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工程绿色建筑作业指导TOC\o"1-2"\h\u7215第一章绿色建筑概述 326234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意义 343251.1.1绿色建筑的定义 316471.1.2绿色建筑的意义 3218561.1.3国际绿色建筑发展历程 3286851.1.4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历程 41781第二章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4217941.1.5概述 468751.1.6具体原则 4159071.1.7概述 5100861.1.8具体原则 584421.1.9概述 5184581.1.10具体原则 515192第三章绿色建筑规划与设计 5315391.1.11规划原则 6134571.1.12规划内容 632261.1.13建筑布局 6274601.1.14建筑形态设计 63561.1.15景观设计原则 7136651.1.16景观设计内容 720544第四章绿色建筑材料应用 7197911.1.17绿色建筑材料的定义与特点 7221591.1.18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原则 7156711.1.19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方法 8140701.1.20绿色建筑材料认证体系 8250301.1.21绿色建筑材料评价方法 8301111.1.22绿色建筑材料的工程应用 8102131.1.23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效果 819411.1.24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前景 91327第五章绿色建筑施工管理 9301641.1.25概述 9269351.1.26节能施工技术 9312391.1.27环保施工技术 955941.1.28绿色建材应用技术 10271471.1.29概述 10325531.1.30施工现场布置 10124611.1.31施工现场环境保护 1060731.1.32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10177281.1.33概述 10215911.1.34质量控制系统 10248301.1.35安全控制系统 1019057第六章绿色建筑节能技术 11267051.1.36概述 1199091.1.37墙体节能技术 11285291.1.38门窗节能技术 11260331.1.39屋面节能技术 11156201.1.40地面节能技术 11180481.1.41概述 126691.1.42空调系统节能技术 12286111.1.43供暖系统节能技术 125881.1.44照明系统节能技术 12167571.1.45热水供应系统节能技术 12208951.1.46概述 12251851.1.47太阳能利用技术 12117201.1.48风能利用技术 13200321.1.49地热能利用技术 1312733第七章绿色建筑室内环境 1345531.1.50室内空气质量概述 1316771.1.51室内空气质量优化措施 1331271.1.52室内声环境概述 14100571.1.53室内声环境优化措施 1425801.1.54室内光环境概述 14238451.1.55室内光环境优化措施 1427464第八章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5321991.1.5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15222111.1.57绿色建筑评价方法 1512391.1.58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项目策划阶段的应用 15205281.1.59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施工阶段的应用 15110901.1.60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运营维护阶段的应用 1526779第九章绿色建筑政策与法规 16292251.1.61绿色建筑政策的背景与意义 16186701.1.62绿色建筑政策的主要内容 178271.1.63绿色建筑法规 1735071.1.64绿色建筑标准 1788681.1.65政策与法规的实施措施 17259761.1.66政策与法规的推广与应用 1831732第十章绿色建筑发展趋势 18122351.1.67建筑节能技术 18127591.1.68绿色建材技术 1822201.1.69生态景观技术 1931161.1.70智慧建筑技术 19196791.1.71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19162871.1.72市场细分趋势明显 19178011.1.73产业链整合趋势 19254041.1.74政策与法规交流 20240601.1.75技术交流与合作 2029811.1.76市场合作与拓展 2073271.1.77人才培养与交流 20第一章绿色建筑概述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意义1.1.1绿色建筑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及拆除全过程中,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和提高建筑物舒适性为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1.1.2绿色建筑的意义(1)节约资源:绿色建筑通过合理利用土地、水资源、能源等资源,降低资源消耗,有助于实现我国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2)保护环境:绿色建筑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对周边环境的破坏。(3)生态平衡:绿色建筑在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保护和恢复生态平衡。(4)提高舒适性:绿色建筑注重室内外环境质量,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提高居住者生活质量。(5)推动产业升级:绿色建筑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建筑及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第二节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1.1.3国际绿色建筑发展历程(1)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师保罗·索莱里(PaoloSoleri)提出“生态建筑”理念,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2)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促使各国开始关注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理念逐渐形成。(3)20世纪80年代:国际生态建筑联盟(UIA)成立,推动绿色建筑在全球范围内的研究和实践。(4)20世纪90年代: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BC)推出LEED评价体系,成为全球绿色建筑评价的权威标准。1.1.4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历程(1)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关注绿色建筑,引入国际绿色建筑理念。(2)2006年:我国发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立。(3)2012年:我国发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2),进一步完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4)2016年:我国发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6),进一步优化评价体系,推动绿色建筑发展。(5)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政策不断完善,绿色建筑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推动绿色建筑成为我国建筑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第二章绿色建筑设计原则第一节生态优先原则1.1.5概述生态优先原则是指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优先原则是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其目的在于降低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生态环境质量。1.1.6具体原则(1)尊重自然环境:在建筑选址、规划、设计及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水资源、土壤类型等自然因素,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2)生态景观设计: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通过景观设计,提高绿化覆盖率,构建生态廊道,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3)资源循环利用: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建筑能耗和污染排放。(4)绿色施工:采用绿色施工技术,减少建筑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第二节节能环保原则1.1.7概述节能环保原则是指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建筑能耗和环境污染问题,采用节能环保技术和材料,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建筑对环境的负担。1.1.8具体原则(1)节能设计:通过优化建筑布局、围护结构设计、照明系统设计等,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环保材料:选用环保、低碳、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减少建筑材料对环境的污染。(3)节水设计:采用节水型器具和设备,合理利用雨水、中水等非传统水资源,降低建筑用水量。(4)废弃物处理:合理规划废弃物处理设施,实现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第三节人居环境优化原则1.1.9概述人居环境优化原则是指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关注人的需求,提高居住舒适度,营造健康、安全、便利、和谐的生活环境。1.1.10具体原则(1)人性化设计: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优化建筑空间布局,提高居住舒适度。(2)安全保障:保证建筑结构安全、防火安全、电气安全等,为居民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3)交通便捷:合理规划交通设施,提高交通便捷性,降低居民出行时间成本。(4)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社区和谐发展。(5)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三章绿色建筑规划与设计第一节城市绿色建筑规划1.1.11规划原则城市绿色建筑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2)人本原则: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关注居住环境、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3)整体性原则:将绿色建筑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结合,形成统一的规划体系。(4)创新原则:在规划设计中,积极引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绿色建筑的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1.1.12规划内容(1)绿色建筑总量控制: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资源环境条件,合理确定绿色建筑总量,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2)绿色建筑布局:结合城市空间布局,合理规划绿色建筑用地,实现绿色建筑与城市其他功能的协调发展。(3)绿色交通规划:优化公共交通系统,提倡低碳出行,减少交通污染。(4)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加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5)绿色建筑政策引导: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绿色建筑发展。第二节建筑布局与形态设计1.1.13建筑布局(1)功能分区:合理划分建筑功能区域,实现功能互补、资源共享。(2)空间布局:充分考虑自然通风、采光、景观等因素,提高建筑空间舒适度。(3)交通组织:优化交通流线,提高交通效率,降低能耗。1.1.14建筑形态设计(1)造型设计:遵循简洁、大气、美观的设计原则,体现绿色建筑特色。(2)尺度设计:合理控制建筑尺度,与周边环境相协调。(3)色彩设计:运用环保、耐候性强的建筑材料,展现建筑色彩美。(4)绿色元素:在建筑形态设计中融入绿色元素,如绿化、水体、太阳能等。第三节建筑景观设计1.1.15景观设计原则(1)生态优先原则:在景观设计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2)人文关怀原则:关注人的需求,营造舒适、宜人的景观环境。(3)创意创新原则: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打造具有特色的景观设计。1.1.16景观设计内容(1)绿化配置:合理布局绿化植物,提高绿化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2)水景设计:利用天然水源或人工水体,营造优美的水景效果。(3)景观小品:设置休息亭、座椅、雕塑等景观小品,丰富景观层次。(4)灯光设计:运用环保、节能的照明设备,营造舒适的夜景效果。(5)环境艺术:通过艺术手法,展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第四章绿色建筑材料应用第一节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1.1.17绿色建筑材料的定义与特点绿色建筑材料是指在生产、加工、使用和废弃处理过程中,具有节能、减排、环保、健康、安全等特性,对环境友好、对人体无害的建筑材料。与传统建筑材料相比,绿色建筑材料具有以下特点:(1)节能降耗: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低,减少对环境的负担。(2)环保功能:在生产、使用和废弃处理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小。(3)健康安全:对人体无害,有利于室内环境质量改善。(4)循环再利用:具有较高的回收利用价值。1.1.18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原则(1)节能原则:选择能源消耗低的建筑材料,减少能源消耗。(2)环保原则:选择对环境影响小的建筑材料,减少环境污染。(3)健康原则:选择对人体无害的建筑材料,保障人体健康。(4)循环再利用原则:选择具有较高回收利用价值的建筑材料,促进资源循环利用。1.1.19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方法(1)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建筑材料的功能、价格、环保指标等,选择合适的绿色建筑材料。(2)专家咨询:向专业技术人员咨询,了解各类绿色建筑材料的优缺点,为选择提供参考。(3)实地考察:实地考察绿色建筑材料的产地、生产工艺、使用效果等,保证材料质量。第二节绿色建筑材料的认证与评价1.1.20绿色建筑材料认证体系(1)国内外认证体系概述:介绍国内外绿色建筑材料认证体系的基本情况,如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美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LEED)等。(2)认证流程:阐述绿色建筑材料认证的申请、评估、审核、颁发证书等流程。1.1.21绿色建筑材料评价方法(1)评价指标:分析绿色建筑材料评价的主要指标,如节能、环保、健康、安全等。(2)评价方法:介绍绿色建筑材料评价的方法,如生命周期评价、环境绩效评价等。第三节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实例1.1.22绿色建筑材料的工程应用(1)绿色混凝土:以绿色混凝土为例,介绍其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如大跨度结构、高层建筑等。(2)绿色钢材:以绿色钢材为例,介绍其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如桥梁、隧道等。(3)绿色玻璃:以绿色玻璃为例,介绍其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如幕墙、门窗等。1.1.23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效果(1)节能效果:通过实际案例,阐述绿色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节能效果。(2)环保效果:通过实际案例,阐述绿色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环保效果。(3)健康效果:通过实际案例,阐述绿色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对人体健康的保障作用。1.1.24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前景(1)政策支持:分析我国对绿色建筑材料应用的政策支持。(2)市场需求:分析绿色建筑材料在建筑市场的需求和发展趋势。(3)技术创新:探讨绿色建筑材料技术创新的方向和前景。第五章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第一节绿色建筑施工技术1.1.25概述绿色建筑施工技术是指在建筑过程中,采用环保、节能、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施工方法和工艺,以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包括节能施工技术、环保施工技术、绿色建材应用技术等。1.1.26节能施工技术(1)节能建筑设计:根据建筑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进行建筑朝向、体型、窗墙比等设计,提高建筑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效果,降低建筑能耗。(2)节能施工工艺: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如外墙外保温系统、屋面保温隔热系统等,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功能。(3)节能设备应用:选用高效节能的空调、照明等设备,降低建筑能耗。1.1.27环保施工技术(1)施工现场污染控制:对施工现场进行合理布局,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扬尘、噪音等污染。(2)施工废弃物处理: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实现资源化利用。(3)施工绿化:在施工现场周边进行绿化,提高空气质量,改善施工环境。1.1.28绿色建材应用技术(1)选择绿色建材:选用环保、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材料,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2)建筑材料检测:对建筑材料进行严格检测,保证其环保、安全功能。第二节绿色建筑施工现场管理1.1.29概述绿色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现场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保证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的有效实施,提高施工质量,降低施工对环境的影响。1.1.30施工现场布置(1)施工场地规划:合理规划施工场地,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土地占用。(2)施工设施布置:合理布置施工设施,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对环境的影响。1.1.31施工现场环境保护(1)施工噪音控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施工噪音,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2)施工扬尘控制:采取湿法作业、绿化等措施,降低施工扬尘。(3)施工废水处理: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处理,保证其达标排放。1.1.32施工现场安全管理(1)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主体。(2)安全培训:加强施工现场人员的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3)安全设施:完善施工现场的安全设施,保证施工现场安全。第三节绿色建筑质量与安全控制1.1.33概述绿色建筑质量与安全控制是指在绿色建筑施工过程中,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保证建筑质量符合国家标准,施工安全得到有效保障。1.1.34质量控制系统(1)设计质量控制:对建筑设计进行严格审查,保证其符合绿色建筑标准。(2)施工质量控制: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保证施工质量。(3)工程验收:对工程进行严格验收,保证建筑质量符合国家标准。1.1.35安全控制系统(1)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主体。(2)安全检查: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觉安全隐患。(3)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预案,提高施工现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第六章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第一节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1.1.36概述建筑围护结构是建筑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保证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和建筑物的能耗降低。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主要包括墙体、门窗、屋面和地面等方面的节能措施。1.1.37墙体节能技术(1)外墙保温隔热技术: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如聚苯乙烯板、聚氨酯泡沫等,提高墙体热阻,降低建筑物能耗。(2)复合墙体技术:将保温材料与承重材料相结合,形成具有良好保温功能的复合墙体。(3)空气层技术:在墙体内部设置空气层,利用空气的隔热功能,提高墙体保温效果。1.1.38门窗节能技术(1)高功能门窗:选用低辐射玻璃、双层玻璃、中空玻璃等高功能门窗,提高门窗的保温隔热功能。(2)窗帘和遮阳系统:采用可调节的窗帘和遮阳系统,根据太阳光线强度调整室内光照,降低空调能耗。(3)窗墙比优化:合理设计窗墙比,使室内外环境得到有效隔离,降低能耗。1.1.39屋面节能技术(1)屋面保温隔热:采用保温隔热材料,如挤塑聚苯板、岩棉等,降低屋面传热系数。(2)绿色屋面:利用植物、土壤等自然元素,提高屋面的保温隔热功能,降低建筑能耗。1.1.40地面节能技术(1)地面保温:采用保温材料,如挤塑聚苯板、岩棉等,降低地面传热系数。(2)地热供暖:利用地热资源,实现地面供暖,提高室内舒适度。第二节建筑设备系统节能技术1.1.41概述建筑设备系统是建筑物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空调、供暖、照明、热水供应等设备。建筑设备系统节能技术旨在降低设备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1.1.42空调系统节能技术(1)变频调速技术:根据室内外温差,调整空调压缩机的转速,实现高效运行。(2)空调水系统优化:采用低温送风、大温差运行等方式,降低空调能耗。(3)新风系统:引入室外新鲜空气,提高室内空气质量,降低空调能耗。1.1.43供暖系统节能技术(1)地热供暖:利用地热资源,实现供暖,降低能源消耗。(2)热泵技术:利用低温热源,实现供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1.1.44照明系统节能技术(1)LED照明:采用LED光源,降低照明能耗。(2)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根据室内外光线强度,自动调节照明亮度,实现节能。1.1.45热水供应系统节能技术(1)热水器优化:选用高效节能热水器,降低热水供应能耗。(2)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能,实现热水供应,降低能源消耗。第三节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1.1.46概述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是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1.1.47太阳能利用技术(1)太阳能热水系统:利用太阳能集热器,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实现热水供应。(2)太阳能光伏发电: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建筑物供电。(3)太阳能照明:利用太阳能照明系统,实现室内外照明。1.1.48风能利用技术(1)风力发电:利用风力发电机,将风能转化为电能,为建筑物供电。(2)风力供暖:利用风力热泵,实现供暖。1.1.49地热能利用技术(1)地热供暖:利用地热资源,实现供暖。(2)地热发电:利用地热资源,实现发电。通过以上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建筑设备系统节能技术以及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建筑能耗,提高绿色建筑节能水平。第七章绿色建筑室内环境第一节室内空气质量优化1.1.50室内空气质量概述室内空气质量是指室内空气中各种污染物浓度、温度、湿度、气流速度等参数的综合体现。室内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优化室内空气质量,对提高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1.51室内空气质量优化措施(1)室内污染物控制(1)源头控制:选用绿色环保材料,减少室内污染物排放。(2)过程控制:加强室内空气流通,降低污染物浓度。(3)末端控制:采用空气净化设备,提高室内空气质量。(2)室内空气湿度控制(1)合理设置室内湿度范围,保持人体舒适度。(2)采用空气加湿器、除湿器等设备,调节室内湿度。(3)室内空气温度控制(1)合理设置室内温度范围,保证人体舒适度。(2)采用空调、暖气等设备,调节室内温度。(4)室内气流组织优化(1)合理设置送风口、回风口位置,提高室内气流均匀性。(2)采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提高室内气流速度。第二节室内声环境优化1.1.52室内声环境概述室内声环境是指室内声音的强度、频率、传播速度等参数的综合体现。良好的室内声环境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室内声环境优化主要包括隔声、吸声和减噪等方面。1.1.53室内声环境优化措施(1)隔声措施(1)选用隔声功能较好的建筑材料,提高墙体、门窗等构件的隔声效果。(2)设置隔声屏障,阻断噪声传播途径。(2)吸声措施(1)选用吸声功能较好的建筑材料,如吸声板、吸声地毯等。(2)合理布置室内家具和装饰物,提高室内吸声效果。(3)减噪措施(1)降低室内噪声源强度,如选用低噪声设备、合理布置设备等。(2)采用消声、隔声等技术,降低室内噪声。第三节室内光环境优化1.1.54室内光环境概述室内光环境是指室内光线的强度、颜色、分布等参数的综合体现。良好的室内光环境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减少视觉疲劳。室内光环境优化主要包括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两个方面。1.1.55室内光环境优化措施(1)自然采光优化(1)合理设计建筑外窗,提高自然采光效果。(2)设置遮阳设施,调节室内光照强度。(3)优化室内布局,提高自然采光利用率。(2)人工照明优化(1)选用高效、节能的照明设备,降低能耗。(2)合理设置照明功率和布局,保证室内照明均匀度。(3)采用智能照明系统,实现照明效果的动态调整。(4)注重照明设计与室内装饰的协调,提高室内美观度。第八章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第一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方法1.1.5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衡量建筑环境功能、资源利用效率及生态影响的重要依据。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主要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以及相关的地方标准和行业规范。这些标准从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环节,对绿色建筑的技术要求、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进行了详细规定。1.1.57绿色建筑评价方法(1)定性评价法:通过专家评审、现场考察等方式,对建筑的环境功能、资源利用效率、生态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2)定量评价法:采用量化指标,对建筑的环境功能、资源利用效率、生态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层次分析法:将评价指标分为多个层次,通过专家评分、层次分析等步骤,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进而计算综合评价得分。(2)综合评价法:将各项指标进行加权求和,得出综合评价得分。(3)模糊综合评价法:运用模糊数学原理,对评价指标进行模糊处理,得出综合评价得分。第二节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应用1.1.58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项目策划阶段的应用在项目策划阶段,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可帮助投资者、设计师、施工方等各方明确绿色建筑的目标和要求,为项目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1.1.59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施工阶段的应用在施工阶段,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可指导施工方按照绿色建筑的要求进行施工,保证建筑的环境功能、资源利用效率等指标达到预定目标。1.1.60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运营维护阶段的应用在运营维护阶段,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可指导业主和物业管理方对建筑进行绿色运营和维护,提高建筑的环境功能和资源利用效率。第三节绿色建筑评价案例分析案例一:某住宅小区绿色建筑评价该项目位于我国某城市,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项目在设计、施工、运营等环节均遵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取得了较高的评价得分。以下为该项目绿色建筑评价的简要分析:(1)设计阶段:项目充分考虑地形、气候等因素,采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2)施工阶段:项目采用绿色施工技术,降低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运营维护阶段:项目采用绿色运营维护模式,提高建筑的环境功能和资源利用效率。案例二:某公共建筑绿色建筑评价该项目位于我国某城市,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是一座集办公、商业、餐饮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建筑。项目在设计、施工、运营等环节均遵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为该项目绿色建筑评价的简要分析:(1)设计阶段:项目充分考虑绿色建筑的要求,采用节能、环保的设计方案,提高建筑的环境功能。(2)施工阶段:项目采用绿色施工技术,降低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运营维护阶段:项目采用绿色运营维护模式,提高建筑的环境功能和资源利用效率。第九章绿色建筑政策与法规第一节绿色建筑政策概述1.1.61绿色建筑政策的背景与意义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能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为应对这一挑战,绿色建筑应运而生。绿色建筑政策旨在推动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绿色建筑政策的核心是引导建筑业从传统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环保的方向转变。1.1.62绿色建筑政策的主要内容(1)政策引导:通过制定绿色建筑发展规划、行动计划等,明确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任务和路径。(2)财政支持:对绿色建筑项目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降低绿色建筑项目的成本。(3)技术创新:鼓励绿色建筑技术创新,推广绿色建筑技术,提高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4)评价体系:建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绿色建筑项目进行评价和认证,引导市场消费需求。(5)宣传教育:加强绿色建筑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和参与。第二节绿色建筑法规与标准1.1.63绿色建筑法规(1)法律层面:我国《建筑法》、《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对绿色建筑提出了明确要求。(2)行政法规层面: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行政法规对绿色建筑的实施进行了规范。(3)地方性法规层面: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绿色建筑相关的地方性法规。1.1.64绿色建筑标准(1)国家标准:我国已发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等国家标准。(2)行业标准:建筑行业发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绿色建筑技术应用指南》等行业标准。(3)地方标准: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绿色建筑相关的地方标准。第三节绿色建筑政策与法规的实施1.1.65政策与法规的实施措施(1)政策宣传:加大绿色建筑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绿色建筑的认识。(2)政策落实:各级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保证绿色建筑政策得到有效落实。(3)监督管理:加强对绿色建筑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管理,保证项目符合绿色建筑要求。(4)评价考核:建立健全绿色建筑评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木材加工过程中的能耗分析与节能考核试卷
- 舞台灯光设备的人机工程学考量考核试卷
- 英语电影分析与讨论考核试卷
- 石棉制品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考核试卷
- 羽绒加工企业生产安全应急预案考核试卷
- 纸质文具行业市场前景与消费趋势预测方法考核试卷
- 天然气开采业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估与分析考核试卷
- 石材表面装饰工艺探讨考核试卷
- 夫妻财产共管与忠诚责任保障协议书
- 微信小程序电商运营培训与供应链管理协议
- 基于西门子PLC自动旋转门的设计毕业设计
- GB/T 3098.6-2023紧固件机械性能不锈钢螺栓、螺钉和螺柱
- 锌银电池的资料
- 七人学生小品《如此课堂》剧本台词手稿
- RFJ05-2009-DQ人民防空工程电气大样图集
- 毕业设计(论文)-纯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bms)管理资料
-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23年版)
- 农户贷款管理办法银监发〔2012〕50号
- 儿科-补液-液体疗法课件
- 优生优育TORCH检测临床意义与临床咨询课件
- 《踏雪寻梅》合唱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