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分类复习:文言文阅读【解释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分类复习:文言文阅读【解释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分类复习:文言文阅读【解释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分类复习:文言文阅读【解释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分类复习:文言文阅读【解释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04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

“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

人于井中也。”求呼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乙】

楚人有担山雉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园有凤凰久矣,

今真见之。汝卖之乎?”曰:“然。”乃酬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方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

不遑②惜其金,惟怅®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传之,咸以为真风,而贵欲以献之。遂闻于楚王。楚王感其欲献

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矣。

(节选自《尹文子•大道上》)

【注释】①宿:夜。②不遑:来不及。③怅:失意,懊恼。

1.依据表格内的方法提示,解释字义。

文言字词理解词义的方法解释

(1)“汝卖之乎?”

语境推断法:结合上下文(1)______

曰:“张”

查阅词典法:①听到,听见;②见识,见闻:③

(2)求呼之若此(2)

闻名,著称;④传播,传布:⑤嗅,嗅到。(摘

(3)我用有凤凰久矣(3)______(填序号)

自《古代汉语词典》)

课内迁移法: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陈

(4)乃与之(4)______

太丘与友期行》)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②方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

1

3.请用“/”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乃酬千金弗与请加倍

4.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宋君和楚王面对传闻的态度和做法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

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版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军可守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在川上曰:“期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选自《论语》)

【乙】

欧阳弘,字任重,家寒素,少就塾,师友夜读书,弘就旁借光诵读不辍淹贯群籍。卜筑官桥之野,环

堵萧然,仅风雨所。杨公造访之时,年八十有一,倚仗迎入,见其土块支床,敝席供卧,非人所堪。临别

请教,弘曰“清心而已”。杨公竦然曰“谨领教。”后卒,杨公为之《记》。

(选自《康熙新安县志校注》,有删改)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曲即而枕之

(2)三军可申帅也

(3)逝者如斯夫

(4)后卒

6.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敝席供卧,非人所堪。

7.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弘就旁/借光诵读/不辍淹贯群籍B.弘就旁借光/诵读不辍/淹贯群籍

2

C.弘就旁/借光诵读不辍淹/贯群籍D.弘就旁借光诵读/不辍淹/贯群籍

8.杨公想引用或化用《论语》中的一句话,作为《记》的题记,请你帮他选择并说明理由。

提示:题记是在正文之前一段简练的文字,用来吸引读者,引导思考。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或,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戢,回也!”(《雍

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项籍①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②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佥一人敌,

不足学,学万人敌③。”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④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项籍,即西楚霸王项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②项梁:项羽的叔父。③万人敌:能打败万人

的兵法。④略:大概。⑤竟学:学到结束。

9.请结合知识卡片和下图,为乙文中的划线句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A.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B.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10.甲乙两文中都有短句,表达的语气、情感却各有不同。请用现代汉语写出相关语句的意思,并分析其

表达效果,完成表格。

相关语句现代汉语意思表达效果

“哉”,“也”相当于“啊”,可以放慢

贤哉,回也!(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话节奏,舒缓语气。

佥U,一人敌,不足学,(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哉”“也”短句相反,这个短句节奏

学万人敌。明快,短促有力,写出了项籍

3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你结合甲文对乙文项籍“学兵法”这件事进行评价。

班级组织”征途获启迪”主题活动,旨在从经典故事中收获启迪,请你阅读下列两篇短文,回答问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文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

盐空中差可坦。”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咏雪》)

王融,字元长,琅邪临沂人也。父道琰,庐陵内史。母临川太守之女敦敏妇人也教融书学。融少而聪

慧,博涉有文才,举秀才。融以父官不通,弱年9便欲绍②兴家业。

(选自《南齐书•王融传》,有删改)

【注】①弱年:少年,弱冠之年;②绍:承继(前业)。

12.【晓字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俄而雪骤

③撒盐空中差可坦

④弱年便欲绍年家业

13.【明语义】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融少而聪慧,博涉有文才。

14.【析文本】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了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B.甲文“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情趣高雅的家庭氛围。

C.乙文中划线句“母临川太守之女/敦敏妇人也/教融书学”的断句是正确的。

4

D.甲、乙两篇文章都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谢道镉、王融的人物形象。

15.【悟所得】活动中,老师分享了蔡元培先生的名言:“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请你结合两则

材料,谈谈少年征途中家庭对成长的意义。

同学们以“古典中的幽默”为专题,探究古人的生活态度。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

“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

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先秦•吕不韦《吕氏春秋》)

【乙】

昔有人设置®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②置置中而去。本主来,于置中

得之,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

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⑧为说。乃日:“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选自宋代•李昉《太平广记》)

【注】①置(ju):捉兔子的网,泛指捕野兽的网。②鲍鱼:这里指用盐腌渍的鱼。③具:详细。

16.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2)国人道之()

(3)乃以鲍鱼置置中而去()

(4)问其故()

17.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

5

18.“幽默”常指“有趣可笑而意味深长"。结合【甲】【乙】两文的故事,说说哪些人是“有趣可笑”

的?他们又带给你哪些“意味深长”的启发?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苦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

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

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

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

事②,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③,则二狼伺其未觉,

将啮④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诬哉⑤!然野心不过遁逸⑥耳。阳为亲昵,而

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⑦耶!

(纪的《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

【注释】①畜:养。②厅事:住所的堂屋。③俟:等待。④啮:咬。⑤信不诬哉:确实不虚妄啊。诬,虚

假、虚妄。⑥遁逸:逃跑。⑦贻患:留下祸患。

19.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祖回的一项是()

A.其一名坐于前亦与不相安

B.屠目后断其股此人何取而且贻患

C.乃悟前狼假赛再就枕将赛

D.狼不敢朝犬又如朝

20.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6

(2)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21.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两文分别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甲】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

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

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

“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②于鲁。周公诚之曰:“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

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⑥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④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

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

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⑥!”

(选自韩婴《韩诗外传》,有删改)

[注]①周公:姓姬名旦,西周周成王的叔父。②伯禽:周公旦长子,周朝诸侯国鲁国第一任国君,称“鲁

公”。③卑:低下。④畏:同“威”,威严。⑤桀(ji6)、纣(zhbu):夏朝、商(殷)朝末代君主,相

传都是暴君。⑥欤(yu):古汉语助词,表示疑问或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吗”或“啊”。

22.【晓字义】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彳了/缀勺甚远

B.意与目去/吾目三省吾身

C.年与时驰/元方时年七岁

D.亡其身者/身亡所寄

23.【疏句义】句子翻译。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7

(2)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

24.【析文义】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概括了修身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静”字加以论述,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

明。

B.【乙】文开篇“成王封伯禽于鲁”点明周公诫子事件发生的地点,周公从六个方面逐层说理,巧妙铺排,

体现了对伯禽语重心长的劝诫。

C.【乙】文中划线句“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的断句是正确的。

D.【甲】【乙】两文都是古人劝诫的精品,以精练语言阐述深刻道理,在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

读来发人深省。

25.【扬其道】甲乙两篇都谈到了“修身”,”字字是精华,句句藏智慧”。请你从乙文中选取一句为座

右铭,并说明这样选取的理由。

阅读《狼》和《聊斋志异•牧竖》,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

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

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

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

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

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

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

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8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26.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两狼之并驱如故故令嗥

B.目似瞑,岸暇甚厚甚仓皇

C.狼不敢前跑号如前状

D.相当数十步一狼径去

2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28.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

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29.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

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

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②,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

⑧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⑤其然也,日扳⑥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9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

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⑦众人矣。”

----王安石《伤仲永》

注:①[隶耕]耕田为业。②[就]完成。③[邑人]同县的人。④[宾客]以宾客之礼对待。⑤[利]认为有利可

图。⑥[扳]通“攀”,牵。⑦[泯然]特点完全消失的样子。

30.请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

(1)非宁静无以致远致:_________

(2)年与时驰驰:

(3)旦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

(4)丛先人还家从:

3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2.【乙】文中方仲永由“神童”沦落为“众人”的原因有哪些?

33.请结合【甲】文内容,给方仲永提供一些学习建议。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

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

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

陈谏议教子

10

宋陈谏议①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②,蹄⑧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星马,因诘仆:“彼

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⑤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召子,曰:“汝©为贵臣家中

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家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顼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

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注:①陈谏议:姓陈,谏议是官名。②驭:驾驭马匹。③蹄:名词活用动词,踢。④啮:咬。⑤贾人:商

人。⑥遽:马上,赶快。⑦汝:你。⑧直:通“值”,价值。

3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非学无以广才

(2)年与时触

(3)不见星马

(4)顼仆养之终老

35.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3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写给儿子的家书,旨在告诫、劝勉儿子。

B.“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的断句是正确的。

C.“夫君子之行”和“陈谏议之子”的“之”意义相同。

D.画线句通过想象述说“淫慢”“险躁”所造成的后果,从而教育儿子惜时,修身养德。

37.小深在阅读甲乙两文时,发现诸葛亮和陈谏议分别对儿子寄寓了不同的期望,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帮

助小深完成归纳总结。

3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己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1

[乙]郭仪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饭问:“儿曹何自远来?”

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仅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仪

谓别驾从事④,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仅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巴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仪传》)

[注]①郭侬(ji)始至行部:郭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讫:结束,

完成。④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⑤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与友期行___________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及事讫___________________

④遂止于野亭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中“门外”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在门外”。

B.“待君久不至”一句中“待”前省略的是主语“家君”。

C.“则是无信”中“信”是名词,信用的意思;而《论语》中“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的“信”是相信的意

思。

D.“友人惭”中的“惭”是意动用法,可译为感到惭愧。

(3)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

乙文侧重记叙。

3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自,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

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拳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误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倾,大狼至,入穴失子,

意甚仓皇久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且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

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⑤号抓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

12

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⑥僵卧,久之不动。童下视之,气已维矣。

[注]①牧竖:牧童。②仓皇:惊慌。③嗥:狼叫声。④趋:向,至U。⑤跑:同“刨”,用前爪刨抓。⑥奄

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蒲松龄《牧坚捕狼》)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①屠大骞

②屠搴起

③课分捉之

④气已箪矣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3)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语意停顿无卿的一项是()

A.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

B.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

C.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

D.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

(4)甲乙两文中的狼分别具有什么特点?你赞成两文中人的做法吗?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04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

“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

人于井中也。”求同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3

(《穿井得一人》)

【乙】

楚人有担山雉者,路人问日:“何鸟也?”担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用有凤凰久矣,

今真见之。汝卖之乎?”曰:“颦。”乃酬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方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

不遑®惜其金,惟怅®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传之,咸以为真风,而贵欲以献之。遂闻于楚王。楚王感其欲献

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矣。

(节选自《尹文子•大道上》)

【注释】①宿:夜。②不遑:来不及。③怅:失意,懊恼。

1.依据表格内的方法提示,解释字义。

文言字词理解词义的方法解释

(1)“汝卖之乎?”

语境推断法:结合上下文(1)______

日:“生”

查阅词典法:①听到,听见;②见识,见闻:③

(2)求呼之若此(2)

闻名,著称;④传播,传布:⑤嗅,嗅到。(摘

(3)我呼有凤凰久矣(3)______(填序号)

自《古代汉语词典》)

课内迁移法: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陈

(4)乃与之(4)______

太丘与友期行》)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②方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

3.请用“/”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乃酬千金弗与请加倍

4.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宋君和楚王面对传闻的态度和做法有何不同。

【答案】

1.是的,对的②①才

2.(1)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人。

(2)路人正想将“凤凰”(或:鸟)献给楚王,经过一夜“凤凰”(或:鸟)却死了。

3.乃酬千金/弗与/请加倍

4.宋君知道事情后,没有轻信,谨慎地派人去询问丁氏事件的原貌。楚王知道事情后,很感动,给了路人

丰厚的赏赐。

【解析】

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1)根据语境推断法,结合前句路人的询问“汝卖之乎”,意思是:你要卖

14

吗?再结合后句“乃与之”,意思是:才卖给了路人。可以推出“然”是担山雉者对他问答的回答,并且

已经把山雉卖给了他,于是可以得知,“然”是正面回答。因此,然:是的,对的。(2)求闻之若此:像

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根据查阅词典法,闻:见识,见闻。故填②。(3)我闻有凤凰久矣:我听说过

凤凰好久了。根据查阅词典法,闻:听到,听见。故填①。(4)乃与之:才卖给了路人。结合课内的“太

丘舍去,去后乃至”,这句话的意思是: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可以得知,乃:才。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①得:得到。使:使唤。非:不是。于:在。②方:正要,正想。将欲:将要,

打算。经:经过。宿:夜。死:死亡。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句意:于是路人出千金来买,他不卖,要求加倍。“千金”为名词,作“酬”的宾

语,其后断句;“与”为动词,其后没有宾语,其后断句。据此可断句为:乃酬千金/弗与/请加倍。

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根据甲文中的“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知,宋君听到流

言后,派人见丁氏,问清楚事情的原委。“宋君”理性对待流言,根据事实分析,不轻信;根据乙文中的

“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于买凤之直十倍矣”可知,楚王听到流言后,召见了路人,而且赏赐

给路人买“凤凰”价格的十倍的黄金。“楚君”对待流言,轻易相信,甚至做出了超乎寻常的举动。

参考译文:

[甲]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

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

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

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

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乙]

楚国有个挑着山鸡的人,一个路人问:“这是什么鸟?”挑担的人骗路人说:“是凤凰。”路人说:

“我听说过凤凰好久了,今天真的见到了。你要卖吗?"楚国人回答说:“是啊。”于是路人出千金来买,

他不卖,要求加倍,(待路人付了加倍的钱后)才卖给了路人。路人正想将山鸡献给楚国的大王,结果过

了一夜,山鸡死了,路人不忧虑花了多少钱,只遗憾不能把“凤凰”献给大王。楚国的人们听说了,都在

纷纷传说这件事,都以为是真的凤凰而且很贵重,于是这件事被楚王听说了。楚王对他想要将凤凰进献给

自己的行为感动了,于是把他召去赏赐了好多的东西和钱,价格比路人买那只“凤凰”的钱还要多十倍。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

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池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5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选自《论语》)

【乙】

欧阳弘,字任重,家寒素,少就塾,师友夜读书,弘就旁借光诵读不辍淹贯群籍。卜筑官桥之野,环

堵萧然,仅风雨所。杨公造访之时,年八十有一,倚仗迎入,见其土块支床,敝席供卧,非人所堪。临别

请教,弘曰“清心而已”。杨公竦然曰“谨领教。”后卒,杨公为之《记》。

(选自《康熙新安县志校注》,有删改)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曲版而枕之

(2)三军可李帅也

(3)逝者如斯夫

(4)后卒

6.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敝席供卧,非人所堪。

7.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弘就旁/借光诵读/不辍淹贯群籍B.弘就旁借光/诵读不辍/淹贯群籍

C.弘就旁/借光诵读不辍淹/贯群籍D.弘就旁借光诵读/不辍淹/贯群籍

8.杨公想引用或化用《论语》中的一句话,作为《记》的题记,请你帮他选择并说明理由。

提示:题记是在正文之前一段简练的文字,用来吸引读者,引导思考。

【答案】

5.胳膊改变往、离去死亡(去世)

6.(1)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2)破旧的草席供人躺下,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的。

7.B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理由:①这句话的意思是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说明了志气的重要性。②文

中的欧阳弘贫困潦倒,但是一直坚持读书,保持清心。体现了志气不可改变这一点。

【解析】

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①句意为:弯着胳膊枕着它睡。肱,胳膊。②句意为:军队的主帅可以

改变。夺,改变。③句意为: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逝,往,离去。④句意为:欧阳弘辞世时。卒,死亡

(去世)。

6.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①重点词语:且,并且;于,对;如,像。②重点词语:敝,破旧;席,坐

具;非,不是;堪,能忍受。

16

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欧阳弘借着烛火的光亮,诵读不停,精通群籍。“诵读不辍”

是“淹贯群籍”的前提,两个都是独立的句子。据此断句为:弘就旁借光/诵读不辍/淹贯群籍。故选B。

8.本题考查人物评价。结合乙文“少就塾,师友夜读书,弘就旁借光,诵读不辍,淹贯群籍(小时候上私

塾,同窗晚上读书,欧阳弘借着烛火的光亮,诵读不停,精通群籍)”可知,欧阳弘少时就读书刻苦,有

成就。根据乙文“杨公造访之时,年八十有一,倚仗迎入,见其土块支床,敝席供卧,非人所堪。临别请

教,弘曰'清心而已’(杨公来拜访他时,已经八十一岁乐,拄着拐杖出门迎接。(进屋后)(杨公)看

见土块支撑着床,坐席已经很破旧了,令人不能忍受。临别时,向欧阳弘请教,他日:'心境淡泊罢了。')

可知乙文中的欧阳弘,安贫乐道,心境淡泊,所以可以勇敢,可以化用甲文中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

可夺志也”作为题记,体现他保持初心,志向不改的品质。

参考译文:

【甲】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

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雍也》)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

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述而》)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子罕》)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子罕》)

【乙】

欧阳弘,字任重,家境一直贫寒,小时候上私塾,同窗晚上读书,欧阳弘借着烛火的光亮,诵读不停,

精通群籍。最初,住在官桥附近,家徒四壁,仅仅能遮蔽风雨。杨公来拜访他时,已经八十一岁乐,拄着

拐杖出门迎接。(进屋后)(杨公)看见土块支撑着床,坐席已经很破旧了,令人不能忍受。临别时,向

欧阳弘请教,他日:“心境淡泊罢了。”杨公心里很受触动,说:“承蒙您的教诲。”欧阳弘辞世时,杨

公为他作了一篇《记》。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俄,回电!”(《雍

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项籍①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②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佥I」,一人敌,

17

不足学,学万人敌气”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④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项籍,即西楚霸王项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②项梁:项羽的叔父。③万人敌:能打败万人

的兵法。④略:大概。⑤竟学:学到结束。

9.请结合知识卡片和下图,为乙文中的划线句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A.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B.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10.甲乙两文中都有短句,表达的语气、情感却各有不同。请用现代汉语写出相关语句的意思,并分析其

表达效果,完成表格。

相关语句现代汉语意思表达效果

“哉”,“也”相当于“啊”,可以放慢

贤哉,回也!(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话节奏,舒缓语气。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哉”“也”短句相反,这个短句节奏

佥U,一人敌,不足学,

明快,短促有力,写出了项籍

学万人敌。

(3)

11.请你结合甲文对乙文项籍“学兵法”这件事进行评价。

【答案】

9.A

10.(1)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真是有贤德啊,颜回!)剑术,只能打败一个人,不

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打败万人的方法。(意近即可)急切地向叔父项梁表明自己想学“大本领”的心

情。(意近即可)

11.示例一:项籍学兵法未学到兵法的精髓,正如甲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所说,学习后通过温

习得到新知,就可以做老师了,但项籍浅尝辄止,没有温习,没有坚持,所以学艺不精。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应“光思考不坚持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应“要多向身边有本领的人请教以不断提升自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对应“学习要坚定志向,不能三心二意、半途而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

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对应学习兵法也要有安贫乐道的坚守精神。项籍因缺

少这些精神品质,因而学艺不精。)

示例二:项籍“学兵法”略知其意,学到了一点东西,这正如甲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所说,项籍对兵

法感兴趣,所以学到了一些东西。但项籍没能掌握兵法的精髓,这是因为“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项籍没

能把学习当成快乐的事情坚持下来,以学习为快乐,所以没能真正学好。

【解析】

9.本题考查句子节奏划分。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首先准确把握句意是关键,其次要借助语法知识,根据

主谓宾来划分,句首语气词和关联词之后要停顿。最后仔细朗读,看看是否顺畅、顺口,意义是否完整。

18

句意:学习写字没学成,放弃了(离开了);又学习剑法,还是没有学成。“学书不成”是一个完整的句

子,表示学习书法没有成功。后面应断开,“去”是离开的意思,接着“学剑”表示一个转折,即由于学

习书法没有成功,所以转而去学习剑术。“去”后面应断开,最后的“又不成”则是对学习剑术结果的描

述,表示学习剑术也没有成功。

正确断句为: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故选A。

10.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和理解。(1)重点词: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学问的人。(2)

重点词:敌:对抗,这里指匹敌、较量;足:值得;学万人敌:学习能匹敌万人的本事,指学习兵法来运

筹帷幄。(3)在“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项籍的急切心情。他想

学习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剑术,这种只能对抗一个人的技能,而是希望学习能够对抗万人、在战场上发挥巨

大作用的本领。这句话通过简短的句式和直接的表达,生动地展现了项籍对于学习“大本领”的渴望和决

心。此处可填:急切地向叔父项梁表明自己想学“大本领”的心情。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先理解甲文中的思想,再将其应用到对项籍学习兵法的评价中。

甲文中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了学习后

及时复习、实践的重要性;”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则表明了通过回顾过去学到的知识来获得新的理

解和见解的学习方法。在乙文中,项籍虽然对兵法有兴趣并开始学习,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

又不肯学到底了。因此,项籍在学习兵法的过程中可能没有采用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

孔子在甲文中还提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了向他人学习的重要性。这也可能限制了他对兵法的

深入理解和掌握。

综上所述,虽然项籍对兵法有兴趣并开始学习,但他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没有充分采用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

法,如及时复习、实践以及向他人学习等。这可能导致他对兵法的理解不够深入,也没有完全掌握其精髓。

因此,我们可以评价说,项籍在学习兵法的过程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更加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态

度。

示例:项籍学习兵法的经历表明,他未能深入掌握这门学问的精髓。正如孔子在甲文中所言:“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项籍在学习兵法时可能过于偏重于思考而忽视了持续的学习,或者学习时没有进

行深入的思考,导致他无法全面理解和掌握兵法的深层含义,所以没能真正学好。

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通过温习旧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又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孔子再道:“颜回真是贤德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

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真是贤德啊!”

孔子还说:“对于知识或者技能,仅仅知道它不如真正喜欢它;真正喜欢它不如以它为乐。”

孔子接着说道:“多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

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且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19

【乙】项籍年少时,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去学剑术,又没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说:

“写字,能够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