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沪教新版选择性必修1地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沪教新版选择性必修1地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沪教新版选择性必修1地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沪教新版选择性必修1地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沪教新版选择性必修1地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沪教新版选择性必修1地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读“河流平面;剖面示意图”;若河流A段的纵剖面如图所示,则形成的地理景观最有可能是()

A.“U”型谷B.喀斯特溶洞C.河流瀑布D.河口三角洲2、关于世界降水量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逐渐减少B.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少C.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D.温带地区降水多3、下列四个地理概念中,与其他三个不属于同一类型的一个是()A.大理石B.长石C.云母D.方解石4、今年云南大象火了一把,向云南北方迁徙,一路受到了人类给予的帮助。它们是为了寻找适宜的栖息地和寻找食物而迷路,带队的大象经验不足,越往北走找到大森林的概率就越低,食物也就越少,只能不停的迁徙。读历史时期亚洲象分布北界的变化示意图,自3000年前至明代,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

A.不断北移B.不断南移C.先北移后南移D.先南移后北移5、“北京时间”就是()A.世界通用时间B.东八区的地方时C.东八区区时D.北京所在的东经116°地方时6、一艘航行于太平洋的船,从12月30日12时(区时)起,经过5分钟,越过了180经线,这时,其所在地点的区时不可能是()A.12月29日12时5分B.12月30日11时55分C.12月30日12时5分D.12月31日12时5分7、下图为北京市某中学地理小组用木杆测量一日内太阳高度变化时绘制的木杆影长变化示意图。完成当日所处时段可能是()

A.立春一惊蛰B.芒种一小暑C.寒露一霜降D.大雪一小寒8、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读图完成问题。有关图中所示地区的地质地貌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处为向斜谷B.②处为背斜山C.③处适宜修建隧道D.从①到②的公路线多呈“之”字形分布9、我国横断山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主要成因是A.迎风坡降水多的缘故B.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C.洋流对气候的影响D.植被对气候的影响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0、意义:海—气相互作用维持地球上________的平衡。11、途径:通过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驱使________在不同地区传输。12、水分交换:________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13、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读图甲可知,此时AB为_____(晨;昏)线。

(2)读图甲,此日A点的昼长为______小时,此日A、B、D三地按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的排序是_______,按夜长由长至短的顺序是_____。

(3)图甲表示的节气是图乙中______(填字母)位置的光照图;

(4)图乙中,地球在②段运动中,北京的白昼将__________(变长或变短);

(5)图甲中,A地的地方时刻为____时,D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_____。

(6)该日,C地的昼长约为____小时,D地的日出为当地时间______。14、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乙地和丁地的地质构造分别是____和____;

(2)丙处地貌的名称是____,形成该地貌的地质作用是____。

(3)图中①②③④构成的水循环属于____循环,我国的南水北调主要影响____(填数字)环节。15、读“某月的亚洲季风图”(左图)和“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表示的是北半球的______季节,此时亚欧大陆上形成_______(气压中心的名称)切断了_______(气压带名称);使其只能保留在海洋上。

(2)左图所示的季节,其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对应右图中的_____(填E或F或G序号)位置,此季节环地中海地区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

(3)左图所示季节,B处盛行____季风(风向),其主要成因是_____;半年后,A处盛行_____季风(风向),其主要成因是______。16、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方便对外______联系和运输;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河网密布区,耕地破碎,乡村规模相对较______;河网稀疏区;耕地连片,乡村规模相对较大。

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平原低地区,聚落一般沿河成______带状分布;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

(2)AB两个聚落哪个更容易发展成为城市______。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8题,共16分)17、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是形成东亚季风的重要成因。(_____)A.正确B.错误18、不同的气候类型一定对应不同的自然带。(_____)A.正确B.错误19、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均与副热带高压有关。(_____)A.正确B.错误20、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所形成的________。(判断对错)A.正确B.错误21、河漫滩平原发育于山前地带。____A.正确B.错误22、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入海口。____A.正确B.错误23、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均与副热带高压有关。(_____)A.正确B.错误24、北半球冬季,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高压切断。(_____)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综合题(共1题,共4分)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7年9月3日至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福建厦门举行,主题是:“深化金砖伙伴关系,开辟更加光明未来”。开启金砖合作第二个十年。材料二:下图为“金砖五国轮廓图和会议开幕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及晨昏线位置示意图”。图中①、②、⑥、④四点为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

(1)描述巴西的地理位置特征____。

(2)B地位于C地的____方向,金砖五国轮廓图中比例尺最大的是____。

(3)会议期间,厦门昼夜长短及变化状况为____,地球公转速度逐渐____。

(4)当地球公转到④位置时,节气是____,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的范围是____。

(5)右图中PQ为____(填“晨线”或“昏线”),该日Q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

(6)俄罗斯北冰洋沿岸港口摩尔曼斯克终年不冻的原因是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C【分析】【分析】

【详解】

若河流A段的纵剖面如上右图所示,则由于流水的差异侵蚀作用导致部分河床被侵蚀,形成跌宕起伏的瀑布景观,C正确。“U”型谷发育于河流下游,A位于河流上游,A错误;喀斯特溶洞发育在石灰岩分布区,为地下洞穴,与右上图不符,B错误;河口三角洲多发育于河流入海(湖)口处,A位于河流上游,D错误。所以选C。2、C【分析】【分析】

【详解】

世界上有两个明显的多雨地带——赤道多雨带和温带多雨带;因此降水量并不是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逐渐减少,A错误;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往往受季风环流影响,夏季风带来丰富的降水,因此降水较多,B错误;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盛行上升气流,因此降水多,两极地区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因此降水少,C正确;温带地区沿海降水多,但内陆地区距海远,水汽少,往往降水少,D错误。故选C。

【点睛】3、A【分析】【详解】

大理石是由石灰岩变质形成的变质岩,属于岩石范畴,而长石、云母、方解石为构成岩石的矿物,因此大理石与其他三个不属于同一类型,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4、B【分析】【分析】

【详解】

读历史时期亚洲象分布北界的变化示意图可知:距今3000年前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为甲示区域;宋朝时期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为乙示区域,明代时期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为丙示区域,因此自3000年前至明代,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由甲到乙再到丙,不断南移,B对。故选B。

【点睛】5、C【分析】【分析】

【详解】

“北京时间”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C符合题意;北京时间是中国通用的标准时间,不是世界通用时间,排除A;东八区跨度15°,因而东八区地方时有无数个,北京时间仅是东八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排除B;北京时间是东经120°地方时,不是北京所在的东经116°地方时,排除D。故选C。

【点睛】6、B【分析】【分析】

【详解】

该船出发时为12时整;经过了5分钟的航行,时刻应该为12时5分,因此不可能是12月30日11时55分,B符合题意;该船出发时的日期为12月30日,180°经线与日界线并非完全重合,因此越过了180°经线,日期可能不变,则时间可能为12月30日12时5分,C不符合题意;如果越过了180°经线,同时也自西向东越过了日界线,日期减一天,则时刻可能为12月29日12时5分,A不符合题意;如果越过了180°经线,同时也自东向西越过了日界线,日期加一天,则时刻为12月31日12时5分,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7、B【分析】【详解】

读图可知,左侧为西右侧为东,则上为北,下为南。根据绘制的木杆影长变化图,影子从西南变成东南,可以判定这一日是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昼长大于12小时,这一日应该在春分到秋分之间的夏半年,芒种一小暑在夏半年,B正确;立春一惊蛰、寒露一霜降、大雪一小寒都在冬半年,ACD错误。故选B。8、D【分析】【分析】

【详解】

图中显示;①处岩层向上拱起,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为背斜构造,应为背斜谷,不是向斜谷,A错误;图中显示,②处岩层向下弯曲,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为向斜山,B错误;图中显示,③处岩层断裂并发生位移,为断层构造,地质不稳,不适宜修建隧道,C错误;图中显示,从①到②坡度较陡,为了降低道路坡度,修建的公路线多呈“之”字形分布,D正确。故选D。

【点睛】9、B【分析】【详解】

横断山脉山体高大;山脚下与山顶的相对高差较大,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降水也出现相应的变化,不同的高度上气候特点不同,即出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利用自然环境垂直地带性规律进行分析。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大气的水热状况发生变化,气候和自然带出现相应的变化。二、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水分和热量1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水分和热量1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海洋13、略

【分析】【分析】

本题考查有关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知识点;涉及到时差的计算;季节的判断、昼长的计算等。要解答此题要掌握基本光照图和地球公转轨道图的判读方法,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规律和昼长的长短变化的关系,掌握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和时差计算方法。

【详解】

(1)读图甲可知;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越过AB线时,由白天进入黑夜,判断为昏线。

(2)读图甲;A点所在纬线昼弧度数为60°,计算的昼长为60°除以15°,为4小时;此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A;B、D所在纬度按照离南回归线线的距离远近,B最近,A最远,则三地按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的排序是BDA;B位于南半球,AD位于北半球,A的纬度高于D较高,A的昼长短于D,因此按夜长由长至短的顺序是ADB。

(3)图甲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为冬至;读图乙,图乙中a位置,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为冬至。

(4)图乙中;②段运动中为从春分到夏至,则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北运动,北京的白昼将变长。

(5)图甲中;最西侧的经线的时刻为12点,A地在左侧时刻大于两个小时的地点,则A的地方时刻为14时;D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计算为90°减去23°26′的2倍,结果为43°08′。

(6)该日,C与A地同处于一个纬度上,则C的昼长约为4小时,D地的昼弧度数为150°,则昼长为10小时,计算日出为12减5,结果为7点。【解析】昏4BDAADBa变长1443°08′47点14、略

【分析】【分析】

本大题以地质剖面图和景观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质构造;外力作用和水循环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素养。

(1)

乙地岩层发生明显断裂错位为断层;丁地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

(2)

根据丙地位于河流出山口和扇状结构可知其地貌为冲积扇;其形成原因为河流自上游携带的泥沙在河流出山口因地形变缓;河流流速减慢,沉积作用加强而形成,为典型的流水搬运沉积作用形成。

(3)

图中水循环①表示蒸发;②表示水汽输送,③表示陆地降水,④表示地表径流,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海陆间循环;南水北调主要是将长江水调到北方地区,直接影响地表径流环节,即环节④。

【点睛】【解析】(1)断层背斜。

(2)冲积扇外力作用(流水搬运堆积)

(3)海陆间④15、略

【分析】【分析】

本题以季风气候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图为材料背景;主要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

图示盛行从海洋吹向陆地的风;应是北半球的夏季;亚欧大陆上陆地升温快形成印度低压(或者是亚洲低压),它割断了30°N附近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其只能保留在海洋上,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形成夏季风。

(2)

根据上题可知;该季节是北半球夏季,气压带和风带北移。看图对比发现E图的气压带和风带靠北位置,所以对应E。北半球夏季时,环地中海气候区的气候是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高温少雨。

(3)

从图中风向和上题已知季节判断;B处盛行西南季风,成因是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和风带随之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半年后,即北半球冬季,A处盛行西北季风,是因为冬半年亚欧大陆降温快,形成高压,海洋形成低压,所以主要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点睛】【解析】(1)夏印度低压(亚洲低压)副热带高气压带。

(2)E高温少雨。

(3)西南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西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6、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1)联系和运输小带状。

(2)B三、判断题(共8题,共16分)17、×【分析】【分析】

【详解】

东亚季风的形成主要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南亚夏季风的形成与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有关,所以错误。

【点睛】18、×【分析】【分析】

【详解】

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均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所以错误。

【点睛】19、√【分析】【分析】

【详解】

“梅雨”产生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的锋区(可称梅雨锋),是极地气团和副热带气团相互作用的产物。梅雨雨带的位置和稳定性,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脊线一般稳定在北纬20°~25°之间)和强度密切相关;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热带高控制,形成“伏”旱。本题描述正确。20、×【分析】【分析】

【详解】

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现象。昼夜现象则是因为地球自身不发光;不透明;导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而形成的。因此题目中的表述是错误的。

【点睛】21、×【分析】【详解】

河漫滩平原发育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枯水期,河漫滩露出水面,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发育在山前地带的流水沉积地貌是冲积扇,几条河流的冲积扇不断扩大而彼此联合,就形成广阔的山前冲积平原。据此分析可知,本题的结论是错误。22、√【分析】【详解】

当挟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挟带的泥沙便会沉积在河口前方,形成近似三角形的堆积体,称为三角洲。随着沉积物质的增加,堆积体向海洋一侧扩展,发展成为面积广大的三角洲平原。据此可知,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入海口。故本题结论是正确的。23、√【分析】【分析】

【详解】

“梅雨”产生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的锋区(可称梅雨锋),是极地气团和副热带气团相互作用的产物。梅雨雨带的位置和稳定性,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脊线一般稳定在北纬20°~25°之间)和强度密切相关;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热带高控制,形成“伏”旱。本题描述正确。24、×【分析】【分析】

【详解】

北半球冬季;陆地降温较快,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冷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故错误。

【点睛】四、综合题(共1题,共4分)25、略

【分析】【分析】

本题以金砖国家领导人的会晤为背景;主要考查地理位置的描述,地球运动,及地图和洋流等相关知识,难度一般,需要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图文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获取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阐释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对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的考查。

(1)

地理位置特征主要从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图中可看出;从经纬度来看,巴西大部分领土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热带地区面积大;大部分地区位于南半球,地处西半球;从海陆位置来看,巴西位于南美洲东部,东临大西洋。

(2)

从图中经纬度位置来看;B地的经度约为45°W,纬度约为15°S,C地经度约为120°E,纬度约为40°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