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化学复习讲练结合讲义(共15个)_第1页
2024年中考化学复习讲练结合讲义(共15个)_第2页
2024年中考化学复习讲练结合讲义(共15个)_第3页
2024年中考化学复习讲练结合讲义(共15个)_第4页
2024年中考化学复习讲练结合讲义(共15个)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化学复习讲练结合讲义

共15个专题

专题01物质的变化、性质和用途(讲练)

1.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化学变化中常发生的现象和伴随的能量变化。

2.会: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根据描述来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物质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4.掌握: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

5.能: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分析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知识点一:物质的变化

分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概念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本质区别变化时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常伴随的

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现象

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纸撕碎、气球煤油燃烧、植物光合作用、氯化氢气体和氨气

实例

爆炸等混合生成氯化镂固体

要点诠释:

(1)化学变化发生时肯定伴随着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发生不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2)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发光、发热为物理变化;

(3)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气球、锅炉、轮胎的爆炸为物理变化;

(4)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有些化学变化会以光能、电能的形式释放能量,如石蜡、

煤油燃烧时都发光,并放出热量:干电池在放电时内部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释放出电能。而有些化学变

化需要外界提供一定的能量才能发生。例如,绿色植物要吸收太阳能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知识点二: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定义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够表现出来的物质在化学变化时才能够表现出来的性

性质质

颜色、状态、熔点、沸点、硬度、气味、蜜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

度、导电性、导热性等稳定性、毒性等

性质内容

本质区别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可以表现出来

要点诠释:

(1)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但是物理性质不一定要通过发生物理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如物

质的颜色、气味、硬度等。

(2)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区别:性质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而变化则是正在发生的的过程。判断描述的

是否属于性质,可以从“能”“可以”“易”或“不能”“不可以”“不易”等字面上考虑。如酒精易燃烧描

述的是酒精的化学性质;酒精燃烧是指一个过程,是化学变化。

2.物质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

注意:物质的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但这不是唯一的。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还需要考虑价格、资源、

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知识点一:物质的变化

【备考方略】

1.判断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

判断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生成新物质,虽然化学变化也会伴随着发光、发热等一些现象,但是这些

现象却不是判断是否为化学变化的依据,因为有些物理变化也会有类似的现象,如灯泡发光,车胎爆炸等。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分

常见的化学变化:冶炼金属、金属锈蚀、酿酒、酿醋、杀菌消毒、XX燃烧、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烧

制陶瓷、死灰复燃、火上浇油、百炼成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

白在人间等。

常见的物理变化:活性炭吸附、蒸储、蒸发、过滤、灯泡发光放热、利用干冰人工降雨、XX挥发、水

的三态变化、压榨果汁、沙里淘金、滴水成冰、剪纸工艺、雕刻石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经典例题】

(2022•淮安)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滴水成冰B.花生霉变C.蜡烛燃烧D.葡萄酿酒

【答案】A

【解答】解:A、滴水成冰的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

确。

B、花生霉变的过程中有黄曲霉毒素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C、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葡萄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Ao

【举一反三】

1.(2022•常州)中华文学源远流长。下列词语蕴含化学变化的是()

A.清风徐来B.水落石出C.伐薪烧炭D.愚公移山

【答案】C

【解答】解:A、清风徐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水落石出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伐薪烧炭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愚公移山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o

2.(2022•长春)下列制作传统工艺品过程中,原料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黏土烧制青花瓷B.布料缝制香荷包

C.丝线编制中国结D.玉石雕刻玉如意

【答案】A

【解答】解:A、黏土烧制青花瓷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B、布料缝制香荷包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丝线编制中国结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玉石雕刻玉如意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Ao

3.(2022•宜昌)下列活动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答案】A

【解答】解:A、放鞭炮的过程中,火药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

项正确。

B、剪窗花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堆雪人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放风筝的过程中只是风筝的位置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Ac

知识点二:物质的性质

【备考方略】

1.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区别是它们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

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如汽油易挥发(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

性质是化学性质,如汽油易燃烧(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2.物质的变化是一个过程,表示正在发生的动作,比如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而性质是物质的

固有属性,不管当时有没有发生,性质是不会改变的,在描述物质的性质时,常常会出现“能”“会”“可

以"“是”等字眼,如酒精能燃烧、氢气易燃等。

3.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如果该用途在表现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

化,则它对应的性质就是化学性质;如果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则是物理性质。

【经典例题】

(2022•镇江)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用金刚石切割玻璃B.用液氮作医疗冷冻剂

C.用水银制作温度计D.用酒精作实验室燃料

【答案】D

【解答】解:A、金刚石用来裁玻璃是利用金刚石的硬度大,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误;

B、液氮制造低温环境,是利用液氮气化吸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性质;故B错误;

C、用水银制作温度计是利用了热胀冷缩,属于物理性质;故C错误;

D、用酒精作实验室燃料利用了酒精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D正确;

故选:Do

【举一反三】

1.(2022•营口)下列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紫红色B.导热性C.延展性D.易锈蚀

【答案】D

【解答】解:A、紫红色描述的是颜色,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导热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延展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易锈蚀,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故选:Do

2.(2022•赤峰)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用盐酸除铁锈B.用铜做导线

C.用金刚石做钻头D.用活性炭吸附色素

【答案】A

【解答】解:A、用盐酸除铁锈是利用盐酸的酸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B、用铜做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用金刚石做钻头是利用金刚石的硬度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用活性炭吸附色素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Ao

3.酒精:①无色透明;②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③易挥发;④易燃烧;⑤常做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⑥

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⑦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根据上述文字可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有(填序号,下同);化学性质有;酒精

发生的物理变化有;发生的化学变化有;用途有O

【答案】①②③;④;⑥;⑦;⑤。

【解答】解: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这些都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都是物

理性质;

易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

常做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用途;

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

专题02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讲练)

1.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

义。

2.会: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收集氧气的操作方法和步骤。

3.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4.掌握: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反应原理。

5.能:通过观察实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来理解和运用有关知识。

知识点一: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1.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

科学证明: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空气的组成按体积分数从大到小排列:

气体氮气(N2)氧气(02)稀有气体二氧化碳(CO2)其他气体

体积分数78%21%0.94%0.03%0.03%

2.氧气的物理性质

<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密度比空气大(空气的密度为1.293g/L)。

(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在通常状况下,1L水中大约能溶解30ml氧气;

(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3.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反应现象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物在空气中燃烧在氧气中燃烧或文字表达式

剧烈燃烧,发出电光,放出

木炭和在空气中燃烧c+co?

热量,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

氧气持续红热,放出热量

浑浊的气体

8/193

铁丝和灼烧至红热,离火后迅速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

占燃

3Fe+202八;Fe3(h

氧气变凉(不能燃烧)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剧烈燃烧,放出热量,火焰颜

蜡烛和放出热量,产生黄色火焰,色呈白色(发出白光),并产蜡烛+氧气一皂捶T二氧化碳+

氧气分三层(处炮、内里、熠生白烟,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

心),有少量黑烟水变浑浊的气体

要点诠释:

(1)铁丝(银白色固体)燃烧时,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

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2)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程度比空气中燃烧要剧烈,说明物质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有关;但氧

气本身不能燃烧。

4.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不容易被察觉的氧化反应,如:动植物的新陈代谢、食物的腐烂、有机肥的腐

熟等。

要点诠释:

(1)缓慢氧化属于氧化反应,其反应速率较慢;

(2)物质与氧气反应不一定就是燃烧,如:缓慢氧化。

5.氧气的用途

氧气的用途是由氧气的性质决定的。用途一:支持燃烧,如火箭中使用液态氧作为助燃剂;焊接时让乙

快在纯氧中燃烧,即可获得焊接和切割金属所需的高温;用途二:供给生物呼吸。

知识点二:氧气的制法

1.氧气的工业制法

(1)工业上需要大量的氧气,一般采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获得。

(2)在低温、加压的条件下,空气被液化。将温度控制在氮气和氧气的迹点之间,将沸点较低的液态氮先

蒸发出来,剩下的就是沸点较高的液态氧。

2.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9/193

方法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分解高锦酸钾制氧气氯酸钾制氧气

△MnO?

2KCIO3^^=2KC1+30zt

2KMnO&=====K2MnO&+MnO2+O2t

固固加热型

固液常温型

装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排水集气法向上排空气法

验满排水集气法:当有气泡从集气瓶口冒出来,说明氧气已收集满。

方法向上排空气集气法:把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收集满。

检验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气体是氧气。

方法

要点诠释:

(1)分解高锦酸钾制氧气时,药品要平铺在试管底部,均匀受热;管口要塞上一团棉花,防止高锌酸钾粉

末随气流进入导管,造成导管堵塞;试管内导管刚伸出橡胶塞,以免气体导出。

(2)分解氯酸钾制氧气的试管口不用塞棉花。

3.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

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作触媒)。

(2)催化剂的特点:“一变二不变",“一变”是改变反应速率,“二不变”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学

性质不变。

(3)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要点诠释:

(1)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这里的改变力增大,根据催化剂的不同有可能会减小反应速率。

(2)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

知识点三: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1.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

10/193

(1)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产生途径

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②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③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

(2)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消耗途径,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要点诠释: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含碳燃料的消耗急增和森林遭受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持续上升,造成了比

较严重的“温室效应”。

2.二氧化碳的性质

(1)二氧化碳的状态变化

①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在加压、降温的条件下可以液化,得到液态二氧化碳。液

态二氧化碳可用于制作灭火器。

2.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1)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发生的反应为:—+压0==“03,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2)碳酸是一种不稳定的物质,受热易分解:H2c==压0+毁t。

知识点四:二氧化碳的制备和利用

1.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

CaC03+2HCl==CaCL+H20+CC)2T

反应原理1

发生装置

JL1,:J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收集装置1-T1

U

检验方法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用燃着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木条火焰立即熄灭,则说明已集

验满方法

①组装仪器;②检查装置气密性;③放入石灰石;

实验步骤

④放入稀盐酸;⑤收集;⑥检验是否集满。

①长颈漏斗的末端应伸入液面以下(防止空气混入瓶内,及生

操作注意事项

成的气体从漏斗溢出);

11/193

②反应器中的导管刚露出橡胶塞即可;

③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导管口应伸入集气瓶并接近集气瓶

的底部。

要点诠释:

①不能用H2s与CaCOs反应的原因: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会覆盖在CaCOs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

②不能用浓盐酸与CaCOs反应的原因:浓盐酸易挥发成HC1气体混入生成的CO?中。

③不能用HC1与Na2c03反应的原因:Na2c易溶于水,与盐酸反应速率快,不利收集。

2.二氧化碳与灭火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可使燃烧的蜡烛熄灭,又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因而低处燃烧的蜡烛先

熄灭,高处燃烧的蜡烛后熄灭。因此二氧化碳常用于灭火。

3.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

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但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会对人体健康

产生有害影响。

知识点一: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备考方略】

L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应熟记)

2.氧气的化学性质主要是指氧气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还有能支持呼吸.即它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的气体,可以与非金属、金属、化合物等多种特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反应剧烈程度因条件不同而异,可表

现为缓慢氧化、燃烧或爆炸等,但在反应中都放出大量的热。

3.氧气的用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支持燃烧;如炼钢、金属切割及焊接等方面;二是供给呼吸;

如潜水作业、登山运动、宇宙航行、医疗抢救等。

4.呼吸作用是生物从自然界里吸入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实际上它是一种缓慢氧化.

【经典例题】

(2022•黑龙江)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氧气。下列关于氧气说法错误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B.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

C.氧气有助燃性,可用于航天

D.氧气能供给呼吸,与体内的物质反应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12/193

【答案】A

【解答】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氧气能支持燃烧,可用于航天,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氧气能供给呼吸,与体内的物质反应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o

【举一反三】

1.(2022•邵阳)下列物质,在空气中加热只能发生红热现象,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点燃能剧烈燃烧,火

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的是()

A.红磷B.铁丝C.木炭D.硫

【答案】B

【解答】解:A、红磷在空气中能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选项错误。

B、铁丝在空气中加热只能发生红热现象,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点燃能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

固体,故选项正确。

C、木炭在空气中能燃烧,在氧气中点燃发出白光,生成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故选项错误。

D、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

味的气体,故选项错误。

故选:Bo

2.(2022•长沙)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在空间站

工作生活了183天,在空间站的生活离不开氧气。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B.氧气极易溶于水

C.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氧气

D.氧气能供给呼吸

【答案】D

【解答】解:A、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跟许多物质发生反应,故A错误;

B、氧气不易溶于水,故B错误;

C、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故C错误;

D、氧气能供给呼吸,支持燃烧,故D正确。

13/193

故选:Do

3.(2022•湖北)人类生存离不开空气,其中能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的气体是()

A.氮气B.氧气C.稀有气体D.二氧化碳

【答案】B

【解答】解:A、氮气不能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故选项错误。

B、氧气能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故选项正确。

C、稀有气体不能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故选项错误。

D、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故选项错误。

故选:Bo

知识点二:氧气的制法

【备考方略】

1.氧气的制取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其中,发生装置又分为“固固加热型”和“固液常温

型”两种装置;收集装置分为“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两种装置.具体如下图所示:

固固加热型装置固特常温型装置排水集气法向上排空气法

2.固固加热型的装置管口应略向下倾斜,试管内的导管不能伸的太长,刚露出橡皮塞即可。分解高铳酸钾

制氧气时管口要塞上一团棉花,防止高铳酸钾粉末随气流进入导管,造成导管堵塞;试管内导管刚伸出橡

胶塞,以免气体导出。

3.催化剂的特点为“一变,两不变”,即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其中改变化

学反应速率包括加快和减慢化学反应速率两种情况。另外催化剂可能对于多个化学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催

化作用,一个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可能也有多种。

4.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把导管口放在瓶口内开始收集;导管口一开始冒气

泡时,不宜立即收集,因为此时的氧气中混有空气。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纯度比较高。

5.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的纯度不如用排水法收集的高,但是比较干燥。

【经典例题】

(2022•上海)催化剂可显著提高反应效率,二氧化锦是常见的催化剂。

14/193

(1)实验室用H◎溶液制取氧气,常用MnOz作催化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用排水法

收集氧气,是因为氧气(选填”易”或”不易“)溶于水;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氧气的集

气瓶中,现象是o

(2)FeCL对上。2分解也有催化作用。为比较MnO?和FeCL对H◎分解快慢的不同影响,用如图装置进行

实验;启动传感器,注入压0,溶液。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下:

%

wrr培

时圆S

i初始时氧气的体积分数不为0,原因是

ii写出使WO?分解较快的催化剂及判断依据:;

iii用5阴心溶液制取氧气,若采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上述两种催化剂中较为合适的是

3mL、5%的

H2O2溶液氧气

传感器

弹蕃夹个

0.03g

Q催化剂

Mn09

【答案】(1)2H2022H2O+O2f;不易;带火星木条复燃;(2)装置中含有空气,空气中约含21%

氧气;Mn02;因为MnOz作催化剂时,产生等量氧气所需的时间比FeCA更短;FeCl3o

【解答】解:(1)实验室用溶液制取氧气的原理是:HQ溶液在二氧化锦的催化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

15/193

MnOn

该反应的方程式为:2H2022H20+02t;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故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具有助

燃性,所以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现象是带火星木条复燃。故答案为:2HoMn09乙

2H20+02f;不易;带火星木条复燃;

(2)i由于装置中空气含有氧气,所以初始时氧气的体积分数不为0。故答案为:装置中含有空气,空

气中约含21%氧气;

ii根据比较MnO?和FeCL对H2O2分解快慢的曲线图,可知当氧气体积分数都达到32%时,MnO2用的时间为

9s,FeCA的时间大于60s;所以使IWz分解较快的催化剂是MnO2,原因是MnO?作催化剂时,产生等量氧

气所需的时间比FeCL更短。故答案为:MnO2;因为MnO,作催化剂时,产生等量氧气所需的时间比FeCL

更短;

iii如图所示装置不能控制反应的速度,根据之前分析MnO?比FeCL对H◎分解速度更快,选择FeCL可以

使H2O2分解反应速度适中得到平稳的氧气流。故答案为:FeCl3»

【举一反三】

•.1.(2022•宜宾)实验室用高锦酸钾制取氧气的过程中,不需要使用的仪器是()

【答案】A

【解答】解:实验室用高锈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酒精灯用于加热药品,试管用于盛装高锦酸钾,集

气瓶用于收集氧气,不需要漏斗,故选:Ao

2.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催化剂必定加快反应速率

B.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中加入催化剂可使氧气质量增加

C.没有催化剂就不能进行化学反应

D.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答案】D

【解答】解:A、催化剂改变反应速率,不一定加快反应速率,也可能是减慢反应速率,故选项说法错误。

16/193

B、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中加入催化剂不能使氧气质量增加,只能加快反应速率,故选项说法错误。

C、化学反应并不一定需要催化剂,如高镒酸钾加热就可以发生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D、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o

3.(2022•临沂)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回答有关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实验室利用高锌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

是O

(2)实验室里,在常温下用硫化亚铁固体和稀硫酸反应来制取硫化氢气体。通常情况下,硫化氢是一种

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大。实验室制取硫化氢气体应选用的发生装

置是(填序号),收集装置是(填序号)。

【答案】(1)长颈漏斗;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2)B;Do

【解答】解:(1)仪器①的名称是长颈漏斗;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目的是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2)在常温下用硫化亚铁固体和稀硫酸反应来制取硫化氢气体,该反应是固液不加热型,发生装置选B;

通常情况下,硫化氢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大,故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选D收集。

知识点三: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备考方略】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是:在通常状况下,它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固态

二氧化碳俗你“干冰”,易升华(可用作制冷剂)。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

(1)二氧化碳无毒,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还不能供给呼吸。

(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H2C0a=H20+C021,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s==H20+C02t。

(3)二氧化碳能与碱反应,如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使之变浑浊:Ca(OH)2+C02=CaC031+H20o

3.二氧化碳能促进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但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

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同时也导致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等。

17/193

【经典例题】

(2022•上海)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分子由碳原子和氧分子构成

B.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C.常用块状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制得

D.可用于制作碳酸饮料

【答案】D

【解答】解:A、二氧化碳分子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A错误;

B、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B错误;

C、二氧化碳常用块状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得,C错误;

D、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可以用于制作碳酸饮料,D正确;

故选:Do

【举一反三】

1.“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达到平衡,实现“零排放”。下列有关二氧化碳说法正确的是()

A.结构:二氧化碳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B.组成: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性质:二氧化碳会使人窒息,所以二氧化碳有毒

D.用途:二氧化碳可用于冶炼金属

【答案】B

【解答】解:A、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

说法错误。

B、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会使人窒息,是因为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D、二氧化碳不具有还原性,不能用于冶炼金属,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o

2.用如图所示四个实验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反应,实验中所用的纸花均用石蕊染成紫色并干燥。下列说

法错误的是()

18/193

B,对比①,推断④有酸性物质生成

C.对比④纸花放入集气瓶前后的现象,省略②也能得出同样的实验结论

D.综合①②③④可得出的结论是: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且碳酸很稳定

【答案】D

【解答】解: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也能溶于水,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酸性溶液使紫色石蕊试

液变红色,所以:

A.实验①中喷醋酸,④中生成了碳酸,都能使紫色纸花变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实验①④推断,实验④中有酸性物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C.实验④中,纸花喷水后没有变红色,就可以证明水不能使紫色的石蕊纸花变色,所以省略②也能得出

同样的实验结论,故选项说法正确;

D.综合①②③④可得出的结论是: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但是不能证明碳酸稳定,且碳酸也不

稳定,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o

3.构建知识网络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如图为有关CO?的知识网络图,以下判断错误的是()

ca②c

C♦

⑤CO①2C③H

N

c④o

A.物质①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

B.②可以通过CO?和CaCL溶液反应制取

C.物质③由两种元素组成的最简单的有机物

19/193

占1日

D.物质①和⑤发生反应转化为④的化学方程式为C+0,司皿2co

【答案】B

【解答】解:A、物质①中氧元素显-2价,则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故选项说法正确。

B、C0?和CaCk溶液不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物质③是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D、物质①和⑤分别是二氧化碳、碳,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占[日

C+0?向2C0,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o

知识点四:二氧化碳的制备和利用

【备考方略】

实验室制取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主要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固体+固体、固体+液体、液体+液体)和反应

条件(反应是否需要加热);收集装置的选择主要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所以选择固

液不加热型制气装置;根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并和水发生反应,且密度比空气的大,最好选择向上排空气

法收集。

(2)实验室制取氢气:用锌粒和稀盐酸在常温反应下制取氢气,所以选择固液不加热型制气装置;根据

氢气难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的小,可选择向下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

(3)实验室制取硫化氢(压S)甲烷(CH4)等其他气体时,可根据题目提示来进行判断。如硫化氢(HA)

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常用块状硫化亚铁(FeS)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硫化

氢气体,则制取硫化氢气体可选用的装置为固液不加热型制气装置,收集方法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经典例题】

(2022•河北)如图所示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部分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20/193

收集二氧化碳

【答案】B

【解答】解: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是将仪器连接好后,将玻璃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双手握住

试管,观察是有气泡冒出,则气密性良好,故A正确;

B、取用块状固体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镶子把固体放在试管口,再将试管慢慢竖起来,故B错误;

C、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试管稍微倾斜,瓶口应紧挨,标签应朝向手心处,图中操作正确,故C正

确;

D、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成分反应,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导管要接近集气瓶的

底部,故D正确。

故选:Bo

【举一反三】

1.(2022•乐山)实验室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制备CO?的实验中,下列装置图能达到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答案】D

【解答】解:A.实验室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液常温型,不用

21/193

加热,故A错误;

B.二氧化碳可以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不能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气体,故B错误;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和二氧化碳反应,可以用来干燥二氧化碳,但必须长进短出,故C错误;

D.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用D中装置收集时,要长进短出,故D正确。

2.(2022•湖州)实验室常用分解高铳酸钾、氯酸钾或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常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1)图(填字母)装置既可作为制取氧气也可作为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2)实验室收集二氧化碳选用C装置而不用D装置的原因是o

【答案】B;Co

【解答】解:(1)实验室利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和利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物都是

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都是常温,因此都可以采用B作为发生装置,故答案为:B;

(2)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因此用C装置收集而不用D装置收集,故答案为:C。

3.实验室中,利用下列装置可以制取某些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带标号的仪器的名称:①;②;

(2)向气体发生装置内加入药品前,必须;

(3)a实验室若用高镒酸钾制取氧气,选择的制取装置是;b实验室若用双氧水制氧气

的反应文字表达式为,反应中,MnOz起作用,加快了民。2的分解。

(4)乙烘(C2HD又称电石气,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不溶于水的气体;工业上常用它

22/193

燃烧产生的高温来切割和焊接金属;实验室用电石(固体)与水反应制取乙快。你认为制取乙快应选择

的发生装置是;收集装置是;

(5)甲烷(CH4)在实验室里可用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请你根据甲烷的收集方法,推测该气体

具有的性质是o

【答案】(1)①铁架台,②集气瓶;(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3)AD或AE,过氧化氢三氧化超水+氧气,

催化;(4)B,E.(5)甲烷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解答】解:

(1)实验室各种仪器要记住它们的名称和用途,尤其是常见的仪器;①是铁架台;②是集气瓶

(2)实验室制取气体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否则漏气,收集不到气体;

(3)用高锈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所以选择A装置,用双氧水制氧气书写文字表达式时要注意反应条件,

二氧化锦起催化作用;

(4)固体与固体制取气体需加热,固体与液体制取气体不需要加热,所以制取乙快的发生装置选择B,

因为乙焕密度比空气略小,不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5)甲烷(CH4)可用排水法收集,说明它难溶于水,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说明密度比空气小。

23/193

专题03自然界的水(讲练)

1.了解: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和水污染的原因。

2.会:进行过滤操作;通过观察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和总结,最终得出结论。

3.理解:水净化的基本方法;水的组成。

4.掌握:硬水和软水的区别;电解水的实验装置、操作和实验现象。

5.能: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养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习惯。

知识点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实验

电解水实险

(1)在电解水的实验中,a管连接的电极是直流电源负极,收集的气体是氢气,该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

淡蓝色;b管连接的电极是直流电源正极,收集的气体是氧气。与正极相连玻璃管内的气体和与负极相连的

玻璃管内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k2„

(2)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H通电2IM+O2t。

(3)该实验表明水在通电的条件下能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

2.氢气燃烧实验

氢气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的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罩在火焰上方冷而干燥的烧杯内壁上有水雾产生。反应

点燃

的化学方程式为2H计0°=====2压0。

24/193

需要注意的是:

(1)纯净的氢气点燃后能安静地燃烧,而不纯的氢气点燃后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

验纯。

(2)验纯方法:先收集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使试管口朝下移近酒精灯火焰,再松开拇指。若发出轻

微的“噗”声,表明收集到的氢气比较纯净,若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则氢气不纯。

3.以上两个实验说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知识点二: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方式

(1)水的净化方式包括过滤、蒸储、吸附、沉淀等。

(2)过滤

①过滤是一种将液体和固体分离的方法。利用过滤方法可以将不溶于水的固体和水分离开来。

②实验仪器:烧坯、玻璃棒、漏斗、遮组、铁架台。

③过滤操作的注意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a.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壁。

b.二低:滤纸上沿低于漏斗口;溶液液面低于滤纸上沿。

c.三靠:漏斗颈下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引流的玻璃棒下端轻靠滤纸三层一侧;盛待过滤的烧

杯的嘴部靠在玻璃棒的中下部。

(3)蒸储:通常采用特定的实验装置,加热自来水至沸腾,再将水蒸气冷凝,收集得到蒸储水。这是净化

程度最高的方法。

(4)吸附:利用具有吸附性的物质(如活性炭)吸附水中的杂质、有色物质及异味。

(5)沉淀:利用重力作用让水中的颗粒物沉降的过程,包括静置沉降和吸附沉降。

2.硬水和软水

(1)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物质的水。

(2)软水:不含或含有少量可溶性钙、镁物质的水。

(3)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分别向两种水中滴加肥皂水,产生泡沫较多的为软水,较少的为硬水。

(4)软化硬水的方法:生活中可通过翥沸水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实验室通过丝遛的方法得到蒸储水。

知识点三: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1.水资源状况

(1)地球上水的总储量约为1.39X10,3,海水约占96.5%,淡水约占2.53%。

25/193

(2)海洋是水资源的宝库,并且蕴藏着丰富的矿物质,但无法直接利用。科学家正在探索高效淡化海水的

化学方法,以提高海水的利用价值。

(3)全世界有近半数的国家和地区严重缺水,我国人均水量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立冬属于贫水国家。

(4)人类生产、生活所造成的水体污染,进一步加剧水资源危机。

2.水是人类和许多生物必要的生存条件,我们必须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防止水体污染,养成节约用水

的好习惯。

知识点一:水的组成

【备考方略】

1.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将水分解,推断水的组成。该实验可简记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

根据产生的物质的种类判断电极,也可根据电极判断生成物质的种类。需要注意的是,电解产生氢气与氧

气的体积比为2:1,质量比则为1:8。

2.为增强水的导电性,可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3.电解水的微观原理可用下图表示:

通电o

a<+避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知道:①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②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

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③大量的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别构成了氢气和氧气;④水是由氢和氧两种

元素组成的;⑤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⑥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4.电解水实验和氢气燃烧实验说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经典例题】

(2022•阜新中考)电解水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6/193

A.a玻璃管上方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B.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1:2

C.可用燃着的木条检验产生的气体

D.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答案】C

【解答】解:A、根据“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知与正极连接产生的是氧气,所以a玻璃管上方产生

的气体是氧气,故A错误;

B、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应该为2:1,故B错误;

C、由于产生的氧气有助燃性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氢气具有可燃性,被燃着的木条点燃会发出淡

蓝色火焰,故C正确;

D、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D错误。

故选:Co

【举一反三】

1.电解水实验是探究水的组成的重要实验,图1和图2都是电解水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尖嘴管

改进的」J含玻璃小球

的橡皮管

移液管

图1

27/193

A.图1中,玻璃管a内收集到的是氢气

B.图1实验证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图2实验体现了环保理念,达到废物再利用的目的

D.图2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变大

【答案】B

【解答】解:A、由电解水时“正阳负氢、氢二氧一”可知,图1中,玻璃管a内收集到的气体较多是氢

气,故A正确;

B、图1实验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证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B错误;

C、图2实验所用的材料可知,图2实验体现了环保理念,达到废物再利用的目的,故C正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