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知识精研】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知识精研】高一历史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1页
第20课【知识精研】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知识精研】高一历史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2页
第20课【知识精研】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知识精研】高一历史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3页
第20课【知识精研】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知识精研】高一历史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4页
第20课【知识精研】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知识精研】高一历史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时空导入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20课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目录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剧变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材料:1946年3月,苏联通过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四个五年计划,计划要求首先恢复、发展重工业和铁路运输业,其次大量生产主要消费品,并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不断取得进步。到1950年,苏联共恢复和新建成6200个大企业,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73%,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轻工业的生产只增加了22%,农业总产值恢复到1940年的99%,其中籽棉、甜菜、肉、蛋、奶的产量超过战前。—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经济不断发展;科技和军事成就突出;人民教育和生活水平很大提高1.发展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明显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2.改革——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材料:……党中央委员会在几次全体会议上已经揭露了农业领导上的严重的缺点和错误,并且制定了提高谷物和畜产品产量的大规模计划。——《赫鲁晓夫代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党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所作的总结报告》(1956年2月14日)(1)背景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粮食短缺,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个人迷信严重,苏共二十大召开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通过党内斗争上台并巩固自己地位美苏争霸,国际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2.改革——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2)措施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经济农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思想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外交提出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共处重点:农业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2.改革——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3)评价材料:应该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拓者。他勇于突破旧的模式,探索新的道路,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但是,他毕竟受到历史局限性的束缚,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还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认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积极经济体制: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一些成效;农业:推进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工业:1957年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思想: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局限经济体制: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思想混乱: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思考:赫鲁晓夫的改革为什么会失败?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A联合国大会用皮鞋敲桌子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改革的目标脱离实际,忽视客观规律;赫鲁晓夫个人作风主观专断、急躁冒进。2.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未解决;赫鲁晓夫改革时期造成的混乱。(2)措施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科技,军备竞赛;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重点:工业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2.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3)评价195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1951——1960年1961——1970年1971——1980年10.25%6.45%4.95%材料: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1/4,背上沉重的包袱。同时四处伸手,加重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还在1979年入侵阿富汗,每年还要花掉几十亿卢布。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积极前期取得一定成效,军事实力可与美国匹敌局限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发展;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思考: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为什么会失败?材料:1975年以后,苏联国民经济持续低速发展,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为美国50%;社会总产值为美40%;农业劳动生产率25%.苏联的农业拖了国民经济的后腿,基本上仍是靠天吃饭。有人把勃列日涅夫时期称为“停滞的年代”。——《苏联兴亡史论》勃列日涅夫以宫廷政变的方式夺取了赫鲁晓夫的权力,但并没有把改革推进到一个新时期,而是力图再造斯大林模式,重现斯大林的个人集权。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勃列日涅夫后期保守专断,国家政治生活与意识形态僵化;推行霸权主义对外政策和经济战略制约经济改革的深入。2.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背景材料:1985年,苏联人均GD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至居世界十八位。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质量低劣。工业生产中浪费惊人,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断下降,农业生产长期落后。材料: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造成很多问题。斯大林之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显露,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民族矛盾尖锐;苏联面对的国际挑战不断加剧;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2.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2)措施材料:1987年颁布《国有企业法》,宣布企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和自主经营。它力图消除计划经济对企业的控制,但由于缺乏真正的市场机制,又削弱了党对企业的领导,对苏联经济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导致经济由低速增长变为负增长。——李世安主编《世界当代史》经济改革(前期)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没有取得预期成果戈尔巴乔夫认为是阻力太大导致的,于是把重点转向政治改革,以求扫除障碍。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2.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2)措施材料:1990年3月召开会议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在“公开性”、“民主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口号下,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蔓延,社会日益动荡。——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政治改革(后期)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改革陷入误区,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3)评价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乱,民族主义随之兴起。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3.解体(1)过程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随后,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纷纷效仿。1991年8月19日,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分裂,很快失败。1991.12.21《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扩大到11国。1991.12.26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3.解体(2)原因材料:戈尔巴乔夫上台推行改革“新思维”之后,苏联民族矛盾迅速公开化,民族冲突事件不断发生,各种民族主义势力恶性膨胀。来势汹汹的苏联国内民族危机和经济、政治、社会及国际环境恶化等因素互为影响,推波助澜,形成冲天巨浪,最终导致统一的联盟国家土崩瓦解。——陈之骅《苏联兴亡史纲》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启示: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国情出发,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要警惕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比较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不同点时间侧重结果败因相同点1953-1964农业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未改变原有体制,对苏联模式进行修修补补1964-1982重工业1985-1991前期经济,后期政治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苏联解体①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③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建设材料:“东欧”作为政治地理概念,是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八个国家,……这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经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建设成果: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主义国家;着手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存在问题:大多数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剧变2.改革国家改革措施结果局限南斯拉夫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国家埋下分裂隐患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波兰1956-1960年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匈牙利全面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计划制度和以价格为中心的经济调节制度1968-1973年国民收入增长为6%,人民消费水平提高,人民群众比较满意捷克斯洛伐克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出现“布拉格之春”苏联出兵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扼杀了改革民主德国扩大地方和企业经营自主权,国家只下达利润指标经济稳步增长,经济发展水平据东欧国家之首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剧变3.剧变国家方式波兰、阿尔巴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相对平稳罗马尼亚流血冲突民主德国合并统一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分裂南斯拉夫国家解体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剧变思考:东欧剧变的原因材料:东欧剧变其来势之猛,范围之广,变化之快,令人眼花缭乱。一连串的剧变震惊了全世界,但克里姆林宫却表现出惊人的平静。戈尔巴乔夫宣称,是他“带头”开展了这些国家的这场“和平革命”。他说,这些国家的演变是“发生了早就该发生的事情”,“像是下了一场具有净化作用的大雷雨”。——陈之骅《苏联兴亡史纲》内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东欧各国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外因: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受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剧变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课堂小结1.戈尔巴乔夫曾被老代苏共领导人寄予厚望,希望他“尽全力将苏联带出困境”。但不幸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却以苏共下台、苏联解体而告终,造成“20世纪最严重的地缘政治灾难”。戈氏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