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实验室技术操作手册_第1页
医学实验室技术操作手册_第2页
医学实验室技术操作手册_第3页
医学实验室技术操作手册_第4页
医学实验室技术操作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学实验室技术操作手册TOC\o"1-2"\h\u26293第一章实验室基本规范 4272151.1实验室安全准则 4128151.1.1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各类实验操作规程。 462361.1.2实验室应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实验操作规程、应急预案、报告等。 4197711.1.3实验室应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如防火、防爆、防毒、防腐蚀等设备。 4220061.1.4实验室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不得擅自改变实验步骤。 5270531.1.5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定期参加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5309791.1.6实验室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保证安全设施正常运行。 5120351.2实验室卫生要求 5221901.2.1实验室应保持整洁,无尘、无污染。 5249881.2.2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穿着整洁的工作服,佩戴必要的防护用品。 5241151.2.3实验室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包括实验台、仪器设备、地面等。 5262951.2.4实验室内的废弃物应分类收集,按照规定进行处理。 538431.2.5实验室应建立健全的卫生管理制度,保证卫生条件达标。 5231721.3实验室设备管理 5197201.3.1实验室设备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选购,保证设备质量。 5204361.3.2实验室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5276701.3.3实验室设备使用前,应进行严格检查,保证设备功能稳定。 5200511.3.4实验室设备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避免设备损坏。 5214441.3.5实验室设备使用后,应及时清洁、归位,做好设备保养工作。 529181.3.6实验室设备管理人员应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维护,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5264451.3.7实验室设备报废、更新时,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报批、处置。 531526第二章标本采集与处理 5310082.1血液标本采集 55312.1.1采集前的准备 541692.1.2采集方法 654842.1.3采集后的处理 6137922.2尿液标本采集 6182662.2.1采集前的准备 6294642.2.2采集方法 6259282.2.3采集后的处理 6114342.3粪便标本采集 6169252.3.1采集前的准备 7119482.3.2采集方法 7213042.3.3采集后的处理 751442.4标本处理与保存 7159652.4.1标本处理 7203642.4.2标本保存 710229第三章实验室仪器操作 718043.1自动化分析仪操作 7195263.1.1设备准备 7170983.1.2样本处理 79223.1.3操作步骤 8121003.2显微镜操作 842033.2.1设备准备 8300053.2.2样本处理 8204873.2.3操作步骤 8323023.3生化分析仪器操作 8269623.3.1设备准备 8293913.3.2样本处理 8129363.3.3操作步骤 8266213.4其他常用仪器操作 936353.4.1离心机操作 967863.4.2光度计操作 9165623.4.3电泳仪操作 921756第四章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928134.1DNA提取 9148624.2RNA提取 10318864.3PCR实验操作 10156504.4基因测序技术 1115770第五章免疫学实验技术 1197985.1ELISA实验操作 11235465.1.1实验材料 1186795.1.2实验步骤 11144525.2免疫荧光技术 1290845.2.1实验材料 12243955.2.2实验步骤 12231275.3免疫组化技术 12118325.3.1实验材料 12128585.3.2实验步骤 12315435.4流式细胞仪操作 13259575.4.1实验材料 13191625.4.2实验步骤 135171第六章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13230276.1细菌培养与分离 13139536.1.1培养基的制备 1376416.1.2细菌接种 1375446.1.3培养条件 14142326.1.4细菌分离 14123976.2真菌培养与分离 14311726.2.1培养基的制备 1497116.2.2真菌接种 14240116.2.3培养条件 14169726.2.4真菌分离 14279016.3病毒检测 14120346.3.1样本采集与处理 146696.3.2病毒分离与培养 14232926.3.3病毒检测方法 14142696.4微生物鉴定 1545006.4.1形态学鉴定 1537606.4.2生理生化鉴定 1598936.4.3分子生物学鉴定 1525432第七章生化实验技术 15184897.1蛋白质测定 1537407.1.1原理 15190907.1.2实验方法 15242587.1.3注意事项 15106627.2酶活性测定 15213927.2.1原理 1649287.2.2实验方法 16174907.2.3注意事项 16100867.3血糖、血脂测定 1618537.3.1血糖测定 16186137.3.1.1原理 16114637.3.1.2实验方法 16258077.3.1.3注意事项 16140637.3.2血脂测定 1674437.3.2.1原理 16131937.3.2.2实验方法 17149017.3.2.3注意事项 1766537.4其他生化指标测定 17269897.4.1尿素测定 1741457.4.2肌酐测定 17308137.4.3胆红素测定 1759887.4.4注意事项 1711481第八章检验结果判读与分析 17269548.1血常规结果分析 17528.2尿常规结果分析 18201438.3生化检验结果分析 184558.4免疫学检验结果分析 1817497第九章实验室质量控制 187059.1室内质量控制 19102669.1.1控制品的选择与制备 19321459.1.2控制规则的设定 19141089.1.3控制频率的确定 19320899.1.4控制数据的记录与评价 19122789.2室间质量控制 19118599.2.1室间质评组织与管理 19158889.2.3室间质评结果的评价与分析 19179389.3质量控制图的绘制与应用 20167199.3.1质量控制图的类型 20110049.3.2质量控制图的绘制方法 20236059.3.3质量控制图的应用 20154829.4质量控制数据的统计分析 20173579.4.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20270459.4.2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20266459.4.3数据的假设检验 20293209.4.4数据的回归分析 20216第十章实验室废弃物处理与环保 202051410.1废弃物分类 201075510.1.1生物废弃物 212504210.1.2化学废弃物 212150310.1.3放射性废弃物 211301510.1.4其他废弃物 211219310.2废弃物处理方法 2125710.2.1生物废弃物处理 211500310.2.2化学废弃物处理 211377310.2.3放射性废弃物处理 213088510.2.4其他废弃物处理 211984210.3实验室环保措施 21171110.3.1减量化 211741410.3.2资源化 212479610.3.3无害化 22755110.4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 221461110.4.1法律法规 22436510.4.2标准 22第一章实验室基本规范1.1实验室安全准则实验室安全是医学实验室技术操作中的首要任务,为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患者及环境的安全,以下准则必须严格遵守:1.1.1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各类实验操作规程。1.1.2实验室应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实验操作规程、应急预案、报告等。1.1.3实验室应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如防火、防爆、防毒、防腐蚀等设备。1.1.4实验室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不得擅自改变实验步骤。1.1.5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定期参加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1.1.6实验室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保证安全设施正常运行。1.2实验室卫生要求实验室卫生是保证实验数据准确性和工作人员健康的重要条件,以下要求必须严格执行:1.2.1实验室应保持整洁,无尘、无污染。1.2.2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穿着整洁的工作服,佩戴必要的防护用品。1.2.3实验室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包括实验台、仪器设备、地面等。1.2.4实验室内的废弃物应分类收集,按照规定进行处理。1.2.5实验室应建立健全的卫生管理制度,保证卫生条件达标。1.3实验室设备管理实验室设备是医学实验技术操作的基础,以下设备管理要求应予以遵循:1.3.1实验室设备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选购,保证设备质量。1.3.2实验室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保证设备正常运行。1.3.3实验室设备使用前,应进行严格检查,保证设备功能稳定。1.3.4实验室设备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避免设备损坏。1.3.5实验室设备使用后,应及时清洁、归位,做好设备保养工作。1.3.6实验室设备管理人员应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维护,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状态。1.3.7实验室设备报废、更新时,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报批、处置。第二章标本采集与处理2.1血液标本采集血液标本采集是医学实验室常规操作之一,其目的是获取患者体内的血液成分,用于后续的检测分析。以下是血液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2.1.1采集前的准备(1)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体重等。(2)核对患者身份,保证采集对象正确。(3)向患者解释采集过程,取得患者配合。(4)准备采集工具,如采血管、消毒棉签、止血带等。2.1.2采集方法(1)选择合适的采集部位,通常为前臂静脉。(2)消毒采集部位,待消毒剂干燥后进行采集。(3)用止血带扎紧采集部位,使静脉充盈。(4)用采血管进行采集,保证采血管内无气泡。(5)采集结束后,用消毒棉签压迫止血,并观察患者状况。2.1.3采集后的处理(1)将采血管送至实验室,进行后续检测。(2)记录采集时间、采集部位等信息。(3)对采集部位进行消毒,防止感染。2.2尿液标本采集尿液标本采集是检测泌尿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尿液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2.2.1采集前的准备(1)向患者解释尿液采集的目的和方法。(2)准备采集工具,如尿杯、消毒棉签等。(3)嘱患者清洁外阴部,避免污染尿液。2.2.2采集方法(1)嘱患者取站立位,排空尿液。(2)用消毒棉签清洁尿道口,防止污染。(3)收集尿液于尿杯中,保证尿液无污染。2.2.3采集后的处理(1)将尿杯送至实验室,进行后续检测。(2)记录采集时间、采集量等信息。(3)对尿杯进行清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2.3粪便标本采集粪便标本采集是检测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以下是粪便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2.3.1采集前的准备(1)向患者解释粪便采集的目的和方法。(2)准备采集工具,如粪便采集管、消毒棉签等。(3)嘱患者排空肠道,避免粪便干燥。2.3.2采集方法(1)嘱患者取左侧卧位,暴露肛门。(2)用消毒棉签清洁肛门周围皮肤。(3)将粪便采集管插入肛门,收集粪便。2.3.3采集后的处理(1)将粪便采集管送至实验室,进行后续检测。(2)记录采集时间、采集量等信息。(3)对采集管进行清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2.4标本处理与保存2.4.1标本处理(1)对血液、尿液、粪便等标本进行初步观察,如颜色、透明度等。(2)根据检测项目要求,对标本进行预处理,如离心、过滤等。(3)对预处理后的标本进行分装,为后续检测做好准备。2.4.2标本保存(1)根据检测项目要求,选择合适的保存方法,如冷藏、冷冻等。(2)保证保存环境的稳定性,避免标本受到污染。(3)记录标本保存时间、保存条件等信息,便于后续查询。第三章实验室仪器操作3.1自动化分析仪操作3.1.1设备准备在进行自动化分析仪操作前,需保证设备已正确安装,并按照制造商的指导进行校准。检查仪器是否清洁,各部件是否完好,保证电源、水源和气源等配套设施齐全。3.1.2样本处理将待检测样本按照自动化分析仪的要求进行预处理,如离心、分装等。保证样本标识清晰,避免混淆。3.1.3操作步骤(1)开启自动化分析仪,进入操作系统。(2)根据检测项目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3)输入样本信息,包括样本编号、检测项目等。(4)将处理好的样本放入仪器指定的位置。(5)按照操作手册进行仪器设置,如温度、转速等。(6)启动检测程序,等待检测结果。(7)检测完成后,取出样本,对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3.2显微镜操作3.2.1设备准备保证显微镜已正确安装,各部件完好,光源、载物台、镜头等配件齐全。3.2.2样本处理将待观察的样本放置在载玻片上,滴加适量染液,覆盖盖玻片。保证样本均匀分布,避免气泡。3.2.3操作步骤(1)开启显微镜光源,调整亮度。(2)将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调整镜头,使视野清晰。(3)根据观察需求,选择合适的放大倍数。(4)调整细准焦螺旋,使图像更加清晰。(5)观察样本,记录所需信息。(6)使用完毕后,关闭光源,清理显微镜。3.3生化分析仪器操作3.3.1设备准备保证生化分析仪器已正确安装,各部件完好,电源、水源等配套设施齐全。3.3.2样本处理将待检测的生化样本按照仪器要求进行预处理,如稀释、加热等。3.3.3操作步骤(1)开启生化分析仪器,进入操作系统。(2)根据检测项目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3)输入样本信息,包括样本编号、检测项目等。(4)将处理好的样本放入仪器指定的位置。(5)按照操作手册进行仪器设置,如温度、转速等。(6)启动检测程序,等待检测结果。(7)检测完成后,取出样本,对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3.4其他常用仪器操作3.4.1离心机操作(1)保证离心机已正确安装,各部件完好。(2)将待离心的样本放入离心管,保证平衡。(3)将离心管放入离心机,调整转速和时间。(4)开启离心机,等待离心完成。(5)关闭离心机,取出离心管,观察结果。3.4.2光度计操作(1)保证光度计已正确安装,各部件完好。(2)根据检测项目选择合适的波长。(3)将待测样本放入光度计,调整仪器参数。(4)启动光度计,等待测量结果。(5)关闭光度计,记录测量数据。3.4.3电泳仪操作(1)保证电泳仪已正确安装,各部件完好。(2)准备电泳槽,加入适量缓冲液。(3)将待检测的样本加入电泳槽。(4)连接电源,调整电压和时间。(5)开启电泳仪,等待电泳完成。(6)关闭电泳仪,观察电泳结果。第四章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4.1DNA提取DNA提取是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基础,其主要目的是从生物样本中分离出纯净的DNA分子。以下是DNA提取的一般步骤:(1)样本准备:将生物样本剪碎或研磨,使其充分破裂。(2)细胞裂解:使用裂解缓冲液和蛋白酶K将细胞膜和核膜破裂,释放出DNA。(3)蛋白沉淀:加入酚/氯仿/异戊醇混合液,使蛋白质沉淀,并与DNA分离。(4)DNA纯化:通过乙醇沉淀或使用商业DNA纯化试剂盒,将DNA从溶液中分离出来。(5)DNA溶解:将纯化后的DNA溶解在适量TE缓冲液中。4.2RNA提取RNA提取是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另一个重要的步骤,其主要目的是从生物样本中分离出纯净的RNA分子。以下是RNA提取的一般步骤:(1)样本准备:将生物样本剪碎或研磨,使其充分破裂。(2)细胞裂解:使用裂解缓冲液将细胞膜和核膜破裂,释放出RNA。(3)RNA纯化:通过加入酚/氯仿/异戊醇混合液,使蛋白质和DNA沉淀,并与RNA分离。(4)RNA沉淀:使用乙醇沉淀或商业RNA纯化试剂盒,将RNA从溶液中分离出来。(5)RNA溶解:将纯化后的RNA溶解在适量DEPC水中。4.3PCR实验操作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在体外扩增特定DNA片段的技术。以下是PCR实验的一般步骤:(1)模板DNA准备:将提取的DNA模板进行稀释,使其浓度适中。(2)引物设计:根据目标片段的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3)PCR反应体系配置:按照一定比例混合PCR反应缓冲液、dNTPs、引物、模板DNA和Taq酶。(4)PCR扩增:将反应体系置于PCR仪器中,进行变性、退火和延伸的循环反应。(5)PCR产物检测: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或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扩增产物。4.4基因测序技术基因测序技术是测定DNA序列的方法,对于研究基因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基因测序技术的一般步骤:(1)DNA模板准备:将提取的DNA进行片段化,并与测序接头连接。(2)文库构建:将连接测序接头的DNA片段进行PCR扩增,构建测序文库。(3)测序反应:将测序文库与测序试剂混合,进行测序反应。(4)数据收集:使用测序仪器收集测序信号,转换为原始测序数据。(5)数据分析:对原始测序数据进行质量控制、拼接和注释,得到目标基因的序列信息。第五章免疫学实验技术5.1ELISA实验操作ELIS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免疫学实验的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通过酶标记抗体或抗原,利用酶的催化作用显色,从而实现对目标物质的定量分析。5.1.1实验材料(1)试剂:抗原、抗体、酶标记抗体、底物显色液等。(2)仪器:酶标仪、洗板机、移液器等。(3)其他:酶标板、吸水纸、计时器等。5.1.2实验步骤(1)包被抗原:将抗原稀释至适当浓度,加入酶标板,室温放置一定时间使抗原与酶标板结合。(2)封闭:用封闭液将酶标板封闭,以消除非特异性吸附。(3)加入抗体:将抗体稀释至适当浓度,加入酶标板,室温孵育一定时间。(4)加入酶标记抗体:将酶标记抗体稀释至适当浓度,加入酶标板,室温孵育一定时间。(5)显色:加入底物显色液,室温放置一定时间,观察颜色变化。(6)终止反应:加入终止液,终止显色反应。(7)测定吸光度:使用酶标仪测定吸光度,根据吸光度值计算待测物质的含量。5.2免疫荧光技术免疫荧光技术是将荧光素标记的抗体或抗原与待测样本反应,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信号,从而实现对目标物质的定性或定量分析。5.2.1实验材料(1)试剂:荧光标记抗体、抗原、荧光显微镜用缓冲液等。(2)仪器:荧光显微镜、移液器、玻璃片等。(3)其他:盖玻片、吸水纸、计时器等。5.2.2实验步骤(1)制备样本:将待测样本固定在玻璃片上。(2)加入荧光标记抗体:将荧光标记抗体稀释至适当浓度,加入样本,室温孵育一定时间。(3)洗涤:用缓冲液洗涤玻璃片,去除未结合的抗体。(4)封片:在样本上滴加荧光显微镜用缓冲液,盖上盖玻片。(5)观察荧光信号:将制备好的样本放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信号。5.3免疫组化技术免疫组化技术是将抗体或抗原标记在组织切片上,通过显色反应观察目标物质在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5.3.1实验材料(1)试剂:抗体、抗原、显色剂、固定液等。(2)仪器:显微镜、切片机、移液器等。(3)其他: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计时器等。5.3.2实验步骤(1)制备组织切片:将组织固定、脱水、透明、包埋,然后切成薄片。(2)烤片:将切片放在载玻片上,进行烤片处理。(3)抗原修复:根据需要,对切片进行抗原修复处理。(4)加入抗体:将抗体稀释至适当浓度,加入切片,室温孵育一定时间。(5)显色:加入显色剂,室温放置一定时间,观察颜色变化。(6)复染:用复染剂对切片进行复染,以增强对比度。(7)封片:在切片上滴加封片剂,盖上盖玻片。(8)观察结果:将制备好的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目标物质的分布和表达。5.4流式细胞仪操作流式细胞仪是一种能够对单个细胞进行快速、高通量分析的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激光束对细胞进行照射,检测细胞的散射光和荧光信号,从而实现对细胞的分类、分析和计数。5.4.1实验材料(1)试剂:抗体、细胞悬液、荧光染料等。(2)仪器:流式细胞仪、移液器、试管等。(3)其他:冰块、计时器等。5.4.2实验步骤(1)制备细胞悬液:将待测细胞悬浮在适当的缓冲液中。(2)加入抗体:将抗体稀释至适当浓度,加入细胞悬液,室温孵育一定时间。(3)洗涤:用缓冲液洗涤细胞悬液,去除未结合的抗体。(4)加入荧光染料:根据实验需要,加入荧光染料,室温孵育一定时间。(5)洗涤:用缓冲液洗涤细胞悬液,去除未结合的荧光染料。(6)上机检测:将制备好的细胞悬液放入流式细胞仪中进行检测。(7)分析数据:根据检测结果,分析细胞的分类、比例等参数。第六章微生物学实验技术6.1细菌培养与分离6.1.1培养基的制备在细菌培养前,首先需要制备适合细菌生长的培养基。培养基一般由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维生素等组成,可根据细菌的生理特性添加适量的抗生素、指示剂等。制备好的培养基需经过高压蒸汽灭菌,以保证无菌。6.1.2细菌接种将待培养的细菌样本接种到培养基上,接种方法有涂布法、划线法等。接种过程中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避免污染。6.1.3培养条件细菌培养一般需在恒温箱中进行,温度、湿度、氧气等条件需根据不同细菌的生理特性进行调整。培养时间一般为24小时,但部分细菌可能需要更长时间。6.1.4细菌分离当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后,可通过挑取单个菌落进行分离纯化。分离纯化过程中,需注意挑选生长良好、形态一致的菌落。6.2真菌培养与分离6.2.1培养基的制备真菌培养基一般含有葡萄糖、蛋白胨、琼脂等成分,可根据不同真菌的生理特性添加适量的抗生素、指示剂等。制备好的培养基同样需经过高压蒸汽灭菌。6.2.2真菌接种将待培养的真菌样本接种到培养基上,接种方法与细菌类似。操作过程中需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6.2.3培养条件真菌培养一般需在恒温箱中进行,温度、湿度等条件需根据不同真菌的生理特性进行调整。培养时间较长,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6.2.4真菌分离当真菌在培养基上生长后,可通过挑取单个菌落进行分离纯化。分离纯化过程中,需注意挑选生长良好、形态一致的菌落。6.3病毒检测6.3.1样本采集与处理病毒检测的样本通常为血液、体液、组织等。采集样本后,需进行适当的处理,如离心、过滤等,以获取病毒颗粒。6.3.2病毒分离与培养将处理后的样本接种到适宜的细胞株或实验动物中,进行病毒分离。分离过程中需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6.3.3病毒检测方法病毒检测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免疫学检测等。具体方法可根据病毒种类和实验室条件选择。6.4微生物鉴定6.4.1形态学鉴定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大小等特征,对其进行初步鉴定。形态学鉴定包括光学显微镜观察、电子显微镜观察等。6.4.2生理生化鉴定通过检测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如酶活性、代谢产物等,对其进行鉴定。常用的生理生化鉴定方法有菌落计数、生长曲线、糖发酵试验等。6.4.3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基因测序等,对微生物的遗传物质进行分析,从而进行精确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具有高度灵敏度和特异性,已成为微生物鉴定的重要手段。第七章生化实验技术7.1蛋白质测定7.1.1原理蛋白质测定通常基于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与特定试剂发生反应,具有特定吸收光谱的化合物,从而实现蛋白质含量的定量分析。7.1.2实验方法(1)Lowry法:以Lowry试剂为显色剂,通过测定蛋白质溶液与试剂反应后的吸光度,计算蛋白质含量。(2)Bradford法:以Bradford试剂为显色剂,通过测定蛋白质溶液与试剂反应后的吸光度,计算蛋白质含量。(3)BCA法:以BCA试剂为显色剂,通过测定蛋白质溶液与试剂反应后的吸光度,计算蛋白质含量。7.1.3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需严格控制反应温度和时间。(2)显色剂与蛋白质的反应需在避光条件下进行。(3)保证实验器材的清洁,避免污染。7.2酶活性测定7.2.1原理酶活性测定通常通过测定酶催化反应的速度,以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或产物的量表示。7.2.2实验方法(1)分光光度法:通过测定反应体系中底物或产物的吸光度变化,计算酶活性。(2)荧光法:通过测定反应体系中底物或产物的荧光强度变化,计算酶活性。(3)电化学法:通过测定反应体系中底物或产物的电化学性质变化,计算酶活性。7.2.3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需严格控制反应温度、pH值等条件。(2)保证酶的活性稳定,避免酶失活。(3)实验器材需保持清洁,避免交叉污染。7.3血糖、血脂测定7.3.1血糖测定7.3.1.1原理血糖测定通常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通过测定葡萄糖氧化酶催化葡萄糖氧化为葡萄糖酸的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氢的量,计算血糖含量。7.3.1.2实验方法采用葡萄糖氧化酶试剂,通过测定反应体系中的吸光度,计算血糖含量。7.3.1.3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需严格控制反应温度和时间。(2)保证葡萄糖氧化酶试剂的活性稳定。(3)避免实验器材污染。7.3.2血脂测定7.3.2.1原理血脂测定通常采用胆固醇酯酶法,通过测定胆固醇酯酶催化胆固醇酯水解为胆固醇和脂肪酸的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氢的量,计算血脂含量。7.3.2.2实验方法采用胆固醇酯酶试剂,通过测定反应体系中的吸光度,计算血脂含量。7.3.2.3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需严格控制反应温度和时间。(2)保证胆固醇酯酶试剂的活性稳定。(3)避免实验器材污染。7.4其他生化指标测定7.4.1尿素测定采用脲酶法,通过测定脲酶催化尿素水解为氨和二氧化碳的过程中产生的氨的量,计算尿素含量。7.4.2肌酐测定采用肌酐酶法,通过测定肌酐酶催化肌酐水解为肌酸和尿素的过程中产生的肌酸的量,计算肌酐含量。7.4.3胆红素测定采用重氮化法,通过测定重氮化试剂与胆红素反应后的吸光度,计算胆红素含量。7.4.4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需严格控制反应温度和时间。(2)保证试剂的活性稳定。(3)避免实验器材污染。第八章检验结果判读与分析8.1血常规结果分析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检验项目,主要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在分析血常规结果时,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降低可能提示贫血,增多可能提示红细胞增多症。(2)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降低可能提示免疫系统受损,增多可能提示感染、炎症等疾病。(3)血红蛋白测定:血红蛋白降低可能提示贫血,增多可能提示红细胞增多症。(4)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降低可能提示出血倾向,增多可能提示血栓性疾病。8.2尿常规结果分析尿常规检验主要包括尿液颜色、透明度、酸碱度、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等指标。以下为尿常规结果分析要点:(1)尿液颜色:尿液颜色异常可能提示脱水、尿路感染等疾病。(2)尿液透明度:尿液混浊可能提示尿路感染、结石等疾病。(3)酸碱度:尿液酸碱度异常可能提示肾脏疾病、代谢性疾病等。(4)蛋白质:尿蛋白阳性可能提示肾脏疾病、高血压等疾病。(5)红细胞:尿红细胞阳性可能提示尿路感染、结石等疾病。(6)白细胞:尿白细胞阳性可能提示尿路感染。8.3生化检验结果分析生化检验主要包括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以下为生化检验结果分析要点:(1)血糖:血糖升高可能提示糖尿病,降低可能提示低血糖症。(2)血脂:血脂异常可能提示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等疾病。(3)肝功能:肝功能异常可能提示肝炎、肝硬化等疾病。(4)肾功能:肾功能异常可能提示肾炎、肾功能衰竭等疾病。8.4免疫学检验结果分析免疫学检验主要包括免疫球蛋白、补体、自身抗体等指标。以下为免疫学检验结果分析要点:(1)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异常可能提示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2)补体:补体异常可能提示免疫复合物病、感染性疾病等。(3)自身抗体:自身抗体阳性可能提示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第九章实验室质量控制9.1室内质量控制室内质量控制是保证医学实验室检测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监测和评估实验室检测过程的稳定性,及时发觉和纠正可能出现的误差。9.1.1控制品的选择与制备控制品是用于室内质量控制的标准物质,应选择与实际检测样本性质相近的控制品。制备控制品时,应保证其具有良好的均匀性和稳定性。9.1.2控制规则的设定控制规则是判断检测过程是否受控的依据。应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和检测项目特点,合理设定控制规则。常见的控制规则包括:均值控制规则、标准差控制规则、极差控制规则等。9.1.3控制频率的确定控制频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室内质量控制的次数。应根据检测项目的稳定性和风险程度,合理确定控制频率。通常,控制频率越高,检测过程的稳定性越容易得到保证。9.1.4控制数据的记录与评价实验室应详细记录室内质量控制数据,包括控制品编号、检测结果、控制规则判断等。根据控制数据,评价检测过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及时采取相应措施。9.2室间质量控制室间质量控制是指多个实验室之间进行检测结果比较和评价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医学实验室的整体检测水平,促进实验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9.2.1室间质评组织与管理室间质评组织负责制定室间质评计划、组织室间质评活动、收集和分析室间质评数据。实验室应积极参与室间质评活动,以提高检测能力。(9).2.2室间质评样本的制备与分发室间质评样本应具有均匀性、稳定性和代表性。制备好的室间质评样本应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分发,保证实验室在规定时间内收到样本。9.2.3室间质评结果的评价与分析实验室应按照室间质评组织的要求,对室间质评结果进行评价和分析。评价内容包括: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实验室间的差异、实验室自身的变化等。9.3质量控制图的绘制与应用质量控制图是反映实验室检测过程稳定性的一种图形工具。通过绘制质量控制图,可以直观地观察检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