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101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北京市第101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北京市第101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北京市第101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北京市第101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101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阅读下列问题,完成15题。(共10分)1.下列词语读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A.脂肪(zhǐ)巨擘(bò)震憾得鱼忘筌B.庇佑(bì)岑寂(cén)拮据赍志而殁C.付梓(zǐ)桎梏(gù)圭臬锱铢必较D.讥诮(qiào)绸缪(móu)噩梦陈词滥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字形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题中A项,脂肪(zhī);震撼。2.下列诗句中的词语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催短景:景,景致霜雪霁:霁,雪停止B.诚既勇:诚,诚实心不惩:惩,惩罚C.将进酒:将,请恣欢谑:谑,玩笑D.东南坼:坼,分裂皆列土:列,排列【答案】C3.下列各句对诗人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1)他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影响最为深远的诗人,其诗富有浓郁地域色彩。(2)他是中国诗歌史上山水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诗被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3)他的五言咏怀组诗隐晦曲折,意旨深远,这一类型的诗歌是黑暗政治下用诗歌进行抗争的新形式。(4)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反映现实生活,内容博大精深,风格沉郁顿挫。(5)他被余光中用现代诗反复“寻觅”,是“被霍霍的飞碟接到传说里的诗人”。A.屈原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B.屈原王维阮籍杜甫李白C.陶渊明王维鲍照杜甫李贺D.屈原陶渊明阮籍李白白居易【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此题注意诗人诗歌风格的描述。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施耐庵是元末明初小说家,他撰写的小说《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小说。B.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与美国小说家欧·亨利、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C.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他的小说《边城》是一支湘西生活的牧歌,反映了“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D.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是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他的代表作品有《群山淡景》(或译为《远山淡影》)《长日将尽》《被掩埋的巨人》等。【答案】B5.下列对诗歌的评价与诗歌类型对应正确的一项是(1)它的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内容多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2)它深受民歌的影响,疏朗明白,不尚雕琢,在慷慨情怀的基础上具有清新刚健的风貌。(3)鲁迅评价它的代表作:“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4)它所阐发的“诗言志”“美刺”“比兴”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对后世影响很大。(5)它被誉为“五言之冠冕”:“惊心动魄,一字千金”。A.汉末五言诗诗经楚辞汉乐府建安诗歌B.楚辞古诗十九首建安诗歌诗经汉乐府C.诗经楚辞汉乐府建安诗歌古诗十九首D.汉乐府建安诗歌楚辞诗经古诗十九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此题注意诗歌流派和诗歌的风格特征。二、默写诗句,完成612题。6.(1)杜甫《蜀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祠堂景色,以乐景写哀情。(2)书愤》中,诗人用典明志,抒发了大志落空、壮志未酬的愤懑与悲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李白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一吐长安三年的郁结之气,表达对权贵的蔑视。(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将抽象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4)读到屈原《国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时,我们仿佛看到了楚国将士披坚执锐的雄姿和战车交错、短兵相接的激战情景。(5)古诗词中,“芳草”、“斜阳”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范仲淹的《苏幕遮》“_____,_____”两句,就是借“芳草”、“斜阳”来表达诗人的乡思离情。(6)辛弃疾的《菩萨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用屈原《楚辞•湘夫人》中的“目眇眇兮愁予”句,抒发了一怀愁绪,最后听闻鹧鸪的啼声,使他愁上加愁。【答案】(1).(1)映阶碧草自春色,(2).隔叶黄鹂空好音(3).(2)塞上长城空自许,(4).镜中衰鬓已先斑;(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6).使我不得开心颜(7).(3)问君能有几多愁?(8).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9).(4)吴戈兮被犀甲,(10).车错毂兮短兵接(11).(5)芳草无情,(12).更在斜阳外(13).(6)正愁余(予),(14).山深闻鹧鸪【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根据提示选准句子,同时注意“鬓”“斑”“犀”“毂”“鹧鸪”的写法。三、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材料一:唐诗的语言事实上,唐诗给人们留下的一般印象,不但比它以前的历代诗歌容易理解和感受,而且比它以后的宋、元、明、清的诗歌也更容易理解和感受,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注意吗?历史上也有不少作家们简单地理解了这一特点,以为只要文字浅显明白就行了,其结果浅显明白固然达到了,而语言的丰富性和形象性则往往显得不够。而唐诗语言的特点,正在于不仅仅是浅出,而乃是“深入浅出”。这中间的相互关系,其实正因其“深入”,所以才得以“浅出”,因此不仅是晓畅,而且是丰富;不仅是易懂,而且是意味深长。这里的“丰富”和“深入”也仍然指的是艺术的精湛。历史上也有过这样的一些作品,形象的感染力很强,而思维的概括性却很弱,例如一些艺术感很浓而艰深费解的诗篇。这些诗篇所含有的思想性也许较强,也许较弱,总之,语言表现上都是朦胧的,具体的如李贺的某些作品。这也就是说深入而不浅出。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而艺术的主要特征就是富于形象;诗歌语言能不能够深入形象的领域,事实上关系着诗歌能否充分地占领它的艺术领域。但是语言首先又是要建筑在概念基础上的,这也就要求深入浅出的高度统一。诗歌语言为了适应这个要求,因此形成它自己特殊的语言形式:一种富于灵活性、旋律性的语言,以便于丰富的想象与清醒的理性,直觉的感性与明晰的概念之间的反复辩证交织;一种仿佛带有立体感的语言,明朗不尽,而不是简单明了。也正是这内在的要求,才形成它外部完整统一而有节奏感的形式。诗歌的节奏形式并不是外加的装饰品,也不是仅仅为了易于背诵这样一种简单的目的。唐诗出现在社会发展与诗歌语言发展都是古代历史上最好的时刻,这正是一个春风得意开花结果的季节。它超过了以前,也超过了以后的一段时期,我们今天来回顾一下这段历史事实,将是有益的。隋唐的统一,南北文风的交流,是唐诗语言成熟的社会条件,这首先就表现在诗歌形式的进一步成熟,七言诗开始进入了全新的局面。五言乃是介于四言与七言之间的形式。五言、七言相得益彰,共领了此后的诗坛,也便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唐诗的高潮。七言与五言比较起来,是一种更显得俚俗而易于上口的诗歌节奏,这是因为五言的上半行还具有四言的节奏性质,所以就更文雅些、持重些。而七言的彻底性正是语言的一种进一步解放,诗歌形式的真正意义,本来是一种语言的解放,它的规律性、统一性、节奏性,乃是属于一种掌握法则后的真正自由。而这个法则又是建立在日常语言的现实基础上的。从《楚辞》开始的全新的语言的诗化,到此才达于成熟的高潮。它的明快流畅,也正是它的彻底性的实现;于是一切都显得那么新鲜活泼。这成熟的过程,自然也还有社会原因。六朝时代是弥漫着贵族气息的,我们只要回顾一下门阀全盛的东晋,所保存下来的玄言诗,多数正是文雅的四言;也可想见更接近于生活口语的七言,在当时的诗坛上是难得立足的。等到隋唐统一,基本上结束了门阀制度,才彻底地改变了面貌。但是东晋之后,门阀势力却已在逐渐削弱,鲍照之后,七言诗事实上也在一点一滴地发展着,特别在北朝民歌中,情况更远胜于南朝,这些都是文学史上大家所熟悉的,这里就不详加叙述了。七言诗在这南北文风交流的高潮上,就如一个翻江倒海的弄潮儿,成了天之骄子。北朝作家温子昇的《捣衣诗》,所谓“蠮螉塞边逢候雁,鸳鸯楼上望天狼”,前人评之为“直是唐人”,这便是南北文风交流的先声。而南朝作家则从学写七言的《燕歌行》开始,“妙尽关塞之状”,也为唐代的边塞诗打下了基础。诗歌语言到此,便真正进入了“深入浅出”的天地,像“弯弯月出挂城头”,“北斗七星横夜半”,“楼前相望不相知”,“一贵一贱交情见”,这么接近于生活口语而又如此形象的语言,便是唐诗语言上最不可及之处。唐诗语言是高度诗化的,又是日常生活的;这种语言的更深的基础,则是唐人的现实生活。唐代从分裂中获得统一,又摆脱了六朝门阀势力的残余,使得唐帝国如日中天,走上古代封建社会的高峰,一种生活的信念,高瞻远瞩的气概,青春的旋律,少年人的精神,朝气蓬勃地展现在眼前。所谓“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丰富而健康的生活气息,反映着时代的生活本身就近于诗。扬州时有下江兵,兰陵镇前吹笛声。夜火人归富春郭,秋风鹤唳石头城。(王维《同崔傅答贤弟》)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王维《少年行》)这些生活的画面,只能是唐人的,这种诗歌的语言,也只能是唐代的。如果说先秦时代曾经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唐代便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音乐、舞蹈、绘画、雕刻、书法,无一不在向顶峰发展,以不同的表现形式鼓舞着生活;这就必然带来了对于新鲜事物的敏感,丰富了生活中的想象的飞翔。唐诗的语言不过是唐代文化生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它是诗的,也是生活的;其不同于一般的语言,只是它更为深入于形象的领域。语言的诗化,正如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它的语法,一是它的词汇。以前者为基础的如五七言形式的成熟,虚字可以省略,新鲜的表现手法等等,使得语句更精练、更自然、更解放。而后者则是它的丰富的语汇,这些语汇是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基于生活而形成的。一个诗人写一首诗,很少都同时由他自己来创作诗的形式、诗的语法、诗的词汇等。而是基于前人以及他自己在这方面所累积的无数成果而创作的。杰出的诗人之不同于一般人,往往在于他更善于吸取累积的成果而进一步加以创造性的运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首成熟的诗歌,都可以说既是个人的又是集体的收获。而词汇的累积,则更非一朝一夕之事。所谓诗的词汇,并非在生活的词汇外另外有什么词汇。那种词汇也是偶然有的,则近于典故的性质(当然也不完全同于典故),如金波之为月光,银海之为雪景,芙蓉之为羽帐,玉箸之为眼泪等等,写诗时虽可以适当地用这些,究竟主要不能依靠这些;正如写诗主要不能依靠典故一样。诗歌中的形象最好是直接从事物本身得来,所以《诗品·序》说:“‘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唯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这至少说明了最平常的真理。而诗坛的普遍繁荣,正是要建立在这最平常的真理之上的,可是一般生活语言中的词汇怎样能成为富于诗意的词汇呢?这仍然是与实际的生活分不开的。1963年11月4日(节选自林庚《唐诗综论》)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诗比后世诗歌水平更高,唐诗既语言浅白,又富于形象性和丰富性。B.李贺的某些诗艺术感很浓,思想性较强,语言朦胧,但仍可算作“深入浅出”。C.诗歌语言要富于灵活性和旋律性,这是为诗歌内在的理性表达服务的。D.唐代是文化与艺术的高峰,生活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给诗歌创作者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力。8.根据材料一,关于七言和五言的表述,概括得不准确的一项是A.五言诗歌和七言诗歌是唐诗高峰期的主要表现形式。B.七言比五言更文雅和持重。C.北朝民歌中的七言诗比南朝民歌的七言诗多。D.七言诗形式上的成熟与南北文风交流有着密切的关系。【答案】7.B8.B【解析】7.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B项,原文“具体的如李贺的某些作品。这也就是说深入而不浅出”。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8.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阐释的细微差别,题中B项,原文“这是因为五言的上半行还具有四言的节奏性质,所以就更文雅些、持重些”。材料二: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既不能舍弃语言,又不应被概念和逻辑性所局限,这就要有特殊的处理办法,诗歌因此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最起码的一点,在形式上,诗歌要分行。古典诗歌过去是可以不必分行的,那是因为古典诗歌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节奏性,不分行也等于分了行。分行也好,节奏也好,都是为了有利于摆脱散文与生俱来的逻辑性和连续性,使语言中感性的因素得以自由地浮现出来,这也就是诗歌语言的飞跃性。节奏是富于跳跃感的,它有利于诗歌语言的飞跃,从日常的语言中萌发出特殊的语言,捕捉到我们日常语言中所难以捕捉到的新鲜感受。唐诗在诗歌语言上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那些为语法而有的虚字都可以省略,因为这些虚字都没有什么实感,省略了就更有利于飞跃。古典诗歌的语言越是具有这一特征,也就离开散文越远,这也就是“诗化”的过程。诗化而自然天成,一点也不别扭,这标志着古典诗歌语言的真正成熟。诗的语言因此才更灵活、更有弹性,一瞬间便能捕捉住新鲜的印象。古人谈画竹,“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作诗也是如此,“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感受是瞬息万变的,诗的语言也必须具备这种飞跃性。这是诗歌语言的能力问题,有了这种能力,才有表现的自由。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捕捉到新鲜的感受,完成艺术上的充分表现。现在再回头来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中的“见”字,一本又作“望”,那么究竟哪个好呢?当然是“见”字好。因为“望”是连续地做了两件事,采菊与望山,而“见”是从东篱采菊直接飞跃到南山,从隐居的局部生活中飞跃到归隐的终身行止,其所以“悠然”,不正是无愧于平生吗?南山是陶渊明生活中朝夕与共的,看一眼不过是家常便饭,但今天的南山是不待看而来了,倏然映入眼帘,不期然地面对面,仿佛如同初次的相会,因而别有天地。这便是语言的飞跃所带给人的新鲜印象与无尽的言说。古诗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省试湘灵鼓瑟》)山本来就在那里,本来也是青的。但似乎在曲声完了时,这山峰才宛然在目,让人觉得格外地那么青。这青不是多染几笔颜色所能有的。从“曲终”到“数峰青”这种从听觉飞跃到视觉的例子也很多: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柳宗元《渔翁》)山水本来就是绿的,不“欸乃”也是绿的,但在这“欸乃一声”中,这绿色就仿佛是第一次在我们的感觉中出现,绿得不同寻常。又如: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四周都沉浸在音乐声中,忽然琵琶声收了,这才发现一轮明月正在波心荡漾,这时候的印象乃是最新鲜的。生活中的感觉是日常的、习惯性的,艺术则使人又恢复了新鲜的感受。而就艺术来说,它本来就是要唤起新鲜的感受。这种感受是生命的原始力量,而在日常生活中,它往往被习惯所淹没了。因为生活中一切都是照例的,不用去深想,也留不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感觉也就渐渐僵化、迟钝起来。例如我们经常往来于未名湖畔,其实往往是视而不见。我们都有这个经验,如果因久病住院,一旦病愈,带着一片生机走出医院时,看到眼前的一草一木就都会感到特别新鲜。因为使人感觉迟钝的习惯性被割断了一段,就又恢复了原有的敏感。这敏感正是艺术的素质。谢灵运“卧疴对空林”之后乃出现了“池塘生春草”那样“清水出芙蓉”一般的天然名句,其所以鲜明夺目,就因为它生意盎然。因此,艺术并不是生活的装饰品,而是生命的醒觉;艺术语言并不是为了更雅致,而是为了更原始,仿佛那语言第一次的诞生。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力量。物质文明越发达,我们也就越需要这种精神上的原始力量,否则,我们就有可能成为自己所创造的物质的俘虏。诗的语言既然有飞跃性,也就自然趋于精炼。应该说,精炼是语言的一般要求,散文,甚至论文也都要求精炼,但诗歌因为是一种富于飞跃性的特殊语言,就更为明显。这种精炼不能理解为是越少越好,越简单越好,李后主的《浪淘沙》有一句诗:别时容易见时难。有人说是抄了《颜氏家训》中的一句话:别易会难,古今所重。是不是抄的呢?我想不是的,既然“古今所重”,人同此心,那么又何劳抄袭呢?但这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一个是“别易会难”,一个是“别时容易见时难”,从概念上说几乎全同;从艺术上说则有天渊之别。前者只是说明,而后者乃成为千古名句。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就是从概念说是有尽的,都不过是“别易会难”。而作为艺术的表现则后者的感受显然要丰富得多,印象要深刻得多,这也就是意无穷了。意无穷因此也就是诗的语言的飞跃性突破了一般概念的局限而翱翔于感性交织的天地。“别时容易见时难”比“别易会难”只多了三个字,而所得的却是更多,这不正是精炼的更为合理的解释吗?我过去曾写过一篇小文《说水分》,“水分”可以有两种解释:一般说到文章里水分太多,是指空话、滥调太多,因此淡而无味。我所想说的“水分”乃是指水是生命的海洋,任何生命都离不开水分。《红楼梦》中说贾母把鸳鸯调理得像个“水葱”似的人儿。干葱当然不行,光是葱也不行,这里的玲珑传神之处正在于那水分带来了鲜明的生意。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有两句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也有人认为是抄的,说是抄了李嘉祐的“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是否抄的姑且不论,反正王维的这两句要高明得多。这两句多了“漠漠”和“阴阴”四个字,为什么就会好呢?水田当然是“漠漠”的,夏木当然是“阴阴”的,这不是多了一点废话吗?其实不然。因为“水田飞白鹭”与“夏木啭黄鹂”是平行地写了两个景致,黄鹂在树上叫黄鹂的,白鹭在水田上飞白鹭的,各不相干,这里并没有飞跃的力量。多了“漠漠”和“阴阴”,就把它们连成了一片。阴阴让夏木有了一片浓阴之感,漠漠使水田蒙上了一片渺茫的色调,岸上的一片浓阴与水田的一片渺茫起着画面上烘托的作用,这就是情景中水分的作用。从浓阴的深处到渺茫的水田,到鲜明的白鹭,越发衬托出白鹭之白与茫茫中飞动的形象,使得整个气氛鲜明活跃,潜在的感性因素如鱼得水地浮现出来,这才不是干巴巴的,而李嘉祐的“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则难免有些干巴,因为它缺少那应有的水分。1984年12月(节选自林庚《唐诗综论》)9.关于诗歌语言的飞跃性,表述不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A.诗的语言因为具有飞跃性才更灵活、更有弹性。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具有飞跃性。C.“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视觉到听觉的飞跃。D.“水田飞白鹭”与“夏木啭黄鹂”诗句里面没有飞跃的力量。10.根据材料一、二,分条概述唐诗语言的特点。【答案】9.C10.(1)深入浅出:深入:诗歌语言建立在日常语言的现实基础上,有对生活的哲思(思维的概括性强,有清醒的理性)浅出:明快晓畅、易懂、俚俗易于上口(2)高度诗化:有丰富的语汇、语汇的组合形式更为灵活、更有飞跃性(更有弹性)富于形象感,带给人新鲜活泼的感受,表达更为精炼。(3)形式上:富于旋律性、有节奏感。【解析】9.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阐释的细微差别,题中C项,原文“这种从听觉飞跃到视觉的例子也很多”,可见“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从听觉飞跃到视觉”。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10.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此题注意根据材料中的重点句子“而唐诗语言的特点,正在于不仅仅是浅出,而乃是‘深入浅出’”概括第一点;根据“唐诗语言是高度诗化的,又是日常生活的;这种语言的更深的基础,则是唐人的现实生活”“语言的诗化,正如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它的语法,一是它的词汇”概括第二点;根据“古典诗歌过去是可以不必分行的,那是因为古典诗歌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节奏性”“意无穷因此也就是诗的语言的飞跃性突破了一般概念的局限而翱翔于感性交织的天地”概括第三点。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高适者,渤海蓚人也。少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给。其性傲于权贵,窥察洞明。及冠,始留意诗什,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喜为好诗者称诵。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适拂袖而去,客游河右。河西节度哥舒翰[1]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会禄山之乱,征于翰讨禄山,拜适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仍佐翰守南阳。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乎?且南阳之帅各皆持节,宁有是战而能必拔哉?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玄宗深纳之,后禄山兵恙果弗及,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至德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以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平江淮之乱。兵罢,宰相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吏制繁冗,百姓劳敝,适论之曰:“蜀地位在邈远,垂于险绝,以国家言之,不足以厄其势。奈何以险阻弹丸之地,而困全蜀太平之人哉?”疏奏不纳。后梓州副使段子璋反,以兵攻东川节度使李奂,适率州兵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于璋,斩之。玄宗感其洞明,以黄门侍郎严武代之还,用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适止轻车诣任,食邑皆封还。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选自《旧唐书•高适传》)注:哥舒翰,唐代名将。1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客于梁、宋(客居)张九皋深奇之(以……为奇)B.薄于文雅(轻视)会禄山之乱(恰逢)C.短于上前(说坏话)不足以厄其势(遏制)D.而困全蜀太平之人哉(受困)食邑皆封还(封存)1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适拂袖而去小学而大遗B.征于翰讨禄山青,取之于蓝C.以气质自高能以精诚致魂魄D.适因陈江东利害我欲因之梦吴越13.翻译文中划线句(1)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2)宁有是战而能必拔哉?14.断句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15.阅读全文,概括能体现高适“窥察洞明”的三件事。【答案】11.D12.C13.(1)玄宗嘉奖了高适,不久升他做侍御史.(2)难道有像这样打仗,却必然能取得胜利的吗?14.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15.(1)安史之乱时,高适特意拜见玄宗,分析战争形势,并建议皇上到四川避难,后果然安史之乱未波及蜀地;(2)当初,玄宗把各位王子分封到各地,高适强烈劝谏,认为不可,后果永王叛乱。肃宗召见高适商量对策,高适又陈述江东利害,认为永王必败,后果如此。(3)高适做蜀州刺史时,对玄宗时代就设置多个节度使的现象表示反对,认为蜀地偏远,不足以遏制敌人的势力,设置多个节度使还让百姓疲敝,后果梓州副使段子璋反。【解析】1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D项,困:受到困扰。1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题中,A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B项,介词,被/介词,比;C项,介词,凭借;D项,副词,趁机/副词,顺着、沿袭。1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嘉:嘉奖;寻:不久;迁:升迁;是:这样;宁:难道;拔:胜利。14.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此题“已而”表时间推移,前面断开;“入朝”“盛称”两个动词,中间断开。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15.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此题要求概括反应传主“窥察洞明”的事件,注意根据表时间、事件的词语“会禄山之乱”“至德二年”“蜀中乱”和事件“玄宗深纳之”“后禄山兵恙果弗及”“适切谏不可”“永王必败”“后梓州副使段子璋反”概括。参考译文:高适,是渤海郡蓚县人。小时候家里贫困,客居梁、宋,以乞讨为生。他对待权贵有傲骨,观察事物有先见之明。等到二十岁时才关注诗歌,凭借气质自我欣赏,每吟诵一篇,喜欢被爱好诗歌的人传诵。宋州刺史张九皋对他的才能十分惊奇,推荐他到有道科。当时右丞相李林甫独揽大权,对文辞十分轻视,只用对待举子的礼节对待他,高适拂袖而去,游历于河西。河西节度史哥舒翰见了高适觉得他很与众不同,于是上表推荐他做左骁卫兵曹,充当自己府上的掌书记,又跟着哥舒翰上朝,哥舒翰在皇帝面前极力称赞他,不久高适又离哥舒翰而去。恰逢安禄山叛乱,高适被哥舒翰征召去讨伐禄山,拜高适做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仍旧辅佐哥舒翰守南阳。等到哥舒翰兵败,高适从骆谷向西奔驰,谒见玄宗,于是陈述哥舒翰兵败的原因说:“监军李大宜不关心军卒,军卒吃粮仓中的米饭尚且还不够,想让他们奋勇征战,怎么可能?况且南阳的各路首领都各持权力,难道有像这样打仗,却必然能取得胜利的吗?陛下趁此机会向西迁入蜀中,躲避歹毒之人,不算是羞耻之事。”玄宗完全接受了他的意见。后来安禄山的兵灾果然没有触及到蜀中。玄宗嘉奖他,不久升他做侍御史。至德二年,永王璘在江东起兵,想要占据扬州。当初,玄宗把诸王分封到各地,高适强烈劝谏,认为不可。等到永王叛乱,肃宗听闻他的意见颇有见地,于是召见他谋划这件事。高适趁机陈述江东利害,称永王必败。肃宗认为他的回答很与众不同,让高适兼任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来平定江淮叛乱。平叛后,宰相李辅国憎恨高适敢于直言,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于是被贬为太子少詹事。不久,蜀中动乱,他离京做蜀州刺史,剑南自从玄宗还京后,在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官吏制度繁琐庞杂,百姓劳累疲敝,高适论及这种情况时说:“蜀地位置偏远,靠近险要之地,从国家角度说,不可以用它来遏制敌人的势力。为什么要用很险要的弹丸之地,来使整个蜀地的太平百姓受到困扰呢?”最终他的奏疏未被采纳。后来梓州副使段子璋造反,派兵攻打东川节度使李奂,高适率领本州兵马跟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打于璋,并斩杀他。玄宗认为他洞察事物十分准确,用黄门侍郎严武代替他,让高适回京做刑部侍郎,后转做散骑常侍,加封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封给食邑七百户。高适只乘坐一辆马车到任,食邑都封存归还。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谥号曰忠。五、古诗阅读与微写作,完成小题。16.下列诗句所描写的景色,依一年时序的先后,排列正确的一项是甲: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乙: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丙: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丁:水际轻烟,沙边微雨。荷花芳草垂杨渡。A.甲乙丙丁B.甲丙乙丁C.丙丁甲乙D.丙丁乙甲【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注意诗句中反应季节的“琼枝”“白露”“桃花”“荷花芳草”等意象。17.按照时序先后,写出四句写景的古诗句。(不得与本试卷所引诗句重复)春:夏:秋:冬:【答案】合乎题意即可。【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反应春夏秋冬的季节特征,注意诗句的选取,不要写错别字。18.阅读下列诗句,回答问题。塞下曲(其五)李白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赞叹“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为“笔端点染,遂成奇彩”。请对诗句“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进行赏析。【答案】答案示例:皎洁月色、银白寒霜,笼罩荒漠,描绘出一幅边域大漠苍凉浩荡之景。弯弓之影、剑光似花,又以飘移闪烁之势,令人想见塞下将士杀敌之迅猛。月随弓影,霜拂剑花,着一“随”、“拂”,巧妙地将静物与动态融为一体,潇洒飘逸,又似突显边月、胡霜之有情。寥寥数字,“弓影”、“剑花”,灵动、和谐。月似弯弓,剑光似霜,一为形似,一为色同,想象奇绝。于苍茫中见壮美,于异彩中显飘逸,营造了壮美奇绝的意境。【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综合赏析诗句的能力,注意遣词造句、意象选取、艺术手法、意境的创设等,从意象的角度“随”“拂”,巧妙地将静物与动态融为一体,潇洒飘逸,又似突显边月、胡霜之有情。寥寥数字,“弓影”、“剑花”,灵动、和谐;月似弯弓,剑光似霜,一为形似,一为色同,想象奇绝。从意境的角度,皎洁月色、银白寒霜,笼罩荒漠,描绘出一幅边域大漠苍凉浩荡之景。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19.微写作北京市一零一中学校园内风景优美,四季如画。请以“招凉榭”、“少年湖”、“紫藤苑”、“幸福桥”等校园风景为题材写一首小诗(古诗、现代诗均可)。【答案】合乎题意即可【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微写作的题目,题干给出校园的景点,要求以此为题材,写一首诗歌,注意前面的提示“风景优美,四季如画”,因此写作时重点突出“校园美景”,同时要表达一定的情感。写故事注意结构的对称、押韵,写现代诗注意押韵,但总体注意不要脱离校园美景这一主题。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小题。杨澜(以下简称“杨”):您看您去过这么多地方,台北、高雄、美国、香港,哪一块地方是您最心爱的?余光中(以下简称“余”):这很难说。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我写过好多乡愁诗,可是我觉得我的乡愁呢,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的,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这样说来呢,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那一年到东北访问,我在短短的致辞里就讲到,小时候在抗战时就会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还有“万里长城万里长”。那时,我没有去过长城,更没去过松花江,可是整个民族的一个大感情就可以融合在一起。我是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我有一篇散文,结尾两句我是这样写的:“你以中国的名字为荣,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你的名字……”杨:为荣?余:没有。杨: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诗人,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杨:我们看您的人生经历,觉得您其实并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困难,家庭很美满,生活呢,教书、写诗、写散文、写评论,也是人们想象的比较安定的生活。但您为什么却说“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余:一个人不能光看他表面的职业和家庭。他内心有很多心魔,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比如他的愿望并没有完全达到,那就不是表面上看得出来的。我在21岁时就离开大陆,那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见了。我投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重新来过;而且一个人到了21岁,记忆已经很多了,所以这件事情让我念念不忘,也成为我的一个……心结,一个中国结。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喜欢您的诗,但人们的欣赏对象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年轻人喜欢卡通、流行歌曲等那种节奏更快、更有形象感的东西。那么用于看白纸黑字的时间呢,相对就要减少一些了。您对这种现状怎么看呢?余:这个情况不仅仅存在于大陆、台湾、香港。因为媒体变了,价值观也随之改变了。我向来不认为文艺要大众化,而应该小众化。可如果你连小众都维持不了的话,那就有很大问题了,像三毛也好,或者余秋雨也好,到底还是不能跟一个流行歌星比,对不对?可是,听流行歌的跟读余秋雨的散文的还是不一样,所以不能够拿来比较。目前的新诗有相当多的毛病,很多诗人如果得不到知音,也应该反省一下,检讨自己的诗是不是能吸引人,这是多方面的因果现象。杨:现在年轻一代接触更多的是一种网络上的语言,要想保持中文原来的那种纯粹和一脉相承,已经是越来越难了。您担不担心中文的纯洁度问题,或者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也要听之任之?余:我是相当担心的,也不能听之任之。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问题是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所以很多人认为语言就由它去,它有它的生命,其实不然。比如说我们目前的中文,如果过分西化的话,中文特色就会荡然无存了。(有删改)20.这篇访谈涉及到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用文中的词语分别概括。21.杨澜说“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请问好在哪?22.余光中先生说“我向来不认为文艺要大众化,而应该小众化”,请结合你的诗歌阅读体验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答案】20.答:乡愁、心结、小众化、纯洁度21.(1)诗歌贵在含蓄,它能够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2)意蕴丰富,蕴含着余光中丰富的、复杂的、深沉的乡愁情感。22.合乎题意即可【解析】20.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这样说来呢,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所以这件事情让我念念不忘,也成为我的一个……心结,一个中国结”“我向来不认为文艺要大众化,而应该小众化”“您担不担心中文的纯洁度问题”概括。2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诗歌中的语言的题目,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从内容的角度注意可结合整段文字,尤其是“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分析诗人的情感,从形式的角度注意分析“诗”的“含蓄”“蕴藉”的特征。2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探究的内容是“我向来不认为文艺要大众化,而应该小众化”的看法,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大众化”“小众化”,然后结合诗歌阅读经验提出自己的看法。点睛:这是一道文意探究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首先明确探究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明确答题的方向。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此题属于二者的结合,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那个提出自己的看法即可。七、作文23.12月14日,诗人余光中逝世,朋友圈里被纪念文章刷屏。近年来,几乎所有文化名人(杨绛、陈忠实、汪国真、杨洁、冯其庸、周有光、南仁东……)都经受了相似的“命运”。他们生前低调,去世后朋友圈里却一派深情缅怀与悼念。只读过余光中的《乡愁》、未必读过《白鹿原》;除几句由人杜撰的鸡汤段子外不了解杨绛、根本不知道杨洁导演与《西游记》有什么关系;南仁东去世之后才知道他是“‘天眼’之父”……尽管如此,朋友圈中转发纪念文章、点赞、点蜡烛、双手合十、晒签名和合影层出不穷,“假装很熟”照例次次不缺席。你怎样看待上述现象?请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答案】人人都是演员的“全民表演”时代1956年,已经从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欧文·戈夫曼(ErvingGoffman)根据一项在设得兰群岛一个佃农社区所做的实地研究资料,写成《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这位美国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在书中讨论了日常社会生活情境中,个体通过对他人表演,引导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方式。戈夫曼认为,日常生活和戏剧一样,剧本、舞台、表演者与观众四者必不可少——剧本是由社会制度、法律条文、组织规定、道德与社会规范框定的;舞台是生活中遇到的不同场合和和情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