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能力提升)-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单元测试卷_第1页
第六单元 (能力提升)-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单元测试卷_第2页
第六单元 (能力提升)-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单元测试卷_第3页
第六单元 (能力提升)-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单元测试卷_第4页
第六单元 (能力提升)-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单元测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能力提升)—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单元测试卷分值: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我们这一代上了年纪的人,在人格成熟期大多会受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哺育与熏陶,至于受到哪部文学名著的影响更多,因人而异。我曾经在文章中说过,我八九岁时读《聊斋》,具体说是聊斋连环画《王六郎》,竟影响了我的一生。从那时起,《王六郎》的故事已经融入我的血脉,“善良”“厚道”“真诚”“友爱”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已经在我心中暗暗萌生,成为我内心深处始终固守的人生基石。我读《聊斋》,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真诚善良应是人的本性。重读《聊斋》时,我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定的生态观念。所以,在我的视野里,《聊斋》的字里行间充盈着鲜活生动的生态内涵。《聊斋》就是一部传统乡土社会的百科全书,而传统乡土社会,即农业社会,或曰“前现代”社会,在我看来是一个人与自然相对和谐的时代。无论有意还是无意,文学研究总是要对时代精神做出回应。以往,国内学者大多以社会学、政治学的目光,将注意力集中在蒲松龄的人民性、斗争性、反封建、批科举方面。而莫言等一些知名作家凭着自己内心敏锐的直觉感悟到了《聊斋》的生态学意蕴。我在《天地之中说聊斋》一书中,将蒲松龄的生态精神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人类与天地万物是一个有机整体;万物有灵,禽兽可以拥有仁心,人类有时也会丧失天良;善待万物,并不单以人类的价值尺度衡量万物存在;钟情荒野,扎根乡土,守护人类质朴、本真、善良、厚道的天性;尊重女性,视女性与自然为一体,赞美女性的独立、自由。与中国古代文学所谓“四大名著”相比,《聊斋》中的生态内涵显得特别丰富。这与蒲松龄身上集中体现出来的“生态人格”相关。蒲松龄与和他同时代的作家孔尚任等人不同,他命中不属于庙堂、台阁,19岁考中秀才后,一蹶不振,为养家糊口做了一辈子“乡先生”,即“乡村民办小学教师”。但他又不是一般的乡先生,同时还是一位诗人、一位文学先生。除了教书课徒,他还情系万物、用心世情、热衷乡治、关注民生。《聊斋》也并不是专为揭露和批判官场而作,作者更多的用心是面向底层,向人民大众普及文化、彰显伦理、提升情怀、完善人性。除了创作《聊斋》,蒲松龄还为乡民编撰了《农桑经》《药祟书》《婚嫁全书》《日用俗字》等乡村生产、日常实用的普及读物,从种桑养蚕、纺花织布到偏方治病、强身健体,再到炼铜冶铁、脱坯烧窑,无所不包,为乡土做了大量改良生产、改善民生、开发民智、净化民风的事情。《聊斋》全书近500篇,我在《天地之中说聊斋》这部书中仅仅选了十多篇,是按照我所接受的生态哲学的原则挑选的:其中“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是生态立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善待万物”是生态涵养,其他则是具体表现。“善良”本是人类伦理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准则。我在本书中选取的舍己救人的王六郎、舍身救世的柳秀才、天真无邪的小翠、洒脱善良的翩翩、行侠仗义的狐女阿绣、仁慈宽厚的白家庄老汉等,都具有中国农业时代的善良美德。蒲松龄本人就是一位心地良善、博爱万物的文化人,在他的笔下“蛇”“蝎”“老鼠”这些被现代人视为寇仇、务必扑杀的动物,都成了他给予同情、怜悯、赞美的对象。读者可以看看我所选取的《聊斋》中的《蛇人》《蝎客》《义鼠》《阿纤》诸篇。基于“万物一体”,蒲翁已经破除了“人类中心”,将人类社会伦理学扩延到生态伦理学的领域。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视野看,这是很了不起的!与此同时,蒲松龄还在《九山王》《遵化署狐》中对那些利欲熏心、妄自尊大、虚伪奸诈、冷酷无情、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的恶人、蠢人进行了严厉的斥责与鞭挞。“善良”,在接人待物中表现为“厚道”。《易经》中“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讲的就是“厚道”。做人应该像大地一样质朴、宽厚、诚挚、本真、仁爱、谦恭,包容万物、善待万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厚道”,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应该着力加以宣扬的当代人必备的“生态人格因素”。遗憾的是在当下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变得越来越不“厚道”,变得越来越虚伪矫情、冷漠刻薄,甚至残酷无情。尤其是随着网络的普及,让那些隐身的恶人变得越发猥琐、怯懦、卑劣、无耻、冷酷、残暴。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暴戾之气弥漫于天地间,将会销蚀我们民族的机体,破坏我们社会的健康与稳定。生态无国界,优秀的生态文明总是属于全人类的。对待我们自己的古代文明,以往我们常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落到实处并不容易。在文化商品化的浪潮中,许多时候竟变成“取其糟粕、去其精华”。鉴于此,我希望大家换一种心态重读《聊斋志异》,学习蒲松龄,做一个厚道人。(摘编自《鲁枢元:读<聊斋>,做一个厚道人》)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聊斋》中体现出的生态观念,与其故事发生在人与自然相对和谐的传统乡土社会有关。B.以往学者对《聊斋》的文学研究都是从人民性、斗争性、反封建、批科举等方面进行的。C.鲁枢元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为标准,从《聊斋》中选取了十多篇来入书。D.如今人们本应从中国古代文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际操作时却是反其道而行之。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枢元幼时阅读《聊斋》的经历及受到的影响,为他后来写作《天地之中说聊斋》奠定了基础。B.鲁枢元本身就具有坚定的生态观念,所以才能继承莫言等著名作家对《聊斋》的研究成果。C.《聊斋》的生态内涵比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更丰富,这与作者蒲松龄本身的经历有关。D.蒲松龄《聊斋》中的篇目对“善”大加赞扬,在他笔下“善良”并非人类所独有的伦理美德。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首段开门见山,鲁枢元以幼年读《聊斋》的经历引出了自己的观点。B.材料从《聊斋》的作者和《聊斋》的内容两方面具体对观点进行了论证。C.材料列举了当下不“厚道”的现象以及带来的后果,从反面论证了观点。D.材料尾段与首段呼应,表明当代人应吸取《聊斋》的精华,做一个厚道人。4.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的关键字是“土”,即“泥土”。而“泥土性”正是蒲松龄的生态人格体现,是他文学生命的基因,请简要分析这样说的原因。(4分)5.《聊斋》的字里行间充盈着鲜活生动的生态内涵,请阅读下面对《聊斋》中《婴宁》篇的主人公婴宁的介绍,分析这一人物是如何体现《聊斋》的生态内涵的。(6分)婴宁为狐狸和人所生,被托付给鬼母抚养。她长于山野之间,娇憨活泼,天真爱笑,无所顾忌。上元节外出踏青,与王子服相遇,后与其成婚。由于恶作剧害死觊觎她美色的西邻之子,引起了官司而受到婆母训斥,婴宁就发誓不再笑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文本一:寒水刀张港老滕五十岁,坐村头,讲:“马将军,打鬼子那马将军,手中一把寒水刀……”滕老汉六十了,他坐河堤,跟玩水的人讲:“寒水刀,那是九十九锻……”滕老汉七十了,他蹲场院,对干活儿的人开口:“寒水刀……”村人接茬:“刀上波纹一闪一闪,像将冻没冻的秋寒水。”众人哈哈大笑。滕老汉收话,闷头抽烟。不言不语的滕老汉八十岁了,他说话了:“胸闷,好像有石头块子在里边长着。”赤脚医生把了脉,说这是壅症,凝血吐出来就没事了。可是,烈药、猛药也下了,病不见轻。儿子滕钢请来西医。西医听了摁了,微微摇头,拉滕钢外屋说话。钢子回来跟爹说:“大夫说了,没事,吃了药就好。”这天,滕老汉走上院子,摩挲那头下奶牛,说:“钢子呀,把它卖了。”“对对对,卖了钱,上省城,找名医。”钢子拿回钱,给爹看。滕老汉说:“钢子呀,你进城,城东头有个田铁匠,你请他来我这儿。我不方便走动。”“爹,咱们上省城找名医,叫铁匠干什么!”“叫你去你就去。这就去。”田铁匠来了。看脸,这人也得六十来岁。滕老汉让座倒水,说:“田师傅,打过刀吗?”“这话问得,跑调了。你得问打过什么刀才是。”“好,要的就你这句。瞅瞅这个。”滕老汉打褥底下摸出张纸。田师傅一看:①“呀!啊——这刀,这刀!这刀?”“这活儿,干过吗?”田师傅摇头又摇头。滕老汉说:“马将军,打鬼子那马将军,手中一把寒水刀,刀上波纹一闪一闪,像将冻没冻的寒水……”田师傅正正眼镜,颠来倒去细看,点点头:“难也不难。折了锻,锻了折,烧几十个红,五斤铁打剩一斤,也许能成。这活儿能干。”“好!要的就是你这句!”滕老汉打枕下摸出一沓钱,“这你先拿着。刀成了,咱再算。”铁匠走了,钢子跺脚:“我说爹,这是什么事儿!看病要紧!”“寒水刀哇寒水刀,马将军的寒水刀……”滕老汉只管叨咕。“爹!病不看,打刀干什么!”“这田铁匠,我看行,一看眼神就是行。我看行。”滕老汉自己说自己的。从此,滕老汉起起卧卧,不得安宁。滕老汉对儿子说:“你上城,看看刀打得怎样。”滕钢回来说:“还只是个铁块子,没个模样。”如是几次,②眼看天冷江水将冻未冻,薄冰碴子撞薄冰碴子,蓝蓝的江水一天一天变得阴远,风一过,黑水白浪看着比冬天还凉。这天,滕钢从城里回来,拿破棉袄包着一把刀。滕老汉洗了手,刀背一弹,铮铮铿铿,如腊月之夜的过门风;刃上一触,如严冬之冰、早春之雪,寒气由指到腋;对窗再看,寒青逼人,冷森森的。滕老汉拉儿子上河堤,村里人跟着看稀奇。滕老汉撇了棉袄,歇步伏虎,一个起势,一记缠头裹脑大劈柴,将棵柳树砍下偏枝。滕老汉又使出一招怀中抱月,抚刀大笑:“好刀好刀!好刀哇!”村人问:“这就是那寒水刀?”滕老汉摇摇头:“马将军那刀哇,其实只不过是比普通刀强一些的骑兵刀。名为‘寒水刀’,是取‘风萧萧兮易水寒’之意。出征誓师时,马将军以刀誓言,表示一去不复还也!”众人唏嘘。滕老汉捧刀长叹:“心病,压我几十年,不敢说出口呀!今儿,跟老少乡亲说了。说了,我就痛快。”啊?啥事?“罗家店一仗,打得惨呀!死人多啊!马将军双手打枪,刀递给了我。可我……可我……保命时,丢了刀。”③啊!“这回呀,清明给马将军上香,我能说话了。我能说:‘将军呀,刀回来了!’”滕老汉回家,吐出一口黑血,登时脸上红润了。他指着青瓦房,对儿子说:“房子,你留一间,我这间卖了。”“爹——你又要干哈?”“本来呀,只是想打出个刀样子,哪承想,人家打出了这等的好刀!这可不是一头牛两头牛了。房子卖了,补人家钱。”滕钢带钱进城,却哭唧唧地回来了。“咋样?”“田师傅淬火使了药,伤了眼睛,再也不能打铁了。钱他不要。”“他有话说吗?”“他说,他爹是马将军五团的,他爹说过寒水刀,他爹有过打寒水刀的心思。”(有删改)文本二:林冲听了,大惊道:“这三十岁的正是陆虞候。那泼贱贼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着我,只教他骨肉为泥!”李小二道:“只要提防他便了。岂不闻古人言‘吃饭防噎,走路防跌’?”林冲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④李小二夫妻两个捏着两把汗。……林冲举手,胳察的一枪,先搠倒差拔。陆虞候叫声:“饶命!”吓得慌了手脚,走不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搠倒了。翻身回来,陆虞候却才行得三四步,林冲喝声道:“奸贼!你待那里去!”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阁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怒,情理难容’。”陆虞候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回头看时,差拔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你这厮原来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写滕老汉反复讲“寒水刀”的故事与《祝福》中写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一样,体现了听众的冷漠无情。B.滕老汉病了,卖了奶牛不去看病,而是去找铁匠铸造“寒水刀”,这样写制造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C.滕钢虽然有时候不太明白父亲的做法,但是他还是按父亲的话去做,展现出他孝顺的一面。D.文本二情节安排详略得当,层次分明,杀差拨、富安是略写,杀陆谦是详写,展现了林冲武艺的高强。7.对文本中画框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是语言描写,三个“这刀”连用,表现出田师傅看到刀图时的复杂情绪,言简意赅却富有表现力。B.句子②属于景物描写,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暗示了滕老汉等待田师傅锻造“寒水刀”的时间之长。C.句子③写众人听到滕老汉故事的反应,感慨老汉讲的故事,主要体现了对滕老汉丢刀的责怪。D.句子④“两把汗”含义丰富,一方面是因为李小二夫妻为林冲担忧,另一方面也害怕林冲杀人牵连到自己。8.文本一结尾交代田师傅父亲的身份和遗愿,这样处理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9.本文中的“寒水刀”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解腕尖刀”在作用上有何相同点?(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长清僧某,道行高洁,年八十余犹健。一日,颠仆不起,寺僧奔救,已圆寂矣。僧不自知死,魂飘去,至河南界。河南有故绅子,率十余骑,按鹰猎兔。马逸,堕毙。魂适相值,翕然而合,遂渐苏。厮仆还问之。张目曰;“胡至此?”众扶归。入门,则粉白黛绿者,纷集顾问。大骇曰:“我僧也,胡至此?”家人以为妄,共提耳悟之。僧亦不自申解,但闭目不复有言。饷以脱粟则食,酒肉则拒。夜独宿,不受妻妾奉。数日后,忽思少步。众皆喜。既出,少定,即有诸仆纷来,钱簿谷籍,杂请会计。公子托以病倦,悉谢绝之。惟问:“山东长清县,知之否?”共答:“知之。”曰:“我郁无聊赖,欲往游瞩,宜即治任。”众谓新瘳未应远涉,不听。翼日遂发。抵长清,视风物如昨。无烦问途,竟至兰若。弟子数人见贵客至,伏谒甚恭。乃问;“老僧焉往?”答云;“吾师曩已物化。”问墓所。群导以往,则三尺孤坟,荒草犹未合也。众僧不知何意。”既而戒马欲归,嘱曰:“汝师戒行之僧所遗手泽宜恪守勿俾损坯。”众唯唯,乃行。既归,灰心木坐,了不勾当家务。居数月,出门自遁,直抵旧寺。谓弟子:“我即汝师。”众疑其谬,相视而笑。乃述返魂之由,又言生平所为,悉符。众乃信,居以故榻,事之如平日。后公子家屡以舆马来,哀请之,略不顾瞻。又年余,夫人遣纪纲[注]至,多所馈遗。金帛皆却之,惟受布袍一袭而已。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而辄道其八十余年事。异史氏曰:人死则魂散,其千里而不散者,性定故耳。予于僧,不异之乎其再生,而异之乎其入纷华靡丽之乡,而能绝人以逃世也。若眼睛一闪,而兰麝薰心,有求死不得者矣,况僧乎哉!(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有删改)[注]纪纲;统领仆隶之人,后泛指仆人。10.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3分)汝师戒A行之B僧C所D遗E手泽F宜恪守G勿H俾损坏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焉,指“哪里”,与“秦不生一焉”(《谏逐客书》)中的“焉”字词义不同。B.“灰心木坐”中的“木”与“意洞手书”(《与妻书》)中的“手”词类活用不同。C.而立《论语》:“三十而立。”指年至三十,学有所成;后来用“而立"指人三十岁。D.“不异之乎其再生”与“宰以卓异闻”(《促织》)两句中的“异”字词义不同。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和尚化身为公子后提出了想到长清去游览的请求,被公子家人劝阻,但他不听劝阻,第二天就出发了。B.化身为公子的老和尚刚来到生前寺院时,被徒弟们当作贵客接待,并在徒弟们的引导下看了一下埋葬自己的坟墓。C.化身为公子的老和尚向弟子们讲述了化身为公子的经历,又历述生平事迹,弟子们才相信这个人是他们的师父。D.化身为公子的老和尚后来住在了寺庙里,公子的夫人、故友有时来长清拜访他,恳求他回去,但遭到了他的拒绝。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河南有故绅子,率十余骑,按鹰猎兔。马逸,堕毙。(2)居数月,出门自遁,直抵旧寺。谓弟子:“我即汝师。”14.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观点?请根据文本概括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大江东去·寄王如水蒲松龄天孙①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病鲤暴鳃②,飞鸿铩羽,同吊寒江水。见时相对,将从何处说起?每每顾影自悲,可怜骯髒③骨,消磨如此。糊眼冬烘鬼梦时,憎命文章难恃。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未能免俗④,亦云聊复尔耳。【注】①天孙:这里代指主考官。②病鲤暴鳃:传说黄河龙门下游,有大鱼云集,跃过龙门者化为龙,跃不过者则点额暴鳃。③骯髒:高亢刚直的样子。④未能免俗,亦云聊复尔耳:七月初七阮咸看到北阮晒出华丽的衣服,他家贫也晒出粗布服装,并自嘲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词是蒲松龄科考失败以后写给同时落第的同乡王如水的,其主旨和《聊斋志异》中讽刺科举的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B.词中“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一句充满悲愤,直斥主考官人老昏聩,埋没人才。C.这首词多用典故,如抱玉卞和、鱼跃龙门、未能免俗等,其中飞鸿一跃冲天,表达了作者虽然科考失败,但仍豪气不减的壮志。D.这首词言辞辛辣,直言不讳,情绪激烈,鞭辟人里,悲愤之语发自内心,真情实感,处处显现。16.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促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这是说成名是一个参加科考很多次未能中举的读书人。(2)《促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巨身修尾、青项金翅”的蟋蟀相比,个头小,显得很稚嫩。(3)《促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处于极度绝望中的成名,忽然听到促织的叫声、看到促织时的惊喜表现出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毛泽东“学梁山泊好汉”一语,虽说自青年时,①____________,在实践中,他悟出的道理越来越深,其包含的意义也有所拓展,其中就包括学习梁山泊聚义时的平等精神。对于②____________,毛泽东在实践中将其升华,转换成发动人民参加革命斗争的另一种形式——“打土豪,分田地”。它与“劫富济贫”这种水浒英雄行为相比有共同性:都是追求平等,都是对付超经济剥削,对付“不义之财”,对付封建地主阶级。但在更深层次上,③____________。毛泽东自己解说过这种不同:“劫富济贫”只重视分配关系的改变,“打土豪,分田地”则重视生产关系的变革。我们有一个“分田地”跟在后面,就与宋江等人不同了,我们将田地分配给大多数农民,让他们发展生产,以作持久之计。我们从根本上代表并且实现了广大农民的利益,也为根据地的存在打下了经济基础。这一点,宋江等人是做不到的。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19.下列句子中的“对付”和文中加粗的“对付”,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烦您给对付两条好烟。 B.这件衣服还能对付着穿一年。C.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 D.他俩一向不对付。(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1915年10月,卡夫卡的《变形记》首次发表在杂志上。库尔特・沃尔夫出版社敏锐地嗅到了小说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甲)决定以最快的速率出版单行本。(乙)库尔特・沃尔夫出版社虽然名不见经传,卡夫卡也只是闯入文坛的“黑马”,但是为《变形记》绘制封面的乃大名鼎鼎的版画家奥托玛尔・施塔克,他因为《拿破仑》一书绘制封面已扬名天下。但卡夫卡仍然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对《变形记》封面的立场,请求出版社转告对方。(丙)奥托玛尔・施塔克绝非等闲之辈,他没有接纳卡夫卡画人物的建议,(丁)父母、代理人和妹妹并未出现在《变形记》封面上,而是用一个青年越俎代庖。不过在门的画面上,奥托玛尔・施塔克确实向卡夫卡做了妥协:封面画了门。然而这妥协仍背叛了卡夫卡的意志:青年的背后有两扇门,却是“关闭”了一扇,“敞开”了一扇。实事求是地讲,奥托玛尔・施塔克绘制的《变形记》封面是最接近卡夫卡立场的。之后世界各国出版的《变形记》封面大多彻底背叛了卡夫卡的立场——变形的人或甲虫堂而皇之成为封面主流,至于门,已然退让。20.下列对文中甲、乙、丙、丁四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处“速率”与前面“最快”不搭配,应改成“速度”。B.乙处有一处语病,关联词语“虽然”应放在“库尔特・沃尔夫出版社”前面。C.丙处有一处语病,缺少谓语动词,应在“绝非”后面加“是”。D.丁处的成语“越俎代庖”是贬义词,不符合语境,应改成“取而代之”。21.文末破折号的作用与《变形记》“桌子上铺放着各种分别包装好的布料样品——萨姆沙是个旅行推销员——桌子上方挂着他不久前从一本画报上剪下来的画”中的破折号作用有什么区别?(4分)22.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卡夫卡对《变形记》封面设计的立场。(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这句话出自《世说新语》。“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大意是,我与我自己相处久了,还是愿意做我自己。《阿甘正传》中,也有这样一组对话:“你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什么意愿,难道我以后就不能成为我自己了吗?”。一百多年前,小说《变形记》也给我们提供了另类视角:家庭支柱格里高尔睡醒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从此,主人公开始重新审视“我”存在的意义。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任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B项,“都是从人民性、斗争性、反封建、批科举等方面进行的”错误,材料第3段说“以往,国内学者大多以社会学、政治学的目光,将注意力集中在蒲松龄的人民性、斗争性、反封建、批科举方面”,此处说的应是“大多学者”的做法,并不能说“都是”;C项,“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为标准”错误,根据材料第7段“我在《天地之中说聊斋》这部书中仅仅选了十多篇,是按照我所接受的生态哲学的原则挑选的……其他则是具体表现”,可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只是鲁枢元选篇入书时的生态立场,还有“生态涵养”和“其他”,选项缩小了范围;D项,“实际操作时却是反其道而行之”说法绝对,材料最后一段说“对待我们自己的古代文明,以往我们常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落到实处并不容易。在文化商品化的浪潮中,许多时候竟变成‘取其糟粕、去其精华’”。2.答案:B解析:“所以才能继承莫言等著名作家对《聊斋》的研究成果”于文无据,根据材料第2、3段内容可知鲁枢元本身具有坚定的生态观念,并且莫言等著名作家“感悟到了《聊斋》的生态学意蕴”,但并没有信息表明鲁枢元“继承”了莫言等著名作家的研究成果,且二者也并无因果关系。3.答案:C解析:“材料列举了当下不‘厚道’的现象以及带来的后果”错误,材料倒数第二段中“遗憾的是在当下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破坏我们社会的健康与稳定”是从反面论证做人要“厚道”的观点,但只是在最后用假设的语气指出了做人不“厚道”的后果,并不能说是“列举”不“厚道”现象带来的后果。4.答案:①蒲松龄身处乡土,他虽是读书人,却从未入仕,在乡村做了一辈子教书先生;②蒲松龄的作品贴近乡土,《聊斋》是面向人民大众的,是一部传统乡土社会的百科全书;③蒲松龄为乡民编撰乡村生产、日常实用的普及读物,为乡土改良生产、改善民生、开发民智、净化民风。解析:第一步:分析题干,把握答题方向。阅读题干可以发现,题目先指出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关于“乡土”的观点,然后关联材料指出蒲松龄的“泥土性”,要求考生分析其原因,实际上是要求回答蒲松龄的生态人格、文学生命在“泥土性”方面的表现。第二步:回到原文,筛选关键信息。根据费孝通的观点可知,“泥土性”指的是“乡土”,回归原文筛选蒲松龄的生态人格及其文学创作中与“乡土”相关的内容,可以发现该部分信息主要集中在第2、5、6段:“《聊斋》就是一部传统乡土社会的百科全书”“为养家糊口做了一辈子‘乡先生’,即‘乡村民办小学教师’”“更多的用心是面向底层,向人民大众普及文化”“除了创作《聊斋》,蒲松龄还为乡民编撰了……为乡土做了大量改良生产、改善民生、开发民智、净化民风的事情”。第三步:归纳整合,拟写答案。可将所筛选的信息分为蒲松龄扎根乡土、蒲松龄的作品贴近乡土、蒲松龄为乡土做出贡献三个方面,据此进行整合并分点作答即可。5.答案:①婴宁为狐狸和人所生,又生长于山野间,体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生态内涵;②婴宁娇憨活泼,天真爱笑,无所顾忌,体现了赞美女性独立、自由的生态内涵;③婴宁天真烂漫,而西邻之子觊觎她美貌,导致婴宁因官司而不再笑,体现了万物有灵,禽兽可以拥有仁心,人类有时也会丧失天良的生态内涵。解析: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看似复杂,其实仔细阅读题干,可知只要能把握住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就可以准确解答。因此,解答此题首先要知道《聊斋》蕴含了哪些生态内涵。阅读材料,可以在第4段找到“我在《天地之中说聊斋》一书中,将蒲松龄的生态精神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这一信息,该句话后面的内容就是《聊斋》中所蕴含的生态内涵。然后将题目中对婴宁的介绍和材料中总结的生态内涵关联,即可得出答案。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体现了听众的冷漠无情”说错误,本文滕老汉讲的并不是悲惨的故事,听众不听,只是听多了不感兴趣,不能说冷漠无情。故选A。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分析鉴赏能力。C.“主要体现了对滕老汉丢刀的责怪”错误,人们只是对他丢刀感到意外和惊讶。故选C。8.答案:①结构上,小说结尾交代田师傅父亲的身份和遗愿,照应前文田师傅看到刀图时的反应以及田师傅为锻刀伤了眼睛、不收钱等内容,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②主题上,最后交代铸造寒水刀不仅是滕老汉的愿望,也是田师傅父亲的愿望,说明马将军这样的革命先烈的事迹和精神很多人都牢记心底,升华主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结构上,小说结尾部分对前文内容有照应,如田师傅看到刀的图纸时“呀!啊—这刀,这刀!这刀?”,明显是认出了这是“寒水刀”;如这刀打出来十分不易,田师傅说过“折了锻,锻了折,烧几十个红,五斤铁打剩一斤,也许能成”,为了打这刀,田师傅甚至伤了眼睛,但他不要钱。这些都为小说增添了悬念。而结尾的交代,照应了前文这些内容,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②主题上,小说主要写滕老汉对寒水刀的执着,其实是对马将军的敬仰,不愿他的故事被埋没,他从五十岁讲到了八十岁,最后不惜卖牛卖房也要打造寒水刀,都是为了宣传马将军的事迹;而小说结尾写另外一个人也记着这把刀,记着马将军,说明马将军这样的革命先烈的事迹和精神很多人都牢记心底,升华主题。9.答案:①都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本文中因为铸造“寒水刀”,才有后文的一系列故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因为前文的买刀,才有后文用刀杀人的情节。②都有展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本文中滕老汉念念不忘铸造“寒水刀”,展现了他重情重义的性格特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用刀杀人可看出他有仇必报的形象特点。③都有揭示主题的作用。本文中“寒水刀”象征了革命战士保家卫国的情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刀”是反抗的象征,揭示了官逼民反的主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中物象作用的能力。①都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本文中滕老汉执着于寒水刀,请田师傅打刀,后来田师傅因为打刀伤了眼睛,又不要钱,是因为他父亲也记着这把刀,总之,因为铸造“寒水刀”,才有后文的一系列故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从李小二口中得知陆虞侯到了这里,十分愤怒,“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这才有了后文用刀杀人的情节。②都有展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本文中滕老汉非要打造寒水刀,是因为这刀是马将军的,当时马将军把刀给他,结果他为了保命把刀弄丢了,他觉得对不起马将军,这才成了心病,滕老汉念念不忘铸造“寒水刀”,展现了他重情重义的性格特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用刀杀人十分痛快解恨,“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等,可看出他有仇必报的形象特点。③都有揭示主题的作用。本文中“寒水刀”是马将军使用的刀,是用来杀鬼子的,这刀象征了革命战士保家卫国的情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刀”是反抗的象征,林冲被一逼再逼,不得不拿刀反抗,上了梁山,“刀”揭示了官逼民反的主题。10.答案:CFG解析:(原文标点)汝师戒行之僧,所遗手泽,宜恪守,勿俾损坏11.答案:B解析:“木”与“手”词类活用相同,都是名词作状语。12.答案:D解析:“公子的夫人,故友有时来长清拜访他,恳求他回去”说法错误,文中无“公子的夫人有时来长清拜访他”的信息,也没有“故友恳求他回去”的信息。13.答案:(l)河南有位世代乡绅的公子,带着十余骑(家丁),擎着猎鹰去猎兔。马受惊狂奔,(公子)堕马而死。(2)住了几个月,悄悄出门离家,直达长清旧寺。他对众弟子说:“我就是你们的师父。”14.答案:做人要本性坚定,不要被外物迷惑而丧失本性。解析:【参考译文】山东长清县有个和尚,道行高深,洁身自好,八十多岁身体依然很健康。有一天,他一跤摔在地上起不来,庙里的和尚急忙赶上前抢救,老和尚却已去世了。和尚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死去,魂魄飘飘,来到了河南地界。河南有位世代乡绅的公子,带着十余骑(家丁),擎着猎鹰去猎兔。马受惊狂奔,(公子)堕马而死。老和尚的魂魄正好撞上公子的尸身,一下子合为一体,于是公子就慢慢苏醒过来。仆人们围在四周问他怎么样了,公子张开眼睛,说:“我怎么到这地方来了?”众人把他扶回家去。一进门,就见一群扑粉画眉的女子,纷纷过来看视慰问。公子十分惊惧,说:“我是和尚啊,怎么到这儿来了?”家里人以为他是在说胡话,都开导他要他明白过来。老和尚也不申明辩解,只是闭着眼睛,不再说话。家人给他送来米饭他就吃,送来酒肉他就拒绝。夜里独自安息,不受妻妾侍奉。这样过了几天,他忽然想要稍稍走动走动。大家都很高兴。出得房来,刚刚站定,就有许多仆人纷纷走来,送上各类钱粮账册,争着请他清点核算。公子假托新病未愈,精神疲倦,一概推辞。只问:“山东有个长清县,你们知道吗?”大家都回答:“知道。”他又说:“我闷得无聊,想到长清去游览,你们可以马上给我准备行装。”大家说公子伤病刚好,不应远游,他不听劝阻。第二天就出发了。到了长清,只见景物风貌依旧。也不用问路,直接来到寺院。几个徒弟见有贵客到了,拜伏请安,十分恭谨。就问他们:“老方丈到哪里去了?”徒弟答道:“师父不久前已离开人世了。”问坟墓在哪里。徒弟们就引导他前往,只见三尺孤坟,野草还没长满呢。众和尚都不知这位贵客的心思。过了一会,公子吩咐备马打算回去,临行嘱咐众和尚:“你们的师父是一位严守戒律的高僧,他的遗物,应敬慎看守,不使损坏。”众僧连连答应,公子这才离寺而去。回到家里,公子心如死灰,坐如枯木,一切家务都不管。住了几个月,悄悄出门离家,直达长清旧寺。他对众弟子说:“我就是你们的师父。”众弟子怀疑公子胡说,只管相视而笑。他就向弟子们讲述了借尸还魂的始末,又历述生平事迹,全都符合。众弟子这才相信,让他坐在原来的僧榻上,还像过去一样地侍奉他。后来,公子家多次派了车马来,恳求他回去,他看都不看一眼。又过了一年多,公子的夫人派了仆人来到长清,送给他许多财物。他回绝了一切金银绸缎,只受下一件布袍而已。公子的故友有时来到长清,恭敬地去拜访他。见他不妄言笑,心意诚笃,虽然看上去才三十岁光景,却常常说起八十多年间的事情。异史氏说:人一死,魂魄就散了,长清僧能够千里而不散,是他秉性坚定的缘故。我对这个和尚,并不惊异他能死而再生,却惊异他到了繁华靡丽的地方,却能够了却尘缘,避开俗世。如果眼睛一闪,被兰麝熏了心,就会有求死而不得的人了,更何况去做和尚呢!1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语言风格的能力。C.“其中飞鸿一跃冲天”错误,“飞鸿铩羽”指的是羽毛摧落,不能奋飞,喻指自己科考失败;“豪气不减”错误,“将从何处说起?”一句说明作者科场失意,名落孙山,悲从中来,无比低落。16.答案:①表达出作者对主考官贤愚不分、头脑糊涂的痛恨;②表明自己和王如水科场失意的郁愤难平;③作者虽痛恨科举,并写出“憎命文章难恃”的愤激反语,但从“未能免俗”看出,作者依然要为科举而努力的矛盾、无奈心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开头两句“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中“老矣”“颠倒”等词直斥主考官人老昏愦,不能衡文,优劣颠倒,埋没人才,表达了作者对主考官不分贤愚、糊涂昏庸的痛恨;“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病鲤暴鳃,飞鸿铩羽,同吊寒江水”几句写乡试发榜,作者借用卞和抱玉而哭、病鲤暴腮、飞鸿铩羽等典故来写科场失意,“同吊寒江水”表明自己和同乡王如水同病相怜,借此表达出对科场失意的愤懑与不满;“糊眼冬烘鬼梦时,憎命文章难恃”两句写主考官象是眼睛模糊、迂腐而不明事理的冬烘先生,他们哪能识别文章的优劣?难道文章真的能妨碍命运的通达?作者憎恨难以通过科考来改变命运;“未能免俗”意思是自己不能摆脱读书、做举业的生活,因而作者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无奈。17.答案:(1)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2)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3)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18.答案:①却终生实践;②《水浒传》里的“劫富济贫”;③二者有本质的不同解析:第①处,由前文“毛泽东‘学梁山泊好汉’一语,虽说自青年时”以及后文“在实践中,他悟出的道理越来越深,其包含的意义也有所拓展,其中就包括学习梁山泊聚义时的平等精神”可知,此处突出毛泽东一生实践“学梁山泊好汉”,故可填“却终生实践”之类的内容。第②处,由后文“毛泽东在实践中将其升华,转换成发动人民参加革命斗争的另一种形式——‘打土豪,分田地’”“它与‘劫富济贫’这种水浒英雄行为相比有共同性:都是追求平等,都是对付超经济剥削,对付‘不义之财’,对付封建地主阶级”可知,第二段前两句说的是毛泽东将《水浒传》里的“劫富济贫”进行了升华、转换,故此处可填“《水浒传》里的‘劫富济贫’”之类的内容。第③处,由后文“毛泽东自己解说过这种不同:‘劫富济贫’只重视分配关系的改变,‘打土豪,分田地’则重视……”可知,此处突出二者的不同,故可填“二者有本质的不同”之类的内容。19.答案:C解析:文中加粗的“对付”和C项中的“对付”都是“对人对事采取措施、办法”的意思。A项,“对付”是“设法弄到手”的意思。B项,“对付”是“将就”的意思。D项,“对付”是“感情相投合(多用于否定式)”的意思。20.答案:C解析:“非”为动词,意为“不是”,“绝非”的意思是“绝不是”,所以句子中有谓语动词,不能在“绝非”后面加“是”,否则会语意重复。21.答案:①文末的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解释说明“之后世界各国出版的《变形记》封面”的特点。②《变形记》中的破折号起插入作用,补充说明格里高尔的职业。解析:①文末的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由上文“之后世界各国出版的《变形记》封面大多彻底背叛了卡夫卡的立场”可知,破折号后面“变形的人或甲虫堂而皇之成为封面主流,至于门,已然退让”是对“之后世界各国出版的《变形记》封面”的特点的解释说明。②《变形记》中的破折号起插入作用。由介绍格里高尔房间中桌子上的布料祥品,插入说明格里高尔的职业。22.答案:①不能画变形的人或甲虫;②要画出父母、代理人和妹妹;③要在人物身后画出两扇全部开着或关着的门。解析:由“之后世界各国出版的《变形记》封面大多彻底背叛了卡夫卡的立场——变形的人或甲虫堂而皇之成为封面主流”可概括出“不能画变形的人或甲虫”。由“他没有接纳卡夫卡画人物的建议,父母、代理人和妹妹并未出现在《变形记》封面上”可概括出“要画出父母、代理人和妹妹”。由“然而这妥协仍背叛了卡夫卡的意志……‘敞开’了一扇”可概括出“要在人物身后画出两扇全部开着或关着的门”。23.答案:认清自我,活出本色木心曾说:“生命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每个人生来都不是被他人赋予意义的,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