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部分高中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杜维明先生认为儒家的一些基本价值——仁、义、礼、智、信,与西方一些观念一样具有普世意义,可以互相参照学习,而其中“仁”的价值应该是所有其他价值的基础,乃至其他价值的前提,这是儒家思想的一贯之道。仁的最基本含义是爱人。《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孟子·离娄下》直接提出“仁者爱人”。唐君毅曾说:“仁之表现只是此心境之直下流露。其主要者即在爱人。人之能爱,乃依于人我无间之心境。唯其人与我无间,然后能爱人如己。爱人如己,即是打破人我之隔阂,使人我之情相通,而表现此人我无间之心境于外。”在杜维明先生看来,“仁爱的仁是人作为人的体现,也就是最像人的人,最符合人的各种要求,能够代表基本的理念和价值”。“一个仁爱之人必定是怀有信任意识和值得信任的。出于同情和怜悯,一个仁爱之人可以在人际和文化之间铺陈一张不断扩展的关系网络。”“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学习仁爱之道都是所有古典教育的内容。当我们走过人类历史上或许是最野蛮的一个世纪后,学习仁爱之道就成为当代世界中富有深刻意义的挑战。我们承认个人尊严是一种不可回避的价值,但这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学习如何以仁爱的方式来对待人,无论是一个贫穷老弱的白人、一个中国商人、一个犹太教的长者、一个穆斯林的阿訇、一个年轻富有的黑人妇女,还是其他什么人。这就要求我们具备一种能力,即不仅不将差异视为威胁,还将它视为一个丰富人性的机遇。”因此,学习仁爱之道、以仁爱之心待人接物,是儒家修身做人的基本方式。推而广之,扩而大之,也是消泯多元文明冲突,通过文明对话实现文明和谐相处的基本途径。19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社会交通愈发发达,通讯愈发快捷,人类各个文明体系的互相接近和交流也不断增多、扩大、加深。一开始,各个文明容易站在自己本位文化的立场注重差异,但当全球一体化越来越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时,不同文明趋同性越来越强,世界各民族都在逐渐接受一些具有普遍性、超越性的价值观、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等。如何进行文明对话?2001年5月,联合国组织的文明对话小组在爱尔兰的都柏林讨论该问题,学者孔汉思提出,发展文明对话应该把儒家的两个基本价值和理念作为起点,一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对话的目的不是说服而是了解,而了解的前提是自我反思;另一个是仁道原则,即《论语》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一种共同繁荣和发展的健康心态。杜维明先生认同这个看法,他指出:有两个原则必须建立起来,一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家“恕道”,“恕道原则的背后有一个仁道原则,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别人的痛苦我关怀,我的发展也有利于别人的发展。这两个原则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也是孔汉思认为的文明对话的两个基本原则。”可见,恕道及其背后的仁道,是文明对话的两个基本原则。在我看来,仁道更应该是处理人际关系,乃至不同文化、不同文明对话的价值基础。解决多元文明冲突的最理想办法是通过文明对话在多元中寻求统一。如何在多元中寻求统一?可以将恕道和仁道原则经过现代诠释,运用于多元文明的人类社会,实现超越时空的结合,促进人类走向“天下归仁”的大同社会。朱熹《论语集注》释“天下归仁”:“归,犹与也。又言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之人皆与其仁,极言其效之甚速而至大也。”又引程子曰:“克己复礼,则事事皆仁,故曰天下归仁。”“事事皆仁,故曰天下归仁”,还可以加上“人人皆仁,故曰天下归仁。”天底下人人成仁人,事事是仁事,即是天下大同的理想世界。“仁”是儒家思想体系核心之核心,具有本元性、本始性、普遍性。“仁”之实践而有“仁道”,即人之为人的基本道理,是人之为人的底线和最高境界。修身做人要识仁、求仁、体仁、履仁,以仁为本,进而修己安人,修己安百姓。实现仁道的基本途径是忠恕之道,“忠恕之道”是求仁之道,是儒家一贯之道。“仁道”的基本含义是“仁爱”,仁道(仁爱)与忠恕之道相辅相成,是一体之两面,“强恕而行”是求仁莫近之道。儒家基本价值——仁、义、礼、智、信具有普世意义,而仁道最为重要,可以成为不同文明对话的价值基础。“天下归仁”既是“仁”这一核心价值同心圆推衍的结果,也是儒家仁道逻辑演进的旨归,更是儒家仁爱之道的社会理想。立足于仁道,多元文明可圆融无碍、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美美与共,终至天下大同。天下大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从孔子、孟子,到近现代的康有为、孙中山都汲汲以求,延续了二千余年,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天时、地利、人和始终都难达到,实际上一直流于空想。全球一体化为实现这一理想提供了条件和机会,因此我们应立足传统,延续命脉,面向世界,走向大同。(摘编自韩星《促进人类走向“天下归仁”的大同社会》)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君毅认为,只有拥有人我无间的心境,然后才能做到爱人如己,而打破彼此隔阂,使人我之情相通,是人我无间心境的外化。B.东西方的古典教育都有儒家思想的影子,它们都提倡学习仁爱之道,承认个人尊严的重要价值,并且强调用仁爱的方式对待人。C.各文明由站在自己本位注重差异转为接受一些具有普遍性、超越性的思想理念,这是由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使得不同文明趋同。D.天下归仁是儒家仁爱之道的社会理想,天下大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梦想,全球一体化打破了种种限制,提供了条件和机会。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道被称为儒家思想的一贯之道,表明仁道是儒家所有其他价值的基础和前提。B.当今学习仁爱之道成为一种挑战,表明实施仁道的条件在上世纪遭到严重破坏。C.朱熹认为,克己复礼可使人人皆仁、事事皆仁,从而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D.“同心圆推衍”的表述,形象论述仁道可以使不同文明在对话中实现同心同德。3.下列说法中,不适合用来做本文理论论据的一项是()
A.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B.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C.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D.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4.本文认为“仁道”可以促进文明对话,请具体解释文中“仁道”的内涵。5.作者认为,仁道更应是文明对话的基础。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这样说的理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王麻子膏药阿成(1)聊一个小人物。(2)这个小人物在哈尔滨道外区。道外区是这座洋气十足的城市中最中国化、最传统化的一个区。哈尔滨这座城市颇有一点儿杂家的风度,亦称流亡者的城市。所谓流亡者的城市,就是背井离乡之人的城市之意。离乡便思乡,思乡之极,难免会做出些不讲道理的事。对方一个不足道的动作,一个平平常常的眼神儿,都可能导致头破血流、筋骨折断的后果。即为流亡者之乡也得有点儿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才行,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这里站住脚跟。(3)北京城的满族青年王树森,经过对以上情况与精神状态的认真论证、综合分析后,才决定闯关东到东北来的。王树森的父亲原是清宫护卫营的卫士。文史资料介绍说:“卫士们在操练武艺中,难免有跌打损伤之苦,于是就互相推揉,或者互赠些自己配用的药膏。”并说,“当时最受欢迎的是‘狗皮膏药’‘小灵丹’和王树森家的‘王大膏药’。”王树森自幼就从当护卫的父亲那里学会了熬膏药的本领。(4)19世纪末,王树森家道败落,于是他挑着一个担子,怀着一腔悲怆来到东北。先是在呼兰打工,然后,在庙头一带熬膏药,专治跌打损伤。哪个被苦于思乡者或酒火持有者打折了腿,赢家便义气地冲着倒地“哎哟”不止者扔下几文钱说:“去王麻子那儿买几帖膏药贴上吧。”如此下来,王树森就了不得了,他熬的膏药名声大震。王树森根据寒冷的地缘资源研制出的专治腰腿疼以及各种寒症的膏药,深受苦寒之地老百姓的欢迎和信赖。文史资料上说他的膏药“无论冬夏,熬多少卖多少,日日月月供不应求”。(5)王树森人长得不错,有点儿华佗遗风,也有点儿扁鹊的做派,不幸的是,自己有一脸天然的白麻子。王树森将计就计,不计鄙陋,将自己熬的膏药称“王麻子膏药”。这在文学上叫“反讽”,在欧洲叫“黑色幽默”,在这里,却显得通俗易懂、幽默亲切,还明显地透着某种自信。(6)20世纪的20年代,王树森在哈尔滨开了一家“王麻子膏药店”,落脚在太古南六道街的“兄弟堂”,并在院内行医。膏药店在道外人称的“王麻子街”上,那一带是官娼私娼集中、酒家饭铺林立的地方,俗称“十八拐”。后街是有名的“小天桥”“北市场”。可谓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这样的地方免不了有争风吃醋、欺行霸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之类的勾当与表演。因此,跌打损伤的事自然要多,“哎哟”之声每日不绝于耳,大家都习惯了。寻常的日子就是这样子的,捏着小酒壶,学几声特别“哎哟”,再平平仄仄、怪模怪样地相对龇牙一乐。(7)你说,王麻子膏药,在这里能不火吗?(8)王树森面对如此乱糟糟的人间风景,常说,咱治不了这些社会丑风,再治不了受害者和平民百姓的病,不是更惭愧吗?(9)王树森每天一大早起来,先在无人的江边练一套拳。他已经修炼出来了,心中有了尊重生命这个大主题,人的神态风度也不一样了。这一点儿,不是当代某些伪商人照猫画虎学得了的。重要的是,王树森的膏药还极为便宜,普通老百姓买得起。王树森从不制作蒙人的“高档”药欺世盗名,从不干缺德的事。倘若这样便宜的药膏也买不起怎么办?用不用先交押金,记下身份证或者工作证号?不用。为什么不用呢?是王麻子太古旧、太原始、太蒙昧吗?不是。王麻子的原则跟当今医院正厅悬挂的牌子有点儿不同,当代医院挂的牌子是“救死扶伤,施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也有医院把这个悄悄取下来了,免得跟患者打嘴仗时麻烦)。王树森不挂牌,本着一条宗旨“有钱的花不多钱就治病,没钱的免费也治病,膏药以旧换新收半费。贴敷中间可免费再贴一次……外地函购的,不管寄不寄钱,总有专人优先寄去。”(10)王树森公开在门前支大锅熬药,当众下料,严格质量标准,恪守信义。(11)让人不解的是,在王麻子街称“王麻子膏药”的店铺竟有多家。像李明臣开的“真正王麻子膏药店”,万溢开的“这才是王麻子膏药店”,宁子路开的“真正假王麻子膏药店”,以及王树森自己开设的“真正老王麻子膏药店”。史料上说这些店“为了招徕生意,各家不仅在店名上用心良苦,而且不惜工本,都在各自门头上挂有三五层装潢别致、风格各异的高大牌匾”。这种事,倘若出在今天,非得打个一塌糊涂不可。各大媒体,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不一而足。想不到的是,那些膏药店都是王麻子特许他们开的,所谓“有钱太家挣”。(12)王麻子——王树森临死前告诉他的传人,也是他的儿子,只有一句话:“别把钱看重,要把病看重。”(13)鄙人虽不是医生,听到这句话时也觉得汗颜。(取材于《小小说选刊》2020年第-06期)6.下列对作品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洋气十足,指哈尔滨这座城市具有浓郁的西洋气质,非常时尚。B.名声大震,指王树森深受苦寒之地老百姓的欢迎和信赖而出名。C.华佗遗风,指王树森身上具有古代名医华佗的某种特点或风范。D.黑色幽默,指王树森不计个人鄙陋而将膏药称为“王麻子膏药”。7.下列对作品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这座城市颇有一点儿杂家的风度”,既是指哈尔滨的市容市貌风格多样,也是说这里的风土人情姿态丰富。B.小说运用了侧面描写,如“嬴家便义气地冲着倒地上哎哟不止者扔下几文钱说……”写出了人们对王麻子膏药的肯定。C.小说写王树森人长得不错,有点儿扁鹊的做派,不但突出了他为人幽默亲切,而且还表现了他作为医者的某种自信。D.小说第(6)段写“后街的热闹、打斗的风气”与开头对“流亡者城市”的介绍相呼应,为塑造人物提供了较为典型的环境。8.作品中的王树森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9.作品结尾“鄙人虽不是医生,听到这句话时也觉得汗颜”这句话,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墨子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姑尝本原若众害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爱人、利人生与?即必曰:“非然也。”必曰:“从恶人、贼人生。”是故别非也。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别。”然即兼之可以易别之故何也?曰:籍为人之国,若为其国,夫谁独举其国以攻人之国者哉?为人之都,若为其都,夫谁独举其都以伐人之都者哉?为人之家,若为其家,夫谁独举其家以乱人之家者哉?为彼犹为己也然即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即必曰天下之利也。姑尝本原若众利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恶人、贼人生与?即必曰:“非然也。”必曰:“从爱人、利人生。”是故子墨子曰:“兼是也。”且乡吾本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今吾本原兼之所生,天下之大利者也;吾本原别之所生,天下之大害者也。是故子墨子曰别非而兼是者,出乎若方也。今吾将正求与天下之利而取之,以兼为正。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者,其故何也?(节选自《墨子·兼爱下》)材料二: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通爱人,急亲贤也。(节选自《孟子·尽心上》)10.材料一画线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为彼A犹为己也B然即C国都D不相攻E伐F人家G不相乱H贼I此天下之害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贼,指“伤害”,与《孟子·公孙丑上》中“贼其君者也”的“贼”意思相同。B.易,指“替代”,与《老子》(第六十四章)中“其安易持”的“易”意思不同。C.而,表转折,与《论语·八佾》中“人而不仁,如礼何”的“而”意思相同。D.知,指“知道”,与《礼记·大学之道》中“致知在格物”的“知”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仁人的事业应追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些利是从关爱他人、有益他人中产生的。B.墨子认为,假如对待别人的国家,像治理自己的国家,就不会动用本国的力量,用来攻伐别人的国家。C.墨子认为,兼爱可以使没有父母的幼弱孤童有所依靠而长大成人,然而天下的士人对兼爱加以非议。D.孟子以尧舜为例,指出智者与仁者的区别在于智者更急于解决当前事务,而仁者更急于亲近贤才。13.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14.墨子和孟子都主张“爱人”,各自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①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注]①这首词是苏轼悼念妻子王弗的作品。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说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已然十年过去。B.“尘满面,鬓如霜”,想象妻子如果还活着的话,应该也是灰尘满面,鬓发如霜。C.“夜来幽梦忽还乡”,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故乡。D.这首词运用虚实结合以及白描等多种艺术手法,来表达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16.这首词抒发了苏轼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这种思念因为多重阻隔,而愈发深沉。结合词中的具体内容,分析除了生死相隔之外,还有哪些阻隔。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述而》中孔子谈及了“见贤思齐”的问题。《<论语>十二章》中对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2)《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是写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动作描写表现思妇内心极度的痛苦。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有”与“无”是老子提出的非常重要的辨证哲学观点。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认为“有”与“无”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相对而生,是永恒的真理。不仅“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传统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道德经》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创造、制作器物时,()。其崇“有”而贵“无”,两者对立统一于器物之中。18.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B.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C.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D.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传统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B.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不仅“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传统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C.“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不仅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传统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D.“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传统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有”只是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但真正能为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却是其中的“无”B.真正能为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是其中的“无”,“有”只是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C.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只是“有”,但真正能为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却是其中的“无”D.真正能为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是其中的“无”,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只是“有”(★★★)阅读下面的文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健康管理师资格认定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机电试验报告课件
- 2025年国际贸易师技能认证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智能制造技术深度解析模拟题集与答案
- 2025年安全部门培训教育题集含答案
- 2025年天津安全员C考试模拟题集解析
- 课件《湖心亭看雪》
- 2025年潜水安全员考试模拟题及解析
- 教学法热身导入课件
- 机电城消防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四川2024年12月四川省雅江县县乡机关度公开考调15名公务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目标是成功的灯塔》课件
- 老年护理学试题库(含参考答案)
- 学校中层行政培训
- 项目的运营规划
- 电子烟设计技术讲解课件
- 输电线路缺陷课件
- 保险核保岗位招聘笔试题与参考答案(某世界500强集团)2025年
- 《品类管理》教材正文
- 高职高考英语词汇表
- 必刷题2024七年级数学下册数据分析专项专题训练(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