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安全生产与环保作业指导书_第1页
化工安全生产与环保作业指导书_第2页
化工安全生产与环保作业指导书_第3页
化工安全生产与环保作业指导书_第4页
化工安全生产与环保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化工安全生产与环保作业指导书TOC\o"1-2"\h\u22662第一章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概述 325391.1安全生产的基本概念 35264第二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标准 4192871.1.1法律法规的定义与作用 4187651.1.2我国化工行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 4136271.1.3法律法规的执行与监管 566471.1.4安全生产标准与规范的含义 593081.1.5安全生产标准与规范的分类 512261.1.6安全生产标准与规范的制定与实施 510329第三章安全生产组织与管理 6256201.1.7组织架构概述 679031.1.8组织架构设置 6166341.1.9安全生产责任制概述 6199441.1.10安全生产责任制内容 6197911.1.11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概述 773471.1.12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内容 717707第四章危险化学品管理 8188211.1.13分类原则 8159071.1.14分类方法 8108751.1.15标识要求 8228601.1.16储存要求 8148421.1.17运输要求 8139501.1.18类型 9295601.1.19应急处理措施 9149511.1.20调查与处理 927572第五章设备设施安全管理 916431.1.21设计原则 9101431.1.22选型要求 10144441.1.23运行管理 1039601.1.24维护保养 10312141.1.25安全检查 1020311.1.26整改措施 1124880第六章安全生产培训与教育 11187691.1.27培训内容 11317911.1.28培训方法 1133291.1.29培训计划的制定 12237331.1.30培训计划的实施 12112131.1.31组织体系 12301711.1.32制度体系 12235211.1.33内容体系 12242361.1.34保障体系 1229544第七章环境保护概述 13273361.1.35环境保护的定义 13320281.1.36环境保护的内容 13207921.1.37污染物种类繁多 1357051.1.38污染治理技术要求高 1368721.1.39环保设施投入大 1325861.1.40环保政策法规严格 1374131.1.41环境风险较大 14317881.1.42环保责任意识强 1410783第八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标准 14175821.1.43法律法规的概念与作用 14128571.1.44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14293441.1.45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1551921.1.46环境保护标准的概念与作用 15196921.1.47环境保护标准体系 15142341.1.48环境保护标准的主要内容 15126581.1.49环境保护规范的制定与实施 1628468第九章环保设施运行与管理 16269391.1.50设计原则 164321.1.51设计内容 168731.1.52选型依据 17166131.1.53运行管理 1752911.1.54维护保养 17143641.1.55监测内容 17264191.1.56监测方法 17278031.1.57评估与改进 1818312第十章环境保护应急与处理 18194001.1.58类型 18155201.1化学品泄漏 18315481.2废水排放 18118231.3废气排放 1888171.4废渣处理 18210061.4.1特点 18171452.1突发性 18169282.2危害性 1870112.3复杂性 18261492.3.1应急组织与协调 19128473.1建立应急组织机构 19310613.2制定应急预案 19208683.3应急协调 19291243.3.1应急处理措施 19167794.1现场隔离 19327224.2环境监测 19160204.3应急处理 19200264.4后续处置 19208504.4.1调查 19121585.1调查内容 1991395.2调查程序 1930025.2.1责任追究 20303686.1追究对象 20148976.2追究方式 20233326.3追究时效 20第一章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概述1.1安全生产的基本概念安全生产,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控制生产过程中可能导致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等的因素,保障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保护企业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石,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安全生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安全观念:强化安全意识,将安全生产理念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2)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对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监控,保证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3)安全技术:运用先进的安全技术,提高生产设备的安全功能,降低发生的风险。(4)安全培训:加强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提高安全素质,增强预防和应对能力。(5)应急处置: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减轻损失。第二节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的特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具有以下特点:(1)高风险性: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危险化学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腐蚀性强等特点,风险较大。(2)复杂性:化工企业生产工艺复杂,涉及多种化学反应,生产条件苛刻,操作难度大。(3)连续性:化工企业生产过程具有连续性,一旦发生,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4)多样性:化工企业产品种类繁多,生产工艺和设备各异,安全管理要求多样化。(5)法律法规严格: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严格监管,企业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证安全生产。(6)人员密集:化工企业从业人员较多,人员素质和安全意识对安全生产具有重要影响。(7)环境影响大: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具有较大影响,环保措施尤为重要。通过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特点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的规律,为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提供有力保障。第二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标准第一节法律法规概述1.1.1法律法规的定义与作用法律法规是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在化工行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化工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法律法规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具有以下作用:(1)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强化企业安全生产意识;(2)规范企业生产行为,防范安全生产;(3)保障从业人员合法权益,提高安全生产水平;(4)促进化工行业科技进步,推动绿色发展。1.1.2我国化工行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我国化工行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1)国家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2)行政法规:如《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等;(3)部门规章:如《化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办法》等;(4)地方性法规: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化工行业安全生产条例》等;(5)规范性文件:如《化工行业安全生产管理暂行规定》、《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办法》等。1.1.3法律法规的执行与监管(1)企业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2)部门应加强对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保证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3)社会公众应积极参与安全生产监督,维护自身合法权益;(4)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应定期进行评估,以便及时修订和完善。第二节安全生产标准与规范1.1.4安全生产标准与规范的含义安全生产标准与规范是在化工行业安全生产领域,对生产过程、设备、产品、管理等环节的技术要求、操作规程、安全措施等方面所作的具体规定。它们是法律法规的细化和具体化,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持。1.1.5安全生产标准与规范的分类(1)国家标准:如《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标准》、《化工企业环境保护设施设计规范》等;(2)行业标准:如《化工行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化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等;(3)企业标准: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4)国际标准:如国际化学品安全卡(ICSC)、国际化学品分类和标签标准(GHS)等。1.1.6安全生产标准与规范的制定与实施(1)制定原则: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前瞻性原则,保证标准与规范具有指导意义;(2)制定程序:开展调查研究,征求意见,组织专家评审,报批发布;(3)实施要求:企业应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标准与规范,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安全生产水平;(4)监督检查:部门应加强对企业执行安全生产标准与规范的监督检查,保证落到实处。通过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我国化工行业将不断提升安全生产水平,为我国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第三章安全生产组织与管理第一节安全生产组织结构1.1.7组织架构概述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组织结构是保证企业安全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企业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组织架构,明确各级安全生产职责和权限。1.1.8组织架构设置(1)安全生产委员会:负责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主任,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2)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负责企业日常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对企业安全生产负直接责任。其主要职责包括:(1)组织制定和实施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2)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培训、宣传教育活动;(3)负责安全生产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上报;(4)对生产现场进行安全生产检查,对安全隐患进行整改;(5)协助处理安全生产。(3)安全生产岗位:企业应根据生产特点,设置相应的安全生产岗位,如安全员、安全工程师等,负责具体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第二节安全生产责任制1.1.9安全生产责任制概述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核心,明确了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岗位员工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职责和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有利于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预防和减少发生。1.1.10安全生产责任制内容(1)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职责:组织制定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组织架构,保证安全生产投入,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及时处理安全生产等。(2)企业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职责:协助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培训,负责安全生产日常管理工作。(3)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职责: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对安全隐患进行整改,对安全生产进行调查处理。(4)生产车间、部门职责: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开展岗位安全生产培训,落实安全生产措施,保证生产安全。(5)员工职责: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正确使用安全设施,积极参与安全生产活动,发觉安全隐患及时报告。第三节安全生产管理制度1.1.11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概述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企业为保证生产安全,预防和减少发生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企业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1.1.12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内容(1)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明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方向和目标。(2)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岗位员工的安全生产职责。(3)安全生产培训与教育: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4)安全生产投入:保证安全生产所需资金、设备、技术等投入。(5)安全生产检查: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对安全隐患进行整改。(6)处理与报告:对安全生产进行调查处理,及时报告上级部门。(7)安全生产奖励与惩罚:对安全生产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奖励,对违反安全生产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8)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制定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企业可以更好地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第四章危险化学品管理第一节危险化学品分类与标识1.1.13分类原则危险化学品分类应根据《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等相关法规进行,按照化学品的物理、健康、环境危害特性,将其分为若干类别。1.1.14分类方法(1)物理危害:包括易燃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反应物质、自热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氧化剂、有机过氧化物等。(2)健康危害:包括急性毒性、皮肤腐蚀/刺激、眼睛腐蚀/刺激、呼吸道刺激、生殖细胞致突变、致癌性、生殖毒性、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等。(3)环境危害:包括对水生生物毒性、持久性、生物积累性、土壤污染等。1.1.15标识要求(1)危险化学品标签:应包括化学品名称、生产日期、含量、危险性类别、安全警示词、应急处理措施等。(2)危险化学品包装:应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包装材料和包装方法,并在包装上标注危险性类别、警示标志等。第二节危险化学品储存与运输1.1.16储存要求(1)储存场所:应选择安全、通风、干燥、避光、隔热的地方,并配备相应的安全设施。(2)储存方式:应根据危险化学品的性质,采取相应的储存方式,如分隔储存、隔离储存、控制温度等。(3)储存容量:应根据危险化学品的危险性、储存场所的承载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储存容量。(4)储存管理:应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储存管理制度,对储存过程中的安全进行检查和监控。1.1.17运输要求(1)运输方式:应根据危险化学品的性质,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如公路、铁路、水路等。(2)运输包装:应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包装材料和包装方法,保证运输过程中的安全。(3)运输管理:应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制度,对运输过程中的安全进行检查和监控。(4)应急处理:运输过程中应配备相应的应急处理设备,如灭火器、防护服等,并对驾驶员进行应急处理培训。第三节危险化学品应急处理1.1.18类型(1)火灾:易燃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等危险化学品引发的火灾。(2)泄漏:管道泄漏、容器破裂等导致的危险化学品泄漏。(3)中毒:吸入、接触、误食等导致的危险化学品中毒。1.1.19应急处理措施(1)火灾: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扑救火灾,疏散周围人员,同时向消防部门报警。(2)泄漏: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隔离、堵漏、收集等措施,防止泄漏扩散,同时向相关部门报告。(3)中毒:立即将中毒者移至通风处,给予吸氧、清洗等急救措施,同时拨打急救电话。1.1.20调查与处理(1)调查:发生后,应立即组织调查组,查明原因、性质、责任等。(2)处理:根据调查结果,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采取整改措施,加强安全管理。(3)报告: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情况,接受监督检查。第五章设备设施安全管理第一节设备设施的设计与选型1.1.21设计原则(1)设备设施设计应遵循安全、可靠、经济、环保的原则,保证生产过程安全可控。(2)设计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相关法规、标准和规范,保证设备设施的安全功能。(3)设计应考虑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危害,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4)设计应充分考虑设备设施的维护、检修和应急处理需求,提高设备设施的运行效率。1.1.22选型要求(1)设备设施选型应结合企业实际生产需求,充分考虑设备功能、质量、价格等因素。(2)选型应遵循先进、适用、可靠、经济的原则,保证设备设施具有较高的安全功能。(3)选型应考虑设备设施的环保功能,符合国家和地方环保政策。(4)选型应考虑设备设施的操作简便性,便于员工操作和管理。第二节设备设施的运行与维护1.1.23运行管理(1)建立完善的设备设施运行管理制度,明确设备设施运行的责任主体。(2)对设备设施进行定期检查、维护,保证设备设施处于良好运行状态。(3)对设备设施运行过程中发觉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防止发生。(4)建立设备设施运行日志,记录设备设施运行情况,为设备设施维护提供依据。1.1.24维护保养(1)设备设施维护保养应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进行,保证设备设施安全功能。(2)维护保养应遵循定期、分级、分类的原则,保证设备设施正常运行。(3)维护保养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防止发生。(4)对维护保养中发觉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保证设备设施安全运行。第三节设备设施的安全检查与整改1.1.25安全检查(1)建立设备设施安全检查制度,明确检查周期、检查内容和方法。(2)对设备设施进行全面、系统的安全检查,保证设备设施安全功能。(3)检查中发觉的问题,及时记录并反馈给相关部门,督促整改。(4)对安全检查情况进行汇总分析,为设备设施安全管理提供依据。1.1.26整改措施(1)对安全检查中发觉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期限。(2)整改过程中,严格按照整改方案执行,保证整改效果。(3)整改完成后,对整改情况进行复查,保证设备设施安全运行。(4)对整改过程中发觉的问题,及时调整安全管理措施,提高设备设施安全功能。第六章安全生产培训与教育第一节安全生产培训内容与方法1.1.27培训内容(1)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政策:对国家及地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进行系统解读,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安全生产责任感。(2)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详细讲解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保证员工熟知并遵守相关规定。(3)安全生产技术知识:涵盖化工行业安全生产技术、设备设施操作、应急预案等方面的知识,提升员工的安全技能。(4)安全生产案例分析:通过对典型案例分析,使员工了解发生的原因、预防措施及应对方法。(5)安全生产心理素质培训:培养员工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应对突发的能力。1.1.28培训方法(1)理论培训:通过授课、讲座、研讨等形式,使员工掌握安全生产知识。(2)实践操作培训:结合实际操作,让员工熟悉设备设施操作流程,提高操作技能。(3)情景模拟培训:通过模拟场景,让员工体验发生过程,提高应对能力。(4)现场教学:组织员工到安全生产现场进行实地教学,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第二节安全生产培训计划的制定与实施1.1.29培训计划的制定(1)根据企业安全生产实际情况,明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和培训周期。(2)结合员工岗位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3)制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时间、地点、培训师等。1.1.30培训计划的实施(1)严格按照培训计划组织培训,保证培训质量。(2)培训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培训效果。(3)培训结束后,对员工进行考核,评估培训效果。(4)对培训过程中发觉的问题,及时调整培训计划,保证培训目标的实现。第三节安全生产教育体系1.1.31组织体系(1)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教育组织机构,明确各级管理人员职责。(2)设立安全生产教育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实施安全生产教育工作。1.1.32制度体系(1)制定安全生产教育管理制度,明确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师资等方面的要求。(2)制定培训考核制度,保证培训效果。(3)制定安全生产教育经费保障制度,保证培训经费的合理使用。1.1.33内容体系(1)保证安全生产教育内容全面、系统,涵盖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技术知识、心理素质等方面。(2)结合企业实际,定期更新培训内容,保证培训内容的针对性。(3)开展安全生产文化活动,提高员工安全意识。1.1.34保障体系(1)提供必要的培训设施和场地,保障培训顺利进行。(2)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培训质量。(3)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教育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教育管理效率。第七章环境保护概述第一节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1.1.35环境保护的定义环境保护是指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止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活动。环境保护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1.36环境保护的内容环境保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污染防治: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等防治工作。(2)生态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3)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循环经济发展。(4)环境监测与评估: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评估,及时发觉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5)环境教育与宣传: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第二节化工企业环境保护的特点1.1.37污染物种类繁多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其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化工企业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一大特点就是污染物种类繁多。1.1.38污染治理技术要求高化工企业污染物治理技术要求高,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染物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例如,废水处理技术包括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包括脱硫、脱硝、除尘等。1.1.39环保设施投入大化工企业环保设施投入较大,包括废水处理设施、废气处理设施、固体废物处理设施等。这些设施的建设和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1.1.40环保政策法规严格我国对化工企业的环保政策法规日益严格,要求企业必须严格执行环保标准,落实环保措施。企业需不断调整生产工艺,改进环保设施,以满足政策法规的要求。1.1.41环境风险较大化工企业存在较大的环境风险,一旦发生,可能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化工企业环境保护工作需要高度重视环境风险防控,保证生产安全。1.1.42环保责任意识强化工企业应树立环保责任意识,自觉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企业应建立健全环保管理制度,加强环保设施运行管理,保证污染物排放达标。同时企业还应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第八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标准第一节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概述1.1.43法律法规的概念与作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是国家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的具有强制力的规范性文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化工行业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企业进行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的基本遵循。1.1.44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宪法、环境保护法律、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环境保护部门规章等五个层次。(1)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对环境保护进行了原则性规定,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了最高法律依据。(2)环境保护法律:环境保护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3)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环境保护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等。(4)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如《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5)环境保护部门规章:环境保护部门规章是由环境保护部门依法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等。1.1.45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保护基本制度: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环境保护许可证制度等。(2)环境污染防治:如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3)生态保护与恢复:如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生态修复等。(4)环境监测与信息公开:如环境监测、环境信息公开、环境风险评估等。第二节环境保护标准与规范1.1.46环境保护标准的概念与作用环境保护标准是国家为保护环境,对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监测方法等所作的技术规定。环境保护标准是环境管理的技术依据,对企业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1.47环境保护标准体系我国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包括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和行业环境保护标准三个层次。(1)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部门组织制定,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工作。(2)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仅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3)行业环境保护标准:由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制定,适用于特定行业的环境保护工作。1.1.48环境保护标准的主要内容环境保护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污染物的浓度限值、排放总量等。(2)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环境介质中污染物的浓度限值,保障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3)监测方法标准:规定环境监测的方法、技术要求和数据处理等。(4)环境保护工程技术规范:规定环境保护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等技术要求。(5)环境保护产品标准:规定环境保护产品的功能、质量等技术要求。1.1.49环境保护规范的制定与实施环境保护规范是对环境保护工作中具有普遍性、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所作的规定。环境保护规范的制定与实施,有助于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1)制定原则:环境保护规范的制定应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2)制定程序:环境保护规范的制定应按照调研、论证、征求意见、审查、批准等程序进行。(3)实施要求:环境保护规范的实施应加强宣传和培训,保证相关从业人员掌握规范要求,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同时应加强对规范实施情况的监督与检查,保证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第九章环保设施运行与管理第一节环保设施的设计与选型1.1.50设计原则环保设施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国家及地方环保法规、标准和政策要求。(2)保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得到有效治理。(3)选用高效、节能、环保的工艺和设备。(4)注重设施的安全、可靠性和经济性。(5)考虑设施的维护、检修和升级改造需求。1.1.51设计内容(1)确定治理对象和治理目标,分析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种类、浓度和排放量。(2)选用合适的环保工艺和设备,进行工艺流程设计。(3)设计环保设施的处理能力、占地面积、能耗等参数。(4)设计环保设施的安全防护措施,保证设施运行安全。(5)设计环保设施的监测、控制系统,实现自动化运行。1.1.52选型依据(1)根据治理对象和治理目标,选择合适的环保工艺和设备。(2)考虑生产规模、生产负荷、污染物排放浓度等因素,确定设施的处理能力。(3)根据环保设施的功能、价格、运行成本等因素,进行经济性分析。(4)选用具有良好信誉和售后服务的产品。第二节环保设施的运行与维护1.1.53运行管理(1)制定环保设施的运行管理制度,明确操作规程、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2)建立环保设施的运行日志,记录设施运行状况、维修保养情况等。(3)定期对环保设施进行巡检,发觉问题及时处理。(4)对环保设施的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1.1.54维护保养(1)根据环保设施的使用说明书,制定维护保养计划。(2)对环保设施的关键部件进行定期检查、清洁、润滑和更换。(3)对环保设施进行定期维修,保证设施正常运行。(4)对环保设施的监测、控制系统进行定期校验,保证数据准确可靠。第三节环保设施的监测与评估1.1.55监测内容(1)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