抱什么政治观点,包括骂共产党的人,都要大团结。”这一精神的贯彻(D)A.加强了中国政府对港澳的领导B.有助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C.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D.有利于保持港澳的旺盛稳定[解析]材料显示的时间是1984年,香港、澳门还没有回来,不能说加强中国政府对港澳的领导,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一国两制”构想在此之前已经提出,B项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材料的意思是维护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利益,这有利于保持港澳的旺盛稳定,所以本题选D项。5.(2024·北京·19)1972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殊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据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接受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B)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B.驾驭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C.是“一国两制”详细体现D.标记着香港和澳门回来祖国[解析]依据题意内容可知,中国将香港、澳门问题定性为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不属于通常所谓的“殖民地”范畴,从而有利于避开其他敌对势力的干涉,驾驭了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主动权,故选B项;新中国从建立伊始就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解除A项;1972年还没有提出“一国两制”的设想,故解除C项;香港和澳门回来祖国都是在20世纪90年头,故解除D项。6.(2024·全国卷Ⅱ·31)1979~1981年,中国削减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安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起先逐步退耕还林还牧,激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A)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解析]结合材料“1979~1981年,中国削减粮食产量,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部分地方退耕还林还牧”可知体现的是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A选项符合题意。这一时期仍旧以安排经济体制为主,B选项解除。经济结构的调整并不会对经济体制产生太大影响,解除。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选项解除。7.(2024·潍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摘编自中共中心党史探讨室《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1)结合所学学问,列举自中共八大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胜利探究,并说明其对改革开放的主动作用。材料二改革的步伐要加快(节选)(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会见外宾时的谈话)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起先的,首先又是从农村起先的。为什么要从农村起先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夫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夫是处在特别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特别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确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夫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夫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变更了。农业实行多种经营,因地制宜,该种粮食的地方种粮食,该种经济作物的地方种经济作物,不仅粮食大幅度增长,经济作物也大幅度增长。农村改革见效特别快,这是我们原来没有预想到的。当然,起先的时候,并不是全部的人都赞成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那时候是万里同志主持。我们就是依据这两个省积累的阅历,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2)史料按时间与价值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其次手史料;按获得途径和保存状态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等。请依据上述两种标准,指出材料二的史料类型。并从材料二中获得信息,解读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答案](1)探究:社会主要冲突的科学论断;党和国家主要任务的调整;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冲突的重要思想;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对党内民主的探究实践;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探讨。作用: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供应了物质基础、珍贵阅历、理论打算。(2)史料类型:第一手史料;文献史料。解读:①改革的必要性: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农村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人民公社体制下,农夫生活贫困。②改革的内容、意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夫生产、经营自主权;调动了农夫的生产主动性,促进了农业发展。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