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书《明心宝鉴·天理篇》(原文+译文+解读)_第1页
千古奇书《明心宝鉴·天理篇》(原文+译文+解读)_第2页
千古奇书《明心宝鉴·天理篇》(原文+译文+解读)_第3页
千古奇书《明心宝鉴·天理篇》(原文+译文+解读)_第4页
千古奇书《明心宝鉴·天理篇》(原文+译文+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千古奇书《明心宝鉴·天理篇》(原文+译文+解读)《明心宝鉴》成书于元末明初,由武林(杭州)人范立本编纂。全书分上下二卷,共20篇,包含继善、天理、顺命、孝行等篇章,涉及心性品行、立身处世、齐家治国等方方面面。该书以儒家学说为主,杂糅儒、释、道三教学说,荟萃了明代之前中国先圣前贤有关个人品德修养、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论述精华,主旨是劝善劝学、引导人心。成书后盛行于中国本土,不仅在民间影响甚广,也颇为当政者所重视。此外,该书还流传至西班牙、朝鲜、日本、越南等地,跃升为经典性读物的地位,成为知识分子的正式读物,常被国外思想家、文学家援引至著作中。【原文】孟子曰:“顺天者存,逆天者亡。”【译文】孟子说:“顺应天命的就能生存,违背天命的就会灭亡。”【解读】这里的“天”并非单纯指自然之天,更倾向于一种代表历史规律、社会发展趋势以及道义准则的抽象概念。孟子旨在强调,无论是国家治理还是个人行事,都应遵循规律与道义。顺应,事业易成功;违背,则可能失败。这一观点反映了孟子对社会和人生的洞察,为人们提供了行为准则和价值导向。【原文】《近思录》云:“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译文】《近思录》说:“遵循天理,那么不用刻意去追求利益,自然就没有什么不利的事情。如果放纵人的私欲,那么还没有求得利益,祸害就已经随之而来了。”【解读】“天理”可理解为自然规律、道德准则和社会公序良俗等,是一种符合正义与道德规范的秩序。“人欲”则指的是过度的、不合理的个人欲望,如贪婪、自私、纵欲等。这句话强调了二者的对立性,遵循天理能带来和谐与益处,而放纵人欲会引发问题。道德和利益并非对立,遵循道德规范、按天理行事,长远来看会带来真正的利益,无需刻意追求也会自然获得。反之,只追求个人私欲满足、不顾道德,即便暂时获利,最终也会因违背道德和社会规律而遭致祸害,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和长远价值。这句话为人们提供了行为指导,告诫人们要克制私欲,以天理为行为准则,树立正确价值观,通过遵循道德规范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避免因过度追求私欲而陷入困境。【原文】诸葛武侯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译文】诸葛武侯说:“谋划事情在于人的主观努力,而事情的成功与否还需要看上天的安排(客观条件等因素)。”【解读】这句话强调了人在做事情时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人需要积极地去思考、规划、行动,为实现目标而努力。但同时也认识到,事情的最终结果并不完全由人的主观意愿决定,还会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如时机、环境、运气等,这些因素是人力难以完全掌控的。既鼓励人们要积极进取、勇于谋划和行动,不能因为结果的不确定性而消极对待,又提醒人们不要过于执着和自负,要对不可控的因素保持敬畏之心,以平和、豁达的心态面对事情的成败,无论结果如何,都能坦然接受。对于领导者或决策者来说,意味着在制定战略、规划事务时,要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和力量,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谋划,但也要认识到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意外和变数,要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不能盲目自信,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原文】人愿如此如此,天理未然未然。【译文】人们内心期望事情能这样发展,然而天理(事物的客观规律)却并非必然会如人所愿。【解读】这句话凸显了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规律之间常存落差。人往往依自身期待构想事态走向,但客观规律独立于人意志,不会单纯因主观期望而改变。比如,人们渴望四季温暖如春,可自然规律决定四季更迭。警示人们做事不能仅凭主观意愿,需充分认识并遵循客观规律。忽视规律,仅凭美好愿望行事,易遭受挫折。如农业生产若违背节气规律,难获丰收。提醒人们面对生活与工作,在怀揣美好愿景时,要保持理性,以客观规律为依据,合理规划行动方案,灵活调整策略,避免不切实际的幻想,让主观愿望契合客观实际。【原文】康节邵先生曰:“天听寂无音,苍苍何处寻?非高亦非远,都只在人心。”【译文】邵康节先生说:“上天的旨意寂静无声,那苍茫青天要到何处找寻它的踪迹?它既不在高远之处,其实都只存于人心之中。”【解读】传统观念常将“天”视为超越尘世、遥不可及的神秘力量。但邵康节在此指出,追寻“天”的意志,不应向高远渺茫之处探求,颠覆了常规的外在追寻方向。这句话强调“天”的意志与人心紧密相连,将“天”的概念内化于人心。这里的“人心”并非简单个人欲念,而是指人内在的道德感、良知及对事物本质规律的体悟。意即人可通过内省,发掘内心的道德与智慧,领悟类似“天意”的准则,借此指引行为。在哲学层面,这句话融合了天人合一思想,消弭天与人的隔阂。在道德层面,鼓励人们反躬自省,依靠内心道德自律,而非依赖外在监督,去践行符合天道的行为,实现自我提升与和谐发展。【原文】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译文】人心中产生一个念头,天地都能完全知晓。如果善举和恶行都没有相应的报应,那么天地乾坤必然是存在偏私的。【解读】古人认为天地是有灵且能洞察一切的,人心中的每一个想法,无论善恶,都逃不过天地的“眼睛”。这其实是在利用人们对天地的敬畏之心,来约束人的思想和行为,提醒人们不要有侥幸心理,要时刻保持正念。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对因果报应的坚定信仰,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一种必然的规律。如果这种规律不存在,善得不到褒奖,恶不受惩罚,那么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就似乎是不公平、有偏私的,这与人们对公平正义的基本认知相违背。【原文】玄帝垂训:“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译文】玄帝训诫说:“人们在私下里说的话,上天听起来就像雷声一样清晰。在暗地里做了亏心事,神灵的眼睛就像闪电一样能看得清清楚楚。”【解读】这句话旨在告诫人们,不要以为自己在私下里的言语和行为就可以不受监督。无论多么隐秘的话语和举动,都逃不过上天和神灵的洞察,以此来约束人们的言行,提醒人们时刻保持自律,不能因为无人看见就放纵自己。通过强调上天和神灵的明察秋毫,强化了道德规范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它让人们相信,任何违背道德良心的行为都将无所遁形,会受到神灵的审视和惩罚,从而促使人们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不敢轻易做坏事。这句话在心理上给人一种敬畏感,使人们在产生不良念头或想要做出不当行为时,会有所顾忌,担心受到神灵的惩罚,进而起到自我约束和自我警醒的作用,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和道德秩序。【原文】《忠孝略》曰:“欺人必自欺其心,欺其心必自欺其天。心其可欺乎?”【译文】《忠孝略》说:“欺骗他人必定会欺骗自己的内心,欺骗自己的内心必定是欺骗上天。人心难道是可以欺骗的吗?”【解读】这句话指出欺骗他人从根本上是在欺骗自己的内心。因为当人做出欺骗行为时,内心的良知和道德感是知晓这一行为的不当的,只是选择了压抑或忽视这种感受,所以本质上是对自己内心真实认知的背叛。古人观念中,“天”代表着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和正义力量。认为欺骗内心就是违背了上天所代表的正义和道德规范,是对“天”的不敬和冒犯,会受到上天的惩罚,这体现了对超越人类自身力量的一种敬畏。以反问的形式强调人心不可欺,促使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内心。提醒人们要遵循内心的道德底线,保持真诚和正直,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去做违背良心的事,否则最终伤害的是自己的道德良知,破坏的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原文】人可欺,天不可欺。人可瞒,天不可瞒。【译文】人或许能够被欺骗,上天却无法被欺哄;人或许能够被隐瞒,上天却无法被蒙蔽。【解读】这句话传达出对“天”的敬畏,“天”代表着更高的道德准则、正义力量。它警示人们,即便能在人前伪装或蒙骗他人,也无法逃过“天”的审视,意在让人们出于对“天”的敬畏,自觉遵循道德规范,不做亏心事。蕴含着因果报应思想,暗示违背道德的欺瞒行为虽可能一时得逞,但从长远看,会因违背天理而遭受后果。就像一些人靠欺骗获取利益,或许短期未被人发现,可最终往往会因各种原因自食恶果,以此告诫人们莫存侥幸心理。提醒人们无论何时都要保持内心的正直,因为内心的良知就如同“天”一般,见证着自己的行为。这促使人们时常自我反思,不做违背良心的事,做到问心无愧。【原文】世人要瞒人,分明把心欺。欺心即欺天,莫道天不知。天在屋檐头,须有听得时。你道不听得,古今放过谁?【译文】世上的人想要欺瞒他人,其实分明是在欺骗自己的内心。欺骗自己的内心就是欺骗上天,不要以为上天不知道。上天就像在屋檐边,总会有听到的时候。你若说上天听不到,从古到今,上天又放过了谁呢?【解读】这句话指出人企图瞒骗他人,实则是在蒙蔽自己的良知。这种行为不仅违背内心道德准则,还将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突出欺骗行为的根源在于自我内心的扭曲。将“欺心”等同于“欺天”,借助人们对“天”这一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强化道德约束。表明无论欺瞒行为多么隐蔽,“天”都能洞察,且最终会给予相应的报应,体现了朴素的因果报应思想。以反问“古今放过谁”强调,任何人的恶行都无法逃脱制裁,以此劝诫世人,不要心存侥幸,应时刻保持诚实善良,坚守道德底线,否则必将自食恶果。【原文】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举意我先知。劝君莫作亏心事,古往今来放过谁?【译文】清澈高远的青天是不可欺骗的,你还没有动什么念头我就已经预先知道了。劝你不要做违背良心的事情,从古到今有谁做了亏心事能被放过呢?【解读】“湛湛青天”代表着一种公正、无私且具有强大力量的存在,象征着天理和正义,人们不能对其有丝毫的欺骗和亵渎,凸显出古人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认为上天能洞察一切。“未曾举意我先知”强调了人的一切想法和意图在上天面前都是透明的,没有任何秘密可言。这是在警告人们不要有任何邪念和不良企图,因为这些都逃不过上天的眼睛。“劝君莫作亏心事,古往今来放过谁”直接点明主旨,以一种严厉而又诚恳的态度劝人要坚守道德底线,不要做亏心事。从古至今的经验表明,任何做了坏事的人最终都难以逃脱应有的惩罚,体现了对因果报应的坚信,旨在引导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保持善良和正直。【原文】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译文】善良的人可能会被他人欺负,但上天不会辜负他的善良,会给予他应有的回报或庇佑;作恶的人虽然可能让别人害怕,但上天不会畏惧他的恶行,终究会对他的所作所为进行惩处。【解读】这句话是对善良品质的肯定和鼓励,让人们明白即使在现实中善良可能会遭遇不公和委屈,但从长远看,善良是有价值的,会得到上天的眷顾,以此激励人们坚持善良。对作恶之人形成一种警示,告诉他们不要以为凭借自身的恶行和权势就能肆意妄为,逃脱制裁,上天会主持公道,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反映了人们对正义的信仰和对因果报应的期待,当人们在生活中看到善良受欺、恶行得逞的现象时,以此来安慰自己和他人,相信正义或许会迟到,但不会缺席,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力量,维护内心的道德秩序和对世界的美好信念。【原文】人心恶,天不错。【译文】当人内心怀有恶意,做出不良行为时,上天(这里可理解为事物的客观规律、正义的力量)不会出错,总会给予相应的结果。即恶行终将得到应有的惩处,正义不会缺席。【解读】这句话蕴含着朴素的道德因果观念,强调人的恶行与后果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即便在现实中,某些恶行可能暂时未受到明显惩罚,但从长远看,依循天理或事物发展规律,作恶者终难逃脱制裁。它反映了人们对正义的坚定信念。生活中,目睹不公与恶意时,人们常感无奈,此说法则给予心理慰藉,坚信正义以某种方式存在并发挥作用,不会因一时乱象而缺失。这句话对人行为有约束作用。提醒人们莫因一时私欲起恶念、做坏事,无论多隐蔽,都可能面临后果,从而促使人们自我约束,坚守道德底线。【原文】皇天不负道心人,皇天不负孝心人,皇天不负好心人,皇天不负善心人。【译文】上天不会辜负秉持着坚定求道之心的人,上天不会辜负怀有诚挚孝心的人,上天不会辜负善良、乐于助人的人,上天不会辜负拥有慈悲善良心地的人。【解读】这句话表达的核心思想是,只要人具备美好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就会得到上天的眷顾与回报。“道心”强调对真理、正道的不懈追求;“孝心”突出对父母长辈的敬爱与奉养;“好心”“善心”都指向对他人怀有仁爱、关怀,愿意给予帮助的美好心性。它鼓励人们坚守道德准则,秉持积极的人生态度与高尚的品德,相信最终会收获好的结果,体现了一种劝人向善,对因果循环、德福一致的朴素信仰。【原文】《益智书》云:“恶错若满,天必戮之。”【译文】《益智书》里讲:“如果一个人作恶和犯错到了极点,上天一定会降罪惩罚他。”【解读】此句借助“上天”这一权威意象,强化话语分量,向世人传递道德训诫。蕴含因果报应观念,认为恶行、过错不断累积,突破限度就会遭受上天惩罚。这是在警示人们约束自身行为,莫要肆意作恶犯错,在道德层面为人们树立行为准则。【原文】庄子曰:“若人作不善得显名者,人不害,天必诛之。”【译文】庄子说:“如果有人做坏事却获得了显赫名声,即便人没有去惩罚他,上天也一定会诛杀他。”【解读】这句话体现对道德正义的坚守,认为违背道德行事即便能获一时名利,也逃不过最终制裁。“人不害,天必诛之”借助“天”的力量,强调正义终将伸张,有一种超越人力的必然规律在维护道德平衡。虽庄子思想多逍遥出世,但此句反映他对世间道德的关注,从侧面揭示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判,违背道德而得显名是对正常价值秩序的破坏,应受惩处。为人们敲响道德警钟,提醒不能因追逐名利而不择手段,在社会层面营造重视道德的氛围,促使个体反思行为,塑造良好价值观。【原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译文】种下瓜种就会收获瓜,种下豆种就会收获豆。天道像一张广阔的大网,虽然网眼稀疏,但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坏人。【解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基于农业生产经验的智慧提炼,反映因果规律。在生活中,它意味着付出怎样的行为,就会收获相应结果,鼓励人们积极作为,重视自身行为的选择。“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强调正义具有必然性。“天网”可理解为自然规律、社会法则或冥冥中的正义力量,说明作恶之人即便一时逃脱,最终也难以遁形,彰显对正义的坚定信念。二者结合,传达出一种道德劝诫与正义信念。提醒人们秉持善念、坚守正道,否则会自食恶果,无论何时何地,正义都不会缺席,对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维护都有重要指导意义。【原文】深耕浅种,尚有天灾;利己损人,岂无果报?【译文】即便农民精心深耕土地、细心浅播种子,仍可能遭遇天灾导致收成受损;那么那些只为自己利益而损害他人的人,又怎么会没有因果报应呢?【解读】前半句以农耕中人力难敌天灾为例,说明即便人们尽心尽力,也会因不可控因素面临困境。后半句借此类比,指出比起天灾这种不可控力,主动“利己损人”的行为,更必然会承受后果,强调人为之恶必有报应。这句话传递劝人向善的理念,告诫人们不能为了个人私利去伤害他人,引导人们秉持公正善良的价值观,约束自身行为,营造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原文】子曰:“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译文】孔子说:“如果得罪了上天,就没有地方可以祈祷了。”【解读】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天”的敬畏以及对道德和正义的重视,他认为“天”代表着一种超越人类的、具有绝对权威的力量,它主宰着世间的一切,维护着道德秩序。如果一个人违背了道德准则,做出了错误的行为,也就是“获罪于天”,那么即使通过祈祷等方式也无法得到宽恕和救赎。这是在强调人们要遵循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否则将受到上天的惩罚,也表达了一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