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田水利工程作业指南TOC\o"1-2"\h\u11606第一章水利工程概述 3193931.1工程背景与目的 3211751.2工程规模与布局 3144361.2.1工程规模 4297351.2.2工程布局 49515第二章工程设计与规划 495072.1设计原则与标准 4277482.1.1设计原则 41502.1.2设计标准 520012.2工程规划与布局 5249872.2.1工程规划 553742.2.2工程布局 5191992.3设计参数与计算 6166862.3.1设计参数 6153582.3.2设计计算 6421第三章水源工程 6255653.1水源选择与评价 6254403.1.1水源选择的依据 6295093.1.2水源评价方法 7218853.2水源工程设计与施工 73993.2.1设计原则 7112253.2.2设计内容 7280063.2.3施工要求 7173323.3水源保护与水质管理 870053.3.1水源保护措施 8169843.3.2水质管理措施 819063第四章防洪工程 8261334.1防洪工程规划 8137504.2防洪设施设计 8256234.3防洪工程维护与管理 913079第五章水库工程 9250505.1水库规划与设计 9173395.2水库施工技术 10202945.3水库运行与管理 1026122第六章灌溉工程 11201626.1灌溉系统规划 11168986.1.1规划原则 116976.1.2规划内容 11187236.2灌溉设施设计 1152206.2.1设计原则 11283076.2.2设计内容 1296946.3灌溉管理与调度 123596.3.1管理体制 12127396.3.2管理内容 1216951第七章排水工程 13115057.1排水系统规划 13221277.1.1规划原则 1389947.1.2规划内容 1338277.2排水设施设计 1334437.2.1排水渠道设计 13258707.2.2排水泵站设计 13230667.2.3排水井设计 14265757.3排水工程运行与管理 1458487.3.1运行管理 14259087.3.2维护保养 14317217.3.3环境保护 1413787第八章水土保持工程 14172808.1水土保持规划 1418108.1.1规划目的与原则 15230538.1.2规划内容 1577968.2水土保持措施 1556088.2.1工程措施 15111358.2.2生物措施 15228028.2.3农业技术措施 1678768.3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 16220508.3.1监测内容 16316438.3.2监测方法 16147608.3.3评价方法 16136第九章工程施工与管理 16172829.1施工组织与管理 1691389.1.1施工组织 16307129.1.2施工管理 1730949.2施工质量控制 1737399.2.1质量控制原则 17136679.2.2质量控制措施 17136249.3工程验收与移交 1770709.3.1工程验收 17121379.3.2工程移交 1829953第十章工程运行与维护 182444510.1运行管理与调度 182961610.1.1运行管理原则 182760010.1.2运行调度 18568910.2维护保养与维修 18302510.2.1维护保养 18127810.2.2维修 19877310.3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 191125310.3.1安全生产 191395810.3.2环境保护 19第一章水利工程概述1.1工程背景与目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章旨在阐述农田水利工程的背景与目的,为后续章节的深入分析提供基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国家政策支持。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加大水利建设投资的意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2)农业发展需求。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迫切需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3)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有助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轻水资源压力,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保护。农田水利工程的目的主要包括:(1)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3)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有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1.2工程规模与布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模与布局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水资源、地形地貌、农业生产需求等因素。1.2.1工程规模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模应根据以下因素确定:(1)水资源条件。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总量、可利用量及分布特点,合理确定工程规模。(2)农业生产需求。根据农业生产发展规划,预测未来农业生产用水需求,确定工程规模。(3)经济效益。分析工程投资与效益关系,保证工程规模与投资相符。1.2.2工程布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1)区域适应性。根据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特点,合理布局工程,保证工程发挥最大效益。(2)统筹兼顾。充分考虑水源、渠道、排水、蓄水等各个环节,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3)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前农业生产需求的同时考虑长远发展,保证工程可持续运行。(4)生态环境保护。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第二章工程设计与规划2.1设计原则与标准2.1.1设计原则农田水利工程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安全性原则:保证工程结构安全、运行稳定,满足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等需求。(2)经济性原则:在满足工程功能的前提下,力求降低工程投资,提高经济效益。(3)适应性原则: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使工程设计适应区域特点。(4)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5)技术创新原则: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工程设计水平。2.1.2设计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设计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防洪标准:根据流域特性、工程规模及重要性,合理确定防洪标准。(2)排涝标准:根据排水区域地形、地貌、气象条件等因素,确定排涝标准。(3)灌溉标准:根据作物需水量、土壤质地、水源条件等因素,确定灌溉标准。(4)供水标准:根据用水户需求、水源条件、输水距离等因素,确定供水标准。(5)环境保护标准:遵循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规,保证工程设计符合环境保护要求。2.2工程规划与布局2.2.1工程规划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局观念:从整个流域或区域的角度出发,统筹考虑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方面。(2)分区规划:根据地形地貌、水资源条件、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合理划分工程区域。(3)多目标规划:兼顾灌溉、排涝、供水、发电、旅游等多种功能,实现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4)分期实施:根据工程规模、投资能力、施工条件等因素,合理制定分期实施方案。2.2.2工程布局农田水利工程的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1)水源优先:优先考虑水源条件较好的区域,保证工程水源可靠。(2)地形地貌适应:根据地形地貌特点,合理布置工程设施,降低施工难度。(3)水系连通:注重水系连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4)工程安全:保证工程结构安全,降低运行风险。2.3设计参数与计算2.3.1设计参数农田水利工程的设计参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洪水:根据流域特性、气象条件等因素,确定设计洪水标准。(2)设计降雨:根据气象资料,确定设计降雨过程。(3)设计流量:根据设计洪水、设计降雨等因素,计算设计流量。(4)设计水位:根据设计洪水、设计流量等因素,计算设计水位。(5)设计渠道糙率:根据渠道材料、糙率系数等因素,确定设计渠道糙率。2.3.2设计计算农田水利工程的设计计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洪水计算:根据设计洪水、设计降雨等因素,计算洪水过程。(2)渠道水理计算:根据设计流量、设计渠道糙率等因素,计算渠道水理参数。(3)水工建筑物计算:根据设计水位、设计流量等因素,计算水工建筑物尺寸。(4)工程投资估算:根据工程设计方案,估算工程投资。(5)经济效益分析:根据工程设计方案,分析工程经济效益。第三章水源工程3.1水源选择与评价3.1.1水源选择的依据水源选择应依据农田水利工程的需求、水源的可靠性、水质、水量、地理位置、社会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下为水源选择的主要依据:(1)水量:水源的水量应满足农田水利工程的需求,保证灌溉、排涝、供水等功能的正常发挥。(2)水质:水源水质应满足农田灌溉、水产养殖、生活用水等要求,保证水质安全。(3)地理位置:水源地理位置应便于输水、调水,降低工程投资和运行成本。(4)社会经济条件:水源选择应考虑当地社会经济条件,合理利用水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3.1.2水源评价方法水源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水量评价、水质评价和综合评价。(1)水量评价:通过对水源的降雨、蒸发、径流等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评估水源的供水能力。(2)水质评价:根据水源的水质指标,如pH值、总硬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等,评估水源的水质状况。(3)综合评价:结合水量、水质、地理位置、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对水源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最优水源。3.2水源工程设计与施工3.2.1设计原则水源工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安全可靠:保证水源工程在运行过程中安全可靠,防止发生。(2)经济合理:在满足工程需求的前提下,降低工程投资和运行成本。(3)环保节能:充分考虑环保要求,采用节能技术,降低对环境的影响。(4)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水源工程的长期运行。3.2.2设计内容水源工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水源选择:根据水源评价结果,确定最优水源。(2)工程布局:根据水源地理位置和工程需求,合理布局水源工程。(3)工程设计参数:确定工程设计参数,包括水源工程规模、输水线路、水工建筑物等。(4)施工组织设计:制定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施工质量控制措施等。3.2.3施工要求水源工程施工应满足以下要求:(1)严格遵循施工方案和施工进度计划,保证工程按时完成。(2)加强施工质量控制,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3)做好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减少对环境的影响。(4)建立健全施工管理制度,保证施工顺利进行。3.3水源保护与水质管理3.3.1水源保护措施(1)加强水源地保护,设立水源保护区,禁止在保护区内进行污染活动。(2)加强水源地周边生态环境建设,提高水源地的水源涵养能力。(3)加强水源地水质监测,及时发觉和处理水质问题。(4)建立健全水源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监管。3.3.2水质管理措施(1)制定水质管理方案,明确水质目标、水质监测项目和监测频率。(2)加强水源地水质监测,保证水质安全。(3)建立健全水质预警系统,及时应对水质异常情况。(4)加强水源地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5)加强水资源调度,优化水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第四章防洪工程4.1防洪工程规划防洪工程规划是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规划,旨在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进行防洪工程规划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在规划范围内,充分考虑河流、水库、渠道等水利设施布局,保证规划内容的完整性。(2)科学合理,安全可靠。根据洪水特性、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防洪工程规模、布局和结构,保证工程安全、经济、实用。(3)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规划中,要充分考虑防洪工程与生态环境、水资源利用、农田水利等方面的关系,实现协调发展。(4)分期实施,逐步完善。根据实际情况,将防洪工程分为近期和远期目标,分期实施,逐步完善。4.2防洪设施设计防洪设施设计是防洪工程规划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标准。根据防洪工程规划要求,确定设计洪水标准,保证工程安全可靠。(2)设计洪水计算。根据设计洪水标准,采用适宜的计算方法,计算设计洪水过程。(3)工程布局。根据设计洪水过程,合理确定防洪工程布局,包括水库、堤防、蓄洪区等。(4)工程结构设计。根据工程布局,进行具体结构设计,包括堤防结构、蓄洪区围堤结构等。(5)工程配套设施。根据工程需要,设计相应的配套设施,如排水设施、观测设施等。4.3防洪工程维护与管理防洪工程的维护与管理是保证工程正常运行、发挥效益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健全防洪工程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工程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主体,保证工程维护与管理工作的落实。(2)加强工程监测。对防洪工程进行定期监测,掌握工程运行状态,及时发觉并处理问题。(3)及时维修养护。对工程设施进行定期检查、维修,保证工程设施完好。(4)加强应急预案制定与演练。针对可能发生的洪水灾害,制定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应对洪水灾害的能力。(5)加强宣传教育。普及防洪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防洪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防洪工作的良好氛围。第五章水库工程5.1水库规划与设计水库工程规划与设计是保证水库功能充分发挥、经济效益最大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的关键环节。在进行水库规划与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合理。根据水库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水资源状况、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因素,合理确定水库的规模、功能及布局。(2)安全可靠。充分考虑水库工程的安全问题,保证水库大坝、泄洪设施等主要建筑物在设计、施工和运行过程中的安全。(3)经济合理。在满足水库功能的前提下,力求降低工程投资,提高经济效益。(4)生态环境保护。在水库规划与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影响,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库区生态环境。水库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内容如下:(1)水库规模。根据水库的功能和任务,确定水库的总库容、调节库容、死库容等参数。(2)水库布局。根据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水资源分布等因素,合理布局水库的库区、枢纽建筑物、输水建筑物等。(3)水库枢纽建筑物设计。包括大坝、泄洪设施、水电站等建筑物的设计。(4)水库施工组织设计。根据工程规模、施工条件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进度。5.2水库施工技术水库施工技术是保证水库工程顺利进行、质量合格的重要环节。以下是水库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关键技术:(1)基础处理。对水库库区、枢纽建筑物基础进行地质勘探,根据地质条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保证基础稳定。(2)大坝施工。大坝是水库工程的核心部分,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保证大坝质量。主要包括大坝碾压、混凝土浇筑、防渗处理等技术。(3)泄洪设施施工。泄洪设施是保证水库安全运行的关键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泄洪洞、溢洪道等建筑物的施工质量。(4)施工组织与管理。合理配置施工资源,制定施工方案和施工进度,保证工程按期完成。(5)环境保护与治理。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5.3水库运行与管理水库运行与管理是保证水库工程长期发挥效益、保障水库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以下是水库运行与管理的主要内容:(1)水库调度。根据水库的功能和任务,制定合理的调度方案,保证水库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2)水库安全监测。建立水库安全监测系统,对大坝、泄洪设施等主要建筑物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觉和处理安全隐患。(3)水库维护保养。对水库工程进行定期维护保养,保证工程设施正常运行。(4)水资源保护。加强库区水资源保护,防止水体污染,保障水库水质。(5)生态环境保护。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库区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6)信息化管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水库运行与管理的效率。(7)应急管理与处理。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的能力。第六章灌溉工程6.1灌溉系统规划6.1.1规划原则灌溉系统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充分调查分析区域水资源、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合理确定灌溉面积和灌溉模式;(2)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灌溉布局,提高灌溉效益;(3)保证灌溉系统安全、可靠、经济、高效;(4)遵循生态环境保护原则,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6.1.2规划内容灌溉系统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灌溉区域范围及灌溉面积;(2)灌溉水源及水源工程;(3)灌溉渠道及输水系统;(4)田间灌溉设施;(5)灌溉排水系统;(6)灌溉管理及调度系统;(7)灌溉工程投资估算及经济效益分析。6.2灌溉设施设计6.2.1设计原则灌溉设施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和土壤特性,合理确定灌溉制度;(2)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3)采用先进、适用、可靠的灌溉技术;(4)保证灌溉设施安全、稳定、经济、美观;(5)便于运行管理和维护。6.2.2设计内容灌溉设施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灌溉渠道设计:包括渠道线路、断面尺寸、渠道衬砌材料及施工技术要求;(2)输水管道设计:包括管道材料、管径、管道布置、管道连接及附属设施;(3)田间灌溉设施设计:包括喷灌、滴灌、微灌等灌溉方式的选择及布置;(4)灌溉排水系统设计:包括排水渠道、排水管道、排水井等设施的设计;(5)灌溉管理及调度系统设计:包括水位监测、流量监测、自动化控制系统等。6.3灌溉管理与调度6.3.1管理体制灌溉管理应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明确各级管理职责,实现灌溉工程的高效运行。6.3.2管理内容灌溉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灌溉水源管理:合理调配水源,保证灌溉用水需求;(2)灌溉渠道管理:定期检查渠道状况,及时修复损坏设施;(3)灌溉设施运行管理:保证灌溉设施正常运行,提高灌溉效率;(4)灌溉用水调度: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和灌溉制度,合理分配灌溉用水;(5)灌溉排水管理:保证排水系统畅通,防止农田渍水;(6)灌溉技术创新与推广:不断引进先进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平;(7)灌溉工程维护与改造:定期对灌溉工程进行检查、维护和改造,延长工程使用寿命。第七章排水工程7.1排水系统规划7.1.1规划原则排水系统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保证排水系统的安全、高效、经济、环保,同时兼顾农田水利工程的总体布局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7.1.2规划内容(1)排水区域划分:根据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合理划分排水区域,明确排水系统的范围和规模。(2)排水标准:根据农业生产需求和环境保护要求,制定相应的排水标准,包括排水量、排水频率、排水水质等。(3)排水设施布局:结合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合理布置排水设施,包括排水渠道、排水井、排水泵站等。(4)排水系统设计参数:根据排水区域、排水标准、排水设施布局等,确定排水系统设计参数,如排水渠道的尺寸、排水泵站的规模等。7.2排水设施设计7.2.1排水渠道设计(1)渠道线路设计:根据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选择合理的渠道线路,保证渠道畅通、安全、经济。(2)渠道断面设计:根据渠道线路、设计流量、渠道材料等因素,确定渠道断面尺寸,满足排水需求。(3)渠道衬砌设计:根据渠道材料、地质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衬砌结构,提高渠道抗冲刷能力。7.2.2排水泵站设计(1)泵站选址:根据排水区域、排水渠道、地质条件等因素,合理选择泵站位置。(2)泵站规模设计:根据排水区域、排水标准、排水渠道等因素,确定泵站规模。(3)泵站设备选型:根据泵站规模、排水需求、设备功能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排水设备。7.2.3排水井设计(1)排水井位置设计:根据排水渠道、地质条件等因素,合理选择排水井位置。(2)排水井结构设计:根据排水需求、地质条件、排水材料等因素,确定排水井结构。7.3排水工程运行与管理7.3.1运行管理(1)排水渠道运行管理:定期检查渠道畅通情况,及时清理渠道内的杂草、淤泥等杂物,保证渠道正常运行。(2)排水泵站运行管理:定期检查泵站设备,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合理调度泵站运行,满足排水需求。(3)排水井运行管理:定期检查排水井结构,保证排水井正常运行;及时处理排水井故障。7.3.2维护保养(1)排水渠道维护保养:定期对渠道进行维修、加固,提高渠道抗冲刷能力。(2)排水泵站维护保养:定期对泵站设备进行维修、保养,保证设备功能稳定。(3)排水井维护保养:定期对排水井结构进行维修、加固,保证排水井正常运行。7.3.3环境保护(1)排水渠道环境保护:加强渠道两侧植被建设,防止土壤侵蚀,减少污染。(2)排水泵站环境保护:采用低噪音、节能型设备,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3)排水井环境保护:合理设置排水井位置,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干扰。第八章水土保持工程8.1水土保持规划8.1.1规划目的与原则水土保持规划旨在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综合性原则:规划应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条件,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可持续性原则:规划应注重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保证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规划应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采取工程、生物和农业技术措施,降低水土流失风险。8.1.2规划内容(1)水土保持目标:明确规划期内水土保持工作的总体目标,包括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治理程度、生态环境改善等。(2)水土保持分区:根据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特点,划分水土保持类型区。(3)水土保持措施:针对不同类型区,制定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4)水土保持投资与效益分析:估算规划期内水土保持投资总额,分析投资效益。8.2水土保持措施8.2.1工程措施(1)土地整理:对坡耕地、梯田、沟壑等土地进行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水土流失风险。(2)坡面防护:采取植物护坡、石砌护坡、土工合成材料护坡等措施,保护坡面不受水土流失。(3)沟道治理:对侵蚀沟、河流等进行治理,防止沟道侵蚀扩展。(4)水库、塘坝建设:合理布局水库、塘坝等蓄水工程,调节水资源,减轻水土流失。8.2.2生物措施(1)植被恢复:对退化、破坏的植被进行恢复,增加植被盖度,提高土壤抗蚀性。(2)林草植被建设:在适宜地区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等,提高植被覆盖率。(3)退耕还林还草:对坡耕地、荒地等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8.2.3农业技术措施(1)改良耕作制度:调整作物布局、轮作制度等,减轻土壤侵蚀。(2)节水灌溉: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降低土壤侵蚀风险。(3)土壤改良:采取施用有机肥料、化肥深施等技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抗蚀性。8.3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8.3.1监测内容(1)水土流失监测:对水土流失面积、流失强度、流失类型等进行分析。(2)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监测:对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监测。(3)生态环境监测:对植被、土壤、水资源等生态环境因子进行监测。8.3.2监测方法(1)地面调查: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水土流失现状和治理效果。(2)遥感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对水土流失进行动态监测。(3)实验室分析:对土壤、植被等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获取相关数据。8.3.3评价方法(1)指标评价法:根据水土保持目标,设定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2)模型评价法:建立水土保持模型,对水土流失进行预测评价。(3)综合评价法:综合考虑各项指标和模型评价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第九章工程施工与管理9.1施工组织与管理9.1.1施工组织施工组织是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工程特点、施工条件、资源供应等因素,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保证工程顺利进行。以下是施工组织的几个方面:(1)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根据工程设计文件,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明确施工方法、施工顺序、施工进度等。(2)施工平面布置:合理规划施工现场,保证施工现场的整洁、有序,提高施工效率。(3)施工队伍管理:组建专业化的施工队伍,明确各岗位职责,加强施工人员培训,提高施工技能。9.1.2施工管理施工管理是对施工过程的全面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进度管理:保证施工进度按照计划进行,对施工进度进行调整和优化。(2)质量管理:加强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保证工程质量满足设计要求。(3)成本管理:合理控制施工成本,降低工程投资。(4)安全管理: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预防安全的发生。9.2施工质量控制9.2.1质量控制原则施工质量控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过程控制:从施工准备到工程验收,对施工过程进行全面控制。(2)标准化管理:严格执行施工规范、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理解2025创业扶持政策试题及答案
- 妇产科笔试题目及答案
- 天津市芦台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月考试题(二)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
- 杜塞融合考试题及答案
- 西安交通大学《艺术欣赏》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资本运作模式研究试题及答案
- 海洋热浪地理试题及答案
- 旋律创造与分析试题及答案
- 消费金融在下沉市场的市场渗透与品牌建设报告
- 理财面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4年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 拉美文化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图入库(技术培训)
-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评价量表
- DB23 2456-2019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 毛泽东思想完整版
- GA/T 850-2021城市道路路内停车位设置规范
- 天津民间艺术课件
- 智慧旅游电子票务管理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学习民法典 做遵纪守法小学生专题课件
- 亦庄开发区企业名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