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教新起点选择性必修1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5年人教新起点选择性必修1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5年人教新起点选择性必修1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5年人教新起点选择性必修1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5年人教新起点选择性必修1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人教新起点选择性必修1历史上册月考试卷710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宋朝差吏男仆按规定戴“曲翅幞头”,式样可见于宣化辽墓壁画。契丹男子通常披发,一些比较有身份的人在宋朝开始慢慢将头发上拢,裹成“兔鹘巾”,这样的发饰与唐朝的幞头类似。这反映出A.社会经济的发展B.程朱理学的影响C.民族交融的加深D.专制集权的强化2、下侧漫画反映了西奥多·罗斯福担任美国总统期间提出和实行的外交政策。他的外交注重()

A.武力干涉B.外交讹诈C.经济侵略D.政治渗透3、周王朝有意识地扩展姬姓与异性诸侯之间的联姻,异性诸侯则通过联姻的方式巩固其在周王朝的权势地位,于是更多的异性诸侯被纳入“封建亲戚”的行列,作为周王朝的“藩屏”。由此可知()A.血缘联系有利于扩大周王朝的统治基础B.联姻实现了贵族集团的政治垄断C.分封制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周天子的权势D.异性诸侯逐渐演变成为分封主体4、西周时期奉行“支子不祭”,诸侯不能祭祀周天子的祖先,大夫不能祭祀诸侯的祖先。春秋战国时期,却屡见支庶独立祭祀之例,且祭祀祖先范围并没有特别的限定,鲁国仲孙氏等甚至将公庙“设于私家”。这一变化反映了A.宗法制度已经崩溃B.贵族内部出现权力重组C.鲁国引领社会转型D.祭祀成为政治活动核心5、西周的刑法中出现了不孝、不悌、不睦、不敬祖先等犯罪种类,这些犯罪行为被视为罪大恶极。这表明西周时期A.刑法逐步臻于完善B.儒家伦理得到强化C.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D.血缘与政治联系紧密6、两税法在推行的过程中,每州以几年中“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对此,陆贽评论说:“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这反映出()A.夏秋两次征税简化了税收的程序B.税收增加解决了财政危机C.两税法以人丁为主扩大了税源D.制度缺陷加重了人民的负担7、宋以前,社会上长期存在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贱民阶层。到宋朝,他们的数量显著减少。这主要是因为A.科举制的推行B.租佃制农业的兴起C.私营手工业的活跃D.市镇经济的兴起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研究隋唐以前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机制的沿袭与变革情况:。朝代。

特点。

地方。

沿革情况。

秦。

传承开创。

郡县制。

秦朝建立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汉。

汉承秦制。

西汉初年:

(1)_________(制度名称);

东汉:州;郡、县。

汉初(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来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基础上,汉武帝颁布(3)“_____”,_______。

东汉时“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成为郡以上的一级政区。

隋。

承前启后。

州;县。

隋废郡;由州直辖县。

唐。

发展完善。

道;州、县。

州的行政权力萎缩;

监察区“道”(4)________________。

9、中国古代的国家政治治理。

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其中治理国家的政治制度体系是共中的一个重耍组成部分。(1)完成下列提纲。(将字母分别填入相应空格中)

A.削弱地方权力与加强中央集权的地方官制。

B.选择标准的演变与不断制度化的趋势。

C.君主专制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D.由官员兼任到设立专门机构的演变趋势。

E;“家国一体”政治特点的先秦政治制度。

(2)若就提纲中的“二”展开论述;可选择下列哪三则材料?(选字母)

10、(一)官员的选拔。制度时期内容世官制西周至。

春秋官位世袭的制度,____世代垄断高官荐举功劳制春秋。

战国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____授予官职“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秦朝向官吏学习____而为官察举制汉代含义察举指先____而后____形成汉武帝时期形成汉武帝时期内容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分____(岁举)和____(无固定时间)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内容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分____(岁举)和____(无固定时间)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评价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评价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此外,积____为官和____等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此外,积____为官和____等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九品中正制魏晋。

南北朝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推行220年,魏王曹丕推行此制推行220年,魏王曹丕推行此制内容在各州、郡设置____、____,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____的士人,由吏部授官内容在各州、郡设置____、____,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____的士人,由吏部授官评价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____。但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评价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____。但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11、民族交融往往通过战争;和亲、改革与管理、经济交往等方式实现。按照这种分类;与下列事件对应,填写在答题纸上(填写序号和文字)。

①征伐匈奴②设河西四郡③孝文帝改革。

④文成公主进藏⑤建立榷场⑥设宣政院。

。民族交融的方式事件战争

和亲

改革与管理

经济交往

12、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秦汉时期田赋秦朝“收泰半之赋”;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汉景帝改为三十税一人头税秦朝的主要有口赋。汉朝的分口赋、算赋。汉朝还征收________税秦朝的主要有口赋。汉朝的分口赋、算赋。汉朝还征收________税徭役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隋唐时期隋朝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唐朝实行________制,租、调之外的役,用“庸”代替唐朝实行________制,租、调之外的役,用“庸”代替780年,唐朝政府改行________,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780年,唐朝政府改行________,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宋朝征收两税,但________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宋朝除了征收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宋朝除了征收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王安石推行________王安石推行________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元朝在税粮外又有“科差”明朝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________”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________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________清朝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________”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9题,共18分)13、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庸调制。A.正确B.错误14、开创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的朝代是秦朝与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化,是中国省制的开端。A.正确B.错误15、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如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A.正确B.错误16、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是具有独立主权的实体。A.正确B.错误17、从租调制到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国家赋税收入。A.正确B.错误18、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最高统治集团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A.正确B.错误19、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分别是开创雅典民主政治先河、雅典民主政治确立和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的标志。A.正确B.错误20、地理环境并非雅典民主制度形成的决定性因素。A.正确B.错误21、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是具有独立主权的实体。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18分)22、古代货币。

材料一《汉书·食货志》:“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圆形方孔),文曰‘半两’,重如其文。”

材料二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竹简上记有《金布律》:“钱十一当一布。其出入钱以当金;布;以律。”“贾市居列者及官府之吏,毋敢择行钱、布;(注:不要去选择钱的分量与布的优劣)。”

材料三。

(1)指出以上史料的类型;结合所学说明上述史料的价值。

材料四自宋至元明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猛,客观上需要易于携带且价值量大的货币。明初政府大量发行纸币,纸币不断贬值。明朝中期,唐;五代以来流行于民间的白银成为通行的主要货币。白银作为交换媒介能被不同地区商品交易者接受,国内长途贸易规模和种类不断扩大。1562年,政府对各地班匠征银代役,民营手工业快速发展。1581年推行一条鞭法“计亩征银”,农民以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投入市场换取白银纳税。由于白银需求增大,明代大开银矿,但中国白银储量不高,白银货币化主要依赖“丝银贸易”。丝、瓷等商品输往海外,白银从美洲和日本大量流入中国,一个以白银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

(2)依据材料概括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结合所学分析其主要影响。23、家规乡约是中国古代民间自发形成的;具有道德约束力的行为规范;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民乡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其主要内容有:一是德业相劝,即互勉于修身齐家之事;二是过失相规,如戒烟酒、戒赌博、戒斗殴等;三是礼俗相交,即乡党之间要有长幼之序,相亲相敬之礼;四是患难相恤,包括防盗、防灾、防疫、恤贫,恤孤等。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有学者认为,《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

——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研究》等材料二明代浦江郑氏家规(部分)

。第12条。

每旦;令未冠子弟朗诵“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

第86条。

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

第128条。

子孙不得与人眩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

——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材料三当前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乡规民约不谋而合;全国各地不同地方有着不同习俗,民风民情也千差万别,若只是以法律的方式做出统一规定,难免引起“不适”,乡规民约源于世代民众生活沿袭下来的习俗和传统,更适应本地方的现实需要,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刘宇《论“吕氏乡约”的社会治理作用》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吕氏乡约》内容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乡约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研究古代家规乡约的现实价值。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按照贫困户的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将其分为极贫、次贫等层级,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古代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还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如政府资助贫民春耕的种子。——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政府一般对经济和社会生活持不干预态度,人们认为穷人应该对自己的贫困负责,政府没有义务为了帮助穷人改变市场竞争和淘汰法则。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人逐渐承认贫困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更多的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政府应该介入社会福利事业。——《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的扶贫思路并说明其当代价值。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30年代前后美国政府对待贫困问题态度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贫困问题的认识。评卷人得分五、论述题(共2题,共12分)25、中华文明绵延5000多年;积淀了丰富的法律思想,流传下浩如烟海的法律典籍,成为我们今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和文化资源。我国古代法除形成“律令体制”外,还包括礼典;大量的礼俗习惯法等。这些规范习俗被不少学者称为“礼法”,并认为由此形成了“礼法之治”。我国古代“礼法之治”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夏商周三代之时,夏有“夏礼”“禹刑”,商有“殷礼”“汤刑”,周有“周礼”“九刑”。这一时期可以说是礼法体系的初创阶段。春秋战国至秦代,礼刑分离,也是“律令”发轫时期。汉承秦制,又在法制领域向“礼”回归。我国古代法逐步形成礼典、律典、礼俗习惯法共同发挥作用的模式,其中的礼典、律典到唐代日益成熟。这样就形成以礼率律、律外有礼,礼典、律典、礼俗习惯法三者相辅相成的治理格局。“礼法之治”这样一种治理模式,既发挥法律刚性规范功能,又发挥礼仪和道德的教化作用,同时尊重民间事务自理自治习惯,体现了中国法律文化的特色,也彰显出传统社会治理的特有智慧。

结合材料,围绕“礼法之治”提出一个具体观点,并运用中国历史相关史实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观点,阐述须史论结合,不得照搬材料原话。)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明代的通货与赋税制度变革材料一洪武年间,朝廷规定赋税征收及民间交易只能使用宝钞,但是学者研究统计明代前期徽州祁门146张土地买卖契约中使用通货的情况如下:

——摘自傅衣凌《明代前期徽州土地买卖契约中的通货》材料二穆宗隆庆四年(1570年)户部奏准:“江南布政司所属府州县各项差役,逐一较量轻重,系力差者,则计其代当工食之费,量为增减;系银差者,则计其扛解交纳之费,加以增耗。通计一岁共用银若干,照依丁粮编派。如有丁无粮者,编为下户,仍纳丁银;有‘丁有粮者,编为中户;及粮多丁少,与丁粮俱多者,编为上户,俱照丁粮并纳,着为定例(此惟限于江南布政司所述之地)”。——明朝王圻《续文献通考·职役考》

作为历史观察者,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以"明代的通货与赋税制度变革"为题写一份简要的观察报告。(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评卷人得分六、简答题(共4题,共24分)27、P41“史料阅读”并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从《考试法》可以看出南京国民政府选拔应试人有何特点?此法有什么进步性?又有什么局限性?28、阅读教材P45“史料阅读”,思考:法家和儒家的治国理念有什么不同?你认为谁的更适合当时社会形势?为什么?29、40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它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30、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领域取得重大成就,请回答:

(1)面对两大阵营尖锐对立的形势;新中国采取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方针是什么?

(2)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外交政策不断走向成熟,其成熟的标志是什么?哪次会议表明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国际重要会议?

(3)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打开建国以来的外交僵局,说出70年代前期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三项重大外交成就。

(4)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什么政策?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C【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宋朝差吏男仆按规定戴‘曲翅幞头’,式样可见于宣化辽墓壁画。契丹男子通常披发,一些比较有身份的人在宋朝开始慢慢将头发上拢,裹成“兔鹘巾”,这样的发饰与唐朝的幞头类似”可知,汉人的穿戴式样出现在辽代墓葬壁画中,契丹人的发式也受到了汉族的影响,说明民族交融的加深,所以C正确;材料涉及民族服饰文化的交流融合,没有体现“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A错误;材料反映了民族融合的加深,这与“程朱理学的影响”无关,所以B错误;“专制集权的强化”与材料内容无关,所以D错误。2、A【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的漫画可以看出西奥多·罗斯福的主要外交政策是“大棒政策”,这说明他的外交注重武力干涉,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武力干涉,没有体现外交讹诈、经济侵略、政治渗透,排除BCD项。故选A项。3、A【分析】【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周王朝与异性诸侯之间的联姻有利于加强统治集团内部的血缘联系,进而巩固周王朝的统治,A项正确;并不是所以异性诸侯都会跟周王朝联姻,“实现了政治垄断”说法绝对,排除B项;分封制是周朝的地方管理制度,并未加强周天子的权势,排除C项。故选A项。4、B【分析】【详解】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逐渐崩坏,各诸侯国不再以周天子为核心,而是争夺自己的霸权地位,所以在贵族内部出现了权力重组,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已经崩溃,排除A项;材料仅以鲁国为例,其不能说明鲁国引领社会转型变革潮流,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祭祀成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排除D项。故选B项。5、D【分析】【详解】

根据“不孝、不悌、不睦、不敬祖先”“被视为罪大恶极”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强调宗法血缘关系与政治的相结合,把违背宗法血缘关系的当成罪大恶极,D项正确;完善的说法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完善,排除A项;儒家是春秋时期创立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分封建,排除C项。故选D项。6、D【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陆贽认为,两税法选取各州科率钱谷数最多一年的额数,作为两税定额,加重了人民的负担,D项正确;材料中看不出简化了税收程序,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两税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看不出收税标准以人丁为主,排除C项。故选D项。7、B【分析】【详解】

据材料,贱民是依附于地主失去人身自由的农民,宋代实行租佃制,农民的人身自由增强,故B项正确;科举制和私营手工业虽然给贱民提供了改变命运机会,但不是主要就业方式,排除AC项;市镇经济的兴起与贱民数量的变化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8、略

【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郡国并行制;推行郡国并行制,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最终引发了七国之乱;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强化了中央集权;唐朝时期州的行政权力萎缩,监察区“道”逐渐演变为行政区,权力扩大。【解析】郡国并行制推行郡国并行制,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权力扩大。9、略

【分析】【详解】

(1)一;贵族政治指的是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夏商周的制度都具有“家国一体”特点,所以1)应填E;二、根据材料中的皇权加强、地方管理由中央垂直管理等可知,这里强调的是中央集权,所以二出应填C;且2)处应填A;三、标题是选官制度的演变,而中国的选官制度的标准经历了从血缘到德才、门第和才学的演变,且不断制度化,所以1)处应填B;四、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封建社会初期往往由官员兼任,随着历史发展,后来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监察,所以1)处应填D。

(2)根据材料可知,“秦代行政图“,反映的是秦代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有关,故B项正确;“清掣签金瓶”反映的是清朝利用民族政策加强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有关,故C项正确;都护府是汉、唐时期中原王朝为监护边境各族而设置的军事机构,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E项正确;“清民间匾额”反映的是科举制的发展,与君主专制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无关,故A项错误;西周著作反映的是西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历史,当时还未产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D项错误。【解析】(1)一;1):E;二、C;2):A;三、1):B;四、1):D

(2)B、C、E10、略

【分析】【详解】

①结合所学可知;西周至春秋实行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②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为荐举功劳制,即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③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官员选拔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④⑤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实行察举制,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

⑥⑦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分常科(岁举)和特科(无固定时间)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

⑧⑨结合所学可知;积功劳为官和征辟等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

⑩⑪⑫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即在各州;郡设置资品、大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中正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⑬结合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解析】贵族军功大小律令考察推举常科特科功劳征辟资品大中正中正中央集权11、略

【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征伐匈奴属于战争方式;文成公主进藏属于和亲方式;设河西四郡、孝文帝改革和设宣政院属于改革与管理的方式;建立榷场属于经济交往的方式。【解析】战争:①征伐匈奴;和亲:④文成公主进藏;改革与管理:②设河西四郡③孝文帝改革⑥设宣政院;经济交往:⑤建立榷场。12、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的分口赋;算赋。汉朝还征收财产税。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租庸调制,租;调之外的役,用“庸”代替。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80年,唐朝政府改行两税法,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推行募役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解析】财产租庸调两税法附加税募役法金花银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三、判断题(共9题,共18分)13、B【分析】【详解】

唐朝开始实行租庸调制,故题目错误。14、B【分析】【详解】

郡县制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并非秦朝开创,故该说法错误。15、A【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这就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为此,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如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所以材料说法正确。16、B【分析】【详解】

特别行政区与民族区域自治区都是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遵循宪法的前提下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离的部分,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故该说法错误。17、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制下规定输庸代役,保障了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国家赋税收入。故题干表述正确。18、B【分析】【分析】

【详解】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主要表现为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拥有很大的实权,故最高统治集团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19、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期。因此题干表述正确。20、A【分析】【详解】

自然环境对文明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雅典民主制度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所以该说法正确。21、B【分析】【详解】

特别行政区与民族区域自治区都是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遵循宪法的前提下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离的部分,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故该说法错误。四、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18分)22、略

【分析】【详解】

(1)类型:据材料一;二、三可知;《汉书·食货志》、《金布律》属于文献史料;“秦半两”是考古出土的文物,属于实物史料。价值:依据材料一、二、三的内容,从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文化的依据,是历史学家借以“重现”历史的基础以及对秦朝研究的价值等方面回答。

(2)原因:据材料四“自宋至元明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猛,客观上需要易于携带且价值量大的货币”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据材料四“明初政府大量发行纸币,纸币不断贬值”得出纸币不断贬值;据材料四“明朝中期,唐、五代以来流行于民间的白银成为通行的主要货币”得出白银已经长期流行与民间;据材料四“1562年,政府对各地班匠征银代役”得出政府通过税收征收白银;据材料四“丝、瓷等商品输往海外,白银从美洲和日本大量流入中国”得出白银通过对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由材料四“白银作为交换媒介能被不同地区商品交易者接受,国内长途贸易规模和种类不断扩大”得出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由材料四“农民以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投入市场换取白银纳税”得出促进农产品商品化,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材料四“丝、瓷等商品输往海外,白银从美洲和日本大量流入中国,一个以白银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得出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推动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解析】(1)类型:《汉书·食货志》;《金布律》属于文献史料;考古出土的“秦半两”属于实物史料。价值:《汉书》中记载秦兼并六国后统一使用的货币是秦半两;当时货币主要有黄金、铜钱,汉书记载年代不远,有一定的可信度和价值。竹简《金布律》记载的货币不仅有金、钱,还有布也相当于货币。由于竹简是秦代所记,价值更高。考古出土的“秦半两”,基本形质统一,重量大小不一致,各地出土有不同的钱范;可以推测秦代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可以铸币,秦半两的标准化程度不如《汉书》所记。由于出土秦半两及钱范属于实物史料,更能客观反映历史,价值最高。

(2)原因: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纸币不断贬值;白银已经长期流行于民间;政府通过税收征收白银;白银通过对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影响: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农产品商品化,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推动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23、略

【分析】【详解】

(1)特点:根据“受《周礼》;《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民乡约》”得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德和礼;根据该乡约的内容可知注重道德教化与规范行为相结合;强调互助互勉;主张乡民自治。出现的原因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主要和理学的形成;士大夫阶层社会责任感和主体意识的增强;科举制的推行,知识分子进入国家政治体系等因素有关。

(2)要求:根据“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得出孝义仁爱;根据“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得出清廉立身(清廉勤政);根据“子孙不得与人眩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得出节俭生活(戒奢节俭)。

(3)根据“乡规民约源于世代民众生活沿袭下来的习俗和传统,更适应本地方的现实需要,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得出古代的家规乡约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完善地方管理。【解析】(1)特点: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德和礼;道德教化与规范行为相结合;强调互助互勉;主张乡民自治。

原因:理学的形成;士大夫阶层社会责任感和主体意识的增强;科举制的推行;知识分子进入国家政治体系。

(2)要求:孝义仁爱;清廉立身(清廉勤政);节俭生活(戒奢节俭)。

(3)当代价值: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完善地方管理(基层管理)。24、略

【分析】【详解】

(1)思路:根据材料“中国古代按照贫困户的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将其分为极贫、次贫等层级;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可以得出,古代中国的扶贫综合考察与分类定级;“古代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还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说明扶贫方式多样化;“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如政府资助贫民春耕的种子”推断出政府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

当代价值:从古代中国的扶贫思路中;可以获得的有效经验有:扶贫需要精准化,提高扶贫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扶贫需要注重系统性扶持,将摆脱贫困的短期目标与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的长远目标相结合。

(2)美国政府态度: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政府一般对经济和社会生活持不干预态度”;“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人逐渐承认贫困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更多的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政府应该介入社会福利事业”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美国政府态度的变化,从不干预到干预(或从自由放任到政府介入)。

认识:贫困问题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贫困问题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贫困问题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贫困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力量的整合,贫困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扶贫要具有针对性;扶贫方式应该多样化等。【解析】(1)思路:综合考察与分类定级;扶贫方式多样化;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

当代价值:精准扶贫;提高扶贫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注重系统性扶持,将摆脱贫困的短期目标与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的长远目标相结合。

(2)美国政府态度:从不干预到干预(或从自由放任到政府介入)。

认识:贫困问题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贫困问题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贫困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扶贫要具有针对性;扶贫方式应该多样化等。五、论述题(共2题,共12分)25、略

【分析】【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这样一种治理模式,既发挥法律刚性规范功能,又发挥礼仪和道德的教化作用”可拟定论点是礼法之治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关于阐释可从礼法之制的在西周时期的表现形式、作用、实质;汉朝时期的新儒家及宋明理学对礼法之治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解析】观点:礼法之治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阐述:礼法之治是指在国家制定的正式法律之外;依据礼典;礼俗习惯法等构成的规范习俗规范臣民的行为的一种国家治理模式。在中国古代社会,礼法之治往往是在宗法体系和传统道德体系构建的社会人际关系网中发挥作用,并且以家法族规、乡规民约等形式呈现出来,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西周“以礼治国”是礼法之治的典型代表。周初在礼乐制度的基础上,以礼治国规范贵族和民众的行为,协调和解决社会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成为了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有益补充,推动了西周社会的长治久安;西汉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并将它树立为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到了宋代理学兴起,进一步将三纲五常上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大大强化了其对民众的规范作用,提升了封建政府的国家治理水平。

结论:“礼法之治”彰显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特有智慧,是当今我国社会治理的有益借鉴,但须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真正做到古为今用。26、略

【分析】【详解】

根据“朝廷规定赋税征收及民间交易只能使用宝钞”可得出,明朝规定流通货币是纸币;根据表格中的货币使用类型及数量可得出,民间通货使用的信息主要是民间交易实物、纸币与白银并用;通货逐渐以白银交易为主等;根据“江南布政司所属府州县各项差役,逐一较量轻重,系力差者,则计其代当工食之费,量为增减;系银差者,则计其扛解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可得出明朝中后期赋税制度变革信息为一条鞭法的推行,赋役和杂征合一,征收银两。然后,再提取材料信息比较全面,并能对信息进行合理的分类归纳。如从历史阐释阐述角度,从明朝经济发展的角度,从朝廷适应现实、征收赋税的便利性角度作答。同时可结合朝廷税制改革及内容、影响、局限性等角度概括。最后再总结可得出社会经济变化推动通货和赋税制度变革,政府的政策又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解析】(一)信息提取。

(1)明初朝廷的制度信息:规定流通货币是纸币;

(2)民间通货使用的信息:民间交易实物;纸币与白银并用;通货逐渐以白银交易为主等;(3)明朝中后期赋税制度变革信息:一条鞭法的推行;赋役和杂征合一,征收银两。(若能提取其他信息,合理即可)

层次要求:

层次1: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零散的有效信息;

层次2:提取材料信息比较全面;并能对信息进行合理的分类归纳。

(二)历史阐释。

阐述角度:

背景:从纸钞滥发失去信用的角度作答;从明朝经济发展的角度作答;如商品经济的发展;从对外贸易白银大量流入的角度作答;从朝廷适应现实;征收赋税的便利性角度作答。朝廷税制改革及内容:从一条鞭法的特点角度作答。

影响:积极方面:如从税制变革的意义角度作答;从法定货币变革的角度作答,如白银成为通用法定货币;从对商品经济影响的角度作答;从对社会关系的角度作答等。局限性:如从百姓负担依然沉重角度作答,从没有体制突破的角度作答等。启示:社会经济变化推动通货和赋税制度变革,政府的政策又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六、简答题(共4题,共24分)27、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可知《考试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