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考试结束前2024学年第一学期绍兴会稽联盟期中联考高二年级地理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选择题部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组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有且只有一个最佳选项,不选、错选、多选均不得分)备受瞩目的第33届夏季奥运会于2024年7月26日当地夏令时间(手表拨快1小时)晚7点30分(国际标准时间26日晚5点30分)在法国巴黎(49°N、2°E)开幕,于8月11日闭幕。第34届夏季奥运会将于2028年7月14至30日在美国洛杉矶(34°N、118°W)举办。完成下面小题。1.法国巴黎以哪个时间为标准()A.0时区区时 B.2°E的地方时 C.东1区区时 D.东2区区时2.与巴黎比,洛杉矶()A.自转线速度更快 B.看北极星仰角更大C.地转偏向力更大 D.自转角速度更快【答案】1.C2.A【解析】【1题详解】据材料“第33届夏季奥运会于2024年7月26日当地夏令时间(手表拨快1小时)”可知,巴黎当地的实际区时为26日7点30分-1小时=26日6时30分,它与国际标准时间(即0时区)26日晚5点30分相比,早1个小时,所以巴黎是以东1区区时为标准的,C正确,ABD错误。故选C。【2题详解】洛杉矶(34°N)比巴黎(49°N)纬度更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在赤道处最大,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因此洛杉矶自转线速度更快,A正确;北极星仰角等于当地纬度,巴黎纬度更高,看北极星的仰角更大,B错误。地转偏向力影响与纬度正相关,巴黎的纬度更高,所以地转偏向力更大,C错误;自转角速度地球上除极点外,任何地方都相等,不随纬度改变,D错误。故选A。【点睛】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时区数=已知经度/15°(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时区差,在0时区的同侧用减法,在0时区的东西两侧,用加法;所求点在已知点的东侧,用加法,所求点在已知点的西侧,用减法。2024年11月7日迎来我国传统的立冬节气,2025年1月29日迎来春节(农历蛇年正月初一),完成下面小题。3.立冬到冬至期间绍兴的昼夜长短状况及变化趋势是()A.昼长夜短昼渐长 B.昼长夜短昼渐短C.昼短夜长昼渐长 D.昼短夜长昼渐短4.立冬到2025年春节,地球的公转速度()A.不断变快 B.先变快后变慢 C.不断变慢 D.先变慢后变快【答案】3.D4.B【解析】【3题详解】从立冬11月7日到冬至12月22日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因此绍兴的昼夜长短变化情况为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D正确,ABC错误,故选D。【4题详解】每年1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慢从立冬11月7日到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过了1月初到2025年春节,公转速度变慢,因此先变快后变慢,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广西涠洲岛火山是中国最大、最年轻的火山岛。涠洲岛火山形成于第四纪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后经构造运动升出海面。岛上拥有丰富的火山地貌景观,包括火山熔岩、火山灰、火山弹以及海蚀崖、海蚀洞等。这些景观构成了“难得的火山地貌博物馆”。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图,完成下面小题。5.广西涠洲岛上的岩石最可能是图中的()A.① B.② C.③ D.④6.该地岩石可能具有的特点是()A.结晶颗粒大 B.具板状构造 C.多气孔构造 D.含生物化石【答案】5.B6.C【解析】【5题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涠洲岛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岛上的岩石多为岩浆岩。图中①处三进一出,应该是岩浆,②是岩浆岩;碎屑物质固结成岩形成④沉积岩,③应是变质岩,B对,ACD错误,故选B。【6题详解】结合材料可知,该地岩石是因为海底火山喷发后快速冷却而形成喷出岩,喷出岩多气孔构造,不具板状构造,结晶颗粒较小,AB错误,C正确;含生物化石是沉积岩,D错误。故选C。【点睛】在岩浆岩家族中,玄武岩是典型喷出岩,它分布最广,是地球和月球的重要组成物质。玄武岩,多呈黑、黑灰色,风化面黄褐色或灰绿色;细粒、隐晶结构,或呈斑状结构,并常有气孔、杏仁构造。在玄武岩熔岩流中,垂直冷凝面常发育成规则的六棱柱状节理。读新疆阿尔泰山岩石的球状地貌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7.推测组成图中景观的岩石类型可能是()A.玄武岩 B.花岗岩 C.石灰岩 D.片麻岩8.图示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是()A.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力侵蚀B.岩浆喷出—地壳抬升—流水侵蚀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侵蚀D.岩浆喷出—地壳下沉—风化侵蚀【答案】7.B8.C【解析】【7题详解】球状风化是花岗岩地段比较突出的一个不良地质现象。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风力作用为主,据图可知为岩石球状风化物,可判断为花岗岩。B正确,ACD错误,故选B。【8题详解】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因此首先应是岩浆侵入,后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再受外力风化侵蚀形成球状。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下图为非洲西部局部大气环流图,完成下面小题。9.结合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甲风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②乙气流的成因为动力因素③丙风向受地转偏向力影响④丁风带导致西岸有上升流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10.当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如图所示时,下列地理现象最可能出现的是()A.亚洲高压强盛 B.黄河出现凌汛 C.江淮地区梅雨 D.浙江昼短夜长【答案】9.B10.C【解析】【9题详解】读图分析可知,甲为东北信风,风向稳定,①错误;乙为赤道气压,受热力因素影响而上升,②错误;丙为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的西南风,③正确;丁为东南信风,从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在图示区域为离岸风,表层海水被吹走后,底层海水上泛,形成上升补偿流,④正确。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10题详解】读图可知,此时气压带风带北移,为北半球夏季,因陆地升温比海洋快,所以在陆地上形成亚洲低压,A错误。黄河出现凌汛发生在冬季,不符合题意,B错误。北半球夏季,江淮地区进入梅雨季节,位于北半球的浙江昼长夜短,C正确,D错误。故选C。【点睛】全球近地面共有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盛行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这些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河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下图为山东省沂源县西南某局部区域等高线分布示意图。图中的东周河因溯源侵蚀,袭夺了沂河上源。完成下面小题。11.袭夺发生后,河水流向出现倒转的河段是()A.AB段 B.BC段 C.CE段 D.EF段12.沂河上源被袭夺后,会导致()A.BC河段水流速度变缓慢 B.FG河段宽谷内水流变细 C.CD河段河流径流量减少 D.大张庄的洪涝灾害增多【答案】11.C12.B【解析】【分析】【11题详解】根据图中沂河上源以及沂河等地理信息可知,图中CE段河流开始是沂河的一部分,随着东周河袭夺了沂河上源,CE流向倒转,注入东周河,C正确;河流发生袭夺后,AB段和BC河流只是最终注入的河段发生了变化,但其本身的流向并没有发生变化,AB错;由于上游河流被袭夺,EF段补给水量大大减小,河流枯竭断流,形成干涸河道,不存在“流向倒转”这一说法,D错。故选C。【12题详解】BC段河水的水流速度主要与该区域地势落差有关,河流袭夺对其水速影响不大,A错;由于上游河流被袭夺,FG段补给水量大大减小,径流量大减,宽谷内水流变细,同时,大张庄的洪涝灾害减轻,B正确,D错;CD段袭夺了沂河上源,其河流径流量增加,C错。故选B。【点睛】河流袭夺又称“河流抢水”。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河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如下图:岩层产状指岩层在空间产出的状态和方位的总称。图1为岩层产状三要素示意图,图2为岩层产状图例说明图,图3为某区域略图,图中a、b、c、d、e为沉积岩。完成下面小题。13.甲处的构造地貌为()A.背斜谷 B.背斜山 C.向斜谷 D.向斜山14.甲、乙两地地表形态的差异反映了()A.构造运动不同 B.成岩时间不同 C.侵蚀程度不同 D.堆积速度不同【答案】13.A14.C【解析】【13题详解】从图1“岩层产状三要素示意图”可以判断,图3中甲处东西两侧的岩层大致是南北走向,西侧的岩层向西倾斜,东侧的岩层向东倾斜,由此判断甲处位于背斜构造的顶部位置;从等高线分布状况来看,甲处等高线向高处弯曲,表示山谷部位,因此,甲处是背斜谷,A正确,BCD错误。故选A。【14题详解】根据图中岩层产状可以判断,图示区域是褶曲地貌形态,受水平挤压力作用岩层发生褶皱运动而成,构造运动相同,A错误;图中甲处是d岩层,乙处是b岩层,但是海拔高度不同,所以图中信息不能判断图中岩石的成岩时间差异,B错误;根据岩层产状和等高线可以判断,甲处是背斜成谷,乙处向斜成山,甲、乙两处岩石抗侵蚀能力不同,C正确;由图可知,图示区域海拔较高,甲处是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发育成谷地,乙处是向斜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地,所以该区域是以侵蚀为主,而不是堆积作用,D错误。故选C。【点睛】关于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的变形和变位,是内力作用下形成。1、地质构造类型: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断层(包括地垒和地堑)等。2、可用如下歌谣来区分背斜向斜:背上拱,成山岭,中间老,两翼新;向下弯,成谷盆;两翼老,中间新。背斜顶,受张力,易侵蚀,成谷地;向斜槽,物致密,抗侵蚀,成山岭。2023年春分日,一游客泛舟于安徽省某城市公园湖泊之中,当该游客面向湖岸时,一轮红日正缓缓降落至地平线。下图为该湖泊地理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5.下图中符合游客泛舟当日该地太阳视运动轨迹的是()A. B.C. D.16.该游客面向的湖岸位于()A.a处 B.b处 C.c处 D.d处【答案】15.B16.C【解析】【15题详解】由图文可知,该日为北半球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太阳正东升、正西落,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大致=90°-(当地纬度-0°)=90°-32°=58°,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向,太阳由正东向正西方向运动,与B图相符,B正确,排除ACD。故选B。【16题详解】由材料可知,游客泛舟湖中当日为北半球春分日,由材料“面向湖岸时,一轮红日正缓缓降落至地平线”可知,面向湖岸时正值日落,春分日日落正西方向,故游客面向的湖岸应位于c处,C正确;a处位于游客的东南、b处位于游客的西北、d处位于游客的东北,排除ABD。故选C。【点睛】太阳的视运动轨迹(日出、日落方位),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关,有如下规律:①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东北日出、西北日落;②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正东日出、正西日落;③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东南日出、西南日落。江苏沿海是中国淤泥质潮滩的最大分布区,约占全国潮滩面积的1/4。下图为“江苏沿海海岸线变迁图”。完成下面小题。17.造成江苏北部19世纪末至今海岸线变迁的主要原因是()A.河道变迁 B.开采滩沙 C.海浪堆积 D.地面沉降18.向海淤涨延伸速度整体较快的时期是()A.11世纪至16世纪中叶 B.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C.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 D.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19.为了可持续开发利用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应()A.围海造地,扩大港口航运 B.兴修水利,建设高质良田C.滩涂养殖,建设生态湿地 D.创新技术,提高盐田产量【答案】17.A18.D19.C【解析】17题详解】江苏沿海海岸是淤泥质海岸,读图可知,江苏北部19世纪末至今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后退,主要原因是黄河向北改道,北部沿海再无大河汇入,泥沙淤积减少,A正确;与开采滩沙、地面沉降关系不大,海浪堆积会导致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延伸,BCD错误。故选A。【18题详解】读图可知,与其他时期相比,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时间跨度小,向海洋延伸距离整体最长,说明向海淤涨延伸速度整体较快,D正确,ABC错误。故选D。【19题详解】利用滩涂资源发展养殖业,建设生态湿地,有利于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C正确;围海造地,扩大港口航运、兴修水利,建设高质良田、创新技术,提高盐田产量都会破坏沿海滩涂的环境,不利于可持续发展,ABD错误。故选C。【点睛】在漫长的地质发展过程中,海岸线位置会有明显的进退变化。海进:海岸线往陆地方向推进,又称为海侵。海退:海岸线往海洋方向后退。当“陆地”保持相对静止时,海平面的升降就是影响海进海退的主要因素;当“海面”保持相对静止时,陆地的升降就是影响海进海退的主要因素。读亚洲东部和南部某月气压与风向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0.图示时间及A地的风向均正确的是()A.1月、西北风 B.7月、西北风 C.1月、东南风 D.7月、东南风21.B地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C.海域气压差异的影响 D.沿海洋流运动的影响【答案】20.D21.A【解析】【20题详解】读图可知,此时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表明此时大陆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由此判断此时为北半球夏季,代表性月份为7月,读图可知,A地的风向为东南风,D正确,ABC错误。故选D。【21题详解】读图可知,B地季风吹向南亚地区,为西南风,是7月,此时为北半球夏季,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影响,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向北移动,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A正确;B低季风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域气压差异、沿海洋流运动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点睛】东亚地区,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夏季亚欧大陆形成低压,太平洋上形成高压,所以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夏季风,冬季亚欧大陆形成高压,太平洋上形成低压,所以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冬季风,而南亚地区,因夏季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所以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当东南信风带越过赤道时,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南亚冬季风的成因与东亚季风相同。我国某校中学生地理兴趣小组利用立竿(地面以上竿长为1米)测影方法来测当地的经纬度,下表为该小组9月23日测量数据。完成下面小题。测量时间(北京时间)10:1814:0017:42竿影长1.2m1m1.2m22.该学校最有可能位于我国()A.浙江 B.广东 C.吉林 D.新疆23由测量结果,可推测()A.该日最短影长小于1m B.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21.5°C.北京时间7:00影子朝向西北 D.该地位于绍兴的东北方【答案】22.D23.B【解析】【22题详解】读表格信息可知,10:18和17:42竿影长相等,因此这两个时间的中间时刻为正午,即14:00为正午。因此北京时间14点时该地地方时为12:00,该地位于90°E。据此可知,该学校最有可能位于我国新疆,浙江、广东、吉林的经度均不符合,D正确,ABC错误。故选D。【23题详解】结合上题分析可知,14:00为正午,此时杆影达一天中最短,因此该日最短影长等于1m,A错误;地面以上竿长为1米,正午杆影长为1米,因此该日正午太阳高度为45°,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因此该地位于45°N。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90°-(45°+23.5°)=21.5°,B正确;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应在地方时6:00日出,北京时间7:00,该地为5:00,还未日出,没有杆影,C错误;结合前面分析可知,该地位于(45°N,90°E),该地位于绍兴的西北方,D错误。故选B。【点睛】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为:H=90º-|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其中,H代表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当地纬度是所要求某地的纬度,直射点纬度是此时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如果当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在同一半球,用减号;若在不同半球,用加号,然后取绝对值。某村地处我国西南横断山区,海拔约1620米,以坡耕地为主,地块小而分散。下图表示的是村内主体民居结构,除村内住宅外,村民大多在远处山上建有简易居所。完成下面小题。24.该地民居建造中设置架空层的主要原因是()A.躲避洪水 B.木材丰富 C.地形崎岖 D.岩性松软25.村民在山上另建简易居所主要是为了()A.就近耕作 B.交易货物 C.灾害避险 D.避寒休闲【答案】24.C25.A【解析】【24题详解】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甲村地处横断山区,海拔较高,地形复杂多变,地形崎岖是主要特征,建造架空层可以适应不平整的地形,避免地面不平带来的建筑困难和不稳定性,因此民居建造架空层的主要原因是地形崎岖,C正确;该地海拔较高,该建筑架空对于躲避洪水影响较小,排除A;木材丰富使本地区建筑材料使用木材为主,但不是设置架空层的主要原因,排除B;横断山区岩石属于花岗岩类,岩性较硬,排除D。故选C。【25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横断山区,海拔较高,地形崎岖不平,村民在远处山上建有简易居所,主要是为了方便在坡耕地上进行耕作,减少来回的时间和体力消耗,因此主要目的是就近耕作,A正确;远处山上建有简易居所主要是距离耕地近,利于耕作,交易货物应在村内完成,人流量较大,排除B;山区简易住所避险能力差,排除C;该区域居住人口以农业生产为主,避暑休闲的需求较少,排除D。故选A。【点睛】在聚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地形因素的作用尤为突出,主要影响聚落类型、分布位置、规模大小等要素。非选择题部分二、非选择题(本题组共3个大题,共50分)26.阅读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近10年来,白令海海冰面积显著减少,对区域水文、大气造成巨大影响。阿留申低压是白令海冬季天气、气候变化重要的影响因素,其通常位于阿留申群岛东侧(下图1),但有时会位于白令海西南侧(下图2),其位置的变化比强度的变化对海冰的影响更显著。(1)图中哪些区域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为什么?(2)图中阿留申群岛的成因是地处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板块的__________(填生长或消亡)边界,与之相伴的海底地形是________。(3)说明图1中阿留申低压的形成原因。(4)分析当阿留申低压位置如图2所示时,白令海海冰面积较小的原因。【答案】(1)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黄赤交角为23°26′,由于地球自转的自转轴倾斜23°26′,因此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2)①.太平洋②.美洲③.消亡④.海沟(3)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副极地低气压带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切断,使副极地低气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了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4)白令海盛行偏南风,输送低纬度暖湿空气(暖海水)进入白令海,导致水温上升,不利于海冰生成;偏南风抑制海冰向南拓展。【解析】【分析】本题以阿留申群岛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昼夜长短的分布,板块运动,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自然环境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小问1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极昼极夜现象主要发生在极圈附近及其以北地区,由于地球的自转轴倾斜角度与黄赤交角相等,均为23°26′,极圈内区域在夏季会经历连续的白昼(极昼),在冬季则经历连续的黑夜(极夜)。图中靠近66°34′N及以上的区域处于北极圈附近,因此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小问2详解】结合所学知识,阿留申群岛位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因此板块消亡边界在海底形成海沟。【小问3详解】结合所学知识,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冬季时亚欧大陆形成冷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气压带风带整体北移,副极地低气压带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切断,使副极地低气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了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小问4详解】结合所学知识,白令海出的海冰主要来自纬度更高的北方海域。据图分析,当阿留申低压位于阿留申群岛西侧时,低压中心在白令海西侧,白令海一侧为高压,此时气压梯度自东向西,北半球受向右地转偏向力,此时白令海峡偏南风,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输送较低纬度暖湿空气(暖海水)进入白令海,导致水温上升,不利于海冰生成,且偏南风抑制北部海冰向南拓展。27.阅读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张家界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武陵山脉腹地。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有世界独特的石英砂岩地貌,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形。依赖独特的条件,张家界重点发展旅游业,旅游业已成为支柱产业。材料二:张家界天门山由石英砂岩和石灰岩组成,经过数亿年的地质作用,形成了令人惊叹的悬崖峭壁和独特的岩石景观。下图为张家界天门洞景观,天门洞是天门山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天然穿山溶洞之一,内部有丰富的钟乳石和石笋景观。材料三:2024年6月27日,张家界气象局等发布预警:6月27日16:00至6月28日16:00全市有一次暴雨到大暴雨天气过程,我市全境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风险较高(黄色预警),部分地区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风险高(橙色预警)。(1)张家界天门山岩石按成因属于三大类岩石中的________,其中石灰岩变质后会形成________岩。从地质作用角度,分析天门洞的形成过程______。(2)张家界气象局预测暴雨天气所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此次预警张家界全境需重点防范的地质灾害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3)评价张家界地形地貌对其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答案】(1)①.沉积岩②.大理③.在地壳断裂作用和重力崩塌作用,山体形成裂缝;后经长时间的风化和侵蚀作用,裂缝扩大,最终形成了天门洞(2)①.遥感②.地理信息系统③.滑坡④.泥石流(3)有利:丰富的自然资源且景观多样性,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不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难度大。【解析】【分析】本题以张家界天门山图及资料为试题背景,涉及了三类岩石及转化、内外力作用、地理信息技术、地质灾害及地质地貌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张家界天门山由石英砂岩和石灰岩组成,其岩石按成因属于沉积岩。石灰岩在经受变质作用后,会形成大理岩。天门洞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地壳断裂作用,在重力崩塌作用下山体断裂形成裂缝;外力作用: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和侵蚀作用,使得裂缝逐渐扩大,最终形成了天门洞。【小问2详解】遥感RS技术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主要是监测功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和GPS全球定位系统的功能是导航和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主要是对地理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并提供对人类实践有用的信息。张家界气象局在预测暴雨天气时,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包括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由于张家界地区多暴雨,石灰岩易溶于水易风化,会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多发生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小问3详解】地形地貌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有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有利影响:由材料信息“境内有世界独特的石英砂岩地貌,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形。依赖独特的条件,张家界重点发展旅游业”可知,当地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且景观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的特点,有利于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不利:由于地貌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不利于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影响了游客的可达性及地区接待能力。28.阅读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塞上粮川”河套平原由黄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盛产小麦、玉米、高粱、大豆、葵花、甜菜、瓜果等,是内蒙古自治区粮、油、糖生产基地。(1)描述河套平原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2)从地形角度,分析河套平原成为“塞上粮川”原因。材料二:“三天不刮风,不叫三盛公”“小风难睁眼,大风埋人脸”这些流传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的谚语,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磴口县的气候条件及当地百姓所受的风沙之苦。磴口县地处黄河几字形河道的拐弯处,紧挨乌兰布和沙漠,全县有70%的土地面积是沙漠。材料三:2012年,磴口县创新性地提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