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教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上教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上教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上教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上教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上教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20世纪末,“黑石号”沉船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周围被发现并打捞出水,遗物中瓷器数多,约有67000件.年代主要集中于9世纪左右,多数是长沙窑、越窑、邢窑及广东各窑口的产品。这些瓷器A.以青花瓷和粉彩瓷为主B.代表制瓷业的最高水平C.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出D.完全出自官营工匠之手2、中世纪的阿拉伯人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这说明A.古代阿拉伯人创立了近代的自然科学B.阿拉伯文化是近代天文学的渊源之一C.古代阿拉伯人将科学进行了学科分类D.阿拉伯文化是古代世界最先进的文化3、下图为一张百年前墨西哥华工的照片;与这张照片有关的信息不包括。

A.华工在美洲可能有太多的辛酸B.华工的出现纯粹是个人的原因C.华工参与了近代墨西哥的开发D.该照片体现了殖民侵略的血腥4、丝绸之路的北道开辟于()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5、如表是1960—199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所占的比例。据下表可推知。

。时间。

1960—1970

1970—1980

1980—1990

比例。

11%

33%

39%

A.美国多元文化并存的程度加深B.移民使美国经济增长缓慢C.移民的增加干扰了原来正常生活D.增加的移民以欧洲人为主6、唐朝人继承正月十五传统习俗在此夜燃灯、赏灯。同时增添了禁止宰杀渔猎,读道经的内容。唐朝政府还把四月八日定为佛诞节,与老子生辰一样,休假一日,以申庆贺。民间另有二月八日和腊月八日浴佛的习俗。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A.开放多元的社会氛围B.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C.儒佛道实现三教合流D.政府重视道德风尚建设7、汉谟拉比说过:“天神命令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一汉漠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我有如沙马什(即太阳、正义之神)光耀大地。”他还自比为“众神之王”。这说明汉漠拉比的统治()A.以成文法替代过去的习惯法B.建立起了庞大的官僚机构C.保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占有权D.体现出王权和神权的统一8、春秋战国时期,孝已从西周初尊祖敬宗的“追孝”发展到孔子所谓的精神上的“孝敬”,从“孝友”发展为儒家的“孝悌”,从“孝死”进而发展为“孝生”。这一变化的外在条件是()A.宗法大家庭的逐渐解体B.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提升C.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D.人文主义思想开始形成9、图为辽宁北票十六国时期北燕重臣冯素弗墓出土的鸭形玻璃注,其工艺属于罗马吹制技术。据考证,此时期我国虽已掌握加工玻璃的技艺,但尚不具备制作如此复杂的玻璃工艺制作技术。该文物能够佐证当时()

A.丝绸之路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B.东北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C.玻璃制品应用于普通民众生活D.统治者不断推动民族交融评卷人得分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10、史实: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

推论:荷马史诗是欧洲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6题,共12分)11、社会的变迁涵盖多方面并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建筑室内空间的顶棚;藻井通常只用在宫殿。唐代“一凡王公以下屋舍,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中庸”的观念体现在建筑平面作对称布置,布局上必须有一条庄重的南北中轴主线,起着中枢神经的作用,也显“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建筑“以天为尊”并“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据尹晖《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思想》等整理材料三20世纪初;当人们还在跪拜君上;礼拜神佛的时候,所穿礼服已有用新式机织衣料者,甚至出现了“批洋衣揖孔孟”现象;当人们还在以牲醴笾豆于春秋岁时祭祀祖先的时候,西点西肴、洋酒洋饮料已悄悄进入日常饮食中;当有的贵族、官吏建房逾制遭到参奏的时候,西式洋楼已矗立于通都大邑閱闠之中。

——摘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基本观点,并简要分析“邪辟之说灭息”所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建筑所体现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例举凸显“中庸”观念的中国古代建筑两例。

(3)阅读材料三,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有学者认为“一种文化对于异质文化的吸纳,往往学开始于最表面的生活习尚层次”。试以清末民初的服饰和婚姻礼俗变化为例加以说明,并科指出这段时期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特征。②有学者认为“旧事物的异变往往需网要内外力量的相互作用”。请列举20世纪初社会习俗存在“旧事物”的现象,并指出导致它发生“异变”的外力因素。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山东遭受黄河水害,连续数年歉收。武帝颁布诏书,允许饥民流徙就食于江淮间并可以定居。两汉之际,中原兵争激烈,人民纷纷“避乱扬州”。从东汉至西晋初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内迁,居住在今甘肃、陕西、山西以至河北、辽宁等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唐天授二年,徙雍、同、秦等汉武帝时期,山东遭受黄河水害,连续数年歉收。武帝颁布诏书,允许饥民流徙就食于江淮间并可以定居。两汉之际,中原兵争激烈,人民纷纷“避乱扬州”。从东汉至西晋初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内迁,居住在今甘肃、陕西、山西以至河北、辽宁等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唐天授二年,徙雍、同、秦等7120州数十万户到洛阳,以实京都长安。自开元年间到五代宋初,全国各道、州置县计20个,其中北方100县,南方却达县之多。南宋时,“北人过海外,是岁不还者,谓之住蕃”,有的“住蕃虽十年不归”。——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西汉大规模人口迁徙’’部分史料整理。材料二“西汉大规模人口迁徙’’部分史料整理年代迁徙情况史料出处高帝九年

(公元前198年)迁楚国和齐国贵族昭、屈、景、怀、田10余万人于关中,并迁官吏2000石、巨富者和豪杰于长安周围的皇帝陵,此后成为定制。《汉书·高帝纪下》

《汉书·刘敬传》

《汉书·地理志下》景帝五年

(公元前152年)募民迁阳陵。《汉书·景帝传》武帝元朔二年

(公元前127年)迁郡国豪杰及家资在300万以上者于茂陵。《汉书·武帝纪》武帝太始元年

(公元前96年)迁郡国吏民豪杰于茂陵等地。

注:阳陵、茂陵位于长安周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至两宋人口迁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初至汉武帝时期大规模人口迁徙的历史意义。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纸由中国俘虏传到撒麻耳干(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大食将领)吉雅德·本·萨利赫擒获了这些战俘,其中有纸匠,这些手工业从此发展起来。产品不仅可以供应本地的需要,而且成为撒麻耳干人外销主要的货物。——扎伊哈尼《道里郡国志》材料二:摩揭它,一曰摩伽陀,本中天竺属国贞观二十一年,始遣使者自通于天子,献波罗树;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拃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新唐书》材料三:商务部综合司司长储士家日前对媒体透露,目前有16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我国签订了198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此外,我国还与44个国家建立双边投资合作工作组,与7个国家建立贸易畅通工作组,以推进与有关国家贸易投资的发展。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3)从上述三则材料中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约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材料二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严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并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并结合当今时代,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海国图志·序》材料二:它的狂飙猛烈地冲击了以儒家为轴的文化传统,因此从一开始便具有反传统主义的品格。“五四运动”前后,各种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但在短短几年之后(大多)就风平浪静,了无痕迹了。只有马克思主义在风雨之中扎根于中国社会。——《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评价“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2)“它”指的是什么事件?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短短几年之后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国社会”的原因。结合所学,简要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变化趋势。16、教育19世纪读写能力的普及首先是欧洲文化史的一个进程。其源头可追溯至宗教改革时代或18世纪倾向于实用性教育的全民启蒙运动时期。精英们对读写能力普及的反应是矛盾的。一方面,开启理智的阅读和规范文化实践,对普通民众进行启蒙祛除迷信,这似乎是自上而下的文明化、现代化的实施和对民族融合的促进;另一方面,精英对大众文化解放仍存有疑虑。大众文化解放的同时,也和提高大众的社会和政治地位的要求相勾连。权力和文化拥有者的疑虑不无道理。——摘自[德]于尔根·奥斯特哈默《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

(1)概述“读写能力普及”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看待“精英们对读写能力普及的反应是矛盾的”;运用所学加以阐释说明。

要求: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问题。

(2)依据材料,评述20世纪初对“教育”的认识①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要紧任务。②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③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④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倡导全党全社会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3)请为上述四则不同时期的材料排序,并说明理由。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2题,共6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国籍。

翻译家。

翻译的中国作品。

1658年。

意大利。

卫匡国(传教士)

《中国上古史》(首次向西方介绍了《易经》及其卦图)

1687年。

比利时。

柏应理(传教士)

《大学》《中庸》《论语》

1689--1759年。

法国。

宋君荣(汉学家)

《诗经》《书经》《礼记》《易经》

1788--1832

法国。

雷慕沙(汉学家)

《中庸》(1817)《玉娇梨》(1826)《法显撰佛国记》

1797--1873

法国。

儒莲(汉学家)

《孟子》《大唐西域记》《太上感应篇》《道德经》《赵氏孤儿》《平山冷燕》《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从表格材料中概括某一时期有关文化传播的信息,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提取信息准确,史实充分,论述清晰)18、大英博物馆是历史悠久、规模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汉斯.斯隆是享誉英国的收藏家,其藏品包括书籍、手稿、动植物标本,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物。1751年,他立遗嘱将私人收藏捐赠给国家,希望建立一座博物馆,“或将不时欢迎—切具有相同参观和浏览之渴望的人到访参观”“这渴望可以是,尽可能有用,或是努力满足好奇求知之欲,或是增进所有人的学识和新知”。社会舆论认为建立博物馆“有益于增进不列颠的荣耀”。1753年英国国会立法成立大英博物馆,斯隆的收藏成为展品核心。后来以库克船长为代表的探险家提供来自澳洲及更远的世界的珍岛,进一步丰富了馆藏。759年,大英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参观者需要提前提出书面申请。门票一开始每天十张,后来增加到二十五张。大英博物馆在19世纪的新获藏品,反映了英国基于海上霸权获致的日新月异的帝国势力。英国在埃及击败法国后,将法国在埃及收集的文物作为战利品运回英国,保存于大英博物馆。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帕特农神庙的大理石雕刻来自英国人埃尔金在希腊进行的考古发掘,将这些艺术品偷运回英国的做法被认为是对希腊的公开破坏。I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从圆明园中盗出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女史箴图》。1810年,登记参观制度被废弃,结果访客人数急剧上升。19世纪中期,大英博物馆被批评“开放时间正好处于劳工和匠人最不方便的时间段”,因而增加了开放时间,以求更好地为公众服务。20世纪大英博物馆继续“关注过去”,又在全球范围收集大量当代藏品。70年代,围绕是否收参观费发生了争论,“考虑博物馆回报的时候应当优先考虑它给公众带来的教育红利,的观点占了上风,博物馆坚持免费参观。1972年埃及法老《图坦卡蒙宝藏特展》吸引了160多万人,这个惊人的数字在大英博物馆的展览史上无出其右;这批藏品在整个70年代都在苏联、美国、加拿大和德国的各大博物馆巡展。此后大英博物馆与各国博物馆合作举办的《德国一个国家的记忆》《秦始皇:中国兵马俑》展览都获得成功。博物馆的受众面也在—系列电台节目,如《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中得到拓展。——摘编自【英】詹姆斯汉密尔顿《大英博物馆:第一座公众博物馆的诞生》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解读“大英博物馆”的发展史。要: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3题,共9分)19、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20、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21、美国将选择孔子代表“世界传统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C【分析】【详解】

据材料“黑石号”沉船;“年代主要集中于9世纪左右”等信息可知;此时期是唐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运出的,C正确;青花瓷是元朝的瓷器、而粉彩瓷清朝时期的瓷器,A错误;材料中只说瓷器的数量和产品的产地,没有涉及到产品的制造工艺问题,B错误;据材料“多数是长沙窑、越窑、邢窑及广东各窑口的产品”可知,不全是官窑产品,D错误。

【点睛】

中国瓷器的发明和发展,东汉时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器。唐朝形成“北白南青”的两大窑系。同时唐代还烧制出雪花釉、纹胎釉和釉下彩瓷及贴花装饰等品种。宋代是我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瓷窑遍及南北各地。元代的青花瓷烧制最成功。明代的斗彩、五彩等都是希世珍品。清朝珐琅彩瓷、粉彩非常精致,成为与号称“国瓷”的青花互相比美的新品种。2、B【分析】【分析】

【详解】

题干中主要阐述了中世纪阿拉伯人的科学成就及其对后世天文学的重大影响,故B项正确;近代自然科学是在16—17世纪兴起的,故A项错误;题干中虽然涉及阿拉伯人取得的科学成就的领域,但不能因此得出是古代阿拉伯人将科学进行了学科分类,故C项错误;题干中强调阿拉伯人在科学的某些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但不能因此得出阿拉伯文化是古代世界最先进的文化的结论,故D项错误。3、B【分析】【分析】

【详解】

近代华工被运到美洲等地是殖民者的侵略行为所致,故B项不是原因,符合题目要求;其他几项都是华工与墨西哥关系的正确表述,不符合题意。4、B【分析】【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北道北道从泾川、固原、靖远至武威,路线最短,但沿途缺水、补给不易,开辟于隋唐时期,故选B;综上所述可知ACD与题意不符,排除。5、A【分析】【分析】

【详解】

1960—199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增加了美国多元文化的特征,故选A;材料无法体现美国经济发展情况,且历史上美国移民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增长,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移民对美国生活的干扰,排除C;表格中移民所占的比例无法说明移民以欧洲人为主,排除D。

【点睛】6、A【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政府既保留中国传统习俗活动,也支持道教、佛教。反映了唐朝是开放多元的社会氛围,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唐朝多元开放的社会氛围,没有提到唐朝经济活动,排除B项;佛道儒合流是指三种思想融合为一体,但材料反映的是传统习俗与道教、佛教思想的并存,排除C项;材料提到的传统习俗、佛诞节、浴佛习俗都不属于道德风尚,排除D项。故选A项。7、D【分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宣扬君权神授,自比正义之神、众神之王等,说明汉漠拉比的统治是王权和神权的统一,D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汉漠拉比法典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汉漠拉比建立了庞大的官僚机构,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保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占有权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8、A【分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晚期以后随着社会变革的展开与深入,宗法制走向崩溃,战国时期宗法制度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宗族内部以血缘为纽带而形成的约束力,已趋于消失,宗法大家庭的逐渐解体,因此对祖先的崇敬也逐渐淡化,A项正确;孔子对西周的“孝”进行继承和创新属于孝文化变化的主观条件,排除B项;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即小农经济,是孝文化的经济基础而非外在条件,排除C项;根据材料,不能判断人文主义思想由此开始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9、A【分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十六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燕重臣冯素弗墓出土鸭形玻璃注的制作工艺属于罗马吹制技术,可以用来佐证当时丝绸之路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丝绸之路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不能说明东北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排除B项;鸭形玻璃注出土于北燕重臣冯素弗墓,并不能说明玻璃制品应用于普通民众生活,排除C项;该文物能够佐证当时丝绸之路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不能体现统治者推动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A项。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10、B【分析】【详解】

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是关于荷马史诗内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马史诗的地位,因此史实和推论逻辑不符,错误。三、材料分析题(共6题,共12分)11、略

【分析】【详解】

(1)基本观点:根据“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并结合所学可知文化上的“一统”和政治上的“一统”是一致的,文化的“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带来的影响主要是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特点:根据“一凡王公以下屋舍;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得出等级森严;根据“‘中庸’的观念体现在建筑平面作对称布置,布局上必须有一条庄重的南北中轴主线,起着中枢神经的作用”得出凸显“中庸”理念,注重中轴对称;根据“建筑‘以天为尊’并‘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得出体现“天人合一”;例子可举明清故宫、颐和园、平遥古城、大昭寺等。

(3)如果选择①,根据“以清末民初的服饰和婚姻礼俗变化为例加以说明”和所学知识可知,综合中西方服装特点的中山装成为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改良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一批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所以主要特征是中西合璧,土洋并存。如果选择②,根据“列举20世纪初社会习俗存在‘旧事物’的现象,并指出导致它发生‘异变’的外力因素”和所学知识可知,有包办婚姻;农村更多实行传统丧礼;缠足、跪拜作揖等现象依然存在。外力主要是列强的侵略,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外来文化的影响。【解析】(1)基本观点:文化上的“一统”和政治上的“一统”是一致的;文化的“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

影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特点:等级森严;凸显“中庸”理念;注重中轴对称;体现“天人合一”;例举:明清故宫;颐和园、平遥古城、大昭寺。

(3)选择①:综合中西方服装特点的中山装成为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改良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一批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主要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选择②:包办婚姻;农村更多实行传统丧礼;缠足;跪拜作揖等现象依然存在。(从婚俗、丧葬、其他习俗三方面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外力:列强的侵略,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外来文化的影响。12、略

【分析】【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一相关信息可知;关于特点可从原因;方式、方向及区域变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如:原因角度是与躲避自然灾害和战乱有关;方式角度是政府组织与民间自发相结合;方向角度是由北向南迁移;区域变化是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中国到海外。

(2)历史意义: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改变长安地区的人口结构、有利于促进长安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及文化交流等角度进行分析。【解析】(1)特点:与躲避自然灾害和战乱有关;政府组织与民间自发相结合;由北向南迁移;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中国到海外。

(2)历史意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有利于充实长安地区的人口数量,改变了长安地区的人口结构:有利于促进长安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及文化交流。13、略

【分析】【详解】

(1)现象:根据材料“纸由中国俘虏传到撒麻耳干(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大食将领)吉雅德·本·萨利赫擒获了这些战俘;其中有纸匠,这些手工业从此发展起来”,可得出材料一反映了我国造纸术通过战俘传入大食。影响:结合所学,造纸术的传播,对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推动了相关各国的社会进步。

(2)根据材料“摩揭它;本中天竺属国贞观二十一年,始遣使者自通于天子,献波罗树;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可得出材料二反映了唐朝从天竺学来了熬糖法;根据材料“目前有16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我国签订了198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此外,我国还与44个国家建立双边投资合作工作组,与7个国家建立贸易畅通工作组,以推进与有关国家贸易投资的发展”,可得出材料三反映了中国积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密切合作。

(3)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信息,唐代对外交往的频繁和当代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重要原因是国家经济文化发达、国力强盛,表明经济文化发达、国力强盛是对外友好交往的基础;“一带一路”取得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是因为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表明适合时代与实际的开放政策是重要条件;唐代我国造纸术通过战俘传入大食,我国也从天竺学来了熬糖法,表明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促进共同发展。【解析】(1)现象:材料一反映了我国造纸术通过战俘传入大食。影响:中国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推动了相关各国的社会进步。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从天竺学来了熬糖法;材料三反映了中国积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密切合作。

(3)经济文化发达、国力强盛是对外友好交往的基础;适合时代与实际的开放政策是重要条件;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促进共同发展。14、略

【分析】【详解】

(1)不同态度:据材料一“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可知,1895年时,严复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据材料二“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可知,1918年时,严复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原因:据材料一“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是戊戌变法时期,因此围绕戊戌变法的背景分析严复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的原因。据材料二“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国内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国外处于一战时期,因此需分别从新文化运动和一战两方面分析严复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因。

(2)不符合。理由:结合新文化运动时期及其后的时代潮流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据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俄为师”成为新的救亡选择。严复的态度相对保守,不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

(3)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可以持完全背定的态度,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对增强中国的文化自信、扩大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等方面进行思考;也可以主张既需要继承,也需要发展,继承的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需要剔除其糟;发展则是要借鉴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即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等。【解析】(1)材料一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维新变法时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足以救亡,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社会现状不满,一战又使其对西方文明失望。

(2)与当时的思想主流不符。理由: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俄为师”成为新的救亡选择。严复的态度相对保守。

(3)答案示例: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要继承,也要反思;要增强文化自信;对于传统文化如何扬弃,既要放到具体时空予以具体分析,也要在一个长时段内加以总体评判。15、略

【分析】【详解】

(1)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评价可从学习的层面;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冲击了传统观念、促进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步伐及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可从五四运动的影响、早期共产党组织的建立、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及和其他学派进行辩论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趋势:可从学习的内容及范围等方面进行归纳即可。【解析】(1)评价:成为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口号;是对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是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口号的基础;学习西方的内容局限在器物层面。

(2)事件:新文化运动。

原因: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从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各地早期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和《新青年》、《共产党》月刊等报刊的创办,都极大地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趋势: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领域不断发展、内容不断深化16、略

【分析】【详解】

(1)背景:可从思想;政治、经济等方面考虑:根据材料中的“其源头可追溯至宗教改革时代或18世纪倾向于实用性教育的全民启蒙运动时期。”可得出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兴起到启蒙运动;反抗着封建统治和教会禁锢,解放人们思想,促进社会进步;根据材料中的“开启理智的阅读和规范文化实践,对普通民众进行启蒙祛除迷信,这似乎是自上而下的文明化、现代化的实施和对民族融合的促进”可得出资产阶级在一些国家相继进行着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革命或改革,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推动了欧洲民族、民主意识高涨;根据材料中的“大众文化解放的同时,也和提高大众的社会和政治地位的要求相勾连”结合有关工业革命的知识,可得出从工场手工业到工业革命的发展演进,促进初等教育推广,民众文化素质提升。

“观点”: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问题。

(2)认识:根据材料中的“研究教育之原理规则;而供其实用之一科学”可得出教育即科学;根据材料中的“因其地位,而可分为家族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可得出教育类型多样性;根据材料中的“盖父兄之使其子弟受一定教育,不但属于道德上之义务,实亦为法律上之义务也”可得出以法律保障受教育的权利;根据材料中的“当时无论新旧中人,莫不以教育为救国之要图”可得出突出对独立人格的塑造和救亡图存的社会目标。

评价:根据材料中的“当时无论新旧中人,莫不以教育为救国之要图”可得出关注民族危机;根据材料中的“拉丁语为Educere,即造作之意;英;法、德语;皆导原于此,而其意亦同。研究教育之原理规则,而供其实用之一科学,谓之教育学”可得出关注西学传播;根据材料中的“教育一语,在吾国古训,教者,效地;育者,养世。”可得出对传统教育观念的继承。

(3)排序:②①④③

理由:抓住关键信息,找出暗含的时间线索和逻辑顺序,①“新民主主义”可推断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方针;②“苏维埃文化教育”可推断出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提出的教育方针;③“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结合所学知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提出来的;④“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解析】(1)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兴起到启蒙运动;反抗着封建统治和教会禁锢,解放人们思想,促进社会进步;资产阶级在一些国家相继进行着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革命或改革,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推动了欧洲民族、民主意识高涨;从工场手工业到工业革命的发展演进,促进初等教育推广,民众文化素质提升。

“观点”: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问题。

(2)教育即科学;教育类型多样性;以法律保障受教育的权利;突出对独立人格的塑造和救亡图存的社会目标。

评价:关注民族危机;西学传播以及对传统教育观念的继承。

(3)排序:②①④③

理由:抓住关键信息①“新民主主义”②“苏维埃文化教育”③“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④“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四、论述题(共2题,共6分)17、略

【分析】【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根据材料提炼并概括一条有关文化传播的信息,例如根据1689-1759年;1788-1832年、1797-1873年几个时间段里,法国几位翻译家翻译中国古代经典著作数量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广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信息为:欧洲启蒙运动注重吸收中国的传统文化。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符合启蒙运动需要、启蒙运动发生的背景和启蒙思想家的诉求等角度进行论述。最后,回顾观点,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对启蒙运动起到了促进作用。

示例:信息:欧洲启蒙运动注重吸收中国的传统文化。论述:17—18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他们开始在思想领域反对封建思想的束缚,特别是中国儒家思想文化,让欧洲启蒙思想者们眼界大开,这些思想家们吸取中国文化的精神,开拓自己的思想,坚定了反对宗教蒙昧和封建王权的决心。如儒家倡导的尊重个人价值这种观念与欧洲的启蒙思想相契合。再比如中国实行科举制度以后,普通的平民可以凭借自己的学问和才干,遵循“学而优则仕”的原则,实现自己的价值抱负。而欧洲沿用的是封建世袭制度,他们的爵位是通过继承的,许多有识之士和走在时代前列的人就对这种爵位世袭制表达了强烈的不满。欧洲的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在政治上摆脱封建专制压迫,取得民主自由的平等权力。强烈要求废除封建贵族世袭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儒家学说对欧洲的启蒙运动有一定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成为了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解析】示例(仅供参考)

信息:欧洲启蒙运动注重吸收中国的传统文化。

论述:17—18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他们开始在思想领域反对封建思想的束缚,特别是中国儒家思想文化,让欧洲启蒙思想者们眼界大开,这些思想家们吸取中国文化的精神,开拓自己的思想,坚定了反对宗教蒙昧和封建王权的决心。如儒家倡导的尊重个人价值这种观念与欧洲的启蒙思想相契合。再比如中国实行科举制度以后,普通的平民可以凭借自己的学问和才干,遵循“学而优则仕”的原则,实现自己的价值抱负。而欧洲沿用的是封建世袭制度,他们的爵位是通过继承的,许多有识之士和走在时代前列的人就对这种爵位世袭制表达了强烈的不满。欧洲的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在政治上摆脱封建专制压迫,取得民主自由的平等权力。强烈要求废除封建贵族世袭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儒家学说对欧洲的启蒙运动有一定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成为了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18、略

【分析】【详解】

依据材料“后来以库克船长为代表的探险家提供来自澳洲及更远的世界的珍岛,进一步丰富了馆藏”,可以得出新航路开辟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