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21北京重点校高一(下)期末语文汇编:文言实词_第1页
2017-2021北京重点校高一(下)期末语文汇编:文言实词_第2页
2017-2021北京重点校高一(下)期末语文汇编:文言实词_第3页
2017-2021北京重点校高一(下)期末语文汇编:文言实词_第4页
2017-2021北京重点校高一(下)期末语文汇编:文言实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2017-2021北京重点校高一(下)期末语文汇编文言实词一.选择题(共14小题)1.(2019北京•北京四中高一(下)期末)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车辆B.不如周公者,吾之病也 缺点C.懦者也必怒于色矣 神色D.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 严格2.(2019北京•北京市101中学高一(下)期末)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相如功大 徒以吾两人在也。B.不如因而厚遇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C.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信义安所见乎?D.相如顾召赵御史曰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3.(2019北京•北京市101中学高一(下)期末)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①召有司案图 通“按”,察看②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尊重③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雅:素常④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⑤如惠语以让单于 让:谦让⑥于是,秦王不怿 怿:高兴⑦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辞:告别⑧衡少善属文 属:连缀A.①⑧ B.②⑥ C.③④ D.⑤⑦4.(2019北京•北京市101中学高一(下)期末)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舍相如广成传 安置住宿B.因厚赂单于 赠送礼物C.空以身膏草野 恩惠,恩泽D.羝乳乃得归 生于5.(2018北京•北京市101中学高一(下)期末)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引:延请B.连辟公府不就 辟:征召C.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拔:攻下D.秦贪,负其强 负:凭借,依仗6.(2018北京•北京市101中学高一(下)期末)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窃计欲亡走燕 窃:私自,私下B.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特:特别C.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相与:一起D.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雅:素常7.(2020北京•北京四中高一(下)期末)下列加点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等待)②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③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怜爱)④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⑤强公室,杜私门(堵塞、封闭)⑥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物体)⑦藉寇兵而赍盗粮(送给、付予)⑧总此十思,弘兹九德(光大)⑨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⑩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民族)A.①③⑥⑨ B.②⑤⑧⑩ C.④⑦⑧⑨ D.⑤⑥⑨⑩8.(2020北京•北京四中高一(下)期末)下列加点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赞同)②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亮)③缘木而求鱼(攀援、爬)④董之以严刑(督查)⑤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队)⑥六王毕,四海一(统一)⑦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领)⑧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被宠幸)⑨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延续)⑩洎牧以谗诛(等到)A.①③⑤⑩ B.③④⑥⑧ C.④⑥⑦⑨ D.②⑧⑨⑩9.(2020北京•北京市人大附中高一(下)期末)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操童子业,久不售 而高其直,亦无售者B.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C.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冀君实或见恕也D.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10.(2020北京•北京市人大附中高一(下)期末)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妻具资诣问 诣:到、前往B.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覆盖C.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恤:顾念,忧虑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加速11.(2020北京•北京市人大附中高一(下)期末)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注音及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yǔ亲附B.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难:nàn排斥C.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度:dù制定D.既得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抢:qiāng碰,撞12.(2020北京•北京市人大附中高一(下)期末)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居为奇货:“居”的意思是“储存”。B.屡试不爽:“爽”的意思是“差错”。C.靡计不施:“靡”读作“mí”,意思是“浪费”。D.少不更事:“更”读作“gēng”,意思是“经历”。13.(2019北京•北京师大附中高一(下)期末)下列句中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衡少善属文 属:连缀B.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尊重C.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独:只、唯独D.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当:抵押14.(2018北京•北师大附中高一(下)期末)下面加点字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如惠语以让单于责怪 ②连辟公府不就征召B.①诚甘乐之的确 ②自分已死久矣料想C.①以状语武情况 ②而收系张胜监禁D.①召有司案图桌案 ②决负约不偿城决定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14小题)1.【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用法,学生应重视课本所学,加强识记和累积,熟练掌握120个常见实词,重点关注多义实词古今差别大的义项,以提高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解答】A.驾:路程。译文:骏马跳跃一次,也不能有十步(远);B.正确;C.正确;D.正确;故选:A。【点评】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2.【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意义用法,学生应重视课本所学,加强识记和累积,任何一个实词和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和虚词的具体义项。【解答】A.都是连词,因为。B.副词,趁机/介词,通过。C.表被动,被/通“现”,显现。D.动词,回头/连词,只是。故选:A。【点评】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关注词性差异。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3.【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用法,学生应重视课本所学,加强识记和累积,熟练掌握120个常见实词,重点关注多义实词古今差别大的义项,以提高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解答】⑤让:责备。译文: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问单于。⑦辞:言语。译文:秦王怕他把宝璧撞碎,便向他道歉。故选:D。【点评】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4.【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用法,学生应重视课本所学,加强识记和累积,熟练掌握120个常见实词,重点关注多义实词古今差别大的义项,以提高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解答】A.正确;B.正确;C.膏:名词做动词,“使……肥沃”。译文: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D.正确;故选:C。【点评】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5.【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常见实词是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实词。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应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需要掌握方法,能够迁移课本知识,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含义。【解答】A.“左右或欲引相如去”中的“引”,应译为“拉、拽”,句意为: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B.正确。C.正确。D.正确。故选:A。【点评】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6.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常见实词是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实词。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应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需要掌握方法,能够迁移课本知识,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含义。【解答】A.正确。B.“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中的“特”,应译为“仅;只;不过”,句意为:相如料想秦王只不过是用欺诈的手段假装作要给赵国城邑。C.正确。D.正确。故选:B。【点评】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7.【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解答】①正确。②正确。③吝啬。译文:齐国虽然狭小,但我怎么会吝惜到舍不得一头牛的地步呢。④正确。⑤正确。⑥他人。译文: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⑦正确。⑧正确。⑨正确。⑩灭族。译文:族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故选:C。【点评】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8.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解答】①正确。②视力。译文:(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③正确。④正确。⑤驻军。译文: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南。⑥正确。⑦全部。译文: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⑧正确。⑨正确。⑩正确。故选:B。【点评】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9.【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语境及平时的积累进行分析。【解答】A.考取;买。B.容纳;指在六国之后。C.被;用着动词前,等于前置的“我”。D.都是“本来”。故选:D。【点评】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一个词刚出现的时候只是用作一定的事物、现象、性质或行为的名称,但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它会逐渐获得一些新的意义,这样便形成了一词多义。10.【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语境及平时的积累进行分析。【解答】D.速:招致;译文:到太子丹使用荆轲刺秦王的计策,才招致祸患。故选:D。【点评】文言实词众多,并且一个实词有多个义项和用法,除了平常多积累之外,同学们还需掌握一些推断实词的方法,常见的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有以下六种:(1)字形推断法中国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推断实词的含义。(2)邻字帮助法在文言文阅读中,实词以单音节为主,即一个字往往就是一个词。而以两个或几个词义相同或相近的实词合起来表示一个共同的意义的现象也经常出现。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其意义。(3)成语联想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在解释文言实词时,我们可以联系自己熟悉的成语,加以比较验证,这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4)语法分析法所谓“语法分析法”,即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常识,根据实词在句中的位置来确定其词性。一般来说,在主语、宾语位置上的是名词,在谓语位置上的是动词。受副词、数次修饰的是动词,受形容词修饰的是名词。然后根据词性来确定词义,词性不同,词义往往不同。(5)代入验证法这是最简洁直接的方法。把所给义项代入到句中之后,解释准确的就是正确答案。它的局限性也在这里,就是只能适用于已给义项的题目。(6)语境分析法所谓“语境分析法”,即联系该实词在文中的前后语句甚或前后语段来推断实词意义的方法。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所以,“语境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且行之有效的方法。11.【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语境及平时的积累进行分析。【解答】C.度:考虑。译文:考虑理由正当,然后去做。故选:C。【点评】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一个词刚出现的时候只是用作一定的事物、现象、性质或行为的名称,但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它会逐渐获得一些新的意义,这样便形成了一词多义。12.【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子中实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平时的积累以及语境进行辨析。【解答】C.靡:没有。译文:各种办法都用尽了。故选:C。【点评】文言实词众多,并且一个实词有多个义项和用法,除了平常多积累之外,同学们还需掌握一些推断实词的方法,常见的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有以下六种:(1)字形推断法中国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推断实词的含义。(2)邻字帮助法在文言文阅读中,实词以单音节为主,即一个字往往就是一个词。而以两个或几个词义相同或相近的实词合起来表示一个共同的意义的现象也经常出现。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其意义。(3)成语联想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在解释文言实词时,我们可以联系自己熟悉的成语,加以比较验证,这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4)语法分析法所谓“语法分析法”,即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常识,根据实词在句中的位置来确定其词性。一般来说,在主语、宾语位置上的是名词,在谓语位置上的是动词。受副词、数次修饰的是动词,受形容词修饰的是名词。然后根据词性来确定词义,词性不同,词义往往不同。(5)代入验证法这是最简洁直接的方法。把所给义项代入到句中之后,解释准确的就是正确答案。它的局限性也在这里,就是只能适用于已给义项的题目。(6)语境分析法所谓“语境分析法”,即联系该实词在文中的前后语句甚或前后语段来推断实词意义的方法。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所以,“语境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且行之有效的方法。13.【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解答】C.表反问语气的助词,难道。译文:我(蔺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唯独害怕廉颇将军吗?故选:C。【点评】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语境推断法:(2)、语法分析法用语法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推断词义。将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找出主干和枝叶成分,然后可以迅速判断其用法即词性,(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