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教版PEP选择性必修1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人教版PEP选择性必修1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人教版PEP选择性必修1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人教版PEP选择性必修1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人教版PEP选择性必修1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人教版PEP选择性必修1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魏以后儒者参与了制订法律的工作,历代的法典都出于儒者的手笔这些人虽然不再坚持反对法治,但究竟是本儒家为正统的,所以儒家的思想支配了一切古代法典。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A.儒学完全取代法学B.儒学的乡约化C.法学彻底融入儒学D.律令的儒家化2、《法理概要》指出,“每一个民族专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律,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叫做市民法至于出于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制定的法,则受到所有民族的同样尊重,叫做万民法,因为一切民族都适用它。”据此可知()A.罗马法受到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B.罗马法发展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C.查士丁尼时期已有万民法取代市民法的趋势D.罗马法为近代资产阶级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3、上级对下级的赏赐是古代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西周到春秋时期,赏赐的物品有车马、衣服、祭品、祭器、戎器;战国时,黄金、锦绣、土地、白壁、爵位演变为赏赐之物品。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A.经济发展使赏赐物品的价值提高B.赏赐的意义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C.通过战争掠取的财富大幅度增加D.赏赐的政治功能让位于经济功能4、嘉靖十四年(1535年),明世宗令贵州独立开科,并增加云南、贵州两省的解额(举人参加考试的名额)。四川解额在乡试解额制度制定的初期就多于山东、山西、陕西三个北方行省,但不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文化教育,四川都无法与这三个省份相提并论。由此可知,当时()A.政治生活强调公平正义B.民众文化素养普遍较高C.科举选拔实现地域平衡D.朝廷扶持边远地区发展5、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A.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B.保障监察权力的高效运作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D.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6、关于当代中国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表述;下列正确的是。

①干部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

③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

④公务员制度的实行,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7、明朝大力发展茶马贸易,在河州设置茶马司,其贸易“控西夷数万里,跨昆仑,通天竺,西南距川,人于南海”,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茶叶疆域。明代学者解缙认为茶有着“夷夏之交,义利之辨,寅宾尚忠信而笃敬,河州固唐虞三代之邦也”的作用。据此可知,茶马贸易A.扩大了明王朝的疆域范围B.巩固了传统“宗藩”秩序C.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D.促成了“西学东渐”局面8、邓小平说:“(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据此推断,“中国的第二次革命”()A.取得了反帝斗争的胜利B.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C.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D.推动了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研究隋唐以前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机制的沿袭与变革情况:。朝代。

特点。

地方。

沿革情况。

秦。

传承开创。

郡县制。

秦朝建立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汉。

汉承秦制。

西汉初年:

(1)_________(制度名称);

东汉:州;郡、县。

汉初(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来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基础上,汉武帝颁布(3)“_____”,_______。

东汉时“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成为郡以上的一级政区。

隋。

承前启后。

州;县。

隋废郡;由州直辖县。

唐。

发展完善。

道;州、县。

州的行政权力萎缩;

监察区“道”(4)________________。

10、中国古代的国家政治治理。

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其中治理国家的政治制度体系是共中的一个重耍组成部分。(1)完成下列提纲。(将字母分别填入相应空格中)

A.削弱地方权力与加强中央集权的地方官制。

B.选择标准的演变与不断制度化的趋势。

C.君主专制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D.由官员兼任到设立专门机构的演变趋势。

E;“家国一体”政治特点的先秦政治制度。

(2)若就提纲中的“二”展开论述;可选择下列哪三则材料?(选字母)

11、(一)官员的选拔。制度时期内容世官制西周至。

春秋官位世袭的制度,____世代垄断高官荐举功劳制春秋。

战国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____授予官职“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秦朝向官吏学习____而为官察举制汉代含义察举指先____而后____形成汉武帝时期形成汉武帝时期内容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分____(岁举)和____(无固定时间)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内容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分____(岁举)和____(无固定时间)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评价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评价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此外,积____为官和____等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此外,积____为官和____等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九品中正制魏晋。

南北朝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推行220年,魏王曹丕推行此制推行220年,魏王曹丕推行此制内容在各州、郡设置____、____,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____的士人,由吏部授官内容在各州、郡设置____、____,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____的士人,由吏部授官评价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____。但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评价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____。但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12、民族交融往往通过战争;和亲、改革与管理、经济交往等方式实现。按照这种分类;与下列事件对应,填写在答题纸上(填写序号和文字)。

①征伐匈奴②设河西四郡③孝文帝改革。

④文成公主进藏⑤建立榷场⑥设宣政院。

。民族交融的方式事件战争

和亲

改革与管理

经济交往

13、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秦汉时期田赋秦朝“收泰半之赋”;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汉景帝改为三十税一人头税秦朝的主要有口赋。汉朝的分口赋、算赋。汉朝还征收________税秦朝的主要有口赋。汉朝的分口赋、算赋。汉朝还征收________税徭役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隋唐时期隋朝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唐朝实行________制,租、调之外的役,用“庸”代替唐朝实行________制,租、调之外的役,用“庸”代替780年,唐朝政府改行________,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780年,唐朝政府改行________,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宋朝征收两税,但________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宋朝除了征收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宋朝除了征收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王安石推行________王安石推行________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元朝在税粮外又有“科差”明朝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________”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________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________清朝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________”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6题,共12分)14、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庸调制。A.正确B.错误15、开创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的朝代是秦朝与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化,是中国省制的开端。A.正确B.错误16、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如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A.正确B.错误17、《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据此,中央政府在广西设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A.正确B.错误18、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分别是开创雅典民主政治先河、雅典民主政治确立和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的标志。A.正确B.错误19、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是具有独立主权的实体。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4题,共12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表格内容提取主旨,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21、“大一统”是中国历代政府的统治理念之一。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大一统”国家理念包括思想方面的“大一统”和政体方面的“大一统”两部分。思想方面“大一统”的突出表现是以儒家的“忠君尊王”为基础。政体方面的“大一统”;分为王权政治下的“大一统”和皇权政治下的“大一统”两种形态。

——薛海玲、奚纪荣《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理念的形成及统一战争的实践》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选择一个角度对“大一统”的内涵进行解读。(可以任选材料中的一个角度或者另选角度进行解读。)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28年;蔡和森首先将对中国革命性质的认识与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联系起来,拉开了大论战。以陶希圣为代表的“新生命派”认为“中国社会是金融商业资本之下的地主阶级支配的社会,而不是封建制度的社会”,依附于蒋介石政权;以严灵峰等为代表的“动力派”认为“中国毫无疑义的是资本主义关系占领导的地位”,属于资本主义社会,此派从属于脱离中共的陈独秀集团;以王学文等为代表的“新思潮派”认为“在中国的全国国民经济中,封建关系仍然占着强度的优势”强调中国社会的宗法专制性质,此派直接隶属于中共中央文化エ作委员会的领导。论战持续6年之久,出版百余篇论文著作,王亚南与郭大カ合译《资本论》,吴平译《反杜林论》,郭沫若译《政治经济学批判》,最后“新思潮派”的观点被普遍接受,即中国社会经济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引起了中国社会史领域的论战,争辩封建制的概念;亚细亚生产方式、阶级关系等问题。还引发了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争,就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的主要对象,以及中国农村社会的性质等问题展开争论。

——冯天瑜主编《中国文化史》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社会性质论战进行评析。(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司法部门在审理案件时,甚至会拋开国家法律而引用董仲舒所撰的《春秋决狱》进行审判。例如汉代一妇女改嫁,有官员认为¨夫死未葬,法无许嫁”,如果改嫁,非但有罪,最严重可判死刑;董仲舒则依据《春秋》之义,指出“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这位妇女的行为符合儒家经典的义理,因而应判为无罪。材料二:“西汉元帝柔仁好儒,见先帝(汉宣帝,汉武帝曾孙)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从容曰:‘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面有怒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请围绕“儒与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治理国家时儒与法的运用确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证。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D【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魏以后儒者参与了制订法律的工作,历代的法典都出于儒者的手笔,这使儒家的思想支配了古代法典,这表明了古代律令的儒家化,D项正确;完全取代法学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无法反映儒学的乡约化,排除B项;彻底融入儒学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2、D【分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拜占庭)。据本题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罗马法中蕴含的理性、公正等思想理念适用于一切民族,为近代资产阶级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D项正确;据所学,罗马法影响了启蒙思想,而非启蒙思想影响了罗马法,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罗马法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排除B项;万民法取代市民法的趋势出现在罗马由共和国向帝国发展的过程中,排除C项。故选D项。3、B【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制下,车马、礼器、服饰是象征身份的最主要的赏赐品,但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分封制、礼制遭到破坏,这些物品对于受赏者的意义呈现出下降趋势。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加强了土地的重要性,土地成为重要的财富来源,同时象征财富身份的黄金、白壁等也成为赏赐的内容之一,B项正确;赏赐物品转变主要体现了社会转型,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战争”的影响,排除C项;“赏赐”本身都是体现了政治功能,排除D项。故选B项。4、D【分析】【详解】

材料表明,1535年朝廷考虑到云南、贵州、四川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对这些省份的解额加以照顾,表现出朝廷对边远地区的扶持,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政治生活对公平正义的强调.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民众文化素养普遍较高,排除B项;科举选拔实现地域平衡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5、D【分析】【详解】

结合题意可知宋代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到明清时期谏官与监察制度合一,形成单一的监察体系,这与专制权力强化的趋势相一致,故选D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监察体系逐渐向单一发展,并不能说明效率的提升,故B、C两项错误。6、D【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且公务员制度的实行,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因此①②③④正确,D符合题意,ABC排除。故选D。7、C【分析】【分析】

【详解】

本题主旨是明代通过茶马贸易扩大了明朝文化的影响力,形成了一条无形的文化疆域,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故C项正确;题干只是说茶马贸易形成了一条无形的文化疆界,并不是扩大了明朝的疆域范围,故A项错误;B、D项内容与题干主旨不符,故B、D项错误。8、D【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邓小平”、“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可以推断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出现在改革开放后,而改革开放推动了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D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出现在改革开放后,而反帝斗争的胜利、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均出现在改革开放前,时间上与题中时间不一致,排除A项、B项、C项。故选D项。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9、略

【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郡国并行制;推行郡国并行制,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最终引发了七国之乱;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强化了中央集权;唐朝时期州的行政权力萎缩,监察区“道”逐渐演变为行政区,权力扩大。【解析】郡国并行制推行郡国并行制,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权力扩大。10、略

【分析】【详解】

(1)一;贵族政治指的是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夏商周的制度都具有“家国一体”特点,所以1)应填E;二、根据材料中的皇权加强、地方管理由中央垂直管理等可知,这里强调的是中央集权,所以二出应填C;且2)处应填A;三、标题是选官制度的演变,而中国的选官制度的标准经历了从血缘到德才、门第和才学的演变,且不断制度化,所以1)处应填B;四、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封建社会初期往往由官员兼任,随着历史发展,后来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监察,所以1)处应填D。

(2)根据材料可知,“秦代行政图“,反映的是秦代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有关,故B项正确;“清掣签金瓶”反映的是清朝利用民族政策加强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有关,故C项正确;都护府是汉、唐时期中原王朝为监护边境各族而设置的军事机构,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E项正确;“清民间匾额”反映的是科举制的发展,与君主专制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无关,故A项错误;西周著作反映的是西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历史,当时还未产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D项错误。【解析】(1)一;1):E;二、C;2):A;三、1):B;四、1):D

(2)B、C、E11、略

【分析】【详解】

①结合所学可知;西周至春秋实行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②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为荐举功劳制,即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③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官员选拔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④⑤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实行察举制,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

⑥⑦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分常科(岁举)和特科(无固定时间)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

⑧⑨结合所学可知;积功劳为官和征辟等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

⑩⑪⑫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即在各州;郡设置资品、大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中正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⑬结合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解析】贵族军功大小律令考察推举常科特科功劳征辟资品大中正中正中央集权12、略

【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征伐匈奴属于战争方式;文成公主进藏属于和亲方式;设河西四郡、孝文帝改革和设宣政院属于改革与管理的方式;建立榷场属于经济交往的方式。【解析】战争:①征伐匈奴;和亲:④文成公主进藏;改革与管理:②设河西四郡③孝文帝改革⑥设宣政院;经济交往:⑤建立榷场。13、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的分口赋;算赋。汉朝还征收财产税。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租庸调制,租;调之外的役,用“庸”代替。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80年,唐朝政府改行两税法,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推行募役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解析】财产租庸调两税法附加税募役法金花银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三、判断题(共6题,共12分)14、B【分析】【详解】

唐朝开始实行租庸调制,故题目错误。15、B【分析】【详解】

郡县制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并非秦朝开创,故该说法错误。16、A【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这就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为此,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如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所以材料说法正确。17、A【分析】【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据此,中央政府设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等,故正确。18、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期。因此题干表述正确。19、B【分析】【详解】

特别行政区与民族区域自治区都是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遵循宪法的前提下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离的部分,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故该说法错误。四、论述题(共4题,共12分)2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此题为开放型试题,提炼论题时需要从宏观总体把握材料信息。通过观察材料信息发现,多个时段内不论是思想家还是政府律令都重视“礼”和“法”,据此得出论题:礼法并重逐渐成为封建社会治国的主流模式。论证时,结合材料和课本相关知识,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一方面强调封建国家重视“礼”“法”,小农经济决定封建国家注重秩序构建;另一方面强调“礼”“法”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最后总结、升华,强调礼法并重受经济、政治、思想统治的需要。【解析】示例:论题:礼法并重逐渐成为封建社会治国的主流模式。

小农经济的性质决定了封建国家强调“礼”;注重秩序构建;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根深蒂固,重视血缘亲情;儒家思想自汉代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德主刑辅,礼刑互济,对巩固封建统治,维护社会秩序等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使得礼法并重逐渐成为封建社会治国的主流模式,重刑主义色彩逐步消退,立法上宽严适中,公允平缓,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气息。

总之,受经济、思想和政治统治的需要,礼法并重逐步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重要工具21、略

【分析】【详解】

本小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选择一个角度阐释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的内涵。材料内容主要阐述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的趋势,可以选择大一统的政治基础是中央集权制度的角度,应从郡县制、行省制等所学知识进行阐述;也可以选择思想上的大一统,奠定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基础的角度,运用儒家的大同思想、董仲舒罢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等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从史出,言之有理。【解析】示例:角度:皇权政治下的大一统。

解读:主要从郡县制、推恩令、行省制等有效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设置;皇帝制度或君主专制;监察或选官制度;民族交融或边疆治理等角度阐述。2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依附于蒋介石政权”;“属于脱离中共的陈独秀集团”、“隶属于中共中央文化エ作委员会的领导”的观点;可概括提出观点: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带有明显的党派色彩和政治目的。论证:可从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南京国民政府掌控全国政权,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分析说明论战的背景;根据“在中国的全国国民经济中,封建关系仍然占着强度的优势”,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分析了中国经济的性质,认为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宣传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根据“中国社会是金融商业资本之下的地主阶级支配的社会,而不是封建制度的社会”,说明蒋介石政权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帝国主义压迫之下的商业资本主义社会”,目的是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根据“中国毫无疑义的是资本主义关系占领导的地位”,说明脱离中共的陈独秀集团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中国已经属于资本主义社会,为大革命的失败开脱责任。最后总结说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带有明显的党派色彩和政治目的。对社会性质的认识影响到革命的前途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点睛】【解析】示例一观点: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带有明显的党派色彩和政治目的。

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南京国民政府掌控全国政权,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问题亟待重新认识;正确解决,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中国共产党人分析了中国经济的性质,认为封建的半封建的经济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占支配的地位,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宣传中共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蒋介石政权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帝国主义压迫之下的商业资本主义社会”,由此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