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甘肃省兰州市新区片区联考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1页
2024-2025学年甘肃省兰州市新区片区联考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2页
2024-2025学年甘肃省兰州市新区片区联考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3页
2024-2025学年甘肃省兰州市新区片区联考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4页
2024-2025学年甘肃省兰州市新区片区联考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甘肃省兰州市新区片区联考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现代汉语词典》说,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等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那么生态又是如何跟翻译结合在一起的呢?我们知道翻译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语码转换、信息转换、文化转换。这种转换很难达到对等或平衡。而这种不平等或不平衡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如语际之间,英语被译成其他语言的概率远远大于其他语言被译成英语的概率,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又如文化传递,弱势文化相对很少被译成强势文化,而以欧美中心主义为代表的强势文化却大量被译成弱势文化。显而易见,生态翻译就是要保持语言地位的平衡、文化交流的平衡。当然生态翻译也同样重视语言的生态性,即绿色性、清洁性和伦理性,努力将他种语言中的“不洁”拒之门外,保持本族语言的洁净。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种语言,就像生物能被划分为种、属、科、目、纲、门、界一样,语言也被划分为不同语系语族,呈现出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生态繁荣景象。有些语言使用者众多,如汉语;而有的语言,尤其是某些国家的少数民族语言,使用者甚少,如中国东北的鄂伦春语,使用人数只有约800人。最少的要数俄罗斯的一种叫他法的方言,使用者不足百人。在非洲和太平洋的一些岛国,有些语言的使用人数也微乎其微。但作为一种语言,它们存在于斯,发展于斯,也是语言大家庭中的一分子,并为世界语言的生态多样性默默地释放自己的华彩,支撑着世界文化的绚烂。正是由于语言具有生物生态性,其繁茂与衰亡是自然规律,也是历史规律。但是,如果语言的消亡是由于非自然因素、人为因素,那么语言的生态就遭到了人为的破坏。怎样才能遏制语言生态的失衡呢?翻译不失为上上之策。首先,翻译要打破传统的“形式对等”“动态对等”等旧框框,引入异化的翻译对欧美中心主义进行解构。异化的翻译在英语里可以成为抵御民族中心主义和种族主义、反对文化上的自我欣赏和反对帝国主义的一种形式,以维护民主的地缘政治的关系。比如可以把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语言做异化处理,把“班门弄斧”译成showoffone’sskillwiththeaxebeforeLuBan,然后用注解的方式说明该句的文化历史背景。只有这样,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才能跻身于国际文化舞台。汉语译成英语可以这样做,其他语言亦可效仿。其次,翻译必须面向非主流语言,即弱势语言。我们知道,不同的语言会有不同的文化倾向。当国界作为沟壑横亘在文化交流的快轨之上时,翻译可以担负起使“天堑变通途”的重大使命。弱势文化通过翻译而使世人知道自己的存在,然后逐渐吸引其他文化的注意力,从而使文化生态圈保持繁荣昌盛。在全世界大力倡导环境保护的时代,作为自然生态一部分的语言也理所应当重视自身内部的环境保护以及自身地位的保护。弱势语言的边缘化并非宿命,通过翻译这一有效手段也有可能从边缘走向中心。(摘编自祖利军《全球化背景下的生态翻译》)材料二:孕育于中西思想交汇、中国译学交流活跃之地——香港的生态翻译学,其雏形为翻译适应选择论。该论援引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说,将对翻译语境的认识拓展为“翻译生态环境”,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和语言,回答了“何为译”(翻译即适应与选择),“谁在译”(译者中心、主导),“怎样译”(汰弱留强/求存择优、选择性适应/适应性选择),“为何译”(适者生存、强者长存、译有所为)等问题。该阶段的生态翻译学,是中国学者运用西式路线,跨越生物学和翻译学的文理学科界限,进行翻译理论创新的尝试。随着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便有了生态翻译学“立论”阶段(2001-2004)之后的“倡学”(2005-2009)和“创派”(2010-)阶段。从“立论”到“倡学”“创派”,生态翻译学的相关思想和表述20年来也历经了阶段性的调试和嬗变。从西方的“适应/选择”说,到中西融合的生态主义,到新生态主义;从理论创新到范式创新;从解释描述译文产生过程,综观描述翻译生态整体和翻译理论本体,到“统领和关照一切翻译行为和翻译研究”……易见的是,生态翻译学一路走来,遵循的是一条多元整合的创新之路,将文与理,中与西,古与今,宏观、中观与微观,局部与整体,喻指与实指等融聚一体,是其建构路径的显著特点。生态翻译学发展至今,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在国际上也拥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其面临的理论建构问题依然严峻。如中国译论如何实现内涵式发展?研究数量增多、空间拓展固然可喜,但目前为止,我们难以提出一个让译界震撼、眼前一亮的译论。归根结底,是我们的译论创新在兼顾形式的同时,要实在融入新颖的思想内涵。又如返本开新的译论建构如何避免传统话语之不足?目前为止,我国提出的本土译论,包括生态翻译学、推手论、大易翻译学、和合翻译学、文章翻译学等,纷纷从传统哲学和文论中汲取养分,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国传统哲学及文论中一些常被借用的核心概念,如阴阳、天人合一、道、气、和谐、中庸、仁、浩然之气等,在具有意蕴丰富、解读空间大的优势的同时,也存在明晰和理性不足的弊端。[摘编自蓝红军、冯丽霞《翻译理论建构的多元融合——生态翻译学20年(2001-2021)之启思》]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生态翻译学孕育于香港,经历了“立论”“倡学”“创派”等阶段,这是认识的深化和发展的体现。B.生态翻译在保持语言地位、文化交流的平衡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本民族语言的特色,确保本族语言的纯正性。C.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很难达到完全对等,但并不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如翻译中的异化处理就是一种积极的手段。D.在全球化背景下,翻译这一有效手段必然使弱势语言从边缘走向中心,从而使文化生态圈保持繁荣昌盛。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翻译学涉及“生态学”和“翻译学”,因此它可以理解为是一项具有跨学科性质的交叉研究。B.生态翻译学既是一种“喻指”,也是一种“实指”,其发展道路具有多元整合的创新特色。C.语言的使用人数直接决定了该语言的命运,使用者多的语言发展明显优于使用者少的;而使用者少的语种趋于消亡几乎是难以逃脱的命运。D.生态翻译学的译论建构要有本土意识,推陈出新。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概念经过明晰而理性的解读与梳理后亦可成为生态翻译学中的一股强劲力量。3.下列各项中,所提到的现象最符合材料一提到的“语言的生态遭到人为的破坏”观点的一项是()

A.全球化即美国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的资料文件,只要参与国际交往,就要被译成英语,而且归化率非常之高,非强势语言的国家民族主体性很少得到彰显。B.猪的成长大致分为幼猪和成猪两个阶段,这是常识;但在印度尼西亚东部一种叫Alune的语言中,猪的成长根据猪牙的生长情况和猪运动速度的快慢被划分为9个阶段少有人知。C.一个物种,刚刚被发现时,当地人称之为“有袋小动物”,后来被译成“灌鼠”或“本地鼠”的名字,因而被人当作老鼠而险遭灭顶之灾。D.亚马孙河流域的印第安人几乎是唯一了解这一地带的植物特性并知道如何利用的人群,但这些知识因他们的种族语言处于弱势而得不到充分的记载和翻译。4.材料二虽然只是一个节选,但依然可以体现明显的综合概述的性质,请结合此材料分析这一特点。5.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架构在互联网文化生态之上的社会亚文化现象,具有年轻态、交际性、高热度及思想文化内涵丰富等特点,如“夺笋呐”(多损呐)、“共享经济”和“内卷”等。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谈谈生态翻译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的翻译要注意些什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卖骡记孙奎建灶膛里的火在骡子的眼里闪着光。老罗和老伴儿坐到半夜也没有想出一个好办法。眼见公路由远而近,由窄变宽,越修越长。因为拆迁,这里的村民陆续被安置到大山后面的平原地带。原本靠骡子上山下山驮运物资的活儿怕是干不长了。交通好了,车辆在逐日增加。老罗常常独自坐在公路边上,一边抽烟一边数着过往的车辆,骡子在一旁悠闲地吃着青草。这里的山多,能开垦的土地有限,可是为了骡子,老罗硬是用镐头开出一片地,专门种植燕麦草,给骡子储备好口粮。邻居喊:“老罗,你家骡子也快退休了,打算卖掉骡子吗?”老罗不舍。十多年了,骡子风雨无阻,每天上山下山,出了不少力。老罗心疼骡子,有时上山放骡,手里牵着缰绳,宁可步行也从来不骑。如今,公路上机器轰鸣,车辆日夜都在奔忙。据说这里还要建大工厂。老罗一个劲儿抽烟,想到骡子用不上了,有些心急。不大的小山村没剩几户人家了,都陆续搬走了。老罗还没有动身,只想给骡子安置一个地方了却他一个心愿。老罗不想草草把骡子转卖一走了之。“老罗,我家那两头牛都卖到镇上肉联厂了,你家骡子也卖了算了!”有些村民卖掉自家的牲口,老罗觉得不妥。他白天放骡子到山上吃青草,透透气,晚上把骡子牵回老宅院里。虽然新居已落成,可是老罗考虑到骡子吃草方便,还是没有搬过去住。老罗听说,被卖掉的牛羊马骡都被宰杀吃肉了。老罗每每想到这些就不住地抚摸骡子的头,情绪低落,吃不下饭,睡不好觉。附近施工队的一个工人说:“老罗的大骡子挺壮实,往山上运工具一定是把好手啊!我们出钱买它了。”起初,老罗怕累坏了骡子。施工队的工人却说:“骡子在我们手里保证比你家喂得好,一天就两个小时活儿,不会累,清闲!”最后,老罗还是心动了,把骡子转卖给了施工队。老罗没有马上离开老宅院,每天早晨他要看着骡子驮的是什么,驮了多少,才放心。不久,老罗一脸满足回到县城姑娘家,老罗因为高兴还喝了一杯酒。没有骡子放了,没有鸟儿叫了,老罗确实不习惯在姑娘家居住。老罗习惯晚饭后到楼下遛弯儿。一天,一位与老罗年龄相仿的老头儿正在楼下看手机,招呼老罗:“快来看,你的骡子有这么大个儿吗?真了不起呀!”老罗在手机上看到,一头骡子正在用绳索拖拽一群人,好像是在救援。从画面上看到,骡子的一条腿不能动了。老罗抢过手机,大声喊:“我的骡子!”老罗一口气跑到火车站,他决定返回山里去找骡子,他不放心。在火车上躺了一夜,老罗又走了十几里山路,终于找到施工队。知道了老罗的来意,工人们都聚过来,七嘴八舌说起来。“老罗,你家那头大骡子真是英雄,把我们班七个工人从山沟里拉上来!”“不过,骡子受伤了,在我们这里没有用了,队长已经把骡子卖给一个小商贩了!”老罗得知骡子已被转手,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几经周折,老罗还是没能打听到那个小商贩的准确住处。老罗蹲在路边抽烟。老罗本以为给骡子找到了一个好去处,纠结半年的心总算平复下来,可是突遇这样的变故,老罗的心情变得很糟。老罗看到邻居走过来,邻居手里还拎着黑色塑料袋。邻居说,他去买骡肉了。老罗忽然看到邻居手中握着带铜铃的笼套,不由大惊,一把夺过那笼套问:“啊?我的骡子啊!谁杀了我的骡子呀?”邻居忙说:“你的骡子换了新笼套了,我看见了,没被杀呀?”老罗求邻居带路,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骡子。此时,骡子正被一群游客围着拍照,头上、脖子上系着五彩绸带,骡子在众人簇拥下似乎精神多了。老罗见了这一幕,不自觉咧嘴笑了,双手不停揉搓着头皮。骡子的左前腿受伤了,不能再驮重物了。老罗用手摸着骡子的伤腿,禁不住流下了眼泪。骡子认出老罗,打着响鼻,用脖子不停蹭着老罗的大腿。老罗用手掰开骡子的嘴,老罗看到骡子的牙渍有些发黄,就对站在一旁的小商贩说:“骡子要多吃青草,少喂它黄豆粕。”小商贩说:“老罗,放心吧,我会照顾好骡子的,不会让它驮重物了,每天就是站在那儿陪游客拍照!”老罗点了点头。老罗有百般不舍最后还得离开骡子,老罗回到老宅时已是满天星光。醉酒状态下的老罗在半夜里迷迷糊糊起床了,他看到院中树下站着骡子,月光朦胧,骡子正在嚼着已经干枯的燕麦草。(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骡子原来很有用处,但大路开通、工厂即将修建、人们拆迁让骡子没有用武之地,这也引发了老罗如何安置骡子的焦虑。B.小山村其他人家都将自家牲口卖掉了,还劝老罗卖掉骡子,但老罗对这样的行为很鄙视,认为不能草草就把骡子转卖了。C.鉴于施工队工人的保证,老罗将骡子卖给了施工队,但这些工人并没有善待骡子,导致骡子受伤,后来竟然把骡子卖了。D.邻居手中握着带铜铃的笼套让老罗误认为自己的骡子被杀,即使后来小商贩信誓旦旦地表示会照顾好骡子,但老罗仍表示不相信。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老罗和老伴儿坐到半夜也没有想出一个好办法”一句写出了两人无计可施的心理状态,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B.作者将老罗常独坐在公路边上抽烟、数车辆与“骡子在一旁悠闲地吃着青草”两幅画面放在一块写,是为了突出老罗的生活惬意。C.老罗硬是用镐头开出一片地来专门种植燕麦草给骡子吃,这表明了老罗特别看重骡子,也为后面老罗不放心骡子埋下了伏笔。D.小说以“老罗如何安置骡子”为线索,老罗的心情也随着情节的起伏而变化,从而突出了老骡罗对骡子的关切之情。8.小说多次用对比手法来凸显老罗对骡子的情感。请简要概述。9.阅读本小说,我们会深深感动。请结合小说内容阐述这些感动及理由。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周后稷,名弃。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毁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亚圉立。亚圉卒,子公叔祖类立。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顺之。(选自《史记·周本纪》,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豳人举国A扶老携弱B尽复归C古公D于岐下E及他旁国F闻古公仁G亦多H归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指君主、帝王,与神话故事“后羿射日”中“后”的意思相同。B.歌乐,名词作动词,与“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五石之瓠》)中“树”的用法相同。C.其,表揣测,恐怕,与“其安易持”(《〈老子〉四章》)中“其”的用法不同。D.让,谦让、礼让之意,与《鸿门宴》“大礼不辞小让”中“让”的意思相同。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稷在幼年时就有远大志向,并在游戏中表现出他的兴趣爱好;在成年后发挥自己的专长,教百姓稼穑,惠及天下。B.后稷在帝尧时被举荐为农师,在帝舜时得到分封,在夏后氏时因政治衰败被废除官职,流放到戎狄少数民族地区。C.公刘继位之后,重新恢复了后稷的事业,改善了百姓的生活,得到了百姓的拥戴,周朝的发展兴盛就是从他开始的。D.古公认为周朝的兴盛要寄希望于姬昌,因此古公另外两个儿子便跑到荆蛮之地,削发文身,将王位让给姬昌的父亲。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2)公季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顺之。14.面对薰育戎狄的攻打,古公不战而走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奉和始平公①忆东平(其一)司马光相印东临汶水阳,两看春叶与秋霜。登山置酒延邹湛,上马回鞭问葛强②。溪竹低垂寒滴翠,露荷相倚净交香。宵衣深念长城固,肯得从容傲醉乡?[注]①始平公:庞籍。庞籍被解除宰相职务,罢知郓州(今山东东平),并带来司马光任典学一职。②葛强:晋征南将军山简的部将,在襄阳常陪山简宴饮。后常用作咏部将的典故,也用来指代参加游宴的宾客。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标题交代了写作背景、写作对象和主要事件,从中可知这是一首唱和庞籍回忆东平的诗。B.首联的“东临”“两看”写庞籍曾以宰相的身份在东平县主持工作,因此诗人也有机会随之在东平任职了两年。C.颔联写诗人与友人邹湛、葛强的相聚和交谈,展现了友情的真挚和珍贵,可见其对友情的珍视。D.颈联充分调动视觉、嗅觉等感官来展现东平美景:溪竹低垂、寒露滴翠,以及荷花相倚、清香交融。16.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论语>十二章》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孔子用两句话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一句指出了争取民心的重要性;“____________”一句运用比喻,表达了对人民重要作用的认识,发人深省。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___①___。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宰相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___②___,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的战争。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___③___。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两次犯上直言,被贬后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所以苏东坡说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这是中国知识分子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的传统”,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